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合集下载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有一种认识 ,认 为实 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 的课程 。于是 , 在一段时间以来 , 高校的课程越开越多, 五花八 门。其 实在课程科 目的设计上 , 师生的差 异较 大 , 有些教师认 为重要的科 目, 学生认为不重要 , 反之亦然[ 。 [ 课程设置 z7 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际期望。这样难免有些课程学生不感兴趣 , 也难免有 价值不大的课程混迹其中。通过调查北京大学 、 清华大
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如此一来, 在高校讲授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总体素质不高。
( 三) 学生不肯花精力去学, 功利主义取向严重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首先 , 中学时期无 良好通识准
近期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识教育已成为教学计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 国通识教 育实施 的困境 我
备的学生觉得它有些疏离(即文科学生难以接受理科的 通识课程)。 而另一方面, 功利主义心太强的学生觉得它
学生是通识教育的收益者和接受者 ,如果学生对 通识 教育的实施根本没有兴趣 ,那么通识教育的实施 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鉴于此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让学生接受并认 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首先 , 让学生 明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即从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 社 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 要出发 , 使学生放眼未来 , 树立正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 际期 望
目前 , 各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 , 高等教 育也不例外 , 对于正在走 向学 习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 、 知 识化社会 的高等教育来说 , 在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素质 和教育观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 加强大学 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
1.缺乏对学生需求的了解:有时候,课程设计者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导致课程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2.缺乏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匮乏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设备不足、教材过时等。

3.缺乏课程评估机制: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衡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对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例如:
1.加强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讨论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争取校内外资源,建立教学基地,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材。

3.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机制:通过课程评估表、学生问卷等方式,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和课程效果,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 1 -。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引言在当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课程建设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

然而,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教学资源不均衡、课程内容陈旧等。

本文将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行深入探讨。

二、主体部分1. 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在课程建设中,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质量。

然而,目前一些教师的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一方面,一些老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习,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不了解教育教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另一方面,一些年轻教师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技巧。

这使得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难度不适应学生、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支持。

通过组织教师培训课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和反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高校可以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示范和指导。

2. 教学资源不均衡在课程建设中,教学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而一些高校则缺乏这些资源,制约了课程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共享教学资源。

可以建立相互合作的机制,共同利用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

其次,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更新。

3. 课程内容陈旧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课程内容的陈旧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一些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一些传统的专业课程如商务英语、会计学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内容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阶段,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当今教育体系中,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

然而,课程建设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以期对改善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1.1 缺乏专业人才一个成功的课程建设需要有经验丰富、熟悉最新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业人才。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很多学校缺乏拥有这些素质的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许多课程设计都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至关重要。

1.2 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抉择当前,有些地区倾向于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种“应试教育”的现象: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同时,提供更多选择和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需求。

1.3 跨学科与深度学科之间的平衡在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施跨学科教育时,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既要保持广度,又要注重深度。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跨学科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深入掌握;有些教师则过于关注某一领域而忽略了其他相关知识。

因此,在构建整体课程体系时需要注重平衡,并兼顾横向与纵向发展。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除了上述问题外,课程建设还面临着其他困难。

理解并针对这些困难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2.1 资源限制由于资金和人员资源有限,许多学校无法提供全面而优质的课程支持。

这导致了一些低效教学资源的使用,限制了学生在学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考虑与外部机构合作,分享资源;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扩大课程教学的覆盖范围。

2.2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人员,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教师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2019年教育文档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2019年教育文档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通识教育理念具体落实在通识教育课程上,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ACC建议高校课程要包括以下九种基础技能:探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分析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理解数据的能力;历史意识;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的了解;价值判断;艺术鉴赏能力;国际性和多种文化的体验;深入学习的能力[1]。

总之,大学生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优化自身的素质,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克服过分偏重专业教育的弊端,近几年来,我国有许多一流大学已经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尝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2]。

笔者从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三方面来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目前,随着人才供求机制的影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在高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更多的是培养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

这种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观念,致使通识教育被看做专业教育的补充,而且事实上处于“配角”的位置。

由于定位不准,导致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特别是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描述比较笼统,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等。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随着教育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课程建设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教育目标难以确定
教育目标是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才能让课程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但目前,教育目标的确定存在困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单一的教育目标无法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2、教育目标也需要考虑国家的战略需要和发展需求。

3、教育目标的制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课程内容单一
许多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建设时,往往只围绕着教科书内容开展教学。

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难以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琳琅满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是教师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然而,教材的选择是复杂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适合学生的读写水平、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等。

