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鉴赏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作者:徐瑾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
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
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
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
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
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
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
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
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备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这篇佳作的作者的王羲之也让人们十分的佩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研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早年曾随叔父王厚和卫夫人(名摄、字茂猗)学书画,深受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影响。
三国时魏国书法家钟繇的影响,变汉魏古朴为王体的流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辞官后,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悉心研究,博采众长,他的楷书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形迹,达到完美的境地;行书、草书被赞为“飘着浮云,矫若惊龙”。
他书法的特点是“点画清圆,笔力雄健,风度超逸,结构严谨而疏爽”,为历代学习书法者所崇尚,被誉为“书圣”。
而今传世多为事本。
辑有《王右军集》。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东晋谢安、王羲之等40多位著名文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兰亭集》,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序》,这是一篇关于饮酒赏景的文章,王羲之为其书写了一部书法卷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的代表之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经典解析。
一、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柔婉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他的笔画变化多样,头尾意韵流畅,似曲非曲的笔势使得每一个字的意象深入人心,印象深刻。
二、笔画结构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无论大小,都极为精细和细致,王羲之精益求精,描绘出了每一个笔画的结构。
首先,他的结体工整、严谨,行笔苍劲;其次,字形端正、秀美,筆勢圓潤、流暢。
他宛若自然之长存的神臂,笔下每个笔画仿如 reality 生活,真实而自然,凸显出书法的魅力。
三、布局韵律
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中,文意渐进递进,适合分段陈述。
王羲之将行文分成了21个纵行,每个纵行中的用笔都十分丰富,用笔的力度在经过仔细调整后,就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感。
所以,《兰亭序》有着明显的层次和节奏感,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韵律感来分别不同的段落,并更容易理解文意。
四、逸趣自然
王羲之书法作品富有逸趣,个性鲜明,自然而不造作。
他的笔法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每一笔用力的轻重节奏明显,让人感觉具有生活气息。
他用笔描绘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感情和才华智慧。
总的来看,《兰亭序》的魅力在于其显著的书法特点,方便、自然、明快,是王羲之笔下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也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和观赏价值的一部分,被誉为“华夏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作的一篇序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集序书法是以这篇序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兰亭集序书法的字体以王羲之的楷书为基础,同时加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字体的笔画流畅有力,结构严谨,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和艺术才华。
他以淡墨清雅的风格,表现出了他对兰亭的自然景色和陶渊明的诗词的深深热爱。
兰亭集序书法的布局和结构也是其独特之处。
整篇作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呈现,起始于序文的标题“兰亭集序”,接着是序文的开篇四个字“天下者,莫如我”,然后是序文的正文内容,最后以王羲之本人的署名作结。
“兰亭集序”四个字的书法构图独特,刚柔并济,典雅庄重;序文的开篇四个字用于引领读者进入主题,展示了王羲之的独特才华和文化追求;序文的正文部分则以行书的方式书写,结构分明,书法风格独具匠心。
整篇作品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结构,展现了王羲之的多样化书法技巧和艺术创造力。
兰亭集序书法的墨色运用也十分讲究。
王羲之擅长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意境和情感,他将浓淡墨色的对比与衬托运用得恰到好处。
兰亭集序书法在墨色运用上,墨汁浓淡适中,层次分明,既表现了兰亭山水的宽广和雄伟,又展示了王羲之细腻的墨色掌握能力。
兰亭集序书法还通过线条的运用来增加了艺术表现力。
王羲之善于运用变化多样的线条来描绘兰亭的山水景色和文人雅集的场景。
他的线条柔韧而有力,既有流畅的曲线,又有坚实的笔画,使整篇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总之,兰亭集序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字体、布局、墨色和线条的运用,展现了王羲之的卓越才华和艺术追求。
