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合集下载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是指在人体内生活并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肠道健康等。

而机会致病菌则是指在人体内生活并不一定对人体有害,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感染和疾病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占据生存空间、产生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持人体健康。

同时,正常菌群还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然而,当正常菌群受到破坏或机会致病菌数量过多时,就会导致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引起感染和疾病。

例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机会致病菌就有机会侵入人体,引起感染。

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会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正常菌群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维护正常菌群的平衡。

同时,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也应该注意保护正常菌群,避免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保持正常菌群的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护正常菌群,避免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尿 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分枝杆菌。
阴 道 乳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奈瑟球菌。
讲解:XX
二 机会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大肠艾希菌进入泌尿道,手术伤口化脓感染。
宿主免疫功能底下 大量使用激素,肿瘤化疗,放疗,AIDS晚期。
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正常菌群被抑制,劣势或
讲解:XX
▪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 神经毒素(neurotoxin) 破伤风痉挛毒素 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肉毒毒素 全身肌肉松弛,麻痹。
➢ 细胞毒素(cytotoxin) 白喉毒素 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心肌炎。
➢ 肠毒素(enterotoxin) 霍乱毒素肠功能紊乱,严重腹泻,失水酸中毒。
抗 原 强 抗毒素 类毒素 弱 不成类毒素
讲解:XX
▪ 二 细菌侵入的数量
➢ 引起感染所需细菌的数量决定于两个因素 致病菌毒力的强弱 宿主免疫力的高低
▪ 三 细菌侵入的途径
➢ 呼吸道 肺炎球菌,结核,流脑。 ➢ 消化道 霍乱弧菌,痢疾,伤寒, ➢ 伤口 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性感染,破伤风。 ➢ 多途径感染 结核杆菌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细菌与多糖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 ➢利于细菌附着在支撑物表面。 ➢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和免疫细胞杀伤。 ➢易发生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转移。 ➢脱落后扩散感染;气管插管,人工关节。 ➢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
讲解:XX
静脉导管表面的葡萄球菌生物膜
医学微生物学
讲解:XX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讲解:XX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flora disequilibrium
寄生于正常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
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 超出
正常范围的现象。
便成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Pathogenic Conditions of Opportunistic Bacteria
1. 寄生异位
parasite dislocation
2. 菌群失调
flora disequilibrium
3. 机体免疫力下降
immunity decli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Bacteria
北京大学医学部
病原生物学系
徐国民
XGM410@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Bacteria
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 寄生于正常人体表及 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的微 生物群体,正常情况下对 人体有益无害。
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
1. 2. 3. 4. 5.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肿瘤作用 生长与衰老
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Bacteria
基本概念
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
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可
被打破,或正常菌群离开
原来定居部位, 或机体免
疫力下降等原因, 原来不
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分布
Flora distribution in the human body
部位
皮肤
主要菌类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丙酸杆菌 白色念珠菌。 口腔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类白 喉杆菌、白色念珠菌、放线菌。 眼结膜 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胃 一般无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 类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 菌、白色念珠菌。 泌尿生殖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分枝杆菌、大肠杆菌、 类白喉杆菌、白色念珠菌。

微生物学理论: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微生物学理论: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一)概念:正常寄居在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对人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二)生理作用(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防御感染的生物屏障作用。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及合成维生素。

3.免疫作用: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

4.抑癌作用。

5.抗衰老作用。

(三)人体正常菌群主要分布
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偶尔少量侵入血液、组织和器官,则被机体的天然防御作用能迅速消灭。

二、机会性致病菌
(一)概念
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二)致病条件
1.定居部位改变某些细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部位,脱离原来的制约因素而生长繁殖,进而感染致病。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进入组织或血液扩散。

