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马原考试简答题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说呢,手贱之下搞定了这篇东西。~感谢商学院不知名同学的付出!

使用方法说明:

0.就像教科书编得有人捧有人骂一样,我觉得好不一定你觉得好,如果觉得背得不爽,请不要犹豫打开教科书,走自己的路~

1.仅供我喜欢的以及喜欢我的人使用,所以,亲们,爱你们,请加油啊!!

2.红字标出的内容如果来不及背可以省略(它的存在纯粹是为确保答得完整,实际上已经偏离问题了),黑体字是重点,括号是说明。

3.不全然是抄书,我查了资料,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话总结表达,但是朋友们,如果想拿高分,请一边看书一边理解着记忆,弄清楚原理,并且能够丰满自己的回答。不然只是背,是不会活用这些话,简答题还好,材料分析题你就得跪。

4.总的来说还是个人总结,请珍惜个人的劳动成果~~么么哒~友情提示:风险仍然存在,请谨慎使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

1)从不同角度(如创造者、阶级属性、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概括地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广义上说)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广义上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9-30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此回答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意识的本质? P31

1)1)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35-39

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并改造世界。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和人的本质社会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具体来说,区别有:

1)人类能够进行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人、客体、工具)都是可感知的存在。亦即: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2)人能够主观能动地进行实践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而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亦体现实践的真正意义。

3)人具有社会性,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了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5、如何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44)

1)两者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注意点;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问题。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6、请谈谈适度原则在实践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P51

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

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度、关节点;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的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5)适度原则的重要性

综上,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运用中取得成功

7、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P64-65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认识(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解释:

认识过程: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实践过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使客体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包括的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74-77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关系P75-7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