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阅读教学三阶段,有效语文能力训练途径论文
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三途径”[论文]
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三途径”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其重点之一就是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
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文本,首先走进作者的情感、思想、心灵,充分和作者对话,让“文本”感动自己、让“人物”感动自己、让“作者的心灵”感动自己……只有教师自己被“文本”感动了,才能成为引导“感动学生”的桥梁,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点拨、拓展,才能更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我第一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时,内心并没有被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相反却认为他的穷困潦倒是由于他的“愚”所导致的。
由于自身不能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结果在课堂上机械地按照教参进行讲解,针对考试出了几道常见的问答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工匠”,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学生也成了忠实的“听记”者。
虽然这样生硬的讲课应付了常规考试,但由于我没有走进文本、更没有走进学生,那节语文课,学生的思维是静止的,从他们呆滞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我已经深刻领悟到研究文本的重要性。
我首先查阅了有关陶渊明的所有资料,不得不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深深叹服,同时又广泛阅读了有关课文所涉及的链接人物“黔娄”和“颜回”的故事,真正体会到了“隐者”的高尚情操。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一提及语文阅读教学,总让人犯难甚至部分教师会忽略掉。
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一番探究。
以”读”为主,以”教”为辅,锻炼思维,勤于动手,加大积累,提升阅读。
关键词:阅读读教思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我认为,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也可以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
最终达到有效阅读,有效阅读就是要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
那么在平常的教学培养中就须做到:一、以“读”为主“读”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
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跳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阅读讲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它擅长于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语音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它可以把蕴含在文章的感情的语言的形式外现出来,易于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线索。
课堂上时常会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因为那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默读,是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旋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切身体会,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谈一谈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备课,学生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要谈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一点就是教师要备好课。
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必须清楚的知道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基于此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设计教案,预设课堂问题,这一点尤为重要。
比如,在平时备课中,我经常翻阅与教材配套的小本教参,里面对于教材的解读非常清晰明了,阅读后就能很准确的把握住这篇课文的教学脉络。
其次,我经常上网查阅优秀教学设计,其中不乏有许多巧妙的设计,会激发我的教学灵感,汇集众人智慧,是既省时又高效的做法。
其次,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预习。
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课文篇幅比较长,只有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老师的教学才能够顺利的实施。
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并不是太理想。
针对这一状况,我尝试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如我开通了个人博客,将博客作为一个网络化学习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实时沟通。
如在讲授《火烧云》一课前,我将有关《火烧云》一课的相关资料,火烧云是如何形成的,作者萧红的个人简介等都陈列在博客中,并做了相关链接。
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欲望,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很好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深度品读,感悟批注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每篇文章都有其布局、表达等各方面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不须面面俱到,却应扎实有效。
真实有效的课堂就应该以读为主,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地有所感悟。
阅读能力训练三步曲论文
阅读能力训练三步曲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课标把中学语文带到了一个广袤神秘的草原,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新课改的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改的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经过教学实践,我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上总结了一套方法,暂时命名为“阅读训练三步曲”第一曲:激发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就要营造一种迎合孩子阅读兴趣的的氛围,如:1.在新课中创设情趣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要求教师“用一切可以的方式激起儿童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
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采用设置悬念、渲染的手法创设意境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段的前后内容给学生做个简要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要求学生配合教学要求表演课本剧。
比如教学《威尼斯商人》,学生想表演课本剧,就必须全面的了解剧情;其余的学生也可以从同学的表演激发出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们就从被动阅读巧妙的过渡到主动阅读,从而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为了让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就要营造一个浓郁的阅读氛围。
首先,组织班级图书角。
之前,叫学生推荐自己所捐的读物,谁介绍的最好,最有诱惑力,下课就知分晓,因为他的书定被人争相借阅。
其次,利用每次的早读课或自习课,让学生说有趣的小故事、寓言;或读一些优美的词句、诗歌。
最后,指导学生自办班刊,刊载佳作,或选送校刊《笃学》发表。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别人欣赏时,心中有何等的自豪,阅读热情岂不高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自己的语文水平、教学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若是自己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懂,写不通,没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去教会学生?大凡在语文教学中有突出成绩的老师,他们都有广博的知识,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那种厚重的知识底蕴,才能把一篇篇课文上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精选3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精选3篇)小学教学论文篇一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开放识字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我校学生有部分来自农村,家长多做些小生意,门面里有许多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
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会有多么高兴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扩大识字量。
二、寓认于玩,活动中识字。
教育心理学认为,保持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如教学“喜”字,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一口吃掉十颗豆豆”,学生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猜出谜底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字。
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如在教学“趴”时,一名学生说他可以编个字谜“八只脚”。
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三、识用结合,练习中识字。
新课标指出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早进行阅读。
三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以达到两千余字。
