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高新区成立15年来,整体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时期,围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按照“四位一体”定位和“五个转变”要求,国家高新区即将进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新阶段。
要在国家战略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就必须有一部分高新区率先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借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为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指明方向。
承担“四位一体”历史使命确定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借鉴并综合国际上先进园区发展历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普遍具有四个特征,即是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走向产业高端,引领世界的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机制,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集群);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原则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高端原则。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首先是国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的承载区,必须发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集约原则。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作为新时期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发展模式上进一步集约化,体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园区的总体要求。
辐射原则。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作为区域高端要素资源集中的高地,必须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繁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实践原则。
建设世界一流园区要在充分利用和借鉴国际上一流园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务必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新区发展基础,正视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奋力拼搏 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
∥ 中 关 村 科 技 园
奋 力拼 搏
把 中 关 村 建 设 成 为
“ 界 一 流科技 园 ” 世
北 京 市 副 市长 刘 志华
中 关 村 具 备 了 率 先 发 展 知 识 经 济 的 良好 基
础 和 巨 大潜 力 。 国 家 长
北 京 市 委 市 政 府 为 贯 彻 落 实 国务 院 的批 复 ,加 快 中关 村 科 技 园 区建 设 的 步 伐 , 定 了 “ 确 以知 识 经 济 为方 向 ,以 高 新技 术 产 业 为 核 心 ” 的首 都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市 委 明确 提 出 : 建 设 中关 村 科 技 园 “ 区是 首都 经 济 迈 向新 世 纪 发 展 的 重 要 举 措 和 奠 基 性 工 程 ” 市 政 府 ; 坚 持 “ 中关 村 科 技 园 区 建 设 为 以 龙头 , 力发展首都 经济” 大 的发 展 战 略 ,中关 村 科 技 园 区 建 设 出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社 会 各 界 积 极 参
园 区 内 的 电 子 信 息 产 业 继 续 保 持主导地位 , 物医药产业 、 生 新
大 学 科 技 园 8个 。 园 区 高 新 技 术 企业 作 为 技 术
创 新 的 主 体 ,开 发 出 一 批 拥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的 国 内顶 尖 、世 界 先 进 的 重 大 技 术 创 新 项 目 。如 实 用 化 02 . 5微 米 3 2位 C U芯 片 “ P 方
件 产 业 在 全 国 最 具 实 力 , 园 区 9 % 的软 件 企业 拥 有 自主 开 发 的 1 技 术 和 产 品 ,其 中应 用 软件 的 国 内市 场 占有 率 达 4 % , 成 了全 0 形
科技地产产业新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川 发娄 :第 种 是 “ 府 模式 ”,就是 政 府 政 自 成 公 , 用政 府财 力完成 园 区的规划 和
级 开 发 ,把 开 发 的小 地 块 让 给 入 驻 企
业; 种 是 “ \模 式 ”,即大 的 业 集 团 l l ,
新 区 ・ 科技 园 区的 开发与 运 营 。我f】 为 ,科 } ] 『 认 技 地产 作 为工业 地产 的高级 阶段 , 是以产 业 就
. . . .
科 技 地 产 开 发 模 式 的 创新 ,体 现 在 理 念 创新 与产 品创 新两 个 层面 。在 理 念 f, 我们 认 为 ,从 事科 技 园区 开发 的企 业 ,必须要 把 握 围 家战 略和 区域 经济发 展战 略 两个大 的方 向 , 要
有 高度 的社 会 责任 感和明 确 的企 业使 命 ,J St C
济让 会发 展 中做 出 r巨大贡 献 , 得 了举 世瞩 取 f 的成就 ,成为 中国经 济社会 发 展的重要 推动
力 特圳 是近 年 米 ,随着 国家 经 济发展 方 式
在 着上地 收益 与成 本倒挂 的问题 , 得 园区丌 使
发企 业 经营上 不堪 重负 ,往往 需要地 方财 政 以补贴支持 。其次 ,由丁罔区开发企 业经营上的
的转变和 经济 结构 的深 刻调 整 , 各类产 业新 对
的 扦发 建设 和运 营管理 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 吲产 、 新 该 如 何 应对 “ 二 五 ”的新 形 f 1 1 十 锷, 需甍我们 不断探索和创新 。
压力 , 于 地 出让实现 款 , 园区的产: 急 在
il t {《 。 ㈠_ 0
i } Ⅸ ‘
北科建 ( 集团 )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总经理 郭莹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争创世界一流园区——成都高新区创新发展问题研究
