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条天人之道,道破人生真谛
古代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中的人生观念与人类理念
古代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中的人生观念与人类理念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受到了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下,古人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生观念和人类理念,其中包括了诸如“天人合一”、“百姓为本”、“仁爱之道”等观念。
这些观念在古代人的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产生了不同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表现。
下面我们将展开论述,讨论古代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中的人生观念与人类理念。
一、天人合一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是一种常见的哲学观念。
它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而人类社会也是这种相互关联的一部分。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古代人更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微小因素。
从人生观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意味着要努力遵循自然节律,维持自身的平衡和和谐。
这种观念非常符合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即“不过犹须自重,至人无己,非人无所不容。
”二、百姓为本在古代中国,百姓为本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理念。
这种理念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以百姓为本”成为了古代人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齐民、休士,还是六经等古籍中的思想,都包含了与“百姓为本”相关的内容。
在人生观方面,“百姓为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发人深省的思想内在表达了“发展社会,先要发展每个人”的真谛。
因此,古代人们一直强调教育、人才选拔、职业发展等事务,使得社会总体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三、仁爱之道在古代孔子的思想中,“仁爱之道”被视作人生价值观念的核心。
它强调人类本性慈善和社会良心,让人们更容易发现人类生命本身的价值。
在人生观方面,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追求共同的价值,促使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地做出贡献,并以此满足自身需求的心态。
因此,在古代人的人生模式中,仁爱之道是激发人们内心情感鼓舞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共同繁荣的方式。
半句封神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神仙之人,游历人间,得半句真言,便成仙而去。
此半句真言,非同小可,乃天地至理,万世不竭。
吾人欲探其奥秘,必先悟其真谛。
半句真言,曰:“道可道,非常道。
”此句出自《道德经》,乃道家至高无上之秘。
道,乃宇宙万物之根本,包罗万象,无以名之。
可道,即能言说,常道,即永恒不变之理。
此句之意,言道虽可道,但其内涵无穷,非常人所可理解。
然半句真言,尚有未尽之意。
吾人欲究其奥妙,须细思其理。
道可道,即道有言说,然非常道,则道非常人所言。
言道,非言语所能尽,唯有悟道,方能得道。
欲悟道,须先明理。
理者,宇宙万物之规律,天地至理,自然之理。
明理,即明白宇宙万物之规律,把握自然之理。
然理非一成不变,随时代变迁,理亦随之而变。
古人云:“理无常师,法无定法。
”此言理无一定之师,法无一定之法。
吾人欲明理,须博览群书,广交贤达,方能领悟天地至理。
天地至理,非言语所能尽,唯有心悟,方能得之。
心悟,即心领神会。
心者,人之本源,神者,心灵之力。
心悟,即心灵之力,领悟天地至理。
然心悟非易事,须历经磨难,方能心悟。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言心悟之艰难,唯有历经磨难,方能心悟。
心悟之后,方能得道。
道,非言语所能尽,唯有身体力行,方能得道。
古人云:“道不可闻,闻道者,能行道也。
”此言道之奥秘,唯有行道,方能得道。
行道,即践行天地至理。
天地至理,非一成不变,随时代变迁,道亦随之而变。
然道之根本,不变。
吾人欲行道,须顺应时代,把握道之根本。
古人云:“道法自然。
”此言道之根本,在于自然。
自然者,宇宙万物之规律,天地至理。
行道,即顺应自然,把握天地至理。
然半句真言,尚有未尽之意。
道可道,非常道。
吾人欲究其奥妙,须悟道、明理、心悟、行道、顺应自然。
此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悟道,明理,心悟,行道,顺应自然,五者兼备,方能得道。
得道之后,吾人便成仙而去,游历天地,领略万物,领悟人生真谛。
人在做 天在看 人生不可破的28条天规 谨记
人在做天在看人生不可破的28条天规谨记人在做天在看人生不可破的28条天规谨记引导语: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你发现错了,重新再来,千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人活着的意义应当是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所以一个人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影响另一个人,何况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
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应当自己尝一尝,尝试才是人生。
天规一:自我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就应该多替他人着想,因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自己。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强调的过分,就会变成诅咒。
天规二: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生活。
就像寓言中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这种人将丧失自我、个性及其所能带来的一切。
本色最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吃大便吧!”天规三:嗜欲深者天机浅玩物往往丧志,贪欲难免败身。
古今以嗜好和贪欲身辱家丧的事太多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天规四:骄傲如满月,日渐亏缺;谦虚如新月,日渐圆明骄傲的人,总以为自己有学识、有能力,然而骄傲的真正原因是无知。
请记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作分数值,那么他的自我评价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
