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抗菌药

合集下载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许多病原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新型的抗菌药物,其中人工合成抗菌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讨论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意义、方法及前景。

一、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意义传统的抗菌药物往往来源于天然产物,如青霉素等。

然而,这些天然产物的开发已经到了瓶颈期,并且很多病原菌逐渐产生了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

因此,通过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式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创造更多新型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可以对抗一些传统抗生素无法应对的耐药菌株,比如“超级细菌”。

这些细菌对传统抗生素具有很高的耐药性,但是通过人工合成出的抗菌药物有可能对其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从而为人们治疗此类感染提供新的选择。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法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结构导向的合成: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已知抗菌药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合成出新的有活性的化合物。

该方法需要对化学合成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

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获得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新化合物。

2. 高通量筛选:这种方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筛选大量的化合物库,寻找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技术能够快速筛选出大量药物候选化合物,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预测抗菌药物的活性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可以快速地预测一种化合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从而加速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进程。

三、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前景人工合成抗菌药的研究前景广阔。

首先,人工合成抗菌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抗菌药物抑制机制的更多细节。

通过对抗菌药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合成更多的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人工合成抗菌药还可以应对新兴的耐药性问题。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王生杰
【药物分类】
一、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1.短效(t1/2<10h):SIZ。 2.中效(t1/2为10-24h):SD、SMZ。 3.长效(t1/2>24h):SD。 二、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 三、外用磺胺药:
王生杰
(二)体内过程: 1.吸收:大多数口服易吸收,用于全身感
衣原体、原虫有效。 G+ 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高度敏感,葡萄球
菌中度敏感。 G- 菌:脑膜炎球菌、大肠、痢疾、变形、
肺炎、鼠疫、伤寒杆菌。 原虫:对疟原虫、沙眼衣原体也有效
王生杰
【抗菌机制】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 对氨苯甲酸 (PABA)
↑ 磺胺类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TMP)
王生杰
一、共同特点: 1.广谱、杀菌: 抗G- 菌强:大肠、痢疾、伤寒、变形、流 感杆菌,淋球菌(环丙、氧氟沙星抗绿脓有效); 抗G+ 菌有效:金葡菌、链球菌(环丙、氧 氟沙星强) 新品种(司氟沙星):抗厌氧菌、衣原体、 支原体强
王生杰
2.抗菌机制:抑制DNA回旋酶,阻止DNA复制
3.应用:治疗泌尿生殖、胃肠道、呼吸道、 前列腺、软组织等感染;
染;难吸收药用于肠道感染;
王生杰
体内过程
2.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25-95%,结合 率高,不易分布;结合率低者,易透过血-脑屏 障,脑内药浓度高,用于治疗脑内感染。
3.代谢:乙酰化而代谢。 4.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代谢产物,在 酸性尿中溶解度小,易析出结晶,损害肾脏。
王生杰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利氧沙星)
抗菌作用:对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 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及军团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临床应用: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急慢性感染、难治 性感染,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少。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抗菌作用:抗菌谱广,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肺炎链 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军团菌、厌氧 菌等均有效。
1.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肠道易吸收类)
短效
磺胺异噁唑(SIZ)
尿路感染
长效
磺胺甲氧嘧啶(SMD) 少用
中效
磺胺嘧啶(SD)
流脑首选
磺胺甲噁唑(SMZ) 泌尿道、消化道
呼吸道感染
(与TMP合用)
第二节 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一、磺胺类药
【磺胺类药的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肠道难吸收类) 柳氮磺吡啶(SASP) 抗炎、抗菌、免疫抑制 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
第二节 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作用机制】
L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 对氨基苯甲酸 磺胺类
(PABA)
甲氧苄啶 (TMP) 一碳单位
磺胺类药物能否与甲氧苄啶合用?
核酸合成
能,⑴增强抗菌作用;⑵扩大抗菌谱;⑶延缓耐药 性。
第二节 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一、磺胺类药 【磺胺类药的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胆道和肠道感染。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引言: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本文将介绍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现状和前景。

