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要点
心理统计学提纲
![心理统计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2d1827dd36a32d7375819c.png)
心理统计学复习提纲一、解释概念抽样与样本随机化原则统计量与参数相关与相关系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随机事件的概率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置信区间假设与假设检验第Ⅰ型错误第Ⅱ型错误等级相关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总体与个体参数的点估计统计分组统计图统计表二、简答题1.描述一个班的考试成绩,其主要统计指标是什么?试说明其理由。
2、心理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心理统计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4、什么是集中量数,试述其种类与用途。
5、什么是差异量数,试述其种类与用途。
6、积差相关、等级相关、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系数各自使用条件的条件是什么?试写出它们的计算公式。
7、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8、统计假设检验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有哪些?如何使犯错误的风险减小?9、概率运算的基本法则是什么?写出它们的使用条件和公式。
10、什么是抽样误差,什么是均数的标准误,简述均数标准误与总体标准差之间的关系。
11、一个规范的统计表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试对各部分的意义作说明。
12、一个规范的统计图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试对各部分的意义作说明。
13、试述算术平均数的作用与优缺点。
14、试述方差与标准差的作用与优缺点。
15、卡方检验的主要用途是什么?16、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前提条件是什么?17、优良的点估计的标准是什么?18、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计算题1、某市为研究会考与高考成绩之间的关系,从全市随机抽取被试10人,得到英语的成绩如下: (1)求各次考试成绩的平均数; (2)求各次考试成绩的标准差: (3)求两次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 (4)试对两次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作显著性检验。
,33.19,86.17,66,67====Y X Y X σσN Y Y Y Y L N X X X X L YY XX2222222)()(,31901067048080)()(∑-∑=-∑==-=∑-∑=-∑==373810660472982=-28311066067047951))((=⨯-=∑∑-∑=--∑=NYX XY Y Y X X L XY 8198.0373831902831=⨯==YY XX XY XY L L L r 本题为相关小样本资料,用t 检验。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ff29d7680203d8ce2f2473.png)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一、选择题1.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 P22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3.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变量。
4.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如受到意外干扰、仪器性能不稳定等)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
用于详细说明研究者要观察、测量和操作研究变量的程序和活动。
这指出研究者要测量一个变量必须做些什么,来界定或给予一个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在某个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
身高:为受测者采立姿,由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
攻击性、抑郁、焦虑、饥饿6.实验者效应:主试(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控制办法:指导语标准化、采用双盲实验设计7.被试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受试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8.数据的统计方法:1)集中趋势:指一个可以代表分布中所有分数的数值。
包括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研究问题:参加研究的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参加研究的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2)差异量数:标准差(SD)是常用的描述分数离散程度的指标。
研究问题:男性每周学习小时数的标准差是多少?3)相关量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
数据类型不同,计算相关的公式不同。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研究问题:学生的出生顺序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问题:学习小时数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4)卡方:用来确定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非参数统计。
《心理统计学》考点详解-第二、四、五章
![《心理统计学》考点详解-第二、四、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518c91d7aaea998fcd220e40.png)
冷二之前对心理统计学考点进行了分析,将整个统计归纳为43个知识点(戳蓝字直达→),介于心理统计学分值较大(占13分)且不易记忆,我们来逐章节进行梳理。
心理统计学共分5个章节:①(←戳蓝字进入复习)②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进入第二章——对数据的分布以及总体参数进行一系列的估计【8个知识点】;③对于数据的操作要严谨,只有估计当然是不行的,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些假设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检验【16个知识点】;④第四章的各种研究设计的方差分析不是考察重点,我们就不过多浪费时间和精力了【1个知识点】;⑤第五章一元线性回归我们需要对几个名词解释考点进行记忆【4个知识点】。
由于第四章只有1个知识点,且在17年考察过,今年不可能重复考察,同时,第五章只有4个知识点,这篇文章中我们就将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知识点一起进行梳理吧!第二章数据的分布及总体参数的估计第一节数据分布的特点【简答题-14、18年真题】正态分布的特点(14年)正态分布及曲线(18年)【选择题】正态分布总体的随机样本的关系:算术平均数±1S=68.26%算术平均数±1.645S=90%算术平均数±1.96S=95%算术平均数±2.58S=99%✔【名词解释】标准正态分布均值=0,方差=1的正态分布【选择题】标准分数的公式、二项分布的平均数、标准差(记住公式,以防计算类选择题)【选择题举例】一个班成绩平均分( ̄X)为90分,标准差(S)为3。
