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空间大地测量学复习

合集下载

大地测量学复习重点

大地测量学复习重点

应用大地测量学1.水准面定义:我们把重力位相等的面称为重力等位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水准面。

水准面有无数个。

2.外业测量基准面:大地水准面内业计算基准面:参考椭球面外业测量基准线:铅垂线内业计算基准线:椭球面法线3.X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水面相重合,不受潮汐,风浪及大气压变化影响,并延伸到大陆下面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他是一个没有褶皱,无棱角的封闭曲面。

4.X似大地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在海洋上完全重合,在大陆也几乎重合,在山区只有2-4m的差异。

5.地球椭球定义:总地球椭球中心和地球质心重合,总的地球椭球的短轴与地球地轴相重合,起始大地子午面和起始天文子午面重合,同时还要求总地球椭球和大地体最为密合。

6.X我国几种常用参心坐标系:BJZ54、GDZ807.X地心坐标系分为地心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和地心大地坐标系等。

地心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又可分为地心空间大地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空间大地舜时直角坐标系。

8.地心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原点O与地球质心重合;Z轴指向国际协议原点CIO,X轴指向1968BIH定义的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的起始子午线与CIO的赤道交点E,Y轴垂直于XOZ平面构成右手坐标系,点的坐标分别用XD、YD、ZD表示。

9.地心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地球椭球的中心与地球质心重合,椭球的短轴与地球自转轴重合,大地纬度B为过地面点的椭球法线与椭球赤道面的夹角,大地经度L为过地面点的椭球子午面与BIH定义的起始大地子午面之间的夹角,大地高H 为地面点沿椭球面法线至椭球面的距离。

10.WGS一84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坐标系的原点是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l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l984.0的零度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和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11.国家大地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CS2000)12.CGCS2000定义:是右手地固直角坐标系。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地测量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1.垂线同总地球椭球(或参考椭球)法线构成的⾓度称为绝对(或相对)垂线偏差2.以春分点作为基本参考点,由春分点周⽇视运动确定的时间,称为恒星时3.以真太阳作为基本参考点,由其周⽇视运动确定的时间,称为真太阳时。

⼀个真太阳⽇就是真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的上中天(上⼦午圈)所经历的时间。

4.以格林尼治平⼦夜为零时起算的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5.原⼦时是⼀种以原⼦谐振信号周期为标准6.归算:就是把地⾯观测元素加⼊某些改正,使之成为椭球⾯上相应元素。

7.把以垂线为依据的地⾯观测的⽔平⽅向值归算到以法线为依据的⽅向值⽽加的改正定义为垂线偏差改正7.⼤地线椭球上两点间的最短程曲线。

8.设椭球⾯上P点的⼤地经度L,在此⼦午⾯上以椭圆中⼼O为原点建⽴地⼼纬度坐标系; 以椭球长半径a为半径作辅助圆,延长P2P与辅助圆相交P1点,则OP1与x 轴夹⾓称为P点的归化纬度u。

9.仪器加常数改正因测距仪、反光镜的安置中⼼与测距中⼼不⼀致⽽产⽣的距离改正,称仪器加常数改正,包括测距仪加常数和反光镜加常数。

10.因测距仪的基准频率等因素产⽣的尺度参数成为乘常数。

11.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相差⼀个常数301.55cm,称为基辅差,⼜称尺常数12.控制⽹可靠性:控制⽹能够发现观测值中存在的粗差和抵抗残存粗差对平差的影响13.M是椭球⾯上⼀点,MN是过M的⼦午线,S为连接MP的⼤地线长,A为⼤地线在M点的⽅位⾓。

以M为极点;MN为极轴;P点极坐标为(S, A)⼀点定位,如果选择⼤地原点:则⼤地原点的坐标为:多点定位,采⽤⼴义弧度测量⽅程1954年北京坐标系可以认为是前苏联1942年坐标系的延伸。

它的原点不在北京,⽽在前苏联的普尔科沃。

相应的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缺限:①椭球参数有较⼤误差。

②参考椭球⾯与我国⼤地⽔准⾯存在着⾃西向东明显的系统性的倾斜,在东部地区⼤地⽔准⾯差距最⼤达+68m。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1)垂线偏差:地面一点上的重力向量g和相应椭球面上的法线向量n之间的夹角定义为该点的垂线偏差。

(2)大地水准面差距:(3)正高:以大地水准面为参照面的高程系统称为正高(4)正常高: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参照面的高程系统称为正常高(5)力高:(6)参考椭球:具有确定参数( 长半径a和扁率α),经过局部定位和定向,同某一地区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的地球椭球。

(7)总地球椭球:除了满足地心定位和双平行条件外,在确定椭球参数时能使它在全球范围内与大地体最密合的地球椭球。

(8)正常椭球、水准椭球(9)大地高(10)法截面:过椭球面上任意一点可作一条垂直于椭球面的法线,包含这条法线的平面叫作法截面。

(11)卯酉圈:过椭球面上一点的法线,可作无限个法截面,其中一个与该点子午面相垂直的法截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的圈称为卯酉圈。

(12)相对法截线;过椭球面上一点A,可以做无数个法截面,其中通过椭球面上另一点B 的法截面与椭球面的交线,称为A、B相对法截线.(13)平均曲率半径(14)子午线收敛角(15)大地线:(16)大地元素(17)地图投影(18)七参数(19)天文大地点(20)拉普拉斯点(21)等量纬度(22)重力扁率(23)底点纬度(24)垂足纬度(25)岁差:地球受到日、月等天体的影响,导致地球旋转轴相对于空间围绕黄极呈倒圆锥体的运动,周期为26000年,这种长周期的运动称为岁差。

