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9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9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
2.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
2.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以便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准备经纬度划分的示意图,方便学生理解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3.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经纬度划分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经纬度的划分方法和表示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纬度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点,用经纬度表示出来。
通过实践,让学生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和记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和经纬度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形状、地球仪和经纬度的重要性。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精品复习教案 1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半球的划分。
3、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4、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掌握如何运用比例尺和判断方向。
5、了解高度的计算方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地图三要素。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和投影片【教学过程】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半径、周长,体积。
(补充)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特别注意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
2、在地球上认识经纬网。
列表: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经纬度的确定和半球的划分,能够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经纬度和所在的半球。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
(强调)这是本章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自转的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能够看懂公转示意图,找出每个位置地球的节气和昼夜情况。
4、地图的基本要素。
(提问)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特点: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标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补充)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5、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看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强调)重点主要山脊和山谷的判读,山脊是向海拔低处弯曲,山谷是向海拔高处弯曲,这是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6、地图的应用。
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地图类型,能够在不同的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地图。
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产生和应用。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但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能正确读取地球仪上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判读,地球仪信息的获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和地球仪。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课堂活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仪图片、地球仪使用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相关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构造。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仪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播放地球仪使用视频,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纬度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9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球仪认识地球形状,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制作小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快乐点击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读图1.1-1,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古代凭直觉臆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直觉臆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卫星照确证(2)读图1.1-2,了解地球的大小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的模型为了便于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如下面左图所示)3.经线和纬线(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它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中图所示)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相交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右图所示)①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相同的纬线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点;②所有的纬线均相互平行;③所有的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④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相邻纬线的间隔相等。
经线和纬线的关系是垂直的。
4.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1)经度经1884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主要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
2.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主要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3.知道东、西半径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主要特征。
2.理解经度和纬度的含义、划分范围及变化规律。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外形,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作的地球模型。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认识、利用和研究地球。
你知道地球仪的基本组成吗?其表面分布着哪两种线呢?它们有哪些特征,又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经线和纬线,解答这些问题吧!【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三、经线和纬线1.地轴和极点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是地轴和极点?它们有什么特点?生:(可能的答案)地轴:指的是地球仪转动时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就是地轴。
地轴是地球内部假想的自转轴,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极点:指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
离北极星近的那个交点为北极点,另一端的交点为南极点。
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
(板书)2.纬线和经线(1)纬线的主要特征(问题承上)学生观看图片资料,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并回答:2.什么纬线?3.什么是赤道。
4.纬线是什么形状?5.纬线有多少条?6.不同纬线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1)纬度的主要特征生:(可能的答案)2.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线圈,叫做纬线(圈)。
3.赤道指的是在地球仪上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线圈,也是最长的纬线(圈)。
4.纬线呈圆形,南、北两极点缩小为两个点状。
5.无数条。
6.相互平行。
(问题承上)7.纬线的长度都相等吗?有什么特点?如果不相等,哪一条最长?8.纬线指示什么方向?不同纬线的排列指示什么方向?生:(可能的答案)7.①纬度数不同的纬线长度都不相等;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海拔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
一般在河流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投资少,蓄水多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南___方向;B点在C点的___西北点在C点的__正西____方向。
例2:A点在B点的__西北___方向;
()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
2.步行做一日往返的野外考察,下列哪种比例尺的地图不适用 A.1:1000 B.1:10 000 C.1:100 000 D
A.热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
二.读图综合题
15.读“等高线地形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甲处地形部位是。
相似。
5BDDDA 6—10ACCBC 11—14 BCCD
1)陡崖(2)300(3)AB
、(1)盆地,理由:中间高,四周低(2)b,等高线稀疏,坡度小(3)图略,理由:开口小,工程量小;盆地地形,能蓄水。
(4)丁处,理由:丁处修建沿等高线,公路坡度缓,安全性高。
(5)A。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第一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和地球仪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分析经线.纬线各有什么特点;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活动.观察等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重点与难点】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动手操作.活动。
【课时安排】3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时事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洪磊7月8日表示,目前已有30多个非洲国家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如果要了解南海的相关情况,我们要确定其准确位置。
如何确定其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呢我们通常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那么经纬网由什么组成(经线和纬线)它们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知识吧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经纬线的来历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渡海南侵,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尼尔库斯沿途搜索资料,准备绘制一幅“世界地图”。