已知一个学生的成绩为97.5分,则该生成绩在班里的半分位是多少?解:带入标准分数公式可得:标准分数=(97.5-90)/3=2.5 2.5接近2.58,即该生的分数接近99.5%(即99%+1%÷2)第二节总体参数的估计✔【名词解释-16年真题】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名词解释】样本平均数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可无限抽取大小为n的样本,所计算的这无限多个平均数的分布,称为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心理学统计期末复习整理
![心理学统计期末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19b6ad58fafab069dc02cf.png)
期末复习题(12.18)一、简答题1、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主要区别有三点:1.线性相关分析涉及到变量之间的呈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线性回归分析是在变量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变量之间的线性模型;2.线性回归分析可以通过回归方程进行控制和预测,而线性相关分析则无法完成;3.线性相关分析中的变量地位平等,都是随机变量,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而自变量一般属确定性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4.相关系数的计算只适用于两个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形,而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随机变量(Ⅱ型回归模型,两个变量都可以服从正态分布),也可以是给定的量(Ⅰ型回归模型,这时,与每个X取值相对应的变量Y必须服从正态分布)。
5.线性相关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双向的,回归则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单向的。
主要联系:1.如果对同一资料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则可得到的相关系数r与回归方程中的b正负号是相同的。
2.在相关分析中,求出r后也要进行假设检验,同样,在回归分析中,对b也要进行假设检验。
实际上,通过数学推导,对同一样本可以得出r与b互化的公式,同一样本的这两种假设检验也是等价的。
因此由于r的假设检验可以直接查表,较为简单,所以可以用其代替对b的假设检验。
3.相关和回归可以相互解释。
p365的最后一段和p366的第一段2、试述分层取样的原则和方法定义:又称比率、分类或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和民族等),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原理:是随机取样和系统取样在使用时一种可能的修正状态。
它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同时减少可能的抽样误差。
分层的标准:①以研究所要分析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也称分层变量);②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③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2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2](https://img.taocdn.com/s3/m/9e3e9f3776eeaeaad0f330a2.png)
共 3 道大题,满分 100 分一、单选题(共 15 道小题,共 30 分)1. 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关系是( )。
(2 分)A. α+β=1B. α=βC. α+β=1/2D. α+β不一定等于1【答案】D【解析】α+β不一定等于1,因为两者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
α是拒绝H0时犯错误的概率,β时接受H0时犯错误的概率。
2. 下列统计量中对数据变化灵敏性最差的是( )。
(2 分)A. 方差B. 平均差C. 算术平均数D. 众数【答案】D【解析】众数指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对数据变化灵敏性差。
3. 在假设检验中,α取值越大,称此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
(2 分)A. 越明显B. 越不明显C. 越高D. 越低【答案】D【解析】在假设检验中,α取值越大,称此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越低4. 某次英语考试的标准差为5.1分,考虑到这次考试的题目太难,评分时给每位应试者都加了10分,加分后成绩的标准差是( )。
(2 分)A. 4.9B. 15.1C. 5.1D. 10【答案】C【解析】标准差计算公式的运用5. 当一个实验( )时,我们才能得到交互作用。
(2 分)A. 自变量多于1个B. 因变量多于1个C. 自变量多余2个水平D. 因变量多于2个水平【答案】A【解析】当一个实验自变量多于1个时,我们才能得到交互作用。
6. 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α和β错误的最好办法是( )。
(2 分)A. 控制α水平,使其尽量小B. 控制β值,使其尽量小C. 适当加大样本容量D. 完全随机取样【答案】C【解析】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α和β错误的最好办法是适当加大样本容量7. 已知某次高考的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从这个总体中随机抽取n=36的样本,并计算得其平均分为79,标准差为9,那么下列成绩不在这次考试中全体考生成绩均值μ的0.95的置信区间之内的有( )。
(2 分)A. 81B. 79C. 83D. 77【答案】C【解析】总体平均数估计公式运用8. 已知一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数为80,标准差为10。
心理统计期末考试试题
![心理统计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831f4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d.png)
心理统计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统计学中,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A. 标准差B. 方差C. 均值D. 众数2. 以下哪项不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A. 极差B. 四分位数间距C. 均值D. 标准差3.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A. -1到0B. 0到1C. -1到1D. 1到无穷大4. 假设检验中,如果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A. 拒绝零假设B. 接受零假设C. 无法做出决策D. 需要更多数据5. 以下哪个不是常见的抽样分布?A. t分布B. F分布C. 正态分布D. 二项分布6. 心理测量学中,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是:A. 信度高则效度一定高B. 效度高则信度一定高C. 信度和效度是相互独立的D.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7.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类型?A. 定性数据B. 定量数据C. 顺序数据D. 等级数据8. 进行回归分析时,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则:A. 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B. 可以进行非参数回归分析C. 无法进行回归分析D. 需要重新选择自变量9.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随机抽样法10. 心理测量中,项目分析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A. 难度分析B. 区分度分析C. 信度分析D. 效度分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描述方差和标准差的区别,并解释它们在心理统计学中的应用。
