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什么叫血吸虫?答: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日本血吸虫寄生在我国人体内了。

二、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答: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内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卵要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

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三、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

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四、人被感染上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

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

二是生活性感染。

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五、什么是疫水?答: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感染人畜患病的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

防治血吸虫应急预案

防治血吸虫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包括疫情监测、疫情报告、病例救治、健康教育、防治措施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和督促落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2. 设立血吸虫病防治指挥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防治工作,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监测、疫情报告和疫情分析。

(2)病例救治组:负责病例救治、转诊和康复指导。

(3)健康教育组:负责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4)防治措施组:负责防治措施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建立健全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疫情监测和调查。

2. 发现有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至血吸虫病防治指挥部。

3. 确诊病例,立即报告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按规定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五、病例救治1. 确诊病例,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转诊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

2.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3. 治疗期间,加强病例的病情监测和护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六、健康教育1. 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2. 制作血吸虫病防治宣传资料,发放至社区居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3.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七、防治措施1. 加强钉螺控制,实施化学灭螺、生物灭螺等措施。

2. 严格管理粪便,加强污水处理,减少血吸虫传播途径。

3.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4. 对重点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虫病。

八、应急响应1. 发生血吸虫病疫情时,立即启动本预案,采取应急措施。

2. 加强疫情监测,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4. 加强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进展。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三、主要制度
(二)关于联防联控的制度 1、处于同一水系或者同一相对独立地理环境的血防区各 地方政府应当开展血吸虫病联防联控,组织有关部门和机 构同步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第十条) 2、联防联控的内容是同步实施以下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第十一条) (1)在农业、兽医、水利、林业等工程项目中采取与血 吸虫病防治有关的工程措施; (2)进行人和家畜的血吸虫病筛查、治疗和管理; (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4)调查钉螺分布,实施药物灭杀钉螺; (5)防止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直接进入水体; (6)其他防治措施。
二、制定《条例》的总体思路 制定《条例》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专业机构履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
行技术职责、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血 行技术职责、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血 防工作机制; 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防工作机制;(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实行防治结合、分类管理、联防联控,综合治理、 ●实行防治结合、分类管理、联防联控,综合治理、 人畜同步防治,加强传染源管理工作原则 工作原则; 人畜同步防治,加强传染源管理工作原则;
●坚持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与引导群众改变传统
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 改变行为) 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改变行为) 明确政府对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政策, ●明确政府对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政策,加大对血 吸虫病病人的救治力度。 以人为本) 吸虫病病人的救治力度。 (以人为本)
三、主要制度
(一)关于人、家畜粪便管理的制度。 关于人、家畜粪便管理的制度。 1、血防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农村 改厕、沼气池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无害化要求和血吸虫病防治技术规 范,保证厕所和沼气池具备杀灭粪便中血吸虫卵的功能。(第十五条 第一款) 2、血防区的公共厕所应当具备杀灭粪便中血吸虫卵的功能。(第十 五条第二款) 3、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渔船集中停 靠地设点按照无害化要求和血吸虫病防治技术规范修建公共厕所;推 行在渔船和水上交通工具上安装和使用粪便收集容器,并采取措施, 对所收集的粪便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第十三条)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在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区应 当适应血防工作的需要,推行以机械化耕作代替牲畜耕作的措施;推 行对牛、羊、猪等家畜的舍饲圈养,加强对圈养家畜粪便的无害化处 理。(第十六条) 5、禁止在血防区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第十七条)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2)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2)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其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有效应对血吸虫病的威胁,制定一份全面、科学、实用的防治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疫情监测与分析、健康教育宣传、患者诊断与治疗、环境整治与防控、科研与技术创新、监督检查与评估、资源保障与协调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详细阐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计划安排。

一、疫情监测与分析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疫情数据,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疫情预警和预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二、健康教育宣传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宣传计划,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度。

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

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三、患者诊断与治疗建立健全血吸虫病诊断体系,提高诊断准确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疗能力。

推广新型诊疗技术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环境整治与防控加强疫区环境整治,改善生活环境,降低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推广改水改厕等措施,切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家畜、野生动物等传染源的管理,减少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五、科研与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支持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技术交流平台,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六、监督检查与评估制定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确保防治工作计划的落实和执行效果。

