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经济制度的变迁。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商业活动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下面将对中国经济史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型经济。
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大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职业如手工业、商业等也只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品。
自秦汉时期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商业文化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研究古代经济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的运作模式、商业状况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规划和控制经济活动,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市场经济的扭曲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的经济史研究主要关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制定、实施和影响。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政府正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经济史研究可以关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以及实施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史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化和发展轨迹,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方法。
通过学习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对问题和制定政策的思路和建议。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的。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学者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为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学者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规律。
这些文献包括古籍、档案、碑铭、民间文书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法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学者们能够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手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通过深入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经济的演进和变化。
三、研究成果1、对古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古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研究,学者们揭示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等。
同时,学者们也探讨了古代经济制度、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计划经济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档案和口述史料的挖掘和分析,学者们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如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利弊得失,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等。
同时,学者们也深入探讨了近现代经济政策、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四、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1999—2000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总论
1999—2000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总论论文报告:1999-2000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总论一、经济政策的转型和危机应对二、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与结构性变化三、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四、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五、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1999-200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两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多项重大政策转型和经济危机应对,并且在信息技术、农村经济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论文报告将围绕以上五个标题展开论述,分析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政策变化和成就,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经济政策的转型和危机应对在1999-2000年期间,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转型,力图解决当年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具体来说,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通货膨胀、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等等。
此外,政府还针对当时出现的危机做出了迅速的反应。
例如,1999年下半年,中国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洪灾,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全力恢复地方经济发展。
相关案例:2000年,中国推出了《企业破产法》,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这项法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破产监管和法律司法等方面的改革。
二、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与结构性变化1999-2000年期间,中国的外贸出口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凭借开放政策和卓越的制造水平,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有了重要位置。
同时,外贸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产品被出口。
这一趋势的形成,也为中国后来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埋下了种子。
相关案例:1999年,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华为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其快速成长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
三、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1999-2000年期间,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政府具体推出了一系列的资本市场开放试点政策,这些措施包括放宽QFII,引入外国资金参与A股市场交易等等。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99-201X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开始呈一种上升趋势,这不论在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
相对而言,两年来寺院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比较活跃。
综合性研究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X)第一册包括魏晋南北朝卷;第二册包括隋唐五代卷。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中有10部著作,其中经济史方面的著作是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韩国磐《唐代社会经济诸问题》、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以及刘健明的《唐代政治与对外政策》等。
宁可主编,闫守诚、宋家钰、魏明孔、宋杰、宁欣撰写的《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1X)分为农业、土地关系、手工业、商业、货币与物价、城市与交通、区域经济、财政等8章,计50万字。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杨鸿年《隋唐西京坊里谱》,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等,是比较重要的成果。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是近年来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见的重要成果。
