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尝
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选择适
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是为了学而服务的,教给学生探
讨、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应
多加强自身的学习,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视野。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
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了解北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
及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在丰富的煤、铁、石油等
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
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教学,补充大量的资料与图
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以知识迁移的方式激发学生探
究区域发展的兴趣与热情,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
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因此本节课
的学习需要注重对上学期所学内容的回顾,将上学期所 学生学习能
学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 力分析
主体,利用课堂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
解剖自然环境的相应知识并平稳过渡到北方地区与其
农业相互关系上来。最终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 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

学习内容: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
然环境的差异,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
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北方农业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矿产
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原因;
法,为后面其他章节的区域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精美图片,创设出全
新的氛围,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鼓励、引导学生,激发

《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课程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大卫·科波菲尔的简介和照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兴趣。

1.2 作者简介介绍查尔斯·狄更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1.3 作品概述简要介绍《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2.1 人物关系梳理通过图表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2 情节发展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节发展,分析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和推动作用。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意义3.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探讨的主题,如人生奋斗、成长历程、社会现实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2 象征意义解读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大卫的童年象征着人生的艰难,密考伯的象征意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章:文学手法与风格4.1 文学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如描写、对话、叙述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2 作品风格探讨讨论作品的文学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思考与讨论5.1 思考题设计设计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彼此的交流和思考。

第六章:章节内容解析6.1 选取重要章节从小说中选取几个重要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

6.2 内容概述对选取的章节进行内容概述,引导学生理解章节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6.3 深入分析对章节中的重要情节、对话、描写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作用。

第七章:人物性格分析7.1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大卫的坚韧、密考伯的乐观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回顾与思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总结性内容,本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全书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涉及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多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全书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在不同的学校和学生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要激发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全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数学案例,让学生在分析中回顾和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制作全书知识点的回顾课件。

2.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全书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全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让学生在分析中回顾和巩固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混浊的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清水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混浊的液体可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与我们平时喝的清水不同。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悬浮和乳化的现象。
(二)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1.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溶于水的液体小滴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粉笔末、植物油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悬浮和乳化现象。
-家长参与监督,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小论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及区分。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生活中的分散现象案例分析。
-对本节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论文撰写,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初步了解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1.2 教师简要介绍《黄河落日》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对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河落日》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2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2.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黄河边,感受黄河落日的壮丽景象。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对诗歌的感受。

3.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情感理解。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4.2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景观,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使用杜甫的风格和意象。

4.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5.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5.3 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或画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作为讨论主题。

6.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分享自己的知识,了解所选景观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背景。

6.3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和评论。

第七章:角色扮演7.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扮演当时的人物。

7.2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表达对所选景观的情感和看法。

7.3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和评论。

第八章:艺术创作8.1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或雕塑,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情感。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英雄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引入人民英雄的概念,解释人民英雄的含义。

2. 强调人民英雄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贡献。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英雄吗?你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谁?2. 引导学生思考英雄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3. 引入人民英雄的概念,解释人民英雄的含义。

4. 强调人民英雄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人民英雄的事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的具体事迹,感受他们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几位著名的人民英雄,包括他们的名字、事迹和贡献。

2. 通过故事形式讲述人民英雄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

教学步骤:1. 介绍人民英雄的事迹和贡献。

2. 通过故事形式讲述人民英雄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

3.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英雄的英勇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4. 引导学生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三章:人民英雄的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的崇高品质,激发学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内容:1. 分析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包括勇敢、忠诚、奉献等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的崇高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分析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包括勇敢、忠诚、奉献等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的崇高品质。

3. 举例说明如何将人民英雄的品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四章:缅怀人民英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缅怀人民英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解释缅怀人民英雄的意义,强调对英雄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诗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对仗、押韵等韵律特点。

2.3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解答课后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词语含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抄写诗歌要求学生抄写《满江红(怒发冲冠)》,加强记忆。

