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 情彻夜不能平静。
杂 诗 十 二 首 ·其 二
•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 言外。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 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
;唯掷字,能写出 。此二句,直抒悲 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 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 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 不到施展。
杂 诗 十 二 首 ·其 二
•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前四句写景,从时间和空间的 角度,写出日月更迭、万里清 辉的景象。“荡荡空中景”奠定 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杂 诗 十 二 首 ·其 二
•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是一种廓大光明的境界,实为陶渊明的襟怀 抱负的体现。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夏去秋来,以天寒衬心寒,表现心情的孤寂凄凉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承上启下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知音难觅,孤苦之悲
日月飞逝,生命有限,志不获骋。生死之悲,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壮志难酬之悲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有关背景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有关背景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有关背景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有关背景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特别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准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
特别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兴奋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准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消逝,并不等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哀痛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绽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更加凄凉悲怆,更加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我们今日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魏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译文
太阳渐渐沉落在西河,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房门,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无人与我答话,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最后,直抒胸臆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凄。
问题探讨:
阅读前四句,概括诗歌中的意象及 环境特点。
意象与意境
意象:白日 西河 素月 东岭
环境特点:空旷(荡荡)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 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 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 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 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日落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多 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 的条件,在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 代,他不仅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 《六经》和文、史等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 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 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悲 愤凄凉,彻夜难眠!
问题探讨: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穿了官场的尔 虞我诈,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
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 恬淡,但是,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 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光辉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问题探讨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显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诡计、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急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术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构
点题。
思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阮诗:清幽冷寂 境
陶诗:空阔冷清
情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感
表露隐晦曲折。
Hale Waihona Puke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伤,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流露羁縻出个中消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鲁迅先生说: 正因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
所以他伟大。 历史评价 :
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 也是最纯粹的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 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 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 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 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 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 《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 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 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 不同的志趣。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问题探讨: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录课用

艺 阮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术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构
点题。
思 陶诗: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阮诗:清幽冷寂 境
陶诗:空阔冷清
情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感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境特点。
意象: 白日 西河 素月 东岭
环境特点: 空旷(荡荡)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光阴流逝。西河东岭, 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 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 设下一伏笔。
意象与意境
2.阅读五至八句,概述诗歌中的意 象及环境特点。
诗人为什么“悲戚”?
• 欲言无予和, 挥杯劝孤影。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
• 日月掷人去, 了作者何种感情 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时间交替,人生有限; 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感情与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终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 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 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 悽;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古诗词阅读理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①,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②。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①西河,一作西阿。
阿,山曲。
①景,通“影”,月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为写“日月掷人去”的悲慨埋下了伏笔。
B.“时易”与“夕永”形成了运动与静止的对照,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
C.“有志不获骋”一句直接写出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的悲慨,更显沉痛迫切。
D.尾句紧承上文,再次写夜不能眠,继续抒发人生感叹,把感情推向极致。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六句。
【答案】1.B2.①前六句是写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①前四句描绘出一幅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月光映照寰宇、万里一片银辉的光明澄澈的画面,境界廓大光明,表现了诗人襟怀宽广、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特点(光风霁月般的情怀)。
(如前四句分开作答,一、二句交代时间,写日落月出之景,“白日”“素月”呈洁身自好之意,以及素淡之情趣;三、四句万里朗照景象,则显诗人坦荡、磊落的胸怀。
亦可)①“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以室内清冷景象抒发诗人的悲凄之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理解错误,诗歌七八两句“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时易”指季节的变化,“夕永”指黑夜的漫长。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这其中并没有表现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的情感。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全诗共十四句,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前面六句。
选修《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 “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 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 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 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 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 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 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呢!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 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 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 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 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 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 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 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 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 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 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 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 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 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 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 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 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 境界,即为一宇宙。
中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 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 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 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 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 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陶渊明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阿》赏析《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此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存中,他觉得取得了自由,心思舒服,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然而他终非“周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显露其中消息。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国土一片平静寂然,掩盖在月光之下。
望着这浩大辽阔的气象,墨客的心被激动了。
此处魄力宏壮,正是“爬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浩渺漫空,星转斗移,又一次策动起墨客潜伏的豪情。
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凉风入户,使墨客感悟到季候的替代、年华的流逝,思路万千,通宵难眠。
这四句诗承先启后,由此转入悲伤的格调。
墨客本怀有广大的理想,少年时即有济百姓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但是屡次的战乱、昏暗的政界,使这位志高行洁的墨客愿望破碎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然而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潮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
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漫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
想起少年时的广大志向,中年的政界灾难,直到行将老矣的如今,怎能不让墨客感喟万千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墨客独自叹息的声音。
这种痛楚的孤单感,并不光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环球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克寐,起坐弹鸣琴”,以至自后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