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周雷

合集下载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与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与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与案例分析第一章:概述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与海外并购伴随而来的法律风险也逐渐受到企业的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及案例分析。

第二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2.1 法律体系差异在进行海外并购交易时,企业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环境。

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法律差异,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劳动法、税法等方面。

此外,企业还需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协调机制,以及海外交易的主体和投资行为分别承担的法律责任。

2.2 监管风险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企业还可能面临到监管风险。

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都会对海外并购进行监管,包括但不限于反垄断法、国家安全审查等。

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了解目标公司所在国家的监管要求、程序和标准,并适当的向当地监管机构透露交易的计划、时间表和具体的方式,以便尽早的积极应对监管风险。

2.3 合同风险海外并购涉及大量的合同签订和执行,因此,企业在并购前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合同情况。

此外,企业还需对合同中的内容进行仔细评估,包括业务内容、权利义务、补偿措施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

如果企业忽视了目标公司的合同情况或合同评估,那么将可能在未来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自食苦果”2005年11月,联想集团宣布以17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这也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

该交易的法律风险包括并购交易合同中"保险条款"与"价格保护条款"的争议;IBM与联想之间的专利权纷争等。

该案件的教训在于,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企业应尽可能揭示交易合同中的条款和风险,为其未来的经营提供充分的保护。

3.2 南方报业集团收购匈牙利报业集团遭遇政治风险2014年,南方报业集团收购了匈牙利报业集团的股权。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5、吉利拥有职业的收购运营团队
以李书福为首,包括顾问公司的团队,吉利为并购案组织 了200多人的全职运作团队,骨干人员中不乏业界巨擘

6、低成本优势巨大 中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事实.其中中国 的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几乎所有的本土企业都享用 着这样的廉 价资源,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但对比其
吉利收购沃尔沃
吉利公司的优势
公司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 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连续六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四年进入中 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 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 的企业。 沃尔沃选择吉利的原因 首先,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 其次,选择吉利其实是选择了中国。 当然,吉利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吉利研究沃尔沃这个企业已经有8年多了,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讨论这 个问题,也将近3年多了。
并购雅虎中国,这个是一个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信 号。 阿里巴巴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领先的B2B业务及亚 洲领先的拍卖和网上安全支付体系,此次并购完成 后,阿里巴巴将获得雅虎领先的搜索技术和平台支 持,以及强大的产品研发保障,有可能很快在拍卖 等领域迅速处于领先地位 。
结成同盟先发制人 从雅虎控股阿里巴巴40%股份来看,在国际上享誉 盛名的雅虎和阿里巴巴无疑形成了坚强的同盟军。 这样面对未来本土中国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提供了足够高的壁垒。 而中国的本土市场开发到一定程度以后,中国的电 子商务公司走向国际化,进入国际市场是必然要发 生的事情。阿里巴巴与雅虎的结盟无疑将沉重打击 中国电子商务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信心,为其在将 来的竞争添加了一个大大的砝码。

海外并购案例法律分析(3篇)

海外并购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并购的机会。

海外并购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技术和人才,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海外并购过程中涉及到众多法律问题,如合同法、公司法、税法、反垄断法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本文将以某海外并购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海外并购中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简介某国内知名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拟收购一家海外知名企业(以下简称“乙公司”),乙公司主要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务。

甲公司为了实现海外扩张战略,决定收购乙公司。

在并购过程中,甲公司遇到了以下法律问题:1. 合同法问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收购合同存在条款模糊、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2. 公司法问题:甲公司在收购过程中涉及到的股权变更、公司治理等问题。

3. 税法问题:甲公司在收购过程中可能面临高额的税负。

4. 反垄断法问题:甲公司收购乙公司可能触及反垄断法规。

三、案例分析1. 合同法问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收购合同存在条款模糊、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可能导致合同纠纷。

为避免此类问题,甲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1)聘请专业律师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明确、责任清晰。

(2)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3)在合同签订前,对乙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了解其真实经营状况。