(26)章动:由于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导致地球旋转轴绕黄极旋转的轨道不是平滑的小圆,而是类似圆的波浪曲线运动,周期为18.6年,振幅为9.21″的短周期运动。

2.大地测量学的研究内容;外业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面、线。

①确定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建立统一的大地测量坐标系。

②建立和维护国家和全球的天文大地水平控制网、全球控制网。

③研究获得高精度测量成果的仪器和方法等。

④研究地球表面向椭球面和平面投影的数学变换及计算方法。

大地测量学知识总结、总复习

大地测量学知识总结、总复习
24.系统转换包括基准转换和坐标系转换 基准转换采用平移、旋转、尺度、曲面参数(曲面坐标)等转换 坐标系转换是同系统内转换一般采用数学投影变换 25. 瞬时天球坐标系 以瞬时北天极和瞬时春分点为基准点建立的天球坐标系。 瞬时空间直角坐标系: 原点位于地球质心; z 轴指向瞬时地球自转轴(真北天极); x 轴指向瞬时春分点; y 轴按构成右手坐标系取向。 26.平天球坐标系 选择某一历元时刻 t,将此瞬间的地球自转轴和春分点方向,经该瞬时的岁差和章动改正后,分别作为 z 轴和 x 轴 的指向,y 轴按构成右手坐标系取向,坐标系原点仍取地球质心。这样的坐标系统称为该历元时刻 t 的平天球坐标 系。 27.协议天球坐标系 选择某一历元时刻 t,将此瞬间的地球自转轴和春分点方向,经该瞬时的章动改正后,分别作为 z 轴和 x 轴的指向, y 轴按构成右手坐标系取向
第一章
1. 大地测量学定义:大地测量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整体与局 部运动和测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2.大地测量学分类 1. 经典大地测量学 几何大地测量学(地表地形) 物理大地测量学(局域性) 2. 现代大地测量学 现代物理大地测量学(CHAMP 卫星、GRACE 卫星等)(全球性) 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大地测量学(GPS、GLONASS、 COMPASS、GALILEO)、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激光测 卫(SLR)、惯性测量统(INS)等。
5.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内容 1.确定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建立统一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研究地壳变形,测定极移等; 2.研究月球及太阳系行星的形状及重力场; 3.建立和维持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和全球天文大地水平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网以及海洋大地控制网,以满足国民经 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4. 研究为获得高精度测量成果的仪器和方法 5.研究地球表面向椭球面或平面的投影数学变换及有关的大地测量计算; 6.研究大规模、高精度和多类别的地面网、空间网及其联合网的数学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测量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等。 4. 研究为获得高精度测量成果的仪器和方法;

大地测量学复习重点

大地测量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岁差地球绕地轴旋转,可以看做巨大的陀螺旋转,由于日、月等天体的影响,类似于旋转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进动,地球的旋转轴在空间围绕黄极发生缓慢旋转,形成一个倒圆锥体,其锥角等于黄赤交角23.5度,旋转周期为26000年,这种运动称为岁差2.章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白道对于黄道约5度的倾斜,使得月球引力产生的转矩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地球旋转轴在岁差的基础上叠加18.6年的短周期圆周运动,振幅9.21秒,这种现象称为章动。

3.极移地球自转轴除了岁差和章动外,还存在相对于地球体自身内部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导致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移。

4.大地基准用以代表地球形体的旋转椭球,建立大地基准就是求顶旋转椭球的参数及其定向(椭球旋转轴平行于地球的旋转轴,椭球的起始子午面平行于地球的起始子午面)和定位(旋转椭球中心与地球中心的相对关系)5.天球以地球质心为中心,以无穷大为半径的假想球体称为天球6.大地经度大地坐标系中,点P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所构成的二面角L,叫做P点的大地经度。

7.大地纬度P点法线Pn与赤道面的夹角B,称为P点的大地纬度。

8.参考椭球具有确定参数(长半轴和扁率),经过局部定位和定向,同某一地区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的地球椭球9.总地球椭球满足地心定位和双平行条件,在确定地球参数时能使它在全球范围内与大地体最密合的地球椭球。

10.地心坐标系以总地球椭球为基准(1)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原点O与地球质心重合,Z轴指向地球北极,X轴指向格林尼治平均子午面与地球赤道的交点,Y轴垂直于XOZ平面构成右手坐标系。

(2)地心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的中心与地球质心重合,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在全球范围内最佳符合,椭球的短轴与地球自转轴重合(过地球质心并指向北极),大地纬度为过地面点的椭球法线与椭球赤道面的夹角,大地经度为过地面点的椭球子午面与格林尼治的大地子午面之间的夹角,大地高为地面点沿椭球法线至椭球面的距离。

大地测量总复习

大地测量总复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2.54北京坐标系存在哪些不足?
答:存在如下缺点: ① 椭球参数有较大误差。克拉0索夫斯基椭球参数与现代精确的 椭球参数相比,长半轴约大109m。 ② 参考椭球面与我国大地水准面存在着自西向东明显的系统性的 倾斜,在东部地区大地水准面差距最大达+68m。 ③ 几何大地测量和物理大地测量应用的参考面不统一。 ④ 定向不明确。椭球短轴的指向既不是国际上较普遍采用的国际 协议(习用)原点CIO,也不是我国地极原点 ;起始大地子午面 也不是国际时间局BIH所定义的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 从而给坐标换算带来一些不便和误差。 另外,鉴于该坐标系是按局部平差逐步提供大地点成果的,因而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和不够合理的地方。
4.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 的水准原点高程各是多少?
答: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水准原点高程是72.289m, 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原点高程是 72.260m
15
第四章 地球椭球及其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理论
一、地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二、椭球面上的常用的坐标系及其相互关系 三、椭球面上的几种曲率半径 四、椭球面上的弧长计算 五、大地线 六、将地面观测值归算至椭球面 七、大地测量主题解算概述 八、地图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概念 九、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十、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和高斯投影族的概念 十一、兰勃托投影概述
19
本章重点
1. 地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2. 椭球面上的常用坐标系的建立原理与方法。 3. 椭球面上的几种法截线的曲率半径的概念,椭球面上的弧长的计算。 4. 理解相对法截线的概念,掌握大地线的定义和性质,会推导大地线微 分方程和克莱劳方程。 5. 理解将地面的方向观测值和距离观测值归算至椭球面的基本要求和方 法。 6. 理解大地主题解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不同解算方法的推导思路 。 7. 掌握地图投影的变形,理解高斯投影的定义,会利用正形投影条件等 特殊条件建立高斯投影的数学表达式。 8. 掌握高斯投影的正反算公式的推导。 9. 掌握子午线收敛角公式、方向改化公式、距离改化公式的推导思路。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题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题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地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以及测定地面点空间位置的学科。