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开展防治工作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七、资源保障与协调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资源保障,确保防治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血吸虫病已经给许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血吸虫病的概况、防治方案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实施方案。

一、血吸虫病的概况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中引起的疾病,属于寄生虫感染病。

该病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蝇传播,人们一旦接触到受感染的水体或土壤,就有可能被血吸虫侵入人体。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病症。

该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美三个地区,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防治方案的必要性由于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切断传播途径成为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措施。

因此,建立科学、完备的防治方案,对于实现血吸虫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同时,防治方案应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环境改造建立合理的饮水工程、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从源头上控制了寄生虫的传入。

2.传染者筛查及治疗通过对人群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传染者,避免病情恶化,减轻传染病的负担,并阻断传播链条的延续,达到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目的。

3.感染人群治疗对已感染的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消除病情,降低感染者人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三、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主要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和支持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预算和人才投入,切实保障防治的顺利实施。

2.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针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应建立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如国家卫生委员会、地方政府及各地卫生局等,以方便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3.宣传和教育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积极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开展防治项目。

血吸虫病防治活动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活动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活动方案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血吸虫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控制和预防血吸虫病的流行,制订可行的防治活动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套可行的血吸虫病防治活动方案。

一、疫病学调查和监测疫病学调查和监测是确定地方血吸虫病疫情的重要方法。

开展血吸虫病疫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高发人群,做好血吸虫病感染人群的进一步调查和遗传学研究。

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定期监测血吸虫病发病率和漏报率,并及时汇总分析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及早发现和控制地方疫情。

二、污染源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源头是感染血吸虫原虫的螺螂,因此污染源控制是防治血吸虫病的关键方案。

对疫区内重点水域开展螺螂调查,确认螺螂种类和分布规律;制定并实施螺螂防治方案,确保螺螂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同时采用环境治理技术,改善水源环境质量,降低感染率。

三、传播途径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源传播和食源传播,因此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也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疫区内水源进行监测,确保供水安全卫生;对水源进行净化处理,并建立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控制细菌和病原体的传播;对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鲜水或未煮沸的食物。

四、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重要手段。

在疫区范围内对居民进行血吸虫病的筛查,并根据感染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药物治疗,消灭人群中的感染源,杜绝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同时,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管,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健康卫生,避免感染血吸虫病。

同时,加强对疫情的媒体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血吸虫病的合力。

六、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血吸虫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制定防治工作计划和技术规范,确保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人才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和效能。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水源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治知识。

了解血吸虫的生命周期是非常重要的。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人体内寄生阶段和水体中生活阶段。

在人体内寄生阶段,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膀胱中,通过排出的粪便或尿液进入水体中。

在水体中,血吸虫的卵孵化出幼虫,幼虫通过水中的某种介体(甲螺)感染人体,重新进入人体内寄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水源后要注意清洁双手。

同时,不要随地大小便,要使用卫生厕所,并及时清理。

这样可以减少血吸虫卵排出到水体中,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居住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查粪便或尿液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可以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防止水体污染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对于水源地和饮用水源地,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血吸虫卵污染。

这包括保持水源的清洁、禁止随意排放粪便和污水,以及加强对甲螺的监测和清除。

在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采取药物治疗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过医生诊断后,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体内寄生的血吸虫,减轻症状并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除了个人和药物治疗,疫苗研发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血吸虫病疫苗,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护手段。

疫苗的研发将在根源上减少感染源,从而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着长远的影响。

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

通过宣传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防治血吸虫病的整体水平。

血吸虫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个人卫生、定期检查、水源管理、药物治疗、疫苗研发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血吸虫防治措施

血吸虫防治措施

15.6.3血吸虫病防护措施
(1)预防性服药:在出现高频度、大面积接触疫水的情况下,对接触疫水的人员开展预防性服药,以减少“急感”的发生。

涂擦防护药品也可预防血吸虫感染。

在一些短期下水的生产活动中,可涂搽二丁酯油膏,凡有可能接触疫水的皮肤都要涂遍,不能漏涂。

口服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可杀死进入体内的血吸虫童虫,预防效果很好。

(2)改水改从厕:通过接用自来水、改用井水或江、河、湖水消毒等方式,保证用水卫生安全,减少因生活用水引起的血吸虫感染;改用无害化厕所,减少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3)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就是使人们了解有关预防血吸虫病方面的知识。

