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认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的具体情况。
(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合作情况。
教学设计4: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2)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情况;(3)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4)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2)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其表现出来的精神、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3)通过小组合作并由小组成员展示小组成果,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爱国精神;(2)认识到国家统一与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2)西域都护的设置;(3)丝绸之路的概况及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2分钟)师: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和汉朝疆域图提问:大家一起来找找两幅地图的区别在哪儿?生:汉朝疆域图更大。
师:那么多出来的这部分领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情形下如何一步步纳入祖国版图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38-39分钟)(一)汉通西域1、神秘的西域师:(课件展示本课课题)师:西域指的是哪里呢?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加强同这一地区的联系的呢?这个过程中哪些人作出了重大贡献呢?生:略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首先来了解一下西域具体指的是哪里?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的?生:西域指的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及其更西的地方。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师:玉门关、阳关也是古代边塞诗人诗中的常客。
我们来看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那边塞重地玉门关、阳关是什么样。
(课件展示相关诗句)师:几百年以后的唐朝人与这一地区的联系已经日益密切。
那么这样密切的联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汉朝师:具体是西汉还是东汉?生:西汉2、张骞的凿空之行(10分钟)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的很认真。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建立第四章: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三、教学目标:1. 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的建立过程,了解其路线和贸易情况。
3. 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教学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丝绸之路的详细路线、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细节、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相关的文化遗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丝绸与丝织品的制作与传播第七章:佛教的传入与影响第八章:西域文化的独特性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第十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八、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的制作过程,掌握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传播情况。
2. 认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探讨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了解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掌握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5. 认识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了解其在现代的重要性。
九、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的制作与传播、佛教的传入与影响、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了解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2)运用史料分析,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开展小组讨论,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2)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3)西域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武帝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通西域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学生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2)讲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介绍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4. 史料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研究,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2)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进行课堂小测,巩固所学知识;(3)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史料分析: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成果;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学习张骞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
3、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1、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基本史实。
2、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授课】
一、张骞通西域
1、媒体展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导入课文。
出示课标导读。
2、学生自学“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
班级展示。
3、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的第1、2题。
同位交流,班级展示。
②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二、丝绸之路
1、讨论:丝绸之路命名的由来。
2、对照《丝绸之路》图,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3、合作探究: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长安的商人,经常来往于丝绸之路,请介绍你经商的路线和进行贸易的主要物品。
4、丝绸之路的作用。
5、海上丝绸之路。
三、课堂小结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强盛做出了贡献;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四、例题导练。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开拓西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商品及文化交流。
3. 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
2. 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贸易商品。
3.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三、教学难点1. 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以故事形式讲述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讲解西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开拓西域的历史背景。
2. 第二节: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商品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讲解沿途的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3. 第三节: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通过具体实例,如敦煌壁画、佛教传播等,讲解丝绸之路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成果。
4. 第四节: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等方面的历史价值。
5. 第五节:案例分析——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例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今天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述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 课程讲解:分别讲解五节内容,配合多媒体演示、地图引导等教学方法。
4. 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看法。
七、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2. 选择一个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特色。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1.1 西汉的建立1.2 汉武帝的开拓政策1.3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第二章:西域的地理和历史概况2.1 西域的位置和范围2.2 西域各民族的分布和生活方式2.3 西域的历史发展和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第三章:张骞出使西域3.1 张骞的背景和使命3.2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和困难3.3 张骞的使命完成和对汉朝的影响第四章:丝绸之路的开通4.1 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商品4.2 丝绸之路对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作用4.3 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第五章: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和管理5.1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措施5.2 汉朝对西域各民族的统治政策5.3 汉朝对西域的开发和建设第六章: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6.1 汉朝文化传播到西域的方式和内容6.2 西域文化对汉朝的影响6.3 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第七章:汉朝的军事活动与西域的稳定7.1 汉朝在西域的军事部署7.2 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军事合作7.3 西域的稳定对汉朝西部边疆安全的意义第八章: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治理8.1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背景和过程8.2 西域都护府的治理体系和政策8.3 西域都护府在汉朝对西域统治中的作用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与事件9.1 著名商人和旅行家如郑和、马可·波罗等9.2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城市和商业中心9.3 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贡献第十章: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影响10.1 对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10.2 对西域地区历史进程的影响10.3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贡献和意义第十一章:西汉对西域的经济社会开发11.1 西汉对西域的农业开发11.2 西汉对西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11.3 西汉对西域的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建设第十二章:汉朝与西域的宗教交流12.1 汉朝的宗教政策与西域宗教文化12.2 佛教传入汉朝与西域的关联12.3 汉朝与西域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影响第十三章:丝绸之路与汉朝的对外关系13.1 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关系13.2 汉朝与印度的关系13.3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与影响第十四章: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局限性与启示14.1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局限性14.2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启示14.3 对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成就15.2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5.3 对未来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
