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犯罪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来得更多、更坚决、更直接、更重要。
犯罪亚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成因加以探讨,并由此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文化犯罪亚文化青少年犯罪Abstract: The house of criminal teenagers rate has becme high, which is the one of most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security of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he reason that causes teenagers gang to commit a crime is extremely complex, In which thedevelopment for teenagers, the influence of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al environment takes affect to come, is more firm , more direct , more inferior culture is caused commit a crime in teenagers, from aspect cannot appraise take inferior culture what commit a crime with teenagers relation is a important program that we are faced examination accessary crime inferior culture of this paper as in teenagers, criminal cause is discussed , from this,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and decreasing for teenagers, the criminal measure of specific aim.Key words: culture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e criminal teenagers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在当今,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亚文化的消极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青少年亚文化是主文化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青少年亚文化如果不能在主文化的引导之下良性发展,就会同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1 不良亚文化的概念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影响极大。
而在某些方面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都可以称为亚文化。
一般情况来说,不同的群体各具自已的价值观,而有些价值观则散布于主文化影响之间。
它并不否定主文化,仅仅是忽视主文化的某些方面,以自已特有的形态补充主文化。
不良亚文化则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亚文化与不良亚文化之间不能等同。
我国的不良亚文化源自于西方的暴力和色情,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腐朽的部分。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强烈的反社会性;二是注重拉帮结派,不注重是非;三是唯利是图的人生精神。
如当代以暴力和色情为中心的不良文化等均属于不良亚文化。
2 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一是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诱导作用。
从犯罪心理学上来说,犯罪行为概念指的是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的支配下的违反刑法规定要受到处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外在因素,犯罪心理则是内在因素,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观念正处在逐步形成和完善时期,来自多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不良亚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使得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行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个青少年,如过度贪恋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贪图享乐、追求高档、过度消费、炫富斗富等不良行为在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在思维方法上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加之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干起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演变,而在当代青年亚文化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丧文化”的现象。
丧文化是指一种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表现出无奈、颓废、消极情绪的文化现象。
在丧文化的影响下,青年们对未来丧失了希望,对生活充满了抱怨和消极情绪,这对青年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我们需要了解丧文化产生的原因。
丧文化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在社会环境方面,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现状是丧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青年在面临就业、升学压力时感到无望,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蔓延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丧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中的溺爱或者严苛,以及学校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等现象都会对青年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导致丧文化的出现。
在面对丧文化现象时,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范。
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发现并解决青年心理问题。
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中要有耐心,不要溺爱也不要严苛,要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去帮助他们。
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抵抗力。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成长空间,以帮助青年走出心理困境,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我们还应该从文化建设方面入手,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对青年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推出更多文化产品和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比如举办关于情感交流、生活分享、心理疏导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倾诉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制作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读物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和社区义工等形式,来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校园亚文化对德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探析(修正)

校园亚文化对德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探析校园亚文化是指游离于主流的校园文化之外并不为主流校园文化所接纳的校园文化形式。
校园亚文化存在于部分学生小团体之中,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校园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挑战。