4.2 作文练习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3 预习下一课预习《七步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诗歌和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历史故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6.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统计知识,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利用基本统计知识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利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采用了“基于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的三段五步n 环课堂内外兼修教学法”, 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步:情境导入;第二步:合作探究;第三步:巩固运用;第四步:收获感悟;第五步:拓展提升。

其中在第二步合作探究部分中又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5个小的环节,即知识框架、例题展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跟踪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白明泽、杨航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环 中位数/环众数/环 方差 甲 a 7 7 1.2 乙7b8c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需要运用哪些统计量?内容:我们班的白明泽、杨航同学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个话剧,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微视频——最佳射击队员之争目的: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取微视频中的用到的统计知识,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给与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 学以致用
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结合板书中已有的关键词,一边回 顾知识一边添加箭头、文字,将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顺,从而构建整节课的知识框架。 与教师一起回顾小结本节课知识。 回顾小结本节课知识
反馈练习 布置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成及神经元的结构有所了解。从生活经验角度,很多神
经调节的现象,学生都有过生活经历,但是这些现象发
生的原理学生不清楚。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反射的定义
2.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通
过反射弧完成的。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举例说出组成反射弧的五个 教学目标
环节。
4.区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的具体实例。
课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 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际的课堂教学改 课例研究综 革,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课 述 堂教学结构,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探索 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并发现新的生长点,发展并不断
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 面素质的目的,从而使生物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反射的概念 播放“膝跳反射”实验演示视频;结合 PPT,强调 实验成功的关键点。 引导学生进行“膝跳反射”实验 请两位同学说说实验是否成功,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反射概念的关键词“刺 激”、“有规律的反应”。 PPT 出示反例含羞草,归纳出反射概念的关键词 “神经系统”,从而建构出反射的概念。并知道反射是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师生归纳的同时,师板书关键字。
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小黑板展示、交流讨论结果。 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得出完成反射需要 完整的反射弧。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章《概率初步回顾与思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章《概率初步回顾与思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章《概率初步回顾与思考》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章《概率初步回顾与思考》。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概率知识,并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概率的意义和应用。

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利用概率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概率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概率的基本概念,对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概率的抽象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率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会用概率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回顾和巩固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会用概率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概率的抽象概念,并将概率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率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练习题等。

3.教室环境:座位排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调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与概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抛硬币、抽奖等,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概率知识。

同时,让学生思考: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利用概率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版)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带领学生将表格完成。

应用性质和判定完成例题: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点E 、F 在AC 上,且BE ∥DF 。

求证:BE =DF 。

教师在这里将这道题进行开放处理:由学生讲出证明思路,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性。

例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 点,点E 、F 在AC 上,连接DE 、BF ,_________,(添加一个条件)求证: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来填加适当的条件,使得命题成立并证明。

学生可以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到针对条件最简单的判定定理。

目的: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通过对定理的分析,体会到了证明的必要性,掌握了一些常规证明方法和工具。

实际效果:教师通过开放例题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总结证明方法的信息:根据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在证明命题时有了很多新的工具。

比如证明平行时,除了以前的同位角、内错角等,还可证明平行四边形;在证明边等时,除了全等,还可以分析所证线段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边等。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平行 (2)两组对边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4)两组对角相等 (5)对角线互相平分二、“三角形的中位线”内容:这一章节中,除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还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定理。

所以,这个环节上,老师选取了学生总结出的几道比较有代表性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定理理解,增强恰当应用定理的意识。

例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R、P分别是BC、CD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C.线段EF的长不变D.线段EF的长与点P的位置有关解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线段EF的长在P点的运动过程中,EF一定等于AR的一半,又由于AR的长不变,所以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应选C.例4 .如图,在△ABC中,AB=6,AC=10,点D,E,F分别是AB,BC,AC的中点。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广西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广西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广西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

提高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的。

阅读:《热爱生命》文章全文。

分析: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思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观和生活态度。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重要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文章《热爱生命》。

与生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写作纸张和文具。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热爱生命》。

投影仪或白板。

标记笔。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情况。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短文内容是否符合主题,表达清晰。

