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经贸合作的日益频繁,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界备受瞩目。
简单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指,在不同国家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相同商品的价格应该在不同国家之间趋于一致,即购买力平价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如果两个国家的货币币值变化距离越来越大,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同样的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会非常不同,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易会非常不方便。
此时,就需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进行调整,通过将商品价格进行调整,使得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差异尽可能小,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便捷性和公平性。
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性到底有多高呢?在国际贸易领域,实践证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理论框架,但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
一、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多元化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性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商品和服务多元化。
商品和服务的种类繁多,价格也随之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通常是通过对几种商品进行价格比较,来判断汇率是否合理。
但是,现实情况下,难以用同样的方式对所有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因此需要采用其他的比较方法来确保汇率的合理性。
二、汇率波动的影响其次,在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时,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汇率波动的坑跌。
当汇率波动偏离长期平均值时,购买力平价理论往往不适用。
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商品在不同地方的价格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变得困难。
三、市场条件的不同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还需要考虑到市场条件的不同。
不同国家之间的市场条件有很大差异,包括供给和需求的不同、贸易障碍、政策的不同、文化、语言等等。
因此,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具体的市场情况来进行调整,以确保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虽然在经济学界备受关注,但是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市场情况和汇率波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购买力平价(PPP)是指在某个时点下,两国货币汇率的实际值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同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所需的实际成本的比率。
简单来说,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通过跨国比较货币价值的标准,以此来计算各个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间货币政策的制定。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历史和演变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经济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克拉钻石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尽相同,这是因为货币的不同,采取的方法是低价货物国家汇率应该升值,高价货物国家则应该贬值。
这样的货币汇率才能使各国货物价格一致”。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了PPP理论,但由于数据不足以及唯物史观等因素影响,该理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PPP理论才逐渐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和应用。
从那时起,众多经济学家相继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目前PPP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简单形式的PPP理论;2)交叉汇率PPP理论;3)长期时间演化的PPP理论;4)期望升值理论。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分析1.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海关评估、关税征收、反倾销、国际支付和外汇储备等方面。
通过购买力平价体系,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可在不同国家的货币价值基础上计算得出,使国际贸易更加公平、合理和透明。
2.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国际债务违约和国际票据市场等方面。
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一种客观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式,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国际货币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内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内宏观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控制通货膨胀、制定货币政策、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方面。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没有贸易的限制条件下,两种不同货币的真实价值应该相等,这意味着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这种理论最早由大卫·鲁宾斯坦提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货币汇率的基础理论之一。
但是,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交通成本、税收等原因,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可能存在价格差异。
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存在这些价格差异,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适用的,因为消费者可以通过跨境购物等方式来平衡价格差异。
但是,另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际市场中并不适用。
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物品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货币汇率调整,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货币汇率的波动。
然而,这种理论仅适用于贸易壁垒不严重的国家之间,当一个国家存在贸易限制时,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国家的不同的税收政策和市场情况,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价格,这种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商品价格差异的问题,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货币汇率的预测方面也存在一些限制。
由于其基于国内物价水平的计算方式,它无法很好地预测汇率变动。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预测地缘政治和市场波动等因素对货币汇率的影响,因此它在货币汇率预测中并不完全准确。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解释货币汇率的波动,但在某些情况下其适用性会受到限制。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基于特定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它因素进行判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仅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探讨。
在一个国家内,由于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地区也可能存在价格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整个国家的货币价值。
浅析汇率改革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在 实际应用中 , 由于通 货膨胀率的数据 更易获取 , 因而相
对购买力平价被更为广泛地使用 。本文 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作
为 购 买 力平 价 指 标 。
场上的每一件可贸易商品不论在什么地方出售( 扣除运输费用
等交易成本 )其fm总是相等的。 , i r
【 摘要 】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
自创 立 以来 就 受 到诸 多关 注 , 并被 广 泛 使 用。 但 是 由于 理 论 本
P=e× P 。
将上式变形 , := 。 即 e
身 具有 缺 陷和局 限性 , 其在 应 用 时并 不 能 很 好 地 解释 一 国汇 率 变动 的走 势 。 本 文通 过 对 2 0 0 5年 中 国汇 率 改 革之 后 汇 率 变动
PP P )作为最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由瑞典学者卡塞尔于
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有效 }问题 。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 生 的统计检验 。各种验证结果 表明 : 短期内 , 购买力平价是不成立 的, 高于或低于正常 的购买 力平价的偏差经常发生 , 并且偏离 幅度很大 ; 长期内 , 在高通胀 、 高货 币增长率和小的供给冲击情
走 势 图
( 据 来 源 : 国人 民银 行 官 方 网站 。 ) 数 中
■■ ■■■ ■■■ ●● ●■● ■■■ ■■■ ■■■ ●● ■●■ I
● ■■● ■■● ●_
CO NTEM PO RAR YECON O
为 = 。 :器
