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最先与最后

合集下载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 梁。”这句话如今已成为鲁迅最为著名的名言之一,并激励着全国人民奋勇拼搏、创造辉煌。
谢谢观看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 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 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文章简介
文章简介
本文构思清晰,先用《韩非子》中的一句话入手,从书面走向现实,用生活实例进行论证铺垫,最后以一连 串的排比句与议论句结尾,铿锵有力,直接明了,体现出鲁迅杂文“投枪、匕首”的特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反对道学空谈,反对封建传统中的“明哲保身”主义及权利主义,对生活中及革命道路上的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者进行赞美,与奥林匹克精神中的“重在参与”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鲁迅(1881.9.25~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魂”
出处
出处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华盖集》的《这个与那个》,是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
原文
原文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 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 了。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 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 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排比开头作文-技巧

排比开头作文-技巧

排比开头作文-技巧一、名句引入法成才的环境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中指出,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话说得好,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有鲁迅先生这样的认识呢?二、古诗切入法答案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么样的?”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的,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答案呢?于是,我开始寻访春天的答案活出真我的风采“红杏枝头春意闹”,美丽的花儿只有绽放于枝头,才能吸引寻春的人们艳羡的目光,才能引发诗人由衷的赞叹。

“留连戏蝶时时舞”,缤纷的彩蝶只有张开靓丽的翅膀,才能倍受春光的抚爱,才能飞进少女多彩的梦中,成为永恒。

小草不屈从于冰雪天地的扼杀,不怕漫天野火的焚烧,一夜春风,绿了天涯。

大雁不满足于巢穴的闲适,奋翅高飞,将生命的画卷描绘在蓝天白云之间。

这,就是表现,表现自我,表现人生,表现生活的真谛。

人生需要表现,生活需要表现。

没有表现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缺乏表现的生活,是死寂的生活。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一个人都应腾跃起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浪花。

三、提问进入法若为人生故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

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

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为自己喝彩伟人,处处是歌功颂德,喝彩只是陈词;明星,时时有镁光闪烁,喝彩不过滥调;那么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芸芸众生呢?谁来为他们喝彩?他们又该不该得到喝彩呢?四、悬念进入法千年的.呼唤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

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2
最先 与 最后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 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 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 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 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赛马 引 做人

号 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佐证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守旧 不耻最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欣赏下面两段话:
1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 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 纷逃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 就是中国 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34 年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 中心论点: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不耻最后”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步骤:1、提问学生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2、通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来引入新课。

(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请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思索本文在写法上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不理解之处提出置疑。

4、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大致结构。

(写作顺序:赛马——处世金针——不为最先(因果:不耻最后)——以竞技为例说明世人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危害——宣扬不耻最后)5、点明本文也属于杂文的通常写法,既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6、具体分析文章。

第一小节:(1)“为”:做、争取(2)“耻”:以……为耻(文言用法)(3)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过渡句,由话题转入正题。

而“不幸”则表明了一种否定,一种批判的态度。

(4)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第二小节:(1)“不敢径取”的原因是“不为福先”,凡事跟在别人后面求稳当。

(2)“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

“日”是文言用法,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地”。

这里揭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

(3)“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

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是过渡句,转入进一步议论“不耻最后”。

(4)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最先与最后》拓展阅读-鲁迅名言警句

《最先与最后》拓展阅读-鲁迅名言警句

鲁迅名言警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2、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5、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6、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7、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8、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9、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1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1、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12、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3、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14、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1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6、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7、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18、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19、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2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1、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说起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文字犀利深刻,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刺破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而他的这篇文章,更是让我感触颇深。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运动会。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赛场上大显身手。

我参加的是跑步比赛,站在起跑线上,心砰砰直跳,紧张得不行。

“砰!”发令枪响了,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我也不甘示弱,拼命地往前跑。

一开始,我跑得还挺快,处在领先的位置。

可跑着跑着,就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这时候,我看到旁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了我,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哎呀,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我心里暗暗骂自己。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鲁迅在里说的那些话。

