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检测答案
六国论课本练习题答案
![六国论课本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d25d6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f.png)
六国论课本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一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首要原因是什么?A. 六国相互攻伐B. 六国的地理环境C. 六国的内政腐败D. 秦国的军事实力答案:A2. 根据《六国论》的论述,以下哪一项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A. 六国之间缺乏团结B. 六国的国力弱小C. 六国的外交策略失误D. 秦国的统一战略答案:B3.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句话的意思是?A. 六国用土地来讨好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只会越烧越旺B. 六国用土地来对抗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毫无作用C. 六国用土地来交换和平,但秦国的野心无法满足D. 六国用土地来换取秦国的援助,但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答案:A二、填空题1. 《六国论》是_________所著,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苏洵2. 作者在文中提到,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_________”,即六国之间相互攻伐,没有团结起来。
答案:以地事秦3. 作者认为,如果六国能够“_________”,那么秦国就无法轻易地统一六国。
答案:合纵三、简答题1.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指的是哪六个国家?答案:《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2. 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首要原因是六国之间相互攻伐,缺乏团结,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盟来对抗秦国。
此外,六国在外交策略上的失误,如以土地事秦,也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
四、论述题1. 论述《六国论》中作者对于六国灭亡的深刻见解,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答案:《六国论》中,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认为六国之间缺乏团结,相互攻伐,导致秦国能够逐个击破。
作者的观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敌时,团结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今世界,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强调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六国论》知识检验与答案
![《六国论》知识检验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2bf77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8.png)
《六国论》知识检验与答案
一、选择题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 《六国论》的作者是?
- A. 孔子
- B. 孟子
- C. 荀子
- D. 韩非子
{答案:D. 韩非子}
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 A. 齐、楚、燕、韩、赵、魏
- B. 齐、楚、燕、韩、齐、赵
- C. 齐、楚、燕、韩、秦、赵
- D. 齐、楚、燕、韩、赵、秦
{答案:A. 齐、楚、燕、韩、赵、魏}
3. 《六国论》认为,灭亡六国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形不利
- B. 兵力不足
- C. 政治腐败
- D. 外敌入侵
{答案:C. 政治腐败}
二、简答题
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六国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的灭亡,表面上看是地理、兵力、外敌等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君主无道,政治制度不合理,导致国家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君主的?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君主普遍存在昏庸无能、政治腐败、宠信奸臣、荒废国事等问题,是导致六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
3. 《六国论》对于后世的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答案:《六国论》提醒后世国家治理者要注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加强中央集权,严惩腐败,选拔贤能,以民为本,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
以上就是关于《六国论》的知识检验与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六国论》检测及答案
![《六国论》检测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12dd3a852458fb760b563f.png)
《六国论》检测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苏洵,字_______,号__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著有_________(文学集)。
《六国论》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弊在赂.()秦革灭殆.()尽思厥.()先祖父胜负之数.()洎.牧以谗诛()如弃草芥.()暴.霜露()日削.月割()咽.喉()3.解释下列加点词弊.在赂秦:___________率.赂秦耶:_________________非兵.不利: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____始速.祸焉: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李牧连却.之:_________后秦击赵者再.:_______________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颠覆与.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 _五国既.丧:_________________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_______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苟.以天下之大: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4.找出并解释通假字暴霜露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5.解释下列多义词(1)为以荆卿为计____________ 邯郸为郡____________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2)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3)兵非兵不利__________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4)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此言得之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5)率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____________瑜等率轻锐继其后______________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__子路率尔而对曰__________________6.找出并解释活用的词语。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a4ac5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b.png)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弊在赂.秦lu ò 思厥.先祖父ju é 抱薪.救火x īn B .暴.霜露b ào 如弃草芥.ji è 胜负之数.sh ù C .燕.赵之君y ān 洎.牧以谗诛j ì 倘.与秦相较t ǎn ɡ D .为.国者w èi 革灭殆.尽d ài 日削.月割xu 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B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C .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D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胁迫,挟持1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 .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四、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B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数:数落,列举 C .