其 中 , 和 e 分别 代表报告期和基期 的均衡汇率 ;t P e 。 P和 n 分别代 表国内报告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 ; 【 P P‘ 。分别代 表国 和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之间的汇率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购买力平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什么?它的应用研究有哪些?本文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定义和原理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金融学和货币政策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指的是,不考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费用,物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这是因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的价格比在另一个国家的价格更便宜,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从国家A购买这种商品,然后在国家B出售,这样的话,商品的价格就会趋于平衡。
例如,如果一个汉堡在美国卖1美元,在中国卖7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应该是1美元=7元人民币。
这是因为,如果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低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中国人买美国的汉堡,这样汉堡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美国人去中国买汉堡,价格就会下降。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汉堡在两个国家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来评估汇率的公平程度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推测汇率的变化。
下面列举几个具体的应用:1. 汇率评估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间的汇率是否符合市场上的基本面。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低于其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低估了,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具价格竞争力,而且出口量会增加;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高估了,这意味着进口商品会更加便宜,但同时,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加贵,而且进口量会增加。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的公平程度和市场上的基本面,从而指导政策。
2. 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的选择。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领域,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不同国家间货币的相对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保持一致。
本文将详细探讨购买力平价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其对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购买力平价的定义购买力平价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数据的方法,尤其是涉及到货币和价格水平时。
其核心思想是:在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及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的理想情况下,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通过汇率调整后保持一致。
PPP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两种: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侧重于某一特定商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一致性,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强调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
二、购买力平价的历史背景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20世纪初提出。
当时,他试图通过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商品价格差异归于汇率波动来解释各国经济的不均衡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购买力平价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现象,还可以作为全球经济比较的重要工具。
启动PPP理论的关键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该体系促进了货币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调查和理解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差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于单一商品和基于一揽子商品。
基于单一商品的方法通常使用“汉堡指数”,即通过比较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估算其PPP。
而基于一揽子商品的方法,则旨在通过比较多个代表性商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的价格来得出更加全面的PPP指标。
1. 汉堡指数汉堡指数是最为著名的单一商品比较法,它来源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试验性地参加了国际比较项目(亦即购买力平价)。
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因此,从国内外比较情况看,现阶段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我们应慎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即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表明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则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从理论上说,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竞争的世界经济环境,但是现实距离这种状态尚十分遥远。
事实上,现阶段世界经济仍面临着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情况,这就自然出现了世界各国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明显不一致的结果。
有关国际组织测算的结果表明,现阶段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不一致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43个国家参加的1999年购买力平价项目结果显示,既存在购买力平价高于汇率的国家,又存在购买力平价低于汇率的国家,也有购买力平价接近于汇率的国家(见附表3-1)。
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购买力平价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我国购买力平价的试算结果及其与汇率的比较自1993年以来,我国以试验性的方式先后三次参加了有关国际机构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
第一次是1993年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的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重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开展了试点调查。
比较结果显示,1993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465: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465元人民币。
如果根据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6.6938:1来计算,1993年在广东,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1427: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5.761,相差1.83倍。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实践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实践应用购买力平价,简称PPP,是一种货币汇率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国际贸易中货币兑换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货币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不同。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来估算货币汇率,以保持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交换价值平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16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里·达·卡斯提略(Parricca Della Castiglia)提出的。
但是,该理论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思考,如何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差异和货币汇率变动。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相同,甚至在相同国家的不同城市之间也应该是如此。
因此,按照此理论,可以通过商品价格的比较来计算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
例如,如果一个商品在中国售价为人民币100元,在美国售价为美元10元,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是10:1。
在国际贸易中,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或贬值,那么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价格比较就会发生变化,这将影响贸易的盈利和亏损,甚至可能导致贸易的中断。