因此,在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正视并处理好学校中存在的亚文化现象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校园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亚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因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所有的校园亚文化的表现形式都以展现青少年的个性为特征,充满了叛逆与颠覆,充满了对未知领域的强烈的好奇,充满了对享乐生活无限憧憬。
①课桌文化在中小学生的课桌上,形形色色的图画、文字往往充斥其中,年龄较小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创作”得意得镌刻的课桌之上,并以此为荣,稍大些的学生则往往刻写自己喜欢或暗恋的异性名字,或者是自己崇拜的偶像的名字,也有不少学生会在课桌上刻写一些自我激励的语言。
多种形式的“小创作”让课桌疲惫不堪,也让老师头疼不已。
②厕所文化厕所文化多出现在厕所的墙壁上,充满各种性暗示,五花八门的图案以及各种脏话。
③服饰文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个性化追求的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衣着上追求新鲜与时尚,并以穿校服为丑。
因此,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拒绝穿校服上学,即使穿校服也会是以自己个性的方式穿在身上。
此外,所谓“非主流“小饰品、”“非主流”妆容也是学生追逐的方向。
④口头文化在校园亚文化群体中,学生的语言要么脏话连篇,要么暴力成性,要么就是似是而非的网络语言,要么是娇滴滴嗲声嗲气的蛮横公主腔……总之,怎么说话有个性怎么说,从来不会考虑语言的文明与健康。
各种庸俗无聊的新童谣也流行在很多学生的口中,如“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排成队,四年级的女生真可爱,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⑤非正式小团体文化学生中流行的各种各样的小团体,他们崇拜暴力、张扬个性、渲染色情,惟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不思进取,厌学情绪严重。
网红驱动下的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策略研究

教育探索119作者简介:张瑞(1995—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于网红热潮下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1)网络亚文化造成青少年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矛盾与失衡。
青少年正处于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对自我的认知定位、以及价值观并不清晰,网红输出为青少年输出了碎片化、快餐式的学习方式、甚至冲击着主流价值观,使得青少年的在网络上的习得认知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偏差,青少年处于叛逆阶段、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将造成青少年与家庭关系失和,厌学等问题的发生。
(2)网红热潮下的亚文化造成青少年主体性的危机。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
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
”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红独特的文化传输带给青少年全新的认知与消费体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主动性与能动性,并潜移默化地形塑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加速主体理性的衰落,并入侵经验世界,颠覆了青少年作为媒介主体的地位。
(3)偏离了寓教于乐的主线,在类似于抖音、快手、微博、以至于淘宝平台的推荐偏好过于顺从青少年的喜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进一步记录用户的浏览习惯,在下一次打开软件时便自动推荐与上次浏览相似的内容,青少年的自制力尚未可控,此类顺势而为的推荐方式对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过于放纵,而网红的内容创作也是基于粉丝的喜爱,与新媒体平台的偏好推荐如出一辙,并没有起到一个纠正,引导的正向作用。
(4)过度沉迷网络亚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
在新媒介的推动下,人人皆可为网红,成为网红在网络上享受粉丝的追捧,乐不可支,虚荣和幻想麻痹了神经。
自抖音平台上线之后持续发力,用户量陡增,目前抖音的主力用户群体,主要是18到24岁,该年龄段用户占比已超40%。
根据相关报道初中女学生住进医院还要看抖音,声称:“我能靠它赚钱,我还用上学吗?”从这些现象看一些青少年受抖音影响颇深,忽略了现实生活的需要。
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成因与对策

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成因与对策[摘要]格调低下的新童谣、泛滥成灾的卡通漫画及日益弥漫的消极混世、金钱至上的思潮,这些另类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缘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弊端。
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加强德育网络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社会化;要重构德育体系,健全学生人格,丰富文化生活;要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实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亚文化德育价值观校园文化作为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些不良文化倾向以其“新奇”、“趣味”、“好玩”等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另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和行为取向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一些格调低下,含有不健康成分,庸俗无聊的新童谣在校园内广为流行。
什么“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交了学费学不成,不如……”,什么“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排成队,四年级的女生真可爱,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
”什么“小燕子飞,五阿哥追,尔康爱上了夏紫薇;摸你的头,真温柔,好想和你手拉手。
”什么“考试作弊,齐心合力,谁要告密,下课暴力。
”等等,不一而足。
又如,一些学校集卡热走入误区,内容不健康的卡通卡片在校园内“风起云涌”,对孩子有误导之嫌。
日本版的漫画类小人书泛滥成灾,渲染色情、暴力等的作品屡禁不绝,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同时,消极混世、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的腐化观念正逐渐蔓延,花钱买作业、大办生日宴、哥们义气、攀比争阔、偷盗违纪等不良现象比以前明显增多。
再加上港台“殖民地文化”对学生日积月累的熏染,使学生媚外心理严重,起洋名、穿洋装、过洋节渐成时髦。
种种现象表明,校园文化已失去了往日的清纯,不良倾向的影响愈加严重,这给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不良社会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与对策

不良社会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与对策不良社会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与对策当前,社会处在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黄、毒、赌等流祸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纷涌,各种不良社会文化侵蚀和污染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青少年首当其害,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
为了解当前不良社会文化的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情况,笔者和同事专门在当地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原因和对策。
一、不良社会文化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现状与分析网吧、书摊、迪厅等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兴起原本是社会繁荣和文化进步的表现,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家往往置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于不顾,为敛财盈利而不择手段,使这些设施场所成为藏污纳垢,传染毒素的途径:网站纷拥着不健康的内容,书刊、影视剧、电子游戏等充斥着暴力、色情和愚昧思想,迪厅、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也鱼龙混杂。