3.菌群失调。

三、菌群失调
(一)概念
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平衡被打破,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二)发生和后果
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菌群失调时,多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三)菌群失调症概念
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出现明显改变而产生菌群失调时,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外毒素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极毒抗原) 0.3-0.4%甲醛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免疫动物
• 类毒素(toxoid) – 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结合蛋白的抗原性
• 抗毒素(antitoxin) –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内毒素 endotoxin
• 脂多糖 LPS成分,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
菌毛
G+
膜磷壁酸
受体(糖类) 粘连蛋白
• 外毒素特征: – 蛋白质 – 毒性作用强 – 选择性强 – 理化稳定性差 – 抗原性强
毒素
合成代谢产物 G+菌和部分G-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外毒素
•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疾病
白喉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症状和体征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肠毒素 细菌 外毒素
霍乱弧菌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金葡菌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疾病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作用机制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刺激呕吐中枢
症状和体征
腹泻、呕吐 呕吐、腹泻 呕吐、腹泻
脂多糖
160℃,2~4小时
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 活性物质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弱,抗体作用弱
• 侵入宿主菌量多少 – 致病菌毒力强弱和宿主免疫力高低 – 毒力强,所需菌量小 – 毒力弱,菌量大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随着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是指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最为广泛的是细菌,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水、土壤、空气、动植物体内等。

细菌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细菌可以帮助人类进行食品加工、医疗、环境保护等,而有些细菌却会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一、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是指人体内共生的一些细菌,它们在人体内生活,与人类互利共生。

正常菌群主要分布在肠道、皮肤、口腔等部位。

正常菌群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乳酸菌、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

1.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肠道内的一些细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它们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有害菌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菌群,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它们会引起肠胃炎、腹泻等疾病。

2.皮肤菌群皮肤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皮肤上的一些细菌,包括表皮菌、毛囊菌等。

它们可以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防止皮肤感染。

3.口腔菌群口腔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口腔内的一些细菌,包括牙菌斑菌、口腔链球菌等。

它们可以维持口腔的健康状态,防止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生。

二、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是指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些细菌。

机会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只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引起感染和疾病。

三、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称为微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可以抑制机会致病菌的生长,维持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正常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就会得到促进,引起感染和疾病。

1.肠道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正常菌群之一,它们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三 机会性感染
概念:由正常菌群或环境中机会性致病 菌(opportunistic bacterium)所引起的感 染统称为机会性感染
(一) 主要机会致病菌:大肠艾希菌、克 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 肠杆菌属、洋葱假单胞菌、沙雷菌属。另 外还有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和 毛霉菌等
(二)机会性感染与易感性宿主 1 基础疾病与易感性宿主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
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 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 化。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 ,出行 方式转变了人们更为便 捷。
(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 多。姿多彩
二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1 生物拮抗作用
★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营养 ★改变PH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 转化和合成。细菌的酶35%可供人共用。大 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K族可 供人体吸收利用
3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 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从而限制了他们本 身的危害。如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 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他们对 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还可激活固有层 CD4+T细胞,产生IFNr,激活巨嗜细胞增加其 吞噬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潜伏期长,病情发展缓慢,但一旦出现症状,则多 呈慢性进行性疾病而死亡。
病毒:HIV 病原因子:朊病毒
羊瘙痒病、疯牛病、库鲁病、克雅病。
.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溶细胞型感染:
细胞肿胀变圆、聚集、融合、裂解、坏死;
称为细胞病变(CPE) 。
机制: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溶酶体酶的作用:自溶
1.病原菌传播方式
直接方式:吸入、食入 间接方式:接触 媒介方式:动物或昆虫叮咬
2.感染途径: .
.
四、感染类型
不感染:
隐性感染:细菌能在体内生长繁殖,但宿主
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亦称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致病菌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暂
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菌长期潜伏在病灶内或 某些特殊组织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 病菌大量繁而引起疾病。
.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概念:是指定居于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 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
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抑癌作用 抗衰老作用
(二)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感染的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称为机 会致病菌。 条件:
显性感染:
1.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2.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
全身感染 (1)毒血症:
细菌在局部繁殖、但不侵入血流,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 全身中毒症状.白喉杆菌 (2)菌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如伤寒或结核的菌血症。 (3)败血症:
细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如鼠疫耶氏菌。 (4)脓毒血症:

2.5.3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5.3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屏障 营养作用-产营养 免疫作用-有免疫 抗衰老作用-除废物
11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维持皮肤的酸性环境(pH3-5),造成抑菌效应
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生长后,对其他的 菌群有生物拮抗的作用。产生这种生物屏障的往往是 一些厌氧菌。
营养作用
四、条件致病菌
1、基本定义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的平衡关 系被打破或因条件改变而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不稳定因素。
2、形成条件致病菌的原因
1)居住部位的改变 正常菌群进入泌尿道、腹腔、血流等
2)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使用大量的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放射治疗等艾滋病患者
3)菌群失调 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长期服用抗生素
这些部位包括:皮肤、 黏膜、胃肠道、呼吸道、眼 和耳的外部、与空气接触或 空气进入的生殖器官等。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部位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器官:心脏、肝脏、 脑、肌肉和生殖器官;
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组织和其他部位:血 液、脑脊液、受检测的精液或在肾脏中的尿。
部位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外耳道 眼结膜 肠道
白色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 球菌、粪链球菌、类杆菌、产气夹膜杆菌、破伤风 杆菌、双歧杆菌、真细菌、乳杆菌、白色念珠菌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抗酸杆菌
乳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白色念珠菌
表中的正常菌群分布揭示几个问题
①人体正常菌群均为异养型微生物,尚未发现自养型微生物; ②人体正常菌群包括了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③人体正常菌群既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 致病菌: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非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正常菌群是人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同生活,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菌群可以帮助人体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肠道健康等,同时还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然而,当某些条件发生改变时,正常菌群可能会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这些菌群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变得致病,引起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一、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是导致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但同时也会破坏正常菌群的平衡,使得一些病原菌得以繁殖和扩散。

此外,抗生素的滥用也会导致一些细菌产生抗药性,使得治疗感染病的难度增大。

二、免疫系统的损伤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

当免疫系统受到损伤时,病原体容易侵入人体,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一些疾病,如艾滋病、白血病等,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增加了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风险。

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导致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正常菌群失去平衡,病原菌得以繁殖和扩散。

此外,营养不良还会导致人体代谢紊乱,影响正常菌群的生长和繁殖。

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导致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另一个原因。

环境污染会导致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在环境中繁殖和扩散,从而增加了人体感染的风险。

一些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可能导致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五、个人卫生不良个人卫生不良也是导致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原因之一。

个人卫生不良会导致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在人体表面和周围环境中繁殖和扩散,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勤洗手、不注意饮食卫生等,都可能导致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综上所述,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有很多。

为了保持正常菌群的平衡,我们需要注意自身卫生习惯、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营养均衡、减少环境污染等。

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存在于人体内外,有些细菌对人体有益,有些则会引起疾病。

在人体内,正常菌群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群体,它们能够促进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健康等。

然而,当正常菌群发生变化,一些细菌可能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一、人体免疫力下降人体免疫力下降是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一个重要条件。

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应用抗生素、化疗、放疗等药物,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压力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正常菌群的数量和种类都会发生改变,一些病原细菌可能会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成为条件致病菌。

二、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抗生素的使用也会对正常菌群产生影响。

抗生素能够杀死一些有益的细菌,导致正常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发生改变,同时也会给一些病原细菌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机会,成为条件致病菌。

此外,过度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生素治疗失效。

三、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也是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良生活习惯包括不规律的饮食、饮酒、吸烟等。

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导致肠道环境的改变,使得正常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同时也可能给一些病原细菌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机会,成为条件致病菌。

四、外界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

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能会对正常菌群产生影响,使得一些病原细菌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成为条件致病菌。

此外,一些传染病的流行也可能导致正常菌群的变化,使得一些病原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

总之,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体免疫力下降、使用抗生素、不良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因素等。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良习惯的影响,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免疫力,以保持正常菌群的平衡,预防条件致病菌的发生。