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使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交换更加公平,避免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
另一个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领域是货币政策的制定。
由于货币的价值和利率之间存在关联,因此货币的汇率变动不仅影响国际贸易,也影响货币的供应和利率水平。
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制定货币政策,使货币市场保持稳定。
除了理论意义外,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践应用也相当重要。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可以使商品更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
此外,在投资决策中,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
总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应用范围涉及国际贸易、货币政策和投资等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研究中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研究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在汇率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使得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国家购买的成本相等。
虽然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使得货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但购买力平价理论仍然是解释和分析汇率走势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最常用的衡量不同国家物价水平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通过比较同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水平,反映了各国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两个国家的物价指数之比与实际汇率之比相等,那么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就符合购买力平价。
如果物价指数之比大于实际汇率之比,那么货币就被低估了;相反,如果物价指数之比小于实际汇率之比,那么货币就被高估了。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中的汇率变动。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被低估时,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较低,可以提高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
另一方面,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被高估时,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会减少该国的出口量。
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有助于解释国际间的投资行为。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高估,外国投资者可以利用较强的货币购买该国的资产,从而获取较高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低估,外国投资者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识别潜在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基于一篮子商品的比较,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篮子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对理论的适用性造成影响。
其次,由于交易成本、运输费用和非贸易因素的存在,商品价格在国际间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差异,因此在具体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及对汇率改革的启示_王晓光
20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7年
标的变动剧烈. 选取的时间段上的数据的不同 、采用的 方法的不同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出现 , 甚至是截然相 反的结果. 因此 , 笔者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 将分别就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中国的 适用性作进一步的分析 , 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4 实证分析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 4 . 1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一 揽子可比较的商品上所具有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 的决定. 根据卡塞尔的定义 ,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 2个国 PLt 家价格水平之比 , 可表示为 : St = * PLt 式中 S t 代表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 即直接标价法 的汇率 ), PLt 是本国的价格水平 , PL 是外国的价格水 平 , PL t 、PL t 包含的商品应该是相同的 , 并且同一种商 品在国内外价格水平中的权重也应该是相等的. 要注意 的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中所谓的价格水平 (price level) 是 不同于价格指数或物价指数的 (price index), 相对购买 力平价才是基于物价指数的定义的. 这一点有时被国内 外的学者所忽略. 对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目前有影响力的 主要有 : 计算大汉堡指数估算购买力平价和评估样本商 品价格进而估算绝对购买力平价 2种. 4 .1 . 1 大汉堡指数估算绝对购买力平价 《 经济学家 》 (The Econo m ist) 杂志每年都会编纂出 世界各地的大汉堡价格并且计算出所谓的 “大汉堡 PPP ”, 该汇率等于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汉堡价格之比. 通 过比较这种 PPP 和实际官方汇率 , 判断一国货币是被 高估还是低估. 表 1 汉堡包 PPP 与汇率的比较
第 22 卷第 2期 平顶山学院学报 V o. l 22 N o . 2 2007年 4月 Journa l of P ingdingshan University Apr . 2007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经济理论。
它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一些商品或服务在某些国家更便宜,而在其他国家更昂贵。
本文将介绍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和限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货币汇率和物价的关系。
当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不同,货币汇率就会发生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应该取决于购买力,即一个货币应该可以购买多少商品或服务。
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物价较低时,其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增加,使得跨国购买变得更加有利。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
通过比较各国的物价指数,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物质财富分配情况。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可以用来评估国际贸易的公平性。
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可能会导致贸易失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评估贸易是否公平。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可以用于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
通过将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转换为统一的货币单位,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各国的经济表现。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物价指数的计算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的物价测量方式和样本选择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一些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如关税、税收和物流成本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国家间商品价格的差异。
第三,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汇率的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干预也可能影响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
然而,我们在应用该理论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的复杂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用性研究本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于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果。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汇率价格水平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购买力平价的基本观点最早出现在李嘉图等人的著作中,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推广了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虽然其已经成为汇率决定理论的核心部分,但是业界对它的普遍正确性仍然存在种种质疑。
Zhang(2001)用1952-1997年的年度数据,估算了人民币与美元的双边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和结构时间序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接近于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水平,人民币汇率基本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
