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
地震工程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1、1 地震与地震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可以用灵敏仪器测量的约占99%;可以感觉到地为1%,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7%),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
如在20世纪,前80年(1900—1980)全球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05万人,平均每年死亡1.3万人。
1990年伊朗鲁德巴尔地震造成5万多人丧生。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紧急损失高达960亿美元就是例证。
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1、1、1地震类型与成因对于构造地震,可以从宏观背景和局部机制两个层次上揭示其具体成因。
宏观背景:地球的构造:R=6371Km 约 6400Km 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
地壳有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出地面的沉积层外,陆地下面的地壳主要为:上不是花岗岩层,下部为玄武岩层;海洋下面的地壳一般只有玄武岩层,革除厚薄不一。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
地幔主要有质地坚硬的橄榄眼组成,它具有粘弹性,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释放能量,从地下20Km~700Km ,地球内部温度有大约600℃~2000℃,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幔中存在着厚约几百公里的软流层,物质对流,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900Mpa~370000Mpa ,地幔内部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的运动着,即可能为地壳运动的根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厚2100Km )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据推测,外和可能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
通常认为,地球最外层是有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向下延伸的深度大约为70~100Km ,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也相互运动,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成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10 逆断层挤压褶皱地质模型与地震响应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10 逆断层挤压褶皱地质模型与地震剖面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4.断层面影响
(1).断层面对反射波能量的屏蔽作用 由于岩层错断,断面两侧岩石波阻抗往往是不同的,有时 甚至差别很大,使断层面可能成为良好反射界面,使断层面以 下界面反射能量大大削弱。屏蔽常造成断层面下出现空白区。 (2).断层面对射线的畸变作用
第二节断层解释
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1.反射波发生错断 2.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 3.反射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并出现空
白反射。 4.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和强
相位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3 波组和波系错断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第二节 断层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于油 气的运移和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 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实际对比中由 于断层附近地层产状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断 层,在断层附近地震反射波错断特征变的十分复 杂,因而,做好断层解释是时间剖面构造解释的 关健,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2.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1)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 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 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选加剖面上,正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地震讲义地震解释基本方法断层
图3-7 水平地层中断层模型与反射同相轴形态 a. 直立断层b.正断层c. 逆断层
图3-11断面对射线的畸变作用图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井零偏VSP 桥式标定
上行波剖面
Tg2 Tg2 Tg5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二维解释
4、作图方法和空间归位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经典的作图方法是使用水平剖面对比、 交点闭合、空间归位。空间归位方法有:直射线法、曲射 线法、射线追踪法。以速度之分,分为常速变速两种方法。
5、叠偏剖面直接作图和变速作图 叠偏剖面有绕射波和断面波归位、地质现象清楚等优点, 因此解释人员很重视使用叠偏剖面,但是用叠偏直接作图交点 闭合和空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后面还专门讲叠偏直接作图方法。
在标定中VSP 资料桥式标定精度高,使用 VSP 资料尤其是用好走廊 迭加、上行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对提升解释精度十分有利。
标定旳关键是子波、极性、速度等几种问题。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6 、精细旳构造解释,精细旳解释和反复处理亲密有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旳最终目旳,也是主要环节。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旳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旳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旳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提议用下列环节: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旳层,进行提升辨别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经典反射层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PPT精品文档
演化历史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典型盆地构造样式分析与解释
张性盆地
压性盆地
走滑转换盆地
一、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构造
解释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3、联合对比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图2-5 信噪比与连续性的关系
图2-13 绕射波能量变化
二、断面波
断面波的特点主要有:
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
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
3 )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 和回转波伴生并相切。
4 )断面波可连续追踪,通过闭合对比
可作出断面深度平面图。
图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1、据剖面根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 2、利用连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 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
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
5 、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 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 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74_NoRestriction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2.2.5 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学 剖面闭合:对比地震剖面时,将反射界面由一条剖面引到另一条相交剖面, 大 如果是同一层位,在交点处的 T0时间应相同,称为闭合。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 油 需要与正交剖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 石 对比有误。剖面闭合了解释不一定肯定正确。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 国 何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 中 入分析。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交点处存在闭合差:
院
王
课堂练习
Y560 Y540 Y520 Y500 Y480 Y460 Y440 Y420 Y400 Y380 Y360 Y340
Y320
• 标志层的确定 • 本作业采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部分三维测线,共 21条。其中主测线(inline)10条,联络测线(crossline)11 条,线距均为500m,比例尺为1:25000。
463 483 503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复习题
学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科 学
院
王
英
民
球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地 ) 京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北 ( 学 大 油 石 国 中
2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下图是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5.多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 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 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6.罕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 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
大、中、小震的划分标准
多遇 烈度 (小震)
基本 烈度 (中震)
罕遇 烈度 (大震)
第一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1.2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 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 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 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 几次。
堪修复
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7.08-14.14) (0.72-1.41)
11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的拱桥
毁坏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地震解释2断层解释多媒体
(七)
断 层 识 别 解 释
一 、 水 平 叠 加 剖 面 解 释
4 . 断层的地震剖面识别 --中型断层
① 无论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反射同相轴或波 组均明显错断。
逆断层时,同反射层同相轴在断层附近相互叠 掩;正断层时,同反射层同相轴在断层附近一般无 叠掩现象。 ② 断层附近反射波形改变、能量减弱,可见绕 射波和断面波。 ③ 存在一定宽度的断裂带。断裂带资料信噪比 降低,反射波波形、能量有不同程度变化,断裂带 影响区以外反射波恢复正常。
1.与断层有关的基本概念-- 断层描述要素 断层延伸长度:断面与某地层面相交的交线称 为断层线,其长度即为断层断至该层的延伸长度; 纵向穿层情况:反映断层在地层中向上或向下 断开及消失层位状况; 断距:指断层沿断层面相对位移的距离(亦称 为总距离),它由水平断距和铅直断距构成。
水平断距--指断层上下盘断点间的水平位移量;
(七)
断 层 识 别 解 释
一 、 水 平 叠 加 剖 面 解 释
4 . 断层的地震剖面识别 --小断层 ① 在无薄层叠加干涉和其他反射组系干扰情况下 小断层一般表现为同相轴扭曲、小错动或反射能量减 弱,高分辨率剖面提高了剖面纵横向分辨率,上述小 断层特征更清楚,是识别小断层的重要资料。 当同相轴分叉合并或强弱相位转换时,应根据近 邻层反射特征和相邻剖面表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是否小断层。 ② 发生小断层的部位存在局部地层产状变化。 ③ 为逆断层时纵向穿层较少,但在其上下近邻相 位应有类似地震响应。
1.与断层有关的基本概念--断层的主要分类
按断层面倾角大小、断层两盘的相对关系分为: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平推断层(走滑断层):两盘相对位移主要沿水平方向 进行,垂直断距不明显;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可近一 步分为: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层位标定的流程
理论上用声波时差曲线和密度曲线得到反射 系数,提取合适的子波。用子波与反射系数 求得的合成地震记录便可以很好的约束地震 剖面,测井与地震剖面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实际的地震层位标定过程中,由于收集到 的测井曲线上部地层层段资料的缺失、上部 地层平均层速度未知等原因,应用上述一般 流程进行标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标定前 标定后
正极性合成记录
测井曲线进行 手工上下拉伸 相关系数73%
合成记录极性影响分析
正极性合成记录 负极性合成记录
相关系数为:73% 相关系数为:-73%
子波频率影响效果分析
25hz 相关系数73%
10hz 相关系数 35%
子波频率影响效果分析
25hz 相关系数73%
50hz 相关系数65%
XJ23-1-2X XJ23-1-3BX
XJ24-3-1AX HZ19-2-1 HZ19-3-1 XJ24-1-1X HZ19-1-1A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3)利用VSP或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桥式对比,确定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否 一致,如不一致则进行相应修改:直到二者吻合程度达到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一般应在20-30M以下。
(3)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LF1-1-1
研究区位置和实际资料分布图
SN6 NWSE7
0
10
20
30
40 Km
SN3 NWSE6
HZ08-1-1 HZ9-2-1
HZ HZ29-1-1
图
例
EW3
XJ36-3-1X
科学《地震》课件
国际经验交流
加强与国际救援组织的协调合作,共 享资源和技术支持。
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提高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的水平。
国际资金援助
呼吁国际社会提供资金援助,支持灾 后重建工作。
06
地震的未来展望
科技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监测技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 、地磁、地电等,提高地震监测
的精度和时效性。
地震预测模型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 更精确的地震预测模型,提高地震 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地震模拟与仿真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地震发 生的过程和影响,为地震防范和应 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 渠道,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
地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改变 自然景观。
生态平衡破坏
地震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05
地震救援与重建
地震救援
01
02
03
救援队伍组织
迅速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 ,包括消防、医疗、搜救 等人员,进行现场救援。
救援设备配备
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如 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 医疗急救设备等,提高救 援效率。
科学《地震》ppt课 件
目 录
• 地震概述 • 地震的形成原因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的影响与后果 • 地震救援与重建 • 地震的未来展望
01
地震概述
地震的定义
总结词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或板块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详细描述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断裂,释放出积蓄的能量而 产生的。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 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2 )当不整合面平整,且下伏强反射界面,两界面
以角度相交时,形成widness效应。两界面的反射 发生干涉,对不整合界面的反射特征造成干扰,
X463
360
标志层确定
420
480
标志层确定
463
标志层确定
463
最后极性的确定:要考虑岩性组合特征和显示方式
Y360 标志层与区域不整合面不一定对应
463
483
503
复习题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6)下超面
(6)下超面(Downlap)
坡角迁移轨迹与下超类型
(6)下超面
• 平行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 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
旋转超覆
• 发散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 内部增宽,一般与差异构造沉降相对应。是一种 生长不整合。
(6)下超面(Downlap)
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一般发 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其特征是 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 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该界面处, 且界面下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是削蚀角度不 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 出现在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制下,削 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BJ2地震解释-层位标定-李昭伟
