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改性技术及研究现状
了解锂电池硅基负极料子改性技术及研究近况在当前正在研究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料子中,硅基负极有着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在电池充电生成Li22Si5时比容量可实现4200mAh/g,是目前商用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的十倍以上。
但是硅在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时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猛烈的体积膨胀,从而会致使SEl膜在电极表面反复的分裂和生成。
这就使得硅负极在电池嵌脱锂循环过程中显现急剧的容量衰减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硅基料子在电池工业中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研究人员采取了很多方法去改善硅的电化学性能,譬如将硅与其他料子混杂进行改性以期得到性能优异的电池负极;或者会设计各种纳米结构,包含纳米粉末、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纤维等,除了寻求稳定的纳米结构外,还探究了粘结剂、导电剂以及电解质等对改善硅基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但为研究人员说明白新的发展方向,更紧要的是它为将来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的工业化生产供应了宝贵的引导作用。
1、硅基碳复合料子碳料子有着优良的电子离子导电性和机械性能,将其与硅料子进行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导电性,还可以对硅在嵌锂时发生的体积更改进行抑制,从而减缓电极料子的碎裂。
除此以外,碳料子还可以有助于在料子表面上形成稳定的SEI膜。
目前普遍所研究的Si/C复合料子包含多种类型,紧要有碳纳米管、多孔碳、石墨以及石墨烯等。
在这几种料子之中,由于石墨烯具有独特的单层原子结构以及髙电导率、高机械强度和优异的柔軔性,成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门。
硅料子可以与石墨烯形成不同形态结构的复合物。
Sun等合成了具有“豆荚”结构的石墨烯—硅复合物,使用经蜷曲处理过后的石墨烯去包裹纳米硅颗粒,该料子表面的石墨烯有效提高了电子/离子传输效率,而且抑制了硅的体积更改,限制了Si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
当前也有研究致力于硅碳料子的空间化结构,三维结构一般是通过蚀刻、包覆等设计方法将硅与碳相结合所制得的。
空间型结构可以加快锂离子传输效率,提升导电性和储锂性能,而且有效缓解体积更改,释放料子内部应力,有利于保持电极的完整性。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锂电池负极材料在电池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整个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当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1. 石墨石墨作为传统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由于其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良性能,一直以来都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流。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石墨的储锂容量、循环寿命等性能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池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替代材料。
2. 硅基材料硅基材料由于其高的理论比容量,成为了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
硅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膨胀巨大,导致结构破损,严重影响了材料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硅基材料的表面包覆、纳米结构设计等方面。
碳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碳材料和其他金属氧化物或化合物复合而成的材料。
碳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能够有效改善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性能。
在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碳基复合材料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1. 新型材料的开发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电池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会更多地集中在新型材料的开发上,如硫化物、碳化物等。
这些新型材料具有更高的储锂容量和更好的循环寿命,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电池需求。
2. 结构设计的优化除了新型材料的开发外,结构设计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设计合理的纳米结构、多孔结构等,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提高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3. 环保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将更加关注环保可持续性。
开发可回收利用的材料,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呈现出多样化和前瞻性的特点。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会更多地集中在新型材料的开发、结构设计的优化以及环保可持续性等方面。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基材料、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方面。
这些材料在锂电池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锂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这些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推动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
碳基材料一直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因其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中。
通过控制碳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可以有效提高其对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能力,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不过,碳材料在储锂过程中很难实现高容量储存,这一问题已成为碳基负极材料的研究难点之一。
硅基材料也是当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与碳材料相比,硅具有更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结构破坏,电化学活性和循环寿命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硅材料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合成纳米结构的硅材料、设计多孔结构、以及与碳等材料的复合等方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通过材料设计与合成新型的碳基材料,以提高其储锂容量,并且降低材料的制备成本。
研究者也将继续探索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找出铁电影响碳材料电化学行为的机理。
将进一步发展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通过纳米结构设计、表面涂层等方法,提高硅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也将探索硅基材料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应用,以扩展硅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范围。