4.2 反馈口头反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给予肯定和指导。

书面反馈: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评分和评语,提供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作业5.1 教学延伸组织一次生命主题的班级活动,如生命故事分享会。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5.2 作业学生准备生命故事分享会的演讲稿。

第六章:教学设计细节6.1 教学时间课程时长:2课时(90分钟)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6.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座位分组,方便讨论和互动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标记笔6.3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阅读:20分钟讨论:15分钟思考:10分钟反馈与作业布置:10分钟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细节和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7.2 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鼓励和支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第六章:乒乓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第六章:乒乓球
2.乒乓球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
重点知识点:比赛方式、比赛过程、计分方法、裁判员的职责、裁判信号、犯规判罚。
词句:比赛方式有单打和双打两种,比赛过程包括发球、接发球、进攻、防守等环节。计分方法是每局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每局采用11分制。裁判员的职责是监督比赛过程,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进行。裁判信号包括手势、口哨等,用于指示比赛情况。犯规判罚包括警告、罚分等,对犯规行为进行惩戒。
(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乒乓球基本概念、技术要领和比赛规则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乒乓球的起源、基本技术动作要领、比赛规则等,从而判断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了解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例如,观察学生在发球、接发球、攻球等环节的动作是否规范,从而判断学生的技术水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乒乓球的基本概念、技术要领和比赛规则。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乒乓球技术在比赛中的应用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比赛规则:在讲解技术之后,我将向大家介绍乒乓球的比赛规则。了解比赛规则对于大家在比赛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乒乓球技术或比赛规则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乒乓球技术的基本原理。
(1)乒乓球技术动作视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录制自己完成乒乓球技术动作的视频,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视频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出改进建议。

6《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6《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6《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六章《太阳和生活》。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包括太阳的形状、位置、运动规律以及太阳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 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
2. 太阳的运动规律
重点知识点:太阳每天自东向西旋转,每年绕着自身的轴自转一周。太阳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周期约为2.25亿年。
板书设计:太阳的运动规律
- 太阳每天自转
- 太阳每年绕轴自转一周
-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周期约2.25亿年
3. 太阳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创新素养:在探究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学生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5. 合作素养: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6. 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太阳的文化意义,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对太阳的认知和信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7. 教学工具: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工具,如地球仪、太阳模型等。这些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如地球的绕日运动、太阳的形状和位置等。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阳和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阳光明媚或者阴雨连绵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奥秘。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牧羊人植树的故事背景。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2. 介绍牧羊人植树的故事背景和环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述牧羊人植树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章:故事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的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故事的情感共鸣。

第三章:环境意识培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意愿。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 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意愿。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绘画等多媒体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绘画等多媒体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想法。

2. 学生分组合作,创作有关环境保护的创意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绘画等多媒体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想法。