其中Z是深度,Rc是地层电阻率(经验式)。适用Z>200m的砂页岩沉积地层,要求地层 水的矿化度变化小,自然电位曲线上没有特殊峰值。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记录对比定层时,要求条件:
合成子波与时间剖面上记录子波一样。反射层是水平层;地层倾角较
大地层需要注意。
时而感到好无奈, 时而感到其乐无穷。
李昭伟
需要注意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 ,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有差 异的 , 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1、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明显波阻抗差界面, 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 2、同一岩性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 同 ( 例如水层与油层的分界面、水层与气层的分界面、油层与气层的分界面 ), 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差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 地质界面。 3、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由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 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地 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而是一组薄互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4、在有些地区,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 界面过于粗糙 , 在地震剖面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例如古地型风化剥蚀面、 珊瑚礁、断层破碎带、杂乱堆积的扇体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杂乱 反射。 李昭伟
3.4、标定要求
李昭伟
3.1、层位标定定义
3.1.1、定义
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 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 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不整合面性质,并划分构造层;确定盆地类型、盆地 内构造基本特征和构造样式、空间位置与形态,以及火成岩 体、盐体、礁体等地质体的识别;确定并分析盆地内断裂的 活动历史、断层性质、 分 析盆地的演化化历史,地层展布格 架及其与构造的配置关系,并分析其活动和形成的历;确 定盆地的基本类型,划分各级构造单元,绘编各种比例的区 域和局部构造图件;最后结合其它物探和地质资料,对盆地 内区带和局部构造进行含油气综合评价。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图2-26 逆冲片体引起假象: 高速地层逆掩产生假背形构造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一、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概论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式缑妫瓷波形态与地质构造,反射层与地层之间有紧密的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a .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
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 不在极小点。 b.剖面线与断层走向斜交时,绕射波变缓。 c.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经偏移处理 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 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或不整合面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d.绕射波较强时,有时在地震记录上严重的掩盖和干扰 真反射 波,可以通过组合、多次覆盖和叠加消除。
础图件。
2)地震解释工作者要了解工区区域地质背景,仔细研 究与解释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要做到对工区区域地
质背景,盆地类型和主要构造特点有一基本认识。这对于地
震解释工作者开展剖面解释和断层平面组合,以及最终解释 成果的正确与否都是十分重要的。
图3-2 说明构造环境所具有的特定的地质模型与解释的关系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
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平缓向斜型
(2)聚集型
(3)回转型
图2-19 凸界面地质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图2-5 信噪比与连续性的关系
演化历史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典型盆地构造样式分析与解释
张性盆地
压性盆地
走滑转换盆地
一、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构造
解释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和
综合解释四
个主要阶段
二、资料准备
1) 实质上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内容,地震解释工作者
首先要收集与本区或邻区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这些 资料包括有:水平叠加和叠加偏移时间剖面,测线坐标和相 应的地质资料。根据勘探目的和要求准备不同比例的测网图, 该图件员提供了剖面线的排列方向和间距,是构造解释的基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1、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与异常波的识别
2、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3、地震资料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4、剖面图、构造图的编制(断层组合)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 征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 和沉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图2-2 标准反射波的反射特征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1、据剖面根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 2、利用连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 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
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
5 、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 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 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3、联合对比
图2-13 绕射波能量变化
二、断面波
断面波的特点主要有:
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
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
3)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 和回转波伴生并相切。
4)断面波可连续追踪,通过闭合对比
可作出断面深度平面图。
图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同 岗 正 花 状 背 形 构 造 地 震 地 质 解 释 剖 面
同岗构造寒武系透镜体与多期断裂活动地震解释剖面(TB-155)
舞阳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223.6测线)
襄城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636测线)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潭口、代河不整合油藏剖面图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王场盐背斜油藏纵剖面图
性质、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
展布、沉积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 预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 砂体横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
的工作。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本范围
(1)断层的解释与组合 (2)典型构造解释与剖面特征
(3)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
(4)剖面图、构造图的编制 (5)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思路与应用实例
(1)盆地构造分析思想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中的主导作用。
盆地类型、盆内构造特征与地震资料的解释
成因构造分析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