”天规五: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战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烧香”,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参与竞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天规六:缺乏自制力的人,百无一成你敢戴起镣铐跳舞吗?闻一多先生把诗比做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耐人寻味的。
不能设想没有规则的游戏,也不能设想没有控制的言行。
只有在规则和规矩的控制下,一切才会美好。
天规七:不能超越自己,便无法超越别人“人对了,世界就错不了。
道教对人性本质的洞察语录
道教对人性本质的洞察语录人性本质是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之一。
对于人性本质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和社会运作的根本原因。
在这方面,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人性本质的洞察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视角。
以下是一些道教对人性本质的洞察语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内在的本质。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出自郭店仙人(宋代)的语录,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道教认为,人性本质与自然本质息息相关,人应该遵循天道和自然规律,摆脱功利和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2.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道教思想家老子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在出生时具有本质的善良和无知,只有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人才会失去这种善良本性,表现出各种贪婪和自私的行为。
3. “不知生之者,谓之道。
”道教强调了人的生命起源和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人类对于生命的来源和意义的不了解,也推动了人们对道的追寻和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道教对人类行为与自然法则的关系的看法。
道教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法则,追求道的自然与无为。
5.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道教注重人类个体的自立和自由。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过度依赖他人,也不应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和道的境界。
6.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道教认为,治理一个大国和烹饪小鲜菜一样,都需要保持简单、谦虚和无私的心态。
这种心态可以让人保持清静和无为的状态,帮助人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
7. “处众人之所恶,故无伤于天下。
”道教强调非争和平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避免与他人争斗、争权夺利,我们就能够远离纷争、免受伤害,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带来和平与稳定。
8. “听其言,观其行,以其意,察其事。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用心倾听他人的言语,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真正的意图,并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和了解他人的真实本性。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发布于2012-10-08 10:17作者:萧天石学道首在学为人,学为好人,学为君子贤人。
尽人所以为人之道,使不与禽兽同生死,不与草木同朽腐,此即为学道之起步,进而方可学仙学佛学圣人,修仙修佛修圣人。
三者其名虽异而其旨则同,其文虽异而其道则同。
本天道以立人道,尽人道以合天道,此为三家人生修养之二大纲宗。
人牟于人,天人合一,便超凡入圣矣。
世未有做人做不好,而能成仙成佛成圣人者,此为道佛门中子弟第一金石药言。
儒家谓:「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又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仙者,山人也,以学究天人,德参造化,而能不用世为务。
是即神仙之修养标准,务必有圣而不可知,充周不可穷之学问与品格,再能超世独立、守道藏用、以自隐为务、归真反朴、同乎天地方可。
余常谓:学做神仙,须先学做圣人,到了圣贤境地,再修神仙事。
否则名神仙亦非神仙矣!儒家做人重修养,以居敬存诚,履仁蹈义,克己复礼,守中致和为条目;以正心尽性为总纲;以修齐治平,经世济物为大用;而以配天地,赞化育,顺生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主在世间中,于事功内,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超凡入圣为主旨。
佛家做人重修持。
以解脱尘缚,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舍执成觉为条目;以明心见性为总纲;以修净修戒,修定修慧,无念无生,无相无法为大用;而以涅槃究竟,顿悟圆通,彻见本来面目,以了生死为最高境界。
主出世间,绝尘物,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了性成佛为主旨。
道家做人重修炼。
以虚无恬澹,守道明德,清静无为,柔弱无争,因应自然为条目;以炼心炼性为总纲;惟揉合阴阳,性命双修,返朴还淳,竊天地机缄,夺阴阳造化为大用;而以出神入化,还虚合道,羽化登真,超生死,超天地而驾神明,块然与宇宙精神独往来为最高境界。
主超世间,合太虚一体,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最后并粉碎虚空,虚亦不立,期能了道入真为主旨。
综赅三家旨要,无论其所标举者,为圣人境界,佛陀境界,真人境界(神仙境界),下手方法容或有异,要为人生之最后归趣与最后目标,则同然也。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读《老子传真》随记李德建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
老子说的是宇宙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黄友敬《老子传真·序言》)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天与人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
老子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道路。
