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合集下载

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

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

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是指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的优势、如何建立合作关系、如何实施共育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优势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互补优势:家庭、学校和社区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优势,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场所,社区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重要环境。

三者的合作可以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教育。

2. 强化育人效果: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育人的合作模式,能够将每个环节的育人效果最大化。

家庭是孩子的重要社会化环境,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社区能够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交经验。

三者的合作可以让孩子在不同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3. 促进社会融合:家庭的社会背景、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社区的文化氛围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家校社区的合作可以促进社会融合,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理解和尊重多样性,培养乐于助人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4. 提高教育质量: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合作,就可以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学校可以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家长可以利用学校的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合作。

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二、如何建立合作关系要实现家校社区共育合作模式,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合作关系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 建立互信: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家长应该相信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学校和社区也要相信家长的关心和支持。

互信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建立了互信,才能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2. 加强沟通: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之间要加强有效的沟通。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和需求。

社区与家庭、学校的关系

社区与家庭、学校的关系

第八课文明社区家家奉献第二框社区与家庭、学校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家庭生活离不开社区,社区能为家庭排忧解难,社区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成长的园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究式的调查、访问,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交流和演示,了解社区组织为家庭生活提供的各种服务,体验社区生活对自身成长的促进与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深入调查了解社区组织与家庭、学校的关系中,领悟到在社区生活中健康成长的意义,增强社区意识,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在多姿多彩的社区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家庭生活离不开社区。

2、难点:社区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

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课前准备:1.分小组调查、参观走访自己所在社区为家庭提供的一些服务情况。

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困难家庭的一些有效措施和典型事例,并整理交流。

2.学生收集社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照片。

3.采访自己所在社区的“名人”,用多种形式把采访结果与大家分享。

四、教学过程:【板书:第八课第二框社区与家庭、学校的关系】师:由请我们今天的主播。

掌声欢迎。

生:【PPT】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播**。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则来自江桥镇杨柳社区的小故事。

每当走进杨柳社区“阿拉一家人”睦邻点,总会让人倍感温馨与快乐。

编织毛衣、做粽子,游戏、旅游等活动是这个睦邻点的固定节目。

【PPT】通过睦邻点,闲暇的居民不再寂寞、志同道合的邻居有了伴、同龄的孩子有了兄弟姐妹,邻里之间同欢乐共和谐,成为一个大家庭。

一年来,睦邻点的居民除了经常聚在一起聊家常外,每天还参与棋艺、读书看报等活动,社区还组织他们参加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

【PPT】比如春节刚过,睦邻点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老老少少63人积极参与“弄堂游戏大比拼”。

造房子、抽陀螺等弄堂游戏让大家找到了久违的童年乐趣,增进了邻里间的情感。

【PPT】每年的元宵佳节,杨柳社区与江桥消防中队一起开展元宵活动。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当前教育环境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学生品德教育和社会化进程的关键场所。

家庭则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而社会则以其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平台。

然而,当前的教育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这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作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合作模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阐述“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承担。

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是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

其重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每个环境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和初步的社交经验;学校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则提供实践平台和多元文化的体验。

三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它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通过“三位一体”的合作,可以确保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接受到的教育信息是一致的,从而增强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有环环相扣的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各有侧重。

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应该先是家庭的、再是学校的、再后是社会的,当然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

在孩子未上学前,家庭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就是说它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不甚紧密。

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十分紧密起来。

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所以,要做好家庭教育,就应该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

人们有一个共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为此,要明确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所以,做好家庭教育,意味着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夯实基础。

二是它的教育内容包罗万象。

孩子要成才,必要的条件是应该具备积极的、向上的、坚韧的做人做事的好习惯,同时要有一种较强独立生活能力。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培养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种种好习惯。

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

三是它贯穿于人的教育的自始至终。

所以我们讲的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处理好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是要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通过家庭教育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融化在实践中,把做祖国建设合格人才的愿望作为孩子人生的总目标;第三要打好家庭教育的“持久战”,改变“依赖”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被动状态。

家庭教育有常计划和短安排,要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积极主动地、经常地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的问题。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有环环相扣的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各有侧重。

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应该先是家庭的、再是学校的、再后是社会的,当然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

在孩子未上学前,家庭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就是说它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不甚紧密。

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十分紧密起来。

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所以,要做好家庭教育,就应该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

人们有一个共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为此,要明确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所以,做好家庭教育,意味着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夯实基础。

二是它的教育内容包罗万象。

孩子要成才,必要的条件是应该具备积极的、向上的、坚韧的做人做事的好习惯,同时要有一种较强独立生活能力。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培养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种种好习惯。