对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以寻找新型金属氧化物材料,并且改进其结构与性能。
研究者也将进一步研究金属氧化物的嵌入/脱嵌机制,以解决其循环稳定性问题。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
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相关演讲
硅基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电动车、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对于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高性能的硅基负极材料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展开相关演讲,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挑战和前景。
一、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目前,硅基负极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硅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容量,但是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收缩的现象,导致电极材料的粉化、裂解,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硅基材料对于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性,会导致电解液的分解和固体电解质膜的破坏。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如何解决硅基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化学反应等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
二、解决硅基负极材料问题的研究方向针对硅基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纳米结构设计:通过纳米化技术,改变硅材料的微观结构,减缓体积膨胀速率,提高材料的循环寿命。
2. 多孔结构设计:设计合适的多孔结构,增加硅的机械稳定性,减小体积膨胀对电极材料的影响。
3. 包覆技术:采用包覆技术将硅材料包覆在碳、氧化物等包覆层中,减少其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降低化学反应性。
4. 合金化改性:将硅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合金化改性,改善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高电池循环寿命。
三、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随着上述研究方向的不断探索和实验研究,针对硅基负极材料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新型的硅基负极材料,在提高电池循环寿命、充放电性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硅基负极材料有望在电动车、储能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结语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领域。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硅基负极材料必将迎来新的突破,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1. 传统负极材料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
石墨作为最为常见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但其比容量有限,且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
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电化学活性较差,循环性能不稳定。
传统负极材料在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展望1. 高能量密度随着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
开发高容量、高电化学活性的负极材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都有望成为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重要负极材料。
2. 循环稳定性循环稳定性是锂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当前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的循环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需要通过界面工程、复合材料设计等方法来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 安全性锂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传统锂电池负极材料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导致安全隐患。
未来需要开发更安全稳定的负极材料,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能。
4. 可持续发展随着对环境友好性要求的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考虑其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需要注重材料的资源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结语在锂电池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和满足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材料被认为是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的不断进步,相信锂电池负极材料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也需要注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努力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可替代镍氢电池的新型储能装置,由于其良好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电子设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部件,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电池的性能。
负极材料主要有金属锰和金属钴,它们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能够以更小的容积获得较大的放电容量,可满足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需求。
但是,金属锰和金属钴的比能量较低,不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容量衰减快,循环寿命低,易产生自放电,安全性也不是很好。
为了解决金属锰和金属钴的上述缺陷,研究者们开发了新型的负极材料,如碳材料、硅烷材料、氧化物材料等,它们具有更高的比能量、更高的循环寿命、更低的容量衰减以及更好的安全性等优点,极大地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负极材料将进一步开发,如具有更高比能量和更高循环寿命的超级碳基材料,金属硫化物材料,以及具有较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
同时,还可以采用新型制备工艺,如3D打印、纳米纤维织物等,来提高负极材料的比能量。
由于新型负极材料的出现,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负极材料的发展将继续推动锂离子电