2、椭球: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椭球体称为椭球。

3、大地水准面: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

4、垂线偏差:大地水准面上一点与椭球面上的垂线的偏离称为垂线偏差。

5、大地纬度:地面点在椭球面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大地纬度。

6、大地经度:地面点在椭球面的切线与子午线的夹角称为大地经度。

7、卯酉圈曲率半径:椭球面上平行于卯酉圈的曲率半径称为卯酉圈曲率半径。

8、子午圈曲率半径:椭球面上平行于子午圈的曲率半径称为子午圈曲率半径。

9、大地测量坐标系:以参考椭球中心为原点,大地经圈为基准面的直角坐标系称为大地测量坐标系。

10、大地原点:作为国家大地的基准点称为大地原点。

二、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大地测量学的研究对象?( )A.地球的形状和大小B.地球的重力场C.空间点位置的测定D.大气物理2、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大地水准面的特点?( )A.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封闭曲面B.大地水准面上一点与椭球面上的垂线的偏离称为垂线偏差C.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的差异是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反映D.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的差异是由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大地纬度的特点?( )A.地面点在椭球面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大地纬度B.大地纬度的起算原点是赤道C.大地纬度的变化范围是0°-90°D.大地纬度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4、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大地经度的特点?( )A.地面点在椭球面的切线与子午线的夹角称为大地经度B.大地经度的起算原点是本初子午线C.大地经度的变化范围是0°-180°D.大地经度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5、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椭球的形状?( )A.短轴近似圆形,长轴略呈扁平形B.短轴近似圆形,长轴略呈梨形C.短轴近似圆形,长轴略呈扁球形D.短轴近似圆形,长轴略呈长球形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大地测量坐标系的特征?( )A以参考椭球中心为原点,大地经圈为基准面的直角坐标系称为大地测量坐标系B大地测量坐标系的x轴指向北极,y轴指向东经0°方向C大地测量坐标系的x轴指向南极,y轴指向东经0°方向D大地测量坐标系的z 轴指向地球北极7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地球重力场的特征?( )A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B重力加速度随海拔增高而减小C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增高而减小D重力加速度随海拔增高而增大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进行大地测量时必须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A地面点的空间位置B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的差异C大气折射改正D重力加速度的测定三、问答题1简述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简述大地水准面的特点。

(完整word版)《大地测量学》复习知识点总结word汇编

(完整word版)《大地测量学》复习知识点总结word汇编

大地测量学第一章1.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大地测量学与普通测量学有哪些主要区别?大地测量学是研究精确测定和描绘地面控制点空间位置、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研究地球表面和外部重力场及其变化的学科。

区别在于:(1)测量的精度等级更高,工作更加严密。

(2)测量的范围更加广阔,常常是上百平方公里乃至整个地球。

(3)侧重研究的对象不同。

普通测量学侧重于研究如何测绘地形图以及进行工程施工测量的理论和方法。

大地测量学侧重于研究如何建立大地坐标系、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地控制网并精确测定控制网点坐标的理论和方法。

2.大地测量学的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简述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一·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1.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建立高精度的大地测量控制网,并监测其数据随时间的变化;2.确定地球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测定和描述地球动力学现象;3.根据地球表面和外部空间的观测资料确定地球形状和大小。

二·主要研究内容:1.确定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建立统一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研究地壳形变(包括地壳垂直升降及水平位移),测定极移以及海洋水面地形及其变化等。

2.研究月球及太阳系行星的形状及重力场。

3.研究建立和维持高科技水平的工程和国家水平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网的原理和方法;4.研究获得高精度测量成果的精密仪器和科学的使用方法;5.研究地球表面测量成果向椭球及平面的数学投影变换及有关问题的测量计算;6.研究高精度和多类别的地面网、空间网及其联合网的数学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三·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1)为地形测图和大型工程测量提供基本控制;(2)大地测量学在国民经济各项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先行性的重要保证作用;(3)大地测量学在防灾、减灾、救灾及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4)大地测量是发展空间技术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5)大地测量在当代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

1、普通测量学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测绘工作的基本理论、仪器和方法的学科,是测绘学的一个基础部分。

局部区域指在该区域内进行测量、计算和制图时,可以不顾及地球的曲率,把这区域的地面简单地当作平面处理,而不致影响测图的精度。

普通测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局部区域内的控制测量和地形图的测绘。

基本工作包括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和测绘地形图。

普通测量学随着测图区域和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相继发展和形成了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和地图制图学等独立学科。

2、大地测量学定义:研究和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整体与局部运动和地表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全球,建立与时相依的地球参考坐标框架,研究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描述极移固体潮及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问题,研究高精度定位理论与方法。

3、岁差定义:地球瞬时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不断改变方向的长期性运动。

(或因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和黄道平面的长期变化而引起的春分点移动现象。

)4、章动定义:地球瞬时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不断改变方向的周期性运动。

(或地轴指向在空固坐标系中的周期变化。

)5、极移的定义:地球自转轴存在相对于地球体自身内部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导致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

