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地下工程中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程

地下工程中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程一、前言隧道是地下工程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之一,它具有自然环境不易受到影响、结构稳定性高等优势。
然而,在隧道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地层滑动、岩爆、水涌、冻融等灾害都会对隧道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
因此,建设和运营隧道需要对隧道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治工作。
二、隧道地质灾害的分类隧道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地层滑动2.岩爆3.水涌4.冻融三、地层滑动的防治措施地层滑动是指地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不稳定移动,导致隧道结构受到破坏。
为避免地层滑动对隧道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1.开展地质调查,确定地层滑动的范围和稳定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2.在隧道前方选取合适的支护方式,如钢筋混凝土拱形支护、锚杆等;3.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水位变化,采取措施防止水涌影响地层稳定;4.加强隧道内部通风系统,保证隧道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四、岩爆的防治措施岩爆是指岩石在高速应力作用下瞬间破裂,导致岩石碎片飞溅,对隧道结构和人员造成威胁。
为避免岩爆对隧道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1.开展岩体力学分析,确定岩体稳定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2.选择合适的岩石支护方式,如破碎带加固、锚杆加固等;3.定期检查岩体状态,及时发现岩体松动和破裂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4.建立岩爆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岩爆现象,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水涌的防治措施水涌是指地下水在高水位下涌入隧道内部,对隧道结构和人员造成威胁。
为避免水涌对隧道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1.开展地下水调查,确定隧道周边地下水位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2.加强隧道排水系统,保持隧道内部水位稳定;3.建立水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水涌现象,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4.采取合适的支护方式,如水泥灌注桩、锚杆等,增强隧道的抗水涌能力。
六、冻融的防治措施冻融是指地下水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冻结,对隧道结构造成影响。
为避免冻融对隧道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1.开展冻融地质调查,确定隧道周边的冻融环境,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2.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如保温材料、防水涂层等;3.加强隧道排水系统,避免水在低温环境下结冰;4.建立冻融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冻融现象,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第一章平整第一节、采空区安全处理措施1、采空区作业(1)采空区探测采空区的探测以物探手段为主,以钻探为辅并作为物探的验证。
为了节省投资,采空区钻探探测可利用爆破钻机。
采空区内可能遗留炸药、雷管等,采取有效的探测和安全作业措施。
(2)标志将图纸及探测成果反映的井下全部巷道及采空区的位置、范围重新编绘在治理各片区工程平面图上,并进行现场测量标定,设置警示牌。
(3)穿孔考虑物探结果的误差等因素,采用钻探法确定爆破范围。
从采空区内开始打爆破钻孔,只要钻杆穿透到采空区,就一直向外布孔,直到完全不出现透孔为止,以保证采空区在爆破范围之内。
(4)采空区爆破不是松动或标准爆破,而属于加强抛掷爆破,以保证爆破后岩石破碎粒度适当并充实充满采空区空间,不能出现需二次破碎的大块,否则充填不实。
因此,采空区爆破的炸药单耗要大于正常台阶爆破。
(5)采空区爆破前CO/CH4测试。
应制订专门的采空区爆破作业规程,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井巷、采空区爆破作业前应对炮孔的CO/CH4含量进行检测,如果CO/CH4超标,应采取向孔内进行通风的措施,直至降到CO/CH4规定值之下。
(6)剥挖由挖掘机站立在旧巷及采空区暴露端头的一侧进行挖掘。
(7)运输将原有井下全部巷道及采空区的位置、范围反映在治理各片区工程平面图上,进行井上下严格对照,并在现场进行测量标定,设置警示牌示警;在上部10m以内进行剥离作业时,采、运及辅助设备不得横垮旧巷及采空区,必须由挖掘机站立在旧巷及采空区暴露端头的另一侧进行挖掘,使旧巷及采空区顶板冒落充实后,挖掘机及其它设备才可横垮旧巷和采空区进行作业。
在旧巷及采空区上部覆盖层厚度超过10m进行剥离作业时,可以横跨旧巷和采空区作业,但要随时观察。
为了确认采空区具体位置,可用钻机对整幅采掘带先进行穿孔前探,对危险地段提前爆破处理,促使采空区彻底塌陷,然后采装设备再进入现场作业。
(8)各治理片区应设立采空区作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对采空区作业进行专门管理,采空区作业必须实行特殊作业专项负责制,确定专项作业负责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5 抗滑桩施工
5.1 一般规定
5.1.1 按设计桩位测量放线,桩孔现场位置应与设计坐标 一致,设置的桩轴线定位标志在施工期应长期保留并定期 复核。
5.1.2 抗滑桩施工区应加强现场管理,非施工人员不得随 意进入施工现场。
5.1.3 抗滑桩一般采取人工开挖,邻近地表水体的抗滑桩 不宜在地表水面以下人工开挖。
4 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4.1.6 业主应组织办理测量基准点的移交,测量基
准点一般不少于3个。施工单位应对移交的测量基 准点进行复核测量,经复核精度满足工程测量要 求时,方可作为施工放线的基准点。
4.1.7 施工单位应按工程测量要求布设测量控制网 点,测量控制网点应能够控制整个施工区域,并 设固定标识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5.1.10 抗滑桩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振捣密实。混凝土强 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1.11 处在变形中的滑坡不得施工抗滑桩,应在滑坡体稳 定后才能进行挖孔作业。
5.1.12 埋入式抗滑桩对桩孔空孔部分按设计要求回填,回 填土应分层夯实,回填土力学性能应与桩周土基本一致。
5.1.13 抗滑桩深度不宜超过40m,桩截面不宜超过10m2, 如超过此限值则应进行专项施工技术方案论证。
5 抗滑桩施工
5.3 钢筋制作安装 5.3.1 钢筋制作场地宜选择在钢材能顺利进场,且距抗滑
桩较近的位置,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
5.3.2 钢筋质量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进场钢筋均应检 查产品合格证或出厂检验报告,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 见证取样送检,复检合格才能使用。进场钢筋应按规格、 型号、批号分开堆放,钢筋下方用道木架空,并挂标识牌, 注明钢筋的型号、批号、检验状态。
5.2.3 挖孔桩的提升机械可采用摇摆旋转式电动提升架, 也可采用跨孔门式架,电葫芦卷扬安全可靠并配备自动卡 紧保险装置,机械的提升能力应与提升吊斗配套,吊斗的 活门应有双套防开保险装置。
地灾施工安全操作流程

我所了解的地灾施工安全操作流程主要是这样
1. 在项目规划阶段,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通过优化选线、选址,避开禁止进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短[[1]]。
2. 新项目开工前,确定项目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组织建立项目管理机构,建立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2]]。
3. 对施工营地选址布置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合理选址[[3]]。