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 D .故受命而弗辞.辞:拒绝14.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A .①④⑤B .②④⑥C .②③⑤D .①④⑥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B .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C .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D .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1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1.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004北京卷2.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2006浙江卷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2007上海卷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2008山东卷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2008上海卷6.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7.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2013年浙江卷8.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9.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对啊;解析:选C;爱:喜欢的人;解析:选D;②是说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给燕王写信的原因;解析:选C;“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答案: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参考译文: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向燕惠王献上自己的书信,信中道:“我不才,没有铭记先王的教诲,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又深恐回燕会获得杀身之罪,以至损害先王的明鉴和您的仁义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如今您派使者数说我的过失,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先王为什么要厚爱、任用我的缘由,同时也怕您不明白我为什么要事奉先王的用心,所以大胆写信回答您;我听说过,贤明圣哲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自赐给亲近的人,而只把它赐给功劳多的人;不拿官职赐给所爱的人,只把它给予足以胜任的人;所以,能够在考察后,认为对方确有才能,才授予官职,这样的君主,才是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的君主;考量对方的德行,认为可以结交然后才和他结交,这样的士,才算是能够树立名声的士;我就自己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行为措施,有高出当时一般君主的理想,所以我在持魏节出使燕国时,能被燕国察知、了解;先王对我过分抬举,把我从众宾客之中提拔起来,让我担任亚卿;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蓄积得很久很深的仇恨,我没有度量力量的轻微薄弱,想找齐国报仇;’我回答道:‘齐国有争夺霸业的经验和争战屡胜的优势,影响至今,不可轻视;同时,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而汇合天下诸侯各国来对付它,没有比直接联络赵国更好的了;会约楚、赵、宋三国戮力同心,四国一起攻打它,齐国一定会大败的;’先王以为这个意见对,就交给我符节,叫我往南出使到赵国;到完成使命回来报告后,便起兵同诸侯各国一起攻打齐国,取得大胜;而且轻装精锐的士卒,直捣齐国的国都;齐湣王逃遁到莒地,仅仅保全住自己的一条命;珠玉、财宝、兵车、铠甲以及珍贵的器物都收到燕国来了;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得上先王的了;先王以为志愿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割地而封赏我,使我能得到相当于小国诸侯一样的地位;我不才,自认为接受先王的指令教诲,可以侥幸而无罪过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辞让;我听说贤明圣哲的君王,建立起的功业不会废弃,所以把它记载于史书,有先见之明的人,成就了盛名而不会败坏,所以能被后世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服具有万乘兵车的强国,得到齐国八百年累积的财富,到了去世之时,他的遗教没有衰歇,上述种种功勋,都可教育后世,作为后代的榜样;我又听说,善于创始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的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以往伍子胥的意见被阖闾采纳,所以阖闾能远征郢都;夫差却不是这样,相反他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革囊里,抛到江中;吴王夫差没有觉悟到子胥劝他灭越的意见具有先见之明,可以建立大的功业,所以把子胥的尸体抛到江中而不知道后悔;伍子胥呢,没有早早看到阖闾和夫差二王胸怀度量不同,所以被抛到江里还不知改变;免于杀身之祸,保全过去的功劳,以表明先王知人善用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受诋毁、侮辱性的诽谤,致使先王明鉴之名毁坏,这是我最为不安的;面临无法预料的重罪,又想侥幸助赵伐燕以自利,这种不义的事,我是决不敢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我虽不才,却多次承受过君子们的教诲;恐怕您听信左右人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大胆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想吧”答案:1高校:高校招生应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不应只盯奥赛金牌;2家长: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全面发展或“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7f3b3a610661ed9ac51f36b.png)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第7篇《六国论》(解析版)
![第7篇《六国论》(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34a9a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d.png)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7篇《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9cec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f.png)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42248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f.png)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df98b35727a5e9846a6125.png)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百倍..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57676e33687e21af45a947.png)
六国论试题一、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此言得之4、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其实百倍9、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重点词语四、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2、不能独完3、义不赂秦4、李牧连却之5、用武而不终也6、礼天下之奇才五、一词多义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此言得之③诚不得已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其势弱于秦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⑦洎牧以谗诛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文言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破灭之道也3、举以予人4、斯用兵之效也.5、赵尝五战于秦6、洎牧以谗诛7、并力西向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10、苟以天下之大七、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八、重点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九.默写1、六国破灭,,,。
《六国论》检测与答案
![《六国论》检测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eafc62b84ae45c3a358c0f.png)
