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诗圣”的由来
杜甫的简介诗圣是谁写的诗句
杜甫的简介诗圣是谁写的诗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广为传诵,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歌充满着浓郁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他的诗句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甚至就连后人也曾经用诗句来表达对杜甫的景仰和敬意。
其中,代表性的诗句便是“诗圣是谁?唐人杜甫”这句话。
要了解这句诗句的由来,我们需要先对杜甫的生平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杜甫出生于758年,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年幼时便饱经战争蹂躏。
他青少年时期曾经辗转于多个州县,曾经当过小学教师、书记,也曾经做过一名文案。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职业生涯并不成功,经常遭受着贫穷和失业的困扰。
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阻止杜甫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他6岁开始诵读文学经典,对很多著名的诗歌都非常熟悉。
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诗坛上交游甚广,与李白、王之涣等著名诗人都有过交往。
到了成年之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其他职业,专心致力于写诗。
他的诗歌涵盖了自然、历史、民生等多个方面,包括了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流芳百世的文学巨匠。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诗圣是谁?唐人杜甫”呢?这句话实际上是出自于清朝的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唐代名流言行录》。
在这部著作中,郑振铎通过对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介绍,以及对杜甫诗歌的评价,高度赞扬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而这句话则成为了这本书中对杜甫的描述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概括。
那么,杜甫究竟有什么样的创作特点和艺术价值,从而被赋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其实,在杜甫的诗歌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具体描绘了极端贫困和战乱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同时将这些个体经验转化为艺术的铺陈,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批判意识。
他的诗歌非常接地气,实际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记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摹写。
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圣杜甫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
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因为杜甫的诗中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于是有“诗圣”的美誉。
诗圣的代表作有哪些诗圣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
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可惜的是,由于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诗圣杜甫的一生
随笔诗圣杜甫的一生胡钶古今中外,能称之为“圣”的人不多,《荀子·劝学》中记载:“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圣”字象征着极高的成就,杜甫出生于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唐朝,在当时出了不少的文豪大家,孟浩然、王维、骆宾王、柳宗元……这些诗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但显然,他们中没有一人能比杜甫更能担当得起“诗圣”的称号了。
杜甫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出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号称少陵野老,经历了整个盛唐盛世,可以说他少年时,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国家繁荣安定,一片祥和,开元盛世后的贞观之治更是将唐朝的经济军事等实力推到了顶峰,成为东方之最,百姓更多的接收到了外来的先进事物,在这样安定的生活中,少年杜甫生活悠闲自在,但他在书法作诗上花费的功夫倒是一点不少。
·家庭背景杜甫出生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生活过地非常优渥,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文武双全,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皆有口皆碑,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诗歌方面也有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武则天称赞过,在这样一个保守的家庭中,杜甫不缺乏诗文的熏陶,也会被灌输俗世的入朝为官方为生存之道的思想,故而他自称“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然而,“诗圣”杜甫显然不是一味焖在家中读书的书生,据《新唐书》记载,他早年“不自振”,倒是比一般的书生多了些真实的社会体验与情感历程。
·年少漫游731年,杜甫20岁,直至740年,杜甫29岁,他在吴越与齐赵两地漫游,唐代的不少文人都有年少漫游的经历,更有像李白这种,在漫游中获得才思迸发的源泉,杜甫在漫游时期写的诗还较为稚嫩、涉世未深,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寥寥几首,但从他当时的文笔中,我们似乎已经能看到他一代文豪的影子了。
在杜甫24岁的时候,刚从吴越游历归来的杜甫参加了进士的考试,前文也提到过了,他还有入世做官的家族使命,并未全部沉浸于在外游历的乐趣里,在这次考试中杜甫落榜,此时的他还未历经人世沧桑,区区落榜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显然,在青年杜甫的心中还是很有傲骨的,紧接着他开始了齐赵的游历,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惊世之作。
历史上关于杜甫的故事
历史上关于杜甫的故事杜甫是唐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我们看过很多杜甫的诗,但是关于杜甫的故事你看过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杜甫的故事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
他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过贡献。
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
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
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
公元736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
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
诗坛双星,相见甚欢。
他们一同游览了梁(今河南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并会见了善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
第二年,杜甫又与李白再次相见。
他们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一带逗留了好几个月,饮酒赋诗,到山中访隐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密得形影不离。
但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
第二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艺的士人都可到京师应试。
