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励志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励志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由于它们具有简洁明了、意义深远的特点,成语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多的成语中,有很多都蕴含着励志的故事,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追求梦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励志意义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1.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成语“锲而不舍”出自战国时期的《荀子》一书,意为坚持不懈、毫不放松。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襄子,他小时候喜欢雕刻玉器。

有一次,他听到了一位玉匠的话:“寸断玉者易找,寻一玉者难得。

”这句话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开始锲而不舍地练习雕刻技术,最终成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玉雕师傅。

2. 金玉满堂(jīn yù mǎn táng)成语“金玉满堂”形容家庭充满财富和幸福。

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时期,有一位杂技表演者叫陈福,他是一个穷人,但他非常渴望富有。

有一天,他在演出时不小心把一个水晶球弄碎了,里面竟然满是金子。

这一幕使人们明白,只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坚持努力,也有可能获得财富和幸福。

3.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成语“知难而进”表示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

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叫董其昌,他精通兵法,却因长相丑陋而备受歧视。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4. 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 g rén)成语“一鸣惊人”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的突然出类拔萃。

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守敬的天文学家,他在他的书中预测了一次日食,并成功地计算出了日食的时间。

这一预测令人惊讶,因为在当时,西方的天文学已经相对发达,而中国的天文学却相对滞后。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规定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单独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规定。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十大励志成语故事

十大励志成语故事

十大励志成语故事1、破釜沉舟一次,楚军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

经过这一仗打得秦军再也振作不起来,士气低落!霸王的名字让人闻声丧胆!没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2、悬梁刺股国时期苏秦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

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

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3、过门不入禹是鲧的儿子。

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积土阻水,结果失败。

新帝舜命禹继续治水。

禹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4、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

项羽渡漳河后,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四面楚歌刘邦把项羽围困垓下。

项羽夜里听见四面汉军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心情沮丧。

虞姬自刎,项羽英雄末路,带残兵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6、三顾茅庐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三次诚心拜访,终于打动诸葛亮,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7、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

他出身农家。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8、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9、水滴石穿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

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

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励志的成语故事20则

励志的成语故事20则

励志的成语故事20则篇1:1、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3、勤能补拙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范蠡的人,他是吴国的一个贤良之士。

有一天,范蠡听说
自己的家乡越国被吴国所灭,他心怀报国之志,决心要报仇雪恨。

于是,他选择了在吴国做一个低层官员,每天都默默地忍受着屈辱和委屈,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范蠡在家中卧薪尝胆,日夜思虑,终于在十年之后,策划了一场成功的复国计划,越国得以重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故事二,破釜沉舟。

战国时期,楚国将军项羽率领大军与秦国展开了鏖战,但在巨鹿之战中却惨败
而归。

项羽心怀失意,士兵们也都心灰意冷,纷纷建议撤退。

然而,项羽却毅然下令破釜沉舟,焚烧战船和炊具,以示决心。

这一举动激励了士兵们的斗志,最终取得了霸业。

破釜沉舟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必须做出激烈的决断和牺牲。

故事三,坚持不懈。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他年轻时曾经被流放到齐国,受尽了委
屈和屈辱。

但孟尝君并没有气馁,他努力学习治国之道,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他治理国家,使齐国强盛起来,被后人誉为“孟尝君治国无疆”,这就是他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

这些励志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信念,坚持不懈,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都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终有所成。

励志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成语一,锲而不舍。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孟子的哲学家,他勤奋好学,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

有一天,孟子听说北方有一个国家的人们在修建一座大坟墓,坟墓的规模非常宏大,修建的时间也非常长,但是每次修建到一半的时候,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停工,最终成为了一座废弃的坟墓。

孟子听了之后,深受启发,他对自己说,“我也要像修建坟墓的人一样,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不因困难而放弃。

”。

成语二,精益求精。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匠,他精通工艺,制作的器物无一不是精品。

