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度单位评课稿
《米的认识》评课讲稿
在学习中观察与发现
----《米的认识》数学评课
认识长度单位“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米的接触比较少,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是通过今天听了宗老师的一节课,发现原来抽象的知识也可以变得如此简单易学。
教学一开始,通过创设阿福做得衣服不合适的情景导入新课,然后通过观察信息窗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1米与100厘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新课的讲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紧随其后的是巩固练习,题目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建议的话,如果老师的表情能够再丰富多彩的话,学生的积极性肯定还会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一、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支长尺或者一个厘米尺,让学生猜测尺的长度并讨论。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尺的名称叫做“厘米尺”,并解释一下“厘米”的概念。
引入课题《认识厘米》。
二、导入老师可以利用活动游戏来导入厘米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伸出手掌,用手指头指着一个物体,然后要求学生估算这个物体的长度,并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估算的长度。
最后,教师用厘米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度,并与学生估算的长度进行对比。
三、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实物教具来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用厘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什么是厘米,以及厘米尺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四、练习1. 练习预估与测量在黑板上出两个物体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在相应的位置画出一个标尺,并写上估计的数字。
然后,让学生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并在标尺上写上测量的数字。
最后,让学生比较估计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并讨论造成差异的原因。
2. 比较长度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让他们两两比较,判断哪个物体更长或者更短。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巩固对于厘米的理解,以及比较大小的能力。
五、拓展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到教室里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尺测量它们的实际长度。
学生可搭配使用手机,用相机拍摄相关物体,为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
六、总结在总结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厘米的概念和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回顾和评价。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的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4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4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4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
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
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
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
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
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评课: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
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
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
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
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认识长度单位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认识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何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 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一个古代量体裁衣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何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紧接着,何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方块,告诉学生,这个小方块的边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方块,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何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方块,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
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方块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第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数学教学应力争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着重围绕着以上的基本教学观念来评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数学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练习本、手掌宽、一拃长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范文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范文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本节课吴老师教学环节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1、从这部分知识特点来看,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个一个知识点,学生因为日常应用较少,知识点空间想象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学本课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特点是,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
2、从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方面来看,长度概念的掌握论方法实践操作优于其他任何教学手段。
而本节课教师则充分考虑到这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动手探索为主,教师谈话传授为辅;以学生综合感悟总结为主,教师总结评价为辅。
整个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合理引导角色。
3、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通用3篇)
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通用3篇)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篇1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觉刘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掌握知识牢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1)我们教授任何知识,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
就像这节课的知识,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米这样的单位,是因为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
所以,在这节课上,刘老师没有中这样的知识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师授课《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不足一厘米的感知。
(3)知识需要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更需要通过新知的学习建立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点在板书的时候就比较重要。
刘老师的板书使得知识点明确但是却没有显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贯串,需要考虑改动一下。
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篇2听了刘老师老师的第二次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感觉舒畅多了,整体环节的设计基本上全部实现了教学的目的,感觉到是为了学生的学,来实现的我们的教,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我们的教学过程去让孩子去做一些活动,是让学生明白是在原有的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已经解决不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才进行分米和毫米的学习,这点是这次讲课改进最大的地方。
其次,整个环节设计的比较流畅、思路清晰,既达到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又达到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再次,板书比上次清晰明了了许多,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梳理和回顾整理。
但是,在下午上了两次课,之后也有点小的疑惑,两次的公开课都是在下午第一节上的,孩子的情绪很不高,几乎一节课的时间没有投入学习,那这样的现象是需要老师来进行调控,但是时间又太短?下午来上一些科目的公开课,如何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上好课,还是需要我们所有的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认识厘米评课稿
今天《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施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
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的评课稿(通用5篇)
千米的认识的评课稿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米的认识的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米的认识的评课稿篇1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课《认识千米》。
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点拨到位,学生体验充分,精神饱满,效果较好。
一、充分体验在1千米有多长时,刘老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充分体验。
我市一般两个红绿灯之间是约500米,那么1千米有多远?让学生说一说,并且课下走一走,看一看,增加体验。
学生说到楼房时,刘老师介绍一般的住宅楼每层高约3米,1千米有多高?大约有多少层?刘老师让学生根据身边的事例体验1千米,初步建立起千米的长度概念。
二、猜测——验证在揭示课题后,刘老师让学生说以前对千米的了解,学生说:千米也叫公里,10米=1千米,千米是最大的长度单位,1000米=1千米。
刘老师说,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想,那这些猜想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慢慢验证。
整节课学习结束后,刘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回顾,通过验证,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学生认识很清楚了。
这样安排,让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是新课的要求,刘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扎实落实课标理念。
三、直观形象全课小结后,刘老师出示一只左手,向学生介绍,我们可以利用左手来帮助认识长度单位。
左手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