T e y a e 学 术 园 地 h0 r n fG d
提 高 自主刨新能 力 争刨世界一流 园区
成 都高 新 区创新 发 展 问题 研究
一王 磊
新
世 纪 以来 ,成 都 高新 Ⅸ 不断 完 善 基 础 设 施 和 配 套 体 系建 设 ,
新资 源聚集 中心 。
“ 软实 力”上还有很 大差距 , 此 ,全
成 都 高 新 区 在 经 济 规 模 和 总 量
J ,即使与 同内先进 园区相 比也较小 。
面提 高 自主创新 能 力 ,完善 内生增 长
机制 ,就成 为成 都 高新 区提 高 发展 层 次的必然 选择。
余 家 ,在我 国的创业 投 资有 一半 以上 集 中在 中关 村 。 中关 村 还有 上市公 司 9 8家 ,仅在 纳斯达克 上市企业 就有 1 5
7 %。高新技 术 企业 R D投 入 占销售 0 & 收入 的 比重平均 接近 4 %,平均 每户企
业 拥有专 利 33 .3项 ,f 主创 新成 果 达 { 国际 内先 进水 平 的超 过 5 % ,实 现 0
万家 , “ 亿元企业 ”超过 6 0家 。张 江 5
与这 些高 校关 系 密切 ,吸引 了大批 优 秀 人才创 业 发展 。而 高校 资 源原 本较 为缺 乏 的深圳 高 新 区 ,创 造 性地 创 建
了深圳 虚拟大学 园 ,吸引 了包括 清华 、
高新 区有 年 收入 上 l 亿 元 的 企 业 3 0 7
家 ,l 0 亿 元的 7家 。成都高 新区有 L 10
高新技术企业 9 6家 ,年销售收入过 1 8 0
工 业 总 产 值 和税 收 均 占 全 总 量 的
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果 , 有一 批 具 有 国际 影 响的 知 名 品牌 , 为 具 有 一流 机 拥 成 制 、 流环境 、 流要素 、 一 一 一流 绩 效 的具 有 中国 内 陆 自主
创新 特 色 的 世界 一 流科 技 园 区 。 ( 许若青 / ) 文
T i e H a特 别 策划 e Be C u
潍墒高瓤逸 l
。 ≯l l l
l l
l l
跻身 “ 国家创 新 型科 技 园 区 ” 行列
20 0 9年 1 0月 2 2日 ,科技 部 正式 批 准 潍 坊 高 新 区 启
市关 于 加快 建 设 高端 产 业聚 集 区 的部 署 要 求 , 点 定位 、 高
育新 兴 业态 的 创新 之城 :
第一 步 , 2 1 到 0 0年 , 为 西安 市 、 西 省 乃至 中西 部 世 界 一流 的科 技 企 业 ,拥 有 一批 世 界 一流 的 自主 创新 成 成 陕
地区 观 念创 新 的 前沿 、体 制改 革 的 先 导 、经 济 增长 的引
擎 、 术 创新 的源 泉 、 外 开放 的窗 口 、 谐 社会 的示 范 , 技 对 和
为 创新 能力 强 劲 、 端 产 业 发达 、 际 化水 平较 高 、 新 高 国 创 新 区将 抓住 跻 身 国家 级 创新 园区 的重 大契 机 ,按照 潍 坊
创 建 国家 级 半 导体 照 明 、 电声 器 件 、 力 、 伏 “ 大特 色 动 光 四 技 园 区 , 快 成 为 国家 创新 体 系 的 重要 支 撑 和 区域 中枢 , 尽
2 L/ 2中 国高 新 区 3 OO O 1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新路径
出 , 大力 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力 ,建 成 若 干 个 世 界 一 流 高 营 环 境 和 居 住 环 境 , 吸 引 国 际 高 端 创 新 资 源 进 入 园
区创 新创 业 环 境 不 能仅 停 留在 风 险 投 资 的机 构 数 量和 改 善 经 营 环 境 ,促 进 产城 融 合 。 国家 高 新 区 二 次 开 发 投 资额 度 上 ,需 要 将 创 新 企 业 、 项 目成 长 过 程 和 创 投 应 从 单 一 功 能 区 、开 发 区 向城 区 建 设 转 化 ,达 成 产 城
体制性 、制度性 障碍 ,为积极 推进我国企业 引揽 海外 创 新 团 队 攻 克 创 新技 术 难 关 。 如 由政 府 组 织 海 外人 才
人 才创 新 团 队需 做 好 以 下 几 方 面 的工 作 : ( 一 ) 加 强 创 新 团 队 、高 校 、科 研 单 位 和 相 关 生 产 企 业 进 行 产 学 海 外人 才 创 新 团 队 引进 和 使 用 的 管 理 政 策 法规 体 系 建 研 合 作 , 帮助 企 业 引 进 的 海 外 人 才创 新 团 队 对 生 产 的
产 业 链 有 机 对 接 起 来 , 实 现创 投 供 求 规 模 上 的 匹 配 、
融 合 、 产 城 一 体 化 。 (六 )设 立 动 态 评 估 体 制 ,提 高
结构 上的耦合。 ( 二) 吸 引 高端 创 新 要 素 集 聚 ,加 快 园 区 管 理 效 率 。 借 助 世 界 一 流 高 新 区评 价 指标 体 系 评
设 。 如 研 究 制 定 《海 外人 才 创 新 团 队 引进 管理 办 重 点 领 域 和 关键 环 节 进 行 科 研 合 作 。 ( 六 )探 索 设 立
科技产业园区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科技产业园区的国际经验与借鉴随着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科技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各国追求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际经验上,不同国家的科技产业园区都各有特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比较和分析国际上几个典型的科技产业园区,探讨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硅谷这座世界知名的科技产业园区。
硅谷以其众多创新企业和科技巨头而闻名于世。
这里有着世界顶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和创业者。
除此之外,硅谷还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产业链,涵盖了从初创公司到跨国企业的各个环节。
这种紧密的产业链有助于创新和合作,并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从硅谷的经验中学到,建立起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吸引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构建产业链,实现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其次,以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都会区为例,这里也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产业园区。
特拉维夫大都会区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公司,同时政府也给予了科技产业大力支持。
关键的一点是,特拉维夫大都会区鼓励创新创业,并且提供了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他们大力扶持初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举办创新大赛等等。
