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英国的阿诺德· 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 宾格勒的观点。他的代表作是12卷的《历 史研究》。他把人类历史分为21种文明。 汤因比认为这些“文明”都要经过5个阶段, 即“发生”、“成长”、“破坏”、“崩溃” 和“死 亡”。他指出,“文明”的起源、生长、衰 落、解体有其原因和机制,文明的灭亡可 以用某种明智的、及时的措施来防范。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资产阶级对未来 的期望。
让· 保尔·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哲学家 家、作家、无神论者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专门研究和阐明人的存在的哲学。萨特宣扬 人生的荒诞的:人生下来就遇到烦恼、忧虑、恐 怖、充满着痛苦,斗争、拼搏是徒劳的。人的力量 是微弱、渺小和整个社会的大机器相比显得太脆弱 了。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说:“人 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 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萨 特的名言是“人命注定是自由的”。这为极端个人主 义和无政府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萨特还宣扬人的 超越自我。他认为人在做着自由的选择,而每一次 选择就是一次超越。这样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可 能进行着选择,来完成不断的超越。
属于后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有唯意志 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 义、分析哲学、法兰克富学派和实用主义哲学 等。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 学的代表是伏尔泰和柏格森;现象学的代表是德 国的胡塞尔;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 德;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和 萨特;分析哲学的代表是罗素和维持根斯坦;法 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只霍克海默;实用主义哲学的 代表是杜维。在这些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萨特。
2.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以新的自然科学和新 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对19世纪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实 证主义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意大利的克罗齐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复 制和再现过去,而是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的 多种理论问题。 英国的科林伍德则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 口号,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的集合,而 是无始无终的过程,研究历史是要透过事件的表象 去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 批判、分析的历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 于人们思想的澄清和认识的深化。历史哲学从思辨 到分析的转变,使史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了一种更为 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它也使历史似乎成了艺术和 哲学一类的东西,使它丧失了科学的地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1章读后感(精选10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1章读后感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已经成为众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于1932年出版的,以描写富农家庭的崛起和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俄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典型事件和人物,如1905年革命、世界大战、民主革命的失败等等。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这部小说的第11章读后感。
当阅读到第11章的时候,感觉这一章营造出了一种很强烈的对矛盾冲突的描写。
这一章主要描写了厂长克雷斯琴宣布要加班加点,工人们不满,于是组织起罢工,但是罢工并没有糟糕的影响,相反的,因罢工规模太大,甚至弥补了他们之前注重生产而忽视的劳动时间,导致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结果令厂长很尴尬。
这里就凸显出文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即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抗。
这个矛盾也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矛盾之一,是通向革命的道路上所必不可少的。
在这一章里,工人诉求的权利得到了表达,但用最平和的方式表达,甚至还有些有趣。
而在以后的章节里,工人们的斗争会更加激烈,但在这一章里,读者能够了解到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工人们如何通过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很多章节都带有浓烈的社会主义色彩。
作者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俄国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表现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对现状的不满来抨击封建贵族和资本家阶级,展现出无产阶级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理念。
而在这些描写中,读者很难不被这些边缘化的人所遭受的苦难所感动,更加理解他们要走上夺权、反抗的道路。
此外,在这一章和整个作品中,阿列克谢·托尔斯泰还强调了集体行动和对工人阶级的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反对资本主义外,本书还主张团结一致,让工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以共同的目标和精神支持一起前进。
这样的观点能够让读者产生对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想等深刻的认识,而这些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1.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L11.2雅各布森——其它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11.2 雅各布森==================================================================其他文献引述:一、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罗曼·雅各布森是20世纪文学理论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他的语言学、符号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贯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家思想的形成。
布拉格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这些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家,诸如穆卡洛夫斯基、列维.施特劳斯、韦勒克等人,分别得到过雅各布森的亲身教诲。
这更加说明了雅各布森理论的重要性、原创性和影响力。
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的“反常化〞理论还仅仅停留在知觉层面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的话,那么,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那么更富有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对什克洛夫斯基而言,文学还是作为被感知的对象而存在的;雅各布森那么将这一理论推进了,他从语言功能人手,进一步论证了“反常化〞理论的合法性。
“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和语言的诗性功能的研究,是雅各布森对文学理论的突出奉献。
1.“文学性〞理论及其意义“文学性〞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力图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研究体系,而一门学科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研究对象确实立。