2. 解释什么是效应量,并讨论它在心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3. 简述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并说明在心理研究中如何应用。
三、计算题(每题25分,共50分)1. 给定一组数据:3, 5, 7, 9, 11, 13。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并解释这些统计量的意义。
2. 假设你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你收集了以下数据:工作压力(自变量X)和工作满意度(因变量Y)的测量值。
《心理统计学》总复习要点[]
![《心理统计学》总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b7d2a3652d380eb62946d3e.png)
《心理统计学》总复习要点第一章、第二章基本概念及次数分布表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1.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不连续变量)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不连续变量)。
连续变量则可以在量表上的任何两点加以细分,可以取得无限多个大小不同的数值。
不连续变量又称离散变量或间断变量,则在量表上的任何两点中只能取得有限个数值。
是一种只能取特殊值而不能取任何值的变量,它代表一个点,而不是一段距离。
2.总体、样本、个体总体是指具有某一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元素称为个体,在总体中按一定规则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二、测量水平心理测量的工具一般可以分为四种水平,它们是由测量工具——量尺的水平决定的,量尺也称为尺度。
(一)量尺(Ratio Measurement)用这样的量尺测量出的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和除运算。
这种测量水平的数据特征是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
用这种量尺测量得到的数据变量为比率(或等比)变量。
(二)等距量尺(Interval Measurement)只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这种测量工具称为等距量尺。
等距量尺测出的数据可以进行加和减的运算,而不能进行乘和除的运算。
但是,等距数据的差值可以进行乘、除运算,因为等距数据的差值有一个绝对零点,两个数值相等,差值即为零。
用这种量尺测量得到的数据变量为等距变量。
(三)顺序量尺(Ordinal Measurement)顺序量尺又叫等级量尺,它的特点是:既无绝对零点,又无相等单位。
用这种量尺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只能给对象排个顺序。
顺序量尺的测量结果原则上不能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如有必要的话,只能进行不等式运算。
用这种量尺测量得到的数据变量为顺序变量。
(四)分类量尺(Nominal Measurement)分类测量不包含任何类间数量关系的假定,仅仅是把测量对象分为相同或相异,但在性质上没有哪一类较大,哪一类较小之分。
即无大小之分,也无等级之分。
《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931e2d336c1eb91b375d55.png)
2013级《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五)计算题(第1题6分,第2题8分,第3题10分,共24分)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的定义及地位)第四节:心理与教育统计基础概念(数据类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及特点、样本、参数与统计量)第二章统计图表第二节:次数分布表(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分组次数分布表编制的步骤)第三节:次数分布图(直方图、条形图、圆形图、散点图适合的数据资料)第三章集中量数第一节:算数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性质、优缺点及计算和应用的原则)第二节:中数与众数(二者的计算、优缺点及应用)第三节:其他集中量数(总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众数、中数的关系第四章差异量数第二节: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使用条件、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第三节:标准差的应用(差异系数、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具体应用)第四节:差异量数的选用(各种差异量数优缺点比较、如何选用差异量数)第五章差异量数第一节:相关关系与散点图(相关系数的定义、取值范围、类型、散点图)第二节:积差相关(适用资料、计算公式)第三节:斯皮尔曼等级和肯德尔等级相关(适用资料、计算公式)第四节:点二列相关和二列相关(适用资料)第六章:概率分布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取值范围、加法和乘法定理、分布类型)第二节: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征、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第四节:抽样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t分布的特点、F 分布的特点)第七章参数估计第一节: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良好估计量的标准、置信区间与显著性水平的概念、区间估计与标准误的计算)第二节: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步骤及计算)第八章假设检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原理(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假设检验的步骤)第二节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第三节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十四章抽样原理及方法第一节抽样的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随机抽样法第二节。
心理统计复习要点概要
![心理统计复习要点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6e4c7a89e314332396893f1.png)
正态分布
• 正态分布又称为常态分布,是连续随机变 量概率分布的一种,其密度函数为:
f (x) 1 e(x22)2
2
正态分布
• 对称分布,算术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相等 • 正态分布下数据与标准差有一定数量关系:
X 1SD 包含所有数据的68.26%
X 1.96SD 包含所有数据的95%
X2.58SD 包含所有数据的99%
样本分布
• 样本分布是指样本统计量的分布,是统计 推论的重要依据,只有知道样本统计量的 分布规律,才能通过样本对总体进行推论, 并确定推论正确或错误的概率是多少。
几种重要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1)总体正态分布,总体平均数为 ,标
二项分布
• 二项分布是指统计变量中只有性质不同的 两项群体的概率分布,用符号b(x,n,p)表示, 表示在n次试验中有x次成功,每次成功的 概率为p,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可以写作:
b(x,n,p)C n xpxqnx
• 其中:
Cnx
n! x!(n x)!
