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治疗
温病派的治疗原理
温病派的治疗原理
温病派是中医学派系之一,其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论治:温病派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别病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明确病机: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脉象、舌象和症状,确定病机,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温补和解表:温病派认为温邪入侵人体后,可引起表证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因此,治疗时需要温补和解表,以调和阳气,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4. 祛邪保正:温病派注重消除病邪的同时,也要保护正气。
正气指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增强患者的正气,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5. 治疗标本并重:温病派认为治疗疾病不仅要治标,也要治本。
治标是指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而治本是指分析病因,消除致病因素,从根本上防止病情复发。
总的来说,温病派的治疗原理是基于辨证论治,明确病机,温补和解表,祛邪保正,并且注重治疗疾病的本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病的治疗课件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邪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治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同症状的温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热证清热,寒证温中:温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热毒邪热盛,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内伤,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
3. 以解表为主,辅以解毒:温病初期多表现为感冒症状,需要先解表散寒,使病邪排出体外。
同时,根据病情可以辅以清热解毒。
4.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温病患者,需要在治疗症状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理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5. 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也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总之,治疗温病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 1 -。
张锡纯汗法治疗温病
张锡纯汗法治疗温病
1,提出阴阳合而后汗的理论。
2,提出汗解的原则和方法:出汗之道,在于调剂阴阳。
3,针对温病的不同病机,活用方药,调剂阴阳,因势利导,使邪从汗出。
如:轻解透汗法:温病初起,往往有头痛,周身骨节酸痛,肌肤壮热,无汗等肺卫表证,常用连翘,薄荷,蝉蜕等轻清之药,解表透热汗出。
养阴透汗法:适用于素体阴虚内热或冬不藏精,症见周身壮热,心中烦热,口干渴,头痛,周身拘紧,舌苔白,脉洪滑者,常用连翘,薄荷,蝉蜕,菊花辛凉透汗,并配以麦冬,生地,玄参,天花粉等滋阴助汗,使汗出有源。
辛汗达热法:适用于阳明病,症见表里壮热,心烦,喜冷饮,或时有背微恶寒,脉洪滑等,多用白虎汤加减治之。
益气助汗法:适用于素体气虚,用补气之药助汗,曾治一老,素有劳疾,薄受外感,热入阳明腑,脉象弦长浮数,按之有力,无洪滑之象,认为是外感兼内伤,投寒解汤,加党参三钱益气助汗。
和解透汗法:适用于少阳证寒热往来,热甚于寒者,多用小柴胡汤加玄参,润阳明之燥,自然能还太阳而作汗,少阳之邪也可随汗而解。
若寒甚于热者,则用小柴胡加薄荷,使病由足少阳引入手少阳随汗而解。
通下解表法:适用于阳明腑实,大便燥结,本当用大承气汤而呕吐不能受药者,用芒硝,代赭石,石膏,党参组成镇逆承气汤治之。
攻下而汗出。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填空题1.温病固脱救逆法主要分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通瘀破结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液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
6.温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苔黄腻。
治宜__________________法,代表方如____________________。
7.温病症见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治宜_______________法,代表方如___________________。
8.温病和解表里法是以和解.疏泄.宣通气机,以达到_______________目的的治法。
9.温病和解法适用于温病邪在________________者。
10.开达膜原法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常用清解气热法主要有如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温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治疗方剂宜用______ ,或。
13.温病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喉干燥,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舌红等,治疗代表方剂______________。
14.温病证见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疗方剂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温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痞,口渴,心烦,舌红苔腻等。
治疗方剂宜用:__________________。
16.温病证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精品课件
21
运用清解气热法时还应注意:
本法主治气分无形邪热,若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 如湿邪、燥屎、食滞、痰浊、瘀血,必须祛除实 邪才能解除邪热。
热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伏邪气。
素体阳气不足,不可过用之,应中病即止,防止寒 凉过度而伐伤阳气。
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 热瘀交结之证。证见灼热躁扰,甚则昏狂 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 有瘀斑等。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精品课件
44
(三) 气营(血)两清 定义——用清营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互
相配用,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作用——适用于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 病证,即气营(血)两燔证。
透化湿邪。
作用——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 遏表里气机的证候。证见身热不扬, 午后 热甚, 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精品课件
30
(二) 燥湿泄热 定义——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
祛除湿热邪气。
作用——适用于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 遏伏中焦的证候。证见身热而汗不解,口 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 腻,脉濡数等。
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 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 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 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 病根为要耳。”
精品课件
4
2.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提出不 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 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的要求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