Peer(2002)认为中国的货币操纵导致人民币汇率远远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水平,被低估大约40%;但是Funke和Rahn(2004)把JJ检验方法应用于BEER和PEER 模型,结果表明人民币相对美元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但是低估的程度并不严重。
栾莹辉(2005)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解释能力并不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张志柏(2005)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法估值人民币汇率,提出基期的不同选择对购买力平价估值差异的影响,认为距离当前越近的时间段,官方汇率的波动越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
温建东、黄昊(2008)认为相对购买力平价在长期中成立,但汇率会因为各种因素偏离购买力平价,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会导致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永久性偏离,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偏离大于发达国家。
罗晓琴、独娟(2009)认为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汇率之间的变化不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但是并不否定理论本身的正确性,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调整的重要依据。
本文拟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角度出发,验证购买力平价模型是否符合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国内外物价水平差异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及政策启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及政策启示购买力平价理论,也称PPP理论,指的是在存在有效市场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是能够反映其国内物价水平的。
这个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评估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并提供政策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
这个理论基于一种假设: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中,同样的商品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例如,一瓶可乐在美国和中国应该有相同的价格,如果不同的话,就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并没有反映商品价格的变化。
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个假设,但是这个理论可以作为一种基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有一定适应性的。
首先,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能力。
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这种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交流。
最后,中国的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当然,中国的经济也存在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化的进程,物价上涨和资源短缺问题也在暗中增长。
这些问题有可能影响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应性。
此外,汇率问题和市场与行业的壁垒也使得中国的市场难以与其他国家融合,这也可能影响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施。
为了推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施,中国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市场竞争和监管,以保证价格水平的公正与透明。
其次,应该加强资源和能源保护,并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贸易、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以制定更加有效和适合中国的经济政策。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潜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在冷战结束之后快速发展,全球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意识到贸易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为国际贸易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理论。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一种解释货币汇率变化的理论。
场地假设,一个商品在两个不同国家的价格之间应该是相等的。
这意味着出现汇率变动时,货币交换的价格应与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保持一定比例。
在图表上,购买力平价可以被表示为以下公式:1国币 / 1商品价格 = X外币 / Y外币的商品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广泛。
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在计算和比较不同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
在国际贸易中,GDP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国家货币和经济状况的关键指标。
然而,由于货币的不同和价格的不稳定,不同国家的GDP状况很难进行企业家信息的可比较性。
在这种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帮助消除交叉参照问题,使得不同国家的货币和经济状况得以比较。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帮助企业家们评估一项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
这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制定在不同市场上的不同价格和销售策略。
例如,在美元兑换商品自中国进口时,企业可以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比较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
这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合适的价格和销售策略,进一步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它的效果仅限于用于在毫秒级别下界定价格的欧元区和北美市场。
根据数据显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之间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只基于当下的价格,无法预测物价变动未来的变动趋势。
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购买力平价理论应仅作为一种参考,而不应完全依赖它。
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的应用与评价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地区)中,以相同数量的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需的实际成本相等。
它是一种国际比较的工具,为了研究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及贸易的需要,而再现其经济情况与特点。
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在国际经济研究、商业谈判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并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等国际机构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估算中被广泛采用。
以IMF为例,其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世界经济展望”,其中包括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平价和名义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数据。
这份报告作为全球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其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中国,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充分发掘我国市场潜力、制定对外经济政策、促进外贸增长等方面。
例如,我国政府曾在2017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计划,其中便采用了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来评估我国制造业的实际产能和竞争力。
那么,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具体是如何应用的呢?在进行购买力平价测算时,一般采用“货币转换法”或“价格比较法”。
货币转换法则是将不同国家的货币转换成同一货币的汇率比较,由此计算出两个国家间相同数量产品的实际价格;而价格比较法则是在两个国家的市场上比较相同数量产品的实际价格。
在实际应用中,货币转换法更多用于国际比较、价格比较法更多用于国内比较。
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的核心是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相同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计算时需要明确三个标准:时间标准、空间标准、产品标准。
具体来说,就是选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为一年)、一个特定的地点(通常为实际产出地点)和一个特定的产品篮子(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医疗、娱乐等常规消费品和服务),以此来进行价格比较和计算。
当然,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
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实证分析