时间系统满足的条件:运动是连续的;运动的周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运动是可观测的。

6、恒星时:以春分点作为基本参考点,由春分点周日视运动确定的时间。

7、世界时:以格林尼治平子夜为零时起算的平太阳时。

8、春分点和天球赤道面,是建立天球坐标系的重要基准点和基准面。

9、大地测量参考框架:是大地测量参考系统的具体实现,是通过大地测量手段确定的固定在地面上的控制网(点)所构建的,分为坐标参考框架、高程参考框架、重力参考框架。

10、测量常用的基准包括:平面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

11、椭球的定向:确定椭球旋转轴的方向,不论是局部定位还是地心定位,都应满足两个平行条件:①椭球短轴平行于地球自转轴;②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天文起始子午面。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精选.)

大地测量学复习资料#(精选.)

1.垂线偏差:地面一点上的重力向量g和相应椭球面上的法线向量n之间的夹角定义为该点的垂线偏差。

2.参考椭球:具有确定参数(长半径a和扁率α),经过局部定位和定向,同某一地区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的地球椭球,叫参考椭球。

3.大地线:椭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程曲线叫做大地线。

4.力高:水准面在纬度45度处的正常高。

5.大地主题解算:已知某些大地元素推求另一些大地元素的计算工作叫大地主题解算。

6.大地主题正算:已知P1点的大地坐标(L1,B1),P1至P2的大地线长S及其大地方位角,计算P2点的大地坐标(L2,B2)和大地线S在P2点的反方位角A21,这类问题叫做大地主题正算。

7.大地基准:是指能够最佳拟合地球形状的地球椭球的参数及椭球定位和定向8.高斯投影:横轴椭圆柱等角投影(假象有一个椭圆柱横套在地球椭球体外,并与某一条子午线相切,椭球柱的中心轴通过椭球体中心,然后用一定投影方法,将中央子午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上,再将此柱面展开成投影面)。

9.大地测量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参考系中,测量和描绘地球形状及其重力场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关于地球的空间信息的一门科学。

10.理论闭合差:由水准面不平行而引起的水准环线闭合差,称为理论闭合差。

11.地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是在大地体内建立的O-XYZ坐标系。

原点O设在大地体的质量中心,用相互垂直的X,Y,Z三个轴来表示,X轴与首子午面与赤道面的交线重合,向东为正。

Z轴与地球旋转轴重合,向北为正。

Y 轴与XOZ平面垂直构成右手系。

12.高斯投影正、反算公式进行换带计算的步骤。

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把椭球面上的大地坐标作为过度坐标。

首先把某投影带内有关点的平面坐标(x,y)1利用高斯投影反算公式换算成椭球面上的大地坐标(B,l),进而得到L=L0+l,然后再由大地坐标(B,l),利用投影正算公式换算成相邻带的平面坐标(x,y)2在计算时,要根据第2带的中央子午线来计算经差l,亦即此时l=L-L0。

绝密-空间大地测量学复习

绝密-空间大地测量学复习

第一章概论1.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体系: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利用自然天体或人造天体来精确测定点的位置,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外部重力场,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2。

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实现过程主要工作(1)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2)建立大地基准、确定全网起算数据(3)控制网的起始方位角的求定(4)控制网的起始边长的测定(5)其它工作3.传统大地测量常规方法的局限性(1)测站间需保持通视:采用光电仪器,必须通视;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觇标;边长受限制;工作难度大、效率低。

(2)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是分别布设的;并且增加了工作量.(3)观测受气候条件影响:雨天、黑夜、大雾、大风、能见度低时不宜测量。

(4)难以避免某些系统误差的影响:光学仪器的测量值会因为大气密度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弯曲影响,地球引力由两极到赤道减小,大气密度变化也逐渐减小。

(5)难以建立地心坐标系:海洋区域无法布设大地控制网,陆地只能区域测量,建立区域参考椭球与区域大地水准面吻合;无法建立全球参考椭球。

4. 时代对大地测量提出的新要求(1)要求提供更精确的地心坐标:空间技术和远程武器迅猛发展,要求地心坐标;(2)要求提供全球统一的坐标:全球化的航空、航海导航要求全球统一的坐标系统(3)要求在长距离上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如研究全球性的地质构造运动、建立和维持全球的参考框架、不同坐标系间的联测等;(4)要求提供精确的(似)大地水准面差距:GNSS等空间定位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经典大地测量技术成为布设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大地控制网的主要手段;人们对高精度的、高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差距N或高程异常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5)要求高精度的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精密定轨和轨道预报(尤其是低轨卫星)需要高精度的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模型来予以支持。

(6)要求出现一种全天候,更为快捷的、精确、简便的全新的大地测量方法.5. 空间大地测量产生的可能性(1)空间技术的发展:按需要设计卫星,并能精确控制姿态,精确测定卫星轨道并进行预报,为卫星定位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大量资料的极其复杂的数学处理提供了可能性。

大地测量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地测量学期末复习资料

将地面观测值归算至椭球面● 归算要求:1、以椭球面法线为基础——消除垂线偏差的影响2、将地面观测值元素化为椭球面上大地线相应的元素——消除大地高和法截面差的影响● 垂线偏差改正:(使铅垂线与法线重合)目的:经垂线偏差改正后,得到了以法线为准的水平方向值,解决测站点垂线偏差的影响● 标高差改正:(把水平方向归化为法截弧方向)目的:得到了测站点和照准点在椭球面上的投影点之间的法截线方向值● 截面差改正(把法截弧方向转化为大地线方向)目的:把地面水平方向的观测值归算成椭球面上相应大地线的方向值● 电磁波测距的归算:电磁波测距仪测量的是两点之间的斜距,应将它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设斜距为D ,大地线长为S 公式为: 2322421AA m R D R H D D h D S +⋅-∆-= 注: 测线变成平距 平距变成弦线 弦线变成弧长122112122)(21cos cos '1H H h H H H A B e N R mA -=∆+=+=其中:大地测量主题解算● 大地元素——椭球面上点的大地经度L ,大地纬度B ,两点间的大地线长度S ,及其正反大地方位角A12,A21。

