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合集下载

31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基本规律-精选文档

31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基本规律-精选文档
注:各类受体有亚型
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 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3.反射弧: 反射弧(reflex arc)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 器
4.反射过程:
通透性↑
Cl-(主) K+
通透性↑
EPSP
IPSP
4.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 ⑵突触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PCO2↑、
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 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 弱或消失。 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 长时程增强(LTP):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突 触后N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 位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 长时程抑制(LTD):与LTP相反。
四、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中枢神经递质(transmitter)
(5)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二)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二个N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水通道蛋 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
传递过程:电-电(以局部电流方式)。 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几乎
无潜伏期。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结构基础:轴突末梢分支 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 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
二、兴奋传递的方式
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 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 胞相接触的部位。
类型:化学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0神经系统的功能

10神经系统的功能
如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 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⑵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 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 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 源 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子 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等。
了解:突触传递的调节。多巴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及其受体; 组胺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受体;嘌呤 类递质及其受体;其他可能的递质。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掌握: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牵涉痛。 熟悉: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代表区(体表 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 觉;温度觉;痛觉)。内脏痛的特点。 了解:体腔壁痛。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视觉、听觉、平衡感觉、 嗅觉和味觉)。
作用机制: 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 TrKB、TrKC受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输(逆流方 式)→胞体→促进N元生长发育。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
质细胞。
2.基本功能:
⑴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免疫应答作用 ⑷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 ⑸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⑹维持细胞外K+离子浓度 (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掌握:脊休克;脊髓对姿态的调节 ①对侧伸肌反射;②牵张反 射;③节间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 能(大脑皮层运动区;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小脑的运动调 节功能。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DACBA ABABC BA第八章神经系统一、选择题1.脊髓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A.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所致 B.横断脊髓时大量失血C.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 D.断面以下脊髓丧失了高级中枢的调节2.冲动到达神经肌肉接点处,可导致突触前膜释放()A.乙酰胆硷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环磷酸腺苷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D.反映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E.调节的敏感性差4.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氨基丁酸 D.5—羟色胺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适应D、正反馈E、负反馈6.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除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 +B.K +C.Ca2+D.Cl -7.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 +B.K +C.Ca2+D.Cl -8.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式联系B.辐散式联系C.链锁式联系D.环状式联系9.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间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B、不衰减C、时间延搁D、电化学反应10. 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单向传递B 中枢延搁C 兴奋节律不变D 易疲劳1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反极化;D. 复极化1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反极化;D. 复极化二、填空1、胆碱能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2、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量。

3、突触后抑制包括和。

4、在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

5、当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

6、外周神经元之间的作用方式有、和。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组成与构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组成与构造
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人类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神经元, 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的灰质内,其突起一般也位于灰质。
一、神经元(neuron)
(二)基本结构与相应 功能:
1、胞体:接受、整合 信息部位
2、树突:接受、传导信 息部位
3、轴突始段:产生可传 导信息(AP)部位
4、N纤维:传导信息 (AP)部位
• •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 也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是传导运动冲动的神
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其 突起构成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终未,分布在肌组织和 腺体,形成效应器
• 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 也称联合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是在神经元之间
(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 功能的完整性
2、绝缘性:∵神经纤维之间无细胞质沟通 + 各 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
3、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
导。
4、不衰减性:冲动的大小、频率、速度不变∵是
以不断产生新的AP的方式进行的,而AP的产生是“全 或无”的。
5、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扁形虫 蚯蚓
小龙虾
蚱蜢
乌贼
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间脑
中 枢

小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脊髓
延髓
系 统
从结构上分 脑 神 经 (12对)