中华文明的历程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的历程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时期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
2.了解与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和丝绸贸易的历史背景。
3.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世界贸易、宗教、文化交流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与故事背景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特长。
二、教学重点1.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
2.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交流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探究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化、贸易和宗教交流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实物展示法五、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学生需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搜寻相关资料,了解汉朝时期对西域地区的通行政策和文化活动等历史背景。
2.教师引导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示范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丝路文化的起源、发扬和历史意义,探究其对世界文化、贸易和宗教交流等方面的影响与深远影响。
3.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展示及讨论等多种方式展开知识互动,了解丝路文化最初的贸易行为,并探讨丝绸之路与其他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4.学习成果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深入探究其意义和影响,开启中华文明历程的壮阔史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为其日后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讲解内容、展示实物及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世界影响,掌握丝路文化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实物展示及写作等方式进行互动,从中了解了丝路文化的各个层面,理解其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七、教学示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1[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3、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 、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篇2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意义。
2. 难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的路线。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域各国和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认识到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过程。
2. 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七、教学内容:第七课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背景、过程。
2. 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八、教学内容:第八课时:《西域各国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域各国的基本情况。
2. 使学生认识到西域各国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
2. 难点:西域各国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
2.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西域各国的历史与文化。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3.分析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吗?它有什么作用?”2.讲解汉通西域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分析汉通西域的意义,如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汉通西域的路线和重要城市。
3.讲解丝绸之路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如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到达欧洲。
分析丝绸之路的特点,如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涵盖陆路和海上两条路线,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4.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讲解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传播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引入外国的金银、香料、珠宝等商品;推动文化交流,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
分析丝绸之路对现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
5.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四、板书设计1.汉通西域历史背景意义路线2.丝绸之路路线特点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对中国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
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的了解。
第三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让我们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1。
张骞通西域2。
丝绸之路3。
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
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背景和原因1.1 西汉初年的国内形势1.2 汉朝对西域的向往和探索1.3 汉武帝的西域政策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2.1 张骞其人2.2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2.3 张骞的使命和成就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开通3.1 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3.2 丝绸在汉朝的重要性3.3 丝绸之路对西域地区的影响第四章: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4.1 设立西域都护府4.2 汉朝的政策和管理制度4.3 西域各国的朝贡和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5.1 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5.2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5.3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直观地展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
2. 讲解汉通西域的原因,重点介绍汉武帝的西域政策。
3. 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
4. 讲解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引导学生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和制度。
5. 讲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度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西域各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6.1 西域各国的民族构成6.2 西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6.3 西域的宗教信仰第七章:汉朝与西域的军事交流7.1 汉朝与西域的战争和冲突7.2 汉朝的军事部署和战术7.3 汉朝与西域的和平共处第八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8.1 玄奘西行取经8.2 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8.3 丝绸之路上的其他著名人物第九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复兴9.1 丝绸之路的衰落原因9.2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复兴9.3 丝绸之路对现代的影响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0.2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10.3 对未来丝绸之路的展望八、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理解汉朝与西域的军事交流,认识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掌握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复兴,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和未来的展望。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3.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联系历史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积极参与精神。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复习《中国古代文明》课程。