有一次,他制作了一把剑,剑身锋利,剑柄华丽,但是他却不满意,他总觉得还可以更好。

于是他又花费了数月的时间,对剑进行了反复雕琢和打磨,最终制作出了一把更加完美无瑕的宝剑。

这位名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成语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对天文、地理等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

张衡常常整日沉思苦想,夜晚也常常做梦,他在梦中得到了许多灵感和启示,这些灵感和启示成为了他科研工作的重要素材,也使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张衡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思考,就能够获得进步和成功。

成语四,水滴石穿。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鲁班的木匠,他有一个绝活,就是利用水滴石穿的原理,制作出了一种锥子,这种锥子非常锋利,能够轻易地穿透各种坚硬的材料。

鲁班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这些励志成语故事,都是古代智者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给我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愿我们能够在这些励志成语的启迪下,不断奋发向上,追求梦想,创造美好的未来。

励志勤学成语故事

励志勤学成语故事

勤学故事1.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2. 苏秦刺股苏秦是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

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

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

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

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3.孙敬悬梁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 车胤囊萤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

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对人有激励作用的成语故事

对人有激励作用的成语故事

对人有激励作用的成语故事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周文王姜太公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渭水边地方。

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

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

一天,农民看见后说道:“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传到了姬昌那里。

他派士兵和官员去叫他来。

但太公都不理睬。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聘请太公。

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韦编三绝—孔子孔子晚年喜好读《周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韦)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3.卧薪尝胆—勾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前倨后恭、侧目而视、悬梁刺股—苏秦(1)前倨后恭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

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

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

20则励志成语故事

20则励志成语故事

20则励志成语故事1、【磨杵成针】[出处]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李白幼年时,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大娘,正在磨一根铁杵,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很感动,改变了中途辍学的念头,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励志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囊萤映雪】[出处] 囊萤: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数十,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映雪:《孙氏世录》记载,晋代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无油,冬天常映雪读书。

【励志成语解释】: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3、【破釜沉舟】[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励志成语解释】:打破饭锅,凿沉渡船。

比喻决一死战。

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4、【锲而不舍】[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励志成语解释】:持续地镂刻下去。

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5、【有志不在年高】[出处] 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励志成语解释】: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才有抱负。

谓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来衡量。

6、【有志者事竟成】[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励志成语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7、【愚公移山】[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

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防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励志成语故事1: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励志成语故事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将李广。

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

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

他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

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

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励志成语故事3: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

”所以,虚心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才能更好的进步。

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励志成语故事精选一、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将领范蠡在攻打楚国的战役中,为了增强士气,他下令破坏秦军的后方补给,并将粮食装在木筏上丢入大江之中,以表示无论胜败,秦军都要与楚国决一死战。

这个举动鼓舞了士气,最终秦军战胜楚军。

破釜沉舟的成语寓意着毅然决然地做出牺牲,不留退路,以激励自己取得成功。

二、井底之蛙(Jǐng dǐ zhī wā)《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有一只蛙一直生活在井底,对外界一无所知。

一天,一只大牛突然出现在井口,向蛙描述了浩瀚的大海,广袤的草原等壮丽景观。

可是蛙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大海一定比井底的水更小。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指的是那些视野狭窄,缺乏远见的人。

三、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的《离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其中“锲而不舍”指的是坚持下去,不放弃。

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取得成功。

四、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据说唐代名画家顾恺之在绘制一幅画龙的时候,他花了很多时间绘制了精美的线条和躯干,但是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

最后,他在画龙的眼睛处加上了一点白色的颜料,整幅画作立刻鲜活起来,一下子生动了。

从此,“画龙点睛”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细节能够使整体更加完善。

五、风声鹤唳(Fēng shēng hè lì)这个成语源于《战国策·魏策》记载的一段故事。

当时,秦国的长平之战即将开始,魏国的文侯曹参身处在紧张的氛围中。

突然,一只鹤在晨曦中高鸣,然后扇动翅膀飞向南方。

曹参因为熟悉鹤的秋风快到的习性,立刻想到秋天即将来临,决定在这个时机发动进攻。

结果,魏国成功击败了秦国。

风声鹤唳这个成语指的是事先发出的警告或者暗示。

励志成语故事大全

励志成语故事大全

励志成语故事大全
一、赤壁之战。

春秋时期,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一场分秒必争的较量,孙权大军四面围攻,刘备大军只有六、七千人,弱小的刘备军队,只能靠借势,以“错漏”抵御。