2. 公司法问题甲公司在收购过程中涉及到的股权变更、公司治理等问题,可能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为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甲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1)聘请专业律师协助完成股权变更手续,确保股权变更合法合规。

(2)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3)关注乙公司员工的权益,确保并购过程中员工的稳定。

3. 税法问题甲公司在收购过程中可能面临高额的税负。

为降低税负,甲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1)聘请专业税务顾问,对收购过程中的税务问题进行评估。

(2)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精华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精华版)

• 在整合方案的设计上,中联重科充分考虑到利用共同投资 方的国际化背景以及对中意两国文化制度的深刻认识。中 联重科的共同投资方中,弘毅投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 本土基金,高盛公司是具有全球投资管理经验的纯国际化 基金,而曼达林基金的股东之一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 圣保罗,它的管理团队是相对了解中国国情的意大利本土 团队,这一组合可以在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文化和理念的 冲突,保证重组整合的顺利进行。收购完成后,弘毅将利 用中联股东和 CIFA 股东的双重身份、国际化背景、行业 整合经验,协调双方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整合目标; 高盛将利用其全球的资源在公司的全球化进程中提供经验 支持;曼达林将利用其在意大利的背景,在融合两个公司 文化理念过程中进行积极协调。
• 与其他中 国企业海外并购通 常只能选择已陷入 亏损或破 产的资产 不同,CIFA 的质地堪称优良。这家成立于 1928 年的家族企业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并销售预拌混凝 土的搅拌、运输和输送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站、运输车 和混凝土泵等,2007 年的营业收入达 4.7 亿美元。 • 2002 年,持有 CIFA 的两个家族的股东就有意将公司出 售,曾经向中联重科询问是否有购买意向,但彼时实力不 足的中联主动放弃了这一机会。4 年后,CIFA 遭遇资金 困境,被意大利一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Ma-genta 收购, 经过后者的一番整合,CIFA 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 2007 年 10 月,需要现金偿还债务的 Ma-genta 和两个 持股家族均对外表示希望出售 CIFA。詹纯新当机立断, 拍板出手。这个决策的作出并不容易。标的企业经过了 4 年的发展,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自己企业虽然在这 4 年的时间里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能力完成并购并实现 并购后的整合吗?詹纯新当时也问过自己:现在有没有能 力来完成这项收购?答案是:三年以后有能力完成。

浅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遇到的挫折和对策

浅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遇到的挫折和对策

浅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遇到的挫折及对策09财务本二郑萍09工商戚丽莎马晓霏前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从短短的30多年,我们完成了很多在西方国家看起来是匪夷所思天方夜谭的事情,人民生活水平大大地提升,从落后的农业国蜕变成发达的工业国,综合国力也以不可阻止的速度前进。

08年的金融海啸的到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资金链出现断裂的企业比比皆是。

然后,风景似乎这边独好啊,金融危机似乎给我们国家一个练兵操练,展现企业强盛的竞技场。

面对焦头烂额的内忧不断的西方国家,金融危机让中国企业有了很多拥有可并购的机会。

关键字:海外并购挫折整合经验因素措施正文:一、海外并购概念及其产生的经济背景海外并购是指我国大陆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或中国的港澳台资企业。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首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先河。

但长期以来,我国海外并购的规模甚小,且仅限于大型国企,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徘徊。

随着我国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限制, 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已日渐高涨,国企与民企共同携手,使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处于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金融危机冲走资产泡沫,企业的价值大幅缩水,中国企业惊喜地发现,新~轮的黄金并购周期就在眼前。

从科技、石油、石化、汽车到家电零售、皮革服装,从央企到民企,中国海外收购正进入加速期。

但是,冲动式的并购将是一场噩梦。

诸多影响企业并购整合成功的因素,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失败的命门。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成功与失败)所以近几年来,新闻媒体上常常出现某某企业收购了某某著名企业的消息(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中国企业收购这项资产将大大地提升中国企业的水准等等令国人兴奋的报道。

