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选⼀、填空1、《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
(把《史记》中的“本纪”省称“纪”,“书”改称“志”,不⽤“世家”,“列传”简称“传”。
)2、《艺⽂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录,《隋书》是第⼆部。
3、《三国志》分载三国史事,共六⼗五卷。
其中《魏书》三⼗卷,《蜀书》⼗五卷,《吴书》⼆⼗卷。
4、南朝宋⼈裴松之(372-451),为《三国志》做了详细的注解与补充。
从补缺、备异、纠谬、论辩等四个⽅⾯为之做注。
5、《晋书》由唐房⽞龄等⼈撰写,因唐太宗撰写了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卷末的“论”,故旧本亦题“唐太宗⽂皇帝御撰”。
参撰⼈除了房⽞龄、诸遂良等⼆⼗余⼈奉敕编撰外,参撰⼈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均是当时的⼀流⼈选。
《晋书》在唐代所修的⼋部“正史”(《梁书》、《陈书》、《南史》、《北史》、《晋书》、《隋书》、《北齐书》、《周书》)中占重要地位,是官修史书的⼀部典型范例。
5)南朝梁刘孝标曾为《世说新语》作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最好的。
6)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经注》并称优秀注本。
7)《隋书》的⼗志,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作,称“五代史志”。
(《隋书》⼗志包括:《仪礼志》7卷,《⾳乐志》、《律历志》、《天⽂志》各3卷,《五⾏志》2卷,《百官志》、《地理志》各3卷,《⾷货志》、《刑法志》各1卷,《经籍志》4卷。
)8)《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部史志⽬录。
按经、史、⼦、集四部四⼗类著录,后附佛、道⼆录。
9)《隋书?经籍志》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并在历史上第⼀次以经、史、⼦、集类⽬名称,概括各部所包括图书的内容性质。
对后来公、私家⽬录的修撰产⽣重⼤影响。
10)三通:《通志》、《通典》、《⽂献通考》11)⼗通:《通典》、《通志》、《⽂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献通考》、《清朝续⽂献通考》12)《通典》是我国第⼀部典章制度的通史,这部书绝不仅仅是⼀部制度史。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教材《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册,陈苏镇、张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新史学》(台) 《汉学研究通讯》(台)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研究概要》,周天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高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文史考古论丛》,陈直,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200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35卷(10—11卷)《汉诗篇》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35卷(10—11卷)《汉诗篇》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国先秦至隋的诗歌总集。
今人逯钦立(1910~1973)编。
共135卷。
除《诗经》、《楚辞》外,凡先秦魏晋南北朝各代的诗歌谣谚概予收录,详注出处及版本异文,每位诗作者前均列小传,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参考书。
裒集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的总集,明代有冯惟讷的《诗纪》,近代有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前者失之芜杂,真伪不辨;后者虽然力纠前失,但匡谬未尽,又失收先秦的歌谣逸诗。
二书均不标注引录出处。
此书的优点是:①取材广博。
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诗经》、《楚辞》外,凡歌诗谣谚,悉数编入。
②出处详明。
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无一例外。
③异文翔实。
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
④考订精审。
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
⑤编次得当。
依据作者生卒先后分卷编次。
该书在同类总集中是最完善和使用最方便的一部。
大汉帝国“汉朝”一般是指“大汉帝国(汉朝)”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后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楚汉相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
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中国历史文选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观的变化是纪传体史书产生的重要因素。 春秋以来,天命、鬼神思想衰退,“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想发展。七国之间的强弱变化无一不说明人的主观 能动性作用。 2、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不大集中体现一个人一生的贡 献。史学要发展,体例要创新。 3、纪传体-----以记载各类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便于突出各类人物的活动,从中总结得失、经验、 教训。纪传体史书正是适应了秦汉时代的要求。 4、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奋斗。
《史记》的注释
三家注:南朝宋人裴姻《史记集解》;唐司马 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今人张大可《史记研究》
秦始皇本纪
《史记· 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 按照年月的顺序,编写历代帝王在位时期发 生的主要事件,并冠于他们出生到即位的简 历,就是“本纪”。其性质类似全书的大纲。 在这篇《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我国第一个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 皇一生的历史,大体上反映了秦始皇的功过。
儒家学说的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2)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3)尊孔子为师 (4)主张德治和仁政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无 逾矩。 《论语· 为政》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中国历史文选2
第七单元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解题】《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长短》、《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刘向在校录宫廷藏书时,发现这些不同的写本,始删除重复,取长补短,合编成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
《战国策》主要录存了战国纵横家的言论,其中暴露了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和社会关系的大量情况,也透露了彼此搞阴谋诡计的不少真相。
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但书中也有一些说词并不真实,引用时须加以考辨。
对《战国策》进行研究注释的学者,最早有东汉人高诱。
今本《战国策》是北宋人曾巩访求士大夫家藏本而补充重编的,其中有几十则内容与《史记》雷同。
继曾巩之后,宋人姚宏、鲍彪等又续为校注,元人吴师道再对鲍注加以校正,成《战国策校注》,是为当今通行版本。
《秦围赵之邯郸》,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本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末年鲁仲连和辛垣衍两名策士的一场辩论,而辩论的胜负直接影响了赵国对秦国的和战决策,并进而影响了秦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
【原文】秦围赵之邯郸秦围赵之邯郸[1],魏安釐王[2]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3],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4],因平原君谓赵王[5]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6]。
今齐闵王益弱[7],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注释】[1]秦围赵之邯郸:事在公元前259—前257年,当秦昭襄王四十八至五十年,赵孝成王七至九年。
前二五九年十月,秦国趁长平大战消灭赵军主力的余威,进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故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双方相持两年,这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大战。
[2]魏安釐王:魏国国君,名圉(yǔ),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三国志》1.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史学、文学名著。
共65卷,西晋陈寿著。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2.分《魏书》正统30卷(设本纪、列传,前4卷帝纪,其后是后妃、大臣等各类人物和匈奴)《蜀书》15卷《吴书》20卷。