调查发现,不良影视文化对青少年影响面最广,喜欢看武侠、言情、恐怖影视剧的学生近90%。
书摊和电子游戏厅影响次之,所调查的各乡镇辅导小学、初中、高中周边都有。
热衷看言情、武侠、枪杀小说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职高生分别有21%、32%、76.4%、78.6%。
不良社会文化传播途径的类型分布范围与当地经济水平关系密切。
不良社会文化泛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传播源难以控制,不良社会文化不仅传播渠道多,网络、书刊、影视、道德、家庭等都可以暗藏污垢,而且传播速度快;二是商家的不法操作。
经营网吧、电子游戏厅、书刊出租、影碟出租等利润可观。
据了解,一家黑网吧一年可盈利15万元,一家书摊出租店一年可盈利5万以上,一家电子游戏厅一年可获利7—8万元。
高额的利润使一些商家想尽一切办法招揽顾客;三是主管部门整治不力,有关部门在取缔时“心太软”,缴纳罚款后又可照常营业。
一些主管部门对不良社会文化的危害认识肤浅,办理经营证件时把关不严,平日所谓管理也仅仅指“收费”;四是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在心理断乳期,极需情感交流和抚慰;学习压力重,学校生活单调乏味,67.6%的学生感到学校生活并不“充实有趣”。
青少年亚文化表现成因及应对 网恋

青少年亚文化表现成因及应对网恋青春期是人到成年时期的一个独立的过渡期,是人的一次新生。
青少年在过渡的阶段中必将在身心方面表现出混乱、创伤、迷范、恐悦等特征。
迷范的游戏青年们借助中国战队的获胜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支撑与情感的寄托,并在网络媒介的支持下得到聚合与放大,为迷失的自己寻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为青年们提供一个“同类”聚合的平台。
他们可以在那个聚合的圈子中表达自己的不满、迷与孤独,通过情绪的发泄和心理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行为失范。
网络媒介的发展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新的场域,培育了亚文化群体聚集的土壤。
传统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多栖居于街角、舞厅、贫民区等“秘密”场所,学者们对其进行研究多依靠其发型、服饰等外在的符号解读,因此催生了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群体的风格意义研究。
而当今,青年亚文化社群在新的网络场景中,已经演变为混杂性、短暂性和“无关政治”的“流动身份”[5]。
游戏青年们不仅身边有相同爱好的伙伴,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聚集的机会。
而此次的“集体狂欢”既有游戏青年们的群体参与也有其他网民的助推。
对IG夺冠的个人感情达到入迷的程度,促使游戏青年们希望寻求到与自己有相同感情经历的人,以形成群体的认同。
游戏青年在IG夺冠时将激动的“心情”公布于社交平台,而网络的快速性、互动性很快聚合了散落在各地的游戏青年,促成了他们线上的聚集,完善了游戏青年们内在交流平台的建构。
当原本拥有相同情感但孤立的个人在虚拟空间相遇,形成内部成员数量庞大的群体组织时,游戏青年们的规模无疑大为拓展,他们的力量也因此而大大加强。
从微信朋友圈到微博平台,游戏青年的刷屏完成了此次“集体狂欢”的汇合,以他们独特的口号完成自己的庆祝。
个人情感的表达以“点赞”、“转发”等形式得到扩大,成为集体情感的诉说。
同时,又在“同类”的认同中加深已有情感在此次狂欢中也让我们看见了网络带给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新特点。
大学生不良亚文化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O c t . 2 0 1 3
V0 1 . 3 6 No . 5
第 3 6卷 第 5 期
大学 生不 良亚文 匕 现象 及其 应对措施
刘 晓
( 浙江农林 大学 ,浙江 杭 州 3 1 1 3 0 0 )
[ 摘要 ] 大学生不 良亚文化现 象主要 是 由社会 不 良环境 、 高校教育 的弊 端、 家庭教 育的缺失和 大学生 自身 因素 共 同作用产生的后果 , 对 大学生产 生 了诸 多负面影响 。因此 , 我们 需对症 下药, 从社 会 、 高校 、 家庭和 大学生 自身的角
良亚文 化 是与 主流 文化 背道 而 驰 的 ,不利 于 大学 生
成长与身心健康 的,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及破坏社
会 风气 、 校 园文 化氛 围的文 化 ( z - 。 大 学 生 是 我 国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是 祖 国的未 来 、 民 族 的希 望 , 这 一特 殊 身 份 决 定 了不 良亚文 化现 象 给大 学生 带来 的负 面影 响是 不 容 忽视 的 , 因此 , 大 学生 必 须 接 受 社 会 先进 文 化 , 树 立
人 生观 与价 值观 发生 扭 曲。 第二 ,不雅 信 息传播 导致 大学 生产 生畸形 价值 观 。一 些大 学生 中流 行 的不 雅 口头禅 、 课桌 留言 、 墙 壁 涂鸦 等 , 内容庸 俗 、 格调 不高 , 损坏 公共 教 学设 施 ,
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有所不同的文化体系。大学生不
使 子女 形成 以 自我 为 中心 的个 人 主 义倾 向 ;对 孩 子
现象虽然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个别特殊现象 ,但它 的负 面效应 仍不 可忽 视 , 严重 影响 着高 校校 风 、 学 风
论大学生不良亚文化及其矫治

内在 固有 的概念 , 可 以按照 阶级 、 它 年龄 、 族 、 种 民族 、 信仰 、 性别 、 地域 、 取向等等固有特性 的界 说 , 性 分解还 原为各种 亚
文化群和亚文化 , 而且 总是处 于社会构成 的各种形 式的 复杂 关系中 , 随着特定历史语境 的发展 变化 而不断演 变。它没有 单一 、 终极 、 对 、 绝 最后 的意义 , 只有无 尽的变换 的示意链 , 只 有在特定 的历史语 境背景和对应 的理 论框架 之下 , 亚文化 的 当下 占有 才有 具体 内容 ; 亚文化 不是 一个 物化 的 、 同质 的整 体存 在 , 而是一个多维度 、 多层面 、 立体 、 可变 、 异质 的指意 系 统 , 可以根 据 不 同的方 式 、 同 的角度 、 同的需 要来 划 它 不 不 分, 被不同的使用者 赋予不 同的意义 , 而每一 种形 式 和意义
大学 生不 良文化就 可 以称 为亚 文化 , 就又 有 了新 的 主、 也 亚
之 分。
教信仰 、 年龄地 域 、 别种 族 的不 同而不 同 的社会群 体及 各 性
自独 特的文化形态 。因此 , 单一文化 的统一性 是不 可能维持
的, 任何社会 和 国家 中 都存 在 着主 文化 和多种 多样 的亚 文 化 。主文化是居主 导地位 的文化 , 被普 遍认 同, 一般 以政 治
展是起 了进步作用 还是 阻碍 作用 , 社会 、 人 以及 大学 生 对 他
自身 的权益和利益是起 到了维护作用 还是侵 害作 用。 因此 , 我们可 以这样简单地界定 大学 生不 良亚 文化 , 即存在 于大学 生群体 中, 与校园主文 化相 矛盾 和 冲突 , 有碍 于大学 生 自身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8期 总第 1 2期 7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亚文化也逐渐兴起并深入人们的生活。
网络亚文化以其前卫、自由、多样的特点,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方面,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到各类信息和知识,了解各种元素和文化。
网络亚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使他们的眼界得到了拓宽。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网络亚文化活动,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增进友谊,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网络亚文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亚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低俗和不良内容,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
其次,网络亚文化往往迎合年轻人的浮躁心理,追求短期的刺激和满足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此外,由于网络亚文化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一些人可能会利用网络亚文化传播谣言、进行网络暴力等不正当行为,对大学生造成潜在的伤害。
面对网络亚文化带来的影响,大学生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对策来更好地应对。
首先,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盲从、不崇拜网络亚文化中的不良内容。
他们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理性对待网络亚文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其次,大学生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沉迷于网络亚文化中。
他们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上,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此外,大学生还应主动参与到网络亚文化的构建中。
他们可以从传播正能量、传递正面价值观等方面做出努力,为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大学生应加强网络素养的培养。