但那时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妒贤忌能的奸臣。
他最怕有才干的人进入朝廷,妨碍他弄权营私,就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
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
他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以显示才华。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玄宗要举行三个祭祀大典。
杜甫抓住机会,写了《三大礼赋》,果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又经过集贤院的考试,杜甫只得到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参军的职位。
困守长安的十年,使杜甫逐渐认清了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面目,看到了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这使他在思想上、创作上更接近人民大众。
公元755年秋天,杜甫离京还家。
在路过骊山行宫时,他看到唐玄宗正带着亲信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
关于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
关于诗圣杜甫的名人故事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
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
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
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
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
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
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
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
”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
”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
”杜甫说。
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
”于是杜甫吟诵起来。
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
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
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
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
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杜甫的介绍和他的事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杜甫的介绍及事迹1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河北),因曾祖父杜依艺当过巩县县令,于是就定居在巩县(今属河南),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于巩县。
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
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的诗人。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终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是很引为骄傲的。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所谓“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杜甫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府中,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
这些经历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看来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吹牛。
杜甫生在唐王朝的辉煌盛世时期,当时农村经济繁荣,交通也很发达,所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盛行着全国漫游的风气。
杜甫从二十岁左右到三十五以前,也曾经三次出游。
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发他无限想象。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于是他又带着蔑视考功郎的傲气,与苏源明等一起,来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_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_杜甫被后⼈称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常深远,被后⼈称为“诗圣”,⼈们都好奇杜甫的诗⼜称为什么。
下⾯是店铺为⼤家带来的杜甫的诗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杜甫的诗称为“诗史”的原因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
“善陈时事”包括两个⽅⾯的含义,律切精深。
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
早在晚唐《本事诗·⾼逸》就曾写道。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法,宋祁⽂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流离陇蜀。
”’这时杜甫还在世,⼈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千⾔不少哀,对社会具有⽐较⼤的正⾯的思想教育作⽤,“诗史”就⽤得太泛了不是史诗。
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也写道:“甫⼜善陈时事。
否则。
杜甫本⼈被称为“诗圣”,他在《梦少陵作》⼀诗⾥写道。
真正见诸⽂字的。
⼆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事件外:“青莲号诗仙。
”⾄于“诗圣”的称号,我翁号诗圣”,推见⾄隐? 杜甫的以“诗史”为核⼼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化的体现。
这就与⼀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杜甫逢禄⼭之难,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世号‘诗史’,⼜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故当时号为诗史,毕陈于诗。
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之难。
,殆⽆遗事,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是诗史 杜甫诗特点 杜甫写的诗通常揭⽰的是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暗和⼈民的疾苦,⽐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
他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
他勇于攀登,傲视⼀切的雄⼼壮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诗从精神境界上来看:爱国忧民; 从写作格式上来看:⼯整简洁 ;从内容反映上来看:通俗易懂。
杜甫被后⼈称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病 死 孤 舟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32岁的杜甫和43 岁的李白 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东都洛阳会面、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白那时是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从长安宫廷生活 中解脱出来,而杜甫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那 时杜甫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落第,游历各地,来到洛 阳。后来,又一个43岁诗人高適也来一起结伴而游。 他们入酒肆谈文学,临寒风伤古迹,古今多少事,付 诸笑谈中。那杜甫对李白的印象如何?他有首诗是这 样写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以后他又一再在诗中表达对李白的倾 倒崇拜之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以说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fans),以至后来写了十几 首思念李白的诗。