池的性能更上一层楼,使其更加安全、可靠、高效。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XX大学毕业论文题目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姓名 XX 教育层次大专学号 XX 省级电大 XX专业应用化工技术分校 XX指导教师 XX 教学点 XX目录一、 (4)二、 (4)三、 (5)四、 (6)五、 (6)(一) (6)(二) (7)参考文献 (7)致谢 (8)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 硅基负极材料因具有高电化学容量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评述单质硅、硅-金属合金、硅-碳复合材料以及其他硅基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析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存在问题, 探讨硅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制备工艺以及未来硅基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硅的纳米化、无定形化、合金化及复合化等技术手段, 实现硅基负极材料同时兼备高容量、长寿命、高库伦效率和倍率性能, 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词: 应用化学;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基复合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具有比能量高、充放电寿命长、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低、快速充电、无污染、工作温度范围宽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已成为现代通讯、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理想化学电源. 在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关键材料中,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工作性能和价格的重要因素. 目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类碳负极材料, 其实际容量已接近理论值(372 mA·h / g), 因此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微电池的要求. 另一方面, 石墨的嵌锂电位平台接近金属锂的沉积电势, 快速充电或低温充电过程中易发生“析锂” 现象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此外, 石墨材料的溶剂相容性差, 在含碳酸丙烯酯等的低温电解液中易发生剥离导致容量衰减[1] . 因此, 寻求高容量、长寿命、安全可靠的新型负极材料来代替石墨类碳负极, 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新型合金化储锂的材料中, 硅容量最高, 能和锂形成Li 12 Si 7 、Li 13 Si 4、Li7Si3 、Li15Si4 和Li22Si5等合金, 理论储锂容量高达4212mA·h / g, 超过石墨容量的10倍[2-3] ; 硅基负极材料还具有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和嵌锂电位低(低于0.5 V) 等优点[4-5] . 硅的嵌锂电压平台略高于石墨, 在充电时难以引起表面锂沉积的现象, 安全性能优于石墨负极材料[6] . 此外, 硅是地壳中丰度最高的元素之一, 其来源广泛, 价格便宜, 没有毒性, 对于硅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单质硅、硅-金属合金以及硅-碳复合材料和其他硅基复合体系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最新研究成果, 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一、硅脱嵌锂时的结构变化硅电极在脱嵌锂的过程中的体积效应所造成的容量快速衰减, 是其实用化进程的巨大阻碍[7-8] . 在电化学储锂过程中, 每个硅原子平均结合44个锂原子后得到Li22Si5合金相, 造成材料的体积变化可达到300% 以上[9] . 由巨大的体积效应产生的机械应力会促进电极表面微裂纹的产生和传播, 使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上逐渐破裂、脱落, 从而丧失与集流体的电接触, 造成电极循环性能迅速下降[10] . 另外, 由于硅本身是半导体材料, 本征电导率比较低, 仅有 6.7 × 10 - 4 S / cm, 故需加入导电剂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11] . 为解决这一难题, 人们利用纳米硅粉体作为负极材料, 但研究表明, 锂离子在纳米硅材料中的反复嵌入和脱出会导致硅纳米颗粒发生不可逆的电化学烧结, 造成电池循环性能的急剧下降[12] .导致硅负极材料容量剧烈衰减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现有电解液中的LiPF6 分解所产生微量HF 对硅造成了腐蚀[18] . 此外, 由于其剧烈的体积效应造成的颗粒粉化, 使得新的硅原子不断消耗Li + , 导致在常规的LiPF6电解液中难以形成稳定的表面固体电解质(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SEI) 膜, 随着活性物质的粉化脱落和电极结构的破坏, 新暴露出的硅表面不断与电解液反应形成新SEI 膜, 导致充放电效率降低, 容量衰减加剧.为使硅材料具有高容量, 同时兼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3 种方法来改善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①制备硅纳米材料. 一则可减小硅的绝对体积变化, 另则制备非晶硅薄膜等以消除晶体硅的非均匀变形; ②制备硅基合金材料. 使硅与其他元素形成硅化物, 以减小材料体积变化; ③制备硅基复合材料. 使硅与其他非金属类材料复合, 通过缓冲基体的缓冲性能限制硅的体积变化。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高效的能源存储技术成为了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技术,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包括其技术原理、应用领域、产业规模等,同时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我们将深入探讨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创新、结构设计、安全性提升以及环保回收等关键问题,以期为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早在1970年,M.S.Whittingham首次使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了首个锂电池。
然而,由于金属锂的化学特性极为活泼,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存在严重问题,因此这种锂电池并未得到实际应用。
随后,在1980年,John B. Goodenough发现了钴酸锂可以作为锂电池的正极材料,这一发现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2年,R.R.Agarwal和J.R.Selman发现锂离子具有嵌入石墨的特性,此发现为开发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铺平了道路。
1990年,日本索尼公司正式推出了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该电池以碳材料取代金属锂作为负极,钴酸锂为正极,使用有机电解质,这种电池不仅保持了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还解决了金属锂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进入21世纪,锂离子电池技术继续得到发展。
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崛起,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需求日益增大。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型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例如,硅基负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出现,都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可能。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追求性能提升的历史。
2024年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环境分析在锂电池领域,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关键技术,具有较高的电容量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本文将对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1. 锂电池市场概述锂电池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电动车辆的普及,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储存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车辆、储能系统等领域。
2. 锂电池负极材料发展概况锂电池的负极材料起到储存锂离子的关键作用。
