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如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认识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学生学习地球仪的概念,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3. 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学生学会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掌握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教师讲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介绍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3. 介绍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概念,阐述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4. 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附: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方面掌握较好,但在识别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方面仍需加强。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案一:地球和地球仪学科:地理学年级:初中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3.掌握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及其分布。

4.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和查询。

5.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介绍地球形状的背景知识,如地球的几何特征和证明地球为球体的实验。

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

3.解释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4.绘制简单的地球剖面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结构的层次。

第二课:地球的运动1.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

2.使用模型或演示实验,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探究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地球的地理要素1.介绍地球的地理要素,包括大陆、海洋、岛屿、湖泊、河流和高山等。

2.展示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的分布图和特点。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球上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利用地图或地球仪进行实际观察和定位,将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标出。

第四课: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介绍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旋转、倾斜和定位等。

3.组织学生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找出一些地理位置的经纬度。

4.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查询和分析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如距离、方向和比例尺等。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实验和观察法:使用实验或观察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分享和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概念和现象。

评估方式:1.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和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通过制作和操作地球仪,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3. 通过地理游戏和实践活动,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地球的形状:球体、椭球体、不规则椭球体;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3. 地球的构造:大陆、海洋、山脉、平原等。

第二节: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1.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投影、缩放、比例尺;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察地理位置、测量距离、确定方向等;3. 地球仪的种类: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第三节: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1. 地球仪的操作:旋转、平移、缩放等;2. 地球仪的观察: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现象等;3. 地球仪的实践:地理游戏、地图制作、地理探究等。

第四节: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1. 地球仪在地理位置学习中的应用:经纬网、坐标系等;2. 地球仪在地理特征学习中的应用:大陆轮廓、山脉分布等;3. 地球仪在地理现象学习中的应用:气候分布、人口分布等。

第五节:地球仪实践活动1. 地球仪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2. 地球仪展示:小组展示制作地球仪的过程和成果;3. 地球仪竞赛:小组竞赛地球仪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技巧。

难点:1. 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技巧;2. 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3. 地球仪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验操作,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合作与探究: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探究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实践与反思:通过地球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并进行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10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10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供参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第一章: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的定义1.2 地球的结构1.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章: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1 地球仪的定义2.2 地球仪的制作材料2.3 地球仪的工作原理第三章: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3.1 地球仪的分类3.2 地球仪的用途3.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第四章:如何使用地球仪4.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4.2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4.3 地球仪的维护和保养第五章:地球仪在教学中的应用5.1 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2 地球仪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5.3 地球仪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教案附反思:在编写本教案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结构和地理分布的重要性。

通过本章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种类和用途,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地球仪。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工作原理。

在讲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时,我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和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广泛应用。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时,我可能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实践机会来熟练掌握地球仪的读图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认为本章的教案设计较为合理,教学内容涵盖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六章: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6.1 古代地球仪的起源6.2 近现代地球仪的发展6.3 现代地球仪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七章:地球仪的读图技巧7.1 读图基础7.2 地图符号和比例尺的理解7.3 地球仪上的坐标系统和经纬度解读第八章: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8.1 地球仪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8.2 地球仪在气候教学中的应用8.3 地球仪在地图制作教学中的应用第九章:地球仪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9.1 地球仪在观察地球形状中的应用9.2 地球仪在模拟地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9.3 地球仪在模拟地球板块运动中的应用第十章:地球仪教学的评估与反思10.1 学生使用地球仪的反馈调查10.2 地球仪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10.3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教案附反思:第六章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学生对于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这部分内容的导入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能简单读取地球仪上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上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2)地球仪上距离、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经纬网图;3. 教学PPT;4.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2)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

2. 探究地球的形状:(2)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 学习经纬网:(1)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引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

4. 地球仪的使用:(1)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观察地球仪,记录下家里、学校的位置及经纬度;2. 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有了初步了解,能熟练使用地球仪。

但在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经纬度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球仪在地理学、航海、航空、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及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操作方法;(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PPT课件;4. 教学素材(地图、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3)提问: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地球仪使用说明书,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教师示范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演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制作地球仪模型;2.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自转公转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

(2)提问: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②讲解地球的形状为不规则椭圆体,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成因。

③介绍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地球的运动①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球仪的使用①讲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特点。

②示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培养学生利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山脉等。

(2)引导学生反思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在练习与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在讲解地球运动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讲解,未能充分体现地球运动的实际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3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3课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知道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能够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4.能够制作简易地球仪。源自教学难点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程度的进步,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WTT的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吧。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确实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p 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说明了地球外表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如今,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外观。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 简介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2.1.1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组成。

2.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通过缩小地球的尺寸,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2.1.3 地球仪的分类:地球仪可以根据制作材料、尺寸、用途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2.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2.1 放置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支架和底座,使地球仪保持平衡。

2.2.2 观察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国家等。

2.2.3 查找地理位置: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网格和地图索引,查找地球上的具体地理位置。

2.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2.3.1 教育领域: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2.3.2 科研领域:地球仪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如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等。

2.3.3 日常生活:地球仪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加居室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3.1.1 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

3.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3.1.3 地球仪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仪,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2.1 放置地球仪:讲解如何正确放置地球仪,以保持其平衡。

3.2.2 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 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2. 利用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和定位,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1.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理解和应用;2. 地球仪上地图的阅读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相关地图和图片;4.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笔;2. 地球仪(若有条件)。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是什么?Step 2: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扁平形状和赤道、极点等基本概念;2.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经纬网和各个洲际分布。

Step 3: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地球仪的定义和制作原理;2. 展示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地图、地形等要素;3. 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Step 4: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讲解经纬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教授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3. 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如查找某个城市或国家的位置。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和探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认识了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并学会了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准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理解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使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以前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理解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理解世界.简单地理解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
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

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

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

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

观察课本
“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经度纬度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