兰亭集序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图文)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图文)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图文)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篇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首先,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的笔法、结构和章法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深厚,他运用笔墨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使得《兰亭集序》的字迹飘逸、遒劲、婀娜多姿,龙飞凤舞,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章法上,王羲之巧妙地运用了疏密、大小、粗细等元素,使得整篇作品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
其次,《兰亭集序》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感也是极为深邃的。
这篇作品是在王羲之酒酣意足之际挥毫写就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感悟。
在作品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情感和意境的交融,使得《兰亭集序》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篇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反映了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历史上,《兰亭集序》对后世的书法、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书法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和艺术家来说,《兰亭集序》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2)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
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
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
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
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发出了“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一方面对客观“理”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死的强烈感伤,明显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贬斥王羲之“无病呻吟的绝顶了”,王羲之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虽说有些片面,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对生死的理解是远没有老庄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具备儒家入世情结的,同时社会动荡不安,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人生短暂的感叹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样来看,求仙访道本是追求精神上归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却渐受世俗影响演化为追求肉体长存的手段,魏晋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情结,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着自己对生命及死生问题的思考,文中情与景、情与理交融为一。
兰亭集序王羲之赏析
《兰亭集序王羲之赏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呀,那可是书法和文学的双料瑰宝。
先来说说它的书法。
同学们要是能看到王羲之写的这幅字,一定会被那优美流畅的线条吸引住。
每一个笔画都好像是有生命的,或轻盈,或厚重,或舒展,或紧凑。
就好像一群舞者在纸上欢快地跳跃,充满了动感和韵律。
再看它的文字内容,那更是精彩。
开篇就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简单几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
文中描写聚会场景的部分也特别生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想象一下,那么多有才华的人聚在一起,周围是高高的山峰,茂密的竹林,还有清澈的溪流在旁边流淌,是不是感觉特别美好?还有啊,王羲之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也很值得我们品味。
他先是享受着当下的快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但接着又想到人生短暂,快乐易逝,“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深刻又真实。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叫小李的同学,他第一次读《兰亭集序》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可是后来,他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理解,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有一次,他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游玩,看到美丽的风景,突然就想到了《兰亭集序》里的句子,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这篇作品的魅力。
还有呢,同学们,《兰亭集序》里的用词也很精妙。
比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流觞曲水”这个词,多有画面感呀,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顺着水流漂,是不是很有趣?总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几遍,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书法赏析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种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黄庭经》。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王献之合称为“王”。
书起源于楷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种书体,笔简洁,字体较放纵流动。
书法家王羲之所创作的《兰亭集序》是家喻户晓的佳作。