二项分布的性质
• p=q时图形是对称的 • 二项分布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 例22: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绘制散点图有何意义。(2006年北师大)
推论统计
– 推论统计的数学基础 – 区间估计 – 假设检验 – 方差分析 – 回归分析 – 卡方检验 – 非参数检验
推论统计的数学基础
• 正态分布特征及应用 • 二项分布特征及应用 • 常用的抽样方法及优缺点 • 几种常见的样本分布
例7:某校1990年在校学生为880人,1992年在校学生为1760人。那么 从1990年到1992年在校人数平均增长率为:
(A) 141.4% (B) 41.4% (C) 126% (D) 26%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c2fe1a6401f69e314232940a.png)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的考试题型包括:1、单项选择题2、判断题3、简答题4、计算题5、综合应用题二、重点复习内容(一)绪论1、心理学统计学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
其中,描述统计的指标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离散趋势和数据间的相关2、数据的种类按照测量的水平,可以划分为称名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1)称名变量,是指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用来划分、区别事物的不同种类所形成的变量。
这类数码并无数量和序列的含义,不能进行数量化分析,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2)等级变量,在对事物进行分类过程中,依据事物某种属性程度的大小排列顺序形成的变量。
等级变量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不同组的等级变量间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3)等距变量,是指在观测标识事物某一特定属性时,具有相对参照点、有相等单位的变量。
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是由于等距变量的参照点是相对的,即无绝对零点,因此不能进行乘除的运算。
例如,测量温度的℃。
(4)比率变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参照点的变量,如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值的物理量等。
这类变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二)统计图表1、次数分布表:各种次数分布的列表形式和图示形式。
次数分布包括简单次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相对次数分布、累积次数分布等。
2、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1)求全距:从最大值的数据中减去最小值的数据,所得差数就是全距。
用符号R表示(2)定组数(3)求组距:指每一组的间距,用符号i表示。
(4)定组限:指各组数据在数值上的起点值和终点值。
(5)求组中值:各组实际上限数值与实际下限数值的中点数值,即上、下限数值的平均值。
(6)归类划记:将原始观测值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归组。
(7)记录各组次数(f)。
(8)核对,抄录新表。
3、连续变量的单位是无限的,例如整数180的实上限和下限分别为179.5和180.5,而测量数据8.35的下实限是8.345。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考研笔记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7cbc949fe4733687e21aadf.png)
P(Z>1.82)=.0344
N1=np=47000*0.0344=1616(人)
(2)Zz=(80-57.08)/18.04=1.27
P(1.27<Z<1,82)=.46562-.39796=0.677
N2=NP=3177(人)
(3)Z3=(60-57.08)/18.04=0.16
P(Z<0.16)=.56356
N3=26487(人)
四.正态分布的应用
T=KZ+C T~N(C,K2)
IQ=15Z+100 IQ=100一般
IQ≥130 ——超常
(30=2x*15)
IQ<70 ——弱智
70几——bndenline
eg:1.某市参加一考试2800人,录取150人,平均分数75分,标准差为8。问录取分数定为多少分?
3.乘法:
P(A1,A2…An)=P(A1),P(A2)…P(An)
Eg:(1)四选1。(十道)完全凭猜测得满分得概率:(1/4)*(1/4)…*(1/4)=1/410
&2.二项分布
一.二项分布
P(x)=Cnxpxgn-x做对的概率px:做错的概率gn-x:X:对的数量pxgn-x ——每一种分情况的概率。一种情况:pxgn-x再乘上系数。
平均数——M=np标准差——r=npg1/2
&3.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曲线
二.标准正态分布。(P387附表可查面积P)
Z=(x-ц)/r (x:原始分数)
标准分数(有正有负)ΣZ=0
三.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查表P(0≤Z≤1)=0.34134——Z的范围中的人数比例(百分数)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答案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8503d081c758f5f61f678f.png)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集中离散2、7.5 143、14.54、正态5、正态6、区间估计7、1.48、Ⅰ型错误Ⅱ型错误9、正态连续10. 连续11.虚无假设12. 2113. 114. 众数二、单项选择题三、不定项选择题1.ABC2.AC3. B4. B5. B 平均数差异检验四、判断题1、√2、√3、×4、×5、√6、×7、√8、√9、× 10、√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五、简答题1、正偏态时,三者相等。
负偏态时,平均值小于中位数小于众数。
正偏态时,众数小于中位数小于平均数。
2、优点:可将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排列成序,从表中可以发现各个数据的出现次数是多少,其分布状况如何。
缺点:原始数据不见的,丢失了部分信息。
根据次数分布表计算出来的统计量与的值与按原始数据计算出来的有少许差异。
3、优点:①反应灵敏;②计算严密;③计算简单;④简明易懂;⑤适合进一步代数运算;⑥较少受抽样变动影响;缺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若出现模糊不清数据时,无法计算平均数。
4、①求全距②决定组距与组数③列出分组区间④登记次数⑤计算次数⑥制表5、(1)求全距(2)决定组距(3)确定组数(4)列出分组区间(5)登记次数(6)计算次数6、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概率性质的反证法。
①为检验虚无假设,假定虚无假设为真;②在虚为真的前提下,如果导致违反逻辑或违背人们常识和经验的不合理现象出现,则表明“虚无假设为真”是不正确的,推翻虚无假设;③在虚为真的前提下,若没有导致不合理现象出现,那就认定“虚无假设为真”正确。
7、(1)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用Z检验;(2)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用t检验;(3)总体非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大样本情况下用Z检验;(4)总体非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大样本情况下用Z或t检验。
华中师大《心理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华中师大《心理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a36c6a3b3567ec112d8a25.png)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次数分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趋势与趋势。
2、数据( 14,15,18,10,22,13,23,11)的中位数为,数据( 26,11,9,18,22,7,17,22,10)的中位数为。
3、数据( 14,15,18,10,22,13,23,11)的中位数为。