2.熟悉温病的⽴法依据及卫⽓营⾎、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热、和解表⾥、祛湿清热、清营凉⾎、通下逐邪治疗⼤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及注意点。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段。
⼀、温病治则及确⽴治法的依据(-)温病治则1.祛除温邪⽆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不同温邪侵袭⼈体,具有各⾃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治疗⽅法有异。
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清暑化湿之法。
在温病的发⽣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温病的发⽣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
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
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祛邪与扶正的⽅法。
(⼆)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营⾎和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确⽴治则、治法。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下面是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温病概述1.温病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温病的特点,如多见于秋冬季节、传染性强、发热等。
3.温病的分类,如外感温病、内伤温病等。
二、温病的病因病机1.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如六淫之邪入侵、风暴热化等。
2.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如情志内伤、五脏功能失调等。
3.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1.温病的表现特点,如高热、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等。
2.温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
3.温病的辨证要点,如热证、寒证、实证、虚证等。
四、温病的诊断1.温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发热史、咳嗽史、鼻塞流涕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辩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3.温病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射线检查等。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温病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解郁利气等。
2.温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3.温病的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六、温病的预防和护理1.温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
2.温病患者的护理原则,如保持休息、饮食调理等。
3.温病的合理用药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七、常见的温病及其治疗1.温病的常见类型,如流感、急性咽炎、急性胃肠炎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等。
3.温病的预后评估和康复指导。
八、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1.温病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向。
2.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温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
九、温病学的局限性和争议性问题1.温病学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温病学中的争议性问题,如温病的定义和分类等。
总结:温病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温病的概述、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
熟悉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对温病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更好地进行温病的辨证和治疗。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1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运用要点:(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2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5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6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2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3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
卫气营血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一)泄卫透表法
• 本法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汗出散热 的作用。
• 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 现代报导:本法促进汗腺分泌及血管舒张,
通过发汗、扩张血管,加快散热,达到退 热目的。改善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吸 收和人体功能恢复。
分类 作 用
适应证
代表方剂
疏风泄热 解表清暑
辛凉轻透 疏散肺卫
• 适应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 。 • 现代报导:本法具有一定的直接补充多种营
养素和电解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 损伤修复,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 微循环和凝血功能,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内毒素,促进胃肠蠕 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
分类
作用
适 应 证 代表方剂
宣展气机
郁于胸膈
辛寒清气
辛寒泄热 阳明气分热炽 白虎汤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气分邪热 内郁化火
黄连解毒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 温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
伏邪气。 • 气分湿热证不宜单用,应与化湿法同用。 • 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应中病即止。 •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
4、根据特异性病原体:在辨证施治为主体 基础上,可从辨病角度在用药中选择一 定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1、正确处理邪正关系 (1)重在祛邪:祛邪以扶正,针对主因是温热
与湿热,分别清凉解毒(卫、气、营、血)和宣 透、清利;宣上、畅中、渗下。
(2)注意扶正:温病后期,正虚为主,扶正以 祛邪。如:养、补、滋、扶。
祛除湿热邪气 湿热俱盛
渗利湿邪
用淡渗之品 湿热阻于下焦, 茯苓皮汤 利尿渗湿 膀胱气化失司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1. 辨证施治:温病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温病的病因、病理表现、脉象等综合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阳邪抵御:温病属于外感病,阳邪束表,顶盖正气,阳邪抵御正气,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