面对世界性的“老子热”,深入探讨老子天人合一观,把握“合一”的精髓,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演讲中指出:“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学习《老子传真》,思考老子天人合一观,深深感到它是独异于人的:一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一)、“天”的含义。
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
“天”者,宇宙自然也,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
老子认为“天”(即宇宙)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可名于小”、“可名于大”(《道德经》三十四章,以下只标明章次);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十四章)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
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宇宙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
有限性是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
(二)、“人”的含义。
老子所论述的“人”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自觉的人,如“上士”修真证道者,“古之善为道者”,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一种是世俗的人即‘下士”,如“俗人”、“众人”、“百姓”,其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介乎两者之间的是“中士”,闻道而“若存若亡”。
品经典语录,悟人生大道
品经典语录,悟人生大道1.人生如戏,笑泪交织,唯有悟道,方能明理。
2.人生在于修行,修行在于领悟。
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修行,吃一堑,就要长一智,修行,在于经验的积累,灵魂的上升,境界的突破。
人在哪里,修行的道场就在哪里。
3.感悟人生真谛,汲取智慧源泉,一切尽在不言中。
4.人生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通往真实自我的路。
人生,只有一种精彩,那就是用你自己的选择度过了真实的一生。
5.悟还需要德行的具足。
有德有一切,德大自在。
德行圆满,才能觉悟人生。
6.做人要地道,才能步步高。
走就走正道,好人有好报。
7.悟道比闻道更重要。
只有勤思、善思、恒思的人,才能悟出人间与人生的各种大道理和小道理。
8.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9.人生的道理,即使智者亦难理解,但在人遵循此道走的时候,也就逐渐对它明白过来。
人生的道理即使凡庸之才亦可了解,但若不循此道而行,便会对它越来越不明白了。
10.人生就是一条路,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我们的路,需要我们自己开垦,至于路的平坦还是曲折,全在于我们自己。
11.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行走,人生最大的选择,是怎么活与怎么死;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己身安与心亦宽。
不要等丢失的时候才知道珍惜;不要等后悔的时候才知道做错。
1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人高在忍,诸事能忍品自高。
人贵在善,积德行善方为贵。
人杰在悟,悟透人生则杰。
英雄未必在成败,在其身体力行。
14.天有阴晴,月有圆缺。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大道坦途。
人生不能像玻璃般脆弱,温室花朵般娇嫩。
应像水晶般透明;太阳般辉煌;野草般顽强;松柏般挺拔。
要经受岁月的历练,才能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道家人生哲学
道家人生哲学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
道家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道”,即追求人性本质方面的道境、自性、真意、真知、真信等,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追求。
因此,道家人生哲学重视“道”的实践,注重通达自己的内在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并将此视为自身的最高境界。
一、内在自觉:反求诸己,观察内心世界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去哪里,做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
道家人生哲学认为,对于这种无从选择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回归内心,通过内在自觉,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从而摆脱这种焦虑状态。
道家认为,内在自觉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一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定位,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引领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淡泊名利:修身养性,远离喧嚣世俗道家人生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是追求自我完善、修身养性、舍弃功名利禄、远离喧嚣世俗等陋习的境界。
道家认为,追求名利权势只会让人陷入泥沼,没有意义。
相反,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发现真实的自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因此,在道家人生哲学中,淡泊名利是一种摆脱世俗束缚的境界。
三、自我超越:融合天人合一,达到心灵和谐道家哲学中的自我超越是另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超越是指融合天人合一,达到心灵和谐的最高境界。
道家认为,自我超越不是追求权势,而是在修身养性、追求“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心灵和谐和内在完美的状态。
在自我超越的境界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世间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共鸣,是自我和自然、自我和他者间的一种和谐境界。
四、虚心好学:不断开拓知识视野,发扬智慧道家人生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虚心好学。
道家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开拓知识视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真正的道理。
虚心好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和智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我成长进程。