他发现沿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由西向东,无论季节变换与日照长短都很相仿。
于是作出了一个重要贡献第一次在地球上划出了一条纬线。
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太平洋。
后来,长期担任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的埃拉托斯,测算出地球的圆周是46250千米,他画了一张有7条经线和6条纬线的世界地图。
(三)纬线和经线视频纬线和纬度1.纬线和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代表赤道。
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
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活动观察形状纬线是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是否一样(圆;半圆)长度各条纬线是否等长,各条经线是否等长(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相等)关系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条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平行;相交于南北极)2.纬度和经度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纬度和经度。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仪的功能。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基本为零。
但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够初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功能。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球和地球仪。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形状的演变、地球仪的制作过程等。
3.准备地球仪制作材料,如纸板、彩笔等。
4.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定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同时,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仪。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第一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和地球仪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知道地形的真实形状,能举例证明地球是人球体;3.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接受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方法】活动.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在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却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积。
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吧二.新课学习活动探索消失的图片准备一张桌子.一把伞和一张图片;两名同学在桌子旁站立。
基中一名同学原地蹲下,负责观察,眼睛保持与桌面同高,另一名同学将图片立在桌面上缓慢后移;有什么现象(始终看到图片的全身)用张开的伞代替桌面再做一次实验。
有什么现象(先看到图片上部,再看到图片中部,再然后是下部)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现象不一样呢(一次是平面的桌子,一次是曲面的伞)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顶,再看到船身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大地不是平的,而是曲面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臆断--“盖天说”他们想象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
臆断--“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
推测--张衡的“浑天说”宇宙像一个鸡蛋,天地都是圆球形的,地就像鸡蛋中的黄,独居其中。
拓展延伸浑天说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
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精品教案 (4)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
②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③运用经纬网来确定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地球仪。
①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知识,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
②能在地球仪上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③能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2、难点①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和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
③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思考 ①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组成的。
②地球仪绕什么运动,引出地轴和两极的概念。
③有符号、文字和颜色。
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
活动二:带着问题看视频,初步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经纬度 的划分规律,完成大冲关活动三:(幻灯片6东西半球的划分) 思考:东西半球以哪为界? 学生回答: 20 ° W 和 160 ° E教师解释为什么以 20 ° W 和 160 ° E 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经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向 度数范围 度数变化 相同度数的区分半球的划分180°动手画一画:东西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图活动四:带着问题看视频,完成今天的大冲刺第二关1,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
同赤道平行的线叫 。
2,纬线有 条,长度 , 最长,越靠近两极纬线圈越 ,到极点,纬线的长度为 。
纬线指示方向。
3,纬度的变化是从 开始向两极各划分了 。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制作方法,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制作方法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球模型等,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模型等教具。
2.制作地球仪的材料:纸板、彩笔、剪刀、胶水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阐述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和应用。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方法。
5.拓展(5分钟)学生讨论: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等。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比拟详细地描绘地球的形状。
2。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来描绘地球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困难历程,培养科学思维才能及勇于探究、深化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历程。
难点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来描绘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地球是人类之家,学好地理就必须从认识地球开场。
从今天开场,我们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为我们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根底。
相信,大家都是成功者!〔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主学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答复: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相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7,完成以下要求。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地球的外表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轴是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小组探究】读“麦哲伦环球航行道路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
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深化探究】1.列举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1〕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轮船。
〔2〕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3〕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整个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基本为零。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模型来学习。
同时,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较多的引导和激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地球仪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标准地球仪,用于展示和操作。
2.图片:准备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3.地球仪使用说明书:用于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同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设计。
教材以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等知识为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认识较浅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地球形状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直观认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球仪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2.地球形状图片3.地球仪制作材料4.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和地球形状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球仪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地球仪,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表示地球的形状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海拔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
一般在河流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投资少,蓄水多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南___方向;B点在C点的___西北点在C点的__正西____方向。
例2:A点在B点的__西北___方向;
()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
2.步行做一日往返的野外考察,下列哪种比例尺的地图不适用 A.1:1000 B.1:10 000 C.1:100 000 D
A.热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
二.读图综合题
15.读“等高线地形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甲处地形部位是。
相似。
5BDDDA 6—10ACCBC 11—14 BCCD
1)陡崖(2)300(3)AB
、(1)盆地,理由:中间高,四周低(2)b,等高线稀疏,坡度小(3)图略,理由:开口小,工程量小;盆地地形,能蓄水。
(4)丁处,理由:丁处修建沿等高线,公路坡度缓,安全性高。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