那么,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兰亭集序书法吧。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1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2《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作品的每一个细部。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有“韵”味的艺术美。
《兰亭序》不仅仅是极小空间中的“韵”美,整体上更是如此,总览全篇,错落有致,挥洒自如,变化多端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从容不迫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的艺术感受。
王羲之的字内敛中不失含蓄,苍劲中不失秀美,而《兰亭序》通篇潇洒自然,大小参差,形态各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出于天然”。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343年中秋晚秋时所写,以记述他与友人一同饮酒、品茗、吟诗赋文的情境,以及这些活动所带给他的种种启迪和感受。
此后,这篇文章不仅成为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作品鉴赏如下:一、整体结构简洁清秀王羲之兰亭集序以笔墨磨炼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勾勒成一个精致的平面图案。
本篇书稿于千物萧条的秋季下所创,其笔意沉着,意境悠远,构图更趋天然。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结构,圆润古典,笔画纤细圆润,具有清秀、简洁、明快之感。
书法构图上,书写计结的布局表现,使兰亭双影,在典雅中充满了咏史之感。
二、梅兰竹径的奇趣妙笔兰亭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庭院,梅兰竹径亦是构思之物,但王羲之在集序中,将兰亭竹径的奇趣妙笔尽现眼前。
王羲之的笔墨丰富,他的书法读破墨色、诗呼雅致,开创了一种典雅的书写艺术,“笔意象征”与“笔意具象”兼备,让人品味其中的意趣。
三、书法技法多样丰富王羲之在书写兰亭集序时,不仅运用了草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体,还运用了变化多端的笔画技法,包括泼墨、点染、颠簸、一泼三叹等,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其字形条平、墨色稠重、线条流畅,凸显书法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给观者一种流畅、灵动的节奏感。
完整、韵达、造型典雅,兼具书法、围绕、着墨之长处。
整篇书稿充满波涛般的韵律,诗意深邃,意境高远,表现了王羲之对于求学与精神追求的卓识情怀。
五、影响世人,传诵千秋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被誉为“天下书法之始、师法典范”,对后世书法界影响巨大。
如今的兰亭集序原本已不存,但众多传世的兰亭集序碑帖,更加凸显了这篇作品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王羲之兰亭序鉴赏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鉴赏1《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
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
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1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
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
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
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的快乐。
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兰亭集序赏析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
因此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人生无常,因此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因此才有无尽的眷恋……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因此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艺术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艺术鉴赏简介《兰亭序》是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字帖以轻盈秀丽、流畅自然的笔触展现了王羲之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书法技巧。
本文将从字体特点、构图安排、章法布局等方面对《兰亭序》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字体特点王羲之通过细腻柔媚、悬浮飘逸的笔触,塑造出了一种温婉如水、曼妙如诗的氛围。
他在字体上追求变化多样,既有端庄稳重的楷书风格,又注入了行草书的狂放豪放,形成了具有个性韵味和艺术张力的独特风格。
构图安排《兰亭序》采用竖幅式布局,左为竖额,中间为序文正文,右侧为签署部分。
整篇字帖散发着开阔明净和谐平衡的艺术美感。
王羲之运用分隔线条和空间布局的技巧,使每个部分既独立又连贯,达到了雅致协调的效果。
章法布局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巧妙地运用了章法布局,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进行组合。
他通过变化字体大小、调整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和排列顺序等手法,形成了节奏感和层次感,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艺术韵味《兰亭序》不仅是一篇文字表达,更是一幅艺术画作。
王羲之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使得这份书法作品具备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哲理意蕴,深深地吸引着观者沉浸其中。
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界的感悟与赞美。
经典影响《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后世书法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它的珍贵性和独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世人重视、学习和传承的对象。