脊 神 经 (31对)
围 神 从功能上分

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速度 (m/s) 70~120 30~70 15~30 12~30 3~15 0.7~2.3 0.5~2.0
相当于 Ia、Ib
II
III
IV IV
(2)轴浆运输
指借助轴突内轴浆流 动而进行运输物质的 现象。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快速:细胞器 慢速:微管和微丝
逆向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毒、 破伤风毒素等
↓ 递质扩散至后膜与受体结合
↓ 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
离子跨膜流动变化 ↓
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 即产生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去极化电位变化。
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增大后膜 对Na+和K+的通透性,主要是Na+内流,后膜发生 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总和后有三种结果: ①兴奋:总和后达阈电位,
产生AP ②易化:总和后去极化接
近阈电位,兴奋性升高 ③抑制:总和后超极化远
离阈电位,兴奋性降低
➢非定向突触传递
代表:交感神经支配的血管平滑 肌或心肌处的神经-肌接头,称 曲张体,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传递特征 ①无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支配关系; ③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间隙间距; ④递质扩散距离较远, ⑤释放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 神经纤维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轴浆运输 营养作用
(1)神经纤维的兴奋的传导
➢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功能完整性: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膜运动受阻, 兴奋传导障碍

306西医综合考研真题笔记生理复习神经系统一

306西医综合考研真题笔记生理复习神经系统一

306西医综合考研真题笔记生理复习神经系统(一)考纲要求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速度,神经纤维的分类以及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突触与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突触前抑制。

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的特点。

3.反射中枢的概念,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过程。

4.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感觉的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痛觉。

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骨骼肌的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肌紧张及其调节。

锥体系统及锥体外系统在运动调节中的作用,中枢神经调节系统其他部位对运动的调节作用。

6.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及其化学传递,低位脑干对内脏机能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机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及两侧大脑半球的职能分工。

8.两种睡眠状态及其特点。

考纲精要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

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2.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又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组织中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则神经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生理学》神经9 王庭槐

《生理学》神经9 王庭槐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突 触 后 膜 产 生 EPSP
兴奋 效应细胞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原兴奋的 N元抑制
.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例如: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回返轴突释放甘氨酸→抑制 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和其他神经元,防止过度兴奋,协调各神经元的 活动(负反馈)。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 ⑴分类:
轴-体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⑵功能结构:
①突触前膜: 递质、受体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泊靠、融合 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产生突触后电位
.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突触囊泡释放递质过程
.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3.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
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
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神经元的作用方式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神经元的作用方式

神经元活动的⼀般规律和神经元的作⽤⽅式神经元活动的⼀般规律: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学说.神经营养性作⽤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结构上⼤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段称为始段,离开细胞体若⼲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

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髓纤维也有⼀薄层髓鞘,并⾮完全⽆髓鞘。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

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局部受⿇醉药作⽤⽽丧失了完整性,则因局部电流不能很好通过断⼝或⿇醉区⽽发⽣传导阻滞。

⼀条神经⼲中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但由于局部电流主要在⼀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因此每条纤维传导冲动时基本上互不⼲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点引发冲动时,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因此冲动可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

由于冲动传导耗能极少,⽐突触传递的耗以⼩得多,因此神经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般地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其传导速度也越⼤;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其⼤致关系为:传导速度(m/s)=6×直径(µm)。

⼀般据说有髓纤维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与髓鞘在⼀起的总直径,⽽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例与传导速度⼜有密切关系,最适宜的⽐例为0.6左右。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则传导速度减慢。

经测定,⼈的上肢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58m/s和65m/s。

当周围神经发⽣病变时传导速度减慢。

因此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表10-1 神经纤维的分类(⼀)表10-2 神经纤维的分类(⼆)(三)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理学的特性分类主要是根据传导速度(复合动作电位内各波峰出现的时间)和后电位的差异,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的纤维分为A、B、C 三类(表10-1)。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波活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丘脑及其感 觉投射系统;痛觉;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递质与受 体;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兴奋由神经 向肌肉的传递;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条 件反射。 3.了解: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脊髓的感觉 传动功能;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 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 节;脑电图;觉醒和睡眠。
2 效应不同: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3 媒介物性质不同: 化学性/电突触
(3)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
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
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释