教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学欣赏》,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如让学生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创作中用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语文论文语文阅读能力新探——“三三三”立体阅读工程设想_3135
整体阅读的三个层次是:篇的阅读、段的阅读、句群的阅读。篇的阅读范围还可扩伸到单元的阅读、系列 丛书和宏篇巨著的阅读。在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就整体把握的意义上看,最关键的是篇的阅读。篇的阅读是 读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必须全面、准确、深刻。
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解决好了,句群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段”是指意义段,不是行文的自然段。段和句群是相对于篇来说的,都有其相对的独 立性,都有一个整体概念,都是以“篇”的整体为存在前提(基础)的。段和句群的整体阅读方法与篇的整体 阅读大致相同,仍然着重于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仍然要注意村料内容的观察了解。
郑尚泽
阅读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本身的 听说读写一系列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且对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
可是,目前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情况却引人注目。这里姑且抛开学生方面的原因不论,就教师方面来说,培 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以下从学法指导的角度谈几个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要特别重视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体阅读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是:读物的整体内容和读物的整体形式。读物的整体 内容又可分解成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和读物思想的整体内容。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是指什么人、什么事、什么 景、什么物、什么问题、什么主张、什么见解等。读物的整体思想内容是指通过材料整体内容的表达所反映出 来的社会意义、生活情趣、哲学道理、道德品质等。读物的整体形式也有两个方面:文体方面和语言方面。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有效途径论文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阅读能力概括力阅读技能综合能力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只有搞好阅读教学,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也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以下就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一、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阅读中,应当努力培养他们的兴趣,以“趣”激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或阅读材料。
2.以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小学生自然有孩子童年的乐趣,而且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
3.以师之趣激生之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读书,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平时急需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
“阅读教学”三步模式论文
“阅读教学”三步模式初探【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
本文探讨了初中“阅读教学三步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三步模式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坚持阅读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用语文交际的能力以及自学语文的能力。
因此,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能否抓好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而阅读教学又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步:自主感知,让学生读通课文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
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或在预习前、或在第一时教学中,要求他们轻读,边读边借助工具书,扫除读书障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弄懂生字新词的意思,圈画出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把不懂的地方和似懂非懂的打上记号,做到心中有底。
课堂上有疑而质,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顺、读细、读正确、读熟练,达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路。
这一步是三步阅读法的基础,教师只示范读书,指导学生读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去发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并作好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重视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每学一篇课文,都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感知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阅读,将自己感受最强烈的东西挖掘出来。
自主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设疑、阅读、讨论、小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中生成课堂。
第二步:合作交流,让学生读懂课文《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育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育论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育论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这种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获得,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启发,更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的的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放开手脚,培养自学能力1.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
教学生使用工具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首先是要求熟练地使用字典。
查字典是自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按部首、音序法查字,具备使用字典的最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地查阅字典。
每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一、二类字在字典中查出,了解每个字有几种意思。
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所查字在本课中的含义。
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学生如遇到疑难的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
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也掌握了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
其次,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克服学习中困难,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2.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以《林海》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兴安岭的“岭”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了“岭”的什么特点写的?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划出关键的词。
第二步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向讨论,凭借对关键词“多”“温柔”等词的理解、品味,达到理解本段的目的,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之后,帮助学生总结本自然段的学法。
即读——思——划——议——品。
第三自然段,辅导学生用此种方法学习,巩固此种方法。
第四自然段要求自学掌握这种方法。
自学过程中,学生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花丛中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认识到兴安岭森林的美丽,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赞美之情。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通用12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通用12篇)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表扬、奖励为主,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
学生词语积累多了,扫除了生字的障碍,对阅读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指导得法,持之以恒,重视点滴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篇1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人类交往需要每个人都要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可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内化为自身语言。
而这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广博的阅读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一、因势利导,培养阅读兴趣随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脑和大量的影像占据了我们的神野,塞满了我们的耳朵,正在形成阅读能力的学生也不例外。