• 李白对杜甫的印象呢?据唐代笔记记载,李白写过一首 诗:“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 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就 是说杜甫很瘦,作诗很苦。当然这首诗不见于李白的集 子,并不可信。但可以看出当时人认为两人是完全不同 类型的人。 • 李与杜仿佛是天生对立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 人性格不同、活法不同:李活了61岁,诗酒人生,豪放 不羁,一生大起大落,大开大阖,传世诗歌900多首; 杜活了58岁,方正严谨,严肃悲悯,一生坎坷,历经磨 难,传诗歌1200多首。李是“诗仙”,杜是“诗圣”; 李的思想是道家,杜的思想是儒家;李诗豪放飘逸,杜 诗沉郁顿挫;李如天上的日月照耀,充满浪漫色彩,杜 如地上江河奔流,更多关注痛苦的人生。
• 困顿长安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 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 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 辛万苦,来到了四川。 这一时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关于杜甫为什么是诗圣的作文
关于杜甫为什么是诗圣的作文《杜甫为啥是诗圣?》嘿,你知道杜甫不?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诗人呢!为啥大家都叫他诗圣呀?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
咱先说说杜甫写的那些诗吧。
哇,那可真是太牛了!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他写的诗,有的让你开心,有的让你难过,有的让你感动得想哭。
就说那首《春望》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听听,这写得多棒啊!国家破了,山河还在,可是那种伤心难过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诗就像一把小锤子,敲打着你的心。
难道不是吗?还有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哇,杜甫自己住在破茅屋里,还想着天下的穷人。
这得有多大的胸怀啊!他就像一个超级大英雄,想要拯救所有人。
难道不是吗?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讨论杜甫。
一个同学说:“杜甫的诗好有力量啊!”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对啊,他总是关心别人,不像有些诗人就只知道写自己。
”我也赶紧说:“杜甫真的好伟大,他的诗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对杜甫佩服得五体投地。
杜甫的一生也很不容易呢。
他到处流浪,吃了好多苦。
可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写诗,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
他就像一棵顽强的小草,不管风吹雨打,都能坚强地活下去。
难道不是吗?我觉得杜甫就像一个大宝藏,里面有好多好多宝贝。
他的诗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
他的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心灵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杜甫是诗圣,因为他的诗有力量,有胸怀,有希望。
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杜甫是诗圣,他的诗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诗圣杜甫的富贵历史
诗圣杜甫的富贵历史诗圣杜甫的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712年的春天如常降临,河南巩县的一户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写道,一家子生了个男孩,人们来贺喜。
这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升官的;那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说到底,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孩子的未来,他将有怎样的生与死。
看着这个孩子降生的父母家人,远亲近邻,更不会知道,叫做杜甫的这个婴儿长大后,将历经战乱与饥荒,备尝人间辛酸。
而所有这些经历将熔铸成一颗诗心,发为不朽的篇章,为他赢得后世的仰望。
整整1300年过去了,杜甫的名字依然活着,和他的诗歌一样。
但人们所熟悉的杜甫生活颠沛流离、体恤民间疾苦的诗人,却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片段。
打猎和唱歌中度日实际上,杜甫59年的人生不都是现在人印象中那般穷困潦倒、艰难苦恨,至少他的前半生跟其他太平盛世中的公子哥一样度过。
杜甫的名字的故事
杜甫的名字的故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子美”等。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又合称“小李杜”,而杜甫也常被称为“小杜”。
杜甫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杜甫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曾受到神仙的赐予。
有一天,杜甫的母亲在院子里散步,突然感觉腹痛难忍,就赶忙回家。
这时,家中庭院前的一棵橘子树上,突然长出了九个又大又红的橘子,杜甫的母亲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就把这九个橘子摘下来带回家中。
当天晚上,杜甫的母亲把橘子放在桌子上,准备边吃边赏月。
然而,当她剥开橘子准备品尝的时候,却发现里面躺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这时,接生婆走了过来,惊讶地说:“夫人生了九个孩子!”听到这话,杜甫的母亲非常高兴,赶忙把接生婆请到屋里来。
接生婆仔细端详着这个小男孩,只见他容貌端正、天庭饱满、鼻直口方,一副英俊的样子。
接生婆对杜甫的母亲说:“夫人真是好福气啊!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前程万里。
”接生婆还给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男孩取名为“甫”。
这个“甫”字,实际上就是“艹”与“父”的结合体,表示为草木所包围的
父亲。
接生婆说:“日后夫人百年之后,可把孩子托付给我抚养。
”后来,接生婆成了杜甫的养母。
随着时间的推移,“甫”字前面又加了一个“杜”字,“甫”就成了“杜甫”,最后人们干脆把“甫”去掉,“杜”就成了杜甫的名字。
杜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
杜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他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0岁起,杜甫开始了游历各地,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10年壮游期间,杜甫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的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年)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
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三别”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插图]杜甫759年,杜甫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集大成的诗圣杜甫
• [7]昭阳殿里第一人:指阳贵妃。昭阳殿 是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居住之所,唐人多以 汉喻唐,以赵飞燕比杨妃,如李白"汉宫谁 第一,飞燕在朝阳"(《宫中行乐词》)等。
• [8] 辇:皇帝乘坐的车驾。
• [9]才人:即娴熟武艺的宫女。 • [10]啮(niè 捏):咬。勒:马衔的嚼口。 • [11]明眸皓齿:指杨贵妃的美丽容颜,承