这种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机制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所以,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从以色列的经验中学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创新人才,加强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
此外,华为公司所在的深圳也是一个成功的科技产业园区的代表。
深圳之所以能够在科技产业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坚定支持和提供的便利政策。
深圳政府鼓励企业创新,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先对接、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和企业。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从深圳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政府应加强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提供便利的政策环境,以促进科技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肩负历史使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规 划确 定 : . 深圳高 新区将致 力于建设 具有世界 影 响
力 的一 流 高 科 技 园 区 , 使 之 成 为 推 动 “ 圳 速 度 ” “ 圳 并 深 向 深
则, 引进更 多的国内著 名高校到大学城办学 , 有效解决深圳
( 包括高新 区、 产业带在内 ) 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构建 深港 创新圈。深圳高新 区是 “ . 深港创新圈 ” 的重
要 载 体 , 圳 高 新 区将 主 动 融 入 “ 港 创 新 圈 ”体 现 与 落 实 深 深 ,
创新” 变的领航 区, 转 发展 “ 三创一高 ” 的产业 核心 区, 展示 自主创新 、 与香港协 同发展 的技术极 , 成为汇聚全球华人 创
“ 深港 创新 圈” 的资源共享、 教育同步 、 交通便利等 功能。在 资源共享方面 ,高新区引入政府机构和 民间组织的丰富创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20 0 6年 , 深圳市委市政府 做 出《 关于实施 自主创新战 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的决定》 明确提 出要“ , 建设 世界一
产业的旗帜举得更高 , 发挥 区域创新体 系 , 建设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 的高地 , 营造适合 创新 的“ 湿地 ” “ 、 洼地 ”并使 之成 , 为 创业的沃土、 成功的家园, 为深 圳早 日建成 国家创新型城 市做 出应有的贡献 。
新资源。目前 , 香港 的大学已经出资 29亿元在深圳高新区 . 建成或在建研究 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产学研基 地。在教 育 同步方面 ,高新区进一步拓 展深 圳虚拟大学园香港成员 院校的发展空间。 在交通便利方面 , 高新 区以往返深港两地 科技 园区和大学城之间“ 深港创新圈 ” 公务直通 巴士的开通 为契机 , 促进两地 创新要素 的流动 , 将本 区建设成 为深港创 新 圈中创新资源最为集 中、 创新活动也最为活跃的区域。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园区——成都高新区推进自主创新的实践
维普资讯
依托城市 比较优 势 ,着 力强化创 新基础
中西部地 区最具实力的高科技园区。经过十多年 的持续努
力 ,目前 ,成都高新区已基本形成 了以微 电子和软件为主 成都高新 区在确定产 业定位 、培育 主导产业和打 造 导的电子信息产业 、以中医药现代化 为重点的生物 医药产 产业集群的过程 中,综合考虑城市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 、 业 、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 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创 资源禀赋 、产业布局 、城市规划等因素,确定了产业集约 新 集群 。其 中 ,I设 计 企 业 由过 去 的不 足 1 家 发展 到 目前 C O 发展 的空 间 布局 :成 都 高新 区南部 园 区依 托 城 市 副 中心 建 的5 余 家 ,成 功 聚 集 了 富 士通 、南 山 之桥 、登 巅 、华 威 、 0
区 ,一 批 知 名 的 国际 国 内企 业 在 行 业 应 用 、数字 媒 体 、软
从国家高新区肩负的战略使命出发 ,突出产 业发展这 件外包 、信息安全 、系统集成等方面正在形成集群。政府
条 生命 线 。坚持 走 自主创 新 的 内生 式 发展 之 路 。 自 1 9 年 全 额 出资 建 设 了软 件 公 共技 术 支 撑 平 台 、集成 电路 设 计 公 91 被 批准 为国 家高 新 区以来 ,成 都 高新 区 的主 要经 济 指 标 年 共 技术 平 台 ,支 撑 了 区域 内软 件 、集 成 电路 集 群 的聚 集 。 均 增 幅达 3 %以上 。 5 2 0 年 ,成 都 高 新 区 0 6
设 ,定 位 为 以科 技 创 新 、软 件 研 发 、 总部 经 济 和现 代 服 务 虹微 、凹凸、科胜讯 、松翰科技等- t 业界知名企业 ,初 - l : t : 业 为 主 体 的科 技 园 区 ;西 部 园 区定 位 为 以产 业 聚 集 为 目 步 形 成 了较 为完 整 的 集 成 电路 产 业 链 。 全 力推 进 国家 软件 的、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产业 园区。建立和完善具 产业基地建设 ,天府软件 园等产业发展载体投入使用 ,9 平
创新之路——中关村科技园区20年自主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索将科 技成果 转化 为生 产力 的新 途 径 。
18 9 3年 1月 , 中央 领 导 同 志 明确 批 示 , 认 为 中关 村 的 创 业 者带 头 开 创 新 局 面 。 能 可 走 出一 条 新 路 子 。 中 央领 导 的肯 定 。 发 引 了 第 一 次 科 技 创 业 潮 。 在 国 家 政 策 支 持 下 , 关村踏上 了“ 中 自筹 资 金 、 自由 组 合 、
一
创 办 了第 一 个 民 营 科 技 机 构— — 北 京 等
离 子先 进 技 术服 务 部 。随 后 , 一批 创 业 者 从 科学 院和 高 等 院校 走 出来 创 办 公 司 . 探
创 新 、 业 创 新 、 域 体 系 创 新 、 才 创 产 区 人 新 、 度 创 新 、 化 创 新 等 方 面 取 得 了 突 制 文
流 的 科 技 园 区 。 “ 京 新 技 术产 业 开 发 北
试验 区” 正式 更 名 为 “ 关 村 科 技 园 区 ” 中 。 这 是 国 务 院继 上 世 纪 8 O年代 设 立 深圳 等
