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报告
嵌入式应用开发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通常应该包含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过程、实训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以下是一个关于嵌入式应用开发实训报告的示例结构:### 1. 实训目的:明确实训的目标和预期收获,这可能包括:- 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特定嵌入式开发平台或工具的使用。
- 能够设计和实现基本的嵌入式应用程序。
- 增进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实训内容:详细描述实训内容,包括:- 所使用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或工具。
- 实际的编程任务和项目。
- 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 3. 实训过程:描述实训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可能包括:- 学习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
- 安装和配置开发环境。
- 进行实际的编码和调试工作。
-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4. 实训结果:总结实训的成果,可能包括:- 实现的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功能和特性。
- 对项目进行的测试和验证。
- 软硬件协同工作的结果。
### 5. 结论: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总结,包括:- 实现目标的程度。
- 学到的关键经验和技能。
- 对嵌入式应用开发的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展望。
### 6. 反思与建议:对实训过程进行自我反思,提出对实训的改进建议,包括:- 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对实训教材和指导的反馈。
- 对实训流程和组织的建议。
这个结构是一个通用的框架,你可以根据具体的实训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
确保报告清晰、详实、具有逻辑性,并能够准确传达实训的目的和结果。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嵌入式Linux系统是一种嵌入式系统,它可以运行Linux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在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嵌入式Linux系统的发展速度最快,拥有最广泛的应用领域。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嵌入式Linux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车载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
智能家居:嵌入式Linux系统可以使家电、照明、门锁等设备实现联网、控制和监测。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远程控制家里的设备,比如调整温度、照明和音乐播放等。
嵌入式Linux系统可以使智能家居系统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和安全化。
车载系统:嵌入式Linux系统可以使车载系统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比如音响、智能导航、智能语音助手、可视化驾驶等功能。
此外,嵌入式Linux系统还可以实现车辆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比如实现远程车辆启停、空调控制、车窗控制等功能,实现车辆智能化和智能交通的互联互通。
智能医疗:嵌入式Linux系统可以使医疗设备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比如电子医疗记录、医疗图像处理等。
此外,嵌入式Linux系统还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比如实现远程医学影像传输、医疗设备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医疗设备的智能化和智能医疗的互联互通。
智能制造:嵌入式Linux系统可以使制造设备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比如传感器、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等。
此外,嵌入式Linux系统还可以实现制造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比如实现远程制造过程控制、生产数据远程监测等功能,实现制造设备的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的互联互通。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研究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嵌入式Linux系统架构:嵌入式Linux系统架构包括内核、驱动、文件系统、应用程序等方面,需要考虑系统的实时性、高可靠性、低功耗和成本等因素。
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包括编写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需要熟悉C/C++编程、Linux内核编程和shell脚本等技术。
嵌入式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一开发环境的搭建与配置【实验目的】1)熟悉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
2)掌握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开发环境搭建与配置。
3)了解minicom配置串口通信参数的过程。
4)了解嵌入式Linux的启动过程。
5)掌握程序交叉编译运行及调试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1)连接实验开发板与宿主机。
2)在虚拟机中的CentOS(宿主机)搭建开发环境。
3)在宿主机中配置minicom。
4)分析嵌入式Linux的启动过程。
5)在宿主机上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并用交叉编译工具进行编译,然后传输到目标机上运行。