传统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但其电容量相对较低,难以满足高容量、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因此,寻找新型负极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3. 硅碳负极材料的特点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它以硅和碳为主要组成部分。
硅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可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的储存;而碳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硅碳负极材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电容量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4.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现状目前,随着对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需求上升,硅碳负极材料逐渐走入市场。
许多材料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硅碳负极材料在电动车辆、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目前,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
国内外众多企业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的竞争企业包括矽肺科技、特斯拉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市场的扩大,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6.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对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硅碳负极材料市场有望继续快速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不断提高材料的容量和循环寿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等。
7. 结论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硅碳负极材料有望成为锂电池领域的主导材料。
然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和效能,以保持竞争优势。
2024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分析简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储存装置,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目前市场现状当前,锂离子电池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电动汽车、新能源设备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锂离子电池需求的增加。
同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以及消费者对环境友好产品的追求,也使得锂离子电池市场进一步扩大。
负极材料市场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主流的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等。
其中,石墨是最常用的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导性和稳定性。
硅基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容量,但在循环寿命和体积膨胀等方面存在挑战。
金属氧化物则在提高容量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潜力。
市场前景分析1. 锂离子电池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这将带动负极材料市场的发展。
2. 趋向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用户对电池性能的要求提高,市场对负极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负极材料需要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以及更好的安全性能。
3. 多元化的负极材料开发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负极材料市场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石墨材料,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新型材料将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以提高电池性能和稳定性。
4. 发展环保、可持续的负极材料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对环保、可持续的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研发更环保的负极材料将成为市场的重要方向之一。
总结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随着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未来,市场将向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多元化和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因此,负极材料制造商应加强研发,提高产品性能,以适应市场需求。
2024年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发展现状导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锂电池作为其中的核心能源储存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应用。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在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2024年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简介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又称硅碳复合材料,是一种以硅和碳为主要成分的负极材料。
它通过融合硅和碳的优点,具有高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等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更低的电位平台,具备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2.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目前,全球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2019年全球硅碳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约为XX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以每年XX%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达到XX亿美元。
3.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驱动因素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驱动:3.1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
由于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容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中。
3.2 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储存技术需求日益增长。
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可以满足可再生能源的储能需求。
3.3 硅碳负极材料的优势相比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较低的电位平台,可以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这使得硅碳负极材料成为锂电池行业发展的热点。