● 大地主题解算——已知某些大地元素推求另一些大地元素叫做大地主题解算;包括正解和反解。

正解:(L1,B1),S ,A12 => (L2,B2),A21 反解:(L1,B1),(L2,B2) => S ,A12,A21 实质:是椭球面上极三角形的解算问题包括:短距离(400km 以内) 中距离(400~1000km ) 长距离(1000km 以上)地图投影● 定义——将椭球面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投影到平面上,称为地图数学投影,简称为地图投影。

相应的学科叫地图投影学。

这些元素包括:大地坐标、方位和距离。

关键是大地坐标。

● 长度比——投影面上的线段P ’Q ’同原面上相应线段PQ 之比,当PQ 趋近于零时的极限叫投影长度比不同点上的长度比都不同,而且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长度比也不相同● 主方向——投影后一点的长度比依方向不同而变化,其中最大及最小长度比的方向称为主方向 (在椭球面任一点上,必有一对相互垂直的方向,它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必定垂直,这两个方向就是长度比的极值方向,也就是主方向)● 变形椭圆——以定点为中心,以长度比的数值为向径,构成以两个长度比极值为长短半轴的椭圆 (某点O 处的变形椭圆是描述该点各方向上的长度比的椭圆)高斯投影● 概念——满足下面三个条件的地图投影:(1)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纵坐标轴) (2)中央子午线投影后长度不变 (3)正形投影投影方法——圆柱套在椭球体外面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概念1、正形条件2、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坐标纵轴3、中央子午线投影长度不等于1,而是0.9996高斯投影簇的概念满足投影条件:1、中央子午线和赤道投影后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2、投影的等角性质;3、中央经线上的长度比国家平面大地控制网●建立方法1、常规大地测量法:①三角测量法②导线测量法③三边测量及边角同测法2、天文测量法:3、现代定位新技术:①GPS测量(已经取代传统的三角测量)②VLBI③INS●基本原则:1.分级布设,逐级控制三角网分为一、二、三、四等GPS网:A、B、C、D、E五级A维持我国最高精度的坐标框架,B、C、D、E分别对应着一、二、三、四等网2.足够的精度3.一定的密度4.统一的技术规格和要求(《测量规范》、《GPS测量规范》)●国家平面大地控制网的布设(1)技术设计(收集资料;实地勘察;图上设计;)(2)实地选点(选点图,点之记)(3)建筑觇标(4)标石埋设(5)距离测量(6)角度测量(7)技术总结国家高程控制网●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基准面(零基准面)+水准原点为国家高程基准1、高程基准面大地水准面2、水准原点位于青岛3、1956年黄海高程系1950~1957年共7年高程基准面72.289m4、1985国家高程基准1952~1979年中选19年(潮汐一个周期18.61年)72.260m 1988年1月正式启用●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从高到低,逐级控制一、二、三、四等2.一定的密度3.足够的精度4.一等水准网应定期复测(15~20年复测1次)●水准路线的设计、选点和埋石1.技术设计2.选点(点之记)3.埋石●水准路线上的重力测量工程测量控制网●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分类设计——地形图——测图控制网施工——放样——施工控制网运营——变形观测——变形观测专用控制网●工程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二、三、四等)2.要有足够的精度3.要有足够的密度4.要有统一的规格●工程平面控制网的布设特点:1、边长显著缩短2、等级较多3、各等级控制网都可以作为首级网●工程高程控制网的布设1.水准测量建立二、三、四等,首级不低于三等2.三角高程测量建立●分带——6度带:自0度子午线起始,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000以下),L0=6n-33度带:一半的中央子午线与6度带的中央子午线重合,另一半是6度带的分界线。

空间大地测量学复习

空间大地测量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空间大地测量学利用自然天体或人造天体来精确测定测点的位置;精确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外部重力场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或一门科学)称为空间大地测量学。

2.空间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空间大地测量要解决的问题和承担的具体任务很多,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建立和维持各种坐标框架;①建立和维持地球参考框架A:建立和维持全球性参考框架B:建立和维持区域性的地球参考框架②建立和维持国际天球参考框架目前国际天球参考框架ICRF是由IERS利用VLBI技术所测定的河外射电源的方向来判断和维持的;ICRF分为 BCRF(日心,用于研究行星绕日)GCRF(地心,用于研究卫星绕地)③测定地球定向参数坐标转换需要知道转换参数,于是精确测定ITRS和GCRS间的转换参数是空间大地测量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类是确定地球重力场。

意义:–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对于军事部门、航空航天部门,以及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等地学研究部门意义重大;•传统大地测量的局限性–在20世纪50年代前测定地球重力场的工作进度缓慢;•空间大地测量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根据卫星的轨道摄动来反演地球重力场;–利用卫星测高技术来实际测定海洋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反演海洋地面的重力场;–利用高-低模式和低-低模式的卫星跟踪卫星以及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技术来反演地球重力场;–高分辨率、高精度、变化性3.传统大地测量的劣势:①测站间需保持通视a 采用光电仪器,必须通视b 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战标c 边长受限制d 工作难度大,效率低②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由于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是分别布设的(1)点的平面位置是由椭球面为基准面通过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得到(2)点的高程是以大地水准面或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通过水准测量得到缺点:a 增加了工作量b 水准点一般沿道路、河流等高差起伏不大的地带布设,无精确的平面坐标c 平面控制点在山区时,位于山头上,起高程使用三角高程测量求得,无精确的高程坐标。