《六国论》检测与答案【课文检测】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破灭之道.也(途径) 2.始速.祸焉(招致)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依附) 4.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5.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理数,这里指命运)7.日.削月.割(每天,每月)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9.率(1)将率不能则兵弱(《荀子》)(名词,主将,通“帅”)(2)遂率子孙荷者三夫(《愚公移山》)(动词,率领、带领)(3)大率用根者,若取宿根,须取无茎叶是采,则津泽皆归其根(《采草药》)(副词: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大都、大体,有时“大率”连用)(4)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副词,表范围,一律、都、全)10.殆(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形容词,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时(副词表约略。
几乎、接近、差不多)(3)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动词,疑惑不解)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来)于其势弱于.秦(介词,比)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赵尝五战于.秦(介词,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三、分别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古今意义的字词的古义。
1.秦以攻取..之外(用战争夺取)(攻打并夺取)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这实际上)(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3.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父亲的父亲)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5.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不可以,不被允许)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例,老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四、翻译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96bf2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e.png)
《六国论》练习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2.下列各组句子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相继。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4.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6.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洎牧以谗诛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9.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六国论》(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六国论》(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d17c9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33.png)
《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赂厥棘芥嬴卿殆咽(二)情境默写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5488e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f.png)
《六国论》检测卷一、选择类1.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②⑤/③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始速祸焉速:招致。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六国论》自我评估题目(附解答)
![《六国论》自我评估题目(附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cdc7fc4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1.png)
《六国论》自我评估题目(附解答)第一部分:理解与分析1. 描述《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六国论》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作者是孔子的弟子荀子。
它主要探讨了六个国家的政治治理方式,并提出了君主制的优越性。
论点包括:君主应当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六国中只有齐国符合这一标准;君主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福祉,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君主应当实行法治,以确保公正和秩序;君主应当坚持外交政策的稳定和谨慎,避免无谓的战争。
2. 荀子在《六国论》中对于君主的要求是什么?荀子认为君主应当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
他应当关心人民的福祉,重视农业生产,实行法治,以确保公正和秩序。
君主还应当稳定和谨慎地处理外交关系,避免无谓的战争。
3. 荀子认为六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最符合君主的要求?荀子认为齐国的政治体制最符合君主的要求。
齐国的君主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福祉,实行法治,稳定和谨慎地处理外交关系。
第二部分:评价与反思1. 你认为《六国论》对于现代政治思考有何启示?《六国论》提出了君主制的优越性,并强调了君主应当具备的领导能力和责任。
这对于现代政治思考有以下启示:领导者应当注重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关心人民的福祉;政府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法治和公正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外交政策应当稳定和谨慎,避免无谓的战争。
2. 你认为《六国论》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适用?《六国论》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尽管社会和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仁德、领导能力、公正和稳定等原则仍然是有效的。
然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变革。
3. 你对《六国论》有何批评或建议?《六国论》是一本古代文献,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治理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忽略了民主制度和人权等现代政治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结合当代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六国论》检测练习答案
![《六国论》检测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f912431126edb6f1a10a8.png)
《六国论》检测练习答案一、知识归纳(一)知识归纳——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
译作: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译作:读yàn,满足。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无”通“毋”,译作:不,不要。
(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译作:如果(二)知识归纳——词类活用⑴不能独完形→动,译作:保全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名→动,译作:作战,打仗⑶以地事秦名→动,译作:侍奉⑷义不赂秦名→动,译作:坚持正义⑸始速祸焉形→动,译作:招致⑹李牧连却之使动,译作:使……退却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动,译作:坚持到底⑻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动,译作:礼遇,礼待⑼日削月割名→状,译作:每日 / 每月(三)知识归纳——古今异义⑴其实百倍今义:实际上古义:那实际情况⑵思厥先祖父今义:指父亲的父亲古义:祖辈和父辈⑶始速祸焉今义:指速度快古义:招致⑷可谓智力孤危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古义:智谋和力量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今义: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前例、旧事⑹至于颠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古义:终究,到…结局⑺后秦击赵者再今义:表示又一次古义:两次(8)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这样以后。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今义:表示条件古义:可以凭借。