结论《兰亭序》以优雅精妙的字体、巧妙安排的构图布局和饱含艺术韵味的笔墨表现,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通过对该作品细致入微的鉴赏,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王羲之的才华与智慧,并感受到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境界的见地与感悟。
同时,这篇字帖也给后世书法家提供了无尽的启示与借鉴。
对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鉴赏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作品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下面是对兰亭序书法作品的专业鉴赏。
兰亭序书法作品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独特之处在于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了书法、绘画和诗文的元素。
王羲之运用了行、草、隶、篆等多种书体,通过勾勒浑厚有力的线条和丰富的墨色表现出了其出众的技巧和境界。
他以点、丝、濡、墨、颤等各种笔法的自由运用,将每一个字母都塑造得生动有力,形态各异。
行、草两书相得益彰,着力传达了一种自然、流畅、灵动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观念上,兰亭序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
王羲之以笔墨表达了一种悠远、雄奇而又寂寥的背景,展示了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每个字的笔画、布局和整体结构都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从艺术技巧上看,王羲之在墨色运用上独树一帜。
他用墨色的浓淡变化,烘托出时光的流转和墨香纸韵。
在墨色韵律的营造中,他善于利用墨渍的渗透、点墨的浓淡变化和墨色的层次感,创造出一种空灵、深邃的艺术效果。
此外,兰亭序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显得格外有个性,字形优美,书写流畅。
王羲之运用书法技法,力求通过细腻婉转的线条表现出书法作品的艺术形态。
字母形态的创新、摹拟,都在这些字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兰亭序书法作品在艺术形式、艺术观念、艺术技巧上均展现出了王羲之的非凡才华。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通过科学的鉴赏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珍赏这一杰作,领略其中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之美。
兰亭集序书法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鉴赏兰亭集序书法历来都是文人雅士的最爱,那么,兰亭集序书法有什么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书法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首先,从整体到局部。
《兰亭序》的整体章法布局获得了极大成功,整篇前四行的行距比较大,为了纠正开篇有些拥挤的不足,王羲之拉大了行距,但仅仅是这四行,为了制造行书布局生动效果,将“崇山”二字拿到行外书写,体现了大师敏捷思维的革新创举之笔。
《兰亭序》的全部二十八行所形成的倾斜线,都是自左至右有5度的倾斜,王羲之移植运用精湛绝妙,天衣无缝,避免了常人易犯的呆板之气,使之具活气和鲜灵之神韵。
至于局部,其第一行里的“癸丑”二字显然显得拥挤,明显是二字只占用了正常一个字的空间,把它们进行特殊处理安排在一起,实际上有更加强调的意味,使其更加引人注目。
第一行末尾的“会”字,显然又有硬挤上去的意味。
第一个“会”字,按说可以写到第二行里,但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看到第三个字仍然是“会”字,为了避免重复字的出现而将其挤了上去,此一举对于整体完美章法的贡献意义巨大。
其次,从文境到书境。
王羲之写字总是要寻找一个审美对象,在《兰亭序》里,这324个“之”字就像图腾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文人的心头,所以他说是“神的力量推动自己把它写出来的”。
王羲之在这篇序里,一开始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
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为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导语:《兰亭集序》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在中国书法史上,为一件书法作品引起激烈的争论除了王狡之的《兰亭序》之外便无与之相提并论者。
(兰亭》问世一千多年来,希风绪妙者不绝、交口称烦者不断,步其理武,含英咀华者不衰,甚至连现代首先挑起(兰亭》真伪之争,一口咬定《兰亭》为伪作的郸沫若也承认受过《兰亭》极深的影响。
历数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受过《兰亭》形响,心攀手追者则更不胜枚举了,诸如隋之智永、唐之澳世南、褚遂良、欧旧询、唐太宗,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米带、蔡京,元代的赵松雪,李士弘(李倜),明代的文征明、笙其昌及现代的启功、沙孟海诸大家,无不把书圣王羲之这件杰作当作书法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这种事实向我们证明着(兰亭序》那种征服人心摄人心魄的超凡的艺术魅力,历代书法大家潜心砚田之际也会深刻地体味它的真正价值{何况虞世南、米带诸人都是造诣极深的书法鉴赏家,如果《兰亭》为膺品,如何逃过他们的慧眼?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着《兰亭》的真实性!书论云:“晋人尚韵”,而《兰亭》一帖在在都体现着“晋韵”—一种崇尚自然、潇洒出尘的精神;一种光风界月的胸襟,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与体现高度文化修养的典雅作风—这一切与王右军其他作品相对照,无不形貌皆合,王羲之当年与一群文人学士“引以为流筋曲水”的修楔仪式之中,因饮酒徽醉,又兼“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当时春光旖旎“天朗气清,惠风和杨”,因而挥毫浴墨直写胸脸,方有此神来之笔,而据说事后王羲之想再写一幅以追《兰亭》帖之风雄_,终未能遂意!看来名作不可“再现”与“复制”。
郭沫若断为散之七世孙智水所为,而智永之书风貌与“晋韵’,相去远矣!《兰亭》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硫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侧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人,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这些都是智永书所不及万一的,变化典侧,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集序》书法艺术浅析
《兰亭集序》书法艺术浅析人大附中杜祥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从《兰亭集序》的书法技法上解读其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笔画上,笔笔精到,行云流水。