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
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
些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离子进入胞

快速:递质囊泡,分泌颗粒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胞体到末梢) 慢速:微管和微丝
逆向运输:末梢到胞体,如神经生长因子、 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2 基本功能: ⑴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免疫应答作用 ⑷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 ⑸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⑹维持细胞外K+离子浓度 (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总结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总结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二、名词解释1.【97】牵张反射: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的收缩的反射活动。

2.【1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3.【45】终板电位:在终板膜上产生的瞬时去极化点位.4.【124】皮质诱发电位:当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质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5.【92】最后公路原则: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来源的突触联系传来的影响,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因此神经元最后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以及其表现程度则取决于不同来源的冲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6.【145】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7.【219】心电图:通过放置在人体表面一定部位的敏感电极,可以连续记录到心脏电变化的波形图。

8.【22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9.【267】潮气量:平和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基本相等。

10.【273】氧离曲线:反应氧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11.【290】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12.【292】基础代谢率:在单位时间内,动物体内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的能量代谢水平。

13.【304】吸收: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经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14.【355】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原尿量。

15.【372】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还是降低,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

16.【73】不完全强直收缩:在低频刺激下,两次刺激之间肌肉部分处于舒张状态,因此产生的肌张力曲线呈振荡波形。

17.【226】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18.【406】应激反应:当人体或动物受到一系列的应激刺激(环境温度剧烈变化、创伤、缺氧、手术和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时,机体立即增加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含量的适应性反应。

生理大题

生理大题

1.影响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1)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对K+的通透性,通透性越大静息电位越大。

2)细胞膜内外K的浓度差,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就越大。

3)细胞代谢障碍会导致静息电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2.动作电位的特点: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⑵不衰减性传导:幅度不会因为传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⑶无总和现象:脉冲式,因绝对不应期的存在3.局部电位的特点: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2)电紧张式扩布:随距离加大迅速减小以至消失3)具有总和效应(空间总和、时间总和)4.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处有神经冲动传来时1)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内流2)囊泡出胞,释放Ach 3)Ach与后膜上的N2受体结合4)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5)产生终板膜去极化,产生EPP 6)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5。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当肌肉前负荷逐渐增大时,它每次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地增大;当前负荷超过最适初长度后,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会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最后下降到零。

2.)后负荷: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收缩速度减小,当后负荷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而缩短速度为零。

3).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增强,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加、收缩速度加快,使它的作功效率增加。

6.血浆蛋白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1)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2)球蛋白(免疫功能)3)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小)7.胶体和晶体渗透压的区别:1)作用:晶体: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胶体: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2)形成:晶体: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胶体: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9.红细胞的生成条件:1)正常的骨髓造血机能:红骨髓2)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3)必要的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1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凝血3)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11.凝血过程:凝血酶原经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形成凝血酶。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特点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特点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特点
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两个方面。

如果神
经纤维被切断、损伤,其结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在应用麻醉药或低
温状态下,可使离子跨膜运动发生障碍(如普鲁卡因阻断钠通道),
会使神经纤维功能完整性被破坏,在这两种情况下,局部电流均不能
扩布,神经冲动的传导便会发生阻滞。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中包括有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
神经纤维,诸多纤维各自传导其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
的绝缘性。

绝缘性的形成主要与局部电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形成回路
以及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有关。

神经纤维的绝缘传导使神经调
节表现出精确性的特点。

但是,绝缘性不是绝对的。

在冲动传导过程中,并行纤维之间相互影响兴奋性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所谓基本上互
不干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一根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不足以引起邻
近的另一神经纤维的兴奋。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
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

但在体情况下,突触传递的极性决定了神经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单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相比较,神经纤维可以接受高频率、长时间的有效电刺激,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相对不疲
劳性。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阅读教材P16~17)1.神经元的结构2.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弧(1)写出图中各数字表示的结构: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图中⑤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写出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过程:①→②→③→④→⑤(填写序号)。