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

三是它贯穿于人的教育的自始至终。

所以我们讲的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处理好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是要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通过家庭教育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融化在实践中,把做祖国建设合格人才的愿望作为孩子人生的总目标;第三要打好家庭教育的“持久战”,改变“依赖”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被动状态。

家庭教育有常计划和短安排,要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积极主动地、经常地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的问题。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一、家庭的概述(一)家庭的定义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基础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对家庭的定义考虑的是家庭发挥功能的方式。

家庭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在不断地演化着、发展着。

[1](二)家庭的特点在教育社会学中,普遍的观点是将家庭视为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

家庭具有初级群体的所有特点.第一,家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充分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第二,家庭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第四,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第五,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

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又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三)家庭的功能1。

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2.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施与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例如,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第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所谓先主性,指的是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它使得受教育者继后接受其它影响时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富有人情味.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传输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作为其载体,这样有易于控制子女的行为.另外,未成年子女的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都要通过家庭而获得满足。

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一、指导思想为了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标1.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的长效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2.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3.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拓宽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4.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制度内容1. 家长会制度(1)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由班主任主持,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家长代表参加。

(2)家长会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学生成长情况分析、家校合作建议、家庭教育指导等。

2. 家访制度(1)学校教师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状况,与家长沟通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2)家访对象为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行为偏差学生等。

3. 校园开放日制度(1)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社区居民走进校园,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开放日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观摩、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学生社团活动、家长座谈会等。

4. 校社合作制度(1)学校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2)校社合作内容包括: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活动等。

5. 网络沟通平台(1)学校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网络沟通平台,及时发布学校动态、学生成长信息等。

(2)家长可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校工作、与教师沟通交流、参与学校活动。

6. 教育咨询制度(1)学校设立教育咨询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辅导等服务。

(2)教育咨询服务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

四、制度保障1. 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工作。

2. 学校将家庭社会联系工作纳入教师考核,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家校合作。

3. 学校定期开展家校合作培训,提高教师、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有环环相扣的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各有侧重。

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应该先是家庭的、再是学校的、再后是社会的,当然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

在孩子未上学前,家庭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就是说它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不甚紧密。

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十分紧密起来。

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所以,要做好家庭教育,就应该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

人们有一个共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为此,要明确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所以,做好家庭教育,意味着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夯实基础。

二是它的教育内容包罗万象。

孩子要成才,必要的条件是应该具备积极的、向上的、坚韧的做人做事的好习惯,同时要有一种较强独立生活能力。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培养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种种好习惯。

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

三是它贯穿于人的教育的自始至终。

所以我们讲的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处理好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是要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通过家庭教育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融化在实践中,把做祖国建设合格人才的愿望作为孩子人生的总目标;第三要打好家庭教育的“持久战”,改变“依赖”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被动状态。

家庭教育有常计划和短安排,要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积极主动地、经常地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的问题。

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方案

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方案

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方案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社区合作和家校共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学校社区合作是指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共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方案的重要性、实施的具体方式和效果。

一、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学校社区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社区资源丰富多样,通过与社区合作,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体验。

其次,学校社区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参与社区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最后,家校共育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家校共育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孩子。

二、学校社区合作的具体方式学校社区合作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可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与社区居民互动,了解社区的需求。

其次,可以建立与社区组织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邀请社区的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向学生传授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家校共育的具体方式家校共育的具体方式同样多种多样。

首先,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议,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与学校沟通问题和解决方案。

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与学生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四、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方案的效果学校社区合作与家校共育方案的实施可以取得一系列的效果。

学校教育与和谐社区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和谐社区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和谐社区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谐社区的建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学校教育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学校教育与和谐社区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品质,以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点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来说,尤为重要。

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善于沟通与合作,具有共同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特点,这些品质为他们成为和谐社区的积极分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学校教育也应该重视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了解社区的动态,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

这有助于学生在校园内形成社区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分子。

当然,学校教育与和谐社区的关系也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

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关注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与社区居民的有意义的互动机会,以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区,也为社区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学校教育与和谐社区的关系还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政府应该积极投入资源,支持学校教育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条件。

政府也应该积极推动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便社区以更加和谐的方式发展。

总之,学校教育与和谐社区之间是互相促进、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和谐社区的积极分子,同时和谐社区的建设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唯有这种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方式,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社会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与互动

社会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与互动

社会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与互动在当今社会,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与互动。

家庭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起点,学校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场所,而社会则是个体实践和交流的舞台。

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首先,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环境,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负责培养孩子的品德、价值观和基本生活技能。