五、自然和谐:顺应自然,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道家人生哲学中的自然和谐是另一个重要概念。
天道人生感悟的经典句子
天道人生感悟的经典句子天道人生,是古代哲学家探究世间众生生死的一个重要理论。
下面就天道人生的感悟进行一些经典句子的分享。
一、自然之道:自然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天道则是自然的主宰。
在天道人生的理论中,自然之道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因为其内在的真理是人人都可以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本源,并且在其中获得真正的含义和价值。
1. 自然之道无形,却有着极强的力量,深刻的智慧和无限的魅力。
2. 草木皆有灵,山川自有情。
感悟自然之道的真谛,就能领略生命的神秘和奇妙之处。
3. 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因此,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继承和创新自然之道,就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二、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身是天地精华的结晶,天道和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天人合一是天道人生的又一重要内涵,也是古代文化中强调人类命运与神明的互动关系。
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望天空,感悟天道;望自我,感悟人生。
2. 人类生命是天地精华的结晶,因此每个人都有着与天道融合的潜能和内在的智慧。
3. 万物互为因果,天人合一。
如果我们能勇于挑战修炼自己,就能真正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真谛。
三、养生与养性:养生和养性是天道人生理论的两个方面,其中养生强调的是物质健康,而养性则强调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1. 谨遵天道,注重养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2. 养性是养生的基础,养生是养性的表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益。
3. 坚持锻炼身体、涵养心性,既可强健身体,又能提升心智,进而获得更高层次、更长远的生命意义和修炼境界。
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天道人生的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因果的作用,而唯心主义则讲究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
1. 唯物主义视人类生命为一种物质现象,注重探究物质因果的规律性。
2. 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类的生命本质是由精神力量所决定的,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3. 在天道人生的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掌握两者之妙,方能真正领略天道人生的奥义和真谛。
道家的名言210句
道家的名言210句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老子6、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
老子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
老子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老子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欢。
老子1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14、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庄子15、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庄子1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庄子17、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18、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庄子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2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2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2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2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篇》24、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25、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道德经》26、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淮南子说林训》27、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2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淮南子缪称训》3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淮南子说林》3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淮南子泰族》32、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在天人损益中寻人生之道,附天人损益论
哲人曾经讲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去活,尽管说得绝对而苛刻,但也透露出人类中一部分人对思考人生问题的紧迫感。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讲的就是人类有史以来,那些热衷于思考人生问题的哲人们的主要观点。
此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贯通和清晰。
人生问题古人有,今人也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这些古今中外人们的思考,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找到其共性,就可以将其贯通。
在这里,冯友兰先生以“天人损益”四个字打通了古今中外,让读者对人生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天人损益论》的原因。
所谓“天人损益”,是说在人生理想上有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天”即自然状态;一种是“人”即人为状态。
通过对这两种状态的“损益”即增加或减少,人类有关人生问题的所有主要观点,就可以排成一个序列:损道、中道、益道。
