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2章 第1节 杠杆(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4. 杠杆的分类: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PPT2. 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五要素,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五要素2.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3. 杠杆的分类: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杠杆属于哪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1)撬棒(2)天平(3)剪刀(4)钳子答案:(1)省力杠杆(2)一等臂杠杆(3)费力杠杆(4)省力杠杆2. 题目: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列杠杆的力臂。

(1)F1 = 10N,L1 = 2m,F2 = 15N,L2 = 1.2m(2)F1 = 8N,L1 = 0.5m,F2 = 12N,L2 = 1.5m答案:(1)L1 = 3m,L2 = 0.8m(2)L1 = 1m,L2 = 2.4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在上述教案中,提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理解杠杆原理的关键。

在本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该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实现。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课程时,意图让幼儿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索,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培养幼儿观察、实践和探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杠杆模型,包括不同形状和长度的杠杆,以及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模型。

2. 学具: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套小杠杆模型,让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操作。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原理。

例如,让幼儿观察一个悬挂在支点上的重物,然后让他们尝试改变重物的位置,观察支点的移动情况。

2. 讲解:向幼儿解释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支点、动力和阻力。

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践:让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小杠杆模型进行实验。

鼓励他们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情况,并尝试改变动力和阻力的位置,观察杠杆的变化。

4. 讨论:让幼儿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他们的实验结果,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杠杆的应用,例如在家庭中使用的杠杆工具,或者在游戏中的杠杆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设计

《杠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教师:1.出示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引导学生得出杠杆的定义。

观察日常生活用的工具钳子、筷子、指甲钳、跷跷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都是能够提供方便。

教师: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师: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

(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教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

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

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

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杠杆。

杠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杠杆的原理对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剪刀的构造,引导学生发现剪刀的刀片和把手构成了一个杠杆。

让学生思考: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是哪些部分?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杠杆是指能够在固定点旋转的硬棒,它分为三类: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一端,称为一端支点杠杆;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中间,称为中间支点杠杆;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外侧,称为外侧支点杠杆。

杠杆的特点是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平衡,即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

3.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

引导学生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动力臂是指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是指阻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一根杠杆,动力臂为3cm,阻力臂为4c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如:一根杠杆,动力臂为5cm,阻力臂为6cm,判断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杠杆定义:能够在固定点旋转的硬棒分类:1. 一端支点杠杆2. 中间支点杠杆3. 外侧支点杠杆特点: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平衡平衡条件: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根杠杆,动力臂为2cm,阻力臂为3c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绳子、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撬棍撬石头,引出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5. 应用:举例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翘板、剪刀、钳子等。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下列情况,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1)一个人用撬棍撬石头,撬棍的一端为支点,石头的重力为阻力,人的推力为动力。

(2)一个人用剪刀剪纸,剪刀的一端为支点,纸的张力为阻力,人的剪刀剪切力为动力。

2. 答案:(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人的推力×推力臂=石头的重力×阻力臂。

(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人的剪刀剪切力×剪切力臂=纸的张力×阻力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 杠杆的类型: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3. 力臂的概念: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2. 能够判断各种生活中的杠杆类型,并运用杠杆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类型的判断,力臂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为什么能起到省力或费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转动原理。

3.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杠杆类型的判断方法,如撬棒是省力杠杆,剪刀是费力杠杆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天平秤、吊车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省力杠杆,并实际制作和测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1. 杠杆: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 杠杆的类型:省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3.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杠杆一定是硬棒。

()动力臂越长,杠杆越省力。

()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2. 选择题: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 撬棒B. 剪刀C. 钳子D. 天平3. 计算题:一根杠杆,动力臂为1m,阻力臂为0.5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点和潜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杠杆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杠杆的概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砝码、剪刀、钳子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把剪刀,一个小桶。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杠杆的故事,如“翘翘板”原理,引起学生兴趣。

4. 实践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杠杆抬起重物、用杠杆平衡木棒等。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杠杆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融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杠杆原理进行创新实践,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翘翘板、探究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杠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杠杆,分析它们的平衡条件和效率,并尝试提出如何优化这些杠杆的使用效果。
2.完成课本第十二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巩固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及效率等知识点,通过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
3.教师总结:“这些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杠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杠杆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一、二、三类杠杆)及其特点。
2.详细讲解杠杆的五个要素:力臂、力点、支点、作用力和阻力,并通过图示进行说明。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平衡条件公式: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并运用杠杆原理分析其工作原理。
2.学习并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力臂、力点、支点、作用力和阻力,能正确绘制并标注杠杆的五要素。
3.掌握杠杆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力的大小、确定力的作用点等。
4.讲解杠杆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2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2