2.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纸张、彩笔等材料创作有关环境保护的创意作品。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和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2)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国土相关的实验,如土壤质量测试、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国土知识的理解。
(3)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国土知识相关的游戏,如国土知识问答、国土拼图等,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可以使用PPT展示国土的分布图、数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国土的情况。
5.国土教育:在板书的底部,用关键词或图标强调国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国土意识。
在板书设计中,将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符号,突出重点,准确精炼地概括国土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设计,如颜色、图标、线条等,使板书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2.作业反馈:
(1)批改练习题: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指出存在的问题,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填空题的遗漏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2)批改短文:对学生的短文进行批改,评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国土利用现状和保护措施的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建议。
(3)反馈案例分析:在下一节课上,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
2.国土重要性:在板书的左侧,用流程图或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国土的重要性,包括国土资源、国土安全等方面。
3.国土保护:在板书的右侧,用图标或简要的文字描述我国在国土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如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等。
4.国土利用:在板书的下方,用图示或简要的文字介绍我国在国土利用方面的情况,如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国土保护和国土利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悉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过程与方法: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历课前准备,总结、探索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发展总结归纳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3.在具体问题的证明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试验论证、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猜想—总结—证明—应用”的数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复习.2.三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难点】总结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的多样性和系统性.知识总结:专题讲解专题一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专题分析】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可以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菱形的判定定理来判定,为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如图所示,在Δ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B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1)求证AF=DC;(2)若AB⊥AC,试判断四边形AD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先根据条件证明ΔAFE与ΔDBE全等,然后根据全等的性质结合三角形的中线推出结论;(2)先证明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其是菱形.证明:(1)∵E是AD的中点,∴AE=ED.∵AF∥BC,∴∠AFE=∠DBE,∠FAE=∠BDE,∴ΔAFE≌ΔDBE,∴AF=DB.∵AD是ΔABC中BC边上的中线,∴DB=DC,∴AF=DC.解:(2)四边形ADCF是菱形.证明:由(1)知AF=DC.又∵AF∥CD,∴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又∵AB⊥AC,∴ΔABC是直角三角形,∵AD是其BC边上的中线,∴AD=DC.∴平行四边形ADCF是菱形.【针对训练1】(2014·南京中考)如图所示,在Δ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过点E 作EF∥AB,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2)当Δ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FE是菱形?为什么?(2014·枣庄中考)如图所示,菱形ABCD的边长为4,过点A,C作对角线AC的垂线,分别交CB和AD的延长线于点E,F,AE=3,则四边形AECF的周长为()A.22B.18C.14D.11〔解析〕在菱形ABCD中,∠BAC=∠BCA,∵AE⊥AC,∴∠BAC+∠BAE=∠BCA+∠E=90°,∴∠BAE=∠E,∴BE=AB=4,∴EC=BE+BC=4+4=8,同理,可得AF=8,则AF=EC,又∵AD ∥B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ECF的周长=2(AE+EC)=2×(3+8)=22.