6)在宿主机上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并用交叉编译工具进行编译,用gdbserver进行远程调试。
【实验步骤】连接实验开发板,对虚拟机进行设置1)首先把实验开发板打开,用网线和串口线连接宿主机,并连接电源(注意这时不要拨动实验开发板的开关按钮)。
2)在桌面上点击打开vmware 软件,选择“编辑虚拟机设置”,如下图所示:图13)进入虚拟机配置界面后把网络连接方式设置为“桥接方式”,如图2所示:图24)添加串口,如下图所示:图35)完成串口的添加后,选择“OK”,完成对虚拟机的设置。
如下图所示:图46)选择虚拟机的“Edit”、“Virtual Network Editor...”,如下图所示:图57)进入虚拟机网络参数设置界面后对VMnet0进行设置(注意这里桥接的网卡应选择与实验开发板相连接的那块儿网卡),然后点击“Apply”、“OK”如下图所示:图68)上述设置完成后启动CentOS(CentOS的用户名为“root”,密码为“xidianembed”)。
工具链的配置1)在CentOS的根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EELiod”的目录,把实验中要用到的文件(主要是一些rpm包)拷贝到该目录下。
(可以用U盘、WinSCP等工具进行,此处不再做详细说明)。
2)交叉编译工具链位于/opt/buildroot-2011.02/output/host/usr目录下,进入工具链的bin目录下,可以看到一些编译工具,这些工具将会在之后的交叉编译过程中使用到。
基于嵌入式linux的应用程序开发
( L n x 由 UNI 操 作 系 统 发 展 而 1 iu ) X 来 ,¨ n uX 具 备 现 代 一 切 功 能 完 整 的
r 4l n no Ln x内存管理 :ll c iu :al a配置内存空 } 发过程 中使用的是 a mv —u k w— o
的编译 、调试功能。在编译过 程中分为四
个 阶 段 :预 处 理 处 理 、适 当 编 译 、 汇 编 、 链 接 。 同 时 G C C 是 一个 交 叉 平 台 编 译
( )MTD内存管理 : MTD是用于 3
访 Ime r 设备的l m h moy ] i x的子 系统 。 D n MT 的主要 目的是为 了使新 的 me r mo y设备的 驱动更加简单 ,为此它在硬件和上层之 间 提 供了一个抽象 的接 口。MT D的所 有源代
络 接 口设 备 。
括 进程 / 线程 管理 ,文 件 系统结 构和类
a :(XE ) l ¥E C ¥E C :( J ) (XE )¥OB S ¥ CC ¥L L ( )( DF AGS ) ( J) OB S
[ o ̄lcth s h l ] r t j ae ot eo#ma e o o k
相 关 函数 。
本文就我们 在嵌入 式 I u 开发过程 中的实 _ x的 n l
践,从 嵌入式开 发环境的建立、以实例分析嵌
入 式 lU 开 发 工 具 gc交 叉 编译 器 ,对 嵌 入 j X的 n c 式 开 发过 程 进 行 了分析 。 嵌 入 式技 术 ; 入 式 l xgc交叉 编 译 器 嵌 i ;c n u
码 在 / iv r/ d子 目录 下 。 dr es mt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一、引言嵌入式系统是指嵌入在各种设备中的计算机系统,它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而Linux作为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嵌入式Linux的相关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了解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配置和调试技巧。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和配置方法;3. 熟悉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4. 实现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三、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嵌入式开发板、计算机;2. 软件环境:Ubuntu操作系统、交叉编译工具链、嵌入式Linux内核源码。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 内核编译与配置通过下载嵌入式Linux内核源码,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进行编译和配置。
在编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内核配置选项。
编译完成后,生成内核镜像文件。
2. 系统烧录与启动将生成的内核镜像文件烧录到嵌入式开发板中,并通过串口连接进行启动。
在启动过程中,可以观察到Linux内核的启动信息,并通过串口终端进行交互。
3. 应用程序开发与调试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可以通过交叉编译工具链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
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目标平台的兼容性和调试方法。
通过调试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和调试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搭建了嵌入式Linux系统,并实现了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需要一定的配置和编译知识,但通过合理的配置选项和编译参数,可以实现系统的定制化;2. 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目标平台的兼容性和调试方法,以确保程序的正确运行和调试的有效性;3.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受到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级的优化和调试。
linux嵌入式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嵌入式操作系统学院(系):计算机学院实验专业:计算机系班级:0703学号:学生姓名: mqlz2010年 12 月 6 日实验一:linux内核裁剪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2、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用3、掌握Linux内核配置文件的作用4、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5、掌握将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的方法二、实验原理Linux对于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文件系统等部件的驱动程序支持既可以放在系统内核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可加载的模块(modules)使用。