四、评价指标不明确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评价指标的不明确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目前,学校和教师需要对评价指标重新审视和确定,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总之,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还有很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只有把学生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才能打造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应接不暇。

有些课程内容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不足通识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改革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减少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优秀教师加入通识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作者:曲海舟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1期一、通识教育课程(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以美国高等学校实行选修制为起因,以“七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博雅艺术为主要学科。

此后,美国哈佛大学新增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经过多年实践,其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日臻完盖。

在我国,通识教育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方式出现,是针对大学过分专业化而提出的,是对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通识教育目的而设置的课程的总和,通常指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

正式课程分为包括政治道德、写作、计算机、体育与保健等的基础技能类课程及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完善学生人格建构、平衡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的核心课程;非正式课程则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校园文化、校风校训、校园环境等内容。

李曼丽等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全校性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和军事课程等;另一部分为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语言、艺术和技能7个领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和宏阔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通识性。

“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通识教育内在价值的实现,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一些课程目标过于宏大或者过于笼统,难以具体实现。

这需要课程设计者对课程目标进行精细化处理,将宏大的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目标,以确保教学与学习的效果。

其次,课程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实际。

有些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或者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较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因此,课程设计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将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一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因此,课程设计者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最后,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一些课程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课程设计者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业、课堂表现、实际应用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针对以上问题,课程设计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精细化处理课程目标,将宏大的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目标。

二是贴近学生实际,将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是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四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综上所述,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精细化处理课程目标、贴近学生实际、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等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和效果。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引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建设常常遭遇各种问题和困难,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教师素质与理念问题1.1.缺乏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现实中大多数教师专业素养较强,但在跨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存在欠缺。

某些复合型专业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然而教师们缺乏相关知识和方法论指导。

1.2.传统观念束缚一些老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依靠讲授主导教学过程,在使得课堂呈现单一、机械而缺乏互动性。

三、学生参与度差异化问题2.1.普遍疏于思考与积极参与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疏于思考和参与。

在互动交流环节,学生表现得较为被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2.兴趣和需求多样化现代学生喜好多样化、关注点不断变化,他们对于情感体验较为重视。

但课堂内大部分时间仍是传授固定的知识结构和信息,难以引起学生的持续兴趣。

四、评价方式与指标不合理问题3.1.侧重记忆而非能力培养目前教育制度中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这导致了评价方式更加重视记忆而轻视真正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经常将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点讲授和应试技巧指导。

3.2.缺乏灵活性和差异化传统评价方式难以满足个别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引入形式多样、体现个体特长及能力培养的评价方式。

五、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4.1.教学设备不足一些大学课程建设中存在教室需求超过供给的问题,尤其是实验课和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资源分配更不平衡,引发了教学效果下降以及师资浪费。

4.2.信息化建设滞后现代高校普遍配备了先进的教育科技设备,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

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部分高校未能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在课程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被解决。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1.1 缺乏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来设计和实施高质量的课程。

然而,在许多学校中,教师缺乏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如参加培训、研讨会或定期交流经验等。

这使得许多教师无法跟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他们在课程建设中的水平。

1.2 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过于侧重于基础学科,并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学科领域,如艺术、体育和创造性思维等。

这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发展不全面,缺乏对多样性学科的了解与兴趣。

1.3 缺乏与职场需求的对接现代社会对毕业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某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与职场需求进行很好地对接。

这导致有些毕业生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在学校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不符。

1.4 缺乏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许多地区的学校面临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例如,缺乏教科书、图书馆资源不足以及实验设备不齐全等情况。

此外,在数字化时代,缺乏对教师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培训和支持也是一个问题。

二、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有一些对策可以采取来改善课程建设:2.1 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参加研讨会、培训班以及专业交流的机会。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趋势和方法,并与其他同行分享经验。

此外,还可以建立专业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成长路径。

2.2 多元化课程内容除了基础学科之外,学校应该注重将艺术、体育和创造性思维等领域纳入课程设计中。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创新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

同时,还可以通过横向科目整合,鼓励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2.3 加强与职场需求的对接学校应该与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及时了解职场需求的变化。

通过持续开展职业教育,并将其融入课程设计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

此外,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提供直接联系并进行针对性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纲要: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课存在着教课管理制度不健全、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网络资源建设等对策。

重点词:通识选修课;问题;对策通识教育是一种重申“做人〞的教育,重申人的全面展开,培育人的独立思虑能力和综合能力。

最近几年来通识教育逐渐遇到重视,各大高校纷繁设置通识选修课,有的大学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