故选A.[规律方法]本题主要运用菱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四边形AECF的周长,注意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是关键.【针对训练2】已知一个菱形的周长是20 cm,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之比是4∶3,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A.12 cm2B.24 cm2C.48 cm2D.96 cm2〔解析〕设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8x cm和6x cm,已知菱形的周长为20 cm,故菱形的边长为5 cm,根据菱形的性质可知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即可知(4x)2+(3x)2=25,解得x=1,故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8 cm和6 cm,所以菱形的面积=24(cm2).故选B.专题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专题分析】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矩形,可以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矩形的判定定理来判定,为利用矩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条件.(2014·湘潭中考)如图所示,将矩形ABCD沿BD对折,点A落在E处,BE与CD相交于F,若AD=3,BD=6.(1)求证ΔEDF≌ΔCBF;(2)求∠EBC.〔解析〕(1)首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可得DE=BC,∠E=∠C=90°,对顶角∠DFE=∠BFC,利用AAS可判定ΔDEF≌ΔBCF;(2)在RtΔABD中,根据AD=3,BD=6,可得出∠ABD=30°,然后利用折叠的性质可得∠DBE=30°,继而可求得∠EBC的度数.[易错提示]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恰当运用翻折变换的性质,依此提供证题所需的信息.此题容易出错的地方:①不能由折叠的性质结合矩形的性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②根据AD,BD的长无法得出∠ABD的度数.【针对训练3】(2014·沈阳中考)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边AD,BC上,且DE=CF,连接OE,OF.求证OE=OF.(2014·百色中考)如图所示,已知点E,F在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延长线上,AE=CF,DE ∥BF,∠1=∠2.(1)求证ΔAED≌ΔCFB;(2)若AD⊥CD,四边形ABCD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请说明理由.〔解析〕(1)由DE∥BF,可得∠E=∠F,结合已知条件,利用AAS便可说明ΔAED≌ΔCFB;(2)由ΔAED≌ΔCFB,可得AD=CB,∠EAD=∠FCB,利用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DAC=∠BCA,进而得到AD∥BC,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利用“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便可得到四边形ABCD是矩形.证明:(1)∵DE∥BF,∴∠E=∠F.又∵∠1=∠2,AE=CF,∴ΔAED≌ΔCFB(AAS).解:(2)四边形ABCD是矩形.理由如下:由(1)知ΔAED≌ΔCFB,∴AD=CB,∠EAD=∠FCB,∴180°-∠EAD=180°-∠FCB,即∠DAC=∠BCA,∴AD∥BC,∴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CD,∴∠ADC=90°,∴▱ABCD为矩形.[方法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ΔABC中,AB=AC,AD⊥BC于D,AE是ΔBAC的外角平分线,DE∥AB 交AE于点E,求证四边形ADCE是矩形.证明:∵在ΔABC中,AB=AC,∴∠ABC=∠ACB.又∵AD⊥BC,∴BD=CD.∵AE是ΔBAC的外角平分线,∴∠1=∠EAC.又∵∠1+∠EAC=∠ABC+∠ACB,∴∠EAC=∠ACB,∴AE∥BD.又∵DE∥AB,∴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AE=BD,AB=DE,∴AE∥CD,AE=CD,∴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又∵AB=AC,AB=DE,∴AC=DE,∴▱ADCE是矩形.专题三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专题分析】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正方形,可以结合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正方形的判定定理来判定,为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条件.(2014·扬州中考)如图所示,已知RtΔABC中,∠ABC=90°,先把Δ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至ΔDBE,再把ΔABC沿射线AB平移至ΔFEG,DE,FG相交于点H.(1)判断线段DE,FG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连接CG,求证四边形CBEG是正方形.〔解析〕(1)因为旋转、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得到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在判断DE⊥FG后,主要运用了“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2)在已知∠GEF为直角的条件下,需要证明四边形CBEG是平行四边形,得到四边形CBEG为矩形,再加上邻边BE=EG,即可判定矩形CBEG为正方形.解:(1)DE⊥FG.