4. 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如地质条件变化、施工方案、施工环境等)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引起的事故进行分析[[4]]。
5. 营地选择应考虑地面干燥、地势平坦背风场地,预防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设置排水沟,悬挂明显警示标志[[5]]。
6. 施工组织设计中,可采取危岩清除、控制爆破、柔性防护、抗滑桩、挡土墙等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治[[6]]。
7.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开展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专项地质工程措施,控制或减轻地质灾害[[9]]。
8. 在雨天临时避让措施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根据就近原则安排受威胁户的转移地点[[8]]。
我所了解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规范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中的安全措施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文件。
本文将分别从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四个方面,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安全技术规程进行阐述。
一、项目设计(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设计前需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
(二)根据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和设计方案。
防治方案应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和要求,设计方案应使工程结构能够应对地质灾害的威胁。
(三)项目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二、施工(一)施工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施工中,要按照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作业,严格遵守施工工艺和工序,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施工现场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并组织专人进行安全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四)临时设施的搭建,如工地围挡和施工用房,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三、监理(一)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特点和要求。
(二)监理人员应对项目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项目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三)监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施工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并报告工程管理部门。
(四)监理人员应与施工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隐患。
四、验收(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验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验收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二)验收前,应对项目的设计文件、施工质量和安全措施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是否符合验收要求。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技术规范,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提高灾害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评估和监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评估和监测是减轻灾害风险的重要环节。
相关技术规范包括: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监测设备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数据传输和处理等。
重点关注地质构造、地下水位、降雨量、斜坡位移等因素,以及评估和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二、土壤和岩石工程性质测试技术规范土壤和岩石的工程性质测试是地质工程设计的基础,也是灾害防治的关键。
技术规范包括土壤和岩石野外取样方法、试验与分析方法、工程性质参数计算等内容。
同时,规范中还应考虑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土壤和岩石特性,以便为工程项目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三、地质灾害治理方案设计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设计是防治工作的核心。
规范应围绕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供相应的治理方案设计准则。
包括对治理措施的选择、设计参数的确定、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等方面内容。
同时,还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是治理措施实施的具体环节。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规范提供的技术要求进行工程布置、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方面的操作。
规范应包括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为了评估和预测地质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危害程度。
技术规范应包括不同灾害类型的风险评估方法、灾害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等内容。
规范的制定将有助于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水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六、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在灾害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减轻灾害影响的过程。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范本(2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1.目的: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级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
3.原则:本管理制度遵循科学防治、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按需管理的原则。
二、地质灾害预警管理1.预警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包括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地震预测数据和气象气候数据等。
2.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等。
3.预警发布: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预警信息,包括媒体发布、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
三、地质灾害监测管理1.监测站点选择: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点,科学选择监测站点,确保覆盖全局。
2.监测设备维护:定期进行监测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准确可靠。
