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9-09-08

[个人简历] 朱 媛(1983-),女,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吴冬梅(1960-),女,河南沁阳人,沁阳市联盟中学中教一级。

【教育学】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朱 媛1,吴冬梅2

(11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21沁阳市联盟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

[摘 要]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

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矫治

[文章编号] 1672-2035(2010)01-0139-03 [中图分类号] G 44 [文献标识码] B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我国正处在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他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如果青少年长期受到不良亚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关于不良亚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文化是指“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人们判断对与错、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主要标准,在不同

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制度的国家往往是不同的”。[1]57亚文化又称副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

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

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2]78一般说来,亚文化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

内容,受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与主文化有一定背离,另一方面又丰富和补充着主文化。

我国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各种文化形态和形式。判断

亚文化性质的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亚文化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被管理者所倡导、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主文化。那些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就是不良亚文化。

青少年作为一个年龄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系都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并且会在与社会大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在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敏锐反映社会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类型而言,一般包括两种:健康亚文化和不良亚文化。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发展是起了进步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权益是起到了维护作用还是侵害作用。因此,可以这样简单地界定青少年不良亚文化,即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

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现象

(一)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

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

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青少年追求档次,崇尚名牌;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还有部分青少年贪图享

第9卷 第1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9 N o.1

 2010年1月 JOURNA L OF T AIY UAN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10

乐,不思进取,只想通过不劳而获的手段“发财”,艰苦奋斗精神在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二)暴力亚文化

暴力亚文化是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现象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据报道,青少年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的案件呈上升态势,主要表现为收“校园保护费”,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抢劫甚至杀人等。校园暴力亚文化是社会暴力文化直接影响的结果。首先,影视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电影、电视中打打杀杀的场面太多,甚至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为卖点向青少年推销。其次,网上暴力文化的传播。一些网络暴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崇尚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畸变,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观念中。再次,是“文化暴力”的毒害。比如一些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情节描写,武侠小说、侦探破案小说大量盛行于青少年中。[3]

(三)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网络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从而使他们对网络极度迷恋,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一些青少年过分沉溺于网上交往而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些学生患上“网络心理障碍”,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自我评价降低,出现异常行为,对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四)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

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疾患而产生的不良亚文化现象明显上升。思想颓废、精神忧郁,甚至自杀的现象在校园里已屡见不鲜。现在的青少年已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教育结构上的问题,青少年中许多人独立性差、自尊心强,应对挫折能力差,不善于与人交往,协作能力弱等,已是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传统的理想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很多青少年失去了对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家庭和社会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的潜在影响也让青少年变得很现实,甚至连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理想都很“非主流”了,孩子们的理想从过去的当解放军、当科学家变成了当处长、局长、经理、老板。有学生说:“我们追求更多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追求的是职位而不是职责。”[4]161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五)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

如今,在青少年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墙壁、厕所、街头等可以写字的地方到处舞文弄墨,乱写滥画。或谩骂、或感慨、或示爱、或悲哀、或是不堪入目的下流语句,多是随意而为。正是因为随意的刻画,一些下流、低级、庸俗的内容在青少年中流传,影响极坏。时下,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等比比皆是,给青少年手机使用者再次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了素材。

三、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青少年的心态失衡。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渗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成人社会的道德面貌也呈现出滑落态势,这势必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障碍,不良亚文化即是其反映。[5]

(二)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校园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因此,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逐步形成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之中。[6]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各种原有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处于解构和整合之中。不同群体或个体从不同角度评判某一事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社会对事物的评价不再绝对和统一,道德价值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当全社会还未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康的主流文化还没有得到青少年广泛认同与接受时,不良亚文化则会乘虚而入,占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媒介素养缺乏。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爆炸性膨胀的媒介环境,出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媒介社会”。媒介社会相当程度地替代着真实的现实环境本身,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7]比如电视文化的基本要旨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倡导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宣传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利益的追逐合法化,竞争成为铁的规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追求,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质欲望和世俗享乐的追求,通俗娱乐正在成为电视文化的价值取向。于是,为了收视率封建帝王都被描述成了正直有为、风流倜傥、勇猛无畏、温柔痴情,这种对封建帝王进行的美化,与教科书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奢侈、腐败大相径庭,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所认同的历史真实、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精神的拆解,削弱了对精神文明的倡导力度。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

4

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