一、意义1. 扩大抗菌谱: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分子结构,拓宽抗菌药物的靶点范围,提高对多种细菌的杀伤效果。

2. 提高疗效:人工合成抗菌药物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和合成方法,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有效提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抗菌疗效。

3. 减少毒副作用: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降低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4. 解决耐药问题:由于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分子结构与传统抗菌药物不同,可以克服细菌对传统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

二、现状目前,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例子。

1. 菌素类抗生素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由人工合成合成的抗生素,包括多肽类菌素和青霉胺肽类菌素。

这类抗生素对耐药细菌具有较高的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特别是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该类药物在治疗泌尿系感染、肺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3. 磺胺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是一种通过合成改造磺胺结构得到的抗菌药物,对敏感细菌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中耳炎等常见感染病症。

三、前景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研发和应用潜力,以下是其发展前景的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个性化治疗: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定制,提高抗菌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2. 新型抗菌机制研究: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体内代谢方式,开拓抗菌药物新靶点,增加抗菌机制的多样性。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VitB1、B12可局部对抗 变态反响——过敏史者禁用或慎用 抑制茶碱、咖啡因、口服抗凝药肝中代谢,防止合用 与制酸药合用,减少喹诺酮类吸收 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减退时,应调整剂量
吡哌酸〔pipemidic acid〕
第二代喹诺酮类 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于G-杆菌所致泌尿道、肠道、胆道感染及中耳炎、
松散的DNA
DNA螺旋酶 喹诺酮类 高度卷紧的DNA
喹诺酮类抗菌机制示意图
抗菌机制
改变细胞壁糖肽的构成 诱导DNA的SOS修复 突变
糖肽降解 菌体裂解 DNA错误复制 基因
耐药机制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菌胞体内 或耐药菌外排药物——低浓度耐药
细菌DNA螺旋酶基因突变,使作用靶位构象改变—— 高浓度耐药
磺胺吡啶
5-氨基水杨酸
磺胺嘧啶
结肠炎、直肠炎 肠道术前预防感染
早期类风关 关节炎
肠炎 细菌性痢疾
外用磺胺药
磺胺米隆:对多种G+和G-菌有抗菌作用,尤对铜绿假单胞菌 作用较强,且不受脓液,坏死组织及对氨苯甲酸等影响,用 于烧伤及大面积创伤
磺胺嘧啶银〔SD-Ag〕: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 并具收敛作用,既控制创面感染,又能促进创面枯燥、结痂 及早期愈合
又称磺胺增效剂
抗菌谱与磺胺甲噁唑相似,抗菌活性弱 对G+、G-菌敏感,但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机制:抑制FH2复原酶,使FH2不能复原成FH4,
阻碍核酸合成
甲氧苄啶
TMP与磺胺合用机制
抗菌谱相似,主要适应症相同 双重阻断叶酸代谢,增强抑菌作用,甚至出现杀菌作用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 TMP毒性小,合用减少磺胺和自身用量,减少不良反响发生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与乙胺嘧啶联用预防免疫缺陷者卡氏肺孢子 虫病
SA-Na(磺胺醋酰钠):无刺激性、穿透力强, 适于眼科感染
【耐药性 】
1.药物作用靶点发生突变: DNA回旋酶的基因gyrA 拓扑异构酶IV的基因parC或grlA
2.细胞质膜通透性降低 外膜膜孔蛋白OmpF和OmpC的缺失
3.主动外排耐药机制 主动外排蛋白
【氟喹诺酮类的共性】
体内过程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
【Pharmacokinetics】
(G-,铜绿,部分G+)
第3代 良好 较大 较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部分厌氧菌)
第4代 良好 大 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厌氧菌)
药动学特性包括:口服F,药物血浓和组织中浓度,t1/2
【构效关系】 R
X
N
基本结构:4-喹诺酮
C7引入哌嗪环; C7引入甲基哌嗪环;
3
C7引入甲基哌嗪环
COOH 4
+ C8引入氟;
O
C8引入氯或氟;
甲氧基取代C8氟或氯
【Mechanism of Action】 important
1.主要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对
G-菌)和 拓扑异构酶Ⅳ(对G+菌),干扰细 菌DNA复制,杀灭细菌。 (1)DNA回旋酶(gyrase) (2)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IV
【药物相互作用 】
1.避免与抗酸药、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同服 2.慎与茶碱类或NSAID合用或避免合用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氧氟沙星 (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 洛美沙星 (lomefloxacin) 氟罗沙星 (fleroxacin) 司氟沙星 (sparfloxacin) 培氟沙星 (pefloxacin) 依诺沙星 (enoxacin)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吉米沙星(gemifloxacin)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后三种为第四代)