这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了不利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
因此,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书、儿童漫画书,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都有,而且更细致、更精彩,还可以反复地看。
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故事层出无穷。
逐渐把学生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书本。
当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向他们推荐恰当的课外读物,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
比如:根据每天所学的课文,向其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让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去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起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课堂阅读训练,积极积累语言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现代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
"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课堂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效途径论文
课堂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让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简单阐述。
一、重视基础阅读自古以来,以读为本是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
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
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
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
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
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进行深入阅读在进行朗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
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等相关策略,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
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身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
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从而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却一脸茫然。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做得不够。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却存在不少问题:(1)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
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2)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
在我们教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还有就是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就会跳出来,供教师参考。
众所周知,这么多的资料对教师来说是双刃剑。
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的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做到“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落实阅读教学三阶段,探索有效语文能力训练途径
落实阅读教学三阶段,探索有效语文能力训练途径作者:辛明艳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8期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即引导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交给学生的应是“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那些东西。
检验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看三条:一是全体学生是否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课文;二是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的字词句;三是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表达形式,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下面就从阅读教学的初读感知阶段、精读理解阶段和熟读迁移阶段,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能力训练。
一、初读感知阶段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在这一阶段,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分段分层,或将注意力“聚集”在某个局部上,而是要将全篇课文作为一个知觉整体去感知,从而获得一个鸟瞰式的全景图。
这一阶段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学生先练读,练到一定程度,要回读。
出现读破词语、句子的,教师要给予指导。
为了调动学生初读时的内部心理活动,可要求学生在读后做出适当的反馈。
如回答某个问题,或者填空概括课文大意,或者看插图讲故事……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读书时不仅眼到、口到,而且心到。
初读感知阶段,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一)结合“解题”理解词语。
课题如人的眼睛,或者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点出全文的中心,或者制造悬念,逗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比如学《穷人》,可从“穷”字突破,古体字“窮”,躬身为穷,后来简化为会意字“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
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称安娜这些渔民为穷人?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在吃穿住用等方面的状况,切实的感受“穷”。
培养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培养语文阅读能力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论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的过程。
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智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大的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都具有积极作用。
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时就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也就特别好。
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优化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1.阅读前激发兴趣是前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一篇课文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生动有趣的导言,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探新觅胜的情趣,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的'境界,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在阅读教学开始前可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采用诱导、体验、交流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中维持兴趣是关键。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学生只有情绪亢奋,才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最佳方案,使学生的心态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导入阶段激起的兴趣得以维持。
3.巩固时提高兴趣是保证。
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影响学习效果。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师应根据学生爱动、好胜的特点,复习时可运用操作表演、抢答竞赛、复述演说等多种形式,保持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抓住了读也就减少了头绪,加强了综合,提高了效率,培养了多种能力。
实施阅读教学策略提升中学生语文能力
实施阅读教学策略提升中学生语文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提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实施阅读教学策略的方法和重要性。
第一,建立阅读基础要提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需要建立起良好的阅读基础。
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鉴赏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歌、小说和散文等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活动,例如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启发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暗示、词根词缀的解析和推理等方式猜测词义。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第三,多元化阅读材料阅读不应局限于课本中的文章,教师应该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包括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阅读,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当下的时事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提升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第四,培养阅读技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推测、概括和总结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要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例如快速阅读和精读精练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提升语文能力。