在苦战中,诸葛亮大显身手,早期准备深入,被称为“赤壁英雄”,彻底让孙权大军噤声。

二、伍子胥挑担。

伍子胥,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将领,曾经险些决裂与宋公明的关系,但最后他还是决定跟随宋公明,为宋公明的“大业”献身。

伍子胥的功勋无数,最著名的要数当年他挑起担子,横渡大江,前往拯救宋公明,可以说这是“伍子胥献身宋公明”的历史性瞬间!
三、项羽烧秦楼。

项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勇猛无双,作战从不后退。

他曾经发出挑战书,想要跟秦国对抗,就在这时,他突然烧掉了秦国的楼房,可以说他为自己“讨伐秦国”的壮举而闻名。

虽然最后他终究失败了,但项羽烧秦楼这桩壮举,却让后世铭记了他的名字。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9篇)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9篇)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9篇)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励志成语故事1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2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励志成语故事十篇

励志成语故事十篇

励志成语故事十篇励志成语故事十篇1【悬梁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励志成语故事十篇2【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励志成语故事十篇3【曹冲称象】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

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

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

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经典的励志成语故事6则

经典的励志成语故事6则

经典的励志成语故事经典的励志成语故事6则你们学过哪些成语故事是励志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励志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问一得三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着孔子学习。

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恐怕是留一手的。

”一天,有个名叫陈子禽的学生问孔鲤:“你在老师那儿一定比我们多学一些东西吧?”孔鲤老实地回答:“没有什么呀!就是有一回他一个人站在庭院中,问我学过《诗经》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诗经》。

还有一次,他问我学过礼没有,并说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听了他的话,我又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啊!”“那就好。

”陈子禽因为问一而得三,高兴地想同学们报告说:“我问孔鲤一件事,他却告诉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学诗,第二知道要学礼,第三嘛……我知道了先生对自己儿子并不特殊亲近……”弟子们终于解除了对孔子的误解。

问一得三的意思是:问一件事却得到解决三件事的办法。

形容求少得多。

得见青天孟秋指阴历七月,民间信仰中,七月是诸事不宜的鬼月,七月朔日(初一)要开鬼门,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鬼节),七月望日(三十)要关鬼门。

古时候,关鬼门时,处处可见超度盛会。

金光寺塔内藏有舍利佛宝,所以寺塔夜放霞光,使得祭赛国被四方敬仰,但是孟秋朔日半夜,天忽然下了一场血雨,舍利佛宝不翼而飞,从此金光寺塔也不放光了,四方也不来朝圣了。

国王冤枉金光寺和尚,把他们囚禁起来,每日里严刑拷打他们。

三年后,唐僧一行取经经过祭赛国,唐僧同情金光寺和尚的遭遇,沐浴后和孙悟空前去扫塔。

在扫塔过程中,孙悟空捉到两个鱼精,经过师徒二人盘问,才知道兴风作怪的是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怪。

两三个小和尚提着灯笼引唐僧师徒下塔。

一个先跑去报告众人,说:“好了,好了!我们得见青天了!偷宝贝的妖怪捉到了!”得见青天的意思是:“得见青天”指冤屈得到伸张。

石邑深涧董阏于被派往赵国的上地担任地方长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
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
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
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历史上着名的大将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曾经投奔过项羽。

由于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他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也想过要走。

后来萧何
“月下追韩信”,才把他追了回来。

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

项王大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被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猛。

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
是匹夫之勇罢了。

项王对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


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时,他不封。

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
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

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好几条,而项羽喜欢杀戮以至于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语释义
形容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故事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出处译文
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

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
封爵位的,他不封。

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
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

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