第43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43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43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一、概述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代产品:60年代初萘啶酸:抗G-菌作用弱,毒性大,已淘汰第二代产品:70年代初砒哌酸:强于第一代,仅用尿道、肠道感染第三代产品:79年后氟喹诺酮类:口服吸收好,广谱,杀菌强与其他药无交叉耐药,不良反应少。

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司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洛沙星等。

90年代: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已应用于临床。

【构效关系】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在N1、C3、C6、C7、C8引入不同的基团,形成各具特点的喹诺酮类。

1.增强抗菌活性;2.扩大抗菌谱;3.提高药物的脂溶性;4.光敏反应;5.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抗菌特点】1.抗菌谱广,杀菌。

抗G-菌强:大肠、痢疾、伤寒、变形、流感杆菌,淋球菌(环丙、氧氟沙星抗绿脓有效);抗G+菌有效:金葡菌、链球菌(环丙、氧氟沙星强).2.新品种:抗厌氧菌(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厌氧芽孢梭菌属)、衣原体、支原体强(司氟沙星)、结核分支杆菌、军团菌增强。

【抗菌原理】(1)与DNA非配对碱基结合,抑制DNA回旋酶(切割与连接功能),阻止DNA复制(对人影响较小)。

(2)抑制拓扑异构酶IV;(3)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诱导菌体DNA复制错误及抗菌后效应等等。

【耐药性】交叉耐药。

常见耐药菌:金葡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体内过程】1.口服吸收良好,但富含Fe2+、Ca2+、或Mg2+的食物会降低其其生物利用度。

2.肺脏、肾脏、前列腺组织、尿液、胆汁、粪便、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的药物含量均高于血浆。

脑脊液、前列腺、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

3.肝、肾消除均很重要。

【临床应用】1.泌尿生殖道感染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与β-内酰类同为首选,用于单纯性淋病萘瑟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环丙沙星是铜绿假单胞菌性尿道炎的首选药;对敏感菌所引起的前列腺炎均有较好疗效。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对流感嗜血杆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弯曲菌、军团菌 等有肯定的抗菌活性。
3.对G+菌如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也有良好 抗菌作用。某些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支杆菌、衣原体、 支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4.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回旋酶,使细菌的DNA无法保持 正常形态和功能,干扰DNA复制起到杀菌作用。治疗剂量的喹 诺酮对人的DNA回旋酶影响很小,不影响人体细胞的生长代谢。
1.胃肠道反应 常见胃部不适、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一般 不严重,患者可耐受。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轻症者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重症者发现 精神异常、抽搐、惊厥等。有癫痫病史者禁用。
3.软骨损害 可引起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损害,临床研究发现儿 童用药后可出现关节水肿和关节痛。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
第一节 喹诺酮类
一、概 述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 人工合成抗菌药,按临床应用的先后顺序,喹诺酮类 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现已不用。第 二代以吡哌酸为代表,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效,口 服易吸收,尿中药物浓度高,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 道和肠道感染。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制的氟喹诺酮类 为第三代喹诺酮类,现临床应用广泛。
3. 局部外用 SML(磺胺米隆)、SD-Ag(磺胺嘧啶银) 可用于烧伤或创伤后的创面感染,SA适用于眼科感染如沙 眼、结膜炎和角膜炎。
【不良反应及防治】
1. 泌尿系统损害 尿液中的磺胺药一旦析出结晶,可 产生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服用磺胺嘧 啶或磺胺甲噁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 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 常规。
4. 神经系统反应 少数病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头晕、头痛、 乏力、精神不振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不 宜高空作业和驾驶。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功。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
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
“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 • • • •
1935年合成了第一个磺胺药物(基本结构)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 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 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 …… 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抑制茶碱代谢
非甾体类抗炎药增加其中枢毒性反应
常用药物特点: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血药浓度低,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应用广 抗菌谱广、活性强 氧氟沙星(ofloxacin) 高效广谱 用于全身感染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抗菌活性强 不良反应少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 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口服吸收好 光敏反应常见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损伤: • SD、SMZ的乙酰化代谢产物,可在尿路(尤其 在酸性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肾损害:蛋白尿、 血尿、尿痛、尿少、尿闭等症状。 • 预防:⑴口服碳酸氢钠;
⑵用期不可过长(不>7d); ⑶嘱病人多引水(尿量>1500 ml/d); ⑷老年人、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2. 过敏反应: • 皮疹、药热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过敏者禁用,用前详细询问过敏史)。 3. 血液系统反应: • 粒细胞减少、再障、血小板减少等。 4. 其他反应: 恶心、呕吐、乏力、头痛
【耐药性】
• • • • •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合成过量的PABA 产生低亲和力的二氢蝶酸合酶 降低膜通透性 同类有交叉耐药 异类无交叉耐药
【体内过程】
• 吸收: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 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25%~95%,结