重 大技 术 创 新 成 果 持续 涌现 。 围绕 着
国家 的 重大 发 展 战 略 和 民 生 的 改 善 。 中关 村 研 发 出一 大批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的 新技 术 、 新 产 品 . 造 出一 批 具 有 自主 知识 产 权 的 创
需 要 ,9 4年 和 1 9 19 9 9年 ,经 国家 科 委 批
准 , 京市 分 别 两 次 对 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发 试 北
验 区 的政 策 区 域 范 围进 行 了 调整 . 成 了 形
“
一
区 五 园 ” 空 间 格局 。这 一 时期 , 关 的 中
结合自身特色 寻找发展新路径 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科
东 新 区 发 展 计 划 委 员 会 、上 海 市 统 的 一 个 判 断 标 准 , 即高 新 区 是 否 能 打 造 武 汉 光 谷 时 ,就 很 注 重 对 全 球 计 局 日前 设 计 的一 套 考 核 指 标— — 够 集 合 全 世 界 优 势 资 源 形 成 技 术 和 资 源 的 整合 。在 如 何 整合 资源 方 面 , 被 称 为 张 江 指 数 — — 就 是 在 参 考 了 产 业 ,然 后 再辐 射 到 世 界 各 地 。 高 新 区 副主 任 夏 亚 民介 绍说 ,首 先
由
借 鉴 国 际经 验 同 时 培 养 了 高 新 小 型 科 技 企 业 可 能被 “ 住 ” 价 值 粘 在
国
产 学 研 完 美 结 合 模 式 、 日本 筑 波 的 区 和 企 业 的 全 球 化 意 识 。 西安 高 新 链 的 低 端 环 节 ,无 法 摆 脱 处 于 全 球 基 础 研 究 模 式 和 台 湾 新 竹 的 产 业 驱 区 管 委 会 副 主 任 赵I 认 为 ,全 球 化 价值 链 底 部 的 困境 。 景 动 模 式 。张 江 高 科 技 园 区和 上 海 浦 资 源 配 置 能 力 是 世 界 一 流 科 技 园 区
球 光 电产 业 界 得 到 了认 同 ,被 认 为 的 看 法 ,“ 府 应 该 把培 育 产 业 集群 新 区 设 法 与 国 外 大 学 建 立 更 多 的 合 政
是 未 来全 球 光 电产 业 的 聚 集 地 。 然 作 为 重 点 对 象 ,而 不 是 简 单地 ‘ 扎 作 关 系 , 引进 国 外 知 名 大 学 落户 高 后 ,依 靠 现 有 的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整 合 堆 ’ ”事 实 上 ,政 府 合 理 、适 时 、适 新 区 ,培 养 更 符 合 国 际 化 需 要 的 专 。 国 际技 术 和 产 业 资源 ,依 靠 技 术 联 度 的 引导 和 干 预 对 于 加快 产 业 集 群 业 人 才 队伍 。
创新与发展并驾齐驱——成都高新区向世界一流迈进
成果篇创新成果彰显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国西南地 区的
科技商贸中心 成都孕 育了 和谐包容 .智慧诚倍 .务实创
努力向世界 一流 高科 技园
新 的城市精神 而生长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中的成都高新
区. 借助周围优良的资源优势 . 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设 中不 在
织 ( P C 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 . AE》 成都高新区走在了全国高新
区的前 列 成都高新 区并没 有上 步于此 .他们 瞄准了更高的目标 = E 今 年6 月 成 都高新区与中关村、 匕 _ 海张江 、 深圳 西安 武
汉 东渤 5 个兄弟高新区共同发表了 《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 区创新宣言》 决心做 自主创新的倡导者 践行者和示范引领 者 . 当建设创新型 国家 的先锋 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普资讯
美丽富饶的 成都平原有着天府 之国的美誊 .优越的 自
都高 新区成立 以来
取得 了高 速的发展 已经成 为中国高
然环境使这 里成为历史上 的富麻之 地 而今 .位 于天府之
国的蕊都 高新区聚集 了充 分 创新 资源 与剖新要 素 拄企业的发展 创造了 良好 的创 新环境 在 1 年的发展历程中 成都高新区密切结合 自身实际 5 不断探索完善 走出了一条创新与发展并重之路 . 实现了主 为科
国重 要的创新资源聚 集 中心 。 此 外 成都高 新区整合电子科 大 、信息产业部第 3 O研
截至 目前 已有 10 0 0多项高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区成 功转化 .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居全国5 个高新区前 3 列 。近年来 成都高新区结合 自身实际 ,;l I 6国家集成电路 I
中关村科技园区20年自主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必须始终发挥中关村整合产学研资源、凝聚创新要素的平台作用,这是中关村最重要的基础。中关村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无一不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的。中关村的创新和发展还需要投资机构、专业中介机构、协会组织的广泛参与,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在中关村,只有不断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共同促进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必须始终发挥中关村引领创新的龙头带动作用,这是中关村最神圣的使命。中关村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关村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关村的使命不仅在于自身的持续发展,更要率先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发展,为首都和全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出表率和贡献。
宝贵的经验 深刻的启示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20年,是高举创新旗帜、融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引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20年;是不断冲破旧观念和旧体制束缚,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的20年。中关村20年创新之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为依托,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三位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构成了中关村的三支创新大军。近年来,中关村出现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多种模式,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2020年张江:世界一流科技园努力建设成带动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创新发展重要引擎