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实证分析一、研究动机与目的二、欧元走势及其对欧元区国家的影响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及适用性的评估四、欧元购买力平价实证分析五、结论与建议随着欧元的诞生和欧元区的形成,欧元作为一种全球货币不断受到关注,并且对欧元的走势和购买力平价的适用性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的实证分析,为经济专家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欧元研究视角。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欧元作为一种全球货币,其发展历程和走势一直受到关注。
同时,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适用于欧元区,以及欧元走势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预测,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并提出一些对欧元区国家的政策建议。
二、欧元走势及其对欧元区国家的影响欧元的走势对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中,欧元的汇率一直波动不定,这对欧元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外部债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欧元的升值和贬值也对欧元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欧元的走势对欧元区国家经济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及适用性的评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不同国家的货币应该以相同的购买力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在实践中,购买力平价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在欧元区这样的地区,存在着许多因素导致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存在争议。
因此,在研究欧元购买力平价实证分析之前,需要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评估。
四、欧元购买力平价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对欧元区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欧元区国家的购买力平价是否适用。
具体地,我们将首先对欧元区国家的物价水平进行比较,然后利用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数据来计算欧元的购买力平价。
最后,我们将通过比较实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差异来评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欧元区的适用性。
五、结论与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欧元区国家的购买力平价并不总是适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用性
Analyz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urchasing PowerParity Theory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the Swedish economist Cassel in 1922. "The general inflation which has taken place during the war has lowered this purchasing power in all countries, though in a different degree, and the rates of exchange should accordingly be expected to deviate from their old parities in proportion to the inflation of each country. At every moment the real parity is represented by this quotient between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money in the one country and the other. I propose to call this parity "purchasing power parity"(Cassel, 1918).In Cassel’s view, the price of the currency depends on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goods. The ratio of purchasing power is called as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Movements in exchange rates ultimately depend on changes in the ratio of pric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o present ideas Cassel theory also pointed 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theory must meet the some conditions: 1. The purchasing power per unit of currency is determined by the amount of money supply. In the case of a certain supply of goods, as the money supply is more, the purchasing power per unit of currency is lower. 2. The theory must meet the law of one price. It means under free trade conditions, every piece of merchandise on the world market regardless of where it would be sold the sale prices are the same (net of transport costs). The theory assumed that there were no barriers and transaction costs betweenthe two countries’ trade.What’s more, market prices should change with changes in supply and demand. In summary, based o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the exchange rate is the PPP’s unbiased estimator in a world economy fully open, fully trade and the market is fully effective.The main attrac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lies in its inherent simplicity. Analyzing currency exchange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rchasing power is very logical. Therefore, PPP is widely used in analysis and policy research on the exchange rate level. But if it was established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Keynes noted that the PPP had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but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departure from the PPP (Keynes, 1923). Keynes noted that Kassel ignored the impact of capital flows on exchange rates. And he came up with the 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 pointed the forward exchange r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spreads between different currencies.In addition to derive many new theories,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itself is constantly revised. Balassa officially argued that the PPP systematic productivity deviation (Balassa, 1964). In his theory, a State may trade goods for the law of one price. The industrial wage increase may be promoted by the rai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tradable goods, thus promoting the national wage incr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non-tradable goods cannot be synchronized to enhance, thus costs and prices will inevitably rise. The country's relative price level rose at last. The actual economic factor changes will make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 and PPP permanent deviation.