一、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课存在的问题(1〕教课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的通识选修课教课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所以不行防备地会出现“因人设课〞、“因无人而撤课〞的现象,且在通识选修课申报开设的过程中,低职称的教师申报课程多、高职称的申报课程少。

好多教师是因为课时缺乏才经过开设通识选修课来补足。

这样,在实质的教课过程中,好多教师就存在搪塞上课的现象。

〔2〕课程资源缺乏从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课师资队伍来看,因为缺乏特意从事通识选修课教课的教师,每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不可以够知足学生的选课需求,致使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不高。

有的课程选修人数超出200人,影响了通识选修课的教课成效。

可见,怎样开设质量高、数目充分的通识选修课,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学生缺乏上课的踊跃性在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教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听课的热忱,缺乏上课的踊跃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通识选修课的教课成效。

这主假如因为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度不够,多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对拓展知识的盼望,致使学习成效不好。

(4〕教课质量监察系统不完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通识选修课的教课质量监控体制还不完美,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第一,教课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课的监控力度不够,因为通识选修课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夜晚,督导组人员随机听课、教学管理人员到讲堂进行检查巡视的次数特别少。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讲堂纪律要求不严。

因为选修通识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一样学院的各个专业,致使教课管理难度增大。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话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那么,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还要学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实中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1.1 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一直不够明确。

有时候,它被当作是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候,又被当作是一种素质教育来推广。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心中的份量不够重,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1.2 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也是个大问题。

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通识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3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既然通识教育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2.1 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要让通识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提高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

2.2 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我们需要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简化课程设置,避免过于繁杂;二是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细作。

2.3 创新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想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 教材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课程内容不严谨、不系统,或者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方法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或者缺乏实践能力。

3. 考核方式单一:可能会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能力,而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 科学选择教材:在教材选择时,要根据课程的要求,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内容严密、涵盖全面、有趣易懂的教材。

2. 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多元化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采用多种方式,如课堂测验、作业评估、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落实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 1 -。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建设现状的问题课程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培养高质量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教育体系的发展并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是目前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课程设置侧重于传统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

部分学校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笔记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启发式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

其次,缺乏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职业化课程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许多专业及技术领域日新月异,但部分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却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这导致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瓶颈,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与职位要求无法匹配。

此外,课程建设缺乏灵活性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过于固定化,教材使用范式单一。

这使得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进度安排过紧等问题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解决方案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1. 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跨学科能力。

2. 强调职业教育与实践:与社会、企业密切合作,开设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职业化课程。

通过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鼓励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制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提高教师运用不同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 提高课程灵活度:制定灵活的教材使用制度,鼓励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和开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于新知识与技术应用的了解与熟练度,并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中,课程建设是关键环节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1. 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在某些情况下,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环节,导致学生们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此外,一些课程的设计过于笼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降低。

2. 教材内容陈旧落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不断更新进展,但有些教材内容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例如,一些历史课程的教材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观念和知识结构上,无法让学生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

3. 缺乏跨学科的教育导向: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然而,许多课程聚焦于专业性的知识,缺乏联系与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导向。

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局限,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4. 教师教学水平不一: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但目前存在一些教师教学水平不一的问题。

有些教师缺乏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一些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反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二、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和措施,并加以实施。

1. 强化实践性的课程设计:要加强对课程设计中实践环节的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开设与之相关的实践性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设计与实践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2. 更新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发展和知识进展。

鼓励学校和教师进行教材的研发和改进,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引言课程建设是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一: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的不匹配在课程建设中,经常出现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

这种情况导致了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解决方案:课程建设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讨论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同时,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项目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三、问题二: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和方法课程建设应该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同步进行。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脱节。