4.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挑战虽然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4.1 成本问题目前,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和市场发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发展及产业化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发展及产业化随着对能源储存的需求日益增长,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其中,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和硅材料等被广泛研究应用于负极材料领域。
碳材料是目前最主要的负极材料,其有序结构和丰富的孔道结构使其具备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例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石墨等。
石墨作为一种传统负极材料,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但其充放电容量有限,不满足现代高容量锂电池的需求。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如改善石墨的结构、引入硅等。
硅材料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负极材料候选者,其理论容量远高于石墨,但由于硅材料体积膨胀引起的容量衰减一直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如纳米硅、多级硅等结构的设计与改进,以提高硅材料的循环寿命和电化学性能。
此外,金属氧化物也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负极材料领域。
与碳材料和硅材料相比,金属氧化物具有更高的理论容量和较低的成本,但其电化学性能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循环稳定性和容量衰减。
因此,研究者们致力于改善金属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能,如通过纳米化、掺杂以及复合材料等方法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多个环节配合。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初创公司都在加大对新负极材料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力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材料的容量、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性能指标,并不断寻找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满足不断升级的锂离子电池应用需求。
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的加速推进,相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硅基负极材料报告
硅基负极材料报告一、硅基负极材料是什么硅基负极材料啊,它可算是电池领域里的一个超酷的存在呢。
咱都知道,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对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啦。
硅基负极材料就像是电池的一个超级助力器。
它和传统的负极材料相比,有着独特的性能。
就像传统的负极材料可能就像一个普通的小助手,而硅基负极材料就是那种超级英雄般的存在。
1. 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优势硅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这就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或者重量下,它能够储存更多的电量呢。
就好比同样是一个小盒子,传统材料能装10个小物件,硅基负极材料就能装20个甚至更多。
而且硅的电压平台也比较低,这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呢,硅基负极材料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自己的小脾气。
2. 硅基负极材料的缺点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比较大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就像一个气球,一会儿吹大一会儿缩小,这样很容易导致材料结构的破坏,从而影响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这就像一个运动员,身体老是不稳定,肯定在赛场上发挥不好呀。
二、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1.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好多科学家和研究团队都在努力攻克硅基负极材料的难题。
国外一些先进的实验室,已经研究出了一些可以部分缓解硅体积膨胀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让硅在膨胀的时候有一定的空间,就像给爱膨胀的它盖了一个有弹性的小房子。
在国内呢,也有很多高校和企业投入到这个研究当中,他们通过复合的方法,把硅和其他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让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得到提升。
2. 目前面临的技术挑战虽然有了一些成果,但是技术挑战还是不少的。
除了刚刚说的体积膨胀问题,还有硅和其他材料的界面兼容性问题。
这就好比两个人合作,要是性格不合,肯定很难把事情做好。
而且硅基负极材料的大规模制备也是个难题,怎么能低成本又高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硅基负极材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的。
三、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1. 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在锂电池里,硅基负极材料要是能被广泛应用,那可不得了。
lto 硅基负极
lto 硅基负极
摘要:
1.硅基负极的简介
2.硅基负极的优点
3.硅基负极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4.硅基负极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正文:
1.硅基负极的简介
硅基负极,顾名思义,是以硅为主要成分的负极材料。
在锂电池中,负极主要负责储存和释放电子,从而为设备提供电能。
硅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达到4200mAh/g,约为当前商业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比容量的10倍。
因此,硅基负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2.硅基负极的优点
硅基负极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1)高比容量:硅基负极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可以显著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
(2)环境友好: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壳中的元素,使用硅基负极有助于减少对稀有资源的依赖,降低电池的原材料成本。
(3)较长的循环寿命:硅基负极在循环过程中,硅颗粒的体积膨胀和收缩较小,有利于保持电极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3.硅基负极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硅基负极在我国锂电池产业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应用。
例如,在电动汽车、太阳能路灯、储能设备等领域,硅基负极锂电池相较于传统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4.硅基负极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尽管硅基负极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收缩较大,容易导致电极结构破坏;硅与电解液的相容性较差,容易引发副反应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通过改进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电解液体系等途径,努力提升硅基负极的性能,并降低成本。
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技术现状与展望