大地测量学复习重点及习题

大地测量学复习重点及习题

n 条纬线将球面分成 n+1 个正负相间的条带,由于它将球分成许多带,称带谐函数 它将球面分成若干个格,在各个格之间正和负交替交换,有点类似棋盘的形状,称田谐函数 在特殊情况下,当 n=m,它就把球迷面分成正和负的扇形,称扇谐函数 10、地球大地基准常数 ae 作为地球正常椭球(水准椭球)的基本参数 把相应于实际地球的 4 个基本参数 , fM , J2 及 11、水准面的不平行性 水准面又叫重力等位面。两水准面位能差△w=-gh 在两点纬度不同的 A、B 两点上:-△w=gAhA=gBhB 由于不同纬度 处 g 不同,即 gA≠gB ,所以 hA≠hB。 12、垂线偏差测量常用方法 垂线偏差方法:天文大地测量方法、重力测量测量方法、综合天文大地重力测量方法、GPS 水准测量方法 13、 利用 GPS 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垂线偏差,有哪些误差,并给出各自影响大小。 用 GPS 静态相对定位精确测定两点间的基线向量和大地高差, 用精密水准测定两点间的正常高差, 可以计算沿基线 方向的垂线偏差。 h H 14、 大地水准面差距确定的常用方法各自有何适用条件。 D 测定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基本方法有:地球重力场模型法;斯托克斯法;卫星测高法;GPS 高程拟合法及最小二乘配 置法等 15、有哪些常用的确定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方法? 天文大地测量方法、重力测量方法、空间大地测量方法 16、 常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有哪些 (一)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 (二)卫星激光测距技术-SLR (三)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 第三章 1、国家大地控制网及其作用 (1)为地形测图提供精密控制: 限制测图误差积累,保证成图精度。 统一坐标系统,保证相邻图幅拼接。提供 点位的平面坐标,保证平面测图。 (2)为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和其他科学问题提供资料 (3)为国防建设和空间技术提供资料 2、在空间技术成熟之前,国家大地控制网建立的常用方法 (1)三角测量法(2)精密导线测量(3)三边测量(4)边角同测法 3、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2)保持必要的精度(3)应有一定的密度(4)应有统一的规格 4、 1956 黄海高程系和 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中青岛水准原点的高程 1、1956 黄海平均海水面 2、1985 国家高程基准面 青岛水准原点的高程为 72.289m 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 72.2604m。 5、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分类 测图控制网 施工控制网 变形监测网 6、工程控制网的布网原则 1. 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2. 要有足够的精度 3. 要有足够的密度 4. 要有统一的规格 7、工程控制网的技术设计书主要内容 1、工程控制网技术设计的一般步骤 1、收集资料 2、实地踏勘 3、图上设计 4、写出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5、上交资料 2、 工程控制网按间接平差法的精度估算: 无论是 GPS 网、导线网,在设计出具体的网形之后,都应进行点位的 精度估算。平面网要估算出设计网点的点位精度,还要进行边长、方位角、相对点位的精度估算,尤其是最弱边边 长、方位角和最弱点点位的精度估算。 3、 实地选点与埋设标石: 实地选点,填写点位说明,包括点的位置、所在地和标石类型等。 4、观测纲要设计:观测的技术要求、观测方法、工作安排、对观测成果的检核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 8、水准测量中,每 km 高差中数中误差的计算 以各水准高程点的高程为未知数,各测段高差为观测值,以各测段路线长确定各高差观测值的权(权与距离的公里 数成反比) ;列出各观测高差的误差方程式,计算法方程式的系数,计算未知数的权倒数,按设计等级每公里高差 全中误差,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 9、按等权替代法进行水准网精度估算 等权代替法 实质是将复杂的水准网通过路线合并与路线连接,简化成一条虚拟路线,以便按单一路线计算最弱点 高程中误差。 要点(1)路线合并,此时要取有关路线的权之和作为合并路线的权; (2 )路线连接,取有关路线的长度相加作为 连接路线的长度。 设 1km 路线观测高差的权为 1,则 L 长路线观测高差的权为 1/L 第四章 一、精密经纬仪 1、望远镜 (1)组成:物镜、调焦镜、十字丝分划板、目镜 (2)视准轴——等效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中心的连线 (3)视差——目标成像不能恰好在十字丝平面上

大地测量学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测量学考试复习资料
5.似大地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在海洋上完全重合,而在大陆上也几乎重合,在山区只有2~4m的差异。它尽管不是水准面,但它可以严密地解决关于研究与地球自然地理形状有关的问题。
6.垂直于旋转轴的平面与椭球面相截所得的圆,叫纬圈。
7.由水准面不平行而引起的水准环线闭合差,称为理论闭合差。
8.以大地水准面为高程基准面,地面上任一点的正高坐标系指该点沿垂线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大地测量学考试复习资料
㈠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绘图题、计算题
㈡名词解释:
1.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大地测量学是测量和描述地球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关于地球等行星体的空间信息的一门地球信息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2.大地主题解算:如果知道某些大地元素推求另外一些大地元素,这样的计算称为大地主题解算。
13.与椭球面上一点的子午面相垂直的法截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圈称为卯酉圈。
14.椭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程曲线叫做大地线,该线上各点的主法线与该点的曲面法线重合。
15.某一大地线常数等于椭球半径与该大地线穿越赤道时的大地方位角的正弦乘积,或者等于该大地线上具有最大纬度的那一点的平行圈半径。
相应计算复杂得多。所以必须进行研究,才能保证大地主题解算的精度和结果的准确性。
大地主题正解和反解,从解析意义来讲,就是研究大地极坐标与大地坐标间的相互变换
9.试述精密水准测量中的各种误差来源?
答:1.仪器误差: i 角误差、角误差、水准标尺每米长度误差、两水准标尺零点差;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仪器和水准标尺(尺台或尺桩)垂直位移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磁场对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影响、观测误差;
6、测距精度表达式 中, 的单位是mm,表示的意义是固定误差; 的单位是ppm,表示的意义是比例误差系数。