当驱动程序放在系统内核中时,Linux 假定该硬件是存在于系统中的;而作为可加载模块使用时,只有在知道该硬件存在于系统时才会作为系统内核的一部分,当 Linux 检测到硬件时,该模块才被加入到系统内核中。
三、实验步骤1、检查编译器的版本用低版本的编译器去编译高版本的内核有可能不能编译或使内核不能使用。
要查看编译器版本,可以执行命令:#gcc –v进入系统内核源代码目录。
一般系统内核的源代码放在 /usr/src/ 目录下。
用 ls –l 命令查看可能显示如下:#ls –l /usr/srcTotal 3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May 4 14:36 >linux-2.4.20-8drwxr-xr-x 15 root root 1024 May 14 11:37drwxr-xr-x 3 root root 1024 May 4 14:38 sendmail其中、是一个链接文件,它的链接目标是指向目录,因此、cd 就是进入目录。
2、删除过时的目标文件进入 /usr/src/linux-2.4.20-8 目录,运行 make mrproper 命令以清除过时、旧的目标文件。
这是因为经过多次编译后系统会留下部分目标文件,如果没有清除干净可能造成本次编译出错。
ARM嵌入式linux系统设计与开发实验报告
ARM嵌入式linux系统设计与开发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Qt Designer的使用方法以及Qt/Embedded交叉编译的基本步骤;2. 学会在使用Qt Designer编写程序,交叉编译,在开发上运行。
二.实验内容编写一个电子时钟显示器程序,并将结果在开发板的LCD显示屏上显示。
三、预备知识1. 熟悉使用C++语言程序设计;2. 掌握Linux下常用编辑器的使用;3. 掌握Linux下程序编译;4. 熟悉Qt程序设计;四、实验室设备和工具硬件: PC机Pentumn500以上, 硬盘10G以上、UP-CUP S2410嵌入式开发试验箱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 +MINICOM +ARM-LINUX开发环境五.实验步骤1. 源代码的编写。
(1)新建实验文件夹。
在/home/sprife/qt4/for_pc/下新建文件夹fuxiaqing(2)编写源程序,生成digiclock.cpp和moc_digiclock.cpp 文件。
(3)用vi编辑器编写main函数,生成文件main.cpp。
2. 检查程序能否在PC机上运行。
开启终端,在fxq目录下进行编译,运行。
输入命令:/home/sprife/qt4/for_pc/qt-embedded-4.4.0/bin/qmake–project,生成fuxiaqing.pro文件。
/home/sprife/qt4/for_pc/qt-embedded-4.4.0/bin/qmake 生成Makefile文件。
#make 生成可以执行文件fuxiaqing执行可执行文件:./fuxiaqing ,查看运行结果。
3.挂载共享目录,设置环境变量。
在windows下,开启超级终端。
与虚拟机正确接通之后输入以下命令:mount -o nolock,rsize=4096,wsize=4096 192.168.0.119:/arm2410cl/mnt/nfs //192.168.0.119为虚拟机IPexport QTDIR=$PWDexport LD_LIBRARY_PATH=$PWD/libexport TSLIB_TSDEVICE=/dev/input/event0export TSLIB_PLUGINDIR=$PWD/lib/tsexport TSLIB_CONSOLEDEVICE=noneexport TSLIB_CONFFILE=$PWD/etc/ts.confexport POINTERCAL_FILE=$PWD/etc/ts-calib.confexport QWS_MOUSE_PROTO=tslib:/dev/input/event0export TSLIB_CALIBFILE=$PWD/etc/ts-calib.confexport LANG=zh_CNinsmod /mnt/yaffs/touchscreen/ts-uptech.o4.把fxq文件夹拷贝到目录/home/sprife/qt4/for_arm下进行编译。
基于 ZYNQ 的嵌入式 Linux 系统开发嵌入式课程设计报告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ZYNQ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2022年春季学期一、实验目的1、完成BootLoader编译2、完成Linux内核编译3、利用ZYBO实现Linux移植二、环境需求OS:Linux,Ubuntu64位Tools:Vivado2014.2(Windows版)、Vivado2015.4(Linux版)三、实验内容(1)嵌入式Linux移植流程基本的开发步骤:1、更新国内镜像源和安装基本的32位兼容库2、利用交叉编译工具编译BootLoader3、安装u-boot-tools套件并编译Linux内核4、配置设备树并编译设备树文件5、根据zybo board的引脚配置文件生产新的项目6、打开项目并生成Bitstream文件7、生成FSBL文件8、SD卡分区与文件系统移植9、上电测试观察串口信息图1ZYNQ移植Linux基本流程(2)ZYNQ-7000系列的Linux系统开机流程图2ZYNQ-7000运行Linux系统的开机流程图复位后,系统内建的Boot ROM加载第一阶段开机程序(FSBL),接着加载比特流(bitstream)去初始化整个可程序逻辑(Programmable Logic, PL)。
最后U-Boot加载LinuxKernel、DeviceTree以及RootFileSystem启动Linux系统。
四、实验步骤1、Linux下Vivado环境变量设定。
在打开一个新的终端之后,必须将终端的环境变量加上Vivado的文件环境变量或者可以利用终端启动脚本将Vivado环境变量在启动时加入。
source/opt/Xilinx/Vivado/2015.4/settings64.sh2、编译u-boot来作为BootLoader。
(1)设置国内镜像源,用apt包管理工具更新源目录,安装相关的兼容库:(2)打开u-boot-Digilent-Dev。
修改zynq_zybo.h和zynq_common.h(3)配置和利用交叉编译工具编译u-boot(4)将U-boot复制为u-boot.elf文件3、编译Linux内核(1)安装u-boot-tools工具(2)编译linux内核进入Linux-Digilent-Dev文件夹,config为xilinx_zynq_defconfig以及设定UIMAGE_LOADADDR0x8000,并指定架构为ARM架构,利用交叉编译工具编译uImage文件(3)配置设备树DeviceTree将原来的终端设备在设备树文件里替换之后再编译4、用Vivado生成Bitstream文件打开Vivado执行create_project.tcl,使用Vivado打开linux_bd.xpr生成的Block Design点选Program and Debug->Generate Bitstream产生比特流(bitstream)5、建立FSBL(First Stage Boot Loader,FSBL)6、生成BOOT.bin,用Create Image生成BOOT.bin7、利用gparted分区SD卡为fat32和ext4两个分区8、将Boot.bin、devicetree.dtb、uImage三个文件拷贝到SD卡fat32分区9、将SD卡ext4分区挂载在/tmp/linaro文件下,将文件系统用rsync同步从/tmp/linaro到SD卡ext4分区下。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实验报告期末作业
