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其道ppt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三第十课学以致其道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以.致其道
以:连__词__,__表 __目 __的 __, ___来__
(2)耕也,馁.在其中矣 (3)则民莫敢不用情.
馁:饿_________________ 情:诚__,__真__诚___________
(4)焉.用稼 焉:_问__副__词__,__表__示__反__问__,__相__当__于__“__哪__里__,__怎__么__”
至于:_到_____ 俭:_约__束_____ 或:_有__人_____ 是:_这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_广__泛__地__学__习__,__坚__定__自__己__的__意__志 ___,__切__实__地__提__问__并__且__脚__踏__ _实__地__地__思__考__,__仁__也__就__在__那__里___面__了__。_ (2)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译文:谁__说__鄹__人__叔___梁__纥__的__儿__子__懂__得__礼__呢__?_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_知__道__就_是__知__道__,__不__知__道__就_是__不__知__道__,__这__才__是_真__正__的__知__道__。_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 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 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
[突破词句]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攻.乎异.端. (2)文武之道.
《老子》四章ppt课件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学以致其道ppt 苏教版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 没有说他文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如何了得,语言 如何了得,而是 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 于人,又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在我们看来,完全 是品德问题,而不是什么好不好学的问题。这 又一次
说明,在圣人门下,学习决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文 化知 识.而是包括“德育”的内容在内的,所谓“进 德修业”,在儒学 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
着一些不合 理的现象,但我们毕竟是君子,所从事的,
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高尚事业啊。不合理现象需要
得到解决,得到改变,但“君子 忧道不忧贫”,自己
的追求还是不能放弃。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对“君子 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的一种理解呢?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 (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 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
收入高,更不用说和做生意的个体户相比了。但我 们的 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是不是要为了“谋食”而
放弃教学和科研去 拉人力车,去种蔬菜,或去做生
意呢?
•
这时,我们就用得着“君 子谋进不谋食”这句话
了。毕竟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有所从事的 职业的性质
不同。
•
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包含着
一种敬业精神在内。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存在
段和方式,这就是学习。所以子夏说:“君子学
以致其 道。”不学则一事无成。
说到底,还是劝大家学习。
我们补充一句,就叫做:
“学习,学习,再学习。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学者为人。”
• 【读解】 集解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 为人,徒能言之。”履而行之,是说古时学者将 其所求的学问拿来自己实行,这是为自己修养而 学。徒能言之,是说今时学者只将他所求的学问 拿来炫示于人,令人知道他非常高明,而他自己 不肯实行,这是为夸耀于人而学。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共6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人
送
穷
东
就 要 多 读
阳
从自
马
来古 纨雄
生
绔才 少多
序
伟磨 男难
书
。,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赠序的 文体特点;(重点)2. 借助课下注释,疏 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重点、难点)3. 学习古人“勤且艰”的 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意志。(难点)
【温故·链接中
考】 “之”的主要用法如下:
【温故·链接中
考】 4.虚词“则”的用法:
①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那么”。 例: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
②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例:欲速则不达。
③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那么”。例:入则无法家拂
士。
④副词,用以加强肯定语气,翻译为“乃,就是”。例: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与“然”组成固定结构“然则”,相当于“如此...那么”。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 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 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 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 文三大家”。
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 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 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 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 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勤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 努力学习为目的。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 ,而是“赠言”的意思。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嗜学( shì ) 逾约( yú ) 加冠( ɡuān) 硕师( shuò ) 叱咄(chì duō)负箧( qiè ) 曳屣(yè xǐ) 皲裂( jūn ) 媵人( yìnɡ )
送
穷
东
就 要 多 读
阳
从自
马
来古 纨雄
生
绔才 少多
序
伟磨 男难
书
。,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赠序的 文体特点;(重点)2. 借助课下注释,疏 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重点、难点)3. 学习古人“勤且艰”的 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意志。(难点)
【温故·链接中
考】 “之”的主要用法如下:
【温故·链接中
考】 4.虚词“则”的用法:
①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那么”。 例: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
②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例:欲速则不达。
③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那么”。例:入则无法家拂
士。
④副词,用以加强肯定语气,翻译为“乃,就是”。例: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与“然”组成固定结构“然则”,相当于“如此...那么”。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 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 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 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 文三大家”。
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 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 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 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 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勤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 努力学习为目的。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 ,而是“赠言”的意思。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嗜学( shì ) 逾约( yú ) 加冠( ɡuān) 硕师( shuò ) 叱咄(chì duō)负箧( qiè ) 曳屣(yè xǐ) 皲裂( jūn ) 媵人( yìnɡ )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2 人教版 (共30张PPT)
“四书”: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子 曰:“学 ﹏ 说 乎?
