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2.“苏报案”3.“拒检运动”4.“红中社”5.邹韬奋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王韬的办报主张与思想。
2.简述我国新闻业务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发展。
3.民国初年,《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论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2.论述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试论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答:“癸丑报灾”是指袁世凯对民初报业的大肆迫害与摧残的事件。
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大规模地摧残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
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查封,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被殃及。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癸丑报灾”。
2.“苏报案”答:“苏报案”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名的报案。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899年后被当时在政治上倾向改良派的革职官员陈范所接办。
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
6月,《苏报》刊文介绍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署名“爱读革命军者”的论说《读(革命军)》和章太炎所作《革命军序》,公开倡言革命。
同时,《苏报》还在“新书介绍”栏介绍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了其中部分文字,不仅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帝为“载活小丑”。
这一切,当然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
6月30日,清政府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自动投案。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10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2、反“客里空”运 动
• 以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为内容的 新闻改革运动。
背景:新闻宣传中的右倾表现
• 1947年4月 • 过分渲染地主‚拥护土改‛、自动‚献 地‛,之后马上变成‚劳动人民‛,受到 政府‚赞扬‛、群众‚感激‛等; • 失实报道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 的‚英雄‛和‚模范‛。
引子:
意义:P194
3、反“左”倾宣传:
• “左”倾的主要表现:P195
• 1948年2月11日,毛泽东《纠正土地改革 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指示。
4、两条战线斗争的意义
• 必须强调实事求是,才能避免“客里空”, 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新闻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南京《新民报》
• 46年10月复刊 • 上海版《新民晚报》: 历史最悠久的晚报
3、重庆《民主报》
• 1946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 • 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民主运动中,与 《新华日报》紧密配合、互相支持。
(二)鼓吹“第三条道路”报刊的破 产
1、发展过程
• 47年底前代表:《客观》和 《观察》 “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主 义思想分子” “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 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 • 48年情况开始复杂
2、关于报纸的风格问题:
• ‚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 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 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 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 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 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3、关于报纸工作人员的学习问题
• “要向群众学习” • “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 群众工作” • “慢慢地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 己成为有经验的人”。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1)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2)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
同时又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据此,国民党及其所谓国民政府制定与颁行了一大批实行新闻统制的法律、法令,建立新闻统制制度。
(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①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②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即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政府自193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史称新闻检查制度。
(4)国民党统治建立之时,正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蓬勃发展之日。
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也是国民党当局在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相关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广播电台的经营做出规定。
2.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工农兵联合起来》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万众一心!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消灭敌人! 我们勇敢,我们奋斗, 我们团结,我们前进, 杀向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注:在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的 曲调上重新填词而成 ]
政治上: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这个《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的机关报,换言之,就是中国全体 劳动者言论机关。我们这个周刊是不比 得有产阶级的报纸,有产阶级的报纸, 是只记得金钱,哪里记得什么公道正义 呢!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 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 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
《劳动周刊》发刊词
萧楚女的“蜡烛人生观”
我们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生命 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 给人以温暖。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 毕业的时候。
三、工人报刊
《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的机关报 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 国性的工人报纸。 “教育训练劳工们的 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劳动周刊》发刊词
瞿秋白走上讲台,开始了报告: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 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报告共计26个字,比主持人介绍词还 少22个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 同怀视之。” ——鲁
迅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1921年1月15日 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 《先驱》半月刊;1922年5月成为团中 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向蔡同盟
红色伴侣蔡和森(1895-1931) 与向警予(1895-1928):
革命夫妻有几人, 当时蔡向各成仁。 和森流血警予死, 浩气巍然并世尊 。 ——柳亚子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 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 的加深
(7)日本入侵中国后台湾地下抗 日宣传报刊
在日本残酷统治下,勇敢的台湾 同胞出于爱国激情,不顾自身 的安危,秘密出版了一批抗日 报刊和小册子。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11)沦陷区的抗日新闻宣传活动
在沦陷地区,中国共产党和一些爱国志士也曾创办过一些抗日报刊,同日伪 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天津,1937年7月30日沦陷后不久,曾出现过《高仲明纪事》报、《炼铁 工》、《抗战》、《匡时》、《中心月刊》、《前哨》月刊、《火线上》、 《突击》、《后方》等20多种小型抗日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爱国知识 份子主办,物质条件极差,大多为油印。 《高仲明纪事》报创刊于1937年,油印小报,由爱国的职业报人们编辑,至 1939年停刊,共出700余期,每期发行数达6000余份。《炼铁工》则由粗 通文墨的工人编辑,流传于天津的大小工厂。 在苏南,一份名为《青白报》的抗日小型报刊在1938年间曾在苏州附近一小 镇上问世。
1942年后,根据1941年伪满颁布的《通讯社法》的规定,伪满当局组建新的 伪“满洲国通信社”,并作为伪满国家机关,垄断东北地区新闻的收集与 发布。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 报》的出现
(5)《京报》的成熟
– “京报”发展到成熟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
指称,则始于乾隆年代。 – 其印制任务由与内府有关系的荣禄堂南纸铺承担,
清代的《京报》