4、当样本分布满足分布时,样本的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相等。
5、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任何样本的分布都将趋于分布。
6、根据样本统计量对相应总体参数所做的估计叫总体参数估计,总体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和。
7、某班平均成绩为90 分,标准差为3 分,甲生得94.2 分,则甲生的标准分为。
8、统计推断中,经常犯的两类错误是,。
9、当两个变量都是变量,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关系时,才能采用积差相关。
10、随机变量可以分为_______变量和离散变量。
11、假设检验一般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即原假设和__________。
12、两个独立的正态总体,已知总体方差相等但未知其具体数值,从中分别抽取容量为10和13的两个样本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其自由度应为__________。
13、标准分数是以__________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14、当样本分布是偏态时,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有效量是________ 。
15、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
16、从数据的观测方法和来源划分,研究数据可分为和。
17、统计图一般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心理统计学,正确的观点是()。
A、统计无用B、统计万能C、低劣的实验研究,好的统计方法可以提高其研究水平D、心理统计方法只是决定研究水平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A、随机现象B、必然现象C、模糊现象D、其他3、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的情形,这一部分内容属于统计学的()。
0276《心理测量学》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6《心理测量学》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efd3e59902d276a200292efd.png)
0276《心理测量学》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2、名词解释题3、简答题4、论述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发展史一、心理测验的先驱:高尔顿二、首创“心理测验”一词:卡特尔三、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文章《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介绍了该量表。
第二章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一、测验量表:用于测量的标尺,它是由具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将被测量的事物置于该连续位置,看它离参照点多少单位的计数,可以得到测量值。
二、测量的要素是:参照点和单位。
三、量表的种类有: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1、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
命名量表中的数字没有任何数值意义,不能作量化分析。
无大小意义,只表明类别。
无参照点和单位。
无法比较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运算。
2、顺序量表:表明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多少。
主要用于分等论级和分类。
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
无参照点(没有绝对零度)和单位。
无法进行数学运算。
3、等距量表:存在大小关系。
无绝对零点,但存在相对零点,参照点是人为制定的,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可以进行数学加减运算,有相等单位。
4、等比量表:是最精确的测量。
可以知道事物之间的某种特点上相差多少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
不仅可以进行数学加减运算,还可以进行乘除运算。
大多是物理量表,而心理量表一般只能达到等距量表水平。
第三章信度(公式不要求记忆)一、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指同一群人在同一个测验上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1、信度的操作化定义:误差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测验分数X是由真实分数(T)和误差(E)两部分构成的,X = T + E误差理论假设:①测量的平均误差为0;②真分数和误差不相关;③不同测量的误差之间不相关。
心理统计学考试技巧
![心理统计学考试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d86d08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5.png)
心理统计学考试技巧心理统计学是一门让很多同学感到头疼的课程,但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考试技巧,就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心理统计学考试技巧。
一、考前准备1、系统复习整理笔记:将课堂笔记、教材重点和老师补充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做练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思路。
制作错题集: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分析错误原因,加强对薄弱知识点的复习。
2、理解概念心理统计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如正态分布、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一定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应用,不能死记硬背。
可以通过举例、画图等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
3、记忆公式心理统计学涉及到很多公式,如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方差的计算公式等。
要熟练记忆这些公式,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推导来加深记忆。
二、考试中的技巧1、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和要求。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限定词和数据,避免因为粗心而答错。
2、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根据题目类型和所给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比如,如果是描述性统计问题,可以考虑使用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指标;如果是推断性统计问题,可能需要用到 t 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3、分步计算对于复杂的计算问题,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而是分步进行计算。
这样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也便于检查和纠错。
4、检查数据在使用数据进行计算时,要仔细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避免因为数据错误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5、注意单位和精度有些题目会对计算结果的单位和精度有要求,一定要注意按照要求进行作答。
比如,保留小数点后几位或者使用特定的单位。
6、合理安排时间考试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一道难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可以先把会做的题目做完,然后再回过头来思考难题。