[注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

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虽然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阅读教材P17~18)1.兴奋⎩⎪⎨⎪⎧部位: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条件:感受外界刺激变化: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3.4.局部电流(1)形成原因: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2)局部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3)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5.传导方向特点:可进行双向传导。

[共研探究]神经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着主导作用,其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阅读教材,试结合下面神经元的结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图示思考:1.观察下面神经元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把图填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结合2个反射弧,回答相关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军队文职专业科目生理学(神经生理、感觉生理)模拟试卷1(题后含

军队文职专业科目生理学(神经生理、感觉生理)模拟试卷1(题后含

军队文职专业科目生理学(神经生理、感觉生理)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不包括( )。

A.支持、修复和再生B.绝缘和屏障作用C.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D.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正确答案:D解析: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的功能是由神经元细胞进行的。

知识模块:神经生理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不包括( )。

A.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B.绝缘性C.双向传导D.时间延搁正确答案:D解析: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的特征:①完整性;②绝缘性:指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互不干扰;③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④相对不疲劳性: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传导不容易发生疲劳。

D项时间延搁为突触传导兴奋特点。

知识模块:神经生理3.下列有关突触前抑制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后膜超极化C.突触前膜去极化D.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正确答案:C解析:突触前抑制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一轴突突触。

其机制为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小,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小,释放的递质减小,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为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知识模块:神经生理4.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生理功能是( )。

A.产生各种内脏感觉和痛觉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状态C.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活动D.激发大脑皮质的传出活动正确答案:B解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共同上行通路,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知识模块:神经生理5.下述关于反射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正确答案:D解析:反射中枢并非全在大脑,例如,脊髓为许多反射活动中枢,延髓为呼吸、心脏调节的中枢。

神经纤维的传导及绝缘性

神经纤维的传导及绝缘性

神经纤维的传导及绝缘性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包括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和相对不疲劳性,以及神经纤维兴奋性的传导的高速性。

完整性是因为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

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绝缘性指的是在一束神经干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到的兴奋互不干扰。

双向性是指在神经纤维的一个局部发生的动作电位,会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

这种双向性还表现在我们认为的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只要你的刺激足够强,兴奋可向两端传导。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髓鞘和神经膜组成。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其中神经元的突起(主要是轴突)细长如纤维,故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分布到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间隙中,其主要功能是对冲动发生传导。

传导的速度很快,传导在神经纤维内部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

1.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包括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和相对不疲劳性,以及神经纤维兴奋性的传导的高速性。

完整性是因为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

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绝缘性指的是在一束神经干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到的兴奋互不干扰。

双向性是指在神经纤维的一个局部发生的动作电位,会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

这种双向性是神经纤维在实验条件下表现的,如果在机体内兴奋来自于感受器,又由于突触的存在只能单向传递。

相对不疲劳性指的是神经纤维能始终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是突触传递容易疲劳,突触传递容易疲劳的原因可能与递质耗竭有关。

2.神经纤维传导的绝缘性的原因分析(参考)神经干有许多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可以同时传导冲动,有快有慢。