其性质仍为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可以公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 了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 节度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 为进奏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 进奏官给节度使提供的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亦称进奏官 报)。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后人称之为“邸报”。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 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接 近,直至清王朝的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4)古代报纸内容模式的确立
– 在宋代,进奏院状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
– 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 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 消息。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三是大臣奏 章,即臣僚给皇帝的上书。 – 这三项内容,以后成为历代古代报纸的内容模式,经历了近千年 而没有变化。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新闻萌芽阶段、民国时期的新闻兴起阶段以及新我国成立后的新闻蓬勃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闻萌芽阶段(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传播文字信息的新型机构,如“上海申报”,但新闻传播的范围相对较窄,报刊发行数量有限。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新闻机构受到政府的广泛监管,新闻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萌芽、传播范围有限、受政府监管。
二、新闻兴起阶段(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报刊机构和新闻传媒,如《申报》、《新闻报》等,新闻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
与此新闻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化团体,新闻职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受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仍然受到一定的政治干预和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兴起、传播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受政治干预。
三、新闻蓬勃发展阶段(新我国成立后)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闻传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与此新闻媒体开始逐渐摆脱政府的严格控制,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大程度的和报道空间,新闻业的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闻科技的发展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传播范围广泛、、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支持充足。
从这三个历史阶段来看,我国新闻事业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兴起阶段,最终走向蓬勃发展阶段。
中国新闻事业史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
1892年7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866-1925)
1894年在檀香山 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东京创建第一 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兴中会宣言
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上则因循苟且, 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乃以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 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 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 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
郑贯公(1880-1906)
名道,字贯一、笔名自立、仍旧,广东中山人。
早年赴日留学,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组织开智社,在日本主编《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 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 《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 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
从创刊开始,《中国日报》倡言 “大抵以开中国之风气、祛中国人 之萎靡颓庸,
增中国人兴奋之热心,破中国人之 拘泥于旧习,而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 以兴。”
力倡“救国保民”、“复兴中国”。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1.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3.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革命活动; 4.宣传反帝救亡;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1894-1899)
个别革命党人游说、演讲、向中外报刊 投稿和编印、翻印小册子等方式
“劝者谆谆,听者终归邈邈,其欢迎革命 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数十人而已。”
二、《中国日报》的创办 (1900.1.5-1913.8)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报名由来)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 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 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 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流产1.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民营报业的发展民营报业数量剧增。
在地区分布上,以上海及江苏、浙江两省的民营报刊为数最多。
①天津《大公报》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复刊,张季鸾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四不”方针的提出,使《大公报》得到社会各界之欢迎,发行量迅即上升。
1927年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大公报》锐意改进,推出了不少促进发展的举措。
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其触角伸入到当时中国的报业中心,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大报。
②成舍我和“世界”报系成舍我主办的“世界”报系始创于20年代中期。
1924年4月,成舍我开始在北京独立办报,于1924年4月26日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10日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1日创办《世界画报》。
③新型小报新型小报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民办报刊发展的一个崭新现象。
小报,大多为文艺小报,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诞生,后一直作为报纸的一个品种而在中国报坛生存与发展,基本上囿于文艺或娱乐领域之内,以供市民怡情消遣之用。
最先问世的是成舍我在南京创办的《民生报》。
(2)民营广播电台及通讯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①商业性广播电台,数量多,分布地区广,但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社会影响较大;②教育性广播电台,由大中学校或各地方民众教育馆开办,播音内容限于文化教育,社会影响不大;③宗教性广播电台,数量更少,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
民营通讯社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进入了历史最高点。
大多数民营通讯社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民营通讯社开始走专业化道路,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在新闻通讯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2.报业托拉斯计划的出现与流产自民国成立后一直沿着企业化方向发展的民办商业性报纸,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必然要像西方报业那样走上托拉斯之路。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博古(上)
《解放日报》 (左)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4)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 委机关报
1939年后,一个以当地党委机关报 为中心的报刊系统在其它敌后抗 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建立,在经济 等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则着力建 设一份当地党委的机关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1)中国共产党重建党报系统 的指示
1939年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指 示,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 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 日民主报刊系统,重点办好党的 机关报,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 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反新闻统制斗争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 农村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农村
(3)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报刊、通讯社
在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延安
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
(1)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1939年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新华通讯社也开始日益成熟,走 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 《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 立的机构。从此,结束了“报”、 “社”一家的历史。