▲
先生,指孔子
↙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按一定的
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 按时 复习
通“悦”,愉快 时间复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也…吗?表委 婉语气 了解(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 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 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 心向别人学习。
这,指河水
河,河流
流逝
舍弃、停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 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板书设计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修 身 做 人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三、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按时)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顺接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子 曰:“学 ﹏ 说 乎?
▲
先生,指孔子
↙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按一定的
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 按时 复习
通“悦”,愉快 时间复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也…吗?表委 婉语气 了解(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 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 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 心向别人学习。
这,指河水
河,河流
流逝
舍弃、停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 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板书设计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修 身 做 人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三、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按时)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顺接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孙子兵法课程PPT
EMBA
第12页
三、谋攻篇
学 长学 以 以 致 江致 用 用 经 经 世 世 济 济 民 民
第13页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EMBA
学 长学 以 以 致 江致 用 用 经 经 世 世 济 济 民 民
EMBA
--(美)麦克内利
第5页
学 长学 以 以 致 江致 用 用 经 经 世 世 济 济 民 民
孙子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 够仔细规划好你的战略,那么你就能够获 胜;而且,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个真正伟大 的战略,你甚至不战而胜。这种东方的侧 重于用战略智慧来击垮对手的战略思想与 西方的大不相同,后者强调行动(比如说 发动大的战役)来取得胜利。
EMBA
第9页
二、作战篇
学 长学 以 以 致 江致 用 用 经 经 世 世 济 济 民 民
这一篇不是谈实际的作战,而是谈作战工具和 作战物资的准备。在这一篇中,孙子具体阐述了战 争巨大消耗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提示将领们必 须从支撑战争的物质基础以及国家承受能力上来思 考战争问题。如何减轻国家的压力?孙子提出了两 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一是从时间上考虑,速战速决; 二是从空间上考虑,因粮于敌。孙子从时间与空间 的思考中,揭示了战争力量聚能与转换的一些规律 和方式。在这一篇的论述中,贯穿整体的核心战略 思想是:在战争准备上,避战争之害而求战争之利, 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
EMBA
核心问题:如何部署和调整力量?
第24页
七、军争篇
学 长学 以 以 致 江致 用 用 经 经 世 世 济 济 民 民
5.2《大学之道》(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任务活动
4.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确】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
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
,论证力强。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现今大学校训中引用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 华A中dd科you技r tit大le 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 善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厦dd 门you大r titl学e A香dd y港our大title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中A国dd政you法r tit大le 学
明德任责
贰 文本研读
肆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 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 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 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明确】 认同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
➢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 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 学的宗旨了。
初读文本 疏通文意
文本研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作品知识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共28张PPT)
文章品析(第二自然段)
助词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深冬、隆冬
皮肤因寒冷干燥 而开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支:通”肢“, 这里指学舍、书馆 僵劲:僵硬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两次
仆役
热水
被子
才
寄居,居住
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之:的。享:享受。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状语“于藏书之家”位于 动词“假借”之后,构成状语后置句)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倒装句,宾 语“之”位于动词“怠”之前,构成宾语前置句)
2、省略句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省略句,“则”前面省略主语 “我”)
1、之:
一词多义
(1)弗之怠 代“抄书”
字词读音
怠( dài ) 叱咄( chì duō ) 俟( sì )
皲裂( jūn ) 媵人( yìng ) 缊袍( yùn )
负箧曳屣( qiè xǐ )
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1、汤 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2、走 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3、趋 古义: 快步走 今义: 趋势
文章品析(第一自然段)
译文:当我去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季节,刮着凛冽 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 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 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 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 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 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论语选读》10:学以致其道