他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想到这儿,我仿佛又有了力量。

我咬着牙,继续坚持跑着。

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下来,流进眼睛里,辣得我睁不开眼。

每跑一步,都感觉要使出全身的力气。

周围的加油声、欢呼声好像都离我远去,我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终于,我看到了终点线。

那一刻,我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最后一名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冲过去!我用尽最后的力气,冲过了终点线。

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软得站不起来了。

同学们都跑过来,有的给我递水,有的给我擦汗,还有的拍拍我的肩膀说:“你真棒,坚持跑下来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鲁迅写的深意。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最先到达终点的那个人,但只要我们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毅力,就值得被尊重。

就像这次跑步比赛,也许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我是那个坚持到最后的。

我没有因为落后就放弃,而是一直努力跑下去。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胜利吗?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都会想起那次跑步比赛,想起鲁迅的。

它让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坚持。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 长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 长版

《最先与最后》《华盖集》中的一篇杂文。

由古人赛马“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妙法说起,联想到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指出赛马的妙法不幸被国人“奉为处世金针”,处处照用,于是不敢改革,缺少韧性的战斗精神。

文章旨在激起国人的进取心,唤醒青年人勇敢地站起来,成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创造一个有希望的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感受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3、赏析作者犀利、极具讽刺性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犀利、见解深刻而著称,他对不良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或揭露或讽刺,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文《最先与最后》,感受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知识分子情怀。

二、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25年,当时正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末期。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涨。

北洋军阀为了对抗这一革命潮流,加紧了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动统治,用“整理国学”“尊孔读经”来反对马克思主义,阻挡社会改革,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与“中庸之道”的逆流。

面对这一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下了《这个与那个》,驳斥反动谬论。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读经与读史》、《捧与挖》、《最先与最后》、《流产与断种》。

后由作者收入杂文集《华盖集》。

三、检查预习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1、读准字音恬淡(tián)卑怯(qiè)跌倒(diē)挟(xié)嗤笑(chī)鏖战(áo)脊梁(jǐ)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做人的诀窍。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一、启蒙期(1881-1918):在这个阶段,鲁迅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他的早年经历包括观察和反思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这一时期,鲁迅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和进步,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同时,他也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关注人性和个人自由等课题。

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一些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例如《狂人日记》、《呐喊》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麻木不仁。

二、成长期(1919-1926):在这个阶段,鲁迅逐渐从封建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

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他的作品开始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和更为深刻的社会批评为特点。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阿Q正传》、《祝福》、《药》等,这些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成熟期(1927-1936):在这个阶段,鲁迅的思想更为成熟和深刻。

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张。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言论和文章,号召民众为民族生存而斗争。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更加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现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他的作品开始注重揭示人性的复杂性,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故事新编》等。

鲁迅的创作思想发展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

从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再到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参与,鲁迅的思想不断成长和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深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

鲁迅的创作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读者,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范文

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范文

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范文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1读了课文《最先与最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既要有“敢为最先”的精神,又要有“不耻最后”的勇气。

有这样两句诗:“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纵观古今中外建功立业者,无不是有胆有识,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

神农氏冒生命危险,尝遍百草,创亘古未有之事,使后世子孙享福延年;安徽凤阳农民冒坐牢的危险,秘密承包土地:在合同书上按下指印,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为农村经济的复苏描绘了灿烂的蓝图;温州人敢为最先,开创了“温州模式”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温州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

同样,达尔文如果没有“敢为最先”的精神,就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题”,去推翻已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冒牌祖先——上帝,而大胆提出人类的祖先是猿的见解;哥伦布没有危险的海上飘流,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皮尔里没有险象环生的冰川之行,就不可能征服北极。

可见,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没有今天的佳肴;没有无畏的开拓者,就没有今天的文明。