文学研究要成为一门科学这一观念,迫使俄国形式主义者努力寻找文学的普遍特点。
确定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我们在前面一再谈到的那样,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内容,而是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以及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为审美客体的艺术程序。
因而,文学科学的对象,就应当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的特性之所在。
雅各布森明确申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而不是整体的文学或个别的文学文本,是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那么,只有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才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十一章 后殖民主义

• (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 福柯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先于个体的存
在,人们必须借助语言建构自己的身份,但语言 永远不会有固定的意义,而且,语词的意义并不 与外在的世界一一对应,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 分,虚构可以产生或制造现实。
•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也为后殖民 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 方法。在后殖民理论家对欧洲 中心主义、本质主义民族观的 批评中,都可以看到解构理论 的影子。
• 关键词解析: • 后殖民主义 • 非洲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 东方学 • 理论的旅行 • 混杂
• 思考题: • 1.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有哪些? • 2. 如何理解赛义德东方学理论的内涵与困境? • 3.简述赛义德“理论的旅行”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 4.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有哪些理论特征?
第二节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
• 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美国 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东方学”最为 世人所知,主要理论著述《东方学》(1978)、《文 学与社会》(1980)、《世界、文本,与批评家》 (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知识 分子论》(1994)、《和平的终结》(1996)等。
• (二)文化研究的转向 •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分析方
法源自于西方兴起的“文 化研究”,它充分借鉴了 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并 积极运用文化研究方法来 揭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关 系。
• 后殖民主义对现代性视野中的东西方关系的研究, 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制约层面上展开, 而是探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错综复杂而又 微妙的联系,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 一种立体景观。
• 斯皮瓦克作为一位美籍亚裔女学者,以其独到的 理论框架、横跨多学科的视野、富有批判性的实 践,对殖民主义的文化压抑模式加以揭露,对文 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妇女的漠视加以质疑, 对后殖民领域和女性主义文化领域的研究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第十一章_20世纪文学(二)

(二)“长河小说” 长河小说”
“长河小说”是罗曼.罗兰开创的一种小说艺术 它是指 长河小说”是罗曼 罗兰开创的一种小说艺术 罗兰开创的一种小说艺术.它是指 长河小说 一种相对来说不太注意结构的叙述方式, 一种相对来说不太注意结构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某个 或某些人物的漫长人生历程进行认真、 或某些人物的漫长人生历程进行认真、细致和微妙的 刻画,着重反映人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和精神探索过程。 刻画,着重反映人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和精神探索过程。 在长河小说中, 在长河小说中,人生历程就好像一条贯穿广阔田野的 河流,蜿蜒而下,作者把主人公在旅途中所见的一切 河流,蜿蜒而下, 都反映出来。重在反映的准确性, 都反映出来。重在反映的准确性,并不在乎各部分之 间的和谐和均衡,像河流那样从容地徘徊留连, 间的和谐和均衡,像河流那样从容地徘徊留连,偶然 也会有一股暗流打破河面的平静。代表作品有《约翰. 也会有一股暗流打破河面的平静。代表作品有《约翰 克里斯朵夫》和杜加尔的《蒂博一家》 克里斯朵夫》和杜加尔的《蒂博一家》。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本世纪文化观念的急剧变化。发 展 20世纪的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发现 居里夫人 了放射性元素铀和镭 放射性元素铀和镭,创立了放射学。爱因斯坦创立了 放射性元素铀和镭 爱因斯坦创立了 相对论” “相对论”,推翻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的绝对时空 观。普朗克 普朗克提出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理论,出现了原子物理学、原 普朗克 量子力学 子能技术、固体物理学等新科学。 此外,电子的发现 无线电的研制成功 电子计算机的诞 电子的发现、无线电的研制成功 电子的发现 无线电的研制成功、电子计算机的诞 军事科学的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 生、军事科学的发展 航天技术的发展 遗传基因秘密的 军事科学的发展 航天技术的发展、遗传基因秘密的 揭示,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不断改变人们 揭示 的精神世界。 一方面,来自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辨证唯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辨证唯 物论的传播越来越广泛深入,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 尼采 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尼采 物论 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 的权利意志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及其直觉主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及其直觉主义也受到普 的权利意志论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及其直觉主义 遍重视。 另一方面,本世纪纷纷产生的哲学流派又非常活跃,其中 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 此外,文艺批评流派中的符号学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符号学、结构主义 符号学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等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第二版)PPT 第十一章 19-20世纪欧美通俗文学

第五节 柯南·道尔及其《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一、生平与创作 二、《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一、平与创作
阿瑟·柯南·道尔 (1859—1930)出生于 苏格兰爱丁堡的皮卡地 普拉斯,父亲为政府公 务员。青少年时代,他 在教会学校上学,后于 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 188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 位。他爱好文学,在行 医之余,不断向杂志投 稿。
一、生平与创作
凡尔纳的小说科学性与文学性并重,在他的笔 下,科学和艺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凡尔纳的 作品高度肯定了人类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读 他的小说,既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丰 富幻想,创造性地思索未来。
二、 《地心游记》
《地心游记》(1864)是凡尔纳创作的第二部 小说,该书描绘了地心世界的胜境,引发了我 们探寻神秘未知世界的渴望。
一、简介 二、思想、艺术特征
一、简介