一、中共在国统区的反新闻统制斗 争与地下办报宣传活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讲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郭士立,一译郭实腊,普鲁士籍传教士,初受荷 兰布道会派遣于1824年到暹罗传教,后脱离荷 兰布道会,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 联系,并在1831年间来到中国。 郭士立不仅精通中文,能讲普通话及闽粤方言, 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参与走私 鸦片等活动。
第二讲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 报刊的诞生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在中国境内的创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现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为在中国境 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 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 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 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在宣传策 略上同《察世俗》。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 的诞生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
(4)《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等宗教性报刊
的出版
1823年7月,《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在巴达维亚 创刊。 1828年,《天下新闻》在马六甲创刊。 1827至1828年间,《依泾杂说》在澳门出版。
第二讲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 报刊的诞生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 中国境内的创刊
(2)其他英文报刊的出现
进入30年代后,英文报刊在广州大批创刊,不仅英国人继续在华办报, 美国人也开始加入了办报的行列。 1831:《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 1832: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 )
第二讲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第二讲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第三节 鸦片战争爆发后香港报业的崛起 一、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邵元冲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4)新闻统制制度的建设
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党内各派达成统一协定后不久,国民党 当局颁布《暂行反革命治罪法》、《中华民国刑法》,严惩一切不利于国 民党统治的宣传出版活动。 1928年6月后,国民党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 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登记制度。 1928年6月间,国民党中央制订与公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党报条例》、 《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央 执委会常务会议通过了《宣传品审查条例》 、《出版条例原则》、《日报 登记办法》等。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7)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 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1929年8月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无线电事业,并在上海新建无线电管理局 (后改名国际电信局),统管全国无线电事务。 1936年,国民党当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播事业的管理和控制,于2月20日成 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由国民党中宣部、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 国民政府交通部、教育部、内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陈果夫为主任委 员。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局的形成
(2)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通讯事业网 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在广州创建,1927年5月初由广州迁到 南京,直属国民党中央党部管辖。5月6日起,中央社通讯社 开始在南京发稿。 1928年后,中央通讯社开始向外扩展,于8月在北平创建中央通 讯社北平分社,随后又创建了武汉分社。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练习题一、填空1、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一文。
2、《申报》创刊于(),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3、1926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提出()的办报方针。
4、1940年底,()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5、中共第一份日报是(),1925年6月4日创刊。
6、为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7、戈公振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中国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8、1945年国统区为争取新闻自由发生了()。
9、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57年3月17日在北京成立,()任会长。
10、韬奋精神指的()。
二、名词解释1、《大公报》2、《苏报》案3、新华社4、范长江新闻奖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三、简答1、梁启超的报刊新闻思想?2、邹韬奋的报刊思想?3、刘少奇对《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内容?四、论述论述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原因、过程,对新闻学的贡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答案填空1、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3、1926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4、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5、中共第一份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
6、为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党》)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7、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中国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8、1945年国统区为争取新闻自由发生了(拒检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937年1月,改组为新华通讯社。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1895~1898兴起 2、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结束了外报在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 地的垄断,使国人自办报刊及其宣传报道活动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 力量。 3、主流:维新派的政论性报刊(发挥了积极领先作用) 4、例如:《知新报》(澳门,华南);《国闻报》(天津,华北); 《湘学新报》、《湘报》(华中) 5、贡献: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 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2、 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 3、 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 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因而特别重视争论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业务的重大改进 1、 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与政论传统的复苏: 思想交锋,百家争鸣,多种政论文体发展,杂文的兴起 2、 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的形式 3、 副刊的改革与报纸版面排版的改进 运用副刊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甚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文化娱乐 型、知识性,介绍新文学 版面排版,头版头条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1911年11年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按眼论出 版自由的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法律将言论出版自由的 原则载入根本大法 3、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4、意义:这一新闻体制与封建文化专制制度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强化 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 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
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1、 内容上,这一时期的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 大要素 a、 新闻报道开始被重视,尤其是商业性报纸; b、 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时评”、“编者按”等一类评论形式开始 发展; c、 文艺副刊迅速发展,发挥着自己无可替代的作用; d、 广告在报纸上战友重要地位,广告的文字编写和美术设计均有 很大发展 2、 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为现代形态,结束 了“报”“刊”部分的时代 a、《时务日报》开始分班分栏编排,句读加点,从而揭开了我国报 纸版面革新 b、“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 c、发行“号外”,提高新闻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