2020年张江:世界一流科技园努力建设成带动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创新发展重要引擎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3年第8期张江规划中提到的“一核三带”,“一核”,即张江核心园,“三带”,即浦东创新带、沿北中环—沪宁线的沪北创新带、沿沪闵—沪杭线的沪西南创新带。
主导先导产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
7 月16 号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国务院最近批复原则同意的《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 年)》主要内容。
张江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活跃区、科技金融结合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四区一基地”,努力建设成为带动上海、长三角区域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特色品牌。
规划将优化调整张江示范区空间布局,构建“一核三带”,明确五大主导产业和两大先导产业,到2020 年企业总收入要达到约6 万亿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侯劲介绍说,今年6 月2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 年)》(以下简称张江规划)。
7 月上旬,科技部印发了张江规划。
张江规划的获批,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及张江示范区寄予的厚望。
张江高新区经过20 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实力,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中示范带动作用愈加重要。
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还体现在高端创新资源汇聚、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集群优势领先、创新创业环境良好等多个方面。
示范区2012 年企业总收入1.88 万亿元,增加值3300 亿元,出口额575 亿美元,税收980 亿元,有效期发明专利2.2 万余件,占上海市拥有量的2/3 以上;已集聚了300 多家世界500 强企业、43 所高校、50 多家国家科研院所、34 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3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0 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有159 名院士、380 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 万多名归国海外留学人才汇聚张江示范区创新创业。
创业企业发展所需的“六要素”环境——以清华科技园的探索和实践为例
形成 较 好 的优 势互补。 为此 , 如果创业 型 企业 能够从对 前沿 产 品、 市场 走 向等 的了解 出发 , 充分 利用 大学 的科 研 力量 , 能 就 够 弥补 自 身在智力 资源 、 实验 设备等 方面 的不足 , 获事 半功 倍
之 效。
4 金融, . 中介机构的参与对创业型企业发展的作用
大学的 目的在于教书育人 , 发展学科建设 , 取得学术成果 ; 而创业型企业关注 的
焦 点 则 是产 品 , 是市场 。由此 不 同的特 性 决 定 了大学 在 人 才… …
创业企业发展所需的 六要素” “ 环境
以清华科技 园的探索和实践 为例
文, 华科 技 园发 展 中心主任、 清 启迪控 股股份 有限公 司董事长 梅 萌
迅 速成长有 国内一流、 世界先进 的核心技
《 国家中长期 科学 和技 术发展 规划 术, 有些 正在 进行 着把先 进 的技 术理念 和 纲 要 (0 6 0 0 ) 2 0  ̄2 2 年 》指 出, 要把 提 高 试 验 成 果转 化为商 品的一 级创 业 ; 分 已 部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 济结构、 转变增 经 成长起 来 的企业 则进入 了实现产业化 和 长 方式 、 高国家竞 争力 的中心环 节, 提 把 进 行市 场推 广 的二级 创业 阶段 。 多年来 , 建 设创 新型 国家作 为面 向未 来 的重 大 战 清 华 科 技 园从 对 这 些创 业 企业 的服 务 经 略选 择 。 设创新型 国家的关键 , 建 是推动 验 中得 知, 目前 国内创新 组织机制 、 在 社会 建 立以企业 为主体 、 市场为导 向、 学研 激 励 机制 等还 不够 健全 的情 况下, 产 需要借 相结合 的技术创新体系。 助 大学 科 技园 区的平 台优 势 , 大 限度地 最
努力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进外资 发展加 工贸易 的发展模 式 ,因 此, 从创建之 臼起 , 西安高新 区就 紧紧
抓 住 自主创新这个根本 , 大力推进 ” 内
的 I3 ,2 2 ,13 ,1 倍和 1 .倍 .倍 . 倍 4 . 4 倍。累计 利用外资 4 4 美元 , .亿 与 一
次 创业 1 2年基本 相当。 总结 1 年走过 的创业创新之路 , 5
部 市场化”战略 , 即:充分利用 国家赋
予 高新 区的政策 支持 ,大胆进 行体 制
中国高 新技术 HT C 9 i E H — l 2
l }
维普资讯
¨
创 新 .率先营造 市场机 制配置资源 的
小环境 . 使西安高新区成为激活 、 整合 城 市市长座 谈会上 ,科技部部 长徐冠 华同志指 出: 经过 1 年 的开 发建设 全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 体制 .组建服务 型的管理 机构和高
效、 廉洁、 专业 化的园区建设和管理 团
队 .以园区的体 制优 势造就 要素配置 的效率 优势 ,首先 使当地 的科技 产业 潜 能在西安高新 区得到释放 和高效 的
整合 , 使高新区成为 ” 第一生产力”的 ” 解放区” 。 二是在 国家科技部 的全 力支持和
9 .8 元 . 别是 ” O8 亿 分 一次创业 1 2年
雄 厚。 但是受计划经 济体 制的束缚 . 科
教 资源不 能顺 畅地 转化 为现实 的生产
力。 由于 没有 条件 模仿 沿海 大规模 引
创业 的新阶段 。” 次创 业 西安高 一 新区实际 上成功地 实施 了 内部市 场 化 战略 ,使高 新区实现 了从无到有 , 从小到大 的发展 ,一座现代 化的科技 园区初步 形成。 二次创业 西安高 新
一流园区的特征与标准