人工合成抗菌药 概念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概念 人工合成抗菌药

甲硝唑 临床用途
• 2.是治疗阴道毛滴虫的首选。
阴道毛滴虫是寄生在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 ,也可侵入尿道和尿道旁腺、输尿管及肾盂。感 染后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味恶嗅,黄 绿色、阴道充血、水肿、外阴瘙痒、宫颈充血、 广泛糜烂、瘀点及肛周糜烂。
甲硝唑 临床用途
• 3.抗肠道阿米巴虫首选。 阿米巴虫在池塘、小沟、水田中终年可见。变 形虫能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最常见 的是痢疾内变形虫,这是人阿米巴痢疾的病原 体。中国已发现由自由生活的变形虫引起人死 亡的病例。
#
喹诺酮类药物 注意事项
• 1.不与钙镁锌等金属离子合用,影响骨骼发育, 因此儿童、青少年、孕妇禁用。
• 2.用药期间多饮水,减少肾脏损伤。 • 3.光敏现象,用药期间避免阳光过度照射。 • 4.用药期间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密切观察,
立即停药。 • 5.对中枢有影响,用药后不宜开车,从事危险
工作。
甲氧苄啶抗菌机制:抑制二氢叶 酸还原酶,阻碍叶酸的合成,影响合算 的合成。
甲氧苄啶与磺胺类为什么可以合用?
磺胺药
甲氧苄啶
PABA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
二氢叶酸合成酶
×
二氢叶酸还原酶
嘌呤嘧啶 DNA
甲氧苄啶与磺胺类为什么可以合用?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磺胺类抑制了二 氢叶酸合成酶,与磺胺类合用,可双重阻断细菌 叶酸的合成、代谢,可使抗菌作用增强,且抗菌 谱扩大,减少耐药性。
#
磺胺类抗生素
• 磺胺异嘧啶 • 磺胺嘧啶 • 磺胺甲噁唑 • 磺胺米隆 • 磺胺醋酰钠
磺胺类药物----抗菌机制
磺胺药的结构与对氨苯甲酸(PABA)类似,与PABA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使细菌生长 和繁殖受到抑制。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 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机体的防御能力 。