软件学院大作业设计报告课程名称:嵌入式Linux应用程丿予开发题目: 基于UP-CUP2440平台的驱动程序开发和QT程序开发专业:计算机软件班级:计算机软件111班姓名学号:鲁飞8000611038 卢惠民8000611021戚成林8000611032 慕一聪8000611018刘备8000611006任课教师:李岚职称: 副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________ 2014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目录一、小组成员分工 (3)二、实验任务 (3)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3)四、实验步骤 (3)一、驱动 (3)1. 基本知识: (4)2. 实验原理: (4)3. 具体实现: (5)二、QT计算器 (9)1.Q T程序设计 (10)2.虚拟机下进行编译: (15)3. 下载到开发板上运行: (17)六、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 (18)七、思考讨论题或体会或对改进实验的建议 (18)八、参考资料: (19)、小组成员分工分工:鲁飞:QT设计与设计报告卢惠民:QT设计与设计报告戚成琳:驱动与设计报告慕一聪、刘备:设计报告、实验任务1•编写基于UP-CUP2440硬件平台的GPIO驱动程序必选功能:使中断按键按下后,开发板上的LED灯能作如下闪动:a)连续性闪动,跑马灯:如:1-2-3-1-2-3…或3-2-1-3-2-1b)间隔性闪动:如:1-3-2-1-3-2…或3-1-2-3-1-2…进阶功能:改变中断按键的控制功能,使中断按键按下后,LED灯不断闪亮,再次按下后,LED灯灭。
2.QT计算器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PC,Windows Xp,H-JTAG,H-Flasher,DNW,开发实验箱。
四、实验步骤一、驱动思路:前后台思想:在中断模块中设置一个计数的变量,每一次中断计数器加一。
然后在GPIO驱动模块的ioctl()函数中分情况使跑马灯按要求闪动或熄灭1.基本知识:(1)设备驱动程序可以使用模块的方式动态加载到内核中去。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教程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教程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教程实验报告组员:武易金鹏飞周长升实验一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一实验目的1.熟悉嵌入式系统硬件实验平台2.掌握超级终端配置方法。
3. 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配置,ARM-Linux下NFS服务器的配置方法4. 掌握常用的Linux下shell命令二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UP-NETARM2410-S嵌入式实验仪、PC机pentumn500以上、硬盘40G 以上、内存大于256M。
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 、MINICOM 、AMRLINUX开发环境三实验内容(1)掌握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上的各类借接口的位置;(2)配置windows的超级终端,熟悉vivi的命令行,bootload、kernel、root 和用户程序的介绍;(3)配置linux的终端,配置网络服、Ip地址,开发目录共享,挂载等。
四实验结果实验二嵌入式Linux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嵌入式Linux软件设计方法原理2.掌握Makefile文件设计方法。
3. 熟悉Linux下静态库和共享库的设计二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UP-NETARM2410-S嵌入式实验仪、PC机pentumn500以上、硬盘40G 以上、内存大于256M。
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 、MINICOM 、AMRLINUX开发环境三实验内容(1)编写一个带输入、输出的由5个文件组成的嵌入式软件;(2)写好makefile文件,并上机调试;(3)用变量指明两种编译器。
四实验结果实验三kernel与root的设计和烧写一实验目的1.掌握Linux内核配置与裁剪的方法2.理解根文件系统配置。
3. 掌握嵌入式系统内核和根文件系统的烧写的过程二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UP-NETARM2410-S嵌入式实验仪、PC机pentumn500以上、硬盘40G 以上、内存大于256M。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实验
实验一、gcc 程序编译实验(时间:3.12)1.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vi 、gdb、gcc等工具2. 实验内容编写一“hello world!”应用程序,使用gcc编译,并分别使用-o、-g、-static、-o2等选项。
3. 实验步骤实验二、文件编程实验(时间:3.26)1.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C库函数和Linux系统调用,并理解它们的区别。
2. 实验内容学会使用C库和linux系统调用函数,实现copy文件的功能3. 编写代码实验三、fork创建了进程实验(时间:4. 9)1. 实验目的学会Linux系统调用fork函数的使用2. 实验内容编写一应用程序,在程序中创建一子进程,分别在父进程和子进程中打印进程ID3. 编写代码实验四、无名管道(实验时间:4.23)1.实验目的学会进程间通信方式-----无名管道的使用。
2.实验内容在父进程中创建一无名管道,并创建子进程读该管道,父进程写该管道。
3.实验步骤(1)画出流程图。
(2)编写代码。
实验五、共享内存的使用实验(时间:5.7)1.实验目的掌握进程间通信中共享内存的使用。
2 实验内容:使用共享内存进行两个进程(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包括共享内存的打开或创建、共享内存映射和删除等多种操作(用“WROTE”字符串作为标志以实现同步)。
发送端进程循环写直到写入有效数据“quit”和接收端进程循环读直到读到有效数据“quit”。
使用函数fotk(),根据不同的路径和关键字产生标准的key。