►大人之事,小人之事,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孟子劳心劳力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朱熹】 儒,学者之称。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谢氏 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 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 夏文学虽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以此。”
►学,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移也。贰,复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 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短命者,颜子 三十二而卒也。既云今也则亡,又言未闻好学者,盖深惜之, 又以见真好学者之难得也。程子曰:“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 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又曰: “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若舜之诛 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与焉。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 应之而已,何迁之有?”或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 通也,而夫子独称颜子为好学。颜子之所好,果何学欤?”程 子曰:“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 可至,而所以为学者,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子之学 矣。” ►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实践行为,心理修养
►百工——事、君子——道 学之目的:人格完善、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朱熹】 为,去声。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 欲见知于人也。”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 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其他】 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为己,道的获得,道德完善,内圣
►好学,生的意义,孜孜以求,尽人事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朱熹】 儒,学者之称。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谢氏 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 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 夏文学虽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以此。”
►学,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移也。贰,复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 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短命者,颜子 三十二而卒也。既云今也则亡,又言未闻好学者,盖深惜之, 又以见真好学者之难得也。程子曰:“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 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又曰: “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若舜之诛 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与焉。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 应之而已,何迁之有?”或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 通也,而夫子独称颜子为好学。颜子之所好,果何学欤?”程 子曰:“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 可至,而所以为学者,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子之学 矣。” ►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实践行为,心理修养
►百工——事、君子——道 学之目的:人格完善、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朱熹】 为,去声。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 欲见知于人也。”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 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其他】 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为己,道的获得,道德完善,内圣
►好学,生的意义,孜孜以求,尽人事
学以致其道
结束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情景导入
篮球明星姚明很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他喜 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也希望自己身处困境时,能像书中英雄 那样放松。他还将这本书中讲到的不同门派的过招特点运用到篮 球运动中。打斗时,如果一方想击另一方的脸,开始时会握紧拳 头,在对方的面前高高举起。但是,如果什么动作都不做,对方 就猜不出自己要打击的部位了。正如不同门派之间的打斗,在篮 球运动中,准备进攻和防守前可以有许多不同站位。姚明在出击 的时候不先出手,不让对手猜出自己将会做什么。姚明认为,对 手如何反应会向自己透露一些关于对手的信息,对手一定会显示 自己的强项,然后姚明就能据此设法回应。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 意识,让姚明不断地走向更大的成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以.致其道
以:连__词__,__表 __目 __的 __, ___来__
(2)耕也,馁.在其中矣 (3)则民莫敢不用情.
馁:饿_________________ 情:诚__,__真__诚___________
(4)焉.用稼 焉:_问__副__词__,__表__示__反__问__,__相__当__于__“__哪__里__,__怎__么__”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颜回 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亦 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 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 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 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 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 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 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情景导入
篮球明星姚明很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他喜 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也希望自己身处困境时,能像书中英雄 那样放松。他还将这本书中讲到的不同门派的过招特点运用到篮 球运动中。打斗时,如果一方想击另一方的脸,开始时会握紧拳 头,在对方的面前高高举起。但是,如果什么动作都不做,对方 就猜不出自己要打击的部位了。正如不同门派之间的打斗,在篮 球运动中,准备进攻和防守前可以有许多不同站位。姚明在出击 的时候不先出手,不让对手猜出自己将会做什么。姚明认为,对 手如何反应会向自己透露一些关于对手的信息,对手一定会显示 自己的强项,然后姚明就能据此设法回应。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 意识,让姚明不断地走向更大的成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以.致其道
以:连__词__,__表 __目 __的 __, ___来__
(2)耕也,馁.在其中矣 (3)则民莫敢不用情.