理由如下:由题意得∠A=∠EDB=∠GFE,∠ABC=∠DBE=90°,∴∠BDE+∠BED=90°,∴∠GFE+∠BED=90°,∴∠FHE=90°,即DE⊥FG.(2)∵ΔABC沿射线AB平移至ΔFEG,∴CB∥GE,CB=GE.∴四边形CBEG是平行四边形.又∵∠GEF=∠ABC=90°,∴四边形CBEG是矩形.又∵EG=BE,∴四边形CBEG是正方形.[规律方法](1)结论性探究题的解题策略是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直到已知条件和定理.(2)在证明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时,通常先证明其为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其为矩形(或菱形),最后得到正方形.(3)本题中涉及两个基本图形和一个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的是典型的“三垂线”图形,当∠B=∠BEG=∠GHE=90°时,∠BED=∠G,反之也可以成立;如图(2)所示的也是有关正方形问题的经典图形,DE和GF若相等必垂直,反之也可以成立.【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点P是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连接PD并将线段PD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得线段PE,连接BE,则∠CBE等于 ()A.75°B.60°C.45°D.30°〔解析〕过点E作EF⊥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则∠F=90°.∵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D=AB,∠A=∠ABC=90°,∴∠ADP+∠APD=90°,由旋转可得PD=PE,∠DPE=90°,∴∠APD+∠EPF=90°,∴∠ADP=∠EPF.在ΔAPD和ΔFEP中,∠ADP=∠FPE,∠A=∠F=90°,PD=EP,∴ΔAPD≌ΔFEP,∴AP=FE,AD=FP,又∵AD=AB,∴PF=AB,即AP+PB=PB+BF,∴AP=BF,∴BF=EF,又∵∠F=90°,∴Δ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F=45°,又∵∠ABC=90°,∴∠CBE=45°.故选C.(2014·自贡中考)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BF,BE=BF,EF与BC交于点G.(1)求证AE=CF.(2)若∠ABE=55°,求∠EGC的大小.〔解析〕(1)用SAS证明ΔABE≌ΔCBF;(2)根据∠EGC=∠EBG+∠BEF,∠EBG=90°-∠ABE,Δ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解.证明:(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ABC=90°.∵BE⊥BF,∴∠EBF=90°,∴∠ABE=∠CBF.∵AB=BC,∠ABE=∠CBF,BE=BF,∴ΔABE≌ΔCBF,∴AE=CF.解:(2)∵BE=BF,∠EBF=90°,∴∠BEF=45°.∵∠ABC=90°,∠ABE=55°,∴∠GBE=35°,∴∠EGC=∠GBE+∠BEF=80°.【针对训练6】(2014·泸州中考)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BC,CD上的点,且AE⊥BF,垂足为G,求证AE=BF.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ABC=∠BCF=90°,∴∠BAE+∠AEB=90°.∵AE⊥BF,垂足为G,∴∠CBF+∠AEB=90°.∴∠BAE=∠CBF.在ΔABE与ΔBCF中,∴ΔABE≌ΔBCF(ASA),∴AE=BF.专题四方程思想【专题分析】在探究特殊四边形的条件是什么时,常把需要满足的条件作为结论构造方程来解决问题,这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B=90°,AC=60 cm,∠A=60°,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4 cm/秒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 cm/秒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 秒(0<t≤15).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1)求证AE=DF;(2)四边形AEFD能够成为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证明:(1)在ΔDFC中,∠DFC=90°,∠C=30°,DC=4t,∴DF=2t.又∵AE=2t,∴AE=DF.解:(2)能.理由如下:∵AB⊥BC,DF⊥BC,∴AE∥DF.由(1)知AE=DF,∴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若四边形AEFD为菱形,则AE=AD.∵AD=AC-DC=(60-4t) cm,AE=2t cm,∴60-4t=2t,解得t=10,∴当t=10时,四边形AEFD为菱形.【针对训练7】如图所示,菱形ABCD的周长为8,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C∶BD=1∶2,则AO∶BO=,菱形ABCD的面积S=.〔答案〕1∶216专题五数形结合思想【专题分析】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数、式与图形结合起来考虑,用几何图形直观地反映和描述数量关系.用代数方法来分析几何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使问题巧妙、快速解决.涉及镶嵌的计算问题时,常要结合图形探索镶嵌的边角关系,构造方程,来解决边角计算问题.如图所示,用8块相同的小矩形地砖拼成一个大矩形,则每个小矩形地砖的面积是()A.200 cm2B.300 cm2C.600 cm2D.2400 cm2【针对训练8】将图(1)中的正方形作如下操作:第1次:分别连接各边中点,如图(2)所示,得到5个正方形;第2次:将图(2)中左上角的正方形按上述方法再分割,如图(3)所示,得到9个正方形,….以此类推,根据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013个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A.502B.503C.504D.505〔解析〕找到规律:第n次操作,得到的正方形个数为4n+1.当4n+1=2013时,n=503.故选B.。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