一流产业园区的探索与实践一流园区的特征与标准什么是产业园区?根据检索研究,产业园区的理论出自于产业族群理论,对于族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和韦伯,后来,包括经济地理学家、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家以及战略管理学家在内的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族群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战略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对产业族群进行了描述。
所谓“产业族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结。
这些现有的产业集群区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就象自然界的大草原。
产业族群不一定与行政区域相一致,有的产业族群跨越了多个行政区域。
而像台湾的新竹、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等,则是在当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引导下,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有计划地培育而成的,就像实验室模拟出来的大草原。
研究表明,产业族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①从纯经济学角度,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实现;②从社会学角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③从技术经济学角度,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④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产业族群的市场结构中,整体相当于一个垄断寡头,而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垄断与内部有效竞争并存;正因为产业族群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竞争优势,加上世界上存在着一些成功的例子,各国各地区纷纷划出一块块土地进行开发,希望培育自己的产业族群。
这就是各种各样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等遍地开花的原因。
2010年7月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主办、在上海张江召开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提出了一流园区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借鉴并综合国际上一流园区发展历程,一流园区普遍具有四个特征,即是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逐步走向产业高端,引领世界的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机制,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集群);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硅谷开始,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一千多个科技园区。
作为21世纪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60年代以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带为代表的老牌科技园区,还是80年代以来以中国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园区,无一不在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而努力。
2005年9月,国际科技园协会第22届世界大会召开,就如何创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在相同时间节点的前提下,代表高新技术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完备、中介服务完善、政企合作顺畅、经济贡献明显,推动区域发展的园区典范。
研究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新竹、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日本筑波和我国中关村等8个发展较为成熟的科技园区,我们发现,这些园区虽然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时间和地域的差异,但在园区标准、关键要素、开发模式和流程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代表了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标准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具备的标准是:科研人员具有相当的流动性,科研成果转化顺畅,风险资本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企业家精神得到发挥,园区基础设施完备,环境质量优良,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公共财政持续支持及园区内外学术、科研交流活跃。
而作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其标准应该是“环境清新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聚集、自主创新活跃、推动区域发展”。
1、环境清新优美。
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强调清新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
硅谷坐落在盛产大樱桃的旧金山南部谷地,初期生态环境以农业为主,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带都隐蔽在公路两侧的丛林中,环境优美、宁静。
中关村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师法自然,映射传统”的设计理念,打造了以中关村西区城市空中花园、中关村软件园生态“浮岛”为代表的优美环境。
清新优美的环境不仅宜居,而且有利于研发,吸引了大批高端、专业机构和人才的入驻。
2、基础设施完善。