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计9章,第一章绪论(户口分布与劳动力、大农业体系生产、旱地与水田农业、内地农业与边地农业、农业经营方式),第二章内地农业鸟瞰(华北地区农业、江淮以南农业),第三章河西、西域区农牧业(河西地区农牧业、西域地区农牧业),第四章蒙古高原农牧业(汉隋间高原地区畜牧概况、唐代高原地区畜牧状况、唐代高原地区的种植业状况、阿拉善高原农业梗概),第五章东北区农牧业(汉魏北朝时农牧概况、隋唐时靺鞨渤海为中心的农牧状况、唐五代奚契丹为中心的农牧状况),第六章岭南农业,第七章西南高原区农牧业(云贵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农牧业),第八章水稻生产(北方地区种稻、江淮以南种稻、水稻种植技术),第九章茶叶生产。
中国经济史方面刊物
中国经济史方面刊物
以下为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刊物:
1. 《经济史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涵盖中国经济史的各个时期和领域,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史等。
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专注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包括农业经济史、贸易史、产业演变等方面。
3. 《经济史研究》: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涵盖中国经济史的各个时期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史、城市经济史、金融史等。
4. 《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期刊,出版有关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5. 《中国经济史研究》:由中国经济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着重探讨和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理论、方法和案例,涉及农村经济、工业经济、财政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刊物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探析
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探析张莉园广东威恒电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经历了起步发展,重挫与挫折、以及再次繁荣,本文拟通过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进行探析。
【关键词】近代经济史存在问题探析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近63年的时间内,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回顾这60多年来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既有可喜的成果,也存在着尚待努力的地方,又有值得我们继续探悉的地方。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历程1.起步发展阶段。
1.1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起步。
1949年以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起步,源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论述,指导着近代经济史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变革。
正如郭沫若在1951年所作的概括,“史学界在历史研究的方法、作风、目的和对象方面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由个人研究转向集体研究,由个人事业转向群众事业,由贵古贱今转向注重研究近代史。
1.2国家的重视促使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逐步发展。
1953年,国务院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组严中平负责,自1954年起着手编辑出版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参考资料丛刊”。
以1955年严中平等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为始,先后有工业、农业、手工业、外贸、铁路、外债、公债等专题资料汇编出版,资料编者严中平、李文治、孙毓棠、汪敬虞、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陈真、宓汝成、姚贤镐、张国辉等同时开始了各项专题研究。
很快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力量。
2.重挫与挫折。
存在不良倾向乃至严重问题:在理论和方法上盲从苏联之后又自我封闭,教条主义地对待经典作家的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和“双百”方针;学术方向政治化,不惜“以论代史”,化严谨的学术研究为政治逻辑的简单推论,化学术讨论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五、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一、引言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涵盖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其中,经济增长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着工商业的发展,而传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
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还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变迁过程以及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是研究中国向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其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的民族工业和军工企业。
此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还包括了工业化政策、工业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工人阶级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太原铁路车辆厂、天津玻璃厂等。
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所产生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变迁过程。
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
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论文报告: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一、研究现状1. 经济史学科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学科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经济史学科却相对滞后。
因此,在经济史研究方面,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中国经济的历史,重视中国经济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基于中国经济历史的发展模式。
2. 学术研究方法的现状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有着较强的倾向性,往往缺乏理论支撑;理论分析则过于抽象,很难对于实证资料进行充分的解释。
因此,学术研究方法需要积极探寻相对完美的结合方式。
3. 研究领域的现状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不同的研究学者往往关注不同的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当中得到更为全面深入的解释,找到经济发展中的规律。
4. 研究新领域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的出现。
如何对于新的领域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和经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经济史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
5.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往往需要跨越不同的学科范畴,而这需要学者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