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开展宣传周活动,发放血防宣传资料,召开会议座谈,上血防知识课等形式开展宣传,增强血防意识,懂得自我防护,以便改变不健康的卫生行为、不正确的用水方式及粪便处理,及时接受检查,服从治疗,自觉参与血防工作。

(4)个体防护:生产作业时,穿戴防护器具(高筒胶鞋、防护手套、防护服等);涂擦防护药品(防蚴灵等),以减少、减轻感染。

(5)查螺灭螺:在基层站点、施工点已易感染地带查螺灭螺,消除血吸虫病传播媒介。

(6)为了保证血吸虫病流行区施工人员的饮用水安全,防止血吸虫感染,在施工生活区,应该创造条件,兴建自来水,这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最好办法。

对于无法使用井水和自来水的地方,应该采取措施排除或杀灭水中的尾蚴。

这些措施称之为安全用水。

安全用水是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阳新县位于湖北省黄冈市东南部,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县,也是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之一。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水源传播。

阳新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对于有效遏制该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加强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阳新县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防范意识。

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等途径,让居民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途径、防护方法等知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二、改善饮水条件血吸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水体传播,因此改善饮水条件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举措之一。

阳新县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完善饮水设施,确保农村居民有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三、加强对水体的防治阳新县应加强对水体的治理工作,清理沟渠、河渠、鱼塘等可能孳生血吸虫的水体,采取化学治理或生物治理手段,减少水体中血吸虫的滋生和传播。

四、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卫生监管改善卫生条件是防治血吸虫病的根本举措之一,阳新县应加大对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投入,加强卫生监管力度,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洁,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源。

五、开展血吸虫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阳新县应开展血吸虫病的早期筛查工作,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和血吸虫病病原体检测,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传播。

六、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阳新县应建立完善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做好疫情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疾病传播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阳新县政府应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该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参与的格局,形成防治合力。

阳新县作为血吸虫病高发区,应加大对该疾病的防治力度,完善防治措施和对策,动员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共同防控血吸虫病的传播,为全县居民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防止血吸虫病主题班会

防止血吸虫病主题班会

防治血吸虫病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血吸虫病?2.该病的传播途径。

3.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4.血吸虫病的预防。

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三、学习方法分组讨论学习四、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

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二)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血吸虫病的传播需要两个宿主,一个是被成虫寄生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称为终宿主,许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成为血吸虫的终宿主;另一个是被幼虫寄生的钉螺,叫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传播血吸虫病的媒介。

血吸虫卵从人或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排出,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可发育成成千上万的尾蚴(肉眼是看不见的),尾蚴再从钉螺逸出进入水中。

这时,人们因生产、生活劳动接触含尾蚴的水体(疫水)后,尾蚴可在10秒钟之内钻入皮肤,在体内经20多天的发育,成为成虫并产卵,从而使人患上血吸虫病。

除人以外,还有40余种哺乳动物和人一样,只要接触了含尾蚴的水体(疫水)均可感染血吸虫。

(三)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1.侵袭期: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2.急性期(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四)血吸虫病的预防1.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2.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3.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7篇

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7篇

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7篇篇1一、引言本年度,在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如下,以供参考和推动未来的工作。

二、工作内容及成果1. 防治规划与策略制定根据当地血吸虫病疫情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治规划,明确了防治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同时,优化防治策略,强化综合治理,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确保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2. 疫情监测与报告本年度,我们加强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扩大了监测范围,提高了监测频次。

通过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上报疫情数据,为防治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防治措施实施(1)药物治疗:全年共发放血吸虫病治疗药物XX余例,有效降低了患者感染率。

(2)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3)环境整治: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4)安全管理:加强水源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减少人群接触疫水机会。

4. 成效评估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年共完成XX个村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现了XX%的达标率。