6.1几何图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等实践活动,丰富对立体图形的认知和感受,知道常见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并能根据平面图形判断所围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2.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通过展开和折叠两种途径认识常见立体图形及其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准备纸板、剪刀、尺子、常见形状的包装盒.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为全面了解一个立体图形的形状,通常从前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2.前面看和上面看长对正,前面看和左面看高对齐,左面看和上面看宽相等.3.在同一问题中,各个元素的大小要一致.4.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技巧(1)从前面看立体图形时,可以想象为:将立体图形从前向后压缩,使看到的面全部落在同一竖直的平面内.(2)从左面看立体图形时,可以想象为:将立体图形从左向右压缩,使看到的面全部落在同一竖直的平面内.(3)从上面看立体图形时,可以想象为:将立体图形从上向下压缩,使看到的面全部落在同一水平的平面内.5.根据从上面看到的标数字的形状图确定从前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只需比较对应各行、各列数字的大小即可,一般按如下技巧进行:(1)从前面看到的形状图由各列的最大数字确定;(2)从左面看到的形状图由各行的最大数字确定;(3)最后将数字转化为正方形的个数,画出形状图.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粉笔盒.你能用一块纸板裁剪并折叠出一个粉笔盒吗?【师生活动】教师提示:要设计、制作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粉笔盒,除了美术设计,还要了解它展开后的形状,根据它的展开图来裁剪纸张.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粉笔盒剪开铺平,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粉笔盒,体会粉笔盒与它的展开图的关系.【新知】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粉笔盒作为导入,展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长方体的展开图样式.【问题】如图,一个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盒.从包装盒的一个顶点出发,沿它的一些棱剪开.想一想,你至少要剪开几条棱就可以把包装盒的各个面铺在同一个平面上?【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答,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分析】正方体共有12条棱,6个面,若想平铺在一个平面上,至多留5条棱不剪开,则至少要剪开7条棱.【答案】至少要剪开7条棱.【设计意图】为下面裁剪并展开正方体做准备.【问题】将正方体沿条数最少的棱剪开后,铺在桌面上.观察你得到的图形的形状,与周围同学得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与同学交流.【师生活动】学生作答,教师补充.重点得出结论:相同之处:都是由大小相同的6个正方形组成.不同之处:各正方形的排列情况可能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之间的对比交流,使学生明白正方体的展开图不止一种,为下面具体讲解正方体的展开图做好铺垫.【问题】根据裁剪方式的不同,正方体的展开图也不同.观察下列动图,总结所有的展开图类型.【师生活动】每观察一个动图,教师引导学生画一个展开图的草图.然后教师讲解正方体展开图的11种可能情况.【新知】把正方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后,可以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这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展开图分成4种类型,总共11种展开图:(1)“一四一”型(口诀:中间四个成一行,两边各一无规矩)(2)“三三”型(口诀:三个两排一对齐)(3)“二二二”型(口诀:两两相连各错一)(4)“二三一”型(口诀: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意)【设计意图】通过动图展示,形象地展现不同的裁剪方式会有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问题】下图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画在硬纸板上的6个相连的正方形,用它们都能围成正方体包装盒吗?【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讲解知识点.【答案】第一个、第三个图能围成正方体包装盒,第二个、第四个不能.【新知】出现“凹”字型或“田”字型时,不能折叠成正方体.【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和空间想象能力.【思考】如图,经过折叠后的相对面有哪几组?【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给出答案,教师验证答案的正确与否并给出讲解.【答案】“让”与“活”是相对面,“生”与“美”是相对面,“更”与“好”是相对面.【新知】正方体的相对面的特点:(1)相对面无共点:有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一定不是相对面;(2)隔一相对: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正方形中,相隔一个正方形的两个正方形是相对面.【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引出正方体的相对面特点的知识.【拓展】感知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二、典例精讲【例1】如图,一个正方体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我”字一面的相对面上的字是().A.的B.中C.国D.梦【答案】D【解析】根据“隔一相对”,我们可以知道“们”和“中”、“的”和“国”是相对面,所以剩下的“我”和“梦”也是相对面.【总结】形如下面三种“Z”字型时,“Z”字型两端的A面与B面相对.【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正方体的相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出另一种识别相对面的方法.【例2】下列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棱柱的有_______.【答案】③④【解析】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三棱柱,④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四棱柱.【总结】确定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要三看:一看底面的边数与侧面个数是否对应;二看各面位置是否合适,折叠后有无重叠面、遗漏面;三看对应边的长度是否相等.【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棱柱展开图的认识,引出确定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要注意的三点内容.【例3】图中的A面与B面的位置关系如何?A面与C面呢?【答案】解:A面与B面相邻,A面与C面相邻.【总结】A面与B面相邻→间二相邻A面与C面相邻→拐角相邻【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讲解正方体中相邻面的特点.三、拓展提升(1)观察图1中的展开图,想象折叠后得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在彩色卡纸上,按照图1中标注的尺寸绘制展开图,并制作成立体图形.(2)按照图2的方式,用透明胶带将这些立体图形“连接”在一起,得到一个纸魔方,翻转纸魔方,观察它能变化出哪些不同形状.(3)用透明胶带将小组成员制作的纸魔方连接起来,像图3这样,记录纸魔方变化出的不同形状.比一比,看谁的纸魔方变化出的形状更多,更有趣.(4)你能否创作一个不同的纸魔方?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正方体的展开图二、其他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54页练习第2题,第155页练习第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六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基本观点,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掌握焓变(能量变化度)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干系。