有的传出,有的传入,基本上互不干扰。

这种现象叫做绝缘性传导。

绝缘性的原因有多种,也有的《动物生理学》认为主要是因为髓鞘的绝缘性,但是问题来了,有的神经纤维外没有髓鞘,或者即使有髓鞘,那么郎飞氏结处的绝缘性如何理解呢?因此,主要原因是“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即当微弱的局部电流流入大容量的细胞外液后便迅速消失,结果使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成回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 神经递质
1.概念 Loewi1921年蛙心灌流实验:迷走素
——Ach是最早被鉴定的神经递质
2.递质的鉴定 3.调质的概念 ——调节传递效率
4.神经递质的共存
以往 一N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 近来 一N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共存。
5、递质的代谢:
(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开放
通透性↑ EPSP
Na+(主) K+
通透性↑ IPSP
Cl-(主) K+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 个神经构成突触联系,而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取 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代数和的总和。 若:EPSP>IPSP ,但达不到阈电位, 则后神经元呈易化状态 EPSP>IPSP ,并达阈电位,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细胞
(一)神经元 1.基本结构 ⑴受体部位-胞体或树突膜 ⑵AP的起始部位-轴突始段 ⑶传导神经冲动-轴突 ⑷释放递质部位-神经末梢
3.神经纤维:长轴突外包神经胶质细胞 有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营养作用 轴浆运输
6.神经递质分类:100多种,根据化学结构
分类 家 族 成 员
胆碱类 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乙酰胆碱 多巴胺、NE、5—HT、组胺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气体 脂类
腺苷、ATP
NO、CO PG类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突触传递
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不同
突触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根据突触前后成分有无紧密的解剖学关系 化学性突触 定向突触 非定向突触 根据神经元接触部位不同 突触 轴-树突触 轴-体突触 根据效应不同 突触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轴-轴突触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功能结构 ①突触前膜
递质、受体
(三)中枢兴奋传布(突触传递)的特征
①单向传递
②突触延搁 ③总和 ④兴奋节律的改变 ⑤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超极化抑制
兴奋冲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2.突触前抑制
去极化抑制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兴 奋 冲 动 传 入
突 触 后 膜 产 生 EPSP
(三)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是二个N元紧密接 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浆 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 子通过,且电阻低。 传递过程 电-电(AP以局部 电流方式)。 传递特征 双向性,速度快, 几乎无潜伏期。
• 神经元的四个功能部位 • 神经纤维上兴奋如何传导的?有何特征? • 何为突触后电位?有哪些类型? • 非定向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
切断运动N→所支配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质分解↑, 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所支配肌肉内糖原与蛋白 质合成↑,肌肉逐渐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 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6)轴浆运输
指借助轴浆流动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运
输物质的现象。
特点: ①双向性
②耗能
③物质运输的速度不同
(一)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刺激 数量 反射弧 神经中枢
先天
少而有限 固定不变 大脑皮层以下
后天
多而无限 不固定、可变 大脑皮层
事物本身(直接刺激) 事物属性(条件刺激)
神经联系 意义
永久、固定 适应不变的环境
暂时、不固定 适应多变的环境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辐散式联系:常见于感觉传入通路 • 聚合式联系: 发生总和效应,常见于运动传出通路 • 链锁式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 • 环式联系 (1)产生反馈的结构基础; (2)突触传递时产生后放作用的原因之一。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
小胶质细胞。
2.基本功能 ⑴支持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免疫应答作用 ⑷绝缘和屏障作用 ⑸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⑹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⑺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3.特征 ⑴数量大,分布广 ⑵有突起但无树、轴之分 ⑶细胞之间不能形成化学 性突触 ⑷不能产生AP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复习: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AP传到轴突末稍,接头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前膜内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受体结合
终板膜化学门控Na+通道开放,Na+内流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AP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机制:局部电流 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有无、温度、动 物种属等有关。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功能完整性: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膜运动受阻,
兴奋传导障碍 ⑵绝缘性 各根N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一般不会相互干扰,保证 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⑶双向性 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 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⑷相对不疲劳性
则后神经元呈兴奋状态
EPSP<IPSP 则后神经元呈抑制状态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曲张体
传递特征 ①无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支配关系; ③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间隙间距; ④递质扩散距离较远, ⑤释放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意义 一个神经元能支配较多的效应器细胞
⑸不衰减性
以不断产生新AP的方式进行,
AP产生是“全或无”的。
(4)神经纤维的分类
(1)按纤维兴奋传导的速度:A、B、C (A α、β、γ、δ 四个亚类) (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Ⅰ、Ⅱ、Ⅲ、Ⅳ
(5)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①功能性作用 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 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 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 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调整所支配组织内在代谢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