作者从天下三分角度修史,分国记事,又合为一史,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3.以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开端,从汉末军阀割据到归晋近百年历史写成系统全面的史书。
文笔简洁,议论渊雅。
(所传人物照顾面很广,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人物;受时代风气影响,作者还注重品评人物,大都从大处着手,褒贬有据,颇有见地。
)4.其他书目:①裴松之《三国志注》(《上三国志注表》)历史主义态度: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观点评价人物,主“近实”反“虚妄”)编撰学、史料学成就:注重史源、分析史料、探寻史法史例、频频史识高下、追求史料完备、注重采访资料,熟悉史实、考证娴熟不足:直笔、反对神秘主义、简洁行文的不彻底性②卢弼《三国志集解》《世说新语·任诞(任性放纵)》1.本名《世说》,唐朝改为《世说新书》,北宋改为《世说新语》。
是一部笔记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南朝宋刘义庆撰。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刘宋王朝宗室。
2.《世说新书》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分类叙事。
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一千两百多则。
体现了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习惯和特性。
3.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的许多层面,包括帝王将相、士庶僧道的生活情趣、思想状态。
还记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上起秦末陈婴,下至南朝宋谢灵运及孔淳之,而以东汉末至刘宋初为主。
4.价值:①保存了东汉末至刘宋时期门阀士族制度②展现了清谈、饮酒、服药等魏晋风度,是研究魏晋名士风流、历史脉络的珍贵史料。
③记载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状态,对玄学思想及儒释道思想都有所表现。
5.注解:①南朝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四大名注”之一(《三国志注》《水经注》《资治通鉴注》))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6.思考题:1、“竹林七贤”是个怎样的团体?他们价值观念的异同有哪些2、任诞的行为表现有哪些类型?其本质是什么3、俭啬的行为与任诞行为有关系吗?俭啬的本质是什么?4、谈谈酒在魏晋士人生活中的作用5、谈谈对“语体”文献的感觉6、谈谈对魏晋文化的特征、原因和影响的认识《文心雕龙·史传》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专著,作者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刘勰(约465-532),字彦和)。
中国历史文选(上)
第一单元纪传体一、通论(一): 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1.正史: (1)记事起黄帝迄于清末(2)正史之名始见于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
清乾隆年间敕修《四库全书》, 确定以历代纪传史为正史。
(3)正史的判断标准: ①用纪传体编写②记录军国大事③由皇帝诏定3.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 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旨: 完成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书知识的通史。
(1)结构: ①“本纪”: 以序帝王②“世家”: 以记侯国③“表”: 以系时事④“书”: 以详制度⑤“列传”: 以志人物(2)特点: 体大思精体大, 是指纪、世家、表、书、列传五体形式, 能容纳最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 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4.纪传体史书的价值和缺点:(1)价值:①纪传体是各个王朝史实的较早记载, 保存了最丰富的原始资料。
②认真总结各史成书的经过, 可以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
③从编纂学的角度看, 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2)缺点: ①记述人物活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 宣扬英雄史观。
②纪传史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 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③纪传史制造所谓的“正统”的理论, 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④因事立目, 褒贬人物, 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二、文章选讲【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 字子长。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 又称《太史公记》。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1.《秦始皇本纪》:(1)矫王玉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 盗用(2)即令国中: 通令(3)车裂以徇, 灭其宗: 示众(4)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 家房陵:定居, 安家(5)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坐: 因某事而犯罪;免: 免职(6)齐人茅焦说秦王曰: 劝说(7)恐诸侯闻之, 由此倍秦也:通“背”, 违背。
(8)于是使斯下韩: 使…降服(9)韩王患之, 与韩非谋弱秦: 使…弱(10)臣但恐诸侯和从, 翕(xì)而出不意:但:只是;翕:迅速(11)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的原因(12)不过亡三十金: 损失(13)得志易亲食人: 同“噬”, 伤害人。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参考阅读书目(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郭豫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诗学研究》张伯伟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1997年版《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二)《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文选》(1—6)萧统编、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三)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版曹子建诗注黄节注叶菊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陆机集金声涛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潘黄门集校注王增文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两晋诗风王澧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四)《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诗品注》[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年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王国安巴蜀书社1999年版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鲍参军集注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北朝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1998年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选黎经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中华书局1984年宫体诗研究胡大雷中华书局2006年庾子山集注倪璠著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版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六朝辞赋史王琳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陈庆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颜氏家训译注庄辉明、章义和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五)1、《白话文学史》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2、《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5、《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7、《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8、《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15、殷璠《河岳英灵集》,四部丛刊本16、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7、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8、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81年20、《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唐]王绩撰韩理洲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21、《王子安集》十六卷 [唐]王勃撰《四部丛刊》本22、《卢照邻集》七卷《杨炯集》十卷 [唐]卢照邻杨炯撰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23、《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唐]骆宾王撰 [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修订重印24、《陈子昂集》[唐]陈子昂撰徐鹏点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排印本(六)1、《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唐]王维撰[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2、《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明]朱警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宋蜀刻本3、《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撰刘开扬编注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4、《高适集校注》 [唐]高适撰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5、《岑参集校注》[唐]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6、《王昌龄诗注》[唐]王昌龄撰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王维新论》陈铁民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08、《纵横论王维》王志清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李白:1、《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唐]李白撰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3、《李杜诗学》杨义北京出版社 20024、《李白诗歌艺术论》房日晰三秦出版社 19935、《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杜甫: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2、《杜诗镜铨》二十卷[唐]杜甫撰[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3、《杜臆》十卷[清]王嗣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6、《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七)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唐]元结撰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据《四部丛刊》本校点排印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四部备要》本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畿辅丛书》本4、《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 [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5、《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 [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6、《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李贺诗歌集注》[唐]李贺撰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8、《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 [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9、《柳宗元集笺释》四卷附诸家评论辑要[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排印本10、《刘禹锡集》四十卷 [唐]刘禹锡撰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排印本11、《刘禹锡集笺证》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2、《长江集新校》十卷[唐]贾岛撰李嘉言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13、《白居易集》七十一卷外集二卷[唐]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14、《白居易集笺校》七十一卷外集三卷[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5、《元稹集》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16、《张籍诗集》八卷 [唐]张籍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7、《王建诗集》十卷 [唐]王建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8、《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19、《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0、《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21、《唐代小说史》 程毅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2、《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程国赋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23、《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4、《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齐鲁书社 200025、《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八)1、《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2、《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唐]杜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据《四部丛刊》校点排印本3、《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4、《皮子文薮》十卷 [唐]皮日休撰萧涤非、郑笃庆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5、《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 [唐]陆龟蒙撰《四部丛刊》影印清黃丕烈校明抄本6、《司空表圣集》十三卷 [唐]司空图撰 1914年刊《嘉业堂丛书》本7、《韩内翰别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韩僱撰明汲古阁刻《唐六名家诗》本8、《郑谷诗集笺注》 [唐]郑谷撰严寿澄、黄明、赵昌平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9、《罗隐集》 [唐]罗隐撰雍文华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10、《韦庄集》十卷附补遗 [唐]韦庄撰向迪琮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1、《花间集校》 [后蜀]赵崇祚编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2、《阳春集》 [南唐]冯延巳撰《百家词》本13、《南唐二主词》 [宋]阙名辑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14、《全唐五代词》 王兆鹏主编 中华书局 2000年15、《敦煌歌辞总编》 任二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6、《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文选翻译(先秦至秦汉部分)(含原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至秦汉部分先秦文学概况先秦文学是指秦朝统一之前的全部文学,其保存至今的主要部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和重要奠基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文字产生之前,原始社会人们在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即已开始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
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在后来的一些古籍中保存了一些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1中0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可能就是原始的猎歌。
《淮南子》《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则是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表明最迟在商代中期已经有了比较定型的文字。
文字的出现,为人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便于保存和传播的载体。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经有一些带有文学意味的文句。
但甲骨卜辞主要是占卜的记录,一般较简略,当时人们运用文字的实际水平当不止于此。
商周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还有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
在属于西周时代的铭文中,已经可以见到篇幅较长,组织得很好的文章,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篇幅近500字,内容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文采。
除了这些实物材料外,以文献形式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如易经,尚书,诗经中,都保存了一些西周乃至西周之前的文学作品。