2.查阅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3.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代的人们要开辟丝绸之路?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学习新知识1.介绍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及其西域政策,让学生了解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中的资料,自主探究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深化新知识1.利用图片展示和模拟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和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讨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巩固新知识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的变化和发展。
2.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1.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梳理思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2.强调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文化,在探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相关历史文献。
3.相关历史文化视频和图片资料。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2.掌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包容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帮助学生对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和贡献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汉通西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汉朝为了开拓西域,多次向西域派出使者和军队进行交流和征服;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汉朝的官员和军队走进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历;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画出汉朝和吐火罗帝国的双方交流活动,形象具体化。
第二课:丝绸之路1.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和影响;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图册、展板等,以此表达丝绸之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课:文化交流和融合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东西方文化传承和差异,并介绍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实际案例;2.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分组讨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之间的优缺点;3.作为班级团队活动,以“文化大碰撞”为主题,开展文化展示等多种文化活动。
第四课: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1.学生结合文化展示的实际操作体验,分组进行创新游戏的设计,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展创新思维;2.学生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团队合作并组织实践活动,营造极具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环境和氛围。
五、教学评价1.转变教育方式,通过 PBL(问题实践式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2.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技能和成为团队成员所需要的心态。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能力方面: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
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
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提问(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The silkroad)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导学问题】(一)自主学习(1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一、对内关系1.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出使西域:朝代使节时间目的意义3.管辖西域:时间机构职能意义二、对外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2.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
3.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甘英到达了;166年,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次直接交往。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我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1.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和班超起了重要作用。
你从张骞和班超这两个人物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2、近年来,联合国发起“丝绸之路研究计划”,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材料一: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引导:提到“玉门关”跟“阳关”,同学们在平时学习跟课外阅读中有没有积累下关于玉门关与阳关的古诗句,哪位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
教师提问:同学们结合这两句古诗的意境能不能说一下当时西域的环境是如何的?
教师引导: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内容,我们找同学来复述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2.预习第十六课内容
看电子白板对比两张地图的区别(西汉疆域扩大,多了西域这个地方)
阅读课文内容归纳(在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
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分不度玉门关。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动脑筋题(第一说明了新疆是丝绸之路必须经过的一个地方。第二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这一条,还有一条海上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讲到的张骞通西域的经过,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与结果有什么不同?
2.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
3.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归纳:我们找同学来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教师总结: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户,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一些东突分子企图独立我国的新疆地区,这种行为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同学们应该学会从历史中找出证据去反驳。
教师讲解:同学们要注意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对于班超经营西域的过程大家自己去了解。需要注意的是班超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在班超经营西域期间他还派出了部下甘英出使大秦,虽然未成功。但是公元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东汉都城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交往。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同学们要知道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巩固了丝绸之路。要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意义。
教师提问:讲完了丝绸之路,大家思考一下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我们一块来看一下电子白板。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一节课内容,我们讲到到东汉时期匈奴出现了什么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这节课提到西域在西汉时期就是汉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又是丝绸之路的要道,匈奴控制西域势必会阻隔东汉政府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于是东汉政府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通西域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就一块来学习一下丝绸之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丝绸之路这一子目第一段内容。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看白板上丝绸之路的地图,大家观察一下丝绸之路路线主要经过了哪些地方?(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第84页动脑筋,谁愿意把这道题给我们做一下。
教师总结:第一说明了新疆是丝绸之路必须经过的一个地方。第二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这一条,还有一条海上的。接下来我们就一块来了解一下,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白板上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四、课堂练习
1.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2.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
3.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是在()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D.公元前116年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相关联系
课时教学设计(三级备课)
பைடு நூலகம்科目
历史
教师
冯向红
班级
七(10-16)班
2015年11月23日
课题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教学
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
用具
电子白板教学
板
书
设
计
张骞通西域:目的、过程、意义
丝绸之路:路上线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海上线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班超经营西域:时间公元73年
环节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与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对比两副地图的有什么不同?西汉疆域比秦朝疆域大主要归功于一个著名历史人物张骞,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概念,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自己归纳总结一下西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同学来回答。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逐渐被汉化,北匈奴退居漠北,控制了西域)
学生: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通过对比导入,加强学生的直观了解
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自主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