3.数据分析与应用: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和预测模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质灾害治理管理1.综合治理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防治工作,包括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工程修建等。
2.工程建设规范:制定严格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3.治理成果评估: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
五、地质灾害应急管理1.应急预案编制: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项工作任务、责任人和应急措施。
2.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3.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应对地质灾害事件。
六、地质灾害宣传教育管理1.宣传教育内容: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地质灾害知识普及、预防措施宣传等。
2.宣传工具与渠道: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地质灾害宣传,包括宣传手册、展板、宣传车辆等。
3.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趋重要。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地表或地下以及大气、海洋等自然界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威胁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极大,往往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进行分析。
一、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前置工作,通过地层岩石性质、结构和变形特征等因素分析,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规律进行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地质调查的目的a.全面、详尽地掌握调查区的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基础地质环境条件。
b.确定调查区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危害程度、防治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c.识别调查区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治对策,制订防治措施。
2.地质调查的方法a.野外地质调查:主要是指人员进入地调区进行考察、勘察、观测、测量、取样、记录等工作。
其中,山区、丘陵地带、河谷、峡谷、岩溶地貌、海岸等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防护设施缺乏,要依靠专业的地质工具和设备完成作业。
b.室内分析:人员对从野外调查中负责收集的岩石、土层、水样本等进行化验、测试、分析和描图等。
二、地质灾害评价地质灾害评价是根据地质灾害项目的应用地质调查成果,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评价、分析、计算等过程,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地质灾害评价的内容a.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明确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或概率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程度为目的,确定地质灾害危险程度。
b.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以确定地质灾害发生对工程建设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程度为主要目的,以及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为目的,确定地质灾害易损程度。
c.地质灾害风险度评价: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两方面进行合理综合评价和分析,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2.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a.定性评价:采用专家评估法,即根据经验、知识、感受以及相关资料,通过专家主观判断、讨论、评定,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和易损程度。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导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灾害性地质过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环境的伤害,相应的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得到了广泛制定和实施。
一、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规范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潜在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为了准确及时地获取地质灾害信息,以下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规范的要点:1.监测设备: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监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雷达等,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指标: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地质应力、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地表沉降等参数。
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确定预警指标的阈值。
3.数据采集和传输:规范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
4.预警机制: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指标,制定相应的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方案。
5.预警信息发布: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准确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对措施。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工程手段,减轻、控制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危害。
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规范的要点:1.工程选址和设计: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确保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工程施工和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过程必须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
同时,建立监理机制,监督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质量。
3.工程材料和设备: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工程材料和设备,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4.运行和维护: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运行和维护,定期进行巡检和维修,确保工程的长期有效性。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规范的制定、地质灾害预警体系、防治技术措施和应急响应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探讨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规范的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制定是为了对防治工作进行统一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
