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9: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北魏 建立
统一 黄河 流域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单元小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商业、农业、手工业) 2.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1)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 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 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 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 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 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 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 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改革家.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铸造铜钱,实物交换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 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巩固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人口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3.下图是一幅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4.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5.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分清改革的目的和影响,B是改革产生的影响,C是条件。
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 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 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 起着一定的影响。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 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 叠双”,无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都显示 了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 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 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 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 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 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 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 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 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1.农牧业的发展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荒地得到更多 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 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 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发展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调整即 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 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 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 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 兴修等。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 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 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 一奠定基础。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 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 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 人 胡 食 画 像 砖
鲜 卑 族 遗 址
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 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 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 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 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 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
(3)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思维点拨]1.北魏经济发展原因:一是黄河流域的统一;二是社会相对稳定;三是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四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五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原因: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
①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得到传播;汉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认识]1.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的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
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本课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预习自学】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1.农业:(1)得到很大提高,适应了精耕细作的需要,孝文帝还重视兴修。
(2)的许多荒地被重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人口也大有增加。
(3)适应的需要,城郊蔬菜、果木及其他的种植发展起来。
(4)也得到发展,牲畜的品种、饲养、繁殖和兽医经验,都比过去丰富。
2.手工业:(1)发展尤其显著,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技术,虽然比南方粗糙,但对后来时期北方的制瓷业的繁荣,有直接的影响。
3.商业:(1)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又重新开始铸造,用逐渐代替实物交易。
(3)也有长足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1)尊崇儒学,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
(3)采纳汉族。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内迁的鲜卑族劳动者成为中原的,贵族成为中原的。
②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的影响。
2.历史作用:加速了,促进了国家统一。
【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孝文帝改革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的北魏政权封建化?3.孝文帝改革后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什么意义?【检测反馈】1.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视兴修水利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2.读右图,能获得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准确信息是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5.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C.民族矛盾尖锐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7.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政治制度D.学说汉话8.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10.读下图,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相互影响③胡汉差异逐渐缩小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高中历史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采用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 B.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③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①②③④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2.(2014·西城区模拟)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 B.成都C.杭州 D.广州答案:A3.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4.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解析:采用均田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迁都洛阳,适应了封建化需要;实行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而不能杜绝。
答案:B5.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即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
材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
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6: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达标』1.(2017·广州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答案』 D『解析』在题干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的农民,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答案』 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3.(2017·临沂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答案』 D『解析』推行均田制是为了保障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故『答案』选D项。
A、B、C三项是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
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答案』 C『解析』“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 D『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 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 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 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影响评价改 革的因素。
生产方式农耕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一)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 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 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3、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为隋唐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的 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分析成功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2013·常州高二检测)“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此处描述的是()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D.孝文帝改革3.(2012·泉州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4.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5.(2013·莱芜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6.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D.倡导严刑峻法7.(2012·南京高二检测)北魏诗歌有云:“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其反映的情况是()A.迁都洛阳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北方汉人吸收了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D.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影响深远8.(2012·瑞安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二、非选择题9.(2013·江苏单科·T24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问题探究分析图片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历史选修1课堂探究: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含答案
课堂探究探究点鲜卑族的汉化史料导入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互动探究(1)从上述的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2)依据史料及图片,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重要影响。
提示:(1)信息:图1: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
趋势:民族融合加强。
(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名师精讲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例题】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关于北魏封建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B.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C.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D.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题目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对封建化的理解认识能力。
解题指导:民族融合的含义既包含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也包含汉族学习鲜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技术和经验。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3.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 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 过程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 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 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北 魏 时 期 的 动 物 纹 锦
北魏· 鎏金镶嵌高足铜杯
三、措施: 1、经济: 实行均田制、租调制 2、政治: 整顿吏治、设三长制、迁都、废旧制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
定门第、改籍贯、
四、评价
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 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 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 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 核心发生。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 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 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7: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训练3 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达标』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5.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魏晋农家庖厨图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请回答:(1)你从图片中获取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2)四幅图片有何差异?为什么?(3)产生这四幅图片变化的原因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
这一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
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
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
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
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
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3 促进民族大融合
『基础达标』
1.(2017·广州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2.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
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3.(2017·临沂高二检测)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4.(2016·玉溪高二期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5.(2016·湛江一中高二期中)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6.(2016·德阳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民族战争
D.阶级斗争
『能力提升』
7.(2017·泰安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答案』精析
1.D『在题干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的农民,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
2.A『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
3.B『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
4.D『推行均田制是为了保障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故『答案』选D项。
A、B、C三项是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
』
5.D『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
所以选D项。
』
6.B『北魏统一北方后,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推动了改革的进行;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故本题选B。
』
7.(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
(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
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