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2

合集下载

红霉素发酵工艺研究及进展

红霉素发酵工艺研究及进展

红霉素发酵工艺研究及进展09食安4班小组成员:徐萌0938421 陆吉林0938423仇沙磊0938420 周炳楠0938422红霉素发酵工艺研究及进展一、红霉素简介与发酵发展现状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水溶液呈强碱性,0 .0 66%的红霉素溶液pH为8.0~10 .5 ,8.5 %浓度的乳糖酸盐pH亦达6.0~7.5。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谱与青霉素类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敏感,对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淋病,皮肤组织感染等,对于军团肺炎和支原体肺炎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也可用于上下呼吸道感染。

特别对于不耐青霉素的人也适用。

红霉素被收入中国药典外,还被收入美国,日本,等药典。

近年来,在竞争激烈的抗生素市场上,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产量还在不断增长,销售节节上升,后市拓展仍有广阔空间。

红霉素最早于1952年的J.M.Mcguire等人在菲律宾群岛土样中分离到的红霉素经发酵制得,美国礼莱公司和Abbott公司最先生产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多年来红霉素生产稳定增长,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产量已达到800吨,占全球抗生素产量的3.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上红霉素畅销,促进了生产,产量有了较大副增长。

1995年产量达到1500吨,1996年达到3200吨,目前为6000吨左右,成为世界抗生素市场上除头孢类和青霉素类以外的第三大抗生素药物。

我国红霉素发酵水平属低水平重复操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目前国外发酵单位已达8 000~12 000 g/ml,而国内大多企业红霉素发酵水平却一直在4 000~5 000g/ml 。

由于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国内红霉素生产的发酵水平一直比较落后。

红霉素发酵水平主要受工作菌种、培养基组成、发酵条件控制以及后期的分离提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很多科技工作者从红霉素发酵相关参数和调控人手,希望提高红霉素发酵水平。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
条件: (1) 温度:红霉素发酵采用31℃恒温培养。温度过 高时,会产生红霉素C,红霉素C与红霉素A结构相似, 但毒性却是红霉素A的两倍, (2)pH:整个发酵过程中pH维持在6.6~7.2,菌丝生 长良好,发酵水平稳定。红色糖多孢菌最适生长pH为 6.7~7.0,而红霉素合成的最适 pH为6.7 ~6.9。 (3)通气和搅拌:红霉素发酵为好氧发酵。一般地, 发酵最初12h,通气量保持在0.4vvm(每分钟通气量与 罐体实际料液体积的比值),12h后到放罐可控制在 0.8~1.0vvm。搅拌速度不宜太快,容易损伤菌丝,不 利于发酵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
2>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最适合的碳源为蔗糖、其次为葡萄糖、 淀粉、糊精。生产上常用葡萄糖和淀粉为混合碳源,效 果与使用葡萄糖相似。 氮源的代谢对红霉素合成影响很大,当适于菌体生 长的氮源耗尽时,菌体才停止生长并迅速合成红霉素。 红霉素生产中一般都用有机氮源,其中以黄豆饼粉、玉 米浆为最佳。由于黄豆饼粉菌时泡沫较多,故一、二级 种子罐及后期补料用部分花生饼粉代替,但全用花生饼 粉则最终产品会出现带会现象。在发酵培养基中加少量 硫酸铵,可促进菌丝生长。
接种 发酵菌种接种菌龄必须掌握恰当时机,接种过早或过晚都将不 利于发酵的进行。发酵接入菌种太年轻,前期生长缓慢,产物开 始形成时间推迟,整个发酵周期延长;如果太老,菌量虽多,却 导致生产能力下降,菌体过早自溶。 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发酵接种量较大且保持在合适的浓度,则缩短细菌生长期,使 产物合成时间提前;但是如果接种量过大,超出适宜值,则生长 过快,物料黏度增加,导致溶氧不足,最终影响产物合成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按菌体利用快慢而言,分为迅速利用 的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前者(如葡萄糖)能较迅速地参与代谢、 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并产生分解代谢产物,因此有利于菌体生 长,但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产物的合成可能产生阻遏作用;后者 (如乳糖)为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延长代谢产物的合成,特别有 利于延长抗生素的生产期,也为许多微生物药物的发酵所采用。

磷含量指导下的红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

磷含量指导下的红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

磷含量指导下的红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于晓光1陈勇1,2庄英萍1,*储炬1张嗣良11.华东理工大学国家重反应器工程点实验室,上海2002372.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青岛市266109摘要:磷在抗生素发酵过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通过调节磷含量进行培养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依据不同有机氮源磷含量不同设计了3种培养基,实验结果表明,低磷培养基(豆粉2.0%、脱脂豆粉1.0%、羽毛蛋白胨1.0%)红霉素效价最高,达到11209U/mL,比另外两种培养基分别高出390U/mL和2690U/mL。

为了降低发酵后期豆粉中磷的释放抑制红霉素合成,在此培养基的基础上用0.5%硫酸铵和0.022%磷酸二氢钾替换1.0%豆粉(替换前后氮磷基本相等),红霉素效价最终达到11657U/mL,与替换前相当,发酵液黏度降低了20%,大大节约了过程动力成本。

关键词:培养基优化;红霉素;磷含量;无机氮磷The optimization of erythromycin fermentation medium directed by phosphate contentYU Xiao-guang1CHEN Yong1,2ZHUANG Ying-ping1,* CHU Ju1ZHANG Si-liang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reactor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2. Food si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Qindao Agriculture University, Shandong, Qindao, 266109Abstract: It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optimize the phosphate content of medium for antibiotic fermentation since phosph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s. In this study, three medium with different phosphate contents were designed. The highest erythromycin titer of 11209U/mL was obtained under the low level phosphate medium centianing 2.0% soybean meal, 1.0% defatted soybean powder and 1.0% feather peptone. This titer was 390U/mLand 2690U/mL higher than the titers under the other two media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avoid the repression of phosphate released from the soybean meal, the 1.0% soybean meal was substituted by the 0.5% ammonium sulfate and 0.022% dipotassium phosphate. The erythromycin production was reached 11657U/mL which was comparable to that with original recipe. However the broth viscosity was decreased by 20%, which highly saved the cost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Keywords: optimization of medium; erythromycin; phosphate content; inorganic phosphate and nitrogen磷含量指导下的红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作者:YU Xiao-guang, 于晓光, CHEN Yong, 陈勇, ZHUANG Ying-ping, 庄英萍, CHU Ju, 储炬, ZHANG Si-liang, 张嗣良作者单位:YU Xiao-guang,ZHUANG Ying-ping,CHU Ju,ZHANG Si-lia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reactor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 于晓光,庄英萍,储炬,张嗣良(华东理工大学国家重反应器工程点实验室,上海200237), CHEN Yo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Bioreactor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Food sinceand engineering college,Qindao Agriculture University,Shandong,Qindao,266109), 陈勇(华东理工大学国家重反应器工程点实验室,上海200237;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青岛市266109)引用本文格式:YU Xiao-guang.于晓光.CHEN Yong.陈勇.ZHUANG Ying-ping.庄英萍.CHU Ju.储炬.ZHANG Si-liang.张嗣良磷含量指导下的红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会议论文] 2012。