(四)知识归纳——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宾语)(6)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五)知识归纳——一词多义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为: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邯郸为郡(成为,动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介词)为国者无使 (治理,动词)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武器)斯用兵之效也(军事、战争)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好象)良将犹在(副词,还)或:或曰……(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或未易量(也许,或许,连词)事:以地事秦(侍奉,动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名词)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速祸焉(才,副词)终: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故: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因此,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形容词)诚不得已(能,能够,动词)暴: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二、选择题1.A2.B3.D4.C5.B6.C(宋仁宗年号)三、翻译句子(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城,大则得城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六国论》《阿房宫赋》课堂检测题(附答案)
![《六国论》《阿房宫赋》课堂检测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aae59aa417866fb94a8e72.png)
《六国论》《阿房宫赋》复习检测题〔附答案〕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击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2.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以下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为哪一项〔〕A.而为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
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那么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兵又至矣。
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4.以下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与②意思一样,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一样。
B.①与②意思一样,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一样。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5.对以下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④/②⑤/③/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②④/③⑤/⑥⑦6.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古时候皇帝到某处叫“幸某处〞,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霁,雨后初晴)C.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抱,抱住,动词)7.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C.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燕之收藏D.①多于周身之帛缕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8.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最接近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之经营,齐楚之精英9.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含义一样的一组是( )A.①六王毕,四海一②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①戍卒叫,函谷举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C.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D.①豪俊遂并起而亡族矣②族者也,非天下也阅读《阿房宫赋》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复习检测
一、解释虚词
之:较秦之所得(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尺寸之地”)奉之弥繁(代“奉秦之物”)侵之愈急(代赂秦之国)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标志)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
而: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战胜而得者(修饰)二败而三胜(并列)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转折)而秦兵又至矣(转折)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转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转折)
以:以有尺寸之地(才,表承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洎牧以谗诛(因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举以予人(用来)
二、古今异义词
其实
..祖辈与父辈..百倍它的实际数目祖父
智力
..旧事,成例
..孤危智谋和力量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大.则得城形作名,大的方面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并力西.向名作状,西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作动,自取下策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地
四、判断以下句式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五、实词解释
六国互.丧彼此,交互率.赂秦耶都、皆盖.失强援因为举
思厥先祖父奉之弥.繁愈.急更加与
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六、阅读
1. A 【A 亡—失去】
2. B 【A 介词,凭借/相当于“而”,表修饰 B 结构助词,的 C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 代词,代“诸侯之所亡”/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3. D 【A 定语后置 B 宾语前置 C 被动句 D 判断句】
4. C 【“暴霜露,斩荆棘”没有运用夸张手法,“尺寸之地”处夸张】
5.D【当,同“倘”,如果】
6.C【A 助词,的/动词,到、往 B 介词,用、拿/ 连词,来 C 都是转折 D 介词,对,向/介词,比】
7. A【A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
三. 翻译
(1)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2)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3)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策略,才招致祸患。
(4)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使秦军退兵。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的都城邯郸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抵抗而不能坚持到最后。
(5)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革除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6)有这样的势力,却被秦国积久而形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趋向灭亡。
(7)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