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Balassa - Samuelson modelcame from the amendment to the PPP. Kravis and Lipsey also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ey emphasized the labor-rich poor countries compared with the capital adequacy rich countries, and found the poor countries had much cheaper non-tradable goods because of their lower cost of labor (Karvis and Lipsey, 1983).In 1978, Frenkel concluded that PPP theory cannot be used as 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 contact mechanism, and it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a shortcut to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Frenkel, 1978). This conclusion was posted after ve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rate changes and the price ratio among the two countries use different price indices.In any case, economists admit there are some links between the exchange rate and price changes. But even so, the analysis from theory of PPP of the real economy still has many defects. First of all,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is in a purely ideal state which there is no trade barriers, transportation costs,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This ideal state is far away from the real-world economic and its operating conditions. Second, PPP theory analyzes exchange rate issue from the currency level factor. It assumes that only the price can impact exchange r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PPP neglects other factors, such as interest rates, monetary supply, fiscal policy,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the hot money flow Move, macroeconomic shock and so on. "The experience during the 1970s illustr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real shocks result in syst ematic deviations from PPP.”(Frenkel, 1981). In fact, in the short to medium term,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nd exchange rates of countries have far greater effect than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Next part of this essay will analyze the 1994-2005 RMB exchange rate and RMB PPP in this period to actually demonstrate whether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established in the real economy. Table 1 describes the 1994-2005 price level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the price level of the two countries (take 1994 as the base period). Table 2 describe the inferred exchange rates based on 1994 exchange rate according to the PPP theory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for each year. Table. 1Year China's Price Level US Price Level Ratio of Price Level1994 100 100 1 1995 117.1 102.83 1.139 1996 126.82 105.87 1.198 1997 130.37 108.3 1.204 1998 129.33 109.99 1.176 1999 127.52 112.42 1.134 2000 128.03 116.19 1.102 2001 128.92 119.5 1.079 2002 127.89 121.39 1.054 2003 129.43 124.16 1.042 2004 134.47 127.46 1.055 2005 136.89 131.78 1.039Data come from: /Table. 2Data come from: /Reflected by the above two icons, we can draw: calculated data based on PPP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doehs not match the actual market exchange rate in China, and in some years the data even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This shows that the theory of PPP does not hav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exchange rate in China. The following analysis through these 13 years will poin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PP theory and the RMB exchange rate more specifically.The first phase (1994-1997): China experienced a high rate of inflation at this stage. RMB against the U.S. dollar has increased a bit. China's inflation rate in 1994 was over 20%, and in four years the average inflation rate was 11.3% higher than that of U.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rease in the value of the RMB was clearly not match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d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was also a serious departure from the theory of PPP.The second phase (1998-2002): RMB exchange rate retained stabile while a deflationperiod, which resulting in a severe devaluation expectation. Speculated data by PPP during this time had greater differences with the real exchange rate.The third phase (2002-2005): China's inflation emerged again, but the RMB exchange rate keep stable with a bit increase. The gap between real exchange rate and PPP estimates exchange rate reduced than before. In fact, this situation was a resul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national exchange rate regime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regulating the economy.This case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considerable defects of the theory of PPP in the real economy. Despite two points mentioned earlier in this article,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First, there are some defec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PP theory itself.1. The choice of price index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PP theory. Which index is most appropriate is difficult to decide in this issue. Using Consumer Price Index to represent the frequent inflation rate, to some extent, is contrary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which takes tradable goods to compare the contents as its theoretical premise.2.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 choice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the base period is very important. It generally based on the year which international payments are relative balance as the base period exchange rate. This article selects 1994 as the base period, and this is relatively effective, but not very accurate.3. The PPP theory is in fact a theory as to determine the long-term exchange rate. In the short term, due to sticky prices and other reasons, the PPP cannot quickly adjust. Exchange rate will change frequentl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refore, the exchangerate is often a temporary deviation from PPP.Second, it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 product selected in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fully representative. When using PPP to calculate the exchange rate, it requires two comparison countries to achieve consistency and comparability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goods. For example, China is the countries with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The main cur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labor-intensive, and the relatively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make wage in a low level. Therefore, China's price level is low, especially in labor-intensive product. If use the PPP theory to calculate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RMB bluntly, it would lead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MB is significantly undervalued. In real lif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habits and other field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actual calcul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is faced with many unresolved problems.Third, as the analysis object, the reality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 has its uniqueness.1. China’s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rice mechanism is imperfect currently, which leads to overestimation of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in China.