红霉素发酵工艺控制及操作

红霉素发酵工艺控制及操作

改进培养基配方
引入新型发酵技 术
加强生产过程控 制与管理
降低成本的方法及途径
优化发酵工艺: 通过改进发酵过 程,降低原材料、 能源和水资源的 消耗,从而降低
生产成本。
开发新型分离提 取技术:采用高 效、低成本的分 离提取技术,提 高产品的纯度和 收率,降低分离
提取成本。
实现智能化和自动 化生产:通过引进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 技术,实现智能化 和自动化生产,提 高生产效率,降低
政府和企业将更加重视红霉素发酵工艺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相 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红霉素发酵的工艺流程
菌种制备:选择适合的菌种,进行 种子制备和扩大培养
产物提取: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 收集菌体,再通过萃取、沉淀等方 法提取红霉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酵培养:将菌种接种至发酵罐中,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溶氧等条 件下进行发酵培养
精制与干燥:对提取的红霉素进行 精制和干燥,得到最终产品
红霉素发酵工艺控制及 操作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红霉素发酵工艺简介
02
红霉素发酵的原料及 设备
03
红霉素发酵的过程控 制
04
红霉素发酵的操作步 骤
05
红霉素发酵的异常处 理及安全防护
06
添加章节标题
红霉素发酵工艺 简介
红霉素发酵的基本原理
红霉素发酵的微生物:利用红霉属微生物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微生物在适宜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产生红霉素 代谢途径: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产生红霉素,涉及多个酶促反应 影响因素:温度、pH、溶氧、培养基成分等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100℃
压缩空气
一 级 冷 却 器
二 级 冷 却 器
三 级 冷 却 器
旋 风 分 离 器
加 热 器
40℃ 左 右 , 器 精过滤掉>0.3um 器分 进 无菌空气 65-70%湿度 尘埃 过 过 发 酵尘埃<0.01um 滤 滤 过 滤 掉 5罐 10um尘埃 器蒸 蒸汽(含锈渣) 汽
总 过 滤 器
压榨脱水
螺旋输送进料
一级气流干燥 (95℃)
冷却(室温)
二级旋风分离器
二级气流干燥
一级旋风分离器
装料
发酵液 滤渣 脱水干燥 肥料 超滤 连续立交除杂 纳滤浓缩 加碱或NaSCN
透析液
废液排放
晶体
丙酮溶解
水溶液 EA 工 序
三达公司红霉素提取 新工艺
加水再结晶
结晶过滤烘干
回收丙酮
废水处理
滞留 5小时 生产车间污水 栅格 一级调节池 滞留 3 天 一级气浮池 滞留 3.5 小时 二级调节池
氧化沟曝气池
药理作用
本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近 似,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溶血性链球 菌、梭状芽孢杆菌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强 的抑制作用。 对革兰阴性菌,如淋球菌、螺旋杆菌、百日咳 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脑膜炎双球菌以及流感 嗜血杆菌、拟杆菌、部分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也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废水中有机物的回收处理工段:主要是丙 酮的回收,初馏和精馏两道工序。 废液贮罐→粗馏再沸器→粗馏塔→冷却 器→精馏塔→精馏再沸器→精贮藏罐→冷 凝器→冷却塔→冷凝器→贮罐→装桶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处理,丙酮得到了回 收利用(回收的丙酮浓度达到96%以上), 这样就节省了生产成本。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提高红霉素产量的研究
优化培养基组成
通过调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成分的比例,提高红霉素产量。
优化发酵条件
研究温度、pH、溶氧浓度等发酵条件对红霉素产量的影响,并优 化这些条件以提高产量。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种进行改造,提高其红霉素合成酶的活性, 进而提高产量。
详细描述
在红霉素发酵过程中,随着菌体的生长和代 谢产物的合成,营养物质不断消耗。因此, 需要适时地补加营养物质,以保证菌体的正 常生长和代谢。补料的种类和量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合理控制,以实现高产、高效、 低耗的发酵目标。同时,补料控制也需要考
虑对温度、pH值、溶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
04 红霉素发酵过程的优化
pH值控制
通过添加酸或碱调节pH值,保持适宜 的发酵环境。
发酵产物提取
分离纯化
通过离心、过滤等技术将红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结晶干燥
将分离得到的红霉素进行结晶和干燥处理,得到高纯度的红霉素产品。
03 红霉素发酵过程的控制策 略
温度控制
总结词
温度是影响红霉素发酵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温度可以调节微生物的生长和 代谢。
05 红霉素发酵过程的污染控 制
杂菌污染的控制
要点一
杂菌污染的来源
在红霉素发酵过程中,杂菌污染主要来源于空气、设备、 原料、操作人员和环境等。
要点二
控制措施
为防止杂菌污染,应定期对发酵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保 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加强 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
噬菌体污染的控制
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有利于红 霉素产生菌的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产量 。

浅析红霉素发酵的工艺控制

浅析红霉素发酵的工艺控制

浅析红霉素发酵的工艺控制红霉素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它作为我公司重要的原料药,为我公司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主要介绍了红霉素发酵过程中几个重要的控制参数和它们对发酵过程的作用及影响。

标签:培养基;温度;PH;溶氧;发酵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链霉素在无菌状态下纯种发酵所产生。