他们应该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技巧,了解网络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避免在网络亚文化中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关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doc

关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导读: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是一篇相关亚文化和青少年的论文范文格式,免费分享阅读下载是对毕业生写作论文有着参考意义。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一直高居不下,而且犯罪形式日趋多样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以及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犯罪行为大多是种社会素造成的,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一、犯罪亚文化的概念根据文化社会上占的地位不,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主文化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影响极大.而某些方面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的都以称为亚文化.犯罪亚文化则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不能等.亚文化与犯罪间不存决定或必然的关系,除非亚文化沿着负面走向极端越轨的趋势,成为犯罪亚文化.我国的犯罪亚文化源自于西方的暴力和,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腐朽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强烈的反社会性亚文化和青少年论文范文格式熟,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时期,来自方面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犯罪亚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行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青少年,使犯罪行为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本篇关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优秀题目化.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加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干起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二)犯罪亚文化的扭曲性,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智力支持.犯罪亚文化的衍生和传播,对青少年犯罪方法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青少年往往以模仿对象而导致暗示犯罪.互联X中的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令人担忧,他们习惯于X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动刀动,易产生精神麻木,现实中有时一言不发把刀锋相向,酿成惨剧.每年全国都有很多这样发生的犯罪案例.他们似乎忘记或忽略了现实的杀伤力而沉浸于X络而犯罪.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亚文化便成了一些青少年的主宰,形成了一套有悖与常人的价值观念,出人头地、花天酒地、哥们义气、活着是为了享受等等.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的人格偏离了正常的此篇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原创lunwenfanwen/12927.轨道,致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三)犯罪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犯罪起着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腐败的社会现象和暴力的文化倾向屡屡出现.新闻中过多过细的犯罪事件报道、电影电视中有关和暴力的镜头、植入广告生活奢侈的引诱、戏剧文学中性刺激和不良文化的刻画等,无形中为青少年提供了污秽的文化环境.随着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熏染,致使一些青少年的人格变得冷酷无情,常以暴力手段攻击他人,其犯罪性质愈益严重和恶化.三、祛除犯罪亚文化的影响,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一)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自律精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肩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发展良的家庭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措施一.目前情况下,很多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起码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将来孩子毕业后会遇到成家立业的问题,这不是学习成绩决定的,靠的是良的品质和性格,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家长而言,一是要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学会用优秀的文化知识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按照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要求孩子.二是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互相交流中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变化,分析评价时让孩子自觉克服缺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能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二)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课堂.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公民道德的教育是抵制犯罪亚文化思潮影响,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理性素养的有效方法一.一是要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展览和普法知识讲座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来支配正确的行动.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修养,爱岗敬业,严于律,用高尚的品质对学生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三是要关心后进生和问题生,避免出现歧视现象.有时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出现偏差.教师的讽刺挖苦等语言暴力,使学生变得冷漠孤僻,给学生造成了精神创伤,甚至形成了反社会的倾向.笔者建议,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学习成绩上,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校表现,帮助后进生克服不良习惯,化消极素为积极素,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优化青少年文化环境.一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歌舞厅、游艺厅、X等娱乐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遏制文化垃圾的生产和销售着力做禁赌禁毒工作,清除青少年犯罪毒瘤.二是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机制,推广和使用违法犯罪的信息监管系统.三是对那些失范的青少年加以矫治,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改正缺点.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管、失学、失业现象,避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总,管由于社会转型,使得一些青少年受到犯罪亚文化客观素的影响而犯罪,但是,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多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优秀作品,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成为国家主人和接班人的时,能一个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无疑是全党全社会的期望,时是当务,也是职责.。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