药理学三十七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三十七人工合成抗菌药
浓度高、与其它药物无交叉耐药 缺点:较贵、不能用于儿童、耐药性
15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发现历史
• 20世纪初: • 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的化学药物,但对细菌
性疾病则束手无策。
1932年: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格哈德·多马克(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 百浪多息(桔红色化合物)→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抑菌 人工合成的防治全身细菌感染的第一类有效化疗药物 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严重的光敏反应
14
第四代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对G+菌、厌氧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具 有高活性,优于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对G-菌与诺氟沙星相似 不良反应低,几乎无光敏反应 优点:广谱、高效、毒性低、口服吸收好,组织
药或某些抗生素合用,有增效作用。 不良反应:小。 耐药性:单独应用易产生。
25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2.复方新诺明 由SMZ和TMP按5:1比例制成,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
数相近; 抗菌机制:合用后通过双重阻断机制,协同抑制四氢
叶酸合成。 协同抗菌作用:合用时抗菌活性增加数倍至数十倍,
甚至呈现杀菌作用,抗菌谱扩大,耐药菌减少。 临床应用:伤寒,泌尿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6
抗菌作用(第三代)
抗菌谱广,杀菌药 G-菌:大肠、痢疾、伤寒、变形、淋球等—强;
绿脓(环丙、氧氟)、军团菌——敏感 G+菌:金葡、链球、肠球菌——敏感 结核分枝杆菌——杀灭作用 支原体、衣原体:——敏感 厌氧菌
7
临床应用(第三代)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盆腔感染; 淋菌性尿道炎。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者和有该类疾病史者 (癫痫)不宜用
药物相互作用
01 02 03
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 药在肝中的代谢,应避免合用
合用制酸剂、铁、锌制剂可与之络合而影响 其肠道吸收,应避免同用。
非甾体抗炎药与喹诺酮类合用可加剧中枢神 经系统毒性反应。
磺胺类药物
➢20世纪初: 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的化学药物, 但对细菌性疾病则束手无策。 ➢1932年: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格哈德.杜马克(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
2
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
失,与细菌低浓度耐药有关
临床应用及评价
吡哌酸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敏感菌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及 绿脓杆菌感染,伤寒,淋菌性、衣原体、支原体尿道炎, 或病因未查明的感染患者作为经验治疗。
不良反应及防治
轻微,发生率低
注意:
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 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 全的儿童,乳妇应用 时应停止哺乳
二.用于肠道感染:如柳氮磺吡啶(SASP) 。 三.外用:如SML、SD-Ag、磺胺醋酰钠(SA-Na)。用于创面感染、沙眼和眼
部感染。
抗菌作用
抗菌谱 1
革兰氏阴性菌 3 对病毒、立克次体无
5

2 革兰氏阳性菌
沙眼衣原体、放线菌、
4
疟原虫
SMZ对伤寒杆菌、 6 SML和SD-Ag对绿
脓杆菌有效
抗菌作用机理
○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 阻碍四氢叶酸的合成 ○ 和利用。
STEP1
STEP2
STEP3
应用
复方新诺明 (TMP+SMZ)、 双嘧啶片 (TMP+SD)、增 效联磺片(TMP+ SD+SMZ)