《兰亭集序》的用笔,无一懈笔,特别是在起收笔上,王羲之非常注重,几乎每个点画的起笔、收笔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无懈可击。
它的起笔以露锋和一拓直下为主,轻松自如,一任自然。
行笔流畅,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中锋为主,遒健有力,侧锋为辅,灵动洒脱,这使得《兰亭集序》通篇笔调清爽流畅,浑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样精到的用笔,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王羲之笔法娴熟之极的不经意流露,全篇字字意随心到,笔随势生,曲尽其美,满纸生辉的气象。
这是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一笔一划中凝结了作者一生对书法与人生的理解。
二、字形结构上,字字别意,奇峻绝妙。
王羲之在《书论》中曾论述到:“为一字,数体具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这一思想在《兰亭集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初看《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平正的。
但仔细观察偏旁之间的组合与点画之间的穿插,便会发现其结构的巧妙。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二十个“之”字,即是鲜明的例子,他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或平稳舒展,或藏锋收敛,或端正如楷,或流利飞动,达到了多样与统一的艺术效果。
通观全篇,看似不经意,但其巧妙均在情理之中。
除了多变的特点,此外还有欹侧、尽态和错落。
有的字看上去是倾斜的,实际上却是端正的,如“竹”、“怀”、“奇”等。
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求平衡。
尽态就是据字遣形,曲尽其态,甚至予以夸张,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即便如此,大小仍然和谐,显得天趣盎然,如“斯”字与“文”字差别即有数倍,而毫无突兀之感。
说到错落,就是打破固有的平衡,但丝毫不显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东晋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军政高官雅聚于兰亭修褉事,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会上各人作诗。
《兰亭序》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作据传已殉葬于昭陵,今传以唐冯承素摹“神龙本”最佳,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帖》《禊序》《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该帖久享盛名,宋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元郭天锡跋《兰亭序》云:“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
”方孝懦说:“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
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
”
该贴笔法秀逸,使转进退,无不如意,有灵秀遒逸之势;牵丝生动,用笔增加了许多牵引的细微线条,使其点画婀娜多姿,也表现了运笔过程的丰富,对结字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有的形成了摆荡的弧形甚至是圆圈,极为巧妙;字字不同,结字研美多姿,其中有二十个“之”字,各不相同,体现了卓越的创造性和形式感;章法自然,笔法一致,首尾贯气,行与行之间有疏有密,字行章法布局自然错落,逸趣横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兰亭集序〉鉴赏》
姓名:王昊学号:061410336
王羲之,字逸少,著名的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即跟随姨母卫夫人学书法。
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代尊为“书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
《兰亭集序》文与书俱佳,相得益彰,散淡洒脱,逸兴勃发,一片神机,堪称双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的典范。
据传说,王羲之非常得意《兰亭集序》,却遗憾其中的几处涂抹痕迹,后又重写十余遍,却均不及原作,只好作罢。
然而不幸《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遗失,目前流传的都是古人的摹本。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能从中一睹这“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采了。
在网络上观看唐代摹本“神龙本”的图片,不禁暗暗赞叹。
《兰亭集序》书法称绝于世,秀逸清朗,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尽现书写者的风神。
通篇笔墨清爽伶俐,雍容典雅;体态闲雅超逸;章法尤为绝伦,字与字之间点画毫无牵连,却又欹侧多姿,顾盼生情,一气呵成之痛快淋漓尽现其间。
整篇书法藏露锋结合,露锋不浮,藏锋不拙。
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
”藏锋笔画圆劲、厚重,显得含蓄、内敛、稳重、不露声色,耐人寻味,其中藏锋字如和、九、夫等。
露锋笔画锋利、精神,显得爽快、放松,活泼而富有灵气,露锋字如岁、丑、亭等。
其次,字体笔划变化多样,以点为例,就可以分为启下点、承上点、竖点、长点等等,这些点各不相同,如字、亦、欣、次等。
《兰亭集序》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
在处理字距的时候,形成行内字与字的呼应连贯,体现了连贯的气势。
在整幅作品中出现重复的字很少雷同。
以“之”字为例,二十个“之”字反复出现但并不雷同,作了相应的变化。
另外还有以、怀,感、于、其、不、觞、殊、亦、盛、畅、兴、足等重复字的字型变化。
除此之外,遇到几个连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如“清流激湍”四字,其三点水结构就各不相同。
《兰亭集序》寥寥三百多字,每一字都圆转自如,让人叹为观止。
总之,《兰亭集序》笔笔精到,字字别意,浑然天成。
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王羲之书法,在平淡朴素、姿态天然之中流露出绵绵的魏晋风韵。
王羲之书风对后世影响极深,《兰亭集序》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学习的,所以观看这幅作品对我们书法学习者有很大的益处。
通过对摹本的仔细观察研究,我们可以将书写者蕴含在书法中的技巧和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是自己的水平提高,也能将古人的文化精髓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