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

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玉笛:精美的笛子。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散入:随着。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

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简析]

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1.默写:

(1),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2)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2分)(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2分)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感情的思想感情。(3分)3.解释下列词语:(3分)

散入:。满:。闻:。

4.“折柳”和“故园”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6.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9.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散入:随着。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闻:听;听见。

4.“折柳”和“故园”分别是什么意思?

折柳:指《折杨柳》典调,曲中表达了送别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6.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9.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

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0..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1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

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7、8两题是紧密相联的,学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14.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2)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1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②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