因此,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当前经济史研究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出路1. 明确研究问题为了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应该全面深入地探究中国经济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重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创新思路,进一步发掘经济历史的价值在研究思路中,应充分考虑到新的发展阶段和研究领域,发掘其经济历史背景和特点,以此推动学科研究的发展,为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3. 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展开讨论交流,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了解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推动中国经济史的多角度研究。
4. 强化跨学科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应强调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不同的学科优势,形成跨学科融合体,以挖掘和发掘中国经济史的重要价值。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研究经济史要有历史学修养,又要有经济学的基础。
我写过一篇《论历史主义》,是谈历史学理论的,可作为我以前所写《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文的续篇。
本文拟谈经济学理论,可作为《方法论》一文的另一续篇。
经济学成为系统的科学,始于17世纪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本文所称经济学理论亦自此始。
但不是说,在此以前的经济思想就不重要。
尤其像富国、富民思想,田制、赋税思想,义利论、本末论、奢俭论等思想,在研究中国经济史中无疑是很重要的。
本文自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是因篇幅所限。
也因为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是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出现的;又是从方法论着眼,因为经济思想成为系统的理论之后,才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本文中,“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为同义语。
两篇拙作分别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和1992年第1期。
一 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经济史是研究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如果已认识清楚就不要去研究了)。
因而它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其他都属方法论。
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但不能从这种抽象中还原出历史的和当时的实践,就像不能从“义利论”中还原出一个“君子国”一样。
马克思说过:“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
”这话也许有点过分,不过,“方便”可理解为方法。
J.M.凯恩斯说:“经济学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工具,一种构想技术。
”我在上述两文中都提出,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最高层次的指导,但它也只是一种方法。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研究经济史中,也是一种方法,即分析方法。
J.A.熊彼特说:马克思的经济史观,“如果我们使它只起工作假说的作用”,按即方法论的作用,“那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分析上的成就”。
在经济理论上,“马克思的分析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页。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重点知识梳理(绪论)
绪论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2、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
3、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4、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5、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是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归纳法、演绎法、证伪法);三是专业技术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
6、一些基本概念:一是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二是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三是环境: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四是生产方式: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五是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以李伯重《中国经济史新探》为例
作者: 薛韩刚
作者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鄂州大学学报
页码: 37-3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李伯重;经济史;资本诸于萌芽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专家李伯重先生,在我国经济史研究过程中, 尤其在理论与方法、 视角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理论方面, 破旧立新;方法方面,主张多种方法运用, 并希望从多种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史.通过梳理李伯重先生关于我国经济史的思想观点,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史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
早有“史无定法”之说,这当然不是说可任意判断,而是说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我赞成此说。
1984年,在意大利的一次中国经济史国际讨论会上,我冉说:“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
中国讲‘百花齐放’,当包括方法论在内。
”本文日的,就是希望我们的中同经济史研究百花争艳。
如一事旧不同方法去研究而能得出同一结论,当更可信。
编辑。
方法与目的密切相关。
事实上,几乎每种新的研究方法都是随着某种新的理论而来,这种理论和方法就形成一个学派。
本文原以“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派与方法”为题,现为节省篇幅,略去学派。
有些学派,如乾嘉学派、计量学派,可以避免讲理论,专谈方法。
而多数学派却不能元全避免,因为在那里理论就是方法,这在下文自明。
我想谈的有:(1)文献学和考据学方法;(2) 历史唯物主义;(3)经济计量学方法;(4)发展经济学方法:(5)区域论和周期论:(6) 社会学方法,(7)系统论方法。
所谈或详简,或我所不知而举疑,故日杂谈。
文献学和考据学方法我国史学一向重视文献学的方法。
这方法的精神就是绝对尊重史料,言必有征;用现代话说就是“论从史出”。
治史必自史料始,以占有史料为第一义,这是个好传统,初学者尤然。
文献学方法包括校勘、辨伪功夫。
又所论多宏观,故重典章制度。
同时,它包含归纳法,广征博引,力戒孤证。
在表达上,“让史料自己说话”,质朴、简洁、有力。
“多问阙疑”,史料既多,考据学随之而兴。
考据学至清代极盛。
清代考据学之大功在于它抵制了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推论,追求历史信息(文献)的本来面貌,故梁启超称其有实证主义精神;又因清人逃避政治,能钩稽沉隐,无所避讳,即顾炎武所倡“实事求是”。
但清代学者考据的出发点不是事物,而是文字音义。
又所论多属微观,视野狭隘,流于繁琐。
或为文而文,示计实效。
盖原用于经学,治史反成缺点。
不过,文献学、考据学都是不断发展的。
至近代,受西方实证科学影响,己日益光大而重实效。
2002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先秦、秦汉
2002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先秦、秦汉一、标题1. 先秦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2. 秦汉经济制度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3. 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比较研究4. 秦朝铸币制度及其对货币经济的影响5. 秦汉商业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分析二、论文报告1. 先秦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在先秦时期,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封建社会大量使用的土地制度为中心,农业技术和生产力逐渐提高,人口逐渐增加。
在这个时期,生产、交换、商业活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制度上的变革和改革,同时也影响到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周朝时期,设立了物价的地方,规定了一定的标准,同时还制定了某些税收,为商业交易奠定了基础。
2. 秦汉经济制度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经济变革来自于秦汉时期。
秦朝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取消了商业团体,通过发展私人经济来推动经济转型。
同时,秦朝的货币改革也加强了商业交易的方便性和货币的稳定性。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同时,汉朝对葫芦(贴现)让利的规定,是对商业交易的制度保障。