7、保持冷静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尝试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
也许在冷静思考后,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
心理统计学提纲
![心理统计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dfd8f4f70975f46527d3e16c.png)
《心理统计》复习提纲名词解释(5题)1连续数据:任意两个数值之间都可以细分出无限多的数值。
2离散数据:任意两个数值之间只有有限个取值。
3描述统计:整理数据,描述这组数据的全貌。
4推论统计:通过局部信息推论总体的情形。
5直方图:以矩形的面积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图形。
6散点图:以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疏密来表示统计资料数量的大小以及变化趋势。
7组中值:区间上下限的中点数值。
8集中量数:用来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9差异量数:用来描述一组数据变异性的统计量。
10方差: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差值平方之后的均值。
11百分等级:分数在整个分数分布中所处的百分位置。
12相关系数: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
13点估计: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
14区间估计:在一定可靠程度下,以估计量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
15置信区间:在某一置信度时,总体参数所在区间的长度。
16统计检验力:反映着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
简答题(5题)1、简述差异系数,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差异系数。
简述:差异系数又称相对标准差,它是一种相对差异量。
应用:同一团体不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对于水平相差较大,但进行的是同一种观测的不同团体,进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
2、简述标准差及其特性。
简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是描述次数分布离散程度最常用的差异量数。
特性:①反应灵敏②计算公式严密③容易计算④适合代数运算⑤受抽样变动影响小⑥简单明了3、如何理解总体、样本和个体?总体:研究关注的同质对象的全体。
个体: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
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于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
4、统计量与参数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区别:①参数描述总体的特性,统计量描述样本的特性。
②参数是一个常数,而统计量是随着样本变化的变量。
③总体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而样本统计量则用英文字母表示。
5、统计分组应注意哪些问题?问题:分组要以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为基础;分组标志要明确,要能包括所有的数据。
(完整版)心理测量学期末重点整理
![(完整版)心理测量学期末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9a687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8.png)
(完整版)心理测量学期末重点整理心理测量学期末整理请补充:(第6章1、2节要考98-107页)(计算题)一.名词解释(4/5道,20分)1?心理测验: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依据ppt总结)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定量描述的活动(书本)2?测量误差:指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的测量效应。
3?系统误差:指测量所得值与欲测品质实际值之间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差异值。
随机误差:指测量所得值与欲测品质实际值之间的大小和方向随机变化的差异值。
4?真分数(T):目标真分数(V )与非目标真分数(I)合在一起称为真分数,是测量工具实际所测量到的测值。
(书本第7页)5观察分数(X):是一个包括三种分数的混合体,有欲测心理品质的实际值,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种误差值。
(书本第7页)6?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稳定性程度。
信度越高,随机误差方差越小,测量结果越稳定。
7?重测信度:指同一测量工具在两个不同时间对同一组被试施测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8?复本信度:指的是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9?分半信度:把测验题目随机划分为对半的两个部分,估计所有被试在这两部分题目上得分的一致性程度。
10?克伦巴赫a系数:指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的平均值。
11. 评分者信度: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12. 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13. 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范围取样的适当性。
144 ?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理论构想的吻合或一致程度。
15?实证效度: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
16?校标: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效度的标准,即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参照标准。
17?难度:项目(题目)的难易程度18?区分度:指测验题目对被试心理特质的区分能力或辨别能力19?临界比率法(CR值法):取问卷得分中各占被试总人数27%的最高分者和最低分者,进行两者每题得分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05ab1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7f.png)
⼼理统计学复习题第⼀章※1.⼼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名词解释)⼼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统计学原理和⽅法,搜集、整理、分析⼼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所传递的信息,进⾏科学推论找出⼼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门学科。
2.⼼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的界定)。
(名词解释)●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量数据,描述⼀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件事物的性质。
●推论统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的情形。
※3.⼼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填空、选择、简答)多⽤数字形式呈现 ?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随机因素,随机误差,随机现象 ? 数据具有规律性研究⽬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推论总体※4.⼼理与教育统计的数据类型。
(填空、选择)※5.变量、观测值与随机变量。