背景
当今社会,不良文化泛滥成灾,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现象以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题描述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追逐时尚潮流、模仿不良偶像、违法犯罪行为等。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影响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的结果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们可能转移注意力,忽视研究任务和学术成就。
其次,他们可能陷入不良行
为的恶性循环,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此外,他们也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解决方案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摆脱盲目跟随不良文化的困境。
首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正确的行为引导和价值观培养。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正能量的学生活动和交流。
同时,家长和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结论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br>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正受到质疑和挑战,一种被称为“丧文化”的亚文化现象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并逐渐流行起来。
丧文化通常被视为一种消极、悲观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丧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并探讨一些防范措施。
一、丧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1. 悲观厌世的态度丧文化的年轻人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和厌世情绪。
他们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对未来没有希望和信心。
他们喜欢用“够用就好”、“无所谓了”等词语描述自己的态度。
2. 对事物麻木和冷漠的态度丧文化的年轻人对于周围的事物往往表现出麻木和冷漠。
他们对社会问题、他人的困境漠不关心,甚至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
他们不关心世界的状况,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
3. 追求快乐和刺激感丧文化的年轻人追求快乐和刺激感,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快乐,包括沉迷于网络游戏、看剧、刷抖音等。
他们将这些活动作为逃避现实和应对压力的方式,却忽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二、丧文化现象的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对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加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教育制度问题等,使得一些年轻人感到无望和失望,倾向于采取丧文化的态度。
2.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迅速、更广泛。
一些丧文化的言论和图片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在一些年轻人之间形成了共鸣。
互联网也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和社交不安的途径,使得丧文化更容易在年轻人中传播和蔓延。
三、防范丧文化现象的措施1.培养积极的心态教育家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心态。
通过鼓励年轻人参与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和提升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年轻人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亚文化开始在青年群体中蓬勃发展。
这些亚文化包括电子游戏、动漫、文化传媒等,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1. 影响学习习惯:电子游戏、动漫等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沉迷,导致学习习惯不良,影响学业成绩。
2. 引发消极情绪:有些亚文化充斥着暴力、情色等元素,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定。
3. 扭曲审美观念:部分亚文化追求奇幻、虚构的世界,使大学生产生扭曲的审美观念,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4. 损害人际关系:过度沉迷亚文化可能使大学生脱离现实社交,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1.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大学生应自觉抵制不良亚文化的侵蚀,在享受亚文化的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2. 提倡多元化兴趣爱好: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大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拥有更广泛的精神追求。
3. 引导积极健康消遣: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引导工作,推动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如体育锻炼、阅读书籍等。
4. 加强亚文化教育:学校应开设相关的亚文化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不同亚文化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鉴别能力。
5. 积极引导网络使用: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规范网络行为,防止沉迷亚文化。
三、结语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
只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亚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一面,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在新媒体时代下塑造他们积极健康的思想行为。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摘要】在当代社会,丧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逐渐兴起并蔓延。
本文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丧文化现象进行剖析与防范。
首先分析了丧文化的特征,探讨了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接着对丧文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有效防范丧文化的策略,建议建立积极健康的青年亚文化。
结论部分呼吁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人生观,社会加强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共同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青年亚文化。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对丧文化现象的重视,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积极健康的青年文化氛围。
【关键词】现代社会、亚文化、青年群体、丧文化、影响、原因、防范、健康、生活观、人生观、文化教育、价值观、积极向上、引导。
1. 引言1.1 现代社会亚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各种亚文化现象也相继涌现并蔓延开来。
亚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种次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对主流文化的异化、抵抗或延伸。
而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各种亚文化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呈现出多样性和广泛性。