可以通过辛散发表、汗出解表等方法,使体内的阳气逐渐恢复正常。
3. 清利湿热:温病多以湿热为主要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时可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泻火等方法,以排出体内的湿热邪气。
4. 补益正气:温病会耗伤正气,因此要及时补益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采用益气、补中、养阴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促进正气的恢复。
5. 辨证选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药有很多针对温病的药物,如麻黄、防风、葛根等,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总之,温病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阳邪抵御、清利湿热、补益正气和辨证选药。
赵绍琴的温病治疗大法
赵绍琴的温病治疗大法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皇宫御医。
从医60 年以来,在中医温病、中医内科领域发遑古义,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曾先后出版了《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 400 法》、《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等一批学术专著,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1990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影响很大。
还凭借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94 年被入选英国剑桥名人传记。
赵老对温病学学术精华,至少有以下十大要点:论温病不可混同伤寒、论温病当分温热与湿热、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论“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论“到气才可清气” 不可早投寒凉、论“透热转气”、论湿热为病尤忌寒凉、论湿热为病治重宣畅气机、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论伏气温病有发于髓......,另外,我们也摘录赵老的温病治疗十二大法,与各位朋友共同学习。
01辛凉疏卫法本法是用于温邪初起,病在卫分阶段,有疏泄腠理,调和卫分的作用。
取其具有宣通卫气作用的药物,驱除在卫分之温邪。
以辛开其郁,以凉泄其热,用辛散药以疏散卫分之风邪,配清凉药以清解温热之郁热。
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之症。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须特别注意,在温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法,因辛能助温增热,发汗复伤津液。
否则伤阴耗液,可致坏病。
02辛寒清气法本法是用辛凉、辛寒、苦寒等药物,清泄气分热邪的一种方法。
它能解热除烦,止渴生津,清热泄火,达到宣畅气机的作用。
凡属邪热入里,燔灼肺胃之津,但未犯营血者,皆可用之。
其中如轻清宣气,是以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泄邪。
在温邪初入气分,未至阳明热盛,以栀子豉汤轻宣之。
又如辛凉重剂或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是用于温邪热炽阳明气分之时。
症见壮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燥干,脉洪数或滑数等,这是邪热灼其津液,邪盛且实,故当透热达表,用白虎汤。
若热郁气分,郁热化火,症见身热烦躁不安,口苦且渴,舌红苔黄,小便黄赤者,可以用黄连解毒汤;但邪热未化火者,切不可用。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一、《伤寒杂病论》概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原则。
其中,温病学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传统中医治疗发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病学的概念1. 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因外感暑热或内伤邪热而引起的发热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温病的分类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分为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大类。
外感温病是指由暑热外邪引起的发热病,内伤温病是指由内伤邪热引起的发热病。
三、温病学的病因病机1. 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感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暑热外邪直接入侵人体,导致正气受损,致使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症状。
外感温病的病机则主要是由于邪热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2. 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内伤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伤邪热,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热邪内生;内伤温病的病机则表现为热邪内生,热毒内盛,病势急剧。
四、温病学的临床表现1. 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多饮等症状。
2. 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不退、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尿赤等症状,表现出病情急剧、病证明显的特点。
五、温病学的治疗原则1. 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宣表。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清热解毒中药,及时扶正祛邪,达到疏风宣表的效果。
2. 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解毒瘀。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选取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温病学的临床应用1. 温病学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为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指由外感病邪或内讼情志不畅所致的一类疾病。
温病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外感温病:指外感病邪所致的温热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2. 内讼温病:由内因引起的一类温热病,如肝火偏盛、心火上扰等。
3. 平素温病:指由于平素体质偏热引起的温热病,如阳盛阳热、阴虚内热等。
根据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温病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温病初起、热毒结聚者,常以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2. 解表发散法:适用于外感温病,以发散邪气、解表解毒为治疗原则,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3. 寒凉解热法:适用于温病热盛者,以清热降火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等。
4.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温病热盛引发的血热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生地黄、丹皮等。
5. 温里行滞法:适用于温病邪热蕴结于里的病情,以清热行滞为治疗原则,如竹叶黄颠、大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判断,最好在中医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温病的治疗
达膜原法清热力较强,只适于胆经热郁而兼夹痰湿 者,不适应里热炽盛证。
• 分消走泄法着重宣展三焦气机,泄化痰浊。 • 开达膜原法旨在疏利透达膜原秽浊之邪。
•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其性偏温燥,其作用偏于疏化
痰湿秽浊,故只能用至痰湿分消、湿开热透,即当转手 清化,否则过投温燥,助热化火,劫夺阴津。
理解
轻清是怎样发挥透泄、宣畅
作用的?