病毒与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病毒与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外毒素
本质是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 选择性强 理化稳定性差 抗原性强 种类多
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 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2.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
革兰阴性菌在生(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来源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存 在 部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位
– 病人 – 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 者(重要传染源) – 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 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人的破伤风
人的破伤风
内毒素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IC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1、微生物的概念: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见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一般的细菌直径:1um(1)最小的细菌:芬兰科学家发现纳米细菌,50nm;目前所知最小的具有细菌壁的细菌;可引起尿结石(2)最大的细菌:德国科学家发现纳米比亚海底沉积物,硫细菌,0.1-0.3mm 最大o.75mm 2)结构简单3)种类多、分布广4)多数无害而有益,少数致病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1、正常菌群: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1产生化学物质,抑菌;2组成生物膜;3营养竞争2)营养作用: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转化、合成,协助消化和吸收3)免疫作用: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获得免疫力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2、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定位转移三、微生物的分类:三个类型八大类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s1)细胞结构特点: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染色体胞质中有完整细胞器2)举例:真菌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细胞结构特点: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核仁,胞质中细胞器少2)举例: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3、非细胞型微生物1)细胞结构特点: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与蛋白质,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2)举例:病毒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有利:参与N、C交换;2、有害: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肿瘤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形态1、细菌的大小:常以微米UM作为计量单位(1UM=1/1000MM)2、形态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弧菌、螺菌二、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1)位置:细胞膜外,坚韧而有弹性2)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4)与细菌某些特性有关(抗原性、染色性)21)位置:细胞壁内侧,紧包在细胞质外2)性质:质地柔韧并富有弹性的液性膜状结构3)组成:脂质双层、蛋白质(丰富的酶)4)作用:(1)参与细胞内外物质的转运交换;(2)能量产生、储存和利用;(3)菌体一些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等)生物合成5)中介体:增大细胞膜面积3、细胞质: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胞质含有多种内含物:1)核糖体(1)位置:游离于胞质中的小颗粒(2)组成:蛋白质、核酸(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2)胞质颗粒(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2)常见嗜碱性较强的异染颗粒(3)成分:核糖核酸、多偏磷酸盐(4)染色:美蓝染色,颗粒着色较深(5)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1)作用:控制非细菌生存所必需的某些遗传性状,如耐药因子、性菌毛的产生(2)特点:①自我复制,传给子代,自然丢失;②通过接合而转移至受体菌,以传递所编码的性状 4、核质:1)组成:环状DNA双链;2)作用:控制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性状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1、荚膜:1)形态: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合成,并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厚者为荚膜;薄者微荚膜2)染色: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光镜下呈透明圈3)荚膜的形成条件: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机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易生成。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关系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关系菌群是指生物体内共生的各种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正常菌群是指在人类和某些动物体内生活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共生关系。

正常菌群能够维护宿主的免疫系统,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阻止其他病原体的侵袭等。

而条件致病菌是一种生物体内没有致病作用,但在免疫力下降或其他特定情况下会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因环境、食物、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化。

这些微生物在宿主内部形成一种平衡态,防止有害菌或病毒入侵。

研究表明正常菌群能够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包括酸、氨和气体等物质,这些产物能够抵御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正常菌群还能够刺激肠道的动力学和分泌物产生,促进肠道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吸收,对于预防和治疗肠胃道疾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条件致病菌并不一定对人体发生病理过程,只有在某些特定状态下才会引起感染。

这些特定的状态可能是个体的免疫能力降低或其他病原体的共同感染,并且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性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

例如,正在接受化疗或放疗的癌症患者就存在感染微生物的危险,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受到抑制。

多数正常的条件致病菌会在免疫系统恢复和治疗的干预下消失。

但在一些情况下,条件致病菌可导致严重的感染,并对人体造成伤害。

许多普通的疾病是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例如,支原体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等。

正常菌群的变化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系。

例如,菌群失调可能导致炎症、过敏和肠胃道疾病。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正常菌群能够防止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阻止其致病性的发挥。

正常菌群的平衡也会受到条件致病菌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条件致病菌的影响可能导致正常菌群的变化和功能的扰动。

因此,维护正常菌群对于预防条件致病菌感染非常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正常菌群的严重失调,为条件致病菌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使其产生耐药性。

这种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不必要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并且增加了治疗难度。

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是人体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帮助消化、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等。

但是,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正常菌群就可能变成条件致病菌,引发疾病。

人体免疫系统的失调是导致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伤或抑制时,正常菌群就可能失去平衡,某些细菌就会开始繁殖,形成感染。