而学校则是孩子接触到新知识和不同社交环境的场所。

在学校中,老师们负责传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教育活动旨在将个体培养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才。

学校中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

在学校中,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等社交技能。

而社会则提供了学生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场所。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区服务等形式,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社会和家庭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而家庭则是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依托。

在社会中,个体通过工作、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而家庭则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温暖的庇护所,家庭的稳定和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社会、家庭和学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重要方面。

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着一个有序、稳定和和谐的社会。

只有当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与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

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

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概述: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它们在塑造孩子的品德、智力和社交技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育人,可以提供一个全面而积极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

家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品德品质。

家长应与学校和社区保持紧密合作,分享教育资源和经验,共同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为他们提供研究和交流的场所。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

社区的作用:社区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孩子在社区中建立社交关系、参与社区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区应该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并与家庭和学校密切合作,为孩子提供全面的成长支持。

协同育人的策略:- 加强家校沟通: 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孩子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

- 建立家校社区合作机制: 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共同规划和实施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提供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电脑等设施,以满足孩子的研究需求。

- 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教育: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结论: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育人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关键。

家庭、学校和社区应紧密合作,为孩子提供全面而积极的成长环境。

通过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我们能够共同培养出更加优秀、健康、有责任心的新一代。

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教育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相融合的理解内容概要: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中进行,学校必须加强与社区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结合社区环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多样性工程,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形成和谐体系,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承担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所提倡的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社会化的大教育,是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已实践多年,成效卓著,但单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

当前,随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教育是成为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能,社区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与发展。

于是,学校教育应当与社区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充分挖掘并发挥社区的作用,将其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中进行,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与社区外部环境的矛盾更加凸现,单靠学校封闭式的教育已行不通。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教育的弊端日见彰显,学生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切与我们的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密切相关。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社区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从文化学的视角观察,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建构过程。

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的学生也受到社区、社会的影响,应当将校内教育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虑,尊重文化传统,与社会广阔的文化背景接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教育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区教育。

它主要是伴随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有意识的思想、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以及人的培养而产生的。

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工作总结6篇

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工作总结6篇

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工作总结6篇篇1引言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教育工作,我校积极与家庭和社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一、合作背景与目标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家庭和社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因此,我校积极寻求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机会,共同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合作,我们期望能够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增强家庭和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参与度。

二、合作内容与措施1. 家庭合作我校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家长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在家庭合作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参与课程设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资源。

(2)家庭教育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

(3)家校共育: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及时分享学生在校表现和家庭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 社区合作我校积极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在社区合作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共享:与社区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同时利用社区的公共设施开展教育活动。

(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安全保障:与社区合作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成果与成效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紧密合作,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1. 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

2. 家庭和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度明显增强,家长和社区成员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3.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社会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重要性

小学社会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重要性

小学社会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重要性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而社区则是孩子与外界接触的第一个平台。

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孩子的社会认知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家庭中,孩子能够学习到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培养出积极向上和健康发展的心态。

其次,学校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是孩子接受知识和教育的主要地方,也是孩子结交朋友、开展各种活动的重要平台。

在学校中,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拓宽自己的眼界。

同时,学校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地方。

在学校里,孩子能够学会团队合作、竞争与合作,并通过参加社团、班级活动等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另外,社区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窗口。

社区是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孩子能够了解社区的资源与人文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区提供了孩子与不同年龄段人群交流的机会,可以拓展他们的社交圈子,学习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

社区还承载了孩子们共同的记忆和集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与社会的联系。

从小学开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和社区通过开展各种合作项目,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邀请社区的专家来开展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区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可以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们共同为孩子提供了成长所需的有利条件和机会。

家庭是孩子最亲近的环境,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和教育的场所,社区是孩子拓展社交关系和参与社会的平台。

小学社会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组织和功能

小学社会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组织和功能

小学社会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组织和功能在小学社会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组织和功能。

这些组织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成长的地方,学校则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地方,社区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境。

首先,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成长的地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社会,通过家庭可以获得最初的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扮演着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角色。

他们教导孩子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尊重他人等。

此外,家庭也是孩子获取物质和精神支持的地方。

父母为孩子提供食物、衣物和住所,同时也为孩子提供温暖和关爱。

因此,家庭在孩子的社会化和个人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学校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地方。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孩子社交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里,孩子能够接触到各种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学校也是培养孩子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地方,通过团队活动、集体课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此外,学校也是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和艺术培养的场所,通过体育锻炼和艺术表演可以综合发展孩子的身体和智力。