患者感染率下降至XX%,较去年下降了XX个百分点。

三、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1. 经验教训(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3)注重科学防治,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措施。

2. 改进措施(1)进一步完善防治规划,明确目标责任。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人员能力。

(4)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防治效率。

四、展望未来未来一年,我们将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治策略,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同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人员能力,创新工作方法,确保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感染:主要是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源,如不要在有钉螺分布的水域中游泳、洗衣、戏水等。

此外,在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鞋、手套等。

2. 消灭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消灭钉螺就能从根本上切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常用的灭螺方法有改变钉螺滋生环境、局部药物灭螺等。

3. 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加强粪便管理,能降低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

4. 个人防护:在流行区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筒胶鞋、穿防护服等。

5. 健康教育: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 加强监测与疫情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防止血吸虫病的扩散和传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当地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治现状来制定。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避免接触受血吸虫感染的水源:避免游泳、洗衣服或其他活动时接触到被血吸虫感染的淡水湖、河流、水坑等水源。

2. 使用安全的饮用水源:喝水时选择经过过滤、煮沸或消毒的饮用水,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湖泊、河流等水源。

3. 避免蚤虫叮咬:在接触可能带有血吸虫蚤虫的土壤、植被和水源时,穿着长袖长裤,并使用防蚊液等防护措施。

4.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经常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

5. 畜禽防治:加强养殖场、水源和饮水设施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便、死畜、废料等,以减少螺蛳滩中的血吸虫感染源。

6.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血吸虫病的有效手段,在高风险地区的人群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

7.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虫病的症状和感染。

总之,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受感染的水源和蚤虫,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血吸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染上感染者的粪便和尿液中的虫卵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计划:1. 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包括宣传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并向居民普及个人卫生知识。

2. 检测感染者:组织对易感人群进行血吸虫病检测,特别是在高发区和流行区。

通过检测感染者,可以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

3. 药物治疗:对感染者进行及时的药物治疗,以杀灭体内寄生虫,减少感染者的病菌排泄,降低传播风险。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并接受治疗。

4. 环境改造:对血吸虫病的流行区进行环境改造,包括清除水体中的钉螺,创造一个不利于寄生虫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可以采取清淤、流动水体处理、安装水闸等方法,有效遏制寄生虫传播。

5. 饮水安全: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管理,保证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禁止人畜共用水源,防止粪便和尿液中的虫卵污染水源。

6. 卫生监督:加强对村庄和居民室内环境的卫生监督,包括厕所、住房等卫生设施的改造和维护,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7.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定期进行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8. 联防联控: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实施联防联控措施,加大对血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与卫生、农业、水利等部门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综合防治策略。

通过上述工作计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者,减少病例的发生和传播,最终达到有效防控血吸虫病的目标。

血吸虫病防治

血吸虫病防治


9月2日象山县疾控中心采集血清和大便 样本送宁波市疾控中心作化验。结果血清 学血吸虫金标试验阳性,大便涂片镜检也 找到日本血吸虫虫卵, 9月4日又在大便孵 化中找到大量毛蚴。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 急性血吸虫病。




1、发病前2周到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 嗽、腹胀及腹泻等; 3、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4 、环卵、血凝、酶标、乳胶等血清免疫反应 阳性(环卵试验环率大于等于3%、血凝浓度1: 10 、酶标反应阳性、胶乳试验大于等于 1 : 10)。 具备第一项和第二项者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 加第三项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第四项为临 床诊断。




1、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血便,多数伴有 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有脾肿大。 3、粪检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镜活检无治疗 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 变性虫卵。 4、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 3年以上病人,环卵 试验环卵率大于等于 3%或血凝浓度 1:10,酶标 反应阳性,胶乳试验浓度大于等于 1 : 10 ,未治 疗或治疗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病循环抗原 阳性。 具备第一与第二者为疑似病人,疑似病人加第三 项为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加第四项为临床诊断。
二、血吸虫病的流行
(一)传播过程
血吸虫的病原体离开感染的机体,经过传播 途径再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的过程称 为传播过程。日本血吸虫的传染源(终宿 主)除人外,还有众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 如牛、马、驴、羊、猪、兔、沟鼠等 42 种 动物。但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仅钉螺1种, 毛蚴只有在钉螺体内才能发育成尾蚴。