《大地测量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地测量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地测量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地测量学是地球测量学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面向工程建设、调查集约、水文测量、数据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是从事大地测量及其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总称,也是近代测量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事业。

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大地测量的基础理论性内容:坐标系统、视线理论、高程理论、平面测量、直线测量和空间测量。

二、地形测量:包括平面测量、直线测量、高程测量以及使用定位器测量的内容,如光学定位技术、电子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等。

三、测量仪器:包括双距仪、激光测距仪、水准仪、气球观测仪、电子全站仪、多功能测距仪、遥感仪等。

四、测量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测量数据统计、大地及高程坐标系统换算、模型最优化、空间分析和定位精度评价。

五、不确定性测量:包括单位质量信息、随机误差估计、不确定性测量理论、数据可靠性评价、数据精度评价、数据校核及数据融合等。

六、地球椭球体的参数估计:包括椭球体参数计算、椭球参数估计等。

七、地图测量:包括经纬度网络测量、俯仰角测量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1.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体系: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利用自然天体或人造天体来精确测定点的位置,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外部重力场,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2. 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实现过程主要工作(1)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2)建立大地基准、确定全网起算数据(3)控制网的起始方位角的求定(4)控制网的起始边长的测定(5)其它工作3.传统大地测量常规方法的局限性(1)测站间需保持通视:采用光电仪器,必须通视;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觇标;边长受限制;工作难度大、效率低。

(2)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是分别布设的;并且增加了工作量。

(3)观测受气候条件影响:雨天、黑夜、大雾、大风、能见度低时不宜测量。

(4)难以避免某些系统误差的影响:光学仪器的测量值会因为大气密度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弯曲影响,地球引力由两极到赤道减小,大气密度变化也逐渐减小。

(5)难以建立地心坐标系:海洋区域无法布设大地控制网,陆地只能区域测量,建立区域参考椭球与区域大地水准面吻合;无法建立全球参考椭球。

4. 时代对大地测量提出的新要求(1)要求提供更精确的地心坐标:空间技术和远程武器迅猛发展,要求地心坐标;(2)要求提供全球统一的坐标:全球化的航空、航海导航要求全球统一的坐标系统(3)要求在长距离上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如研究全球性的地质构造运动、建立和维持全球的参考框架、不同坐标系间的联测等;(4)要求提供精确的(似)大地水准面差距:GNSS等空间定位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经典大地测量技术成为布设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大地控制网的主要手段;人们对高精度的、高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差距N或高程异常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5)要求高精度的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精密定轨和轨道预报(尤其是低轨卫星)需要高精度的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模型来予以支持。

(6)要求出现一种全天候,更为快捷的、精确、简便的全新的大地测量方法。

5. 空间大地测量产生的可能性(1)空间技术的发展:按需要设计卫星,并能精确控制姿态,精确测定卫星轨道并进行预报,为卫星定位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大量资料的极其复杂的数学处理提供了可能性。

(3)现代电子技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

(4)其他技术:多路多址技术、编码技术、解码技术等通讯技术,信号和滤波理论;大气科学的发展。

6. 空间大地测量学利用自然天体或人造天体来精确测定测点的位置,从而精确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外部重力场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或一门科学)称为空间大地测量学。

7. 空间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一类是建立和维持各种坐标框架:(1)建立和维持地球参考框架,包括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地球参考框架;(2)建立和维持国际天球参考框架:国际天球参考框架ICRF可分为:BCRF(日心,用于研究行星绕日)和GCRF(地心,用于研究卫星绕地);(3)测定地球定向参数;一类是确定地球重力场:意义: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对于军事部门、航空航天部门,以及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等地学研究部门意义重大;空间大地测量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根据卫星的轨道摄动来反演地球重力场;–利用卫星测高技术来实际测定海洋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反演海洋地面的重力场;–利用高-低模式和低-低模式的卫星跟踪卫星以及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技术来反演地球重场;–高分辨率、高精度、变化性。

8. 几种主要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1)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2)SLR激光测卫/月(SLR/LLR)(3)GNSS各种全球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合称GNSS;(4)DORIS法国研制组建的采用多普勒测量的方法来进行卫星定轨和定位的综合系统;(5)利用卫星轨道摄动反演地球重力场(6)卫星测高(7)卫星跟踪卫星第二章时间系统1. 空间大地测量的两个基准–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空基准);–在空间大地测量中,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空间基准(坐标系统)和时间基准(时间系统)2.时刻: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是绝对时间,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间隔(起算于某一个约定的起点时刻)。

时间间隔/ / 时段:事物在两种状态之间经历的时间历程(起点时刻随机的时间段)。

3. 时间系统与时间框架时间系统定义了时间测量的标准,包括时刻的参考基准和时间间隔的尺度基准。

时间框架通过守时、授时和时间频率测量比对在某一区域或者全球范围内实现和维持统一的时间系统。

4. 世界时:以地球自转作为时间基准的时间系统,叫世界时系统。

世界时分类:(1)恒星时:春分点的视运动;(2)太阳时:太阳的视运动。

5.恒星时(Sidereal Time-- ST)•定义:–恒星时以春分点作为参考点,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地方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再均匀分割成小时、分和秒。

–恒星时与地方上子午圈的时间有关,为地方时。

6. 太阳时(1)真太阳时: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某地的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真太阳日;再均匀分割为小时、分和秒。