然后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表面之下,矛盾丛生,暗流涌动。

当一段收购狂潮渐渐冷却后,媒体,专家和企业发现问题远远没有他们想得那么简单。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并购机会。

这些海外并购案例不仅对中国企业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意大利米兰达公司。

这是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的一次重大收购案例,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次成功尝试。

通过收购米兰达公司,中国化工集团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进一步巩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比利时富通银行。

这次收购不仅使中国平安保险成为了比利时富通银行的大股东,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领域拓展了新的局面。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平安保险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还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

然而,并购案例中也存在失败的案例。

比如,海航集团收购德国德意志银行失败。

这次收购不仅给海航集团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次失败的收购案例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我们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成功的案例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失败的案例则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审慎对待。

相信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将会越来越多,也会取得更多的成功。

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近三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风险控制解析摘要: 随着后经济危机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各国的经济遭受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实现“走出去”战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的一些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供借鉴。

关键词: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并购风险2008年上半年,以美国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的倒闭为标志的次贷危机的到来,使得美国的股市动荡,楼市走低,大批的投资银行、保险等公司倒闭,随即波及到全球,冰岛破产、希腊债务危机等,西方国家陷入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时期。

如果说,2008年全球经济的主旋律是非理性恐慌,那么,2009年中国企业家们普遍暴露的则是一种非理性狂躁——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让过去穷疯了、苦惯了的中国企业家们看到了机会,许多过去根本无法企及的世界知名企业、世界知名品牌,由于资金链紧张不得不纷纷放下身段,被迫以低姿态应对。

在这样的诱惑面前,要让“年轻”的中国企业家们彻底抑制住“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冲动,似乎有些不现实。

但是,走出去的路并不平坦。

TCL 收购汤普逊溃败而归、深圳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损失惨重等血淋淋的惨痛教训摆在眼前,让我们看到海外并购本身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

如何避免让中国企业家们的血性成为血淋淋的教训,值得所有人好好思索。

毕竟,海外并购并不等同于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更像一桩实实在在的婚姻——它并不排斥浪漫与冲动,但更需要理性与谨慎来做坚强的后盾。

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战略的实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的加深,也或多或少的在其中受到了一些影响。

中国在近三年中在海外投资和并购的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关于海外并购的案例分析

关于海外并购的案例分析

关于海外并购的案例分析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在西方跨国公司大举抢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具有规模小、次数少、目标地区小等特点。

九十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1988~2003年我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

1988~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金额逐渐增加,2003年高达16.47亿美元。

我国的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是一帆风顺。

下面列举几种我组认为典型的案例:13岁吉利迎娶83岁沃尔沃---成功的案例收购的背景:天时——福特急于摆脱爆发,而中国经济实现完美的保八地利——中国新车销量超千万,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人和——吉利对沃尔沃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决定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

这是中国汽车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汽车收购案,也是中国车企首次收购国际高端汽车品牌。

福特11年前以64.5亿美元的价格购入沃尔沃,去年因金融危机袭击,福特决定出售沃尔沃筹措现金,并专注于福特母品牌发展。

据了解,在签约最后关头,双方就成交价格进行了激烈的谈判,业内此前预期成交价是20亿美元。

最终成交价格仅相当于福特当年买入价的1/3,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吉利买得比较划算。

此协议还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

总部留在瑞典,在华将建新厂除了股权收购,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

双方称,这些协议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收购带来的优势:李书福表示,并购使双方互利共赢。

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同时,吉利获得了知识产权来源清楚、品牌形象好的企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报告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报告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1.1中海油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

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3%、60.1%和43.9%。

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1.2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

201x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主要案例

201x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主要案例

耐世特为美国通用汽车全资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沙基诺(Saginaw, Michigan),是在汽车转向领域具有100多年研究和生产经验的系统集成专家,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制造厂、客户服务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

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是转向系统及相关先进技术的全球供应商。

该公司为60多家汽车制造商设计、制造、销售电动助力转向器、液压助力转向器、转向管柱和传动轴产品,是全球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该公司现有6000多名员工,拥有60多家客户,有22个生产基地、六个工程中心和14个客户服务中心,主要面向北美和南美、欧洲和亚洲。

