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 加热和冷却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加热和冷却 科学四年级苏教版 教学设计

加热和冷却 科学四年级苏教版  教学设计

四年级《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热胀冷缩是热学的基本现象,《加热和冷却》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程。

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质疑,通过学生活动,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再联系身边的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为《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本章前两节,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还不甚以解。

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设计理念】《加热和冷却》本单元承上启下的一课,热胀冷缩现象是物体的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小学科学的探究式学习特点,这一课我通过“观察瓶装液体的共同点进行探究质疑” 来导入,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探究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分工、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再次鼓励小组自主设计“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和气体体积的影响”的实验,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体现由帮扶到放手的转变,并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意识。

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加热与冷却时体积的变化,讨论总结出热胀冷缩的原理,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形成科学态度的学习习惯。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设计实验,认识到热胀冷缩会导致物体体积发生变化。

3.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有利有弊。

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蜡烛、火柴、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红墨水、烧瓶、中间插玻璃管的胶塞、气球、水槽、记号笔、热水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课开始,教师(出示蜡画):“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2.“谁知道画是用什么怎样制作的?”(板书:蜡烛)3.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知道的制作画的过程。

4.“你们想不想亲自试试?”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二、用蜡烛绘画,了解加热和冷却能使蜡烛的形态变化1.“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2.学生开始制作蜡画。

老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提示:“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3.“成功了吗?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部分先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蜡画作品。

(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4.“请大家把蜡画放下,想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5.教师引导:“蜡烛原来是什么形态?”(板书:固体)“让火焰加热(板书: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形态?”(板书:液体)“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作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箭头)“为什么会凝固?”(板书:冷却)6.“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板书:加热和冷却)”7.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形态改变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温度变化的基本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温度高低的差别。

2.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物体加热后的变化,冷却后的变化。

3.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加热和冷却的规律,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4.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加热和冷却的基本概念。

2.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和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2.教师准备PPT课件和实验器材。

3.教师准备课件上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上一堂课介绍了什么内容?(复习知识点)2.请同学们轮流说出几个已知物体和它们的温度。

2. 感性认识部分(15分钟)1.引入课题,介绍温度变化的概念。

2.展示常见物体受热后发生的现象,如巧克力融化、蜡烛燃烧等。

3.请同学们手触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通过探究实验现象体会温度变化的感受和受热、冷却后的变化规律。

3. 理性认识部分(25分钟)1.通过研究常见物体受热和冷却变化,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受热后发生的变化,如变软、膨胀、变液体等。

2.展示课件上加热和冷却的实验视频。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课堂演示学习掌握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和规律。

3.通过学习掌握加热和冷却的规律和应用。

请学生尝试从已有的知识中回答下列问题:–在哪些生活中,我们会运用到加热和冷却的规律?–如何合理运用加热和冷却的规律,保护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安全?4. 实验探究环节(20分钟)1.在实验课件中,请同学们搭建简单的实验装置,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例如,利用玻璃杯、水、冰淇淋棒、温度计、手套等材料,对水进行温度探究,探究水的温度变化和冷却规律,同时观察用水对各种物体进行冷却操作的效果和实际应用,尝试寻找应用加热和冷却规律的方法。

5. 课堂讨论及总结环节(10分钟)1.讨论实验结果,回答上述问题。

2.给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温度概念、常见物体受热后的变化及规律,学习掌握做实验、运用规律的能力。

苏教小学科学四上《2.3.加热和冷却》word教案(4)

苏教小学科学四上《2.3.加热和冷却》word教案(4)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3.加热和冷却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

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探索和调查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实验制作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精选文档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精选文档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1、为每组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1套,酒精灯1盏,火柴一盒,饮料瓶1个,气球1个,量杯1个,水槽1个,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2、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课前通过PPT给同学展示几幅精美的糖画作品。

学生被美丽的糖画所震撼。

教师讲述糖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瑰宝之一。

2、提问:糖画是如何制作的呢?糖画的制作过程就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学生讲述糖画制作过程。

教师展示糖画艺人制作糖画的照片,接着讲述糖画的制作过程。

(重点点出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形态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糖一样加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固成固体?学生举例回答(多找几个同学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几种具有这一性质物体。

教师补充小资料: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室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

科学中有一重要规律: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制作舞台烟雾。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苏教版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白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明白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能力目标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情感目标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导 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导法
谈话法、演示法、实验导学法、讲解法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受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受不能准确判定物体的冷热程度。
③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什么缘故?
④学生讨论制定方案:如何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
4、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③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
学生做实验,分小组适当的指导和关心。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现,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化的。
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那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白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明白固体、液体、气体差不多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明白人们能够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明白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进展史。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概念和基本过程;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加热、冷却的现象和变化;3.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应用,如冷暖气、制冰及暖水袋等。