例如,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压力、药物、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时,口腔、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就可能变成条件致病菌,引发口腔炎、肠炎、尿路感染等疾病。

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当人们生活在不洁净的环境中,或者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导致正常菌群失去平衡,某些细菌就会开始繁殖,形成感染。

例如,当人们食用了受污染的海鲜、肉类等食物时,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疾病。

个人卫生习惯也是导致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当人们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不及时更换内衣内裤等,就可能导致正常菌群失去平衡,某些细菌就会开始繁殖,形成感染。

例如,当人们不勤洗手,就可能导致手部细菌繁殖,引发手足口病等疾病。

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不洁净的环境、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等方式来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和环境等其他因 素
饮食的影响; 气压的影响; 药物和治疗的影响; 菌群间的互相影响; 气侯的影响;
菌群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 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 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 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 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称 为菌群失调。
位部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眼结膜 胃 肠道
阴道 尿道
正常菌群的分布
常见菌种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白 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 类白喉杆菌等
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
①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
②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 织发生肾炎或膀胱炎;
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 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
④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导致消化不良
小肠细菌过度繁殖
上段小肠少菌或无菌的原因
胃酸的杀菌作用 小肠的蠕动清除作用 肠腔内免疫球蛋白的抗菌作用
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1)使用 抗生素、同位素、激素 . (2) 患有慢性消 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诱因后
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 逆转的情况。
菌群失调的调整措施
当菌群失调严重、机体不能自行恢复正 常时,应采用必要措施以调整菌群。
1活菌疗法 2菌群促进物质疗法 3营养疗法 4抗菌疗法 5 中药疗法。
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供人体吸收利用。
4.降解食物残渣 肠道中正常菌群可互相配合,降解末
被人体消化食物残渣,便于机体进一步吸收。
影响正常菌群的因素
宿主的因素:
年龄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皮肤正常菌群也
有差异; 免疫力的影响; 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肠蠕动的影响; 代谢的影响; 酶的影响; 疾病的影响;
病因和发生机制
小肠结构异常:单发性或多发性小肠憩 室,手术性盲袢导致肠内容物滞留局部
引起小肠动力异常的疾病:甲状腺机能 低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假性肠梗阻等.
其他:低γ球蛋白血症、结节性淋巴样增 生所致肠于基础病变的种类和部位不同,以及微生物 的相互作用,过度繁殖的细菌种类也有所不同。 如胃酸缺乏时,可出现需氧和厌氧菌皆增加, 甚至近端小肠可出现大肠杆菌和厌氧性G-杆菌, 链球菌、乳酸杆菌和真菌数量增加.多数小肠内 细菌过度繁殖可以广泛引起肠腔内物质吸收障 碍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4712宿舍制作
正常菌群的含义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 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 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 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 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的长 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 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 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习惯称 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一般无菌 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等 乳酸杆菌、白色念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耻垢杆菌等
大肠杆菌

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 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 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 肠内。除某些菌型能引 起婴儿腹泻外,一般不 致病,对人体有益。但 当它侵入人体其他部位 时,可引起感染,如腹 膜炎、胆囊炎、膀胱炎 等。
导致吸收不良的机制
机制:
(1)胆盐代谢异常 (2)小肠黏膜损害 (3)细菌的竟争作用
治疗
抗生素治疗 微生态调节剂的使用 中药的治疗作用和开发 纠正营养不良 基础疾病的治疗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自
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
及定植,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2.刺激免疫应答 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
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3.合成维生素 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
双歧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还具 有抗菌活性,对假单胞菌属、金葡菌有抗菌作 用。双歧杆菌还可通过产生一种具有广谱抗菌 作用的称之为M-A抽提物的物质起抗菌作用.双 歧杆菌同样能增加人体肠道sIgA的水平.此外还 有营养、防治肿瘤、抗衰老、降胆固醇等作用
某些乳杆菌能通过增加肠上皮细胞MUC3 mRNA的表达及MUC3蛋白的翻译,可抑制肠致 病性大肠杆菌(EPEC)的黏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