损道即在做减法,老庄哲学认为人为的东西不好,顺其自然才好;柏拉图进一步,认为只有那个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的,自然的世界也是有缺陷的;至佛教及近代叔本华哲学则更进一步,认为必待将一切都减至虚无,人生才达至境。
益道却在做加法,先是杨朱及古希腊的享乐主义哲学家们,他们认为自己当下的人生快乐才是最现实的,墨子及功利派哲学家再增加一些人为因素,认为人类应当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到近代一些持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则认为现在的、自然的状态都不是好的,人类经过努力则能在未来达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极度推崇人为的力量,以为人最终能在人间建一个天堂。
中道就是调和自然与人为,在中国有孔孟一派,在西方则由亚里士多德集大成。
将所有的人生哲学浏览过,便可以发现,没有一种人生哲学是正确的。
哲学家们有所见,就有所蔽,所见越坚决,其蔽便越明显,哲学家有其大智慧的同时,都有其大谬误,无不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并不见得非要信奉某种人生哲学,而是要在各种观点中,寻求出最适合自己的,这种人生哲学或许会有一些综合及变形,但却能让我们对人生多一些思考。
道家人生哲理句子300句大全
道家人生哲理句子300句大全道家人生哲理句子300句大全如下: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无财不养道,道家重视传承,讲究尊师重道。
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成就不了道心,当年祖天师创教,入教者还需五斗米呢。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1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0、仅有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以上。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道家的很多思想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道教更本誉为中国国教。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10句道家经典名言。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道德经>>。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
“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0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而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的名言不仅在古代广为流传,而且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人生境界的几个名言,并解读其内涵。
第一个名言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当人们追求道德伦理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真实的自我。
人们追求仁义,往往会被社会的规范束缚,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而当人们追求智慧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虚伪的境地。
庄子认为,真正的人生境界应该是超越道德和智慧的束缚,回归到自然的本源。
只有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个名言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另一种理解。
他认为,人们往往只关注于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无用之用的价值。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指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但却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比如,欣赏一朵花的美丽,聆听一首音乐的动人,这些都是无用之用的体现。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功利的思维,去欣赏和体验那些无用之用的美好。
第三个名言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又一种理解。
他认为,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名是无法被定义的。
庄子认为,人们往往通过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定义事物,但这只是表面的认知,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言语和名字的束缚,去直接体验事物的本质。
只有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真谛。
第四个名言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追求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只有在不断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够超越自己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利和享乐,而在于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庄子的这些名言,不仅对于古代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茅山道士说的道语
茅山道士说的道语
茅山道士所说的道语无一定格式,但大多与道家思想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茅山道士道语:
1. 天道无亲,常在自然。
我们要学会顺应天道,融入自然。
2. 心随自然,道通天地。
只有心灵能够真正地与自然共鸣并相互交融,才能领悟到道的真谛。
3. 人生有苦,道存其中。
生活中的磨难是我们修行过程中的必然之路,通过面对困难和苦难,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行水平。
4. 慎独守诚,平和处事。
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慎独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外界干扰和影响,保持诚实和真诚的态度,以平和心态处理所有事情。
5. 道行先天,心境后天。
道行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苦修,心境的改变也需要不断地觉醒和努力。
6. 悟道者寂,得道者乐。
只有抛开尘世中的杂念,沉淀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悟得道的真谛,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7. 身随自然,心归大道。
只有真正地融入自然并与之相互呼应,才能从内心深处归于大道。
天道最经典的八句话