制定规范需由地质灾害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进行,该工作组应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以确保规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规范的制定应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和先进技术,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二、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该预警体系应包括监测、预报、预警和预防四个环节。
监测环节要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时收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
预报环节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出预报信息。
预警环节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民群众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环节要在预警信息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防治技术措施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首先,要对高风险地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灾害的类型和范围。
其次,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
例如,在滑坡和崩塌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钻孔灌注桩和土木结构加固等。
在地震区域,可以采取减震措施,如建立抗震框架结构和加固房屋基础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生态治理的方法,如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四、应急响应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
应急响应包括救援、疏散和临时安置等。
救援工作要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采用科学的救援方法,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疏散工作要及时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临时安置工作要建立健全的受灾群众安置机制,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医疗救治等服务。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规范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破坏,需要在工程施工中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规范。
本文将从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施工前1. 地质灾害调查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是十分重要的。
调查范围应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影响范围以及对工程施工的可能影响。
调查结果将为施工规划和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施工地点选择在选择施工地点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可能性。
要尽量避免选择存在较高地质灾害风险的地区进行施工,或者在施工前进行相应的防灾治灾措施评估和规划。
3. 防灾治灾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相应的防灾治灾设计是必要的。
设计应包括防御措施、应急预案和紧急撤离等内容,以应对发生地质灾害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二、施工中1. 土方施工在土方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影响地下水位和地表水流,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要进行土体工程性质测试和监测,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的稳定和安全。
2. 岩石施工在岩石施工中,应严格遵循岩石爆破、挖掘和支护等操作规范,以防止岩石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于可能影响施工安全的岩石体,要进行稳定性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加固和支护措施。
3. 斜坡施工斜坡工程容易受地质条件和施工操作影响,因此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斜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
同时,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
三、施工后1. 工程监测在工程竣工后,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观察,并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和周期。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工程养护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2. 维护养护对于已经建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养护工作。
保持工程的完好性和稳定性,及时修复可能出现的破损和损坏,以确保其长期有效地发挥防灾治灾功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环境条件下,由于自然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的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 工程调查与设计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工程调查与设计,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灾害潜在性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2.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根据工程的地质特征和灾害潜在风险,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包括但不限于选择适当的工程方法、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和排水设施等。
三、1.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机制。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制定相应的预警预案,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风险评估结果较高的区域,必须加强监测和控制,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3. 施工过程中的排水和防渗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排水和防渗措施。
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应采取合理的排水方案,并严格控制地下水位,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施工过程中的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对于土体较松散、稳定性较差的地质条件,应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支撑、加固等。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支护结构的施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5. 施工过程中的爆破操作控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爆破操作。