3.编写代码六、消息队列实验(时间:5.21)1.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消息队列这种进程间通信方式2.实验内容编写读写两个程序,通过消息队列实现: 发送端进程循环写直到写入有效数据“quit”和接收端进程循环读直到读到有效数据“quit”。
使用函数fotk(),根据不同的路径和关键字产生标准的key。
3.编写代码。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然后在命令行执行:
5.1 开发环境的建立
进行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做的是搭建一套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环境,一般
由目标板和宿主机所构成。目标板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和系统应用软件,而目标板所
用到的操作系统的内核编译、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调试则需要通过宿主机来完成。开
发环境对硬件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为了双方之间建立连接关系,关键的接口包括 串口、以太网口和USB口等是必不可少的。
Bash是大多数Linux系统的默认外壳。其克服了Bourne外壳的缺点,又和Bourne 外壳完全兼容。
1.登录和退出 Linux启动后,给出login命令,等待用户登录。 Login:<输入用户名> Password:<输入密码> 使用logout命令退出外壳。 2.更改账号密码 使用passwd命令来设置新用户的口令。在设置口令之后,账号即能正常工作。 语法:passwd Old password:<输入旧密码> New password:<输入新密码(最好为6~8字,英文字母与数字混合)> Retype new password:<再输入一次密码> 3.联机帮助 系统上几乎每条命令都带有相关的Man page。在有困难时,可以立刻找到文件。 语法:man命令 例如,如果使用ls命令时遇到困难,可以输入:man ls 4.远程登录 用来连接到其他机器执行工作。在Linux上,由于对TCP/IP协议的完全支持,用户可 以很容易的从Linux主机连接其他的计算机系统。 语法:rlogin主机名[-l用户名] 例如:
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
《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课程设计报告一、实验时间2010年5月20日二、实验地点一实验楼401机房三、小组成员刘威王恒周赛波徐正东李博帅四、指导老师阳俊老师五、实验目的1、熟悉串口通信程序中linux驱动程序;2、能够编写一个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实例。
3、会带上必要参数,正确调试程序,能够编写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测试用例;六、实验设备和环境个人计算机一台、Linux系统软件。
七、实验内容1、参照书本和老师给的课件调试运行设备驱动程序。
2、根据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步骤调试程序,理解各函数参数的意思。
并能调试驱动程序的测试用例,简单地以输入数字到驱动中,并从驱动中读出此数字来验证驱动程序的正确性。
八、实验过程及流程图步骤:a)登录进入linux操作系统,打开命令窗口进入myprojects 文建一文件夹取名为charmod命令如下:cd/myprojectsmkdir charmodb)进入charmod文件夹,新建文件globalvar.c,并在其中输入cd charmod //进入文件夹vi globalvar.c //新建文件globalvar.cc)保存文件进入命令行模式并对其进行编译.d)新建应用层测试文件globalvartest.ce)保存文件并对其进行编译。
f)载入驱动模块globalvar.og)创建节点以便于访问设备,其命令如下所示:mknod/dev/globalvar c 254 0h)运行应用层测试程序源程序代码如下: 声明许可证register_chrdev()注册字符设备struct file_operations填充结构体Read ()读设备数据Write()往设备写数据module_init(globalvar_init)初始化设备unregister_chrdev ()取消模块注册module_exit(globalvar_exit)卸载模块 Ret<0N失败退出Ret<0YN退出Y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流程图/*globalvar.c*/#include <linux/config.h>#include <linux/module.h>#include <linux/init.h>#include <linux/kernel.h>#include <linux/fs.h>#include <linux/errno.h>#include <linux/types.h>#include <linux/proc_fs.h>#include <linux/fcntl.h>#include <linux/poll.h>#include <asm/system.h>#include<asm/uaccess.h>#define MAJOR_NUM 254 //定义主设备号为254static int global_var=0;MODULE_LICENSE("GPL"); //用来声明一个模块的许可证static ssize_t globalvar_read(struct file*file,char*buf,size_t len,loff_t*ppos) //读函数read()完成从设备中读出数据{copy_to_user(buf,&global_var,sizeof(int)); //把驱动程序缓冲区的内容放到用户程序中;return sizeof(int);}static ssize_t globalvar_write(struct file*file,char*buf,size_t len) //写函数write()完成往设备中写入数据{copy_from_user(&global_var,buf,sizeof(int)); // 把用户程序的内容放到驱动程序缓冲区内;return sizeof(int);}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globalvar_fops={read: globalvar_read,write: globalvar_write,}; // 填充设备驱动程序接口,即函数入口点static int globalvar_init(void) //初始化设备{int ret;ret=MAJOR_NUM,"globalvar",&globalvar_fops); //此函数用于设备的注册,其中MAJOR_NUM为主设备号,globalvar为设备名,globalvar_fops为包含基本函数入口点的file_operations类型结构体if(ret<0){printk("globalvar register failure\n");}else{printk("globalvar register success\n");}return ret;}static void globalvar_exit(void){int ret;ret=unregister_chrdev(MAJOR_NUM,"globalvar"); //用于取消已注册的驱动,当执行卸载函数时,它会调用此注销函数将设备进行注销。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报告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和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原理,并学习了如何搭建一个基本的嵌入式Linux 系统。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特定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它通常被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如手机、家用电器、汽车等。