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Government public-sector projects and services are still given subsidy, which would cause serious price distortions.2. As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is still weak, compared to such economic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ice index is bound by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total of all economic. As long as the value ofindicators in the comparison will be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ion of weights, the impac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inevitable.3. The prerequisite for PPP’s establishment is a full free trade condition.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a variety of barriers to trade, monopoly and government control, etc. Other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exchange rate policy, and political factors will allow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not on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price levels. This is contrary to the premise of PPP theory.The PPP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ies on the decision of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Its form of expression is more intuitive than other exchange rate theory. 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has drawn attention by the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it was proposed by Cassel. Through reality of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number of table graphics, we recognize the authority theory PPP is not applicable at all times. Thus,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requires certain conditions of the times and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As the time and objects of study change, the theory needs further rehabilitated and improved.BibliographyCassel, G. (1918) Abnormal Devi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Economic Journal, December.Cassel, G. (1916)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Economic Journal, March: 62-5.Keynes, J. M. (1923) 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MacMillan and St. Martin's Press for the Royal Economic Society, 1971.Balassa, B. (1964)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e: a Reapprais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2,No.6, Dec.1964.Kravis, I. and Lipsey, H. (1983), Toward an Explanation of National Price Levels,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5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enkel J. A. (1978)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al Perspective and Evidencefrom the 1920s, J. Int. Econ., May 1978, 8(2).Frenkel, J. A. (1981) Flexible Rates, Prices and the Role of `N ews’: Lessons From the 1970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 665-705.。
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实证分析
欧元的区域格局与特点(一)欧元区及其周边市场的区域格局第一次产业革命奠定了欧元区及其周边市场的生产力地域布局。
进入20世纪,专门是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及新兴产业部门的涌现,生产力地域布局发生了重大转变,总的来讲,欧共体中部和北部地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域,该地域包括英国东南部及经莱茵河平原至意大利北部的广大地域。
那个地址不仅拥有欧共体最庞大的传统工业,同时还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这些地域人口高度密集、交通网浓密、城市繁荣、商业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
欧元区的远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域。
包括大不列颠岛和斯堪的纳维亚西部和北部,法国西部和西南部、意大利南部及西班牙。
葡萄牙和希腊等人广大地域。
这些地域地广人稀、缺少工业、交通不便、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同经济发达地域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欧元区及其周边市场的工业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欧工业要紧集中于煤、铁等燃料和原料产地。
因此,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的交汇地域及英格兰中部地域成为欧共体最大的基础工业基地和最发达经济区。
随着电力的显现及战后石油和天然气的普遍应用,基础工业慢慢离开煤、铁产地,北海沿岸及南部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谷地等沿海口岸或边远山区,因交通方便或水力资源丰硕,基础工业取得较快进展,70年代后,新兴制造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上升,以煤,铁为要紧燃料和原料的基础工业地位明显下降,欧元地域及其周边市场传统工业随之走向衰落,各国政府不能不对这些地域进行结构改组,实现传统工业区的“再工业化”,战后,随着新兴工业部门的迅速进展,沿海地域,内河流域及大中城市成为现代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域,并形成为量发达的经济区;,英国北起伯明翰南到伦敦及东南部,法国巴黎地域、意大利的“铁三角”。
德国的菜茵河沿岸及南部和西南部等均成为各国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最发达地域。
70年代后,现代制造业地域布局又显现了新的变更趋势,其特点是离开大城市的高技术新兴工业区迅速崛起。
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实证分析.
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实证分析[摘要]从欧元诞生之后,其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本文用平稳性检验方法证明了1999年后欧元与美元货币间的长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是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欧元区与美国的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了欧元汇率的走势,用购买力平价预测欧元汇率走势的做法并不恰当。
[关键词]欧元汇率走势购买力平价单位根检验一、引言欧元的出现改变了欧盟内部的外汇交易状况,减少了成员国之间的汇兑风险和货币投机的可能,降低了货币成本。
但是,欧元问世后兑美元汇率却一路下滑,直到2002才开始回升。
总的来说,没有出现剧烈的波动,比较平稳。
欧元运行至今,兑美元汇率从曾经的疲软不振到目前的逐步走强,经历了一个波动周期,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地位已形成了严重挑战的局面。
本文首先对欧元启动至今汇率的波动作了简单分析,接着运用平稳行检验方法分析欧元与美元货币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从而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对欧元区和美国汇率分析和预期研究中的适用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对其探讨和争论几乎从未停止。
Enders(1998)曾系统地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美国与其三个主要贸易伙伴——德国、加拿大和日本1960年至1986年的购买力平价进行了验证,并得出结论,无论在固定汇率制下还是浮动汇率制下,美国与这三国的购买力平价都不成立(杜江、谢志超,2006)。