易经是产生于西周时的一部占筮书,其渊源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所画的八卦。
易经中的卦、爻辞的性质与甲骨文卜辞类似,但反映的社会内容则更丰富,并经过精心的组织编排。
其中有的卦、爻辞押韵,近似于歌谣;有的则具有叙事性,包含简单的故事情节。
尚书又称书经,是上古官方文件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其中虞书、夏书,盖后人伪托。
尚书文字古奥,有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体,内容大多为君王的文告、命令、训示等,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如盘庚,无逸,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如金滕,顾命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经部1、《尚书》:先秦称《书》,入汉始称《尚书》,又称《经书》,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
相传为孔子所删定,按虞夏商周四代,以典、谟、训、诰、誓、命等形式,记录上起尧舜禹,中经夏商周,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部分事情。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整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
称诗或者诗三百、诗三百篇,汉武帝定五经时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小部分为贵族作品;《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为民间歌谣,《大雅》全为贵族作品。
《颂》:周国、鲁国等国家的颂,大多是统治者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作品主要形式是四言。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直抒其情)、比(借物言志)、兴(托物兴辞),反应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礼记》亦称《小戴礼记》。
西汉刘向编订《礼记》一百三十篇,戴德删其繁重称《大戴礼记》,戴圣从《大戴礼记》选定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称为战国至西汉初期各种理论著作选集。
《礼记》:内容大致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技术礼、社会制度、音乐、治国思想、气候措施。
孔子(公元前551~到公元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4、《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上至周宣王二十三年(公元前805),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
共二百五十九年。
现在一般学者认为春秋末期左丘明草创,后人整理,写于战国中期以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山东肥城)。
《左传》主要记载春去湿气各诸侯国的史事及其相互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各方面代表人物,取材广。
5、《论语》:(语录体、叙事体)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以教育为主,逐渐成为封建士大夫治国的思想指导,思想核心是“仁”、中庸思想。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编先秦文学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传说时代前21世纪——前17世纪:夏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朝前11世纪——前256年:周朝其中: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前770年——前256年:东周其中:前770年——前476年:春秋前475年——前220年:战国时代特征商朝:鬼神崇拜的时代周朝:理性时代。
敬礼重德。
“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和谐典雅,温柔敦厚战国: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第一章神话创世神话:盘古(课本35页)始祖神话:女娲(课本36页),简狄,姜嫄洪水神话:大禹战争神话:炎黄之争,蚩尤(课本38页)共工(课本42页)发明神话:神农氏,有巢氏,轩辕氏自然神话:夸父逐日(课本39页),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话的意义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文艺的起源意义: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第二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十五国风,涉及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今文三家诗:鲁、齐、韩;古文:毛诗第一节《诗经》的内容风雅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反映婚姻爱情、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郑风·子矜、召南·摽有梅、鄘风·氓表现战争徭役、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无衣、咏叹农业生产、《豳风·七月》表现日常生活(燕飨)、小雅·鹿鸣、唐风·蟋蟀抨击现实政治、王风·黍离、小雅·雨无正叙述部族历史、大雅·生民、祭祀时祈福禳灾、国风·麟之趾一、赋比兴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
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
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
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
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
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
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
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1.建安风骨与时代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
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
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
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
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 (2)
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
沈约——理论贡献最大 谢朓——创作成就最高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 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 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 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 令王吉家里。卓文君,是
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
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 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 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三、两汉乐府诗及东汉文人诗
1、两汉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辉煌的 里程碑。
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代表作:《上邪》《孤儿行》《妇病行》《东门行》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 作品,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意义:实现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
——《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
四、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文学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后的文学创作,以曹操、 曹丕、曹植三父子为中心。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 山水诗。
曹丕《典论·论文》——我国文学批判史上第一篇专门性 的论著。
曹植——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从此而来。
西汉时期 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刘歆
3、东汉时期
班固——《两都赋》——奠定了他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张衡——《归田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 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
历史文选66