爆破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严格按照爆破方案进行操作,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6. 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场地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场地进行严格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场地的平整、清理和安全通道的设置等。
确保施工场地的安全和整洁,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做好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杜绝重大地质灾害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安全监察实施细则》、《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等有关要求,制定本体系。
第二条严格执行“有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防治地质灾害原则,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为目的,抓好技术指导监督和现场管理两大环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本公司川丰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落实责任,保证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正常进行,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条由总工程师为领导,科和其它相关单位具体负责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工作。
二、基本任务第四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程、规定、指令。
第五条加强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基础工作,做好矿井水情、地质灾害的观察、分析和预报,及时提供各种水文地质资料,满足矿井生产安全需要。
第六条抓好水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责任定期落实。
第七条根据矿井年度生产接续情况,安排各类补勘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工程计划。
第八条落实具体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的实施,监督检查各类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质量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岗位职责第九条矿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总责。
第十条总工程师是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责任体系的具体领导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修改和实施防治地质灾害总体规划,审批防治地质灾害施工措施。
第十一条副矿长对分管的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责具体的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组织和落实。
第十二条安监科科长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安全监督检查责任。
第十三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经理做好防治地质灾害技术措施的审批和实施。
第十四条地质测量科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水文地质分析、水情水患预测预报和探放水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地质灾害防治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工程领域,为了确保项目的安全进行,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技术规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概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旨在预防、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涉及的领域多样,需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二)1.安全管理制度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应确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等。
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需要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及时反馈和整改安全问题。
2.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对潜在灾害的识别、评估和管理。
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各个分项工程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项目的安全进行。
3.工程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要建立完善的工程监测预警系统,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监测预警系统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进行设计,确保其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对于特殊的地质灾害地区,必须进行综合研究,选择最优化的治理方案,确保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
5.施工安全控制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安全。
包括对施工人员的资质要求、安全技术培训、危险性物质的管理等方面。
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事故,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6.应急预案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安全事件,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各种灾害情况的处理措施、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应急物资的准备等。
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够迅速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项目验收和运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在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验证项目的安全稳定性和有效性。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心,以便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监测设备与技术
监测设备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水准仪、经纬仪、遥感设备等,用于测量地表的变形、位移 、裂缝等变化情况。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 性。
预警与预报
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报,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 信息。
2023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 制度》
目录
• 制度总则 • 预防与监测 • 应急处置与救援 • 防治技术规范与标准 • 监督与考核 • 其他事项
01
制度总则
目的与意义
目的
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 命财产的危害,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增强防治工作的质量和 效果。
其他事项
宣传教育与培训
宣传教育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 知和防范意识。