药理学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16页/共56页
4.其他: G-杆菌所致骨髓炎和骨关节感染。 G-杆菌所致五官科和皮肤软组织伤口感染。 治疗立克次体、衣原体以及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感染。 治疗军团菌病、结核病、麻风等。
第17页/共56页
【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特别是 氟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仅为5%,能被 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1.胃肠道反应
(–) 2
reseal break on front side
(–)
(–) 3
第5页/共56页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DNA回旋酶A亚基,通过 抑制其切口和封口功能,而阻碍DNA的合成, 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stabilize Positive node
(+)
(–) 1
break back segment
第15页/共56页
3.呼吸道感染 对呼吸道常见致病菌如流感杆菌、肺炎杆菌、卡他莫拉菌、支原体均有较好抗菌活性, 对肺炎链球菌和绿脓杆菌活性较差,但仍有中等度作用。 治疗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染及肺炎有效率为65%-91%。严 重感染宜静脉给药。 对肺脓肿、吸入性肺炎等可能合并厌氧菌感染者疗效较差,应合用抗厌氧菌药物。
第7页/共56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革兰阳性菌,喹诺酮类主要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Ⅳ。对于大多数革兰阴性菌,DNA回 旋酶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真核细胞不含DNA回旋酶,但含有拓扑异构酶Ⅱ,喹诺酮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对其有抑制 作用。
第8页/共56页
【耐药性】
细菌对喹诺酮类先天性耐药频率极低,但后天获 得性耐药却发展很快。耐药机制包括: 1.靶点突变
第33页/共56页
对革兰阴性 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很高,其对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肺炎球菌、葡 萄球菌、链球菌、军团菌、淋球菌及流感杆菌的抗菌活性也比较高,对某些耐氨基 糖苷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耐药菌株仍有抗菌活性。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2、过敏反应:皮疹、固定型药疹、药热等,
注意用药史
3、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再障,缺G-6-PD可致溶血性贫血
4、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饭后服减轻
5、神经系统:头晕、乏力,新生儿胆红素
脑病;驾驶员、高空作业及新生儿不宜用
三、甲氧苄啶(trimethoprin,TMP,1968) 特点: 1、抗菌谱:与磺胺相似,较广 2、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合用协 同增效,因其半衰期与SD和SMZ相近,故常与SD 和SMZ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
有增长趋势 耐药机理:
(1)回旋酶基因突变:药物与回旋酶亲和力
(2)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通道蛋白的改变或缺失) 菌体内药浓度 降低
(3)主动排出机制
【药动学】
1、吸收:吸收迅速、完全,除诺氟沙星外, 其余吸收率>80% 2、分布: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可进入 骨、关节、前列腺、脑(如氧氟、环丙、 培氟)能达治疗浓度 3、代谢与排泄:差异较大
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嗜肺军 团菌引起的军团病。
4、其他: 急、慢性骨髓炎和化脓性
关节炎首选;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厌食、恶心、呕
吐、腹内不适(发生率3~5%)。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兴奋症状:焦虑、
失眠、耳鸣、偶致幻觉和癫痫发作,可逆。 可能是药物阻断了GABA的A受体所致。
(易通过血脑屏障)
2、治疗尿路感染 SIZ,SMZ+TMP
(经肾排出,尿药浓度高)
3、伤寒:SMZ+TMP(复方新诺明)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难吸收) 柳氮磺吡啶(SASP)
(在肠道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炎)
应用:口服或灌肠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 肠炎、节段性回肠炎,且可防治复发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04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市场分析
全球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
总结词:持续增长
详细描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严重,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全球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 将以年复合增长率逐年增长。
中国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 抗菌药物的概述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介绍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市场分析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未来展望
01
抗菌药物的概述
抗菌药物的分类
大环内酯类
如红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 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四环素类
如四环素、土霉素等,通过抑 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 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 等。
局限性
可能出现耐药性、不良反应、交 叉感染等问题。
03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流程
靶点筛选
确定药物作用的微生物靶点,如细菌的细 胞壁、DNA或RNA等。
临床试验
将候选药物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 疗效和安全性,并确定适应症、剂量、给 药方式等。
等。
21世纪初至今
03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针对耐药菌的抗菌药物成为研究
重点。
02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介绍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种类
磺胺类药物
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 唑等,主要用于治疗细
菌感染。
喹诺酮类药物
抗生素类
其他
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 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
性。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

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一)

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一)

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一)人工合成抗菌药廖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特性。

它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灵感,并经过化学合成和药理学研究得到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特点、优势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一、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特点1.廖的分子结构独特,它由一类内酰胺环和一类大环所组成,这种结构在已有的抗生素中是独一无二的。

2.廖抗菌谱广,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很强的细菌杀灭力,尤其对抗耐药菌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3.廖不易产生耐药性,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现在耐药性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廖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优势1.廖不仅能够切实有效的抗菌,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真菌以及抗肿瘤等多种治疗作用,其可谓是多功能抗菌药物。

2.廖相对于传统抗生素具有更低的毒性,基本上没有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弊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相对较小。

3.廖经济实惠,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可以批量生产,降低成本,使其更加实惠。

三、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发展前景1.人工合成抗菌药廖是一个新型的抗菌谱广、无耐药、低毒性、成本适宜的多功能抗菌药物,其市场前景巨大。

2.随着抗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长,抗菌药物研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好。