现代社会亚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文化成为了当代青年群体主要的文化消费和传播方式,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网络亚文化现象,如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虚拟偶像文化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形成了城市亚文化现象,如咖啡文化、潮流文化、街头文化等。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艺术、音乐、时尚等领域也涌现出了各种流行的亚文化现象。
当代社会亚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既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对主流文化的抵制和延伸,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的追求。
这些亚文化现象的出现和流行,既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选择空间。
1.2 丧文化现象的兴起丧文化的兴起,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上。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收稿日期] 2009-09-08[个人简历] 朱 媛(1983-),女,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吴冬梅(1960-),女,河南沁阳人,沁阳市联盟中学中教一级。
【教育学】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朱 媛1,吴冬梅2(11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21沁阳市联盟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摘 要]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
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
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
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矫治[文章编号] 1672-2035(2010)01-0139-03 [中图分类号] G 44 [文献标识码] B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他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亚文化的影响。
如果青少年长期受到不良亚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关于不良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主文化是指“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人们判断对与错、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主要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制度的国家往往是不同的”。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内容提要】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
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主文化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
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
而在社会环境诸因素中,亚文化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联。
亚文化一词最早被提出在1886年,亚文化(subculture,又译为“次文化”或“副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独特内容的文化。
subculture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派生含义。
①亚文化直接对抗于社会主文化,加之青少年对其的极大倾向性,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向严重偏离,致使其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
因此,对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深入分析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及功能青少年犯罪所表现出的亚文化是通过青少年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抗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②亚文化和犯罪同步产生与发展,其反映出犯罪亚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能的属性。
青少年在欲望受挫和理智失控的条件下,表现出犯罪亚文化独特的特征及外在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叛逆性,是指其通过非社会性和非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抵制、否定和对抗社会主文化的倾向与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9-09-08[个人简历] 朱 媛(1983-),女,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吴冬梅(1960-),女,河南沁阳人,沁阳市联盟中学中教一级。
【教育学】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朱 媛1,吴冬梅2(11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21沁阳市联盟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摘 要]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
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
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
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矫治[文章编号] 1672-2035(2010)01-0139-03 [中图分类号] G 44 [文献标识码] B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他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亚文化的影响。
如果青少年长期受到不良亚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关于不良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主文化是指“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人们判断对与错、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主要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制度的国家往往是不同的”。
[1]57亚文化又称副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2]78一般说来,亚文化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受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与主文化有一定背离,另一方面又丰富和补充着主文化。
我国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各种文化形态和形式。
判断亚文化性质的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亚文化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被管理者所倡导、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主文化。
那些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就是不良亚文化。
青少年作为一个年龄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系都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并且会在与社会大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在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敏锐反映社会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就类型而言,一般包括两种:健康亚文化和不良亚文化。
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发展是起了进步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权益是起到了维护作用还是侵害作用。
因此,可以这样简单地界定青少年不良亚文化,即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