它的发酵工艺有4个特殊要求:(1)种子质量要求高;(2)发酵过程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3)需要不间断的通气搅拌;(4)发酵过程的分阶段控制。

发酵罐内部的代谢变化(含菌丝形态、菌浓、糖、氮含量、PH值、溶氧浓度和产物浓度等)比较复杂,受许多因素控制。

各因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发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要使发酵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各方面严密配合、严格操作。

文章主要谈谈影响红霉素发酵工艺的几个参数。

1 培养基的成分与作用培养基的原材料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等。

(1)碳源。

碳源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的物质基础,是红霉素发酵中使用的主要原料之一。

生产中使用的碳源有碳水化合物(各种糖类),脂肪,有机酸等,公司日常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葡萄糖和淀粉。

(2)氮源。

氮源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也是红霉素发酵中使用的主要原料之一。

生产中常用的氮源包括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两种,有机氮源有黄豆饼粉、玉米浆、蛋白胨等;无机氮源有氨水、硫酸铵等。

(3)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金属离子在低浓度时对微生物生理活性呈现刺激作用,在高浓度时表现出抑制作用,这要依据菌种的生理特性和发酵工艺条件来确定。

(4)水。

水是培养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构成菌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也是营养物质传递的介质。

水的质量对菌体生长繁殖和产物合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红霉素发酵所用的菌种是中温菌,它的最适发酵温度,随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菌体生产阶段而改变。

温度的变化对红霉素发酵有两方面的影响:(1)影响各种酶的反应速率和蛋白质的性质;(2)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行业特制]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行业特制]
要大量的酸碱清洗再生,造成溶媒中残留红霉素 的损耗 c.离心机投资运行成本较高 萃取时需要大量的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投资大能 耗高,并且由于是在溶媒环境中运行,非常危险。
一类荟萃
16
基于红霉素原有提取工艺的缺点,三达
公司立足自身资源,整合了膜技术、连续 离交技术以及EA(有机溶媒萃取吸收)技 术,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红霉素提取新技 术,新工艺采用超滤膜、树脂以及纳滤膜 技术来浓缩和纯化红霉素料液,替代了原 有的板框+萃取来浓缩料液的工艺,可以 明显的降低红霉素生产成本,再结合新工 艺的后续纯化措施,可有效的提高红霉素 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14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是用硫氰酸红霉素其原有工艺如下
发 酵 液
碱 化
加4% 硫酸锌


调节

PH

溶媒 萃取
溶媒 再生 套用
废水 排放
离心 机分

晶体 烘干
过 滤
一类荟萃
加入 NaSCN
溶媒

15
主要缺点为:
a.需要大量絮凝剂 红霉素过滤时消耗的絮凝剂主要是硫酸锌,并且硫
酸锌作为重金属,过滤菌渣不容易处理。 b.萃取工艺成本较高 红霉素萃取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复合溶媒,溶媒需
一类荟萃
17
滤渣 脱水干燥
肥料
发酵液 超滤
连续立交除杂 纳滤浓缩
加碱或NaSCN
透析液
废液排放
三达公司红霉素提取 新工艺
晶体 丙酮溶解 加水再结晶
一类荟萃
结晶过滤烘干
水溶液
EA

回收丙酮

18
废水处理
滞留 5小时
栅格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

目录
1、相关概念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标 4、方法与过程 5、问题讨论
相关概念
• 红霉素,由链霉菌Stretomyces erythreus 所产生,是一种碱性抗生素。其游离碱供 口服用,乳糖酸盐供注射用。此外,尚有 其琥珀酸乙酯(琥乙红霉素)、丙酸酯的 十二烷基硫酸盐(依托红霉素)供药用。
流程
1、菌种选育 2、培养基配制 3、灭菌 4、扩大培养与接种 5、发酵过程 6、分离纯化 7、扩大培养 参考来源:生物制药技术,刘建利老师PPT
实验室做法
• • 1 1 菌种采用西安制药厂68#抗噬菌株。 1 2 种子培养基培养基组成淀粉3 5g,黄豆饼粉1 7g,玉米浆0 9 g,花生饼粉1 5g,葡萄糖3 5g。蛋白胨1 3g,硫酸铵0 6g,磷酸二 氢钾0 15g,酵母粉0 5g,用自来水定容到100mL。 1 3 培养条件 1 3 1 斜面孢子培养:用无菌操作将孢子悬浮液接于茄子瓶斜面培 养基上,置37℃恒温室中培养6~7d。 1 3 2 一级种子培养:培养基灭菌前pH调至6 8,32℃培养,将斜面 孢子挖块接种于三角瓶内置于摇瓶机上振荡2d。 1 3 3 二级种子培养:培养基灭菌前pH调至6 8,将培养2d的一级 种子以20%的接种量接种于无菌培养基中,32℃培养3d,作为发酵 培养种子。 1 3 4 发酵培养:将二级种子接种于无菌三角瓶或发酵罐中进行发 酵培养,接种量为5%,34~31℃变温培养,摇瓶发酵周期为4d,发酵 罐发酵周期可持续到7d。 1 4 发酵过程参数检测 参考来源:期刊网,2009
红霉素生产巨头----启元药业
• 来自官方的统计对比显示,启元药业的红霉素产能不仅在全国名 列前茅,在全球范围内也遥遥领先,比排名第二的生产企业高 3000吨。相关负责人解释,制药大国专利期“解禁”是我区红霉 素生产跃居全球之巅的客观原因。在医药行业,原料药都标有某 个国家生产的专利期,目前,全球原料药品种包括1000多种,分 高、中、低等档次,红霉素属于中低档的老药,不在发达国家的 专利期之内,也为我区占领红霉素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此 外,原料药分高端、低端产品,相比而言,高端原料药附加值高, 利润空间大,成为美、法、瑞士、日本等制药大国主攻的方向; 而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也低,其生产基地也由发达国家转移 至发展中国家。红霉素在医药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通过 “薄利多销”也能取得不菲的收益,这与我区制药企业发展的主 观愿望不谋而合。业内人士测算,红霉素每吨市场售价约为30万 元,每公斤约300元;抗癌药等高端原料药,每公斤售价在4万元 左右,二者价格差距达100多倍。 参考来源:启元药业官方网站,2007