在今天的改革大潮中,我们需要“敢为最先”的精神,也需要“不耻最后”的勇气。

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耻最后”,是指和“敢为最先”者一样经过了一番艰苦努力之后而“最后”的,绝不是那种投机取巧而一败涂地的人。

这样的“最后”者从不哀叹,从不怨天尤人,而他们所做的只是向“最先”之路继续跋涉。

改革,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势必会有“敢为最先”者成功的喜悦,也一定会有“不耻最后”者失败的沉思。

我们在对“敢为最先”者赞美之余,也对“不耻最后”者深表敬佩和感激。

因为他们虽然“最后”了,却把那种顽强的精神和敢于正视落后的勇气留给了别人。

可以想象,如果“温州模式”的四个创始人初尝失败后就消沉、退缩,“羞于后人”,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温州模式”。

许多下岗工人,如果没有一点“不耻最后”的勇气,也许就不可能重新上岗,再创辉煌。

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2读了鲁迅先生写的《最先与最后》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

语文阅读练习-鲁迅最先与最后

语文阅读练习-鲁迅最先与最后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 “不耻最后”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四、延伸扩展
讨论“不耻最后”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 义。 ()我们一旦确立了志向,就要坚持,拼命刻苦地去完成。 如:“乒乓皇后”邓亚萍,因为先天的身体条件并不适合于 从事这项运动,曾经在少年时期就被判罚过“死刑”,但她 硬是凭着自己刻苦练就的凌波步伐,一次又一次地站到了奥 运赛场的最高领奖台上。
鲁迅看到了传统的民族劣根性像死尸似的沉重 压迫中国人民的精神活力,阻碍中国革新的道 路,他感到无限的悲愤和惊怖。然而他深信国 民精神是可以改变的,深信民族的病态是可以 疗救的,所以它执行了一种带有爱国意识和民 主要求的批判任务,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的 “自我批判”,在消极方面,是暴露民族的劣 根性,揭发国民性的弱点,在积极方面,是唤 起民族的自觉,要求改变国民精神。
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 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 旨。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
《而已集》
鲁迅
.回忆学过的鲁迅文章
第四段从历史的角度列举说明因缺乏“不耻最后”的 精神而造成的危害。用了例证法。
.齐读第五段,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 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 的脊梁。”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课件3长春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课件3长春
• 想一想:
• 文中引用了韩非子的话,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怎么理解他的话?
• 明确:不幸中国人把第一句奉为人的处
世金针了。 • 由此可知鲁迅的态度如何?
• 明确:否定不为最先的处世哲学。
• 韩 非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明确:引出议题。
直面人生(1)
•人生直通车:把“不为最先”奉为处世金针的中国人怎样
展望未来
•想一想:鲁迅把哪些人看作中国将来的脊梁?
•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人怎样的期望?
•虽落后却尽跑•鲁迅希望 中国人从不为最先 •、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中解放出来,要敢做失败的 •英雄敢做韧性的反抗,敢…… •敢为最先、敢于不耻最先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52022/1/15January 15,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52022/1/152022/1/151/15/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52022/1/15





徐中
亚 雄
学 :


九年级语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长春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长春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长春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夏三虫》《最先与最后》二、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2、挖掘文本,体会《夏三虫》中三种动物讽喻的对象3、感知《最先与最后》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最先与最后》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2、体会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四、课文知识分析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以“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原籍河南省正阳县)。

1902年以官费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后任职教育部。

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积极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其著作卷帙浩繁,涉及杂文、散文、小说、译作、古籍研究等诸多体裁。

建国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为《鲁迅全集》十六卷、《鲁迅译文集》十卷和《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卷。

2、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①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