1、《尚书》现存最古史书,主要记载上古帝王的言论,春秋时孔子辑录删定,定为百篇,它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经孔子按朝代编排后,同时也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而《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前的地理知识因此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优点:史料价值高,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开纪事本末,书志,编年史之端·不足:只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2、《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晋代始称此名,《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冢周书》(实际并非汲冢所出),相传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故不入六经。
作者不详。
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
今本全书10卷,正文70篇,其叙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
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性质各异。
3、《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儒家经典“六经”之一。
编年体春秋史。
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优点:史料价值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世效法者甚多缺点:记事太简单,不易理解。
4、《左传》: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优点:(1)保存了大量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史书;(2)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把周王室与一般诸侯国同等看待,与春秋尊周思想不同;(3)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4)描写人物生动细致,特别善于写战争,描写战争不单着眼于军事行动,而着眼于政治,注意战争的性质,注意争取与国的援助主义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不单纯的把战争当作军事行动问题,而首先看作政治问题。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二章西汉——中国封建社会第一 个鼎盛时期
(前206刘邦建汉——24新莽亡) 特点: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奠定疆域 奠 定制度 世系: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景帝 武帝 昭帝 宣 帝 元帝 成帝 平帝 哀帝 主要焦点:人物评价 农民战争 社会性质 前期:三大矛盾 武帝以后:三大矛盾 王莽改制的评价与争论
参考书目
1、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3、唐长孺:《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1955年。 4、唐长孺:《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1959。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中华书局 1963年。
4.楚汉战争
项羽,旧楚名将项燕之孙,在吴县(今苏州) 与其叔叔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率8000子弟 兵渡江北上,不久,在巨鹿(今河北平乡)与 秦军主力决战,渡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九战九捷,名声大震,成为诸路义军的领袖, 后坑杀秦军降卒20万人于殷墟(河南安阳)。 刘邦,沛县(河南?山东?)亭长,(传说 “高祖斩白蛇起义”,汉崇火德,以火克 水?),响应起义,投入项梁军中。后奉命西 击秦。直捣咸阳,推翻秦朝。
修筑长城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的万里长城。三次大规模修,第一次是 秦始皇,第二次是汉朝,第三次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的都算上,全长有10万,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50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开5尺道。 对匈奴的战争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宋〕朱熹:《诗经集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年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 2000 年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1966赵沛霖:《兴的源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汉〕刘向集录、高诱注:《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社, 1987 年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 1986 年程树德:《论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年〔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聂石樵:《楚辞新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年汤炳正:《屈赋新探》,济南:齐鲁书社, 1984 年姜亮夫:《楚辞通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汉〕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书店, 1986 年影印《诸子集成》本朱一清、孙以昭:《司马相如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费正纲、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年影印本〔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逯钦立编:《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北京:中华书局, 1955 年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年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汪绍盈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明〕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江文通集汇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清〕倪璠注许逸民点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袁光英、刘寅生整理标点:《水经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钱志熙:《魏晋诗歌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年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 1996 年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唐代文学参考书目文献类:文苑英华【宋】李昉等中华书局 1966 年影印本唐文粹【宋】姚铉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全唐文【清】永瑢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影印本全唐诗【清】曹寅中华书局 1979 年版河岳英灵集【唐】殷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唐人选唐诗新编本杂咏诗【唐】李峤佚存丛书本陈拾遗集【唐】陈子昂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0 年版张说之文集【唐】张说文物出版社 1982 年版李太白全集【唐】李白中华书局 1977 年版钱注杜诗【清】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刘随州集【唐】刘长卿四部备要本刘禹锡集【唐】刘禹锡中华书局 1990 年版元稹集【唐】元稹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白居易集【唐】白居易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柳宗元集【唐】柳宗元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皇甫持正集【唐】皇甫湜四部丛刊初编本孟东野诗集【唐】孟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李文公集【唐】李翱四部丛刊初编本吕衡州集【唐】吕温四库全书本樊川文集【唐】杜牧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樊南文集【唐】李商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玉溪生诗集笺注【清】冯浩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温飞卿诗集笺注【明】曾益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皮子文薮【唐】皮日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禅月集【唐】贯休四部丛刊初编本罗隐集【唐】罗隐中华书局 1983 年版韦庄集【唐】韦庄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李太白年谱【清】王琦中华书局李太白全集附录本李白年谱安旗齐鲁书社 1982 年版刘禹锡年谱卞孝萱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玉溪生年谱会笺【清】张采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杜牧年谱缪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刘禹锡评传卞孝萱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柳宗元传论孙昌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四库全书本旧唐书【五代】刘眴中华书局 