最后,社区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境。

社区提供了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社区可以提供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文化设施,让孩子可以进行阅读、参观和游玩,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

另外,社区也有社区医院、社区警察局等服务机构,为孩子提供医疗保健和安全保障。

此外,社区还有各种社团和活动,可以让孩子发展特长和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和社区都是小学社会学科中重要的组织和功能。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成长的地方,对他们的教育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地方,可以培养孩子的知识和社交能力。

社区则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各种服务,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组织和功能,有助于孩子在社会化和个人成长中获得平衡和全面的发展。

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成长

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成长

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成长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合作模式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学生得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层面上获得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起点,为学生提供了温暖的家庭环境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社区是学生成长的延伸,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活动和交流平台。

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和互补关系,共同促进了学生成长的全面发展。

其次,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各种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和支持。

家庭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社区的活动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表现和需求,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学校可以通过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社区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社区可以通过与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活动和服务。

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另外,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得到了提升。

家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社会活动和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者之间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总的来说,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下,学生成长过程得到了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各种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和支持,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得到了提升。

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互补、共赢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社区与家校合作模式

学校社区与家校合作模式

搭建沟通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 家长群、社区论坛等,搭建 家校、社区之间的沟通平台 ,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开展多元活动
组织各类活动,如家长会、 社区文化节等,增进学校与 家庭、社区之间的了解和互 动。
资源共享
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共享 各自拥有的教育资源,如师 资、场地、设施等,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特点
家校合作强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协作和共同责任,通过整合双方资 源,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01 02
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因为家长可以提供孩子在家中的 表现和需求,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制定更符合孩子需求的教 育方案。
促进家庭参与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和能力,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03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因为这种模式可以整合家庭和学
校的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支持,促进孩子在知识、技能、情
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合作模式的类型
会议模式
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会等, 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讨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互助模式
家长和教师互相帮助,家长协 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为 家长提供教育指导和支持。
融合的实践案例
学校主导的家校合作项目
某小学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学校为 学生授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社区参与的教育项目
某中学与周边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
家校共育的成功经验
某中学实施“家校联系本”制度,家长和教师通过联系本及时沟通 学生情况,促进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

“社区参与教育: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协作关系”

“社区参与教育: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协作关系”

社区参与教育: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协作关系1. 引言社区参与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

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与家庭的协作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实现社区参与教育,以及构建良好的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机制。

2. 社区参与教育的意义社区参与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区是一个充满资源和知识的宝库,通过将社区资源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实践性更强的学习机会。

其次,社区参与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双方互信和理解,形成共同培养孩子成长的共识。

最后,社区参与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和发展趋势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 实现社区参与教育的途径3.1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实现社区参与教育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提供家长沟通平台,如家长微信群、家长会议等,方便双方交流经验和反馈问题;•建立家校互助小组,鼓励家长之间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社区资源融入课程设计利用社区资源丰富课程设计是实现社区参与教育的有效手段。

学校可以:•在选修课中增设由社区专业人员授课的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面;•制定地方特色教育计划,利用本地历史、文化、环境等资源进行跨学科整合。

3.3 鼓励社区志愿者参与教育活动社区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可以:•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宣传和筛选,确保志愿者具备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设立合适的奖励机制,激发更多人参与志愿者工作;•定期举办感恩活动,表达对志愿者的感谢和赞赏。

4. 社区参与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4.1 沟通问题由于家庭条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可能存在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一、家庭的概述(一)家庭的定义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基础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对家庭的定义考虑的是家庭发挥功能的方式。

家庭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在不断地演化着、发展着。

[1](二)家庭的特点在教育社会学中,普遍的观点是将家庭视为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

家庭具有初级群体的所有特点。

第一,家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充分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第二,家庭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第四,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第五,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

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又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

(三)家庭的功能1.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2.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施与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

例如,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第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所谓先主性,指的是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它使得受教育者继后接受其它影响时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

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富有人情味。

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传输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作为其载体,这样有易于控制子女的行为。

另外,未成年子女的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都要通过家庭而获得满足。

这种经济纽带关系,也使得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控制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第三,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儿童生子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的各个侧面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都包含着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正规的、有着严密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它与家庭生活各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发展的现状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内容。

家庭中教育和生活的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家庭中教育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意识到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家庭的其他因素,如家庭自然结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等,也同样有力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个性、态度和品行。

第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观察、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故双亲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最为了解。

(四)家庭与学校的关系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因为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他们第一任老师,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家庭中,在父母周围活动,父母的思想风貌、理想信念、道德方式、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影响作用。