一种红霉素制备方法

一种红霉素制备方法

一种红霉素制备方法引言红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目前,市面上的红霉素大多数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得到的。

然而,传统的红霉素制备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工艺复杂、废水含有有毒物质等。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加高效、环保的红霉素制备方法。

方法原料准备1. 铺底料:将30g玉米粉均匀铺在容器底部。

2. 发酵料:将3g红霉素菌种加入100ml发酵基质中,通过高温高压灭菌。

发酵过程1. 将发酵料均匀地倒入铺底料中,确保发酵基质均匀分布。

2. 将容器密封,并将其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发酵室中,温度设置为30C,湿度设置为80%。

3. 在发酵过程中,根据菌落的生长情况进行反复观察和调控。

保持良好的通风,确保氧气充足,促进红霉素的产生。

提取红霉素1. 发酵结束后,从发酵液中提取红霉素。

首先将发酵液过滤,去除菌体和杂质。

2. 将过滤后的液体放入锅中,进行浓缩。

在浓缩过程中,要注意搅拌和加热,以防止红霉素的降解。

3. 经过浓缩后,将得到的深红色物质放置在冷却器中,使其慢慢结晶。

4. 将结晶物质进行干燥,使得含水量降至合适水平。

最后,通过粉碎和过筛,得到红霉素的制剂。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红霉素,其产量和纯度均比传统的发酵方法有所提高。

经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 生产工艺简单:相比传统的发酵方法,该方法省去了很多复杂的步骤和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2. 环保可持续:红霉素制备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的化学物品,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3. 产品纯度高:该方法通过精细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得到的红霉素纯度较高,符合药品质量标准。

然而,该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例如,红霉素的产量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而且工艺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优化。

结论本文介绍了一种红霉素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简化传统的发酵工艺,提高了红霉素的产量和纯度,对环境友好。

然而,该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红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设计

红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设计
⑴原材料质量的影响⑵水质的影响
⑶灭菌的影响⑷营养物质的浓度
⑸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和不相溶性⑹PH、粘度等
多媒体
参考资料
网络
实训器材
15
3
制订计划
听学生汇报、个别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资讯学习内容
4红霉素发酵培养基配方设计
选用正交试验法进行试验确定配方
多媒体
参考资料
10
4
讨论决策方案
点评学生的汇报及评价
强调重点及难点
交流、评价、确定方案
红霉素发酵生产用斜面培养基配方
一级种子培养液配方
二级种子培养液配方
发酵培养液配方
多媒体
参考资料实训器材
10
5
实施方案
巡回指导
各小组讨论配制斜面培养基配方
参考资料实训器材
15
6
结果展示
听学生汇报
各组交流、展示结果
10
7
反馈评价
评价总结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多媒体
10
8
布置作业
1.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培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事求是书写原始记录的职业习惯。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重点:制备红霉素生产用斜面培养基、一级种子培养液、二级种子培养液及发酵培养液方法。
难点:培养基配方优化设计的方法。
解决方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任务”——“资讯信息”——“制订计划、讨论决策方案”——“实施方案”——“结果展示”——“评价反馈”教学环节,理解红霉素发酵原理学会培养基配方优化设计的方法,制备红霉素生产用一级种子培养液、二级种子培养液及发酵培养液。
教学
资源
选用教材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生产工艺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红霉素发酵工艺系部:生物工程系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班级: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 4 月10日目录摘要 (5)1 前言 (6)1.1简述 (6)1.2物化性状 (6)1。

3作用机理 (6)1。

4 红霉素发酵的研究意义 (6)1。

5红霉素研究现状 (7)1.6现阶段的研究方向 (7)2红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7)2.1发酵工艺流程 (7)2.1。

1一级发酵工艺 (7)2。

1.2二级发酵工艺 (8)2。

1。

3三级发酵工艺 (8)2。

2红霉素发酵操作要点 (9)2.2.1红霉素发酵营养组分 (9)2.2.1.1碳源营养 (9)2。

2。

1。

2氮源营养 (10)2.2.2红霉素发酵操作注意事项 (11)2.2.2.1红霉素发酵PH控制 (11)2.2。

2。

2红霉素发酵豆油的控制 (11)2.2。

2.3红霉素发酵温度的控制 (12)2.2。

2.4红霉素发酵溶氧的控制 (12)2.2。

2.5红霉素发酵空气的控制 (12)2。

2.2。

6发酵液质量控制 (13)2。

2。

3有效成分测定标准 (13)3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摘要红霉素是20世纪50 年代开始生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他的抗菌谱与青霉素G 相似,只要用于抗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感染,对青霉素耐药菌和某些病原体如军团菌、螺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及某些厌氧菌感染有效。

红霉素还具有改善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对不断增加的许多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随着对红霉素的研究开发深入开展,一些高效、长效、生物利用度好、各具特色的新红霉素半合成衍生物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本次研究对红霉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其中红霉素的发酵单位达XXX,相当于目前国内红霉素的生产有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对红霉素的工艺研究具有一定了理论指导意义及重大的经济价值.关键字:红霉素;发酵工艺参数;探讨1前言1.1简述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所产生的大环内酯(macrolide)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抑菌剂,其中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立克次氏体等具有抗菌活性,是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疾病的首选药物。

红霉素生产及其有效组分转化的优化

红霉素生产及其有效组分转化的优化

论 著文章编号:100128689(2005)022*******红霉素生产及其有效组分转化的优化李啸 陈长华3 朱凤 李友元(国家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上海200237) 摘要: 以红霉素生产菌红色链霉菌HB 为研究对象,根据红霉素生物合成机理,以促进甲基化转化和强化基础代谢为主要手段,在利用摇瓶和50L 罐发酵生产红霉素的过程中,在大约127h 的时候,向发酵液中流加A T P 、L 2M et 、M gSO 4和柠檬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 PL C )对最终发酵液进行检测,红霉素的有效组分A 的相对百分含量由原来的73%提高到88%以上,对最终发酵液进行生物测定,其生物效价亦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红霉素发酵生产的优化。