1975 年版新唐书【宋】欧阳修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通典【唐】杜佑中华书局 1989 年版唐会要【宋】王溥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唐鉴【宋】范祖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影印本唐方镇年表【清】吴延燮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长安志【宋】宋敏求中华书局 1990 年宋元方志丛刊本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中华书局 1983 年版大唐新语【唐】刘肃中华书局 1984 年版唐国史补【唐】李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唐摭言【唐】王定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唐语林【唐】王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诗话类:岁寒堂诗话【宋】张戒中华书局 1983 年历代诗话续编本诸家老杜诗评【宋】王回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杜甫诗话校注五种本唐诗品汇【明】高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唐音癸签【明】胡震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艺苑卮言【明】王世贞中华书局 1983 年历代诗话续编本诗薮【明】胡应麟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艺概【清】刘熙载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石州诗话【清】翁方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历代诗话【清】何文焕中华书局 1981 年版今人研究著作:柳文指要章士钊中华书局 1971 年版寒柳堂集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唐代政治史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中国思想通史候外庐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唐代后期儒学张矅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隋唐史岑仲勉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年版唐人行第录岑仲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2 年版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 1984 年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中国散文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唐诗学引论陈伯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8 年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忠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唐诗通论刘开扬巴蜀书社 1998 年版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大历诗风蒋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晚唐诗风任海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唐诗史许总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唐诗体派论许总文津出版社 1994 年版唐诗汇评陈伯海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唐代诗人从考傅璇琮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中华书局 1987 至 1991 年版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辽海出版社 1998 年版唐代文史论从卞孝萱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赵昌平自选集赵昌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唐代文学从考陈尚君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王维新论陈铁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杜甫评传莫砺锋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杜牧论稿吴在庆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台】傅锡壬台湾东大图书 1984 年版严耕望史学论集【台】严耕望联经出版公司 1991 年版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文镜秘府论【日】弘法大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美】杜维明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是兴修水利所费甚巨。“作者数万,各历二三朝, 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 除本篇记载之外,还可 参看《河渠书》。 五是救荒赈灾,动辄“其费以亿万计,不可胜数。” 六是富豪奸商垄断商品,囤积居奇,将财富用于自已 的奢侈生活而不为国家的财政开支出力,追求个人利 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平准书》中记载的卜式是一 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 助费”,他还多次将财物捐给国家。可是,虽然他被 树立为“模范人物”,“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愿 意为国家贡献财物的人极少
第一节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谈。汉武帝时的太史令。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前86或90年) 写作时间:前104年,中经李陵之祸,前后大 约15年。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古代史上著 名的史学双子之一。
历史考察与《史记》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 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 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 归。” 司马迁注重社会历史考察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对其史 学思想和《史记》的写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肖黎 先生总结为:第一,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采 访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第二,“司马迁在 游历中掌握了大量的、生动的历史材料。” 第三, “这次漫游活动对于形成司马迁的写作风格,也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第四,“培养了司马迁热爱山河、 热爱祖国的感情。”。
秦灭六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秦内史腾俘韩王安。 公元前228年,王翦灭赵,燕推行荆轲刺秦计划。 公元前225年,水淹大梁,灭魏。 公元前222年,王翦、蒙武俘楚王负刍,楚亡。 公元前222年,灭燕、赵。王贲攻取代地,俘代 王嘉。 公元前221年,王贲、李信,齐王建投降。
焚书令---前213年(始皇34)
《史记· 平准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馕, 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 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 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 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 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 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 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 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 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 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 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内容上:汉武帝以前的内容多采用《史记》旧 文,是为继承; 增载了许多诏令、奏疏、对策、著作和书信, 是其发展; 续写了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编篡方法上:比《史记》整齐和严密,《史记》 列传的篇目,无一定的标法。 《史记》有的以姓标,有的以姓名标,有的以 官名标,有的以爵名标,不统一。 《汉书》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 再少数民族外国传;各传名称,概以姓或姓名 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 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 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 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 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 被戮,岂有悔哉?