耐世特近几年深陷窘境,让投资者和整车客户深感不满,他们更愿意让耐世特从通用汽车中独立出来。

Mid-States Bolt & Screw公司是耐世特的客户之一,其老板萨默斯(Scott Somers)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他说:“我敢肯定有很多人不满耐世特被中国企业收购,但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好事。

据了解,耐世特的客户包括大众、菲亚特、福特、丰田、克莱斯勒、PSA以及在印度、中国和南美的汽车制造商。

耐世特在中国地区拥有三家独资及合资工厂,在北京和苏州设有研发中心,公司亚太区总部位于上海。

2011年4月8日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8日在京举行“中航工业汽车、北京亦庄国际联合收购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暨中国区总部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字仪式。

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雷梅纳尔说,耐世特公司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跨国公司,收购前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在世界7个国家拥有20家工厂、3个研发中心、2个试车场以及11个技术和客户服务中心。

公司拥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大众、标致雪铁龙、菲亚特、宝马等70多家全球高端客户。

通过这次收购,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成为完全独立于整车企业的供应商,不仅确保了原有市场的优势地位,而且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客户群体。

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实例分析

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实例分析

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实例分析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大企业正以雄厚的资本力量,纷纷走出国门,实施积极的海外并购战略。

我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颇有收获。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1月,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成立TTE,确立了TCL全球彩电制造业的行业领导地位。

然而并购后双方并没有实现预期的规模效应,TTE公司经营亏损严重,双方的合作以失败告终。

本文就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其在海外并购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析,如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面临的诸如政治法律差异、经济文化环境差异,并购准备工作不足、战略规划不足、人力资源的冲突即人才的短缺流失、整合不力等问题,进而从并购的战略规划、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做好法律准备、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TCL;存在的问题;对策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前景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先后经历了5次并购浪潮。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海外并购是快速积累资本、占有资源、扩张市场的一种重要途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大型海外公司的决策,影响海外并购国和东道国的行业经济。

纵观国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的新一轮浪潮,涌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

然而,无论从并购前的技术分析还是并购后的整合运营来考虑,海外并购都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左右的并购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80%左右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

因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能否实现预期目的,能否在并购中防范并购风险,实现并购后的成功整合,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及实例(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1.政治环境及经济环境在海外并购中,政治问题是我们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而目标国的政治政策和我国国内的政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海外并购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溢价水平研究和财务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溢价水平研究和财务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溢价水平研究和财务分析中国企业正不断在海外掀起一拨接一拨的并购浪潮。

从2004年的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诺兰达,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到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海尔集团收购美国家用及商用电器企业集团美泰克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2005年的海外并购金额预计高达140亿美元。

在“中国收购”的概念日益被海内外所瞩目的同时,国外的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各类媒体及被并购方所在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均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猜测。

其中的原因既包括了政治领域意识形态的纷争和国家战略的考虑、对中国环保、知识产权、劳动力市场方面的担忧,也包含了对较少在国际舞台展现能力的中国企业是否能按照自己提出的条件完成收购,并在收购成功后对并购企业进行有效整合及持续经营的怀疑。

若后一点质疑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将有可能出现把普通的商业并购案政治化的倾向。

本论文将2003年以来可获得相关资料的并购案例分为两类——资源型和非资源型,各选取了两个案例(成功和失败)对其是否存在足够的商业合理性进行研究:先利用现有文献广泛使用的事件研究法对并购案的溢价水平进行考察,讨论命题1——中国企业在提出海外并购方案时是否支付了过高的溢价及溢价水平对并购的最后成功是否存在影响;然后对案例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讨论命题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方案的财务可行性如何及什么样的并购方案或案例更容易获得成功。

研究结果显示,命题1:没有证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过度支付的倾向,也没有证明并购案例的溢价水平与并购的结果有直接关联;命题2:两类案例虽然均存在个别的特例,但从总体上说,对总体规模和财务能力不强的小型或规模适中的目标公司及目标资产的并购更容易取得成功。