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技术现状与展望与传统石墨负极相比,硅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g)和较低的脱锂电位(<0.5 V),且硅的电压平台略高于石墨,在充电时难引起表面析锂,安全性能更好。
硅成为锂离子电池碳基负极升级换代的富有潜力的选择之一。
但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有缺点。
硅是半导体材料,自身的电导率较低。
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会使材料体积发生300%以上的膨胀与收缩,产生的机械作用力会使材料逐渐粉化,造成结构坍塌,最终导致电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脱离,丧失电接触,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大大降低。
此外,由于这种体积效应,硅在电解液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
伴随着电极结构的破坏,在暴露出的硅表面不断形成新的SEI 膜,加剧了硅的腐蚀和容量衰减。
为改善硅基负极循环性能,提高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通常将硅材料纳米化和复合化。
目前,硅材料纳米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纳米颗粒(零维纳米化)、硅纳米线/管(一维纳米化)、硅薄膜(二维纳米化)和3D多孔结构硅、中空多孔硅(三维纳米化);硅材料复合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金属型复合、硅/碳型复合及三元型复合(如硅/无定型碳/石墨三元复合体系)。
其中,硅纳米颗粒和三维多孔结构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材料的体积效应,同时还能减小锂离子的扩散距离,提高电化学反应速率。
但它们的比表面积都很大,增大了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导致副反应及不可逆容量增加,降低库仑效率。
此外,硅活性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很容易团聚,发生“电化学烧结”,加快容量衰减。
硅纳米线/管可减小充放电过程中径向的体积变化,实现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并在轴向提供锂离子的快速传输通道。
但会减小硅材料的振实密度,导致硅负极的体积比容量降低。
硅薄膜可降低与薄膜垂直方向上产生的体积变化,维持电极的结构完整性。
但经多次循环后,硅薄膜易发生破碎,并与衬底脱离,且硅薄膜的制备成本较高。
2024年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分析一、概述本文对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首先介绍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定义和特性。
接着,分析了硅基负极材料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
最后,对硅基负极材料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硅基负极材料的定义和特性硅基负极材料是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充当负极的材料。
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硅基负极材料具有以下特性:高比容量、优异的充放电性能、良好的循环寿命和较低的成本。
这些特性使得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硅基负极材料市场现状分析1. 市场规模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已逐渐扩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硅基负极材料作为一种优秀的替代材料,其市场需求正不断增加。
2.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国内外众多企业已投入到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中,市场上存在着多种产品品牌。
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性能、稳定性、成本等方面。
在这种竞争的推动下,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将迎来更加激烈的发展。
四、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进步的推动,硅基负极材料的相关技术正在不断创新。
通过改进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高其循环寿命、容量和充放电性能,从而满足不同领域对电池的需求。
2.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硅基负极材料作为电动汽车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3. 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增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硅基负极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环保性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五、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展望硅基负极材料市场的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性能,将是硅基负极材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硅基负极材料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硅基负极材料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一、硅基负极材料概述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较多,相较于石墨负极材料,其制备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目前行业仅少数企业掌握,且产品未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存在一定困难。
目前,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机械球磨法、溶胶凝胶法、高温热解法等,其中前两者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硅基负极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理论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
根据结构划分,硅基负极材料通常分为包覆型硅基负极、负载型硅基负极和分散型硅基负极,其中包覆型硅基负极又分为多孔型、核壳型和空心核壳型,碳包覆层通常为无定形碳。
二、硅基负极材料发展现状硅基负极产业化时间较短,1996年开始硅基负极的研究,至2013、2014年才分别实现硅碳(Si/C)负极、硅氧(SiO/C)负极的产业化,并于2015年和2017年陆续推向消费和动力电池领域,目前,日企处于行业领先。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尚处于初级化发展阶段,实际应用还比较小众,大部分企业处于送样测试阶段,与石墨负极相比,硅基负极材料市场体量较小且增长缓慢,2019年国内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为0.37万吨,在负极材料中的渗透率约仅为1.4%。
三、硅基负极材料市场格局目前,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以国际厂商领先,国内厂商处于跟进状态。
国内主要硅基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包括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正拓能源、星城石墨、斯诺实业等,其中能够量产的企业较少,以贝特瑞硅基负极性能最为领先,且能够大批量供货,目前已经进入了松下的供应链,间接供应特斯拉,领先同行。
其他厂商目前尚处于研发或小批量量产阶段,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
四、硅基负极材料发展前景展望与石墨类负极材料相比,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较低的脱锂电位,在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逐步提高,及电池厂商对于高镍体系掌握的逐步成熟的背景下,石墨负极体系向硅基负极体系升级成为主要方向。
近年来,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已逐步展开,下游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厂商已搭载由硅基负极制造的动力电池,目前,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两种硅基负极材料分别为碳包覆氧化亚硅、纳米硅碳。