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②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年);《而已集》(1927年);,《三闲集》,《二心集》(1930年);《南腔北调集》(1922—1933年);《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年);《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夏三虫》1、写作内容:《夏三虫》中,苍蝇是国民党反动派、蚊子是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效劳的文人、跳蚤是他国帝国主义分子,作者批判几种不同的陷害忠良、残害百姓的邪恶势力,表达了作者对邪恶势力的极端蔑视。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敢为最先,不耻最后”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敢为最先,不耻最后”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敢为最先,不耻最后”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先生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这则材料在审题上关键句子是“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落后”是当前所处的状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一骑绝尘,一直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陪跑者。

奖牌已经无望,运动员是坚持跑完全程还是中途放弃,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在材料中,鲁迅先生对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人表达了自己崇高的赞誉,认为他们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为什么呢?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人身上有这样一些精神,这些精神可以提炼为我们作文的观点:1、身处逆境,永不言弃2、输赢之中,坚定自我3、不耻最后,执着向前4、一时落后何惧,执着追求为真5、不耻最后,争做‘中国脊梁’”另外一种人是“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他们不仅赞叹胜利者的荣光,也给予失败了但是依然坚持努力者应有的关注与尊重。

竞技者是体育赛场上的一部分人,而旁观者却是体育赛场之外的大部分人。

据此可以立意为:1、不做嘲笑失败者的看客2、失败却永不言弃者依然值得尊重3、致敬“不耻最后”者推而广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者与旁观者共同构成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部。

所以鲁迅先生说竞技虽然失败却坚持到最后的人和观看竞技失败者却给予敬意的人共同构成了“中国将来的脊梁”,这正是命题者最希望考生深入感悟与思考的地方:国家、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杰出的成功者,不断取得胜利,但那些可能有过许多失败却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人,那些看到别人失败,不是嘲笑而是给予敬意与尊重的平凡人们构成了社会的大多数,而正是这些大多数人的奋斗不息、屡败屡战、无惧失败、不笑失败的人们共同汇成了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先与最后
鲁迅先生的杂文向来 以语言犀利、见解深 刻而著称,他对不良 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 心态或揭露或讽刺, 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阅读全文,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中国人的心态 鲁迅观点态度
最先
最后
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中国人的心态 鲁迅观点态度
最先
不为戎首、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4、作者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作者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你认同作者的观 点吗?请举例说明。 点吗?请举例说明。
讨论思考课后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麻木不仁 《祝福》《药》 奴性与专制性 《阿q正传》 死要面子《孔乙己》 卑怯、懒惰、贪婪、巧滑《故乡》《阿q正传》
社会“ 社会“不易 有改革” 有改革” 国民“ 国民“日见 其卑怯” 其卑怯”

提倡敢为 最先
最后
见危机作鸟 兽散 与困难中途 放弃 对落后或坚 持的人加以 嘲讽
敌人“ 敌人“如入 无人之境” 无人之境” 国家有难 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

赞扬敢为 最后
快速阅读,把握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提倡敢为最先, 基本观点: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说说“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 说说“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 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在文中的作用? 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话承接上文,指出中国人把“ 这句话承接上文,指出中国人把“不为最 当做处世的诀窍,引出下文。 先”当做处世的诀窍,引出下文。这一句 也表明作者的态度, 不幸” 也表明作者的态度,从“不幸”一词也可 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这种心态的批判态度。 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这种心态的批判态度。
“不为最先,耻为最后”共同心理
——爱面子,怕输 爱面子, 爱面子
“敢为最先”,“不耻最后”以及“对坚持 到最后的人肃然不笑的看客”分别具备怎样 的精神品质? 敢为最先: 敢为最先:勇于开拓 敢于担当 不耻最后: 不耻最后:不怕落后 坚持不懈 坚毅不屈 肃然不笑的看客:尊重付出, 肃然不笑的看客:尊重付出,给予赞赏鼓励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后”?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后”
作者论述的重点放在“不耻最后” 作者论述的重点放在“不耻最后”,从篇幅 论述的重点放在 和结尾可见。 和结尾可见。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当艰 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有所改革, 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有所改革, 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抗”,所以把一 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抗” 轮重点放在“不耻最后” 轮重点放在“不耻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