血吸虫病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血吸虫病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在已知的感染水域中游泳或洗澡时要格外小心。
尽量使用清洁的水源进行日常活动。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改善公共卫生
提升水源管理和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
定期检查水源,确保其清洁和安全。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健康教育
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 。
利用社区宣传、讲座等形式传播知识。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总结与展望
全面预防
通过政府、社区、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血吸虫 病的全面预防。
加强科研和疫苗研发是未来的方向。
总结与展望
增强公众意识
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重视 。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网络。
总结与展望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血吸虫病的 挑战。
借鉴成功经验,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其他健康问题。
为什么要预防血吸虫病? 社会经济影响
血吸虫病的流行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共卫 生。
病人需要持续治疗,增加了医疗成本。
为什么要预防血吸虫病? 预防的必要性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提高公众意识是关键。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Fra bibliotek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避免接触污染水源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识别
出现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体检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监测感染情况 。
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关检测。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遵循医嘱
如确诊感染,务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好转。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血吸虫病? 传播途径

吸血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吸血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一、消灭传染源人畜同步化疗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

人群化疗措施分为全民化疗,选择性化疗和高危人群化疗三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流行程度,因地制宜。

切断传播途径1.灭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主要措施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改变钉螺孳生地的环境以及局部地区配合使用杀螺药。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化学灭螺药为氯硝柳胺。

在短期内不易消灭钉螺的湖沼洲滩地区,采用建立“安全带”的方法,即在人畜常到的地带(称易感地带)反复灭螺,以达到预防和减少感染的目的。

2.粪便管理:感染血吸虫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水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管好人、畜粪便在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方面至关重要。

由于人尿和尿素分解后产生的氨能杀灭虫卵,因此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的方法杀灭粪便中的虫卵,有助于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3.安全供水:结合农村卫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安全供水设施,可避免水体污染和减少流行区居民直接接触疫水的机会。

尾蚴不耐热,在60度的水中会立即死亡,因此家庭用水可采用加温的方法杀灭尾蚴。

此外,漂白粉、碘酊及氯硝柳胺等对尾蚴也有杀灭作用。

二、保护易感者人类感染血吸虫主要是人的行为所致。

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对预防血吸虫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难以避免接触疫水者,可使用防护药、具,如穿长统胶靴、经氯硝柳胺浸渍过的防护衣或涂擦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等防护药物。

由中国学者自行研制的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对童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血吸虫病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防治措施很难奏效。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于1984年提出了人畜化疗结合健康教育,辅以局部或季节性灭螺的策略。

目前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防治、综合措施、因时因地制宜”。

积极防治是指积极治疗病人和开展各种预防措施,综合措施是指治疗病人、病畜、灭螺、防护、粪管、水管及宣传教育同时进行的措施,因时因地制宜是指在不同类型流行区,根据不同的流行因素,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如在钉螺难以控制的湖沼地区和大山区,采取以化疗为主导和有重点的消灭钉螺,而不是强调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措施。

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8篇

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8篇

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8篇篇1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XXXX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二、年度工作重点1. 疫情监测:加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疫情数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 健康教育: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药物治疗:推广使用有效药物,对确诊患者进行及时治疗,降低发病率。

4. 环境治理:加强钉螺(血吸虫中间宿主)孳生地的环境治理,消除钉螺孳生条件。

5. 科研支持: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工作,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

三、工作进展及成效1. 疫情监测: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了疫情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

3. 药物治疗:推广使用有效药物,对确诊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发病率明显降低。

4. 环境治理:加强钉螺孳生地的环境治理,消除钉螺孳生条件,有效控制了钉螺的扩散和繁殖。

5. 科研支持:加强科研工作,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2. 人力资源不足:基层防治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了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社会参与度低: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参与度有待增强。

五、建议1. 增加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加大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建议加强基层防治机构人员配备和专业培训,提高防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3. 提高社会参与度: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社会参与度。