因此,秦汉时期的经济制度变革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比较研究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商业交流常常通过豪门集团、官方商贩和私人商贩促进。
交易方式以礼物、赠品和朝觐为主,难以量化。
与之相比,在秦汉时期,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易使得商品的交换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商业活动的重点是在城市中心地带,城市化势头明显,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很大。
4. 秦朝铸币制度及其对货币经济的影响秦朝铸币制度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的货币化历史。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标准化和统一化货币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秦朝行使中央集权的政策,统一制定货币的重量和质量,使货币良莠不分。
同时,钱谷制度的出现促进了交易的进行,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一、研究方法选择与问题的设立在进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初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设立。
通常情况下,经济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类。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定量研究适合于统计数据丰富的主题,例如中国经济增长的数字化测算等;而对于某些宏观问题,如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作用,往往采用定性研究。
在研究开始前,确定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判断研究的方向和深度,确立预期结果及论点。
二、史料的搜集与利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史料搜集与利用。
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史料是研究的重要环节。
对于相关的史料,应该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方便后期的检索和判断。
同时应充分利用不同资源,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以及利用互联网等先进工具进行全面的史料搜集,以获取更加全面的史料。
三、样本的选择与分析在对中国经济史进行研究时,需要充分重视样本的选择与分析。
样本选择不当,将导致研究结果的偏颇。
在样本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选择方式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合理性,以及样本量的充分性等。
通过优秀的数据分析技术和适当的统计方法,充分发掘样本中的数据和信息,揭示其规律和特征,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四、历史分期的建立分期的建立是对历史信息进行统筹和归纳的过程,也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关键环节。
建立恰当的历史分期,有助于清晰地了解各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发展特征,支持有效地识别当前的发展瓶颈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框架。
五、历史事件的评价与解释历史事件的评价与解释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不仅仅需要对事件进行叙述和描述,更需要对事件的中心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对于特定事件的解释更是需要进行充分的结构性分析和细节分析,以保证分析结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中国经济史案例一、中国商业资本的兴盛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被视为低贱、不光彩的职业,相反,居士、书生这样的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记述到如今的深入剖析,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评述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中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对中国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揭示其演变规律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农村经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分析了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争议焦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数据资料不足、研究方法单理论创新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评述,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深化中国经济史的理解和研究做出贡献。
二、古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古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界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关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是理解当今中国经济现象的重要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资料的不断发掘,古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古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财政、货币、赋税等。
其中,农业作为古代经济的基础,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考古资料的挖掘,对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利用、水利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手工业和商业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交流的变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贸易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渐与世界接轨,这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于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经济交流及其影响。
财政、货币和赋税的研究则更多地反映了古代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经济政策。
通过对古代财政制度的考察,可以了解古代国家的财政收支、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进而分析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中国经济史研究格式要求
中国经济史研究格式要求一、引言部分(约80-100字)在引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可以提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约100-150字)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可能的内容包括为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经济政策的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等。
三、研究方法(约100-150字)在这一部分,需要描述研究方法的选取。
可以说明采用的研究途径和数据收集方法,如历史文献研究、统计数据分析等。
四、研究框架和内容(约200-250字)在这一部分,需要详细介绍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研究内容,如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崛起、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的经济挑战等。
五、研究结果和讨论(约200-250字)在这一部分,需要总结研究的结果,并进行相关讨论。
可以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预期的研究目标,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六、结论(约80-100字)在结论部分,需要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再次强调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或政策建议。
七、参考文献(至少5篇)在最后一部分,列出所有在写作过程中引用的文献。
需要符合学术写作的规范,包括作者、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页码等信息。