(1)证候病机决定用药宜轻清: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身热,胸膈满闷,心烦懊憹, 口微渴,舌苔薄黄欠润。
病位在上焦 ——用药宜轻 邪气为热邪 ——药性宜凉
气分热郁(热不甚,伤津不显) 病位在胸膈
温邪初入气分 热郁胸膈
(2)轻清之品能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轻而扬之
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以辛散轻扬之剂,疏泄腠理,祛除表邪,解除表证 的治法。
风热 疏风泄热
表证
燥热 湿热
疏表润燥 疏表化湿
外寒里暑 透表清暑
(1)疏风泄热法(辛凉解表法)
涵义:辛散凉泄卫表风热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肺卫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风
热
风热郁卫
表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 葱白、生甘草
思考
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 吗?
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
2、轻清宣气治法运用的关键是什么? 用药质地轻,性宜凉而不宜过寒,主要针对邪
气初入气分之证。
(2)辛寒清气法
以辛透阳寒明泄之热品盛大清阳明气分邪热的治法。
辛——辛透 达热出表
• 清热泄火法用于热盛或热邪化火,是一种内郁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 运用要点:避免温燥之品,选用丹皮、赤
芍、丹参、桃仁、水蛭等。
-
34
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合清化药(连翘、黄连、栀子、黄芩) 、
理气药(厚朴、- 陈皮、枳实)。
32
(3)增液通下
• 作用:泻下肠腑热结,滋养阴液。 •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见身
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 干燥等。 •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 运用要点:本法为通下与养阴之合法。
-
33
(4)通瘀破结
•作用:以活血通瘀攻下剂破散下焦蓄 结之瘀热。
• .运用要点:主用大黄,吴又可:“三承
气功效俱在大黄- ,余皆治标之品也”。31
(2)导滞通便
•作用:导泄肠腑湿热积滞,泻下郁热 疏通肠道气机。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见身热, 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 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 运用要点: (1)“轻法频下”;(2)配
(4)根据兼夹之之邪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有攻下宣肺、攻下清泄小肠、攻下开窍、攻 下清泄阳明等法。
(5)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
35
(六)清营凉血法
• 定义:通过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 液、通络散血以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 作用:清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凉血——凉血清火解毒、散血养阴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 湿热蕴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论温病学的三大治疗原则
论温病学的三大治疗原则温病的治则与治疗一、温病的治则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⑴、清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同,有所在病位之别,有兼挟邪气之殊,有正气强弱之异,因而在清热时,必须全面权衡:①、寒凉适度:有热邪时,寒凉乃必用之品。
但由于热邪程度不同,所以用寒凉清解之时,既要防止病重药轻,又要防止孟浪,过于寒凉,冰伏气机。
②、治分气血:温病热邪,无非有在气在血之别,故治疗当分气与血。
清气,是治疗温病的中心环节。
邪热外淫内陷,皆气热燔灼充斥使然。
里热清,而表证自解;气热清,而邪不内陷。
清气当选能入气分而清解气热之品,如辛寒、苦寒、甘寒以及咸寒。
若虑苦寒化燥伤阴,可以甘寒监之。
气热炽盛,内陷血分,则当选入血分而能清解血热之品,如甘寒、咸寒、酸寒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又具养阴生津之功。
但清血热时,亦必伍以清气热。
⑵、透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只要有热邪存在,自始至终都要透。
透邪的原则为: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郁伏于里之热方能透达。
所以,在寒凉清解热邪的同时,必须伍以畅达气机之品。
温病中令气机窒塞者,主要有热邪、痰湿、瘀血、热结、食积以及新寒外束等。
欲使气机畅达,必须将阻滞气机之邪气祛除。
所以在清解时,要视其兼邪,或伍以化湿,或伍以活瘀,或伍以消导,或伍以通下,或伍以表散等。
壅塞除,气自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郁热外达的标志有六:1、汗:正汗的出现,标志里解表和矣。
2、脉:郁热脉当沉而躁数。
沉乃气机郁滞,气血不得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所致。
气机展布,气血得以外达,则脉由沉伏转见中位或浮位,脉体亦可由细迟短涩转见洪大滑数。
3、舌:舌由绛紫而暗,转为红活;由无苔转为舌苔渐布。
4、神:由昏谵或狂躁,转为神志清晰。
5、色:面色由红而暗滞,转为红活润泽。
6、症:由肢厥转为四肢渐暖。
至于身热,可较前显露,不足为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三) 开达膜原 定义——用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湿浊之邪。 作用——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的证候。证
见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舌红 绛或紫绛、苔白厚浊腻如积粉等。 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
精品课件
(四)疏卫润燥 定义——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热之邪。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在肺卫。证见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口鼻咽喉干燥,咳嗽少 痰,舌红苔薄白。 代表方剂——桑杏汤
精品课件
比较: 疏风散热法和疏卫润燥法——温热病证初起,
肺卫失宣 解表清暑法——表里卫气同病 宣表化湿法——宣肺、芳化,以解除湿热侵
作用——热郁少阳,兼有痰湿犯胃的证候。 证见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胁脘闷痛、烦 渴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精品课件
(二) 分消走泄 定义——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 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
作用——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 湿浊阻遏的证候。 证见寒热起伏、汗出不 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等。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精品课件
3.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 吴鞠通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