二、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件或黑板、彩色粉笔、尺、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2.教具:–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1 创设情境,引入话题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暖气片、一个冰箱、一包冰块或者一个电热水壶,让学生分别猜测这些物品有什么特别的功能。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温度变化和与生活相关的现象。

1.2 思考问题,激发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怎样才是最好的制冰、烧开水的方法? * 为什么夏天开了冰箱还是热? * 和外面大雪天气不同,为什么暖气片还是会发热?2. 学习环节2.1 冷却和加热的概念通过实际的物品,例如冰块、烧杯、水等物品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加热和冷却的概念。

可结合电子课件或实物进行展示,以便理解。

2.2 烧杯实验:观察水的加热变化给学生提供烧杯、温度计、火柴等物品,让学生自己操作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提问,如:•烧杯里的水温度是多少度?•开始烧水时,水温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烧开后,水的温度是否还在上升?2.3 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记录可以以画图、写字等形式方式进行。

3. 总结环节3.1 知识回顾通过和学生交流,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3.2 思考提升对于加热和冷却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进行探讨和思考。

例如暖气片、制冰和烧开水方法等。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成功点通过教学实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外,还能够替学生打开科学实验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4.2 教学失败点在烧水实验中,若温度计的测量不准确,将会对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产生误导。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目标: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知识与技能: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7)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7)

《加热和冷却》的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的第一课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教学模式:学习目标:1、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变。

2、会做加热蜡烛的实验,观察蜡烛的形态变化。

3、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固态和液态有了直观的感受,为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作了一定的铺垫,进一步感受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变。

教学难点:知道导致物体形变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蜡烛、打火机、勺子、容器、纸。

教学活动:一、导入想一想:1、市面上,大家见到过多彩蜡烛和不同形状的蜡烛吗,它们是怎样制作成的,能用蜡烛画画吗?2、如何把用过的碎小的蜡烛再次使用,变废为宝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下面,我们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下。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三、教学过程课本第21页,加热和冷却的第一课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课件展示:(一)、活动一、制作蜡画出示一张中国糖画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用蜡烛代替糖来做蜡画,提问:如何制作蜡画?(二)活动二、如何将碎小的蜡烛变废为宝分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探索,小组讨论时,事先明确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小组内分小组长负责组织监督、记录员做好记录,所有组员推荐一名汇报员来进行交流展示,所有组员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发言;教师巡回指导。

先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师再分别出示制作蜡画和如何将碎小蜡烛变废为宝的实验步骤作为学生参考并对每组的汇报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四、小组讨论活动一、制作蜡画活动二、如何将碎小的蜡烛变废为宝分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探索,小组内分小组长负责组织监督、记录员做好记录,所有组员推荐一名汇报员来进行交流展示,所有组员认真参与、积极发言。

最后,教师做点评。

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并回答,教师视情况做最后补充。

五、拓展训练:刚才我们通过做实验验证了加热和冷却对蜡烛形态的改变,通过物体形态的改变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通过加热也能使其形态改变的?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哪些你会了,哪些还不会?你能说说吗?七、作业设计:生产生活中,人们还可以通过冷热变化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做哪些事情?八、板书设计:(幻灯片)《加热和冷却》的第一课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总结: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形态改变了。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加热和冷却》【创新教案】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加热和冷却》【创新教案】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聚焦——探究——交流”是探究学习活动的一个周期,本课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构的。

首先,教材安排了一场讨论:物体受热和受冷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聚焦”研究主题,让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将告诉我们学生在想些什么。

在讨论后,教材安排了两组活动:第一组活动,研究冷和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教材首先以学生熟悉的糖和蜡烛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加热它们,观察其熔化过程,然后冷却它们观察其凝固过程。

接着,又介绍了二氧化碳和干冰的转化(气态——固态——气态的转化),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冷热变化会让物体的形态发生变化。

第二组活动,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教材首先安排了铜球通过铁环的实验,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然后顺理成章地出示了热胀冷缩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介绍温度计的发明史。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我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教材中提供了烫鼓乒乓球、弯玻璃管、炼钢、设计铁轨等几个实例。

其中,乒乓球的变形、玻璃管弯折、钢熔化和凝固属于形态变化;铁轨预留连接缝隙是为了应对体积变化。

列举这些事例,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变化,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连,巩固本课的所学内容。

本课需要说明的是:认识冷热引起的形态变化、体积变化是并列的。

虽然认识形态变化比认识体积变化较为容易,可以先学,但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此方面的基础状况决定先指导学生学习哪个方面。