天道最经典的八句话天道最经典的八句话,众所周知,是从《道德经》中汲取的智慧精髓。
这些话不仅包含了哲学思想,更是人生之道。
以下,我们将一一道来。
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无法凭语言描述的,因为它比语言更为精深、深邃。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诸多难题时,我们不妨多去思考,多去体悟,而非仅仅凭借文字来描述。
第二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没有情感的存在,它只是遵循自己的规则,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存在。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对的,也没有什么是错的,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句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要面对一些相对的困难和选择。
这句话告诉我们,存在的相对性是客观的,而我们的选择和判断只是一时的,不能轻易地去否定一切。
第四句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告诉我们,存在许多非物质的东西,比如音乐和情感,有时候他们比具体物品更为真实、有感染力。
全身心地去体验和感知,才能更好地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自信。
第五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国和小鲜的处理方法是相似的,都需要严谨和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管好自己的生活,都需要细致的态度和完善的计划。
第六句话,“行天下之大道,病莫善于道。
道虽小,其效大。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会收到更丰厚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七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无论我们面对谁,首先要了解自己,而不是他人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同时关注自我和他人,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且走得更远。
第八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弱者的功劳,因为正是他们引导着我们的前进。
我们应该在反思和尊重中找到平衡。
通过八句话的阐释,我们发现这些古代的智慧依然有着现在的指导意义。
《了凡四训》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34句)
文章标题:《了凡四训》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导言:《了凡四训》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名句。
通过对这些名句的深度解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家哲学,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生活智慧。
1. “知天人之际,胜天人之议。
”这句话在道家哲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想胜过天和人的议论,首先要了解天和人的本质。
这也是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思想在这句话中的体现。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就能够超越一切的议论和争论。
2. “知者善辨,辩者不善知。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和辩论之间的关系。
它告诉我们,真正明白事理的人并不需要频繁地辩论。
因为真理是清晰明了的,懂得真理的人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辞来表达。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专注于求知,而非纠缠于辩论。
3. “静言少语,寡过无辜。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在言语上要慎重,说话要用心。
只有在沉默和深思中,我们才能减少过错和误会。
它也表达了道家对于宁静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4. “不知政以治者乱之端。
”这句话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不明白如何用政治手段进行治理,就会导致混乱。
这也是对于领导者责任的一种提醒,要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权力和政治手段进行治理。
5. “以有为无所不为,无为而有为。
”这句话揭示了“无为而治”的道家理念。
它告诉我们,有所为并不等于无所不为,有时候无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
这也是对于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保持冷静、等待时机的一种提醒。
6. “天下莫大于诚,无事莫大于理。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和理性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真诚和理性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品质。
只有通过真诚和理性的引导,才能走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之路。
结语:通过对《了凡四训》经典名句的深度解析,我们不仅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生活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将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扩写新内容:深度解析《了凡四训》经典名句,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道家哲学,也能引发人们对生活智慧的思考和领悟。
天人三策的名词解释
天人三策的名词解释天人三策是一种古代道教思想,其核心在于天、地和人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天人三策也是中医养生理论和修炼法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天、地和人三个方面来解释和探讨天人三策的含义和内涵。
天,作为天人三策的第一个要素,代表着宇宙、自然和天道。
在宇宙中,天是最伟大、最神秘的存在。
它象征着无限的力量和智慧。
道家认为天是宇宙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源头。
宇宙运行和万物生成的规律,都是由天主导和决定的。
在天人三策中,天的作用是指引和启示,它给予人类宇宙的智慧和自然的规律。
地是天人三策的第二个要素,代表着万物生长、生存和循环的根基。
地体现了自然的丰饶和生命的活力。
地包含了大地、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天人三策中,地的作用是滋养和供养,它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水源和居住环境。