2024年锂电负极材料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锂电负极材料市场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锂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可充电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锂电池的性能与其正负极材料密切相关,其中负极材料对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通过对锂电负极材料市场进行调研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2. 锂电负极材料的分类及特性2.1 石墨负极材料石墨是目前最常用的锂电负极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电导性、结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然而,石墨材料在高倍率放电和低温下的性能有所限制,需要进一步改进。
2.2 硅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新型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和较低的充放电电压平台,被视为改进锂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途径。
然而,硅基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和与锂的合金化反应问题亟需解决。
2.3 碳材料负极材料碳材料负极材料是一类具备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的材料,如炭黑和纳米碳管。
碳材料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但其比容量相对较低。
3. 锂电负极材料市场现状3.1 市场规模锂电负极材料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据统计,2019年全球锂电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已达到XX亿美元。
3.2 主要市场份额目前,全球锂电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ABC公司、DEF公司和GHI公司等。
其中,ABC公司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4. 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4.1 能量密度提升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
未来,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将更加关注如何提升能量密度,降低成本。
4.2 新型材料研发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研发新型锂电负极材料成为厂商们的关键工作。
硅基负极材料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的研发将会成为市场的一个热点。
4.3 环保要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市场对锂电负极材料的环境友好性要求也在增加。
未来,环保因素将成为企业进入市场和产品竞争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毕业论文题目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姓名 XX 教育层次大专学号 XX 省级电大 XX专业应用化工技术分校 XX指导教师 XX 教学点 XX目录一、 (4)二、 (4)三、 (5)四、 (6)五、 (6)(一) (6)(二) (7)参考文献 (7)致谢 (8)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 硅基负极材料因具有高电化学容量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评述单质硅、硅-金属合金、硅-碳复合材料以及其他硅基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析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存在问题, 探讨硅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制备工艺以及未来硅基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硅的纳米化、无定形化、合金化及复合化等技术手段, 实现硅基负极材料同时兼备高容量、长寿命、高库伦效率和倍率性能, 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词: 应用化学;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基复合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具有比能量高、充放电寿命长、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低、快速充电、无污染、工作温度范围宽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已成为现代通讯、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理想化学电源. 在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关键材料中,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工作性能和价格的重要因素. 目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类碳负极材料, 其实际容量已接近理论值(372 mA·h / g), 因此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微电池的要求. 另一方面, 石墨的嵌锂电位平台接近金属锂的沉积电势, 快速充电或低温充电过程中易发生“析锂” 现象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此外, 石墨材料的溶剂相容性差, 在含碳酸丙烯酯等的低温电解液中易发生剥离导致容量衰减[1] . 因此, 寻求高容量、长寿命、安全可靠的新型负极材料来代替石墨类碳负极, 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新型合金化储锂的材料中, 硅容量最高, 能和锂形成Li 12 Si 7 、Li 13 Si 4、Li7Si3 、Li15Si4 和Li22Si5等合金, 理论储锂容量高达4212mA·h / g, 超过石墨容量的10倍[2-3] ; 硅基负极材料还具有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和嵌锂电位低(低于0.5 V) 等优点[4-5] . 硅的嵌锂电压平台略高于石墨, 在充电时难以引起表面锂沉积的现象, 安全性能优于石墨负极材料[6] . 此外, 硅是地壳中丰度最高的元素之一, 其来源广泛, 价格便宜, 没有毒性, 对于硅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单质硅、硅-金属合金以及硅-碳复合材料和其他硅基复合体系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最新研究成果, 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一、硅脱嵌锂时的结构变化硅电极在脱嵌锂的过程中的体积效应所造成的容量快速衰减, 是其实用化进程的巨大阻碍[7-8] . 在电化学储锂过程中, 每个硅原子平均结合44个锂原子后得到Li22Si5合金相, 造成材料的体积变化可达到300% 以上[9] . 由巨大的体积效应产生的机械应力会促进电极表面微裂纹的产生和传播, 使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上逐渐破裂、脱落, 从而丧失与集流体的电接触, 造成电极循环性能迅速下降[10] . 另外, 由于硅本身是半导体材料, 本征电导率比较低, 仅有 6.7 × 10 - 4 S / cm, 故需加入导电剂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11] . 为解决这一难题, 人们利用纳米硅粉体作为负极材料, 但研究表明, 锂离子在纳米硅材料中的反复嵌入和脱出会导致硅纳米颗粒发生不可逆的电化学烧结, 造成电池循环性能的急剧下降[12] .导致硅负极材料容量剧烈衰减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现有电解液中的LiPF6 分解所产生微量HF 对硅造成了腐蚀[18] . 此外, 由于其剧烈的体积效应造成的颗粒粉化, 使得新的硅原子不断消耗Li + , 导致在常规的LiPF6电解液中难以形成稳定的表面固体电解质(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SEI) 膜, 随着活性物质的粉化脱落和电极结构的破坏, 新暴露出的硅表面不断与电解液反应形成新SEI 膜, 导致充放电效率降低, 容量衰减加剧.为使硅材料具有高容量, 同时兼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3 种方法来改善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①制备硅纳米材料. 一则可减小硅的绝对体积变化, 另则制备非晶硅薄膜等以消除晶体硅的非均匀变形; ②制备硅基合金材料. 使硅与其他元素形成硅化物, 以减小材料体积变化; ③制备硅基复合材料. 使硅与其他非金属类材料复合, 通过缓冲基体的缓冲性能限制硅的体积变化。