证候特点,确立了上焦、中焦、下焦证候 的治疗大法,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 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 焦如权(非重不沉)。”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证 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 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精品课件
(二)辛寒清气 定义——辛寒之品透解邪热,大清气分。 作用——阳明气分,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
证候。证见壮热烦渴,汗出,舌苔黄燥, 脉洪数。 代表方剂——白虎汤。
精品课件
(三)清热泻火 定义——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 作用——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的证候。证 见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小便 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清化在里之暑湿。 主治——夏日暑湿蕴阻于内,寒邪复侵犯于
表。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心烦,口 渴,脘痞,舌红苔腻等。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精品课件
(三)宣表化湿 定义——芳香透泄、宣肺祛湿之品,疏化肌
腠湿邪。 主治——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
证见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 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 温病的治疗,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参考现代临床研究新进展,吸取辨病治疗 的新方法,以提高疗效。
精品课件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分为以下三类 : 一是祛邪为主的治法 二是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三是用于急救的治法
精品课件
一、泄卫透表法
定义——是驱除在表温邪, 解除卫分表证
的治法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
精品课件
三、和解表里法 定义——以和解、疏泄、宣通气机达到外解
里和的治法。本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作用——具有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
原的作用。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 里成结,而是郁滞于少阳或膜原、留连三 焦的半表半里证。
精品课件
(一)清泄少阳 定义——用辛苦芳化之品清泄少阳热邪, 兼以化痰和胃。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精品课件
• 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 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精品课件
温病的治疗,是以温病辨证论治理论 为指导,根据温病的证候表现,探明致病 原因,明确证候性质、病证类型、邪正的 消长、有无兼证以及患者体质属性等,然 后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用适宜 的方药,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调理阴 阳,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精品课件
二、扶助正气 1.在温病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不
虚,当祛邪为主, 兼顾扶正, 使邪去而 正安。若虚实挟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 2.温病后期,邪势已衰,正气也虚,多以扶 正为主,兼以祛邪。
精品的治疗。
•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因 素, 因人施治。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温病的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1.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 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 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 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 去病根为要耳。”
精品课件
2.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提出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精品课件
运用清解气热法时还应注意: 本法主治气分无形邪热,若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
如湿邪、燥屎、食滞、痰浊、瘀血,必须祛除实 邪才能解除邪热。 热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伏邪气。 素体阳气不足,不可过用之,应中病即止,防止寒 凉过度而伐伤阳气。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体阴虚者慎 用。
代表方剂——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精品课件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 代表性者。
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 过清凉流动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 使邪热外解。
辛寒清气法重在清透气热,作用偏于中上焦(肺 胃);通过辛凉重品和大寒药物,既直折阳明无 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表里之热皆解。
主治病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风热在表
暑湿兼寒郁于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燥热犯于卫表
精品课件
(一)疏风散热
定义——辛凉轻透之品, 疏散肺卫风热
主治——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无汗
证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
代表方剂——银翘散
精品课件
(二)解表清暑 定义——辛温芳化清凉之品,解肌表之寒束,
袭卫气之证。
精品课件
注意 : 温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否则可助
热化火,出现发斑、出血、谵妄等,此即 吴鞠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 反生他患”。
精品课件
二、清解气热法 定义——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
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精品课件
(一)轻清宣气 定义——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作用——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