在西方儿童文学还没有完全进入文人创作的时 代,民间故事的改编成为很多儿童读物的基本 状态。格林兄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雅各 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 1859),世称格林兄弟,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 家和民间童话收集大师。
二、思想、艺术特征
所谓纯文学,实际上就是审美价值比较高,得到文 学界广泛认可的文学。它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严肃 文学”。
而流行文学,一般指那些一时很受大众欢迎的文学 作品,有很好的销量,但主流文学界并不十分认可, 甚至觉得它们的审美趣味并不高雅,主要是供人们 娱乐和消遣的文学,即“通俗文学”。
第二节格林兄弟及其《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格林童话》是与安徒生童话并列的世界经典 童话。它有着艺术和思想的双重特点和价值。
二十世纪文学

理性的声音很微弱,但它不放弃,它努力 使自己被听到。只有很少几个支点允许人类 对自己的前途乐观。理性便是其中之一。 ——弗洛伊德
时代背景
经济危机: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本 主义世界发生了五次大的经济危机(1873、 1882、1890、1900、1929)。 一战:在西方人心中,一战是兽性的闹剧,对 西方人思想的震撼很强烈。 20世纪初,工人运动中心转到俄国,1905年 爆发无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革命,为1917 年革命作了准备。
白银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社会 剧烈动荡,人民革命屡屡发生,而在文学界, 各种思潮迭起,流派林立,呈现出纷纭多变的 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被近年来的俄国文学界 称为“白银时代”,表示它是仅次于普希金所 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又一个文学创作丰硕期。 白银时代始于1890年,以诗人和哲学家明斯 基的《在良心的光照下》为开始,至1917年 结束。由于许多人后来移居国外,现在又称 “外侨文学”、“回归文学”。
中期(1900-1917):
《海燕之歌》(1901)运用象征,• 歌无产 讴 阶级革命者的豪情。 剧本《底层》(1903),戏剧的代表作, 表现了底层人的苦难。 长篇小说《母亲》(The Mother,1906)——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 部典范之作。 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 (1913)、《在人间》(1915)。
文学格局
现实主义文学进一步发展,综合了更多新 颖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
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迭起,百家争鸣。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进一步扩充了文学 艺术的表现力。
哲学基础
唯意志论: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 流”,即一种盲动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 而又不知疲倦的“生命冲动”,又称“意识 流”)。 存在主义:(丹麦)克尔凯郭尔、(德)海 德格尔、(德)雅斯贝尔斯、(法)萨特 弗洛伊德主义(Freudianism)
二十世纪文学(共7张PPT)

艾略特的故事 《美国》《诉讼》《城堡》
►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荒原》:《死者葬仪》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火诫》
《美国》《诉讼》《城堡》
《雷霆的话》 如何区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文学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的难读 ►象征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
►如何区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艾略特和《荒原》
——无望的探寻
《荒原》:《死者葬仪》 《对弈》
《雷霆的话》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卡夫卡及其创作
► 悲剧喜剧化 ——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及其创作
► 舞台的象征化 ——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及其创作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卡夫卡及其创作
► ——现代人的困惑
《美国》《诉讼》《城堡》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 贝克特《等待戈多》 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如何区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火诫》
《水淹之死》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从何而来 ►为什么“垮掉” ►“垮掉”了什么 ►凯鲁亚克
《在路上》
《美国》《诉讼》《城堡》
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主题 《火诫》
►
《水淹之死》
《对弈》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案

《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第一章:古希腊文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古希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古希腊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古希腊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古希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古希腊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古希腊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古希腊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2.1 教学目标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2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蒙田《随笔》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三章:启蒙时期文学3.1 教学目标了解启蒙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掌握启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启蒙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启蒙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启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伏尔泰《哲学字典》、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等启蒙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启蒙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启蒙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启蒙时期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四章:19世纪文学4.1 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掌握19世纪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19世纪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4.2 教学内容19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19世纪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狄更斯《双城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19世纪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19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19世纪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19世纪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20世纪文学5.1 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掌握20世纪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20世纪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2 