第五,评估和反馈在实施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评估和反馈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习成绩的好坏。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而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
大多数阅读教学环节中看似是老师“教”,学生“学”,而实际上是老师在替学生们阅读,学生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一、提好问,抓好词,找线索1、善于提问,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坐在我们面前的这群学生,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大多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教学方针。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喜欢先跟学生们进行互动,提出一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全文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看谁最先找出所有答案,并对其进行表扬。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的性格特征,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下册《翠鸟》一文为例,上课前,我会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翠鸟吗?翠鸟长什么样子啦?翠鸟以什么为食啦?然后鼓励学生们通过阅读找出答案,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学习效率也比被动接受知识的“灌溉”要好很多。
2、文章源于词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
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词语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可以简要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并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吃透有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化繁为简快速理解文章内容。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和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字词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因此,作为三大教学目的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寻找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语文教学的表面来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样,似乎是没有规律和固定做法可循的,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语文教学的深层内在联系时,我们会发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样,又有他们各自的培养和锻炼方法可以借鉴。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在此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一、用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并带动学生去阅读的问题。
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以及一定的目的性去阅读课文时,不但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还会使自己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学生能否在自己的阅读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能否勾画出课文的要点,能否在课堂中自信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其决定性因素就是教师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觉得易如反掌,不假思索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阅读起来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不愿意去思考阅读。
但是问题太难,学生反复思考和细酌都得不到答案,就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的心理,失去阅读兴趣的同时丧失了阅读的信心。
因此,在我们用问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一定要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最理想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地在课文中找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答案又很容易浮出水面,并且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例如,在《中国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2)课文中“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为小精灵?(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后面一个却加上了引号?(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5)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对于这些难易适中的问题,简单的学生能直接从文中找出,稍难的学生加以思考也就得出了正确答案,避免了不假思索和畏惧心理的形成。
阅读能力培养论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论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作者:刘林芳概要: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涉猎。
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作为老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
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1.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万事开头难。
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
1.2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
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
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1.3灵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只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
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一、各年级阅读指导的要求和做法小学阶段,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阅读要求, 由浅到深, 由易到难,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确定了如下阅读要求。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求知欲强烈, 在老师的指导下, 能阅读教材中的课文, 用学过的拼音朗读幼儿读物, 初步读懂读物的内容, 能正确、清楚地说简短连贯的话, 能口述看到、听到的人物和故事。
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美术课、音乐课,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让孩子把看到的植物或动物, 用小手粗略地画出来。
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从小爱护图书。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 先从有拼音的儿童读物读起, 指导学生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读物的主要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再逐步开始积累好词好句, 能写一些简短的话语。
到了中年级,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词汇量, 能初步独立阅读浅易的儿童读物, 能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能初步对读物内容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老师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简要地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学会用指定词语造完整的句子。
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始学习写简单的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知识逐渐积累, 小学高年级阶段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高年级学生要能独立阅读一般的少年儿童读物,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老师的指导下, 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年级学生要每天阅读一小时以上, 养成阅读课外书刊、报纸的良好习惯。
阅读时, 要通过语言环境学习新词, 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语言环境, 理解人物、情节、社会背景等。
学生不仅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 了解主要内容, 还要继续按老师要求预习课文, 借助工具书学习课文字词句, 通读课文, 提出问题, 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评价三个
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激发
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阅读的效果。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思
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广泛涉猎
各类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并鼓励他们多进行阅读和思考。