关键词: 红霉素; 生物合成; H PL C ; 发酵; 优化中图分类号:TQ 465.5 文献标识码:AOpti m iza tion of produc i ng erythrom yc i n andtran sform i ng its eff ic ien t com ponen tsL i X iao , Chen Chang 2hua , Zhu Feng and L i You 2yuan(State Key L abo rato ry of B i o reacto r Engineering and D ep artm en t of B i o logical Engineering ,East Ch ina U n 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 Shanghai 200237)ABSTRACT To op ti m ize eryth rom ycin p roducti on and it ′s m aj o r com ponen ts.S accha rop oly sp oraery th raea HB w as u sed as p roducing strain .A T P ,L 2m eth i on ine ,M gSO 4and citric acid w ere added to theb ro th at 1272hou r of ferm en tati on du ring the p roducti on of eryth rom ycin in flask s and 50L ferm en to r .T he final b ro th w as determ ined by H PL C .T 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relative p ercen tage of eryth rom ycin A had been increased in itially from 73%to m o re than 88%.B i o logical po tency increased sign ifican tly .T he p rocess of eryth rom ycin p roducti on has been op ti m ized .KEY WORD S E ryth rom ycin ; B i o syn thesis ; H PL C ; Ferm en tati on ; O p ti m izati on收稿日期:2004203212 修回日期:2004205217基金项目:生物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演示课件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演示课件
〈1〉生产孢子的制备:红色糖多胞菌斜面孢子培养 基由淀粉、玉米浆、硫酸铵等组成,孢子培养的温度为 37℃,湿度50﹪左右。母瓶斜面培养9d,子瓶斜面培 养7d。成熟的孢子呈深米黄色,色泽鲜艳、均匀、无黑 点,孢子瓶背面有红色色素。
〈2〉生产种子的制备:种子罐及繁殖罐的培养基由 淀粉、葡萄糖、花生饼粉、蛋白胨、硫酸铵和碳酸钙等 组成,灭菌后将子瓶斜面孢子制成孢子悬液,用微控注 射的方式接 入种子罐。种子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 间为65h,繁殖罐培养温度为33℃,培养时间为30~ 32h左右。种子培养成熟并经检验合格后以10﹪的接种 量移入发酵罐。
效。红霉素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
阴性菌及一些非典型致病菌有效。本药对葡萄球菌属 (包括产酶菌株)、各组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破伤风梭杆菌、白喉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
杆菌、百日咳杆菌、空肠弯曲菌属、军团菌属、李斯特
菌、伊斯雷尔放线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梅毒螺旋
体、肺炎支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也 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发酵液处理:加0.1-0.2%甲醛溶液、4-6%的ZnSO4, 用15-20%的碱液调pH至8.2-8.8
滤液处理:算好醋酸丁酯加入量,碱液调pH至1010.5,边加边搅拌。加适量消乳剂。 保温30-32℃
醋酸丁酯提取液处理:加适量磷酸盐缓冲液,10%醋 酸调pH至5-5.5,分层,去废醋酸丁酯,10%NaOH 调pH到7-8,同时加适量醋酸丁酯。
酸化缓冲液的处理:经中和的酸性缓冲提取液保温 35-45℃,加醋酸丁酸酯萃取,用10%NaOH碱化, 调pH至10-10.3,二次分级萃取,静置分层,得醋酸 丁酯萃取液。经冷冻干燥,分装。
SUCCESS
THANK YOU

红霉素的发酵、提炼工艺及过程

红霉素的发酵、提炼工艺及过程

第三节红霉素的发酵、提炼工艺及过程红霉素的产生菌是红色链霉菌(5zrfA‘帅yc‘‘fr)/jA雕M)。

红霉京是多组分的抗生素,其中红留素A为有效组分,红霉素B、红霉素c为杂物。

国产红霉素中c为主要杂质。

红霉素c和A的结构极为相似,但红霉京c抗菌活性比A低很多,其毒性却是它的2 倍。

由于两者在提炼过程难以分离,故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抗菌活性和降低毒性(即减少成品中的红霉素C含量)。

一、菌种我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红霉素的工业生产,采用的产生菌是门2—102菌株,生产水平不高,并易产生噬茵体污染。

随后,选育了抗噬菌体的菌株,并使用自然分离、紫外线、氮芥子气、硫酸二乙酯、亚硝酸、激光及快速中子处理等方法选育高产菌种。

随着菌种选育的发展,从控制红霉素生物合成的代谢路线进行定向筛选,得到抗乙琉氨酸的菌株,并采用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获得高产优质的菌种。

经生产实践,其红霉京A的含量高,c的含量低,结合工艺控制条件的改进,发酵单位提高I叫左右点证了成品的质量。

二、发酵工艺及过程(一)发酵工艺流程沙土袍子羊至罕字十母瓶斜面袍子(二)发酵工艺要点I.种子红霉素斜面袍子培养基是由玉米浆、淀粉、氯化钠、硫酸铵等组成。

其中玉米浆质量对袍子的外观及生产能力有直接影响,会出现“黑点”(即灰色焦状茵落)。

有的生产厂以蛋白陈代替玉米浆会使黑点减少甚至不出现,但其袍子量少。

袍子培养基消毒后必须快速冷却为妥,过长对袍子生长不利。

温度37℃,湿度要求50%左右,母瓶斜面培养9d,子瓶斜面培养7d。

要求成熟的把子呈深米黄色,色泽新鲜、均匀、无黑点,把子瓶背面有红色色素,并要求每瓶的袍子数不低于1亿个。

将子瓶斜面把子制成袍子悬浮液,用微孔接种的方式接人种子罐。

种子罐及繁殖罐的培养基由花生饼粉、蛋白陈、硫酸铵、淀粉、葡萄糖等组成。

种子罐的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65h左右;繁殖罐培养温度33℃,培养时间40h左右。