4.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焓变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干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搜集相关案例,准备进行教室讨论。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参与教室讨论。

4. 准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实验,以便在教室上进行演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 讨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又是怎样的?(二)化学反应的实质1. 观看化学反应的动画模拟,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或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 讨论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

3. 了解化学反应的焓变(ΔH)的观点。

(三)能量变化的原因1. 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焓变的观点。

3. 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四)化学反应与能源利用1. 讨论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电能、光能等)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

2. 分析燃烧反应和燃烧热的定义。

3. 举例说明燃烧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五)实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1.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 讨论实验中的能量变化和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

(六)小结1. 回顾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能量变化的原因。

2. 强调化学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和环保认识。

(七)作业安置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不负韶华》教案

教学设计:《不负韶华》教案

教学设计:《不负韶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青春的重要性,认识到不负韶华的意义。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青春是人生中宝贵的时光。

帮助学生明白只有珍惜韶华,才能在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为美好未来努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介绍青春的概念和特点。

阐述不负韶华的意义和重要性。

探讨如何珍惜韶华,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青春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人士珍惜韶华、努力拼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PPT、案例等。

确定教学场地和设备,如教室、投影仪等。

3.2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青春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青春的概念和特点: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交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

阐述不负韶华的意义:强调珍惜韶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分享成功案例:通过分享成功人士珍惜韶华、努力拼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努力,不负韶华。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青春的认识和珍惜韶华的意愿。

4.2 教学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基本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概率初步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本单元中,学生了解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了一些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概率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

七年级学生具有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小组间的竞争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因此,参与本节课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主要是复习本章内容,测试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节是从知识结构图入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本章所学知识点。

组内,通过“生教生”的方法展开例题的学习,努力做到全员参与。

组间,通过竞赛的形式做到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复习思考;课堂小结;博弈竞技;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内容:以“提问——补充”的方法复习本章内容。



的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P(A)=1
P(A)=0
(随机事件0<P(A)<1)
目的:通过学生抢答,小组加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复习思考
内容:组内互帮互助完成例题的学习,教师提问后统一答案。

例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请说明理由。

(1) 随机开车经过某路口,遇到红灯;
(2) 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3) 400人中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4)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质数。

例2 如图所示有9张卡片,分别写有1至9这九个数字。

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出一张。

(1) P (抽到数字9)= ; (2) P (抽到两位数)= ; (3) P (抽到的数大于6)= ,P (抽到的数字小于6)= ; (4) P (抽到奇数)= ,P (抽到偶数)= 。

例3 如图,一个均匀的转盘被平均分成10等份,分别标有1,2,3,4,5,6,7,8,9,10这10个数字。

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数字即为转出的数字。

两人参与游戏:一人转动转盘,另一人猜数,若所猜数字与转出的数字相符, 则猜数的人获胜,否则转动转盘的人获胜。

猜数的方法从下面三种中选一种:





游戏的公平性 概率的简单计算
(频率的稳定性,P(A)= ) n
m
(1)猜“是奇数”或“是偶数”;
(2)猜“是3的倍数”或“不是3的倍数”;
(3)猜“是大于6的数”或“不是大于6的数”。

如果轮到你猜数,那么为了尽可能获胜,你将选择
哪一种猜数方法?怎样猜?
目的:通过组内互帮互助学习,达到全员参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全员学习,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已学内容。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取值在0,1之间;
2、概率的简单计算;
3、游戏的公平性,并做决策。

目的:做好理论总结,为下面的应用打下基础。

效果:学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基本掌握本章内容。

第四环节:博弈竞技
内容:以“羊羊运动会”为背景,每一小组选择不同的对手进行挑战,其余各组可补充,如有其它方法可加分。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一题多解能力。

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内容:P161 2题;P162 5题。

目的:检验本节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效果:学生能独立完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反思
随机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现实世界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本单元的知识涉及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它的学习要注重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