教师缺乏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机会,导致课程建设滞后。

解决方案:学校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师也应主动参与专业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和教学方法。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四、问题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解决方案: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作业、实验报告、小组项目等,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借鉴国外的评价经验,引入学业测评、心理健康评价等维度,打造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五、问题四:资源投入不足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教师、教材、实验设备等。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 关注 人 的全 面 发 展 已成 为 现 代 高 等 教 育 核 心 主义 的课 程 相对 较 少 , 程 开设 具 有 一 定 的 任意 性 , 课 理 念 的 背景 下 , 识教 育 的重 要 性 已被广 泛 认 可 , 通 以 甚 至 出现 了为 迎 合 学 生兴 趣 而 开 设 的娱 乐 化快 餐 课 北 京 大 学 、 旦 大 学 、 山大 学 等 为代 表 的一 批 国 内 程 , 如 , 容与 化妆 , 复 中 例 美 宠物 保健 等 课程 。课 程 内容方
求。
程教 学效 果 , 同时也 需要 一定 的物质 资 源 与人 力 资 源 投入 。在 我 国高校 规模 不断 扩大 的背 景下 , 资 源 限 受
( ) 三 通识课 程 资 源结构 有待优 化
通识 教育 的“ ” 通 并非 什 么知识 都懂 一点 , 是 指 制 , “ 课 ” 而 像 两 等很 多 通 识 类课 程都 采 取 大 班 授课 , 使
( ) 识课 程 资源 开发 主体 单一 四 通
专 业课 程 目标有 所不 同 , 通识课 程 的 目标 定 位 不是 对
专业 知 识 的补 充 , 不 是进 行 直 接 的 职业 技 能 训 练 , 更
就 通识 教育课 程 资源 开发 主体 而 言 , 学校 、 系 、 应该 定位 于培 养学 生的创 造性 与 自主性 而 成 为 “ 院 完整
源管理。
第 3期
任初 明 : 地方 高校通识教 育课程 资源建设 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
17 1
“ 两课 ” 英语 、 、 计算 机 、 数学 物理 化学基 础课 等 公共 必 修课 程共 6 9学分 , 占通 识课 程 总学分 的 8 . % ; 校 52 而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课程改革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陈旧: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这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也无法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和建议:1.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重与时代接轨,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研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摘要:我国通识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概念不清、教育哲学欠缺、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目标不明晰、构成比例失调、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划分标准不一、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等问题,应该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技术操作等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时至今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水平还不高,这与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是直接相关的,本文拟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作些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一、九个问题
(一)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
在现今的大学教育实践中,对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解至少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又是指人文社科类课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这一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如“两课”就不属于通识课程,因为它是必修课。

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并且将之分为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

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非正式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校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景观,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传统、校风校训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直接导致了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并且认为应将正式通识课程进一步区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

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运用以及体育与保健等课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修习且要达到相应要求的课程。

核心通识课程就是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它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是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二)通识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欠缺
正确把握科学理论是我国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

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

1](131-142)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

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

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

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这三种理论的影响,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但三种理论各有其缺陷与不足。

而我们在设计通识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进行消化与吸收,说不上有什么理论依据,还未找到通识课程建设的成熟理论,所以,目前通识课程设置和开发,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

(三)与通识课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力
关于政策与制度的重要性,我国台湾的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笔者认为,影响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有三个。

1](77-79)一是1987年7月,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教授治校以及政治松绑带来新的学术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改革。

二是1995年台湾“司法院”大法官正式宣布“部定共同必修科目”不合法,由此促使台湾通识教育转向校本化,各校开始着手制定校本课程体系,使台湾通识课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局面。

三是从1999年开始的对大学院校进行的通识教育评估活动,大规模全方位的通识教育评估促进了台湾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内地的通识教育发展也是开始于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对我国内地通识教育的发展与通识课程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但总体而言,我国内地通识课程的既定规定太多,国家课程的分量太大,通识课程建设的可回旋余地实在太小。

(四)通识课程的目标有待完善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人”;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完善的人格结构,使其具有完美的人性。

那么,我们的通识课程目标就应该围绕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展开,但从实际情况看,现有的目标较多地强调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专业面,忽视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考虑不多,对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考虑不多,可以说大多数高校都缺乏明确而完整的通识课程目标。

没有完整而全面的通识课程目标,又怎能开发和设计出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呢?
笔者认为,通识课程所反映的核心精神(或说基本目标)是“人”的培养,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换言之,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人”,然后才是这个人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基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应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优化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改进并提高“两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要加强普遍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是要加强情意领域的个性教育,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性。

(五)通识课程各领域的划分标准不一
通识教育课程领域的划分对于保证学生接受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有重要意义。

从实际情况看,各大学对通识课程的划分方法不同,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

这样,同一种课程在不同大学可能分在不同的类中,不同大学的同一类课程包括的内容也可能不一样。

例如,外语课在一些大学属于人文类,在一些大学则属于方法与技术类,也有把外语单独作为一类;一些大学的社会类课程包括经济、管理、法律、心理等,将美学放在人文类,而一些大学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包括哲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将经济、管理学归为财经与政治类。

从发展和规范的角度来看,各校应当依据通识教育的目标科学地划分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