同时,建议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施行日期】2019.03.0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血吸虫与地方病防控正文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06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3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国务院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和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血吸虫病防治专项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有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地区(以下称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农业或者兽医、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根据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血吸虫病防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考核、监督。

第五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组织村民、居民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血吸虫病防治地区的村民、居民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鼓励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团员等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捐赠等活动。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血吸虫病,简称血病,是一种寄生虫传播的疾病,主要影响人类的肝脏和肠道。

虽然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然是一种健康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虫害防治措施。

以下是我对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一些详细分点:1. 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Schistosoma)寄生虫引起的,通过经虫卵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 血吸虫病虫害主要通过接触受到感染的水源、如河流和湖泊等而传播。

- 血吸虫寄生在人类的血管系统中,对肝脏和肠道造成损害,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贫血、肝硬化和肺动脉高压等。

2.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 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加以控制,血吸虫病虫害可能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 血吸虫病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贫困和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最易受到影响。

- 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

3.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教育宣传:公众应该加强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区宣传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 水源净化:为了预防感染,应确保饮用水源的干净卫生。

这可以通过过滤、煮沸和加氯等方式来实现。

- 卫生设施改善:改善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接触血吸虫卵的机会。

此外,还应该加强卫生习惯的教育,如定期洗手等。

- 药物治疗:对已感染的患者,应及时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这需要合理的医疗资源、设备和专业知识。

- 针对儿童的防治:儿童是血吸虫病的易感人群,应加强对儿童的防治工作,包括学校卫生宣传、定期体检、饮用水源的监测等。

- 环境管理:定期进行血吸虫病传播的生态学调查,以了解虫卵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消灭中间宿主(田螺)和改变农田排水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防治与疫情应急处理邓卓晖1 概述1.1 病原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

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

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

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

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

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35天。

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这些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后果便是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

因此,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1.2 流行情况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目前,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省、市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标准。

我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的仁化、曲江、翁源县,清远市的英德,清新县和清城区(含清远华侨农场),广州市的花都区,肇庆市的四会市(含大旺华侨农场),佛山市的三水区(含迳口华侨农场)、南海区、顺德区及增城市12个县(市、区)和3个农场。

198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消灭)标准。

但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省仍存在大量的钉螺可疑孳生环境、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例和慢性血吸虫病人也时有发现。

1.3 流行环节1.3.1 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宿主这一全过程。

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3个重要环节。

1.3.3 易感者指对血吸虫有感受性的人或动物。

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但在流行区,人群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感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人们在短期内接触含有大量尾蚴的水体会导致急性血吸虫病感染。

1.4 流行因素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与中间宿主钉螺孳生有关的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

社会因素涉及社会制度、农田水利建设、人口流动、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人群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在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过程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1.5 防治要点1.5.1 消灭传染源人畜同步化疗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

化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人群化疗措施分为全民化疗,选择性化疗和高危人群化疗三种。

1.5.2 切断传播途径(1)灭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

主要措施是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改造,改变钉螺孳生地以及局部地区配合使用化学药物氯硝柳胺杀螺。

(2)粪便管理:感染血吸虫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水体是血吸虫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管好人、畜粪便在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方面至关重要。

主要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的方法杀灭粪便中的虫卵。

(3)安全用水:保护饮用水源,减少或避免人畜粪便污染;挖井或兴建农村自来水;或用加热或药物(漂白粉、碘酊及氯硝柳胺等)杀死尾蚴后再使用,以减少或防止尾蚴入侵。

1.5.3 保护易感者人类感染血吸虫主要是人的行为所致。

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对预防血吸虫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难以接触疫水者,可加强个人防护,对流行区持续接触疫水的高危人群,可进行早期治疗。

2 病例发现处理程序血吸虫病病例发现的基本处理程序见附录1。

我省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发现当地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或有感染性钉螺分布。

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发现有钉螺分布或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

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应立即启动《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按“预案”要求执行各项处理工作。

2.1 临床医务人员2.1.1 病例诊断和治疗(1)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2)诊断标准①急性血吸虫病a.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b.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c.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环卵沉淀试验等免疫反应阳性(间接血凝滴度≥1:10及(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应阳性,胶体染料试纸条法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

d.吡喹酮治疗有效。

e.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疑似病例:具备a与b。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c或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e。