从他们能够接受客观影响开始就在接受家庭各种影响和教育。

先入为主,家庭在最初几年给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说是他们以后发展的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因为孩子上学以后还要在家庭中生活,孩子有一半时间在家庭中学习,家庭仍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用、对问题的看法、甚至爱好与特长,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

二、社区的概述(一)社区的定义及其特征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区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而,变成了社会学的一个专用名词。

据有人统计,对社区的各种定义已达到140种以上。

比较普遍的是把它作为和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即是说,它是一种区域性或地区性的社会。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或要素):1.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至于人口的多少,并无一定的要求、规定。

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

其面积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3.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应各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

如风俗、规章制度、社区教育委员会等。

4.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5.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社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二)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的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但社区教育的实践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早期的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的学校为中心,借助学校和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的物力、人力,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修养的广泛教育活动。

同时,强调社区教育为社区的文化、福利建设和社区发展服务。

美国现代的社区教育,则由社区中心学校发展为普遍的社区初级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且由大学教授或社区教育专家率领学生,协助居民从事调查、规划及举办社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

我国在本世纪20、30年代也曾开展过类似社区教育的乡村教育试验。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几乎没有再涉足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直到8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社区教育的新形式,形成了一种教育社区化潮流。

当时的主要特点是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辅助社区内的青少年学生在德育以及动手能力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后来,社区教育在内容、观念和对象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促进教育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时营造学习型社区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

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2001年11月教育部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确定了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自此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三)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1.社区以自身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文化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整洁的社区卫生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都将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发挥了作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同时,社区内人群素质的提高又将更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参与方式有着自发性和隐蔽性特点,如果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营造社区并促进其建设将对学校发展起更为显著的作用。

2. 社区通过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资源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的发展也必须争取吸引周围的资源。

社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

社区中的公共图书馆、游乐设施等都可以作为学校资源的有益补充;社区的一些人文景观或历史遗迹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10](四)社区与学校的关系首先,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区而存在,学校本身就存在于社区之中,社区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等都将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

脱离了社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其次,社区的发展要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

学校作为社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社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重叠影响理论(一)产生背景自1950年来,社会学对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关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那时的研究好像是把家庭、学校和社区看作是分立的背景或相互竞争的对象。

六七十年代末,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究竟是学校还是家庭更重要。

大家一致认为家庭是重要的,对于学校的教育成效意见却不统一,至于社区供养学生受教育这一点不过是轻描淡写,但很少有人提出这三者是否可以或者如何能够相互协作的问题。

20 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美国将学校教育质量改革作为国家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 掀起了巨大的学校改革浪潮。

学生素质的提升有赖于他们的家庭的努力, 可是, 当时美国很多的家庭都面临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 使他们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

科尔曼等人指出:“成年人有教养且有能力,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如离婚、与那些同代的其他成年人交往、只关注自我发展等, 使得成年人这个资源不能用来帮助孩子们获得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和教育的发展。

”鉴于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变化, 人们认识到必须动员社会支持孩子及其家庭。

但是, 当与各种政府机构、私人组织以及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计划组织合作时, 由于缺乏彼此之间的协调或其他原因排斥着服务, 造成一些社会支持机构付出昂贵的重复性代价,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来关心孩子的整体需要。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家长与社区项目的主持人爱普斯坦在具体深入研究美国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后, 提出必须要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和学校的气氛, 增强父母的技能和领导能力, 密切父母与学校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 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

爱普斯坦指出, 建立伙伴关系的核心理由在于它能够有助于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和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

因此必须研究重新调整学校、家庭与社区关系的理论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新的关系模式。

(二)理论基础1.学校与家庭关系的生态理论观点一般地, 人们都能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同时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与社区等的影响, 认为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但是在美国长期以来的理论研究、政策与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于三者的伙伴关系的实质性建立却经常被忽视。

早期一些关于学校与家庭关系的理论是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 该理论模式是基于个体与组织的巢状联系而构建的。

家庭、学校、学生个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构成了互相包含的同心圆。

在此模式下, 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交织在一起且难以区隔的。

此模式显然已注意到家庭、学校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交互作用, 然而却忽略了家庭、学校独特的影响力, 而且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累积与协作。

因此, 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难以获得整体力量。

2.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 科尔曼将之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 它们全部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 它们促进了处在该结构内的个体的某些行动”。

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 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

科尔曼和贺法在对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效能的比较研究中发现, 天主教学校比公立学校的辍学率低, 学术水平也较高, 他们认为天主教父母并非全部来自中上阶层, 但他们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这有助于增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而这些父母与其他家长在宗教活动上的联系, 也影响了子女的行为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