馁:饿_________________ 情:诚__,__真__诚___________
(4)焉.用稼 焉:_问__副__词__,__表__示__反__问__,__相__当__于__“__哪__里__,__怎__么__”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颜回 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亦 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 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 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 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 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 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 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5.2《大学之道》课件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
四、王阳明对改本《大学》的看法 王阳明针对朱熹的改本《大学》提出了古本《大学》的概念。 他在和他的朋友湛甘泉讨论《大学》时说本来“无错简之可 正”“无阙文之可补”,强调《大学》古本的自足性和完整性,并做 《大学古本旁释》,废除了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和补传。
带动了明清对于古本《大学》的研究。
对《大学》思想认识的变迁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 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 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 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为什么要读《大学》
一、“四书”作为一个体系,学习是有次序的。 程颢、程颐:“初学入德之门”。 朱熹:“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 庸》”。 《大学》定其规模。人生理想的范围是从“正心诚意”到“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论语》定其根本。 故,为学的顺序是以《大学》为先。
二、《大学》讲“大学之道”,突出大学的教育宗旨和培养人的具 体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宗旨的定立,个人学习方向的确立 都有重要意义。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 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厦 门 香大 港学 大 学
东河 南南 大大 学学
三、《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有助 于树立家国意识。
《大学》不仅仅讲的教育之道,大学精神,它把人生理想,看成内 外结合,从个人的修身一直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推 进了学》文本有两种:一为古本,一为改本。 古本《大学》:指汉代传承下来的时候的面貌。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在汉宣帝时由戴圣编辑完 成。到东汉时,大经学家郑玄为其做注,唐代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 其中的《礼记正义》主要就采用了郑玄的注,孔颖达自己做了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孟子〉三章 教学PPT
任务二: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任务二: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3)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③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孟子·离娄上》
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⑤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尽心下》
①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公孙丑上》
②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离娄上》
22.《孟子》三章 第二课时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任务一:理解“仁政”
下列是孟子有关“仁政”思想的表述,请从中选择两句进行翻译,并结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①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公孙丑上》
②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离娄上》
任务二 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富贵不能淫》 安居而天下熄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 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 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本文有不少对偶和排比 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读得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以致其道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 7 ——君子之学 君子之学 【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 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 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 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 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 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 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 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 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 “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 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 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 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 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 德行的基本特点。按照子夏的说法, 德行的基本特点。按照子夏的说法,一个人能摆脱那些不 良的东西,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职责,当然是修养的结果。 良的东西,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职责,当然是修养的结果。 有了这些修养,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有了这些修养,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 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没有学习过 呢?
(1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13)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近思,仁在其中矣。 19·6 近思,仁在其中矣。”(19 6)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博学笃志, 博学笃志 【评析】博学而笃志,是一个学者 评析】博学而笃志, 应有的学习态度;切问而近思,是一个 应有的学习态度;切问而近思, 学者应有的学习方法。前者是“ 学者应有的学习方法。前者是“体”, 后者是“ 后者是“用”。
论语言而有信.正式版PPT文档
诚信
见闻广博
友便佞,损矣。”
逢迎谄媚 阿谀奉承
花言巧语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有三种。同为人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 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处的。同善于 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 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处的。”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
道那怎么可以。就好像大车没有鬲、小车
没有衡一样,凭借什么行走呢(怎么能行
走呢)?”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 在本节中,孔子是如何论述“信”的重要性的?
明确: 运用比喻。“輗、軏”是古代车子上的 重要部件。缺了这个关键的部件,车子就没有办 法行走。孔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信对于人立身处 世的重要性,一个人没有的信,将寸步难行。信 是诚实无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取信于 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取信于民,才能治 理好国家。
尊重,动词 优秀的品德,名词
侍奉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献出他的生命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用尊重优秀品德的心来 改变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够竭尽
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朋友交往,能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
自谦说没学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 了。”
同步练习
一词多义
(1)事
事父母,能竭其力。 请事斯语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 荣。
侍奉 从事,实行 做事 任用 事情,这里指的是多义
(2)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低眉信手徐徐谈。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自可断来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注释」
(1)圃:音pǔ,菜地, 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 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 背婴孩的背篓。
• 「评析」
“焉用稼”,是孔子勉励弟子们要研究修 己安人的大学问,要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业,不要分心去种谷种菜,因为种谷种菜的事 情自有农业专家如老农老圃去作。而且农业是 否振兴,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 则农业以及工商等业都兴不起来。所以改善政 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焉 用稼”一语并非忽视农人与农业。
收入高,更不用说和做生意的个体户相比了。但我 们的 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是不是要为了“谋食”而
放弃教学和科研去 拉人力车,去种蔬菜,或去做生
意呢?