3.廖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抗生素所无法满足的要求,它成为诸多抗菌药物中的佼佼者,预计未来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治疗和贸易中。

综上所述,人工合成抗菌药廖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并具有独特的抗菌特点和多种功效。

未来将成为抗菌药物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有望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推动抗菌药物领域不断前行。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作用特点


临床使用
抗菌活性
第 G-菌有效,绿脓无 中等
肠道、泌尿系
一效
作用时间短,

中枢作用大,
耐药,
第 抗菌活性增强,G- 中等,口服吸 肠道、泌尿系

二 、部分G+均有效, 收少

代 绿脓杆菌有作用


第 广谱,G-、G+、支、 较强,口服吸 敏感菌所致各种
三 衣、军、分枝,部 收好,体内较 感染
2. 10-50:50% 3. <20:25%-50%
Iv:0.4- + 0.6g q24h
同po
吉米 Po:0.32gq + 沙星 d
1. >50-90:100% 2. 10-50:100% 3. <10:50%
洛美 Iv:0.4
+
沙星 q24h
1. >50-90:100%
2. 10-50:50%-100% 3. <10:50%
+
同po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25g q12h 0.2g q12h 0.2g q12h
表三 氟喹诺酮类
莫西 沙星
正常给 药方式
调 整 药品名称 减 延长 肾功不全调整 量 时间 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Ccr,ml/min)
Po:0.4gq + d
无需调整
Iv:0.4g + qd
无需调整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4gqd
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不良反应:
1.肾脏损害:SD、SMZ乙酰化率高,溶解度小, 易在肾小管内析出结晶,引起肾脏损害,表现为血尿、 蛋白尿、结晶尿、管型尿、尿痛、尿闭。
预防措施: ①同服等剂量NaHCO3碱化尿液; ②多饮水; ③定期查内:2-3次/周; ④失水、休克、老年人、肾功能不良禁用。
2020/11/21
18
2020/11/21
11
王生杰
磺胺类
【抗菌谱】广谱抑菌,对常见G+ 、G- 菌,
衣原体、原虫有效。
G+ 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高度敏感,葡萄球
菌中度敏感。
G- 菌:脑膜炎球菌、大肠、痢疾、变形、
肺炎、鼠疫、伤寒杆菌。
原虫:对疟原虫、沙眼衣原体也有效
2020/11/21
12
王生杰
磺胺类
【抗菌机制】
谷氨酸
2020/11/21
10
王生杰
第二节 磺胺类
R2 HN
SO2NHR1
【构效关系】
1.N1-氨基是必须基团,R1、R2引入不同基团,产生衍生物; 2.R1引入杂环,抗菌↑,如引入嘧啶,为磺胺嘧啶; 3.嘧啶环上加“甲氧基”,脂溶性↑,肾重吸收↑,作用 时间延长; 4.R2引入基团,须在肠道解离出游离氨基,在肠内作用;
胆红素游离,进入中枢所致。
2020/11/21
19
王生杰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五)几种常用磺胺药:
磺胺嘧啶(SD)
1.中效,血浆蛋白结合率低(45%),脑脊
液浓度高(血浓度的70-80%),酸性尿中易结晶。
2.应用:流脑首选,也用于呼吸道、泌尿道
感染。
2020/11/21
20
王生杰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诺氟沙星(氟哌酸)
1.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35-45%,生殖泌 尿道及胆汁药浓度高于血浓度。
2.作用: 抗G- 菌强:包括常见菌及绿脓杆菌。 抗G+ 菌弱:金葡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感染 有效。对结核、衣原体、支原体无效。 3.治疗:泌尿生殖道、胃肠道感染,急性淋病。
2020/11/21
8
王生杰
喹诺酮类
王生杰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不良反应:
2.过敏反应:皮疹、发热、剥脱性皮炎。
糖皮质激素治疗。
3.血液系统反应:
①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
致急性溶血性贫血。
4.其它反应:
①晕眩、头疼、精神不振,用药期间,避免高
空、高速作业。
②新生儿、早产儿核黄疸,竞争血浆蛋白,
3.代谢:乙酰化而代谢。 4.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代谢产物,在 酸性尿中溶解度小,易析出结晶,损害肾脏。
2020/11/21