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分析——以吉利并购
沃尔沃为例
周寒
【期刊名称】《科技经济市场》
【年(卷),期】2022()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象日益增多。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开拓国际市场,促进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文章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分析了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财务风险,并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建议,防范财务风险,促使并购成功。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周寒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2.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3.企业并购财务绩效及风险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4.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
——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民营 19%
20
买方
交易金额的主体分布较去年而言都更为均衡 央企一方面持续了海外收购的势头,另一方面加紧了对
央企在2008年上半年仍扮演重要角色 地方国企交易额显著降低,尤其是地方国企之间的交易 由于政府政策控制等因素,外资企业作为买方的交易持
国内同行业的整合,成为2007年并购市场最大的买家
交易对价和交易宗数2005-
单位:百万美元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0亿美元以上 1-10亿美元 0.5-1亿美元
91,424
102 100
7,075
2007 年在各对价区间的并 购交易总额均保持了强劲 的增长势头
2008 年上半年,交易金额
20,000
42.7%
56.5%
10,000
28.8%
0 电信 矿产 金融 房地产 电力 煤炭 制造业 交通 有色金属 钢铁
平均交易对价前十大行业
单位:百万美元
1000 750 500
5,693
801
774
766 647 599 355 353 290
303*
250 0
电信
汽车
矿业
金融
钢铁
电力
房地产

在法律政策、市场操作、估值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执行经验不足 文化与语言障碍有可能阻碍交易完成后的业务、管理整合
内部挑战
¾