培训
定期组织地质灾
资料收集
收集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 监测等资料。
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汇编,确保资料 完整有序。
适用范围
1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和 管理。
2
适用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
3
适用于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和防治 工作。
管理部门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的政策制定、指导和监督。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为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安全,国家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本文将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展开讨论,不再使用分段语句。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措施,保障工人和工程的安全。
首先,该规程要求在项目施工前进行详细的项目调研和安全评估,以了解地质情况和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其次,规程要求项目施工中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确保施工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规程还明确了各项施工操作的具体要求,包括爆破、挖掘、支护等,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引发灾害事故。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规程中,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确保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除了人员安全外,规程还要求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帽、防护服、护目镜等,保障工人的个人安全。
此外,规程还要求施工现场必须具备应急救援设施,如消防器材和医疗急救包,以应对突发事件并及时处理事故。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还对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进行了要求。
规程要求材料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且经过质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相关人员必须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符合规定的安全性能要求。
同时,规程还明确了材料和设备的合理使用方法,以防止其误用或损坏,从而影响工程的安全性。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是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而制定的重要文件。
通过制定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保障工人和工程的安全。
项目施工方必须严格遵守规程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并完成项目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4篇)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过程,确保施工安全,保障工人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规程。
第二条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安全措施,并配备相应的人员,进行安全技术管理。
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第五条施工单位应当具备必要的资质和人员,负责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工作。
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第六条在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施工前,应当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编制施工方案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七条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施工的整体安排、工作进度、人员配备、安全管理措施等内容。
第八条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安全防护等内容。
第九条安全技术措施应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事故应急预案、安全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第三章施工安全保障第十条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第十一条施工现场应当划定清晰的安全区域,并设置警示标识,禁止非相关人员进入。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现场交通管理规定,确保施工现场的交通秩序。
第十三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并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和监督。
第十六条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七条施工单位应当编制详尽的施工现场事故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预案设计和应急演练。
第四章施工技术控制第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控制。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过程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各国纷纷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监测对于及时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包括浅层地震监测、岩石滑坡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表位移监测等方面。
其中,浅层地震监测要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确定监测点位、收集、分析和解释地震监测数据等一系列措施,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它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现场勘察、野外实际踏勘、土壤和岩石样品采集等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环境背景,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和数据。
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应包括地层岩性判读、地下水水系和水力特性测定、地震地质条件判读等内容。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是保证工程质量和防治效果的关键。
该规范应涵盖地质灾害区域的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其中包括工程布置与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选择与布置、工程施工要求和工程验收等。
四、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很强,因此,建立科学的应急救援体系至关重要。
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培训、救援装备和器材配备情况等方面。
此外,要建立多层次的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灾后重建规范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是恢复地质灾害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键。
