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的探索研究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的探

索研究的实验报告

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第三教育署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研究》是我署市级立项的研究项目,2006年1月开始启动,经过一年半的实验研究,现已基本完成了实验研究方案预定的任务,初步实现了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的设想,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新模式。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精神状态也有了较好的改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来研究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地跨二镇二街道,包括川沙新镇、张江镇、花木街道和潍坊街道,既有经济发达的贸易区,又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对等性。如潍坊社区地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也会乘虚而入,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必然会引起他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出现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奉献精神、浪费资源严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行为,价值观发生歪曲等。在农村地区,因为家长教育水平的局限、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社区活动的制约等因素,同样也造成了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诸多问题。“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区就退三步”。

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责任,互相推动、双向沟通、功能互补,建构各种类型的“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通过互动、融合,形成德育的整体合力,引导青少年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自然环境中获得积极、健康的道德体验,逐步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地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和谐公民的需要。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

对青少年进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的实验活动,最终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1.教育目标。通过此项实验,教育青少年明白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让青少年知晓事理,明辨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不可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青少年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避免做坏事,误入歧途,从而成就个人,服务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公民。

2.社会目标。对青少年进行“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实验,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组织目标。本实验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寻求规律,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本项实验的内容主要为:

1.了解并掌握本署所在地区内目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

2.立足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一系列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3.探索和构建能有效进行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

四、实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研究的对象

基于第三教育署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状况与需求,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位于金融贸易区的潍坊社区和竹园小学内的学生,以及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建平世纪中学内的学生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这样有助于全面提升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水平。

(二)实验研究的方法

在实验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上,我们主要从三大方面入手:

1.运用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也调查和走访部分家长和社区居民,从侧面进行了解。另外,结合平时的观察所获得的情况,进而对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准教育突破口,有的放矢地予以教育。(详见《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调查报告》)

2.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行研究。针对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结合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开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到社区的系列德育活动。如潍坊社区暑期开展的“八荣八耻”和珍爱生命的教育;建平世纪中学开展的“四个一工程”;竹园小学开展的“书香之家”活动等等。(详见《实验过程记录》)

3.运用“三结合”教育网络格局进行研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支柱,以社区为依托的多功能育人网络,形成了青少年思想德育四大模式。(具体内容详见“实验取得的德育模式”部分)

五、实验研究的过程

1.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的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召开第三教育署各街镇教育科长会议,讨论青少年的思想问题,展开暑期“八荣八耻”教育系列活动。

3.针对建平世纪中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以“四个一工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互动互赢”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学习共同体”。

4.利用竹园小学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之机,创建了“书香之家”,完善学校与家庭教育互动机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建设学习型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

5.积极开展以潍坊社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各项教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以家长学校为基点,不断完善“家校社联系制度”,形成教育的系统性、一致性。

6.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实行资源的双向开放,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六、实验创建的德育模式

模式是实践的产物、现实的结晶。教育体制、教育目标转化为一种结构化的模式后,才能有效地进入组织的教育行为、运作状态,产生机制性的教育效应。德育模式是德育实施范式或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德育模式以一定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为指导,其形成是德育体系建立的标志。由于人们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存在着差异,致使德育模式具体形态呈现为多样性。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构建并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的四种模式:(一)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模式

社区是一个“特殊生活圈”,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并不单单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区域性的教育互动学会做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所大学校。

社区如何实现教育互动,成为社会化的大学校,我们经过多年的大教育实践和近年来的社区教育实验研究,在潍坊社区建构形成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一年多来,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潍坊社区围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的主题,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为抓手,开展了15项活动。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以“文明、感恩、诚信”为主题,开展“文明在手中、文明在脚下”,“文明从我做起”的交通文明、环境保洁等活动;二是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社区科普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等教育活动;三是在社区中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和“识毒、拒毒、防毒、禁毒”的参与教育体验的系列活动;四是依托校内外人力资源,组织专家、学者、老干部讲师团成员为学生们举办各种讲座;五是搭建多样化文体平台,满足中小学生喜爱表演的愿望;六是开展以“感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广大社区干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从而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参见《实验过程记录》)

(二)以学校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模式

学校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学校德育充分体现着时代先进文化的道德精神。为此,社区青少年德育应当以学校为中心,建构学校、家庭、社区大德育的联动机制。这样才能产生青少年德育的整合力,收到青少年德育的机制性效应。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建构形成了以建平世纪中学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德育模式。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指导建平世纪中学实施的“四个一德育工程”,主要策略是:学校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1)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并增进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2)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3)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体悟民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感情;(4)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寻找幸福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