色。”写出了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 珠宝器映得花木生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 用汉昭阳宫赵飞燕 喻贵妃之美。
“同辇随君”暗以讽刺玄宗和贵妃的放纵, 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 被班婕妤拒绝了的好事,杨贵妃正干得自 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 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焉。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 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将士们证实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 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 往城南望城北。”
第三层,写忆后归时之哀。总结全篇,照应首 段。人总是有感情的,不管李、杨怎样荒淫误国, 还是可悲的。这两句是用自然界的无情来衬托诗 人的有情。自然景物无知无情怎能责怨“细柳新 蒲为谁绿”呢?“黄昏胡骑尘满城,”诗人更得 小心,“吞声”,“潜行”,“归家”。
上句"一笑"而来。
• [12]血污游魂:指马嵬兵变、杨贵妃被缢 杀一事。归不得:长安已经沦陷,杨妃未 得善终,魂魄无法归来。
• [13]清渭:澄清的渭水。杨妃葬于马嵬驿 南滨的渭水,故以借指其亡灵。剑阁:指 大剑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玄宗 避乱入蜀,必经其地,故以借指玄宗。
• [14]臆:胸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圣”的由来
杜甫“诗圣”的由来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
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
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
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是中国人的诗圣,也是汉字文化圈认同的诗圣。
杜甫头上这一顶诗圣桂冠,我们理当惜之又惜,永远宝贵,永远珍重,不断发扬光大。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
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
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
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第二,杜甫是个爱国的人。
“爱国”与“忧国”显然不同。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入衰败的关键时期。
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
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
北宋即将亡国的时候,爱国名将宗泽因为朝廷掣肘,没有机会渡过黄河去抵抗金兵,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
指挥中国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东京< class"yinghua_" "/7/images/common/sg_trans." width"67" height"32" ALT"杜甫“诗圣”的由来" "杜甫“诗圣”的由来" />保卫战”的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亡的决心。
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
他在被蒙古人抓到燕京之后,在监狱里关了三年。
三年中,他始终不屈,坚持着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
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本书,首先就是一部杜诗。
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甫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
甚至到了现代,当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成都时,许多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
最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心情。
第三,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
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
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
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
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
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
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
他自称“儒”、“老儒”(“干戈送老儒”,《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甚至用从来都是讽刺意味的“腐儒”二字自况。
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
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
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
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
他不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
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
他早年自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话说得颇有些骄傲意味。
就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的下场。
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
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类型,唯有杜甫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的平民身份出现在那张长长的名单上。
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换个角度看,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杜甫,甚至比屡屡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这样牢骚的孔子更胜一筹。
儒家向来宣扬“内生外王”的思想,认为好的政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只要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就称得上“圣人”。
孟子本来就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发展到王阳明时代此话已经演变成了“满街都是圣人”,因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程度。
但可惜的是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失去了本色。
这样看来,杜甫这样的人在世界上能够存在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他能被称为“诗圣”。
这个“圣”字更注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
杜甫的形象却留在了全世界每一个热爱诗歌和崇尚道德的人的心里。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里赞扬的那样,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 ": none; HeiGHT: 0px" WIDTH"0" HEIGHT"0" "mailcontent_load_finsih" ALT"杜甫“诗圣”的由来" "杜甫“诗圣”的由来" />
您的朋友桃花源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正在发送...
此邮件已成功发送。
再回一封
快捷回复给:桃花源
切换到完整写信模式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