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讲解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里则描述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也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激发出来后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朱熹则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儒家的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即适度原则。中庸的真谛就是和谐、适度与圆融。
“原文:念头浓时,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实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注释:
念头浓:想法多,此处指热情
念头淡:冷漠
浓艳:此处指奢侈
枯寂:寂寞到极点,此处指吝啬
翻译: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很热情的人,往往能够善待自己,同时也能善待别人,于是处处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很冷淡的人,不仅对自己刻薄,对别人也薄情寡义,于是事事都显得毫无生气。所以作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和喜好既不可以过于奢侈,也不可以过于节俭。
另: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清廉而有包容一切的雅量,仁义而有敏锐的判断力,洞察一切而不苛求于人呢,正直而不矫枉过正,就像蜜饯虽由蜜糖制成却不太甜,海水虽然含盐但不太咸一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中
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处理、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这五种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需要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即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那五种人际关系的。而智、仁、勇这三者的培养基础是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
首先,就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尤其君子慎独,尤其在一个人独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不要在背后随便议论别人,即使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地方,也要时刻烙守中庸之道。
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有一颗忠恕宽容的心。这就要求人们要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最后,要求人们要至诚尽性。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中庸》育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陛,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能诚恳就能够将心比心、善解人意、能急人之急、苦人之苦。
中庸之道是极其高明的道德智慧,它秉承的是一种中庸精神,是一种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关系的融通意识和能力。中庸的实践是要求人们遵循仁德即仁、义、礼、智、信来寻求和选择中道,使言行不倚不偏,符合仁德之规约;要求人们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避免过度与不及,把握好分寸。中庸的真谛就是和谐、适度与圆融。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庸”的思想,择善而从、冷静客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不是什么都不作,而是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的行为。"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身养性。
原文: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清戏:轻松的游戏
喜事:多事
省事;少事情
翻译:钓鱼本来是一件悠闲的事,却左右着鱼儿的生死,下棋本来是一种娱乐活动,其中却充斥着争强好胜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令人闲适,多才还不如平凡更能保全自己的本性。
"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身养性。
如汉初实行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由于当时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无为而治,渔民休息,从而形成文景之治。说明无为也是一种有所为,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的恰当的作为。
同理,洪应明归隐山林,不在朝堂有所为,也是由于当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便只能归隐山林,诉诸笔墨,从而以此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有所为,是明智的选择。
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是因为其在养精蓄锐,等待机会,最后才能一鸣惊人。
释家出世思想以世间之苦为理论起点,以出离世间之苦获得
之真实安乐为理论归宿,那么,与世间正相反对的便是生死
之因的除灭而达到的涅梁境界,出世就是超过和胜过一般世间的意思,佛教的处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不问世事,真正的处世是思想上的出世,
原文: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寻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保留一份纯真并非就能排除所有杂念,执着于外在并非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破除外在也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请问佛陀如何解释这种事,身处素食要能超脱于俗事之外,追求私欲是一种痛苦,断绝一切私欲也是一种痛苦,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好好修持。是佛教的空观,
又如讲佛教的“明心见性”,“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前集,第my,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观念,在书中多有出现,甚至有人认
为这本书在根本上就是“说禅劝世”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是圆满而寂静的状态。
释家相信业力轮回,因果报应,主张积德行善,修行养性,广积善缘,以求功德圆满。涅槃是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是由历劫辛苦,积行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
所以佛教一方面鼓励人民修身治性,明心见性。也鼓励人民做善事,与人为善。
儒家的入世精神、佛道的出世与无为,在《菜根谭》的格
言中相济并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
而言,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还要有超脱的情趣,“居轩冕
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卜,须要怀廊庙的经论”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后集,第41)。另外,就个人修养而言,读圣贤书与放浪形骸于天地自然之中,热爱世问俗世生活与天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后集,第116)。在《菜根谭》看来,人生意趣就寄托在此之中,儒释道一体,出世入世交织,人生只有兼顾进退、进退自如才是智慧的人生。
审时夺度的态度:在处世的过程中,要了解时局,明白自己的所处的恶环境,随机应变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审时夺度,即对自己的的朋友圈有所判断,有所取舍,和哪些人交朋友,怎样交朋友,都需要自己权衡。钱钟书夫妇在文革期间能够保全自己,也是因为其审时夺度的处世智慧
进退自如:这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的融合。既有儒家的在高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