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所具备的基础设施应是水电气供应充足,道路通畅,通信方便,市政设施完备,居住教育条件完善,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能够形成一条龙服务,并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具备自我运转能力。
台湾新竹科技园配套设施非常完善,中英双语中小学、银行、邮局、宿舍及运动休闲设施一应俱全;中关村西区具备四通八达的地面交通和完备的电、气、冷等配套服务体系,并开创了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先例。
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园区企业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搞研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专利产出。
3、产业高度聚集。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安德瑞斯(D.B.Audretsh)对硅谷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技术革新能力和市场国际化程度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聚集地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保证企业的上述能力,从而实现1+1>2的效能。
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以软件产业为主,有26个软件分园,软件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园区产值的85%以上。
在硅谷最新的生物科技领域,600家公司集中在直径50英里的范围内,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大大增强。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和生命科学研究所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形成了协同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4、自主创新活跃。
创新是经济活力的来源。
从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技术创新学说到诺斯的制度创新学说,都将创新视为营造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英国剑桥科技园素以创新闻名,园区在对中小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技术的孵化和产业转化上不遗余力,网络市场的“多米诺”科技公司和咨询界的“科技伙伴”咨询公司等都是藉此发展起来的。
中关村软件园短短八年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800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近年来在国际生物医药领域发表的论文占国内总数的62%,获得国内外专利4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67项。
5、推动区域发展。
推动区域发展,造福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是科技发展的归宿。
台湾新竹科技园年贸易额占到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9%;在近期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硅谷居民的就业情况好于全美(尤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人均收入及生活成本支出仍高于全美;中关村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上缴税费突破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786亿元。
中关村软件园园区及联盟外包企业的软件产品出口及服务外包总额约占北京总量的1/2,已经成为北京IT服务外包的主体,推动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的发展。
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关键要素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中介服务机构、风险资本和政府是科技园区的五个必备要素。
作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重在要素整合和效能发挥。
1、政府是科技产业和园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力量。
世界知名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都强调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金融危机后的硅谷,将其发展方向定为新能源和生物医药,而这正是奥巴马政府所一贯主张的美国发展的第三极;日本筑波、新加坡裕廊和我国的中关村,则把政府主导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其中,中关村“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模式已经得到社会认可,符合我国的国情体制,前来学习交流的各地政府和园区管理者络绎不绝。
2、良好的知识环境和创新环境是园区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智力支持、高端前沿的知识聚集和不断推动的创新实践。
目前,硅谷已经拥有高新企业近万家,工程师近30万,集中了世界上近1/4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加州近1/6的博士。
英国剑桥科技园拥有3.5万名高科技研究人员。
中关村更是聚集了全国最密集、最顶尖的科研资源,包括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33所著名大学和以科学院为代表的60家科研机构,全国近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3、高质量、高速流动的人才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是园区发展的动力。
人才是知识、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载体,是科技园区发展的最关键要素。
科技园区的目标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效益附加,手段则是平台服务,重点是金融机构(风险资本)和中介机构两大平台体系的搭建。