(名词解释)变量:是指⼀个可以取不同数值的物体的属性或事件。
由于其数值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被称之为变量。
变量的具体取值即观测值。
随机变量:指在取值之前不能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般⽤X,Y 表⽰。
※6.总体、个体与样本。
(名词解释)◆总体:⼜称母体、全域,是指具有某种特征的⼀类事物的全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构成总体的⼀个样本。
※7.参数与统计量。
(名词解释)参数⼜称为总体参数,是对总体情况进⾏描述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称特征值,是根据样本的观测值计算出来的⼀些量数,它是对样本的数据情况进⾏描述。
第⼆章1.对数据资料进⾏初步整理的基本⽅式。
(填空、选择)排序和统计分组2.统计分组应该注意的问题。
(简答)要以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为分组基础;分类标志(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要明确,能包括所有的数据。
“不能既是这个⼜是那个” 3.分组的标志形式。
(填空、选择)性质类别(称名数据与顺序数据)与数量类别。
4.组距与分组区间。
(填空、选择)●组距:任意⼀组的起点与终点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的考试题型包括:1、单项选择题2、判断题3、简答题4、计算题5、综合应用题二、重点复习内容(一)绪论1、心理学统计学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
其中,描述统计的指标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离散趋势和数据间的相关2、数据的种类按照测量的水平,可以划分为称名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1)称名变量,是指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用来划分、区别事物的不同种类所形成的变量。
这类数码并无数量和序列的含义,不能进行数量化分析,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2)等级变量,在对事物进行分类过程中,依据事物某种属性程度的大小排列顺序形成的变量。
等级变量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不同组的等级变量间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3)等距变量,是指在观测标识事物某一特定属性时,具有相对参照点、有相等单位的变量。
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是由于等距变量的参照点是相对的,即无绝对零点,因此不能进行乘除的运算。
例如,测量温度的℃。
(4)比率变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参照点的变量,如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值的物理量等。
这类变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二)统计图表1、次数分布表:各种次数分布的列表形式和图示形式。
次数分布包括简单次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相对次数分布、累积次数分布等。
2、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1)求全距:从最大值的数据中减去最小值的数据,所得差数就是全距。
用符号R表示(2)定组数(3)求组距:指每一组的间距,用符号i表示。
(4)定组限:指各组数据在数值上的起点值和终点值。
(5)求组中值:各组实际上限数值与实际下限数值的中点数值,即上、下限数值的平均值。
(6)归类划记:将原始观测值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归组。
(7)记录各组次数(f)。
(8)核对,抄录新表。
3、连续变量的单位是无限的,例如整数180的实上限和下限分别为179.5和180.5,而测量数据8.35的下实限是8.345。
4、累加次数分布表:如果想知道某个数值以下或以上的数据的数目,就要用累加次数。
5、次数分布图:编制次数分布表与绘制次数分布图,对于了解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平均水平,差异情况等非常有用。
由于数据的性质不同,有时实验结果的次数分布图上会出现双峰。
(三)集中量数集中量数主要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的代表性的集中量数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
1、算术平均数:又称平均数,是集中量数中性能最好的一个统计量,一般用M表示。
平均数是一种受极端数据值影响的统计量。
2、加权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其权重乘积的总和除以权重总和所得的商。
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由各个平均数计算总平均数这类实际的统计计算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可以把各小组的平均分数,视为该小组每个个体的分数,而把每个小组的人数,视为权数。
3、次数分布表中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对于已经列成次数分布表的数据,其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NfX X C∑= 式中,C X 为各组的组中值,f 为各组的次数,N 为总次数,即∑=f N 。
4、中数与众数中数:又称中点数,中位数,中值。
符号为Md 或Mdn 。
中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
当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则取据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对于数据较多的资料,其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值不会相差太大。
众数:又称为密集数、范数等,常用符号M 0表示,众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
5、平均数、中数与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正态分布中三者相等,在正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大于中数,中数大于众数。
在负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小于中数,中数小于众数。
M<Md<Mo 。
对于数据较多的资料,其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值不会相差太大。
(四)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
1、全距、百分位差和四分差全距又称两极差,用符号R 表示,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就是全距。
例如,4,4,5,3,5,5,2。
这列数据的全距为3百分位差是用百分位数之间的差值来表示离中趋势的一种差异量数。
四分差,又称为四分位差,通常用符号Q 来表示,指在一个次数分配中,中间50%的次数的全距之半,也就是上四分点与下四分点之差的一半。
例如,已知在甲分布中P90-P10=38,在乙分布中P90-P10=24,两个分布的分散程度,则甲>乙。
2、标准差、方差(1)方差:也称变异数,均方。
作为样本统计量,用符号s 2表示,作为总体参数,用σ2表示。
它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方后的平均数。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NX X S ∑-=)(标准差是一组同质数据间变异度大小的量度指标,但是如果两组数据平均数相差较大时,不能采用标准差进行比较。
标准差、方差是描述数据的离散趋势最好的统计值。
(2)方差性质:可加性、可分解性标准差特性:每一个观察值都加一个相同常数C 之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
每一个观察值都乘一个相同常数C ,则所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常数C 。
以上两点结合,每一个观察值都乘以一个常数C (C 不等于0),再加上一个常数d ,所得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常数C 。