均按移种标准检查,符合要求进行移种。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1]1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1]1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
学院:生科院 班级:生物技术093班 班级:生物技术093班
目录
1、相关概念 2、生产工艺 3、原料 4、所需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相关概念
• 红霉素,由链霉菌Stretomyces erythreus所产 生,是一种碱性抗生素。其游离碱供口服用,乳 糖酸盐供注射用。此外,尚有其琥珀酸乙酯(琥 乙红霉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依托红 霉素)供药用。
溶媒萃取
• 萃取溶剂:醋酸丁酯、辛醇、煤油。 • 萃取设备及方式:碟片式离心机 多级逆流萃取 • 溶剂和料液的添加量控制:按照一定的比例 由转 子流量计控制流量。 • 多级逆液提取(收率98.8%) 每组第一台的离心 机(PH在10左右) 第 二台离心机(PH在10.4左 右) 二级缓冲罐 (回第一台离心机) • 乳化后→富溶→成盐(磷酸盐)→结晶罐(结 晶出 硫氰酸红霉素)→真空抽滤掉母液→烘干 (50℃纯 水洗3遍,离心机加98%丁酯干燥)
• 空气的净化:采风塔(含滤网) →除 过滤器(五纺布)→空气压缩机(无 油润滑空压机),温度升高到 135℃→ 冷凝器 →旋风分离器 • 发酵车间前:先经旋风分离器除去冷 凝水滴 →加热器(除湿)→ 经空气粗 过滤器→精过滤器(聚胼风乙烯膜) 过滤→发酵罐
原料: 碳源:玉米淀粉、食用葡萄糖 氮源: 硫酸铵、氨水C/N=1:2 • 豆饼粉 碳酸钙、磷酸二氢钾、硫酸 镁 丙酮、水(工业用水2.85元/吨) 干酵母、淀粉酶、糖化酶 • 菌种及活化菌种: 红色链霉菌 红色 链霉菌的菌丝体 红色链霉菌的孢子 菌种活化
4 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 • • • • 发酵罐: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 发酵罐灭菌:实消 装料系数:75% 补料系统:采用的是电脑在线监控控制补料系统 发酵接种方法:火圈接种法、压力差法。 发酵周 期:一级1-2天,二级种子2天,三级 发酵2-3 天,周期6-7天。 • 发酵温度:32-33℃ • 发酵终点:PH升高、粘度增加、效价不再提 高

发酵工艺优化及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发酵工艺优化及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时 发酵液中的溶氧量 DO 达到最低值 表明在 40 60h
[3]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二部 .
时间段中菌体大量繁殖 耗氧量大幅增加 通过改变通气量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62
调节搅拌转速控制该段时间的溶氧水平进行红霉素发酵 以
[4]孙荣恒 伊亨云 刘群荪.数理统计[M].重庆:重庆大
图 1 温度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
快 发酵结束时效价最高 说明 15% 接种 量最佳
从图 1 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 菌体生长速度加快 菌丝
2.1.4 种龄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
浓度增加迅速 但温度过高菌体衰老自溶也快 红霉素分泌
种龄 28h 32h 36h 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
见下页图 4
从图4可见随着种龄增大 前期菌丝
mI
29 31
对红
而对红霉素合成的影响较大 pH7.2 时效价最低 pH6.9 时最好
霉素发酵的影响 结果见图 1

2.1.3 接种量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皋 Nhomakorabeaa
鬈O
接种量 12% 15% 18% 对红 霉素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见图 3
拳 ^雩v各量 O垂
从图 3 可见随着接种量增大 菌丝浓 度明显增加 18% 接种量碳源和氮源的消
1.学位论文 韩德全 红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2004
影响红霉素发酵生产水平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就有两点:一是菌种的性能,也就是它的生产能力;另一个就是影响发挥菌种潜力的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培养 条件.所以提高红霉素发酵生产水平的主要途径一是改变菌种原有性能,进行诱变筛选获得高产菌种,二是优化培养基组成成分和培养条件.该文通过诱变筛选获得了红霉素高产菌株 ,平均单位提高了14.7%;通过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效价提高了18%,并采用FUS-50L(A)多参数全自动发酵罐进行发酵过程优化,形成了优化的发酵工艺.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提取工艺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提取工艺
• (5)发酵黏度的控制:发酵液的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菌丝生长浓度,并对红霉素A.B.C组分的比例有直接 的影响
最新编辑ppt
7
红霉素的提取工艺
在碱性条件下,红霉素一游离碱的形式存在,可容于有 机溶剂中。在碱性的条件下,可与一些酸形成盐。目前, 国内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或大孔树脂吸附进行提取。
最新编辑ppt
8
红霉素的提取工艺
预处理过滤
提取离心分离
发酵液
滤洗液
BA萃取液
甩滤、洗涤、干燥
红霉素乳酸盐湿晶体
干晶体
溶解
碱化转化
红霉素溶液
红霉素碱湿晶体
分离、洗涤、干燥
红霉素碱成品
最新编辑ppt
9
结构式及药剂
红霉素药物粉剂
红霉素结构式
罗红霉素粉剂
最新编辑ppt
10
有关药物
罗红霉素分散片
红霉素软膏制品
最新编辑ppt
5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
(3) 培养条件: (1) 温度:红霉素发酵采用31℃恒温培养。温度过 高时,会产生红霉素C,红霉素C与红霉素A结构相似, 但毒性却是红霉素A的两倍, (2)pH:整个发酵过程中pH维持在6.6~7.2,菌丝生 长良好,发酵水平稳定。红色糖多孢菌最适生长pH为 6.7~7.0,而红霉素合成的最适 pH为6.7 ~6.9。
最新编辑ppt
4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
(2)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最适合的碳源为蔗糖、其次为葡萄糖、淀粉、糊
精。生产上常用葡萄糖和淀粉为混合碳源,效果与使用葡萄糖相 似。
氮源的代谢对红霉素合成影响很大,当适于菌体生长的氮源 耗尽时,菌体才停止生长并迅速合成红霉素。红霉素生产中一般 都用有机氮源,其中以黄豆饼粉、玉米浆为最佳。由于黄豆饼粉 菌时泡沫较多,故一、二级种子罐及后期补料用部分花生饼粉代 替,但全用花生饼粉则最终产品会出现带会现象。在发酵培养基 中加少量硫酸铵,可促进菌丝生长。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课件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课件