嵌入式Linux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内核的嵌入式系统,它具有开放源代码、稳定可靠、灵活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各种嵌入式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深入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特点,为今后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打下基础。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 嵌入式Linux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4. 实验步骤(1)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首先,我们选择了一款适合嵌入式系统的Linux发行版,并在PC机上进行交叉编译,生成适用于嵌入式设备的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
然后,将生成的内核和文件系统烧录到目标设备中,完成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
(2)调试和优化在搭建完成后,我们对嵌入式Linux系统进行了调试和优化。
通过调试工具和性能分析工具,我们找到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应用案例分析最后,我们对嵌入式Linux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嵌入式设备,如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控制设备等,探讨了嵌入式Linux系统在这些设备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基本的嵌入式Linux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调试和优化。
同时,我们也对嵌入式Linux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今后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导程序旳移植
嵌入式软件系统4个层次
引导程序BootLoader 操作系统内核 文件系统 顾客应用程序
简朴验证交叉编译工具
首先用文字输入软件建立一种helloworld.c文件: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然后在命令行执行: $arm-linux-gcc helloworld.c -o helloworld $file helloworld 假如输出下列信息,阐明成功建立了编译工具。 helloworld: ELF 32-
Makefile旳好处就是“自动化编译”,一旦写 好,只需要一种Make命令,整个工程完全自动编译, 极大地提升了软件开发旳效率。
Makefile旳作用是根据配置旳情况,构造出需 要编译旳源文件列表,然后分别编译,并把目 旳代码链接到一起,最终形成可执行旳二进制 文件。Makefile中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开发者在完毕自己旳内核代码后怎样将源代 码融入到Linux内核中,增长相应旳Linux配置选 项,并最终被编译进Linux内核。Linux旳内核配 置系统。
内核移植
Linux系统采用单一内核机制,但具有平台 无关性和可扩展性。
将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三个环节。
拟定把自己开发旳代码放入到内核中旳位置; 把自己开发旳功能增长到Linux内核旳配置选项 中,使顾客能够选择此功能; 构建子目录Makefile,根据顾客旳选择,将相应 旳代码编译到最终身成旳Linux内核中去。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报告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报告一、Linux发展历程Linux是指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
我们通常所说的Linux是Linus Torvalds所写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
近两年在我国登陆并蓬勃发展的Linux,也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计算应用,不仅包括IBM的微型Linux腕表、手持设备(PDA和蜂窝电话)、因特网装置、客户机、防火墙、工业机器人和电话基础设施设备,甚至还包括了基于集群的超级计算机。
Linux在高端服务器的优越表现及其天生具有的突出特点,就注定它必在低端嵌入式系统中再次给人们以惊喜,而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定给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嵌入式Linux 开发平台简介Linux 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可以运X86,Alpha,Sparc,MIPS,PPC,MOTOROLA,NEC,ARM 等硬件平台上,而且开放源代码,可以定制。
我们所介绍的硬件平台是基于ARM 体系结构,由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UP-Star 认证考试实践板,该认证板采用Samsung S3c2410 嵌入式微处理器,可运行Linux 2.4.x 和Linux 2.6.x 内核,支持QT/E、miniGUI 等嵌入式图形界面。
既适合作为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又适合广大从事PMP、PDA、智能手机的厂商和科研单位作为参考设计。