灾后重建规范应包括灾害追踪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估以及重建方案制定等内容。
在重建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将灾害再次带来。
以上是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的论述,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五个方面。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一、总则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其他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开发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等阶段的安全管理。
二、施工前的安全准备(一)开展管理工作1.准备工作应当按照规划方案进行,按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要求,对施工前应进行安全评估、制定风险评估以及安全组织措施、配备安全设施设备等。
2.对参与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安全要求。
3.明确各参建单位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并进行授权委托,督促履行安全职责和义务,并制定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二)开展技术准备1.制定细化的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的安全可控。
2.安排专业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记录和报告。
3.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推行施工作业标准,项目发生任何不可预见的情况,应当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三、施工过程的安全管控1.对施工场地进行划分和标识,并进行管控,落实施工安全生产措施。
2.制定高处作业、埋深作业等特殊作业的安全防范方案,并设立相关安全提醒标志。
3.石方开挖和爆破施工时,应当按照爆破设计方案进行布药、爆破、排烟,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不得随意更改施工区域、更改施工方案等,确保安全施工。
四、领导层的安全监督1.企业领导层要加强项目的计划管理,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员工的沟通协作,监管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2.定期监测施工过程的安全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处置,并修改方案。
3.各单位间互相监督,协同作业,使整个项目能高效稳定进行。
五、紧急措施和事故处理1.任何非计划的工作不得随意进行。
2.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及时通知上级机构,组织抢险救援,并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3.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重大事故进行对外发布,与地方政府协调整顿。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范本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范本一、项目背景和目的本安全技术规程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的安全工作,确保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术语和定义2.1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指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进行预防、治理和补救的工程项目。
2.2 安全:指在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人员和设备不受损害,无事故发生的状态。
三、施工前安全准备工作3.1 安全方案编制3.1.1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特点和规模,编制详细的安全方案,包括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3.1.2 安全方案应由专业人员编制,并得到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批准。
3.2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3.2.1 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消除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检查内容包括施工场地的平整度、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设备的完好性等。
四、施工中安全管理措施4.1 安全教育培训4.1.1 所有参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人员,包括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应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4.1.2 安全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应急处理措施、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则等。
4.2 施工现场安全监测4.2.1 在施工现场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指标。
4.2.2 安全监测设备包括塌方监测仪、裂缝监测仪、位移监测仪等。
4.3 安全防护措施4.3.1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临时围挡的设置、防护网的使用等。
4.3.2 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应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服等。
五、施工后安全管理措施5.1 安全巡查5.1.1 施工结束后,进行安全巡查,检查施工现场是否有未排除的安全隐患。
5.1.2 安全巡查应定期进行,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5.2 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5.2.1 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西辛庄镇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全技术规程总则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原则。
2、地质环境治理各片区必须封闭管理,未经允许,闲杂人员和车辆严禁进入治理区。
3、各治理片区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4、爆破作业、设备检修、油库、电气设备、防火消防救护应由指挥部相关职能小组编制相应的安全规程。
5、各治理片区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志。
6、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预测预报”的基本原则。
7、各治理片区的塌陷区、滑坡区、采空区、地裂缝和火区等危险区域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或警示标志。
8、各治理片区的塌陷区、滑坡区、采空区、地裂缝和火区等危险区域,各治理片区必须根据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危险区域的位置和范围,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作业安全措施,防止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一章平整第一节、采空区安全处理措施1、采空区作业(1)采空区探测采空区的探测以物探手段为主,以钻探为辅并作为物探的验证。
为了节省投资,采空区钻探探测可利用爆破钻机。
采空区内可能遗留炸药、雷管等,采取有效的探测和安全作业措施。
(2)标志将图纸及探测成果反映的井下全部巷道及采空区的位置、范围重新编绘在治理各片区工程平面图上,并进行现场测量标定,设置警示牌。
(3)穿孔考虑物探结果的误差等因素,采用钻探法确定爆破范围。
从采空区内开始打爆破钻孔,只要钻杆穿透到采空区,就一直向外布孔,直到完全不出现透孔为止,以保证采空区在爆破范围之内。
(4)采空区爆破不是松动或标准爆破,而属于加强抛掷爆破,以保证爆破后岩石破碎粒度适当并充实充满采空区空间,不能出现需二次破碎的大块,否则充填不实。