以上是一份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格式要求。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每个部分的字数都可以适当调整。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确保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研究内容和结论。
同时,还需要注意引用文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学术性。
中国经济史研究格式要求
中国经济史研究格式要求一、引言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对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演变的探究和分析。
为了提高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传播知识,本文库文档将介绍中国经济史研究论文的格式要求。
本文将从标题、正文、副标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二、标题研究论文的标题应准确、简明,能够准确概括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标题应该位于正文开始之前,使用一级标题的格式,即在标题内容前加上一个井号(#)。
三、正文正文是研究论文的主体部分,其中应包含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正文中的段落之间应用一个空行进行分割。
1.引言引言部分应该对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描述,概述已有的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2.方法在方法部分中,应详细介绍用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并对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论证。
3.结果结果部分应该准确地呈现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4.讨论讨论部分是对结果的解释和分析,通过与已有研究的对比,探讨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意义,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四、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研究论文。
在正文中,副标题应使用二级标题的格式,即在副标题内容前加上两个井号(##)。
副标题的使用应符合逻辑和章节结构,有助于将论文内容分组并突出重点。
五、结论结论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概括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取得的成果。
结论部分应简明扼要,并能够回答研究的目标和问题。
六、参考文献在研究论文中,应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并采用格式规范的参考文献列表。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按照特定的引文格式进行,确保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提高学术诚信。
七、总结本文库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国经济史研究论文的格式要求,包括标题、正文、副标题等。
正确的格式要求有助于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发展。
希望本文库文档对广大研究者在撰写中国经济史研究论文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期待创作更优秀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经验总结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存与未来。
在近代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可见这两项都非常重要而且紧密相连。
当然现阶段还有三个百年奋斗目标正等待我们去实现。
经济是一切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保障。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长久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经济的研究,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更快更高效地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投稿也有一定方法和技巧,掌握其原则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下面请看具体分析:一、确定选题及写作角度1.为什么写?作者可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论述?2.如何表达(描绘)?怎样用语言来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二、把握重点内容经济史研究有它独特的领域,因此阅读前应该做一番准备工作。
否则你将无从下笔或即使写了也无人问津。
那么该做哪些准备呢?第一步当然是熟悉文献资料,不仅要查找专著、报告之类的书籍,还要浏览杂志网站等信息平台;但同时也需广泛涉猎各种通俗性、消遣性读物,尽量扩充知识面,博采众家之长。
第二步要掌握理论方法。
比如经济发展的条件、过程、结果,经济发展的背景、环境等;同时也要把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观点。
第三步,把握总体框架,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不管多么精彩的评论都离不开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大家要平时多积累,养成习惯。
除了多读外,还可勤练。
同时参考范例及典型案例,边分析,边讨论,争取真正弄懂吃透,灵活变化于笔端。
三、严谨求实诚信守法正文撰写之前,还需仔细检查各部分的内容,避免拼凑的错误,另外要清楚标点符号和引文、数字、图表的使用。
四、力戒哗众取宠前几篇投稿的文章虽获得肯定却被拒稿,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首先是没抓住读者心态,夸张过头甚至违反事实,自然受到批驳;再者不符合新闻的要求,缺乏真凭实据,自然“虎头蛇尾”;另外套话太多,太空洞,故事性不强……这样不仅损害文章本身的价值,更造成巨大浪费,白白耗费精力。
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格式
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格式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的格式要求,包括标题、关键词、作者信息、正文结构、引用格式等内容。
通过遵守这些要求,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投稿的质量和被接受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投稿格式,标题,摘要,引用格式1.引言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投稿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的格式要求,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撰写投稿。
2.标题投稿的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的主题,并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大标题和副标题的方式来组织标题,使之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在标题中不要出现图片、图片链接或任何与文字无关的内容。
3.关键词在投稿中,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用于描述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关键词可以在摘要部分给出,也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4.作者信息在投稿中,作者信息应该清晰地列出,包括作者的姓名、单位和电子邮件地址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以便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或交流研究内容。
5.正文结构正文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逻辑和脉络。
一个良好的正文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5.1.引言引言应该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给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和主要贡献。
5.2.相关研究在相关研究中,应该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并说明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的关系。
5.3.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部分,应该详细描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
5.4.研究结果在研究结果部分,应该准确、全面地呈现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可以使用文字、表格或图表来展示。
5.5.讨论和结论在讨论和结论部分,应该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6.引用格式在投稿中,引用其他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增强研究的可信度,并表明作者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和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