(3)方差、标准差的意义: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
其值越大,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该组数据越分散;其值越小,表示次数分布的数据比较集中,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3、分组资料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对于次数分布表中的数据标准差计算公式为:22)(NfX N fX S C C ∑-∑=4、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差等,是一种相对差异量,用CV 表示,为标准差对平均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CV=S/M ×100%。
差异系数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常用于:(1)同一团体不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如身高和体重离散程度的比较;(2)对于水平相差较大,但进行的是同一种观测的各种团体,进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
5、标准分数:(1)又称基分数或Z 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
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___X X xz s s-== (2)标准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①用于比较几个分属性质不同的观测值在各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 ②计算不同值的观测值的总和或平均值,以表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③表示标准测验分数。
(五)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用于描述双变量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示形式,或者说是用来表示相关强度的指标。
样本相关系数用r 表示,总体一般用ρ表示。
相关系数的取值介于-1.00至+1.00之间,常用小数形式表示。
相关系数的正负号,表示相关方向,取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的程度。
如果两个相关系数取值相同,正负号不同,则相关程度相同。
当XY 相关程度很小时,从X 推测Y 的可靠性就很小。
2、散点图(1)散点图是用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或疏密表示统计资料数量大小及变化趋势的图。
通常以圆点分布的形态表示两种现象间相关程度。
(2)在实际中的用途: 在相关研究中,通常用散点图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点的散布形状和疏密程度来显示两个变量的相关趋势和相关程度,能够对原始数据间的关系做出直观而有效的预测和解释。
因此,散点图是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及关系紧密程度的简单又直观的方法。
3、积差相关 适用的条件:(1)两列数据都是测量的数据,而且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的,即正态双变量。
(2)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非直线性的双列变量,不能计算线性相关。
(3)两变量测量到的数据必须是成对的数据,对于不成对的数据无法计算相关,即使计算,得到的相关也没有意义。
计算公式:yx S NS xyr ∑=式中 X X x -=,Y Y y -=,N 为成对数据的数目,x S 为X 变量的标准差,S y 为Y 变量的标准差。
利用原始数据计算,公式可以转化为:∑∑∑∑∑∑∑-⋅--=NY YNX XN YX XY r 2222)()(其计算步骤为:(1)计算X 变量的∑X 、∑2X 和2)(∑X ;(2)计算Y 变量的∑Y 、∑2Y 和2)(∑Y ;(3)计算XY ,∑XY;(4)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求得r 。
例如,计算12名学生两项心理测验的得分的相关系数,可以利用积差相关。
4、等级相关(1)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适用于两变量的资料为等级测量数据,且具有线性关系;连续变量的测量数据,按其大小排成等级,也可以用等级相关法计算;不要求总体呈正态分布。
例如,想了解某一测验结果(测验结果服从正态分布)与文化程度是否有关联,可以采用等级相关。
5、相关系数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要处理数据的性质类别以及某一相关系数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
6、点二列相关两列变量一列是正态连续性变量,另一列是二分变量,描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点二列相关。
7、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般常用来表示评分者信度。
(六)概率分布 1、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的公理系统:任何一个随机事件A 的概率都是非负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发生的事件,既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任何一个随机事件的概率介于0和1之间。
在统计推断中小概率事件一般被称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事件的概率仅由事件本身决定,与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求它无关。
2、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又叫常态分布,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
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与教育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的形式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函数又称密度函数,一般方程为:22221σμπσ)(--=x e y其中,π是圆周率3.14159...e 是自然对数的底2.71828...;X 为随机变量取值∞+∞-〈〈X ;μ为理论平均数,2σ为理论方差;y 为概率密度,即正态分布的纵坐标。
(2)正态分布的特点①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它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②正态分布的中央点(即平均数点)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的形式是先向内弯,然后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一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靠近基线处无限延伸,但终不能与基线相交;③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过平均数点的垂线将其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④正态分布是一族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⑤正态分布中各差异量数值相互间有固定的比例;⑥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最高点在横轴上确切位置的是平均数(即μ)。
(3)在实际中的应用①化等级评定为测量数据; ②确定测验题目的难易度③在能力分组或等级评定时确定人数 ④测验分布的正态化例如,某班级一次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全班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一个学生成绩为80分,他在全班的名次为前20%又如,某班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数为80,标准差为4分,那么得76分至80分之间的学生比率为0.343、样本分布:是样本统计量的分布,是统计推论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