学情分析加热和冷却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现象,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

另外,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锻炼学生模仿实验、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1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1

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4.能够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正确的运用各种实验中的实验器材,并且能够自主的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教学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物体的形态变化1.(出示各种各样的蜡烛)问:这些都是什么?2.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蜡烛?怎么做呢?谁能猜一猜?3.到底怎么做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一看。

(观察蜡块)4.学生实验5.提问:谁注意到蜡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多角度描述)6.总结:蜡加热时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冷却后又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我们称之为形态的变化。

由此可见,加热和冷却会对蜡的形态产生影响。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和蜡相似的变化?(巧克力、荤油、巧克力、棒棒冰……)补充: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室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

7.这些事例和实验说明: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会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加热和冷却还可能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呢?(不要求回答)二、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1.介绍:这只小瓶里装的是染成红色的水。

观察:如果把装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热水中,液面有什么变化?问:看到什么?往上升说明什么?再把装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冷水中。

问:怎么又少了?2.谁完整地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小组讨论,让几个学生概述)总结:看来,加热和冷却对水的体积还会产生影响。

红墨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缩小。

这种现象叫做红墨水的热胀冷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加热和冷却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加热和冷却

加热和冷却本课隶属于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冷和热》,按照“聚焦——探究——交流”这一探究学习活动周期设置结构,安排了“糖(蜡烛)、铁球、酒精(水)等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的一系列实验以及二氧化碳、温度计等的相关阅读材料,用以让学生认识冷热变化对物体形态和体积的影响。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了一点思考。

1、“聚焦”的焦点在哪里?教材的“聚焦”就是一句话“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无疑是很单薄的。

作为一个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的科学老师,本着“从高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原则,一下子就想到了环保,想到了低碳,想到了上海世博会的低碳馆,怎么将《加热和冷却》联系到低碳呢?费尽思量,终于找到了低碳含义中的一个突破点:改造多余废旧品。

2、怎样的活动才是“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活动”?灵感来自于美术老师剩余了许多的蜡笔头,它们太短了,孩子们的小手都捏不住了,干嘛不用它们作为糖或者蜡烛的替代实验品呢?于是购买各种卡通不锈钢模具,经过数次执教经历的验证,孩子们对于把多种颜色的蜡笔头熔制成多种形状样式的“新蜡笔”环节十分认同。

3、满足学生的愿望:“老师,我们要看干冰!”。

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气体形态之间的转化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固体直接转化成气体状态这一状况学生却知之甚少,教材中介绍了干冰,但只是十分简略的让学生阅读资料了事。

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不止一次的提出:“老师,我们要看干冰!”于是就有了补充的这一演示实验环节,具体操作看下图:4、结构的重新安排由聚焦“低碳”串起的两个实验很好的验证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液体与气体形态之间的转化十分常见,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后完成;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作为第二教时。

这样的设计应该是很合理的。

教学设计:一、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能够改变物体的形态。

2、通过教学让学生关注环保,践行节能低碳生活。

3、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实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1、为每组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1套,酒精灯1盏,火柴一盒,饮料瓶1个,气球1个,量杯1个,水槽1个,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2、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课前通过PPT给同学展示几幅精美的糖画作品。

学生被美丽的糖画所震撼。

教师讲述糖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瑰宝之一。

2、提问:糖画是如何制作的呢?糖画的制作过程就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学生讲述糖画制作过程。

教师展示糖画艺人制作糖画的照片,接着讲述糖画的制作过程。

(重点点出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形态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糖一样加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固成固体?学生举例回答(多找几个同学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几种具有这一性质物体。

教师补充小资料: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室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

科学中有一重要规律: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制作舞台烟雾。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市三小周静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做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能用文字、图表描述所观看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明白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会发生形状、体积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明白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明白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难点:发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预备糖、蜡烛、火柴、不锈钢勺子、固体体胀器、酒精灯、水槽、锥形瓶、胶皮塞、空矿泉水瓶、气球、热水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教师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提示:这是蜡笔做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二、探究活动(一)探究蜡笔受热融解、受冷凝固的现象1.提问;你们明白这幅蜡笔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汇报:把蜡笔加热融解后,地在卡纸上做成的。

3.师生共同讨论制作蜡笔画的注意事项。

4.分小组制作。

5.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6.各小组汇报、展现。

7.学生汇报实验记录。

8.提问;还有那些物体加热、冷却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9.阅读资料:二氧化碳状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蜡笔受热融解、受冷凝固的现象的探究,专门是对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蜡笔的制作,感受到蜡笔画的奇异,激发探究科学的爱好和积极性。