因此,采空区爆破的炸药单耗要大于正常台阶爆破。
(5)采空区爆破前CO/CH4测试。
应制订专门的采空区爆破作业规程,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井巷、采空区爆破作业前应对炮孔的CO/CH4含量进行检测,如果CO/CH4超标,应采取向孔内进行通风的措施,直至降到CO/CH4规定值之下。
(6)剥挖由挖掘机站立在旧巷及采空区暴露端头的一侧进行挖掘。
(7)运输将原有井下全部巷道及采空区的位置、范围反映在治理各片区工程平面图上,进行井上下严格对照,并在现场进行测量标定,设置警示牌示警;在上部10m以内进行剥离作业时,采、运及辅助设备不得横垮旧巷及采空区,必须由挖掘机站立在旧巷及采空区暴露端头的另一侧进行挖掘,使旧巷及采空区顶板冒落充实后,挖掘机及其它设备才可横垮旧巷和采空区进行作业。
在旧巷及采空区上部覆盖层厚度超过10m进行剥离作业时,可以横跨旧巷和采空区作业,但要随时观察。
为了确认采空区具体位置,可用钻机对整幅采掘带先进行穿孔前探,对危险地段提前爆破处理,促使采空区彻底塌陷,然后采装设备再进入现场作业。
(8)各治理片区应设立采空区作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对采空区作业进行专门管理,采空区作业必须实行特殊作业专项负责制,确定专项作业负责人。
(9)管理机构要对生产作业情况经常进行核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制定突发事故的抢险救援预案。
(10)制定具体的采空区生产作业规程,对具体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作业人员对面临的现实危险有足够的认识,能够严格按作业规程进行生产,对异常情况有思想准备;(11)生产中如发现情况异常,应及时撤出人员和设备,采取相应措施。
2、高温孔爆破爆破装药前要测试爆孔温度,如温度高,按高温孔爆破的安全技术规程处理。
第二节、火区作业1、本区如有火区,特制定如下措施。
(1)挖掘机在火区作业时,首先检查工作面的温度、有无明火,严禁将明火装在汽车上。
(2)如果火区工作面有明火或工作面温度超过40℃时,挖掘机应停止作业、洒水降温,待无明火和温度降到40℃以下,方可作业。
(3)汽车在火区作业时,应注意路面和装车地点的温度,超过40℃时应洒水降温。
(4)汽车在火区作业时,司机应精神高度集中,经常观察火区情况,不准将车停在水煤气涌出处和明火高温区上,防止中毒和车体着火。
(5)严禁漏油的挖掘机、汽车、推土机在火区工作面上作业。
(6)火区作业,挖掘机、汽车、推土机每台设备必须按照消防要求配备消防器材。
(7)挖掘前,必须用束流或喷雾状态的水将灼热体、燃烧体预先冷却,揭露区必须用水彻底扑灭余火。
(8)挖掘作业由火区边缘向火源中心进行,边降温边挖掘。
(9)挖掘出来的灼热体、燃烧体残渣,应排放到煤系地层以外。
(10)挖掘区内不得留有灼热体、燃烧体残渣。
2、、发火区治理方法和防灭火措施应由有关单位编制安全技术规程。
第三节.平整区的作业一、挖装1、分层厚度10米。
挖机一次挖深约3米多,3-4次挖深并段形成10米台阶,作为一个分层。
挖掘时要帮齐底平、不留伞檐,工作面要整洁。
2、挖装安全距离挖掘机站立在采掘带中部即可完成采装作业,其挖掘及回转作业时,尾部至台阶坡面的安全距离不小于1米,可保证挖装作业的安全。
3、最小工作平盘宽度工作平盘最小宽度组成要素包括采掘带宽度、卡车运输道路宽度、台阶坡底线与运输道路间的安全宽度以及运输道路外侧至台阶坡顶线间的安全土堤等占用宽度。
平整区工作平盘最小宽度确定为45m。
4、工作线长工度汽车运输时,单斗挖掘机的工作线长度不宜小于300m。
二、大型设备沉陷的可能性及技术安全措施治理区局部土岩较软,尤其是地表第四系黄土,在雨季瞬间含水率较高,采掘及运输的大型设备有发生沉陷的可能,提出如下防治沉陷措施:1、加强对地面防排水工程的管理,避免雨水流入治理范围内,同时对治理片区本身汇集的雨水采取及时排放的方法,降低岩及黄土层的含水率。
2、在进入雨季前,采取相应生产管理协调措施,将大型采掘及运输设备调离易发生沉陷区域;如遇特殊情况,在采掘设备进入工作面前对沉降量超过100mm/m的地段,应预先采取以推土机压实的措施,并在设备作业过程中注意实时观察地面情况。
三、冬季作业防寒和防冻技术措施1、松动措施:对于冬季地表的第四系黄土层应预先用推土机进行犁松处理,以降低冻结后剥离物的强度。
2、怠速措施:在寒冷季节作业时,自卸卡车如短时间待荷可采取发动机不熄火的怠速工作方式;如长时间停止作业,检修、处理故障等,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3、专用工具措施:液压挖掘机和自卸卡车,在冬季作业时需要经常的对挖掘机勺斗和卡车厢斗进行清理,为完成此项工作,需配置专用工具。
4、特殊劳保措施对在严寒条件下作业的工作人员,做好劳动保护工作。
如单斗挖掘机、自卸卡车、推土机等操作室均需安装防寒保温设备,无固定作业点的工作人员设置活动保温房等。
四、挖掘设备安全作业措施为了保证挖掘设备安全作业采取如下措施:1、在治理过程中各片区应加强生产技术管理,严格按开采程序作业。
2、操作设备的机组人员必须事先进行严格培训,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设备。
3、在治理过程中严格按设计参数和工作平盘规格进行作业。
在挖装过程中如果发现台阶崩落危及挖掘机安全时,挖掘机应停止挖装,并退到安全地点,待检查处理后,方可重新挖装。
最小工作平盘宽度必须保证采掘和运输设备能安全作业,并能正常布置供电线路、电缆、排水沟等设施。
4、挖掘机装车必须待卡车开到正常装车位置停稳后方可装车。
不允许挖掘机勺斗从卡车驾驶室上方越过。
挖掘机工作半径范围内严禁站人;设备作业时未经特殊许可严禁人员上下。
5、现在的设备比较先进,一般都设有自身的安全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安全监测系统故障,设备必须停止作业。
必须保证设备安全监测系统的完好。
6、设备调动,尤其是挖掘机升降段行走时,必须对行走路线的技术条件进行预先检查,并有专人指挥,主要机械部件应保持正确位置,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7、在液压挖掘机、进入作业区域之前,作业平盘预先整平压实,作业平盘横向和纵向坡度均<5%。
严格控制大型设备作业中心线至坡顶或坡底距离。
8、挖掘设备功率大、内部电路、油路布设复杂,因此,应经常检查可能发生的管路漏油、电路短路等现象。
随机必须配备灭火器。
9、挖掘作业必须按设计进行,坡底线不得超挖;临近到界台阶时,应采用控制爆破,不得超钻并采取减震措施,严禁采用硐室爆破。
10、治理过程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液压挖掘机、穿孔机、自卸卡车及推土机等,在作业中的相互配合要求非常严格,且移动频繁,必须严格遵守各自的操作规程,以避免相互砸、擦、刮、碰及撒料等危害发生。
五、接近最终帮最下部时作业安全措施接近端帮下部时挖掘作业最具有危险的时期,需采取以下安全措施:1、在治理中必须加强到界边坡的管理、维护,随时观测边坡情况;加强边坡巡视,发现有台阶崩落或滑动迹象时,及时清除边坡不稳定因素。
2、在雨季前做好各个平盘排水沟,保证雨水及时彻底排出,确保边坡整体稳定。
3、采掘场底部的挖空后,应及时安排进行内排,保证采空区及时得到回填,以确保边坡的整体稳定。
4、液压挖掘机靠近边帮底部作业时,应设有监测人员,如发现危险发出警报,确保设备及人员及时撤出。
5、临近端帮事先采取预裂爆破措施,保证边坡完整性,提高端帮的边坡稳定性。
六、平整区深部设备防淹措施治理设备如液压挖掘机、自卸卡车、推土机、穿孔机等多为重型、移动缓慢的设备,雨季在平整区深部作业的设备应采取以下防淹措施:1、确保平整区深部有足够容量的积水坑,防暴雨泵数量足够且运转正常,确保随时可启用。
2、现场管理人员对每天的天气预报情况清楚,确保设备有随时撤离的道路,停放位置,在突发暴雨时应能及时将设备调离危险作业区域。
3、雨天无法作业时,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机。
如需操作人员离机,首先应将设备停放在不被水淹的较高处、并远离台阶坡底。
4、雨季来临时,安全人员应对平整区周边进行检查,对地表汇水可能涌入平整作业面的地段进行堵截,以防平整区底部的积水水位突然上升。
七、采场深部有害气体的防治及监测在治理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浮尘,尤其是随着治理深度的增加,坑内会处于逆温和环流状态,坑内粉尘浓度较大,空气稀薄,坑底部会积聚有害气体,导致坑底大气质量极差。
为此将采用以下措施来防治采场深部的有毒有害气体的的产生。
1、采场内的工作面及运输道路要经常洒水,减少灰尘的产生。
2、安装有害气体监测设备,做到实时监测。
八、暴风雪天作业安全措施本区气候属黄土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炎,年温差较大。
最低气温-20.3℃,最高气温37.5℃。
各片区要建立健全暴风雪天气气候事件的相关应急预案,落实应对暴风雪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队伍、设备和物资,以及通信、交通、电力供应等应急保障设施。
认真做好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测预报、警报的及时发布,在实际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防御暴风雪灾害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认真落实预案的学习、贯彻和演练工作,落实基层单位防范应对暴风雪的应急准备情况,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遇到暴风雪天气时,要立即停止作业,撤离工作现场人员,按不同设备的具体停机要求,关闭运行的机械设备、电气,加强从业人员应对暴风雪天气的个人防护,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