杠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特点及应用3、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4、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教材分析重点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难点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关键点拨教具准备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导入一、导入:同学们小时候一定玩过跷跷板吧你知道跷跷板为什么会上下转动?跷跷板受到那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新授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三、合作探究(学法指导)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实验方案①选取实验工具②写出实验步骤③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等(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时依照“右高右旋左高左旋”的方法(这一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小组讨论总结得出)即杠杆右边高则螺母向右移杠杆左边高则向左移直至杠杆水平平衡注意杠杆水平平衡一旦调好不得随意再旋转平衡螺母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3)实验中每次改变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后都要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这样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可以直接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单位不一定要用米只要两个力臂的长度单位统一就可以了(4)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有意展示一种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状态让学生画出此时杠杆的五要素分析对比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的不同让学生谈谈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求调节杠杆水平平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2.杠杆的分类让学生小组讨论杠的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杠杆知识注意观察生活中各种形状的杠杆如指甲剪、钓鱼竿、剪刀、筷子、天平、独轮车等并能按照动力臂与阻力臂长短的关系分析和判断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还是等臂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两点:(1)要省力就要多移动距离;(2)要省距离就要费力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没有的四、总结提升:要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1.请列举生活中至少三个不同类型的杠杆实例,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此题旨在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以下问题:
(1)一根杠杆,左侧力臂为0.5米,右侧力臂为1米,左侧施加力为20牛,求右侧所需施加的力。
(2)一个天平,左侧放置物体质量为2千克,右侧力臂为0.3米,求右侧所需放置物体的质量。
-基本概念: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臂的作用。
-杠杆原理:引导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工作原理,并尝试设计简单的杠杆装置。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解答、学生反馈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定义杠杆:介绍杠杆的概念,强调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放大力的作用效果。
2.分类杠杆:根据力臂的不同,将杠杆分为三类:一、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省力杠杆;二、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等臂杠杆;三、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费力杠杆。
3.杠杆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和动态图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杠杆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杠杆物品,如剪刀、撬棍、天平等,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物品都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作的。接着,我会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杠杆?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2章 第1节 杠杆教案2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2章 第1节 杠杆教案2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杠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教师:观察日常生活用的工具钳子、筷子、指甲钳、跷跷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都是能够提供方便。

教师: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师: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

(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教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

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

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

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

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我的教案:杠杆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杠杆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会使用杠杆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平衡尺、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讲解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测力计、钩码等教具,探究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数据。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变形和平衡条件,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杠杆的力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力臂和杠杆的力矩。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杠杆的力矩。

难点:杠杆的分类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演示仪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杠杆,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

3. 平衡条件: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通过演示仪进行实验验证。

4. 力臂和力矩:讲解力臂和杠杆的力矩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力臂和力矩的计算方法。

5.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例子,如剪刀的使用,讲解剪刀杠杆的原理和力臂的计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撬棍的力臂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1. 定义: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分类:(1)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动的杠杆。

(2)两端都可以固定的杠杆。

(3)两端都可以可动的杠杆。

3. 平衡条件:F1 L1 = F2 L24. 力臂:力的作用线到杠杆的转轴的垂直距离。

5. 力矩:力臂与力的乘积。

七、作业设计(1)一根长度为2米的撬棍,作用力为100牛。

(2)一把剪刀,手柄长度为0.2米,剪刀刀片长度为0.1米,作用力为5牛。

答案:(1)力臂 = 100牛 2米 = 200牛·米(2)力臂 = 5牛 0.1米 = 0.5牛·米2. 题目:一根长度为3米的撬棍,作用力为150牛,另一端作用力为60牛,求杠杆的力矩。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12章第1节+杠杆+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12章第1节+杠杆+说课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PPT和实物展示,介绍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力臂、力、作用点、支点、阻力臂);
2.分组讨论杠杆的分类,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
3.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杠杆原理;
4.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杠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实验探究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杠杆原理,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影响探究效果。
应对措施:
1.对于力臂概念的理解,我将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辅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在小组合作中,我将明确分工要求,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协助;
3.对于实验操作不熟悉的学生,我将提供个别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提问情况;
3.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杠杆模型、天平、剪刀、撬棍等,用于直观展示杠杆原理和分类。
(五)作业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力臂的确定及做法
2、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教学环节
1、趣味游戏激发悬念
(2)主持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罐头要打开,哪位同学愿意来帮老师把它打开?
学生参与游戏:直接用手打开罐头
(2)老师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工具,这位同学再试着去打开这个罐头瓶,然后告诉同学你的感受。

这是为什么呢?
用铁棒打开罐头;用起子打开罐头,其他学生观看后重复
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2、认识杠杆
教师:大家看图回答问题①撬棒、抽水机摇柄发生了怎样的运动?
②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
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系。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大家都看见卖水果要用杆秤来称,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教师:其实至运用了杠杆品哼哼的条件,那干干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它的?
学生:阻力、动力、力臂。

教师:要探究这种杠杆平衡条件除了铁架台、杠杆外,还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
老师巡视提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如何做?各组分别把自己的方案讲出来,大家评议是否可行?
交流并得出结论:请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组上台演示,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把表格左边的数据或者右边的数据任意地加减或乘除,看两边的结果会怎样?
4、应用杠杆
教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

请欣赏一段录相。

(教师放一段“应用杠杆”的影片。


教师:通过观看影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一: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学生二:通过影片我知道省力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的力臂相等。

学生三: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学生四:生活中的羊角锤、铁皮剪、起子、钳子属于省力杠杆,船浆、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自行车上的车把、车闸、后货架上的货物夹等属于省力杠杆。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
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