•
这时,我们就用得着“君 子谋进不谋食”这句话
了。毕竟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有所从事的 职业的性质
不同。
•
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包含着
一种敬业精神在内。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存在
而水到渠成地 获得衣食。
在《子路》篇里,我们已看到学生樊迟去向孔 子学耕田种地 而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这里又从
正面来阐述了“君子谋道不 找食”的道理。
其实,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话的确 是有一定道理 的。以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很多读
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搞文 化工作的专家、高级知
识分子,就是不如一个拉人力车的或种蔬 茉的菜农
古之学者,知道求学的意义,在成己成物。 为己,就是先成就自己。例如智仁勇,皆须自己 先成就,然后始有能力成就他人。今之学者,不 知道求学的意义。以求名利为先。所以,不修道 德,只求学问。求学目的,是为了令人知道他有 学问。以有学问,则可以获得种种利益。故云: “今之学者为人。”
• 【读解】
•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 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 得风流,“人 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 者,装 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 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 事实上,古代学者未必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 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 人为己的学者都有, 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 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 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 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我要学 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 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以致其道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 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 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 品的作坊。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 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学 者侈言道而疏于学,则道不自至,又何从明而尽 之?致者,使之来而尽之之义。君子终身于学, 犹百工之长日居肆中。
• 【读解】
•
樊迟在圣人门下来学种庄稼,种蔬菜真可以
说是找错了庙门, 烧错了香,被孔子骂了个狗血
淋头。
“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其实只是相对于“上”,即
在上位的统治者而 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
进,倒不是说他品德上有什么问题。 就像我们今
天有些家长骂自己的子女:“你这个没有出息的 东西!” 恨铁不成钢而已,没有其他的意思。
段和方式,这就是学习。所以子夏说:“君子学
以致其 道。”不学则一事无成。
说到底,还是劝大家学习。
我们补充一句,就叫做:
“学习,学习,再学习。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学者为人。”
• 【读解】 集解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 为人,徒能言之。”履而行之,是说古时学者将 其所求的学问拿来自己实行,这是为自己修养而 学。徒能言之,是说今时学者只将他所求的学问 拿来炫示于人,令人知道他非常高明,而他自己 不肯实行,这是为夸耀于人而学。
• 【读解】
•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
行出状元也罢,非 状元也罢,总有他从事这种行
业的手段和工作方法。所以子夏说 “百工居肆以
成其事。”你要做一个工匠,总得进入一个店铺
或作 坊,在那里锻炼你的手艺,做成你的产品。
同样的道理,你要做 一个君子,要实现你的理想,
达到你心目中的“道”,那也得有一 定的修炼手
• 第二是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பைடு நூலகம்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所谓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 子·膝文公上》)存在决定 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 劳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 一员,说出站 在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 怪 的地方。相反,真要让他说出劳动人民的话来,那才 是非常可 怪的哩。
着一些不合 理的现象,但我们毕竟是君子,所从事的,
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高尚事业啊。不合理现象需要
得到解决,得到改变,但“君子 忧道不忧贫”,自己
的追求还是不能放弃。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对“君子 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的一种理解呢?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 (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 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读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忧虑道是否存在,不忧虑 自己是否贫穷。忧道,就要卫 道弘道,使道常在世间。
• 【读解】
•
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
孔子这一骂不打紧,到 2 0世纪 70年代我们 批判他时,就把 这一条作了他培养“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的铁证。缺 席审判,把他打
下了十八层地狱。
• 其实,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没有那么反动得透顶。 不外乎表达出如下两层意思罢了: 第一是社会分工的观念。 除了在这里所说的道理外,在《卫灵公》篇 里,孔子还更为 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 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 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比如说读书人,你亲自去 种地 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 所以说,每个人要发 挥自己的所长,既然做了 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走“学而优 则仕” 的道路,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
• 「注释」
(1)圃:音pǔ,菜地, 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 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 背婴孩的背篓。
• 「评析」
“焉用稼”,是孔子勉励弟子们要研究修 己安人的大学问,要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业,不要分心去种谷种菜,因为种谷种菜的事 情自有农业专家如老农老圃去作。而且农业是 否振兴,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 则农业以及工商等业都兴不起来。所以改善政 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焉 用稼”一语并非忽视农人与农业。
收入高,更不用说和做生意的个体户相比了。但我 们的 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是不是要为了“谋食”而
放弃教学和科研去 拉人力车,去种蔬菜,或去做生
意呢?