教学内容20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0世纪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变形记》、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20世纪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20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20世纪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20世纪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六章:俄国文学6.1 教学目标了解俄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俄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俄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俄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俄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等俄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俄国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俄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俄国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七章:美国文学7.1 教学目标了解美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美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7.2 教学内容美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美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美国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美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美国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八章:现代主义文学8.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2 教学内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毕加索《格尔尼卡》、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等现代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九章:后现代主义文学9.1 教学目标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9.2 教学内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博尔赫斯《虚构集》、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罗兰·巴特《文本的帝国》等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十章:世界文学展望10.1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世界文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贡献10.2 教学内容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日本文学中的夏目漱石、川端康成《雪国》;非洲文学中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尼昂《天堂》;拉美文学中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世界文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贡献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文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贡献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十一章:女性文学11.1 教学目标了解女性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女性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1.2 教学内容女性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等女性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女性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女性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十二章:儿童文学12.1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儿童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儿童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儿童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儿童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格林兄弟《白雪公主》、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埃里克·卡尔《好饿的毛毛虫》等儿童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儿童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十三章:少数民族文学13.1 教学目标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少数民族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索尔仁尼琴《癌病房》、莫言《红高粱家族》、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等少数民族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少数民族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十四章:跨文化文学14.1 教学目标了解跨文化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跨文化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跨文化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跨文化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跨文化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石黑一雄《遗忘的巨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等跨文化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跨文化文学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案例分析法:分析跨文化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跨文化文学的理解和看法第十五章:文学理论及批评15.1 教学目标了解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文学理论及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理解文学理论及批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5.2 教学内容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文学理论及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文学理论及批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理论及批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文学理论及批评的理解和看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包括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艾略特

第十一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二节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一,生平与创作~,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888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大砖瓦商家庭。
他祖籍英国,曾祖父于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
祖父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
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出身名门。