儒家学说的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2)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3)尊孔子为师 (4)主张德治和仁政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无 逾矩。 《论语· 为政》
独创体例,后世宗法。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具有世界史的 性质。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 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少数 民族以及各色重要人物的材料,莫不涉及。 识见高明。记载翔实。 论人评事,公允科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 文笔生动,语言精练,是古代传记文学的名著。 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坑儒”实质辨析
韩众、侯生、卢生、徐福都是方士,其群体是 方士群,460多人中,主体是方士。 始皇愤怒的原因,“坑儒”之原因不是任何政 治主张或学术争论。 间接证据 《贾谊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毁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器聚 之咸阳。
“焚书与坑儒”
《剑桥中国秦汉史》一个虚构的传说。
1、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 版社1963年版。 2、肖黎《司马迁评传》,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年版。 3、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史记平准书》讲读
《平准书》所述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 实际上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 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 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 决自身财政危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 卖官爵和卖复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 展到平准法的确立)、强制征商等,对于整个 封建制度,这是一个探索过程,也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教益。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观的变化是纪传体史书产生的重要因素。 春秋以来,天命、鬼神思想衰退,“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想发展。七国之间的强弱变化无一不说明人的主观 能动性作用。 2、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不大集中体现一个人一生的贡 献。史学要发展,体例要创新。 3、纪传体-----以记载各类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便于突出各类人物的活动,从中总结得失、经验、 教训。纪传体史书正是适应了秦汉时代的要求。 4、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奋斗。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祠墓
《史记》的注释
三家注:南朝宋人裴姻《史记集解》;唐司马 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今人张大可《史记研究》
秦始皇本纪
《史记· 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 按照年月的顺序,编写历代帝王在位时期发 生的主要事件,并冠于他们出生到即位的简 历,就是“本纪”。其性质类似全书的大纲。 在这篇《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我国第一个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 皇一生的历史,大体上反映了秦始皇的功过。
《史记 · 儒林列传》:焚诗书,以坑术士,六 艺从此缺焉。 《汉书 · 儒林列传》:燔诗书,杀术士,六学 从此缺焉。 引起误解的表面原因:诸生皆颂法孔子。
思考题:参考书
名词:纪传体、史记三家注 司马迁、褚少孙 试述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原因 分析《史记》的编著宗旨、体例、内容和成就 翻译《史记· 秦始皇本纪》第三、第四段。 如何评价秦朝的“焚书” 辩证秦始皇“坑儒”之实质
《史记》的体例与内容
记事时间: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首尾约 三千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十二本纪;2、十表;3、八 书;4、三十世家;5、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五十 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的五种体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 完整的史书体例,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
《史记》的成就
文学上:黄庭坚:久不读《汉书》,便觉俗气 逼人;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语,语言亦无 味也。 注释:唐代颜师古《汉书注》 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 今人杨树达《汉书管窥》
《汉书艺文志》选读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 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 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 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 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 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中国历史文选(二)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及选读
第二编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 绍及选文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序言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时期。主 要标志有二: 1、是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司马迁的《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又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书确立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 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 以吏为师。
“焚书”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 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 秦始皇焚书这件事的起因,是关于淳于越提出 要恢复分封制引起,而不是其他原因,所以, 在事情起因上秦始皇焚书,不是为了愚民。
2、史学独立。经史分家,史学独立,取得仅次
于经学的地位。史官职责明确,陈寿为西晋著作郎,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专职史官。 重要历史资料: 1、纪传体史书; 2、编年体史书; 3、方 志地理书; 4、简册类:《睡虎地秦墓竹简》、 《流沙坠简》、《居延汉简考释》等;5、政治哲学 著作:《春秋繁露》、《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