•
这时,我们就用得着“君 子谋进不谋食”这句话
了。毕竟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有所从事的 职业的性质
不同。
•
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包含着
一种敬业精神在内。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存在
而水到渠成地 获得衣食。
在《子路》篇里,我们已看到学生樊迟去向孔 子学耕田种地 而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这里又从
正面来阐述了“君子谋道不 找食”的道理。
其实,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话的确 是有一定道理 的。以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很多读
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搞文 化工作的专家、高级知
识分子,就是不如一个拉人力车的或种蔬 茉的菜农
古之学者,知道求学的意义,在成己成物。 为己,就是先成就自己。例如智仁勇,皆须自己 先成就,然后始有能力成就他人。今之学者,不 知道求学的意义。以求名利为先。所以,不修道 德,只求学问。求学目的,是为了令人知道他有 学问。以有学问,则可以获得种种利益。故云: “今之学者为人。”
• 【读解】
•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 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 得风流,“人 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 者,装 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 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 事实上,古代学者未必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 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 人为己的学者都有, 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 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 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 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我要学 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 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以致其道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 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 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 品的作坊。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 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学 者侈言道而疏于学,则道不自至,又何从明而尽 之?致者,使之来而尽之之义。君子终身于学, 犹百工之长日居肆中。
• 【读解】
•
樊迟在圣人门下来学种庄稼,种蔬菜真可以
说是找错了庙门, 烧错了香,被孔子骂了个狗血
淋头。
“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其实只是相对于“上”,即
在上位的统治者而 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
进,倒不是说他品德上有什么问题。 就像我们今
天有些家长骂自己的子女:“你这个没有出息的 东西!” 恨铁不成钢而已,没有其他的意思。
段和方式,这就是学习。所以子夏说:“君子学
以致其 道。”不学则一事无成。
说到底,还是劝大家学习。
我们补充一句,就叫做:
“学习,学习,再学习。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学者为人。”
• 【读解】 集解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 为人,徒能言之。”履而行之,是说古时学者将 其所求的学问拿来自己实行,这是为自己修养而 学。徒能言之,是说今时学者只将他所求的学问 拿来炫示于人,令人知道他非常高明,而他自己 不肯实行,这是为夸耀于人而学。
• 【读解】
•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
行出状元也罢,非 状元也罢,总有他从事这种行
业的手段和工作方法。所以子夏说 “百工居肆以
成其事。”你要做一个工匠,总得进入一个店铺
或作 坊,在那里锻炼你的手艺,做成你的产品。
同样的道理,你要做 一个君子,要实现你的理想,
达到你心目中的“道”,那也得有一 定的修炼手
• 第二是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பைடு நூலகம்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所谓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 子·膝文公上》)存在决定 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 劳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 一员,说出站 在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 怪 的地方。相反,真要让他说出劳动人民的话来,那才 是非常可 怪的哩。
着一些不合 理的现象,但我们毕竟是君子,所从事的,
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高尚事业啊。不合理现象需要
得到解决,得到改变,但“君子 忧道不忧贫”,自己
的追求还是不能放弃。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对“君子 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的一种理解呢?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 (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 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读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忧虑道是否存在,不忧虑 自己是否贫穷。忧道,就要卫 道弘道,使道常在世间。
• 【读解】
•
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
孔子这一骂不打紧,到 2 0世纪 70年代我们 批判他时,就把 这一条作了他培养“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的铁证。缺 席审判,把他打
下了十八层地狱。
• 其实,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没有那么反动得透顶。 不外乎表达出如下两层意思罢了: 第一是社会分工的观念。 除了在这里所说的道理外,在《卫灵公》篇 里,孔子还更为 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 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 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比如说读书人,你亲自去 种地 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 所以说,每个人要发 挥自己的所长,既然做了 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走“学而优 则仕” 的道路,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