他的家庭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190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教于著名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德和哲学家桑塔耶纳。
他还广泛涉猎了文学、宗教、历史、多种语言及东方文化的领域。
1908年,他接触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福格的作品,受到很大震动,从此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美诗歌传统决裂,转向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探索。
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讲座。
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
1911年回哈佛准备论文,1913年担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1914年,为了写博士论文,他再次来到欧洲。
先去德国,后因一战爆发,转到牛津学习希腊哲学,后完成博士论文,但因战争无法回哈佛答辩,于是定居伦敦。
1915年,与患有神经衰弱症的英国姑娘维芬·海渥特结婚。
在伦敦他结识了著名诗人庞德,后者的帮助和提携对艾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7年艾担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1922年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主编,直到1939年。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入英国国教。
1952年就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获歌德奖。
其创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实验性质,可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第一时期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作品。
二十世纪文学

剧本写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 拉冈一连两天在大路口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而未遇的情景,表现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 找不到精神支柱的苦闷心理,和盼望光明、 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
第四十八页,共81页。
艺术特点
1、在结构上打破传统戏剧的方式,采用反复 再现的手法组织情节;
2、直喻手法的运用; 3、语言的非逻辑性和无意义。
第三页,共81页。
三、 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1、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感; 2、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代人的失落感和孤
独感; 3、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代人 的 荒诞意识。
第四页,共81页。
四、 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上与 传统文学完全不同,它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 象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活动, 挖掘人的潜意识。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 写,而重视表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感受, 作品中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主张 用联想、暗示等手法来曲折地表达人物的思想 感情。
第五节 存在主义
第二十九页,共81页。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 其思想艺术特征
存在主义是二战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 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于30年代最先起源 于法国,战后达到鼎盛时期。
第三十页,共81页。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的 体现,因而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深刻的哲理性; 第二,鲜明的进步倾向性; 第三,艺术上基本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 方式,同时吸收了一些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段。
第九页,共81页。
二、艾略特创作及其《荒原》
第十页,共81页。
1、生平和创作
托马斯·斯特恩 斯 · 艾 略 特 ( 1888- 1965 ) 诗 人 、 批 评 家 、 剧作家,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其代表作 为《荒原》。
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出现的各种 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文学、建筑、美术、音乐、哲学、 社会学、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文学指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继承现代主义文学、同时又发展、 悖离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现象。
1988 1994
后布
现朗
代 主 义 绘 画
3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2、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3、元小说与元叙述; 4、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5、话语的膨胀与扭曲。
后 现 代 主 义 建 筑
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 美国费城公寓楼
.
建后 筑现
代 主 义
4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 “荒诞派戏剧”、 “新 小说派” 、“垮掉的一代” 、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等。
代精英”放荡的生活与痛苦、厌恶、焦
金
躁、绝望的情绪。
斯
堡
《
1945
嚎
叫
》
书
影
.
25
金 斯 堡 : 嚎 叫
除了我以外,每个人都很认真。
----艾伦·金斯堡
.
26
(四)黑色幽默
• 黑色幽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文坛的一 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
诺 曼 梅 勒
弗里德曼
萨 特
“我有一种直感,黑 色幽默可能早已存在于我
麦卡锡(右)在听 证会上搜集“共产 党颠覆分子”的材
们周围。” ——弗里 料
德曼
.
27
•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它以表面
20世纪文学

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 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反理性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存在主义 结构主义
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虽然已失去了在欧美各国的统治地位,但仍保持顽 强的生命力,并在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发展。 主题:
对资本主义进行不懈的揭露、批判,对人类前途的深切 忧虑和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罗曼罗兰《约翰· 克里斯 朵夫》 揭露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控诉战争灾难,表 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马克雷《西线无战事》 不同角度反映在资本主义高度物质文明的重压下冷酷荒 诞的人际关系和极不和谐的生存环境,毛姆《月亮和六 便士》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高尔基 返回
作品分析(二)
海——环境力量的象征 老人与海的搏斗象征了人类和自 然、命运以及一切外在邪恶力量的 抗争。 马林鱼——美的理想的象征 鲨鱼——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狮子——勇气和力量
作品主题
作品一方面歌颂了人类的伟大力 量,一方面又对人生表现出无可奈 何的绝望心情;但海明威同时希望 人们不要在失败中丢掉尊严。
孤独,是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 与孤独相伴随的是对宿命的恐惧、对生存的 绝望。 孤独意味着封闭,封闭带来了愚昧,而愚昧 的民族必然灭亡。
愚昧与落后的传统观念造成国家乃至民族的孤 独,它渗入了狭隘、偏执的地方观念,成为民 族振兴、国家进步的障碍。表现了作者对历史 的深刻反思,对民族的理智反省。
艺术特色
1. 2.
3. 4.