硅谷的成功得益于面向全球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如H-1B签证计划,绿卡制及科技合作协议等),使得世界各国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都能自由地向硅谷集聚;英国剑桥科技园汇聚了全英最好的物流服务、全欧洲最好的会计事务所和产业律师,而且与世界金融中心伦敦近在咫尺,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方便。
4、科技园区发展需要国际化和为民族服务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
只有具有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才能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和国家的需要,更好地兼顾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大胆进行科技创新和新科技的产业化。
硅谷以谷歌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苹果乔布斯等为代表的成功企业家,在创造了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塑造了开放、思考、鼓励冒险及宽容失败的企业家精神。
中关村以柳传志、邓中翰、李彦宏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者,坚持自主创新、先行先试,培育了以联想、中星微、百度等一批高技术品牌企业,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充分发扬了国际化和为民族服务的企业家精神,带动了一批批有志之士投身到高新科技的创业之中。
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模式与流程受各国政治、经济体制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的科技园区在开发模式与流程上各有区别,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体来看,科技园区的开发模式有四类,即政府主导模式、自发聚集(产业综合体)模式、高校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
分析8大园区,我们发现在开发模式上都强调导、统一规划和市场化运作,在开发流程上坚持科学策划、统筹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搭建服务平台及强化园区管理。
1、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模式一是政府主导。
在园区开发建设尤其是一级开发过程中,政府要制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确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明确建设目标、品质和进度,选择土地一级开发实施主体;要审查批准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审查批准土地开发成本和熟地土地出让价格;要对经营性土地主持公开招标和挂牌出让,建立开发管理和协调体系,并提供完善的产业支持政策。
二是统一规划。
园区的统一规划是实现城市开发设想的蓝图。
因此,园区规划要把握城市或区域文化传统,把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把功能与传统相结合;要把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体现节约、减少成本,打造循环经济;要在实现土地利用潜能最大化的基础上,满足二级建设需要。
实际操作中,政府与一级开发主体一道,对园区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园林景观、市政道路等统一规划。
三是市场化运作。
土地一级开发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对项目立项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对工程项目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和核算,加强对二级开发商的各项服务。
在园区管理中强调市场作用,处理好政府指导与园区自营之间的关系。
2、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流程首先是科学策划。
重点要包括功能定位策划、规划指标设计、重点项目策划、招商推广策划、团队组织策划、进度与施工组织策划等;其次是统筹规划。
建立完整的土地一级开发规划设计体系,在二级开发上突出道路交通、地下空间、设施配套、景观设计及标识标志的统筹规划;第三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研究近期地形图、道路及相关管线、市政设施竣工图纸等,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第四是招商引资。
制定完整的招商方案,建立完善的招商渠道,锁定目标客户群体,挖掘入园企业可以带来的潜在客户资源,做好园区品牌建设和形象宣传;五是搭建服务平台。
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的咨询服务和手续支持,建立完善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六是强化园区管理。
建立完整的园区管理组织架构,做好社会治安、消防管理和交通组织,做好热力、燃气、电力等配套设施的管理,加强公共物业安全维护,做好工商、城管、税务及卫生防疫等公共职能服务。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
我们提出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标准、关键要素、开发模式和流程,是在对世界8个知名园区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关村的开发建设总结的,希望能够为开发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提供借鉴。
参考资料:[1]韩伯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现状及二次创业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盖文启,《集群竞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未来之路》,[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王志章,《硅谷怎么办:硅谷模式文化与中国高新区建设》,[M],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
[4]陈益升,《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空间——科学工业园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徐顽强和刘毅,《中国高新科技园区创新平台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