还可以设立阅读角、推荐书
籍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读书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长也应该重视对孩子的阅读引导,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评价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
的评价方式。
评价过程应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
教师
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
进行阅读,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有
效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实阅读教学三阶段,探索有效语文能力训练途径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即引导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交给学生的应是“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那些东西。
检验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看三条:一是全体学生是否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课文;二是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的字词句;三是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表达形式,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下面就从阅读教学的初读感知阶段、精读理解阶段和熟读迁移阶段,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能力训练。
一、初读感知阶段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在这一阶段,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分段分层,或将注意力“聚集”在某个局部上,而是要将全篇课文作为一个知觉整体去感知,从而获得一个鸟瞰式的全景图。
这一阶段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学生先练读,练到一定程度,要回读。
出现读破词语、句子的,教师要给予指导。
为了调动学生初读时的内部心理活动,可要求学生在读后做出适当的反馈。
如回
答某个问题,或者填空概括课文大意,或者看插图讲故事……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读书时不仅眼到、口到,而且心到。
初读感知阶段,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一)结合“解题”理解词语。
课题如人的眼睛,或者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点出全文的中心,或者制造悬念,逗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比如学《穷人》,可从“穷”字突破,古体字“窮”,躬身为穷,后来简化为会意字“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
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称安娜这些渔民为穷人?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在吃穿住用等方面的状况,切实的感受“穷”。
然后一个追问:难道他们除了穷,就一无所有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解题的表面意思的同时进入了对人性更深入的阅读思考。
(二)结合初读弄清生字字音,并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
为了帮助学生读得连贯、流利,在他们练读之前,教师要抽出其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长句子,或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领着学生读几遍。
指导学生读好生字词,就为他们自己练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反之,课文读熟了,学生便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生子字音,而且相当一部分口语中本已有的生字(词)的意思也都结合上下文初步理解了。
如《风筝》一文中的“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中的“倏”,“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中的“歇”,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样寓识于读,便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二、精读理解阶段
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
但是,我们对理解课文内容的偏见是进行繁琐的分析,用很多时间去挖掘微言大义。
当然,小学生的“读”是离不开老师讲的,然而讲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学生的“读”,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读”,应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听”懂课文。
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要协调好学生、教师、课文的关系。
(一)打通学生和课文之间的通道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
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去阅读的氛围,使他们想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其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发挥桥梁作用,其任务是把课文介绍给学生,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通过阅读活动去跟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该避让的就要避让,只是在出现沟通故障时再出面疏通。
比如阅读《怀念母亲》,文中讲到“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把这里的“愿望”错误地理解为“随母亲于地下”。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毋庸分析,直接把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推荐给学生阅读,答案就一目了然了,这愿望就是等作者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有了这层铺垫,学生对作者的怀念和自责之情就容易理解了。
(二)摒弃繁琐分析,提倡在读中感悟
汉语言的语法时态极为简易,讲求意合,模糊中求准确,如果
用的巧妙,能够言近旨远,古诗词就体现得很明显,经常是寥寥数语,却立意深远。
学习这样的作品,中国人的办法就是多吟诵,多感悟。
我们倡导在读中感悟正体现了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感悟是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对课文中字词句的含义有所领悟,是主体的自发行为。
而分析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是灌输给学生的。
这里要讲到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词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即词典上所解释的那种通常的意义,这比较容易理解;还有一重是情境意义,即借助于语言环境而隐含着的某种意义——这重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限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往往不容易感悟,从而形成了阅读的难点。
比如《唯一的听众》里有这么一句:“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里的“平静”蕴含着老教授怎样的“润物细无声”啊,没有过多的说教,只有这一汪深深的潭水般的眼神的凝望,一个省略号,该引起读者怎样丰富的联想啊!这眼睛里有关切、有鼓励,更有期待,这正是“我”获得自信、奋发向上的源泉。
而且“平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贯穿了全文,学生读着读着,那份暖暖的心意就荡然于胸了。
三、熟读迁移阶段
这个阶段应是对所学课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的立体的审美体验和全方位的语言积累。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回归课文整体,实现阅读三级跳。
阅读一篇课文,初读是总,精读是分,熟读又是总,这个总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升华。
此时,可以配上音乐美美地读,可以分
角色入情入境地读,还可以自我陶醉式地想象读,从而对全篇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有一个整体真切的感受,也就是读出课文的味来。
(二)积累优美文段,熟读成诵,读写结合。
背诵不是短时突击,更不是死记硬背,要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让语言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引导学生把握这些书面语言的独具特色的表达形式,让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而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尽量使用书面语言来复
述课文的方法来实现读书内化。
对课文的留白处尝试补写,或者续写课文,都不失为练笔的契机。
在《风筝》一文中,当孩子们经历了遍寻风筝无果的垂头丧气后,突然发现了水磨坊,当读到“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是多么意犹未尽啊!此时的续写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三)树立大阅读观,尝试比较鉴赏。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后,不妨把同一题材的文章找来进行对比性阅读。
比如学《触摸春天》,完全可以把海伦凯勒的有关触摸的文段拿出来阅读,比较两篇文章在立意构思和布局谋篇上的异同,使学生悟到:同一种立意,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各有千秋。
还可以把同一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拿来进行补充性阅读。
比如读了贾平凹的《风筝》,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清新、活泼、流畅,那份童年做风筝、放风筝的快活感同身受,如果再请学生读一读他的《月迹》,就更能体会到“我们这些孩子,
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的那份童真童趣了。
当然,还可以进行古文和现代文的鉴赏阅读,感受文言文表达的简洁明快和现代文的明白如话。
总之,不管是字词句段篇,还是听说读写,这种种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托于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也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
因此,我们正本清源,从阅读教学三阶段来落实语文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