神话、幻想与现实相结合,营造出既“魔幻”又 “现实”的小说境界。 荒诞、夸张的描写。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置现实 于神话氛围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张、渲染,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手法。 轮回的时空表现手法。马孔多和布恩地亚家族的 循环命运正是哥伦比亚,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 昧落后的象征。人们只有走出孤独的阴影、冲破 重复的历史,才能在新的时空下产生生存与发展 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简析《禁闭》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萨特的《禁闭》中三个鬼魂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始终不得安宁。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
⑵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自此,“他人就是地狱”成为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句名言。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
(3)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来自于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一书。
(4)魔幻现实主义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60年代,以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达到了更加完美的程度。
②“荒诞派”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③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④代表作家: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让日奈、品特、爱德华阿尔比。
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奠基人,荒诞派经典作家。——《秃头歌女》、《犀牛》、《椅子》。
2、“境遇剧”——
⑴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境遇”二字。即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⑵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代表作品《死无葬身之地》。
(2)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
(3)“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
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4)艺术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
⑴《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说了许多无所谓的话,做了许多无所谓的事,萌生了许多无所谓的念头。但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⑵莫尔索那些介于“有所谓”和“无所谓”、“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表现,是一种在荒谬世界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是对现实恶势力的揭露。
⑶作品中的游击队员们并非生就英雄,只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本质”,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了自己的选择并确定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作品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4、简述《死无葬身之地》的艺术特色。
⑴现实主义成分突出。反映了二战时期法国人民开展抵抗运动的现实。
⑵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境遇剧”。剧中通过几次波澜的设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人物在特定境遇中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现代主义后半期
第一节 20世纪文学概述(三)
现代主义后半期文学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一)存在主义(法国)
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文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次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⑶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莫尔索似真却假的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
(二)荒诞派戏剧(法国)
荒诞派戏剧——
①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
⑵叙述方式上,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进行拼贴,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
⑶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小说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喜剧效果中又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尤索林的形象。
尤索林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等待戈多》。
(三)新小说派(法国)
新小说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1)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
(2)新小说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
(3)代表作家:萨洛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布托尔等。
流浪汉的无聊、苦闷,体现到外在上,就是抢帽子、脱靴子、闻臭袜子。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它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性的真实写照。
第四节 海勒(黑色幽默)
海勒,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
1、主要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说集《雪堡》、《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了毛病》、《像戈尔德一样好》
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第二部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恶时辰》、《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2、《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及其寓意。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
境遇剧:《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共11部。
《恶心》写“我”对周围的恶心感。是萨特的成名作。
《自由之路》三部曲表现“自由选择”的命题,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心灵之死》。
境遇剧《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肮脏的手》等表现人在特定处境中的自由选择。
狄狄和戈戈在乡间小路上无目的地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然而一直没有等到,情节的零碎,表明世界的荒诞,人与人关系的捉摸不透。作者采用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⑵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6)代表作家有萨特(法国)、加谬(法国)、波伏瓦(法国)、诺曼梅勒等。
萨特:《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1964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加谬:《局外人》、《鼠疫》等,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波伏瓦,萨特的终身伴侣:《女客》。
加缪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思想内容)
小说具有寓言性。
(5)代表作家: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约翰巴思等。
海勒,“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第二十二条军规》。
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
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
(五)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3、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例,简述“境遇剧”的特色。
⑴“境遇剧”即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⑵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萨特让人置身在最艰难的情境中,即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让他们“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5个游击队员抵抗暴力,维护民族和人格尊严,宁死不当叛徒,决不出卖同志,作出了有意义的选择。
(2)“存在主义”这一名词是德国学者海德格尔提出来的。
(3)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
(4)“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5)在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1)表层主题:孤独。
2、《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涵。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海勒的代表作。
⑴小说通过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和官僚机器的疯狂、荒诞,并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达到了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境界,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西方人对人类处境的困惑。
⑵第二十条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圈套。这个圈套的奥妙在于:第一,作为一条军规,它是强制的;第二,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包藏祸心。
⑶这个地狱实际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
第三节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
1、代表作品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剧作《等待戈多》、《剧终》、《啊,美好的日子》等。
2、《等待戈多》的主题。
⑶这条军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这种圈套和困境是现代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条军规》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
⑴小说结构散乱。采用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每一章重点写一个人物,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
⑷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
第五节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创作
《周末后的一天》、《枯枝败叶》是《百年孤独》的前身。
⑴《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⑵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