缺乏成熟业务模式的经验:完成重组改革后的中国企业刚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 业组织,可能尚未完全掌握海外目标资产的商业模式,以及相关风险
14
第一章 海外并购业务介绍
二、跨境并购业务流程和要点简介
与主体的上市公司和私募 股权资本,在中国并购市 场上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0% 2002 全球 中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H1
中国与全球并购市场以私募股权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占比比较
23.2% 21.0% 17.3% 13.7% 7.3% 4.5% 5% 0% 2002 全球 中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H1 2.2% 2.9% 7.2% 19.3% 12.8% 6.1% 2.4%
78.2% 80.1% 81.5% 82.9% 100% 80% 60% 40% 20% 0%
成为2008年上半年总交易 对价最高的行业。同时矿 业、金融业、与房地产行 业的并购也有突出表现
统计显示,前十大产业整
30,000
69.1% 72.6% 75.9%
体并购交易对价占整个并 购市场交易对价的80%
1998 总交易金额
2000 平均交易额
2002
2004
2006
2008H1
全球跨国并购交易额
单位:十亿美元
766 880 532 594 305 140 127 187 227 370 297 381 716 1,144
75
116
151
81
79
83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80 150 120 90 60 30 0 2001 2002 2003 总交易金额 2004 2005 交易宗数 2006 2007 2008H1
3,500
04-07 CAGR: 40%
2,800 2,100 1,400 700 0
中国企业跨境收购情况
单位:十亿美元 单位:宗 1,600
80 60 40 20 0 2001 总交易金额
内部资料,限制使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业务介绍 和案例分析讨论材料
主讲人:周 雷 2009年1月
目 录
第一章 海外并购业务介绍 一、全球和中国跨境并购市场概览 二、跨境并购业务流程和要点简介 第二章 海外并购案例分析讨论 一、中海油服100%要约收购挪威AWO公司 二、中国铝业联合美铝收购力拓12%股份
来源:Dealogic
04-07 CAGR: 47%
1,200 800 400 0 2002 2003 交易宗数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H1
4
中国并购市场 vs. 全球并购市场:并购主体
作为全球并购市场重要参
中国与全球并购市场以上市公司为目标的并购交易占比比较
60% 44.7% 40% 26.5% 20.9% 20% 11.8% 10.2% 13.8% 22.7% 47.5% 48.1% 31.8% 55.3% 55.0% 57.2% 55.8%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与美元
行业分类
矿产 33% 石油 11%
交易主体分类
贬值成为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提 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在内部优势和有利外币环境的
民营 20%
推动下,金融和矿产行业的海 外并购交易成为主题
央企仍然是主要参与方
Fig 39% 其他 5% 娱乐 2%
电力 6% 电子 4%
国企 6%
产业改革 海外收购 产业改革 海外收购 海外收购 海外收购 海外收购 海外收购 外资入境 外资入境
12
关于海外并购的讨论
动因
−中国企业是否有必要参与海外并购? −是否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中方有哪些优势?
时机
−目前的宏观环境是否是良好的时机? −中国企业是否为“走出去”做好了充分的 准备?
区域
−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 −美国、欧洲、还是亚太地区?
25% 20% 15% 10%
21.8%
来源: Dealogic
5
中国并购市场的特点
海外并购和与上市公司有
关的境内交易成为目前中 国并购市场的重要主题
外资入境 跨境并购
31.6% 8.4%
海外并购 非关联交易
83.4% 23.2%
海外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并购
48.0% 32.8%
中国并购市场
境内并购
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7),Thomson Financial ,Bloomberg,中金公司并购组
3
中国并购市场迅速发展
2001年至今,中国并购市
中国并购市场发展迅速
单位:十亿美元 单位:宗
场在交易额与交易量方面 均呈现强劲增长的势头。 特别是中国企业的跨境交 易, 04~07 年的符合增长 率达47%。08年上半年总 交易金额超过600亿美元
6.2%
国企 31%
国企
9.8% 5
13.6%
5.3%
2.7%
12%
5
3.2%
4.9%
2.7%
1.4%
央企 9%
央企
1.3% 0 0
央企 36%
4.0%
3.7%
0.1%
39%
0
35.4%
0.5%
2.3%
0.3%
5
国企 23%
10
外资 24%
15
民营 17%
20
买方
0
央企 61%
5
国企 9%
10
外资 12%
来源: Dealogic, 中金
行业
目标方
收购方
类型
电信 矿产 电信 金融 电力 能源 能源 能源 能源 金融
中国网通 力拓 中国联通 (CDMA 资产) 永隆银行 大士能源 道达尔 挪威Awilco Offshore ASA 英国石油 宏腾能源 中国建行
中国联通 中铝 中国电信 招商银行 华能集团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海油服 国家外汇管理局 Tanti Group of Companies Arcapita Bank BSCc 美国银行
10亿美元以上 1-10亿美元 0.5-1亿美元
交易宗数(去除关联交易)
单位:百万美元
150 101 100 79
28,526 5,370
50 17 0
10亿美元以上 1-10亿美元 0.5-1亿美元
2008上半年
2007
2006
2005
2008 上半年 2006
2007 2005
资料来源:Dealogic, Bloomberg, 中金并购组,统计范围为5,000万美元以上的并购交易
煤炭
食品
资料来源:CICC, Dealogic, Bloomberg,统计范围为5,000万美元以上的并购交易 注:未包括电信业重组的交易金额
7
中国并购市场的交易规模分布
交易对价
我们按照单笔交易金额大
交易宗数
单位:百万美元
250 200 145 150
40,068
小将并购交易划分为 10 亿 美元以上、 1-10 亿美元以 及 0.5-1 亿美元个交易对价 区间进行统计
8
中国并购市场的交易主体分析
2007 2007年 年
卖方
民营 21%
2008 2008 上半年 上半年
卖方 20
民营
20 1.3% 15 1.1% 11.6% 6.7%
18%
15
0.5%
1.7%
5.4%
10.6%
外资 39%
外资
23.7% 10
4.3%
3.2%
7.5%
31%
10
21.6%
1.8%
1.4%
由于政策原因,民营资本的并购买方仍然以民营和外资
续缩减
民营资本则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为主
资料来源:Dealogic, Bloomberg, 中金并购组,统计范围为5,000万美元以上的并购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