分离过程
通过离心或过滤技术将萃 取剂与发酵液分离,得到 富含红霉素的萃取相。
红霉素的精制和干燥
精制过程
通过结晶、沉淀或吸附等 方法进一步纯化富含红霉 素的萃取相,以提高其纯 度。
干燥过程
将纯化后的红霉素进行干 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 分和其他挥发性杂质,得 到高纯度的红霉素产品。
包装与储存
将干燥后的红霉素进行包 装,并选择合适的储存条 件,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 性。
酸碱调节
通过加入酸或碱调节发酵液的pH值, 使红霉素分子更好地溶解在提取液中 。
红霉素的萃取和分离
01
02
03
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选择对红霉素具有高选择 性和高溶解度的萃取剂, 以便有效地将红霉素从发 酵液中提取出来。
萃取过程
将萃取剂加入发酵液中, 通过搅拌和静置,使红霉 素从发酵液中转移到萃取 剂中。
1950年代
红霉素被成功分离并用于临床治疗。
1960年代
红霉素开始大规模生产,成为抗生素的重要品种之一 。
红霉素的用途和重要性
抗菌作用
红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 强的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肺
炎、皮肤感染等疾病。
免疫调节
红霉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 用于治疗风湿性 于治疗某些癌症。
前景展望
未来,随着抗生素市场的不断扩大和 生物技术的进步,红霉素的生产前景 将更加广阔。
02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
CHAPTER
菌种选育和种子培养
菌种选育
选择高产红霉素的菌种是发酵工 艺的关键,通过突变育种、基因 工程育种等方法提高菌种的产量 。
种子培养
将选育的菌种在种子罐中进行培 养,控制温度、pH、通气量等参 数,使菌种生长至适宜的密度和 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课题为陕西省科委重大攻关项目(96K12-G11);陕西省教委重点项目(97J ZK09)。

其它工作人员:张 莉,李宝璋,杨隧东。

收稿日期:1997212229,修回日期:1998207215。

红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3范代娣1 陈 斌1 尚龙安1 沈立新1 孙建敏21(西北大学化工系 西安 710069)2(西安制药厂 西安 710077)摘 要 通过摇瓶正交实验,得出7种营养成分对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程度,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找到了红色链霉菌抗噬菌体68#菌种生长的优化组合,得出快速碳源(葡萄糖)与慢速碳源(淀粉)配比为2164时,有利于红霉素的生物合成。

还原糖/氮为20,总糖/氮为80~120时对红霉素发酵极为有利。

借助磷酸三钙、沸石对NH +4的独特吸附和释放作用,将二者按5∶1混合配成吸附和吐纳效果很好的捕集剂,对发酵液中游离无机氮源进行控制,可使抗生素生物合成提高15%~29%。

关键词 红霉素,发酵工艺参数,优化分类号 Q 1939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3061(1999)0120104208红霉素属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它的抗菌谱和青霉素G 相似,特别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抗酸杆菌、立克次氏体及大病毒有抗菌活性,是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疾病的首选药物,临床上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我国红霉素发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属低水平重复操作,美国亚培公司年生产红霉素能力为2000t ,而我国红霉素年产量仅为200t [1],国外发酵单位已达8000~12000u/mL [2],生产利润极少,但由于红霉素衍生物的不断涌现及人们对红霉素药理作用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在医药行业被誉为“重磅炸弹”的红霉素衍生物,克拉霉素、阿齐霉素的兴起,更加剧了母体红霉素的供需矛盾。

本研究旨在利用具有抗噬特性的68#菌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研究。

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1 材料和方法111 菌种采用西安制药厂68#抗噬菌株。

112 种子培养基培养基组成淀粉315g ,黄豆饼粉117g ,玉米浆019g ,花生饼粉115g ,葡萄糖315g 。

蛋白胨113g ,硫酸铵016g ,磷酸二氢钾0115g ,酵母粉015g ,用自来水定容到100mL 。

15卷1期1999年1月生 物 工 程 学 报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15No.1January 1999113 培养条件11311 斜面孢子培养:用无菌操作将孢子悬浮液接于茄子瓶斜面培养基上,置37℃恒温室中培养6~7d 。

11312 一级种子培养:培养基灭菌前p H 调至618,32℃培养,将斜面孢子挖块接种于三角瓶内置于摇瓶机上振荡2d 。

11313 二级种子培养:培养基灭菌前p H 调至618,将培养2d 的一级种子以20%的接种量接种于无菌培养基中,32℃培养3d ,作为发酵培养种子。

11314 发酵培养:将二级种子接种于无菌三角瓶或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培养,接种量为5%,34~31℃变温培养,摇瓶发酵周期为4d ,发酵罐发酵周期可持续到7d 。

114 发酵过程参数检测11411 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取不同时期的培养液,用裴林法[3]测定其中的还原糖和总糖。

11412 氨基氮的测定:采取不同时期的培养液,用甲醛法测定其中的氨基氮含量。

11413 抗菌素测定方法:红霉素效价的测定:红霉素化学效价测定:采用硫酸水解法,即红霉素经硫酸水解后生成黄色物质,该物质于483nm 处有极大吸收值。

可用于定量测定。

采取不同时期发酵液用无水醋酸丁酯在p H915时抽提,再用盐酸(011mol/L )抽提,所得盐酸抽提液加硫酸(8mol/L )水解比色;红霉素的生物测定。

11414 p H 测定:发酵罐发酵过程中p H 测定由探头和Omni 2Culture Fermentor 本身所带二次仪表自动显示,摇瓶培养过程中的p H 测定由p H 测定仪测定。

115 工艺参数优化方法11511 正交实验设计:通过文献和工厂经验,选取发酵配方中7种营养基质进行优化组合,为了避免种子批号、种龄,接种量和操作等偶然因素的干扰及减少实验次数,缩短实验时间,在文献[4]基础上选择L18(2×37)混合水平正交表。

选用尚文耐特准则[5]对实验进行数据处理。

11512 碳氮比优化:碳氮的合适配比,是菌体生长和良好代谢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合适的总糖与总氮源之比及还原糖与氮源之比是进行工艺优化的必要措施,通过改变不同配比考察其发酵水平,从而选取其优化配比。

11513 捕集剂添加水平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由于配方起始阶段的氮源盐强烈抑制[6~9]红霉素的生物合成。