16
王生杰
磺胺类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三)临床应用: 1.流脑:首选SD。 2.呼吸道感染:SD、SMZ。 3.泌尿道感染17
王生杰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氧氟沙星(氟嗪酸)
1.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近100%,尿中药物
浓度居同类药之首。
2.抗G+ 菌作用优于诺氟沙星,对结核、支原
体肺炎有效。
3.治疗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呼吸道等感染。
左氧氟沙星:效价是氧氟沙星2倍,不良反应最少
2020/11/21
9
王生杰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
1.口服吸收较好,生物利用度近60%。 2.同类中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 但对厌氧菌无效, 3.用于:对耐氨基苷、第三代头孢菌素 的感染。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新诺明)
1.中效,与TMP组成复方新诺明使用。 2.应用:治疗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伤寒、副伤寒、菌痢等
2020/11/21
21
王生杰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磺胺异恶唑(SIZ)
1.短效,乙酰化率低,尿中浓度高,不易结晶; 2.应用:用于泌尿道感染。
2020/11/21
22
人工合成抗菌药
商 王
2020/11/21
1
王生杰
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 2.磺胺类 3.甲氧苄啶 4.硝基呋喃类
2020/11/21
2
王生杰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
含4-喹 诺酮母 核基本 结构
2020/11/21
3
王生杰
喹诺酮类
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分为四代: 第一代:60年代初,萘啶酸,抗G-菌作用弱, 毒性大,已淘汰。 第二代:70年代初,吡哌酸,强于第一代, 仅用尿道、肠道感染。 第三代:79年后,氟喹诺酮类,口服吸收好, 广谱,杀菌强,与其他药无交叉耐药,不良反应 少,应用广泛。 第四代:克林沙星、甲替沙星。
2020/11/21
6
喹诺酮类
3.应用:治疗泌尿生殖、胃肠道、呼吸道、 前列腺、软组织等感染;
4.不良反应少:3-5%,常见胃肠道反应; 儿童和孕妇不用(幼年动物软组织损害、关节痛)
5.与其它药无交叉耐药,可治疗耐青霉素、 头孢类、四环素类的感染。
2020/11/21
7
王生杰
喹诺酮类
二、常用药物:
2020/11/21
4
王生杰
喹诺酮类
一、共同特点:
1.广谱、杀菌:
抗G- 菌强:大肠、痢疾、伤寒、变形、流
感杆菌,淋球菌(环丙、氧氟沙星抗绿脓有效);
抗G+ 菌有效:金葡菌、链球菌(环丙、氧
氟沙星强)
新品种(司氟沙星):抗厌氧菌、衣原体、
支原体强
2020/11/21
5
王生杰
喹诺酮类
2.抗菌机制:抑制DNA回旋酶,阻止DNA复制
王生杰
二、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
柳氮磺吡啶(SASP) 1.口服吸收少,肠道浓度高, 2.治疗肠道感染,如肠炎等。
2020/11/21
23
王生杰
三、外用磺胺药
甲磺米隆(SML) 1.对绿脓杆菌有效, 2.用于烧伤、伤口感染。
2020/11/21
14
王生杰
磺胺类
一、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一)分类:短效、中效、长效。
(二)体内过程: 1.吸收:大多数口服易吸收,用于全身感
染;难吸收药用于肠道感染;
2020/11/21
15
王生杰
体内过程
磺胺类
2.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25-95%,结合 率高,不易分布;结合率低者,易透过血-脑屏 障,脑内药浓度高,用于治疗脑内感染。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 对氨苯甲酸 (PABA)
↑ 磺胺类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TMP)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2020/11/21
13
王生杰
磺胺类
【药物分类】
一、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1.短效(t1/2<10h):SIZ。 2.中效(t1/2为10-24h):SD、SMZ。 3.长效(t1/2>24h):SD。 二、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 三、外用磺胺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