回顾它们之间的进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大拇指代表千米:首先它是最大的长度单位,其次它与米的进率是1000,是最大的,也是手指距离最远的,所以把最大的单位放在大拇指。
然后进行了练习。
这样把抽象的长度单位转换到直观的左手上,形象、直观,非常易于学生学习。
四、培养习惯刘老师这节课上,学生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倾听认真,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洪亮。
这些得益于刘老师的指导,如抱臂坐直、声音再洪亮些、回答问题要干脆利落、后面几个男生眼睛很亮、他听的真准等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者充分得让学生去比划1分米、1毫米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建立起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另外,老师还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说说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物体有哪些。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另外,在练习设计中,教者的设计也很巧妙,利用改错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争先恐后得叫出了“我会,我会!”接着教者还对学生提出了做这一类题目的要求:先要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四个长度分别有多长,然后再来填写,填完后还要用手来比划一下,检验自己选的单位名称是否恰当。
这样,学生通过比划来直观地检验自己的结果,拉动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并随时进行了估测。
在接下来一次同类型的练习中,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了进步。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评课稿一、教材设计背景和意义1. 教材设计背景现代社会中,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二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和使用长度单位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长度单位》这一教材内容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和运用常见的长度单位。
2. 教材设计意义•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积极认同感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长度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问题的探索能力。
二、教材设计理念及教学目标1. 教材设计理念本教材以“探索、实践、合作、创造”为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等;•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判断,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简单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大小概念,如将厘米与米进行比较;•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如尺、米尺、公尺,并向学生提问,让他们对这些长度单位有初步的了解。
2. 概念讲解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教学,向学生详细介绍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等,并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大小。
3. 实际操作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活动,如使用尺子、秤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观察百米跑道、教室长宽等,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一米有多长评课稿
一米有多长评课稿【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一米有多长的意义和背景2.评课标准:分析评课的准则和标准3.课程内容:概述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4.教学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5.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6.总结:总结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文一、引言《一米有多长》是一节以长度单位为主题的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他们的计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这节课进行全面的评析,以期提供有益的反馈和建议。
二、评课标准本次评课将参照以下标准进行:1.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2.教学内容科学: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科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应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程内容本节课以一米为基准,介绍了常见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分米等,并通过实际操作和举例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实际操作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学生参与度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认真听讲、思考和讨论,实际操作时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总结总的来说,这节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导致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推荐】长度单位,的认识评课-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度单位,的认识评课篇一:认识长度单位评课《认识长度单位》评课彭小红听完后却在几个地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在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的概念时谢老师用课件和实际操作结合,师生共同用手的动作认识了“乍”这个量词,在之前的学习当中,二年级的学生虽说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体会,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学习,只是有所接触和感受,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是比较系统的接触和学习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所以对与单位这个名词的理解就很重要了,什么是单位,单位有什么用都是在这个时候要给学生交代明白的,如果只是用语言抽象的解释单位是什么什么,我想很多学生肯定学得一头雾水,影响后面是学习,而谢老师充分让学生动手亲自感受长度单位就是自己手指伸长的长度,而且可以用来丈量其他事物,所以单位就是用于丈量长度的比较固定的长度,比如自己的手,脚等,对于单位的认识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是整节课不管是开始的感知长度单位,还是后来的逐步认识和归纳长度单位的意义,学生都在各种动手操作中感受学习的内容,而且其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兴趣昂然,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当然也非常的高效,以至与我还在想如果把后面的内容加在本节课中学生同样也能领会。
所以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在于学生的动手感受时间很充分,但在知识的深入的学习体会和运用上还稍显不足,当然也可能是谢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反复感受体会,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而已,以上就是我对谢老师这节课的一些感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彭小红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好的地方: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渗透先分后和解题策略。
2、注重了算理的直观呈现。
3、练习设计有层次。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认识长度单位_人教新课标-精选文档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认识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何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 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一个古代量体裁衣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何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紧接着,何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方块,告诉学生,这个小方块的边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方块,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何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方块,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
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方块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长度单位》评课稿张英莲前两天有幸聆听了师亚红执教的《认识长度单位》一课,虽然短短40分钟,但教者独
辟蹊径的教学思路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毕余音绕梁,令人回味
无穷。
师老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即将教学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厘米、米”用一条生命生长线紧紧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生根—长叶—发芽”的自然生长规律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生命的成长,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演绎了一节充满生命张力的“疑趣”课堂,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交流时,季校长出示了几组打乱的表示阶段性的词语,引导学生将其填入不断向上的台阶上,为接下来的数学探究搭建了台阶,铺设了知识沟通的桥梁。
课始,她设置了一个为厂家提供数学书包书纸数据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
书的长、宽、厚,很自然地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建立了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打下了长度单位的“根”。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她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数学书的厚度、小棒、硬币和银行卡,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开出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叶”。
最后,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兴趣盎然地破解了神探柯南带来的3个案件,发“芽”自然水到渠
成。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师老师创设了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指一指、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的
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
不断反思中悄悄地汲取着数学的养分,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
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整节课,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对象似乎不再是二年级的孩子,而是一个个孜孜不倦的探究者,因为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了完整有序的数学知识体系。
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我们应该为数学知识在孩子心底
自然生长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