同时,地也象征着人类的根本,是身体和灵魂的寄托。
人是天人三策的第三个要素,代表着人类自身。
人是宇宙和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宇宙和自然的反映和体现。
人拥有理性和意识,能够认识和理解天地的道理。
在天人三策中,人的作用是顺应和利用。
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且灵活运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天人三策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鼓励人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养生方面,天人三策提出了有关饮食、运动和精神修养的方法和原则。
例如,在饮食方面,天人三策主张选择天然、有机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依赖荤食。
在运动方面,天人三策推崇自然、养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在精神修养方面,天人三策倡导和谐平衡的生活态度,注重心灵的冥想和文化的涵养。
总而言之,天人三策是一种具有深厚哲学和文化内涵的思想体系。
它通过研究和认识天、地和人的关系,引导人们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养生和修炼方法。
天人三策不仅是古代智者的智慧结晶,也是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思想之一。
天道远 人道迩 对人生启示
天道远人道迩对人生启示
天道远,是指能触及的形而上天人境界,人道迩是指我们生活当中脱离不了现实环境并且还被许多人关注,所以,对于人道迩,由于有人的关注其生活状态就变得不一样,总原则是诚于中,形于外。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为何谎言是透明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你看人,别人看你,都很明显,因为意识活动影响着外形规律,表现在面貌,神情,气色之上,所以,诚于中的道理就是要求我们生活中一定把诚居于内心。
人道迩由于诚居内心而不怕别人关注,然天道远又是另外一种境界,不仅超脱人道迩,而且超脱人间世俗,可观不可触也,如可触,需内心奢华安定也。
在春秋时期,人们把天体运行的轨道称之为“天道”,人行事遵循的法则称之为“人道”。
如:“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意思是说行星运行的轨道和人事变动的法则一远一近,互不相干,天道并无干预人事的神意。
孔子和老子对“道”都是极其重视的,在《论语》中“道”字出现了72次,在《道德经》中“道”字出现了73次,其内涵十分丰富。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对于“道”字的运用是符合其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引申义)基础之上开展的,不外乎是“人道”与“天道”延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完《道德经》后,它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一本讲“道”的书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条天人之道,道破人生真谛
《易经》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一起来看看《易经》中隐含的大智慧!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
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二: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生活。
就像寓言中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这种人将丧失自我、个性及其所能带来的一切。
本色最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嗜欲深者天机浅
玩物往往丧志,贪欲难免败身。
古今以嗜好和贪欲身辱家丧的事太多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四:骄傲如满月,日渐亏缺;谦虚如新月,日渐圆明
骄傲的人,总以为自己有学识、有能力,然而骄傲的真正原因是无知。
请记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作分数值,那么他的自我评价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
”
五: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战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烧香”,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参与竞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六:缺乏自制力的人,百无一成
你敢戴起镣铐跳舞吗?闻一多先生把诗比做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耐人寻味的。
不能设想没有规则的游戏,也不能设想没有控制的言行。
只有在规则和规矩的控制下,一切才会美好。
七:不能超越自己,便无法超越别人
“人对了,世界就错不了。
”一个人能否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一席之地,决定于能否战胜自己;而比之于战胜他人,战胜自己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八:交友是人生重中之重,关乎一生成败
友谊对于人生的意义,大概怎样夸张也不过分。
有太多的人因为朋友而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是这一点,使择友、交友的话题万古常新。
九: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
这是一个怎样待人更有利于自己的问题,答案非常简单,善待他人,最终有利于自己,而与人为恶,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出乎
尔者,反乎尔者也”,你的人生道路是铺满鲜花还是荆棘,决定于自己。
十:没有足够的器量,便没有做大事的规模
勿求理解,只要宽容。
与其斤斤计较,不如一笑置之,尤其不要试图改变他人。
网开一面,也许会四方来归;披荆斩棘,不如绕过去。
何乐而不为?
十一:善于把握人性,才能赢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即天命所归”。
要想赢得人心,必须善于把握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
人性如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十二:语言的力量,足以倾倒世人
“前此历史上的一切群众运动,都是由于语言的力量。
”这种说法虽然令人难以苟同,但是说出了一个事实,这就是语言那呼风唤雨般的作用。
它启示我们,语言就是力量,它足以征服人心乃至一切。
十三:独立独行难用世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数”主宰的世界上,权力是“多数”赋予的,明星是“多数”捧红的,富翁是“多数”养肥的。
而“多数”的实质却是平凡。
在“多数”可以否决一切的情况下,还是和光与尘一样,与大家打成一片吧!