将对N H +4具有独特吸附和释放作用的磷钙和沸石按5∶1配成捕集剂与基础料一块加入,对其添加水平进行考察。

2 结果与讨论211 摇瓶实验21111 正交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见图1。

实验数据经处理后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7种营养成分中,对红霉素效价影响的程度:玉米浆>葡萄糖>黄豆饼粉>碳酸钙>淀粉>硫酸铵>磷酸二氢钾21112 快速碳源和慢速碳源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葡萄糖可以产生碳分解代谢物阻遇效应,是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劣质碳源。

但发酵初期较高浓度葡萄糖有利于菌丝体(孢子)5011期范代娣等:红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图1 各因素水平极差图Fig.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bstrate onthe production of erythrus 2mycinn =200r/min ,t =96h萌发、生长和大量繁殖。

在同样的发酵周期内,缩短了营养期(即红霉素链霉菌生长期)。

因此葡萄糖和淀粉二者的配比是优化68#菌种工艺,提高红霉素发酵效价的一个重要措施。

实验结果见图2a 、2b 。

从图2可以看出,快速碳源葡萄糖对慢速碳源淀粉的比值增加,红霉素效价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而低的过程,对该图线回归拟合,得:令d y /d x =0 解得x =2.64当快速碳源和慢速碳源之比为2164时,对红霉素的生物合成最为有图2b 葡萄糖和淀粉对红霉素效价的影响Fig.2b The effect of the sugar conc.andthe starch conc.on the productionof erythrus 2mycinn =200r/min ,t =96h利。

y =-1095.62+2135x -102.31x 3(1.5≤x ≤3.0)则d ydx=2135-102.31×3x 2图2a 快速碳源和慢速碳源之比对红霉素效价的影响Fig.2a The effect of the ration of the sugar conc.to the starch conc.on the productionof erythrus 2mycin21113 碳氮比对红霉素效价的影响:图3是还原糖与氮源之比,总糖与氮源之比取值的优化结果是80~120之间。

图3示出,还原糖/氮维持在20时对红霉素产生极有利。

21114 无机氮源的影响:根据文献[5~8]报道,配方起始阶段过量的快速氮源或硝酸盐强烈地抑制红霉素的生物合成。

培养基中残留无机氮源水平是红霉素生物合成的一个关键调节因素。

从红霉素生物合成角度讲,无机氮源水平低些好,但是从菌丝体生长来看,过低的无机氮源不利于菌丝体的生长,因此,我们借助吸附缓释原理,把无机氮储藏在一个“库”中缓慢地释放。

培养基中无机氮源浓度高时将其纳入“库”中,菌丝体生长需要时又可自如地吐出来。

实验结果见表1。

601生 物 工 程 学 报15卷图3 不同碳氮比对红霉素发酵水平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C/N on the productionof erythrus 2mycinn =200r/min ,t =96h表1 捕集剂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T able 1 The effect of the absorptionagent conc.on the productThe conc.ofthe absorption agent/%The conc.of the product/(u/mL )123Mean value /(u/mL )0.0021712088—21300.02—2404247924420.0529112487—26990.102462—26622462 3Note :n =200r/min ,t =96h图4 未加捕集剂前罐发酵p H 变化情况Fig.4 The variation of p H value during theprocess of the old technical ferment图5 罐发酵过程中溶氧变化情况Fig.5 The variation of DO during the process ofnew researched technical ferment表1示出:捕集剂添加浓度过小,对N H +4作用不大,添加浓度过大,N H +过多吸附,由于吸附和脱附过程均与N H +4所处微观环境有关,捕集剂的添加水平直接影响发酵液酸碱水平,因此必有一最佳值。

由表可以看出,添加少量捕集剂,可使抗生素生物合成增长15%~24%以上。

212 发酵罐实验21211 添加捕集剂后p H 变化情况:大生产实验与小试实验均表明,添加捕集剂后整个发酵过程中p H 值变化比较平稳,p H 变化在614~710之间,这对于抗生素生物合成极为有利,这也可能是捕集剂提高发酵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12 发酵过程中溶氧变化:本研究探索的优化工艺配方及其组合能较好地控制发酵过程中溶氧浓度,在进入分泌期后溶氧一直在30%左右,从而有效提高了红霉素发酵单位。

这一方面是由于发酵液粘度趋于不变,菌体处于稳定生长期,菌体呼吸趋于恒定,因此在定量不变供气条件下,溶氧水平不变,并且优化工艺能使DO 水平保持在溶氧限制水平以上。

7011期范代娣等:红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生 物 工 程 学 报15卷8013 结 论对抗噬68#菌种的红霉素生物合成所需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得出较为优化的工艺条件,提高了红霉素发酵水平,对照实验可高出工厂水平10%~25%。

对无机氮源、碳氮比、快速氮源与慢速氮源的优化组合进行研究,得出快速碳源与慢速碳源之比为2164时最有利于68#抗噬菌种的生物合成,其水平较对照水平提高13%。

参考文献[1] 马培奇.《医药经济信息》,203:15.[2] 马培奇.《医药经济信息》,203:17.[3] 郑善良,胡宝龙.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pp.157~158.[4] 佛明仪,贺建勋.数理统计分析与实验设计,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附录2.[5] 肖明耀.实验误差估计与数据处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pp.156~157.[6] M.E.Flors,S.Sanchez.Fems.Microbiol.lett.,1985,26(2):191~194.[7] O.Sataghi.J.A ntibiotics,1980,33(12):1568~1569.[8] T.Yashitaha.A gr.Biol.Chem.,1981,45(11):2475~2481.[9] N.M.Kalininad.A ntibiotiki,1983,28(6):410~412.The Improvement of Fermentation T echnical P arameters forthe E ryhrus2mycin FormationΞFan Daidi1 Chen Bin1 Shang Longan1 Shen Lixin1 Li Baozhang1Sun Jianmin2 Zhang Li2 Y ang Suidong21(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 ment of Northwest U niversity,Xi’an710069)2(Xi’an Pharmaceutical Factory,Xi’an710077)Abstract Several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had been observed relating to erythrus2mycin formati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strain growth and metabolism had been revealed.The substrate of the carbon, the nitrogen 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 of the carbon to the nitrogen in the media and the effect of the addition of the absorption agent on the fermentation were studied.The optimal media and technical parameterts were obtained.K ey w ords Erythrus2mycin,technical parameters,optimumΞSupported by Project of Shanxi Province,National Program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No.96K122 G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