三、嵌入式linux 开发流程嵌入式linux 开发,根据应用需求的不同有不同的配置开发方法,但是一般都要经过以下过程:ⅰ建立开发环境(在WINDOWS 下安装虚拟机后,再在虚拟机中安装LINXUX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red hat linux9.0 版本GCC 交叉编译器的安装:arm-linux-gccⅱ配置开发主机MINICOM 和WINDOWS 下的超级终端的配置:一般参数为波特率115200;数据位8 位;停止位1;无奇偶校验;软硬件控制流设为无ⅲ建立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公开源代码的BOOTLOADER: U-BOOTARM9 系列芯片没有内置引导装载程序,需要编写烧写开发板上flash 的烧写程序,网络上有免费下载的WINDOWS 下通过JTAG 并口简易仿真器烧写ARM 外围flash 芯片的程序。
Linux环境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其网络编程应用的开题报告
Linux环境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其网络编程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嵌入式系统是指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将微控制器、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硬件设备与各种软件系统集成在一起,用于控制和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具有操作系统占用资源少、处理速度快、稳定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子设备、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也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了一个趋势。
网络化的嵌入式系统能够实现多设备互联、云数据存储、远程操控等功能,这种特性为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嵌入式系统在网络应用方面的开发已经成为目前嵌入式系统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二、选题意义本文的选题是基于在Linux环境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其网络编程应用。
本文希望通过对嵌入式系统在Linux环境下的应用和网络编程技术的研究,深入探索嵌入式系统在网络化方向上的应用,探讨Linux环境下嵌入式系统网络编程技术的实现方法,为嵌入式系统在网络化方向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三、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Linux环境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介绍Linux环境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Linux内核、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开发。
2. Linux环境下的网络编程技术:介绍基于Linux环境下的网络编程技术,包括Socket 网络编程原理、UDP和TCP协议的实现方法、多线程网络编程技术等。
3. Linux环境下嵌入式系统的网络应用:探究Linux环境下嵌入式系统网络应用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嵌入式系统在网络化方向上的应用开发。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嵌入式系统在Linux环境下的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的相关知识。
其次,通过实验研究,实践Linux环境下嵌入式系统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的实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资料袋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学院(系、部)2015~ 2016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指导教师叶伟琼职称副教授学生姓名皓月叶舞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XX 学号124082004XX题目AD驱动成绩起止日期2015 年12 月14 日~2015年12月20 日目录清单序号材料名称资料数量备注1 课程设计任务书 12 课程设计说明书 13 课程设计图纸10 张456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12XX 班课程名称: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设计题目: AD驱动完成期限:自2015 年12 月14 日至2015 年12 月20 日共 1 周内容及任务一、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数模转换、数模编程二、设计任务(内容)1、完成相关编程模拟量输入采集和转换2、将结果显示3、测试并运行,改变模拟量输入4、验证5、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三、设计工作量1周完成进度安排起止日期工作内容12月14日分组、任务分配、课题理解12月15日-12月17日功能分析、程序设计12月18日-12月19日实验验证和测试12月20 日总结、书写实验报告参考资料[1] 王实甫. 嵌入式Linux系统设计与实例开发.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2] 田丰兴. 嵌入式控制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湖南工业大学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AD驱动起止日期: 2015年 12月14日至 2015年 12月 20 日学生姓名皓月叶舞班级通信1204班学号124082004XX成绩指导教师(签字)计算机与通信学院2015年 12月20日课题名称AD转换人数 5 组长 XX 同组人员XX课题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一、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利用安装Redhat9 的宿主PC 机和一套PXA270RP 嵌入式实验箱,在目标板运行8 位和16位AD 测试程序。
二、设计任务1)连接实验设备线路2)编写测试程序3)测试程序三、设计工作量1周完成具体任务仔细阅读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和原理,然后与同组人讨论研究这次课程设计主要流程,主要负责任务分配,线路连接,系统调试。