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现象(一)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一些青少年追求档次,崇尚名牌;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
还有部分青少年贪图享第9卷 第1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 N o.1 2010年1月 JOURNA L OF T AIY UAN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10乐,不思进取,只想通过不劳而获的手段“发财”,艰苦奋斗精神在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二)暴力亚文化暴力亚文化是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现象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据报道,青少年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的案件呈上升态势,主要表现为收“校园保护费”,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抢劫甚至杀人等。
校园暴力亚文化是社会暴力文化直接影响的结果。
首先,影视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电影、电视中打打杀杀的场面太多,甚至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为卖点向青少年推销。
其次,网上暴力文化的传播。
一些网络暴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崇尚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畸变,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观念中。
再次,是“文化暴力”的毒害。
比如一些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情节描写,武侠小说、侦探破案小说大量盛行于青少年中。
[3](三)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
网络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
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
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从而使他们对网络极度迷恋,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
一些青少年过分沉溺于网上交往而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有些学生患上“网络心理障碍”,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自我评价降低,出现异常行为,对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四)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疾患而产生的不良亚文化现象明显上升。
思想颓废、精神忧郁,甚至自杀的现象在校园里已屡见不鲜。
现在的青少年已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教育结构上的问题,青少年中许多人独立性差、自尊心强,应对挫折能力差,不善于与人交往,协作能力弱等,已是不争的事实。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传统的理想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很多青少年失去了对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家庭和社会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的潜在影响也让青少年变得很现实,甚至连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理想都很“非主流”了,孩子们的理想从过去的当解放军、当科学家变成了当处长、局长、经理、老板。
有学生说:“我们追求更多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追求的是职位而不是职责。
”[4]161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五)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如今,在青少年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墙壁、厕所、街头等可以写字的地方到处舞文弄墨,乱写滥画。
或谩骂、或感慨、或示爱、或悲哀、或是不堪入目的下流语句,多是随意而为。
正是因为随意的刻画,一些下流、低级、庸俗的内容在青少年中流传,影响极坏。
时下,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等比比皆是,给青少年手机使用者再次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了素材。
三、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青少年的心态失衡。
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渗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成人社会的道德面貌也呈现出滑落态势,这势必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障碍,不良亚文化即是其反映。
[5](二)客观因素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校园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
因此,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逐步形成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之中。
[6]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各种原有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处于解构和整合之中。
不同群体或个体从不同角度评判某一事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社会对事物的评价不再绝对和统一,道德价值体系呈现出多元化。
当全社会还未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康的主流文化还没有得到青少年广泛认同与接受时,不良亚文化则会乘虚而入,占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媒介素养缺乏。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爆炸性膨胀的媒介环境,出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媒介社会”。
媒介社会相当程度地替代着真实的现实环境本身,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7]比如电视文化的基本要旨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倡导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宣传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利益的追逐合法化,竞争成为铁的规律。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追求,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质欲望和世俗享乐的追求,通俗娱乐正在成为电视文化的价值取向。
于是,为了收视率封建帝王都被描述成了正直有为、风流倜傥、勇猛无畏、温柔痴情,这种对封建帝王进行的美化,与教科书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奢侈、腐败大相径庭,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所认同的历史真实、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精神的拆解,削弱了对精神文明的倡导力度。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
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41・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四、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矫治不良亚文化中蕴含着一定的消极颓废的心绪情结,崇尚自由、追求个性、重视自我、玩世不恭等等消极特征,使校园主流文化原有附载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现象得到有效矫治,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一)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11加强基础道德教育,也就是从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基本行为规范着手进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