胡援成和田满文(2004)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两种方法对1999年1月到2003年1月欧元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及利率平价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其结论认为欧元与美元之间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并认为欧元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物价水平之差。
赵平(2005)认为通货膨胀对欧元汇率有很大的影响。
二、欧元走势分析外汇汇率是把一国的货币折算成另一国的货币时使用的折算比率,也可以说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价值对比关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
作者: 范爱军[1];韩青[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评论
页码: 145-148页
主题词: 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升值;适用性
摘要:在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中,有一种理由认为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偏离了购买力平价。
但是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需要调整这一命题的真伪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一国的适用性,这种适用性的常用检验方法有两种: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和名义汇率与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协整检验,虽然分析结论认为前者的严谨性优于后者,但这两种方法均不支持购买力平价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
原因除了购买力平价自身的局限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的汇率一价格传导机制不够通畅。
既然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那么人民币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就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试验性地参加了国际比较项目(亦即购买力平价)。
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因此,从国内外比较情况看,现阶段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我们应慎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即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表明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则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从理论上说,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竞争的世界经济环境,但是现实距离这种状态尚十分遥远。
事实上,现阶段世界经济仍面临着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情况,这就自然出现了世界各国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明显不一致的结果。
有关国际组织测算的结果表明,现阶段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不一致
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43个国家参加的1999年购买力平价项目结果显示,既存在购买力平价高于汇率的国家,又存在购买力平价低于汇率的国家,也有购买力平价接近于汇率的国家(见附表3-1)。
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购买力平价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我国购买力平价的试算结果及其与汇率的比较
自1993年以来,我国以试验性的方式先后三次参加了有关国际机构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
第一次是1993年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的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重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开展了试点调查。
比较结果显示,1993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465: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465元人民币。
如果根据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6.6938:1来计算,1993年在广东,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1427: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5.761,相差1.83倍。
第二次是1996年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的调查框架下,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七个
城市开展试点调查,与香港地区进行了双边比较的内部测算工作。
七城市与香港地区双边比较的结果表明,1996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73: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73元人民币。
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7.81:1,由此可以换算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5.71: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31,二者相差1.45倍。
第三次是1999年参加了OECD组织的一轮国际比较项目的试验性合作研究活动,在上述七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调查,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哈尔滨、武汉、西安七个地区作为调查的试点地区,并将这七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将OECD的29个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性双边比较。
比较的初步结果显示,1999年我国七个城市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4.94:1,即1美元的购买力等于4.94元人民币,当年的汇率为8.28,二者相差1.68倍。
三、现阶段不宜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针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高于人民币汇率的情况,国内外有关人士提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人民币应该升值,这实际上是认为应以购买力平价为标准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如前所述,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为一个仍在向开放市场推进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用购买力平价为标准来确定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国内存在着大量的非贸易品,这就使得购买力平价和人民币汇率所反映的范围各不相同。
购买力平价包含了对比国之间GDP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比价关系,而汇率只反映贸易品部分的价格比率。
通常情况下,以投资品和教育、医疗、政府公共消费等非市场服务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非贸易品在GDP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估算,约为50%)。
非贸易品往往由于质量较差,其价格也较低。
如果将这部分的非贸易品与国际上优质高价的商品和服务相比,必须会高估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从而使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远远高于汇率。
第二,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对教育、医疗、房租、工资等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价格机制不甚完善,价格扭曲现象较为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服务的价格偏低。
据统计,政府消费、居民服务性消费占GDP比重大约为30%左右。
这样,与国际市场价格比较的结果也会高估人民币购买力,进而也加大了人民币汇价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程度。
第三,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购买力平价理论要求的条件相差较大。
这也是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世界银行和OECD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不同国家中,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偏差幅度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两者的偏差程度相对较小,一般在20%以内。
例如,2001年欧元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0.89:1,汇率为1.022:1,两者相差15%左右;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只相差6%;而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150:1,其汇价为121:1,相差24%。
对于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相对较小,市场经济不发达,致使汇率往往要低于购买力平价。
例如,1999年韩圆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755:1,而汇率为1188.82:1,相差1.57倍;俄罗斯卢布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5.54:1,而汇率为24.62:1,相差4.44倍;印度则相差5倍多,甚至高于我国。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国应慎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决不能忽视购买力平价在确定人民币汇率中的重要作用。
附表3-1 1999年OECD购买力平价项目43个参加国比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