时间安排与完成情况12月14日,认真阅读弄懂课程设计内容、目的和原理12月15日至12月19日,按照试验要求与组员共同搭建测试环境12月20日,系统调试、反复测试、总结报告目录一、预备知识: (1)1、了解A/D 采样的原理 (1)2、了解采样频率的设置 (1)二、设计设备 (1)三、设计目的: (1)四、设计内容: (1)五、设计原理及说明: (1)1、A/D 转换的基本原理: (1)1)采样和量化 (1)2)分类 (2)3)工作原理 (2)2、 UCB1X00 的A/D 转换有关的寄存器 (3)六、设计步骤: (4)1、硬件连接 (4)2、在PXA270-RP 目标板运行8 位AD 的测试程序 (4)3、在PXA270-RP 目标板运行16 位AD 的测试程序 (5)七、设计注意事项 (7)八、心得体会 (7)AD驱动实验一、预备知识:1、了解A/D 采样的原理2、了解采样频率的设置二、设计设备:1、一套PXA270RP 嵌入式实验箱2、安装Redhat9 的宿主PC 机,并且配置好ARM Linux 的开发环境三、设计目的:1、了解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2、掌握模数转换的编程方法四、设计内容:1、编程对模拟量输入进行采集和转换,并将结果显示在超级终端上2、通过改变模拟量输入,观察显示结果五、设计原理及说明:1、A/D 转换的基本原理:1)采样和量化作用: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参数,如电流、电压、温度、压力、速度……电量和非电量都是模拟量。
模拟量的大小是连续分布的,且经常也是时间上的连续函数。
因此要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信号需经采样——量化——编码三个基本过程(数字化过程)★采样按采样定理对模拟信号进行等时间间隔采样,将得到的一系列时域上的样值去代替u=f(t),即用u0、u1、……un 代替u=f (t) .这些样值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值,但在幅度上仍然是连续模拟量★量化1在幅值上采用离散值来表示。
方法是用一个量化因子Q 去度量:u1,u2,…,得到取整后的数字量.u0=2.4Q =>2Q 010u1=4.0Q =>4Q 100u2=5.2Q =>5Q 101u3=5.8Q =>5Q 101★编码将整量化后的数字量进行编码,以便读入和识别:编码仅是对数字量的一种处理方法。
例如:Q=0.5V/格,设用三位(二进制编码)u0=2.4Q-------→2Q--------→(010)u0=(0×22+1×21+0×20)×0.5V=1V2)分类按被转换的模拟量类型可分为时间/数字、电压/数字、机械变量/数字等。
应用最多的是电压/数字转换器。
电压/数字转换器又可分为多种类型:按转换方式可分为:直接转换、间接转换按输出方式可分为:并行、串行、串并行按转换原理可分为:计数式、比较式按转换速度可分为:低速、中速、高速按转换精度和分辨率可分为:3 位、4 位、8 位、10 位、12 位、14 位、16 位等。
3)工作原理类似于用天平称物体重量,设有一待测物为4.42g;满度测量量程RNFS=5.12g,砝码种类有四种:0.5RNFS,0.25 RNFS,0.125 RNFS,0.0625RNFS测量方法:先大砝码,后小砝码,依次比较(累计比较),要的记“1”,不要的记“0”实测物重G:1*0.5 RNFS+1*0.25 RNFS+0*0.125 RNFS+1*0.0625 RNFS一次为:2.56g<4.42g 留二次为:2.56+1.28=3.84g<4.42g 留三次为:3.84+0.64=4.44g>4.42g 去2四次为:3.84+0.32=4.16g <4.42g 留误差= |4.16-4.42| = | -0.26 g | <0.32 g误差<最小砝码(最小分辩砝码)以上过程:通过4 次比较后,得出结果;误差<最小砝码值2、UCB1X00 的A/D 转换有关的寄存器,如图1,图2,图3:图134图2图3六、设计步骤:1、 硬件连接:按照实验一的步骤,连接宿主PC 机和一台PXA270-RP 目标板。
用跳线帽连接好AD-16位和AD-8 位的连接端口。
2、在PXA270-RP 目标板运行8 位AD 的测试程序:在宿主PC 机端,再打开一个终端窗口(Terminal ),点击【红帽→System Tools →Terminal 】启动终端窗口,输入下列6 条命令:① minicom /*给PXA270-RP 目标板上电,并进入其操作界面*/② root /*以root 身份登陆PXA270-RP 目标板*/③ mount -o soft,timeo=100,rsize=1024 192.168.0.100:/ /mnt/*将宿主PC 机的根目录挂载到PXA270-RP 目标板的mnt 目录下*/④ cd /mnt/pxa270_linux/Experiment_Key/AD-8-bit⑤ ls⑥./test /*运行测试程序的目标程序,如图4*/运行测试程序test,然后转动电位器的旋钮,可以看到数值的变化图 43、在PXA270-RP 目标板运行16 位AD 的测试程序:5在宿主PC 机端,再打开一个终端窗口(Terminal),点击【红帽→System Tools→Terminal】启动终端窗口,输入下列6 条命令:① minicom /*给PXA270-RP 目标板上电,并进入其操作界面*/② root /*以root 身份登陆PXA270-RP 目标板*/③ mount -o soft,timeo=100,rsize=1024 192.168.0.100:/ /mnt/*将宿主PC 机的根目录挂载到PXA270-RP 目标板的mnt 目录下*/④ cd /mnt/pxa270_linux/Experiment_Key/ AD-16-bit⑤ ls⑥./test /*运行测试程序的目标程序,如图5*/运行测试程序test,然后转动电位器的旋钮,可以看到数值的变化图 5七、设计注意事项:在编写本实验的驱动程序过程中,您可以直接调用内核提供的 AD 转换器控制函数对其进行操作。
分别是:void ucb1x00_adc_enable(struct ucb1x00 *ucb);void ucb1x00_adc_read(struct ucb1x00 *ucb , int adc_channel, int sync);unsigned int ucb1x00_adc_disable(struct ucb1x00 *ucb)八、心得体会时间过的真快,课程设计这就结束了。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
在这次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的课程设计中,我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理解。
我了解到了A/D转换的基本原理,PXA270RP 嵌入式实验箱以及相关寄存器的使用,收货颇多。
我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课程设计虽然结束了,但是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最后感谢xx老师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课程设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