二、硅纳米化为解决纯硅负极材料的巨大体积效应带来的活性物质从电极上粉化脱落的问题, 单质硅负极材料制造工艺应向多元方向发展. 其主要方向之一为硅纳米化. 纳米化可分为零维纳米化、一维纳米化和二维纳米化. 零维纳米化是指通过不同工艺技术制备纳米硅粉体[19] . 颗粒细化可减弱硅的绝对体积变化, 同时缩短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距离, 提高电化学反应速率. 但由于硅活性纳米颗粒具有极高的表面能, 在充放电过程中很容易团聚, 且当尺寸降至100 nm 以下时,纳米颗粒将发生“电化学烧结”, 反而加快了容量的迅速衰减. 再者, 硅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很大, 增大了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 消耗大量的锂离子, 导致副反应增多及不可逆容量的增加, 降低了库仑效率. 另外, 纳米硅粉主要通过激光法制备, 生产成本高.一维纳米化是指制备硅纳米线及硅纳米管, 有粉末材料和在集流体上直接生长两种类型[20-23] . 硅纳米线可以减小循环过程中径向上的体积变化, 获得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并在轴向为锂离子提供快速传输通道, 减小了锂离子的扩散距离和电子的传导距离. Chan 等[24] 通过“ 气-液-固” ( vapor-liquidsolid, VLS)气相法制得一维硅纳米线, 结果表明, 在0.2 C 充放电倍率下, 容量衰减缓慢, 循环20 次后, 容量仍稳定在 3 500 mA·h / g, 容量保持率维持在75% 左右. Ge 等[6] 利用化学刻蚀技术制备了硼掺杂的多孔硅纳米线, 在2 A/ g 的充放电电流下, 循环250 次后仍能保持2000 mA·h / g的容量, 显示出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这是因为硅纳米线的脱嵌锂机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循环过程中因体积膨胀所引发的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上粉碎脱离的现象; 此外, 一维硅纳米线生长形态, 也缩短了锂离子的扩散距离, 有利于电子的快速传导.三、硅合金化为改善硅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活性材料的粉化与脱落导致电接触差容量衰减快, 循环性能较差的问题, 人们开始寻找缓冲基体以抑制硅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硅基材料的复合化主要是在降低硅活性相体积膨胀的同时, 引入体积效应小、导电性好的缓冲基体, 制备出多相复合负极材料. 通过增加导电性和基体间体积补偿等方式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根据所引入的缓冲基体的类别, 可以简单地分为硅-金属复合负极材料和硅-非金属复合负极材料两种类型, 均能有效降低在充放电过程中因体积膨胀所引起的电化学性能的衰退.在研究二元Si-M负极材料时, 发现单一的活性或惰性掺杂的硅基负极材料虽可缓解部分体积膨胀, 但在Si-M 体系中大比表面积的活性颗粒循环中容易发生电化学团聚, 团聚后的微粒与基体的电化学接触较差[29, 40-43] . 为解决此问题, 人们引入硅四、硅复合化硅基负极材料还可通过与其他材料复合的方法, 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及循环性能. 硅-非金属复合材料主要包括硅-碳复合材料和硅-其他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碳材料因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导电性好、体积变化相对较小(如石墨体积膨胀率为10.6% ), 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从而被成功商业化, 成为石墨负极材料; 此外, 硅与碳的化学性质相近, 两者能紧密结合, 若将硅材料与碳材料通过各种途径复合, 使硅纳米颗粒均匀弥散于碳材料基体中, 结合碳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和大量锂离子通道能, 增加锂离子的嵌入位置, 则两者可优势互补, 得到理论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的新一代硅基-碳复合负极材料. 为使硅负极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维持良好的电子传导和结构完整性等[57] 采用混合静电组装技术, 将带正电的由氨基丙基修饰过的硅纳米颗粒嵌入到带负电的氧化石墨烯层间, 再进行热还原得到硅/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 结构表征显示, Si 颗粒均匀分散于起皱的石墨烯表面, 且硅纳米粒子无明显团聚, 这种网络结构为硅纳米粒子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供了合适的缓冲空间.五、发展趋势硅基材料因其高电化学容量将成为最具潜力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但其在商业上的大规模应用受限于其较低的电导率、与常规电解液相容性差、循环性能差、首次库仑效率低和倍率性能低等不足. 因此, 未来硅基负极材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向关注.(一)向高容量与长寿命兼顾的方向发展目前商业化的正极材料的容量普遍偏低, 而硅基负极材料的容量较高, 考虑正负极容量合适的匹配, 硅基材料未来的发展需放弃高容量方面的片面追求, 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其首次库伦效率和维持充放电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性, 如硅-金属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应选择嵌锂活性较低、结构稳定及能协同保持电极结构稳定性的金属元素作为缓冲基体抑制硅的体积膨胀; 也可通过多种制备技术的结合, 如磁控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刻蚀与喷雾热解等技术来制备特殊形貌结构、包覆均匀的复合负极材料, 推进硅材料的实用化研究.(二)向优良的循环性能、更高的库伦效率与倍率性能兼顾的方向发展改进硅基活性材料的主要策略是设计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 以适应硅体积效应并维持电极导电网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硅材料纳米化薄膜化、硅包覆到金属表面或碳材料、改善硅材料与集流体的接触、硅化物的多相掺杂等方法或技术手段, 以获得高容量循环性能好的电极材料. 碳包覆是至今仍具提高硅基材料循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不同碳源得到的碳层致密度不同; 不彻底的碳化由于杂原子含量太高导致副反应过多, 不可逆容量损失严重; 简单的包碳技术难以实现颗粒的均匀分布, 只能得到微米级的二次颗粒. 综合考虑, 硅基- 碳复合负极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采用碳包覆结合纳米技术制得特殊结构(多级孔通道结构、碳纤维复合结构), 并协同利用可以将电极材料的膨胀在负极内部吸收的缝隙结构, 以实现硅材料性能的参考文献[1]钱家麟.《式加热炉》,中国石化出版社(北京)2003,201-209[2]陈敏恒.《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3]刘盛州,王烽, 陈天禄.高等化学学报,2001, 22 (3), 494-497.[4]须文波.管式加热炉对于流受热面的吹灰优化研究,石油与天然煤气化工2006/01[5]刘倡议.高效空气雾化油燃烧现象器的预设与在小规模管式加热炉中的应用研究, 锅炉技能, 2005/02[6]姜喜成.管式辐射加热钢丝热措置惩罚炉的研究,金属制品,2006/04[7]危木建.步进式加热炉筋管绑扎料施工工艺探讨,安徽冶炼金属科学技术生业学院学报,2006/02[8]吴鸣建, 沈国鹏,刘家永.降解塑料的研究与发展[J].河南化工,1999,22(5):6~7.[9]萧荔.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J].福建化工,2001,21(3):33~37.[10]邹军,凌秀琴.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J].广西化纤,2001,27(6):3~8.[11]王勇.新一代PLA树脂降解塑料得到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1998,26(8):36~37.[12]王小莲.氯化聚氯乙烯的特性、制备及应用[J].中国氯碱,2006,24(1):16~17.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