•以地球自转为基础,以太阳中心为参考点的时间系统。

•大小相当于太阳中心相对于本地子午圈的时角。

•真太阳时是不均匀的(2)平太阳时:以地球自转为基础,以平太阳中心作为参考点所建立的时间系统称为平太阳时。

•平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轨迹位于赤道平面,而不是黄道平面;它在赤道上的运动角速度为恒定的,等于真太阳的平均角速度。

(3)民用时:将平太阳时的起始点从平正午移到平子夜的平太阳时,mc =m+12h(4)世界时UT(Universal Time):将格林尼治零子午线处的民用时称为世界时。

世界时与恒星时的大小关系:太阳日>恒星日7. 历书时(ET)为了避免世界时的不均匀性,1960年起引入了一种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基础的均匀时间系统,称为历书时。

起点定义:以1900年1月0日世界时12h作为历书时1900年1月0日12h。

历书时的测量:以观测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周期为基础。

缺陷:➢天文常数的修改会导致历书时的不连续;➢实际历书时比理论精度要差的多;➢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测和数据处理;➢星表本身的误差。

8. 原子时(AT)(1)原子时:原子能级跃迁时会发射或吸收电磁波,电子波频率很稳定,并且容易复现,所以原子可以作为很好的时间基准,因而建立的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为基础的原子时。

秒长:铯133元子基态,在两个超精细的能级间跃迁辐射振荡9192631770周所持取得时间为一个原子秒。

起点:原子时的起算历元1958年1月1日0h,其值与世界时UT2相同。

(2)国际原子时(TAI)为了避免每一台原子钟因各种误差影响所造成的时间差异,建立国际统一的原子时系统,国际时间局1971年建立国际原子时(TAI)。

(3)协调世界时UTC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与世界时UT间的时刻差规定需要保持在0.9秒以内,否则将采取闰秒的方式进行调整。

即UTC=TAI-1s·n,其中n为调整的整数参数。

(4)GPS 时(GPST)GPS时间为原子时,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起点为1980年1月6日0h。

GPS时与国际原子时TAI的关系为:(5)GLONASS时为原子时,采用原子时的秒长,与UTC之间有三小时的偏差。

原子钟可分为基准型和应用型(守时型原子钟和星载原子钟)两种;目前,可供空间应用的原子时钟有三种:铯钟、铷钟和氢钟。

10. 脉冲星时脉冲星是一种快速自转的中子星;直径一般只有10~20km,是宇宙中最小的恒星;质量和太阳等恒星相仿。

特点:具有极端的物理环境;自转具有极高的稳定度。

11. 相对论框架下几种时间系统的定义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TDB)、地心坐标时(TCG)、质心坐标时(TCB)12. 时间传递每台钟都有误差,具有不同的频率准确度和漂移率,因而同一瞬间由不同的钟所给出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常用的时间传递的方法:•短波无线电时号•长波无线电时号•电视比对•搬运钟法•利用卫星进行时间比对•电话和计算机授时•网络时间戳服务13. 空间大地测量中的常用计时方法(1)历法(calendar)历法是规定年、月、日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一套法则。

•主要分为:阳历(公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

阳历分为:儒略历,格里历阴历(回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阴阳历(农历):以朔望月计月,以回归年计年,二者兼顾。

(2)儒略日与简化儒略日儒略日(JD)便于计算相隔若干年发生的两事件之间的天数简化儒略日(MJD):MJD=JD -2,400,000.5年积日:是在一年中使用的连续计时法。

用它可方便地求出一年内两个时t1和t2间的时间间隔。

第三章坐标系统1.岁差由于赤道运动而引起的岁差称为赤道岁差,原来被称作日、月岁差;由于黄道运动而产生的岁差称为黄道岁差,原来被称为行星岁差。

赤道岁差定义:由于太阳、月球及行星对地球上赤道隆起部分的作用力矩而导致赤道平面的进动称为赤道岁差;运动速度为每年西移50.39秒黄道岁差定义:除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外,其他行星也对地球和月球产生万有引力。

影响地月系质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面产生变化,进而使春分点产生移动,这种岁差称为黄黄道岁差使春分点在天球赤道上每年约东移0.1秒,还会使黄赤交角ε变化。

总岁差:由于赤道岁差和黄道岁差的综合作用,平春分点将从γ0移至γ,从而使天体的黄经发生变化,称为黄经总岁差。

变化量:2.章动定义:由于日、月以及行星相对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OF随时间不断变化,使黄道面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从而北天极、春分点、黄赤交角等在总岁差的基础上产生额外的微小摆动,这种周期性(18.6年)的微小摆动称为章动。

黄经章动与交角章动由于真天极围绕平天极作周期性的运动时所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的位移称为黄经章动道;由于真天极围绕平天极作周期性的运动时所引起黄赤交角的变化称为交角章动。

3. 极移定义:由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表面上物质运动使得地球相对于自转轴产生相对运动,引起地极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极移。

平均极:A.固定平极:由几个纬度观测台站的固定平纬所确定的平均极称为固定平极。

B.历元平极:由1个或几个观测台站的历元平纬所确定的平均极称为历元平极。

极移的成分:张德勒(Chandlar )摆动、受迫摆动、微小摆动、长期漂移。

4. 天球坐标系统天球坐标系:用以描述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在空间的位置或方向的一种坐标系。

分类:依据所选用的坐标原点的不同可分:➢站心天球坐标系(原点位于测站中心)➢地心天球坐标系(原点位于地心)➢太阳系质心天球(原点位于太阳系质心)球面坐标系主要点和圈:•基圈与基点:选取一个大圆作为基圈,该基圈的极点称为基点,过基圈的两个极点的大圆皆与基圈垂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