十四:反复无常的人,众叛而亲离
身处变幻无常的现代社会,改变追随对象或合作伙伴的机会大大增加。
然而中国人特重“忠义”,那些跳槽者往往会被看做“叛徒”,脚踩两条船也会被看做反复无常的人。
忠义并不等于抱残守缺,怎么办呢?
十五:积极万事可为,消极一事无成
天下事无非三种情况,不可能成,不可能不成,可能成可能不成。
绝大多数情况属于第三种。
因此积极或消极成为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说成事在天,那么你的心态就是老天的旨意。
十六:躺在床上上不了路
计划可以在实施中完善,条件可以靠创造去成熟,等待万事俱备,只能使计划胎死腹中。
要远航就不可能没有风险。
也许最大的风险是等待,最稳妥的办法是干起来。
十七:善于借助外力,事业才有支点
还记得阿基米德的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任何事业都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借助外力。
人的天性虽然有自私的一面,但也乐于相助,只要你有一幅美丽的蓝图,他是最好的摇钱树。
十八:钢琴不容第三只手
弹钢琴虽然必须十个指头都动起来,但是绝对不允许有第三只手的介入。
同样,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主。
对掣肘败事的第三只手,一要小心预防,二要严正警告,如果还不缩回,就果断地斩断它!
十九:工作专注与事业之成功成正比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一条铁律,专心工作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越能专心,成功就越大。
正如荀子所说:“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膳之穴而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二十:致命的失败,决定于微弱的劣势
你知道吗?光荣的成功者与可悲的失败者之间,其实只差一点点。
一个球的比分是以输掉一场球赛,百分之一的次品足以毁掉一个名牌。
所以决不能忽视微弱的劣势,而要力争那决定性的优势。
二十一:被失败击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每个人都要经历失败,或迟或早。
这不是不详的预言,上帝的学校是不允许缺课的。
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屡败屡战是走向成功的惟一途径。
所以真正的成功者只能是那些立经失败而精神不倒的人。
二十二:成功的秘诀在于更智慧,而不是更辛苦
人们总是强调吃苦耐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一定要吃苦?为什么不试图以一二分的耕耘,去赢得十分的收获?知识经济时代,即智慧经济时代,与辛苦劳作相比,智慧更有含金量。
二十三:一条路走到头的人前景黑暗
并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没有一条永远正确的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知调整方向的人,前进越快,离成功越远。
最好是一面前进一面探索,发现错误,坚决纠正,决不在错误的道路上多走一步。
二十四:做大事不可拘小节
远行的人不能让蔓藤缠住双脚,做大事的人不能因小节而停步。
拘于小节,必坏大事。
当整体与局部、利[益与道德、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时,不仅要识大体,明主次,还要有壮士断腕那样的果断和坚韧。
二十五:决胜利器,不可示人
战士的剑只有在血光中才能看得见,决胜的利器一旦暴露,你将在剑拔出来之前倒下去,永远倒在悔恨的血泊里。
二十六:善战者,必求之于势
聪明人做事注意用势,而愚蠢的人却只知用力。
用势可以四两拨动千斤,用力却如与千斤之力相抗衡,难上加难。
所谓“英雄造时势”,只有在善于用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所以《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
二十七:挑战极限,当心物极必反
极限是可以挑战的吗?否!从来没有人突破过真正的极限。
那些成功的挑战者突破的不过是一些教大的障碍而已,真正的极限是不可逾越的。
挑战极限的冲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还是适可而止吧。
二十八:智者不舞“双刃剑”
大凡致胜的利器都有伤己的危险,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有人却舍不得离开这种“双刃剑”,于是脚下忽深忽浅,心头时明时暗,前途变得扑朔迷离。
智者从来不舞“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