让小孩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空间,使思维火化得以绽放,并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1.谈话: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大伙儿发觉冷和热对物体的阻碍可真不小。

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2.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3.教师提问:怎么说它会可不能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办?4.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明白。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加热和冷却的基本概念;2.掌握加热和冷却的表现形式和方法;3.能够区分不同物体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主、思维导入为辅;2.展开讨论,增强合作意识;3.学生自主学习,合理分配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3.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惊喜与收获。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认知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通过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加热和冷却的概念,开展初步认知。

第二步示例实验示范实验:通过示例实验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加热和冷却的表现形式。

选择一些常见物体,如水、金属、石头、纸张等,用水杯和温度计进行实验。

第三步讨论加热引导学生在示范实验后,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问题包括:1.在实验中,加热后水的温度变化如何表现?2.如何让水温度升高?第四步讨论冷却在讨论加热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冷却的讨论。

讨论问题包括:1.在示范实验中,冷却后水的温度变化如何表现?2.如何让水温度降低?第五步课后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加热和冷却相关练习,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加热和冷却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效果评估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单独练习和课堂问题回答来进行评估。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学习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将学生的表现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教学反思1.通过实验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认识加热和冷却的概念;2.讲解时,要深入学生的思想,并适时地提醒、激励他们;3.在课堂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因为互相讨论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四、总结本教学方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惊喜与收获,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

第3课加热和冷却设计理念本课包含的核心概念是物质三态及其转化条件热胀冷缩。

先观察冷和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具体活动是给砂糖加热和做糖画宋体验固体液体间的相互转换。

二氧化碳和于冰照片提供了气体和固体相互转换的信息。

冷和热不仅对物体的状态有影响,还对物体的体积有影响,这是状态变化的前奏。

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材给了提示,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认识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是对过程技能的锤炼。

炼钢、复原乒乓球等照片提供了物体受热受冷后状态变化的运用信息。

教学目的1、能够做物体受热和受冷发生变化的实验。

2、能够做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会发生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变化。

2、知道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1、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会有坏处。

2、学会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热和受冷后状态和体积发生的变化。

难点:液体、气体受热后体积的变化。

教学准备1、酒精灯、铁罐两只、试管夹、蜡烛块、火柴、稻谷、铁圈、木板(有两个小铁钉)、镊子、烧杯、纸巾、小刀、模具(小尺代替)。

2、实验设计表格、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想和ⅩⅩ班同学一起来研究关于物体受冷受热的问题,有没有兴趣?2、同学们都知道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果给它们加热,它们受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学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新知:A、冷和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1、讲述:老师今天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体,我们来看一看它们在受热和冷却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2、出示蜡烛,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受热和冷却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试试看。

我们用这个铁罐当作小锅把蜡烛块放在里面加热,当蜡烛块全部融化后就停止,然后将液态的蜡烛油倒入模具中,看看蜡烛油在慢慢冷却后有什么样的变化?3、分组实验、观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用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1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与性质的认识2热胀冷缩的原理与生活实际意义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烧杯、小瓶与吸管、饮料瓶和气球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回顾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温度计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出示ppt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第2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可以对液体和气体又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1、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温度计里的液体在受热和受冷的过程中发生了是什么呢?2、设计实验方案:能不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让我们观察到水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设计时大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PPT):(1)怎样才能把水的变化看得更清楚?(2)要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情况下的变化,用什么方法使水受热或受冷?3、分组实验:(1)我们用瓶代表水壶,在锥形瓶内装满水;(2)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水染成红色;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色的水会上升到塑料管中;我们用黑皮圈在塑料管的液面位置作一个记号。

(3)在两个水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把小瓶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每个小组旁边的水池里有一套这样的实验装置,一个杯子里已经装好冷水,等一会我去倒热水,在实验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屏幕演示或指课前黑板上写好的:PPT:①安全实验(小心不要被热水烫着;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要注意拿着瓶口,不要拿橡皮塞)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③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④(用实验记录表一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董茂娉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教学策略: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要紧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进展需要和已有体会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截了当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热的伙伴。

因此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缘故,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明白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奇异,科学就在周围。

2、喜爱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预备: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水槽(装冷水)、湿抹布2、为每组预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课前需检查液柱高度)、烧杯20个、红墨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冷水、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预备好)。

3、备用: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4、多媒体课件(液体热胀冷缩动画需提早调好顺序)、实验记录表(需提早打印好下发)、课前黑板上写好实验注意事项5、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伙儿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假如时刻承诺,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看和做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伙儿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热和冷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

教学重点:认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
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话题“聚集”
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
(二)新授
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先将蜡烛点着。

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

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

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3、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