②慢性血吸虫病a.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b.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c.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及(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

d.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

疑似病例:具备a与b。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d。

③晚期血吸虫病a.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诊断或治疗史。

b.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c.免疫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②c。

d.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

疑似病例:具备a与b。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 d。

④家畜血吸虫病a.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环境放牧、饲养,并有疫水接触史。

b.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环卵沉淀试验等免疫反应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血清10倍和20倍稀释孔均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2%) 。

c.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疑似病例:具备a。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b。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c。

(3)治疗原则出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医疗队应深入突发疫情疫点进行救治。

对发现的所有血吸虫病病人,应及时予以治疗。

根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对同期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①急性血吸虫病A.病原治疗可采用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的6天疗法,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l及第2日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在第3~6日内服完。

每日剂量3次分服。

B.支持和对症治疗重症患者,可先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退热改善症状后开始病原治疗。

②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40mg/kg 1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亦可采用成人总剂量60mg/kg(儿童体重小于30kg者按总剂量70mg/kg计),2日疗法,每日量分2~3次在饭后或餐间服,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算剂量。

③晚期血吸虫病A.病原治疗:对大多数肝脏功能代偿良好的晚期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 1日或2日疗法。

对年老、体弱、肝功能较差或有夹杂症的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 3日疗法或90mg/kg 6日疗法,每日剂量3次分服。

B.对症治疗a.巨脾凡脾脏肿大达Ⅲ级,或脾肿大达Ⅱ级,并伴明显脾机能亢进者,或脾肿大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均为脾脏手术的适应症。

手术治疗有单纯脾切除术、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血流阻断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等。

b.腹水:治疗原则与一般肝硬化腹水相同。

内科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西医治疗包括支持疗法、限制钠盐与水分摄入、营养与支持药物的应用、合理使用利尿剂等。

中医则辨证论治。

c.上消化道出血:应先内科处理。

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止血剂的合理使用、善得定皮下注射继以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与三腔管气囊填压止血,必要时也可考虑内窥镜注射硬化剂止血,或去甲上腺素冰水溶液洗胃。

内科治疗出血停止和全身情况改善后,如无手术禁忌证,应在短期内择期进行手术治疗,以免近期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内科保守法无效时,亦应果断及早地进行急症手术,如胃底曲张静脉缝扎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血流阻断术或分流术等。

d.肝性昏迷:宜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消除肝昏迷诱因,如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并清除肠道积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停用利尿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产氨等。

对症处理,包括合理的饮食和营养、降低血氨药物的应用、支链氨基酸和左旋多巴的使用等等。

④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可以用吡喹酮40mg/kg 1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

⑤人群预防性早期治疗:用吡喹酮治疗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后、用蒿甲醚治疗应在接触疫水2周后、用青蒿琥酯治疗应在接触疫水1周后进行。

2.1.2 突发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2.1.3 病例管理病人无需隔离。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

散发病例或输入性病例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服药治疗。

2.1.4 协助疾控机构开展工作当发生突发疫情时,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做好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工作,同时配合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和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

在控制和调查期间,病例资料必须无条件提供给疾控机构查阅或归档。

2.1.5 采样及检验(1)病原学检查:取患者粪样进行血吸虫虫卵检查或毛蚴孵化。

①虫卵检查采样:取受检者粪便约10g,用粪便样品袋装好送检;方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

②毛蚴孵化采样:取受检者粪便全粪或约30g,用粪便样品袋装好送检;方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或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2)血清免疫学检查:取患者血清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查。

采样:采集患者血清0.1~1ml,低温保存送检;方法: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环卵沉淀试验(COPT)或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等。

2.1.6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采样和接触病人时按照传染病防护要求进行。

注意避免接触疫水。

2.2 疾病控制人员2.2.1 出发前准备(1)协调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发生后,当地各级政府必须成立血吸虫病疫情处理领导小组,加强对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领导,协调水利、农业、林业、卫生等部门共同安排落实查灭螺,查病治病,控制传播,扑灭疫情的相关工作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