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规范与国家章程

合集下载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在现代社会中,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和适合范围,对于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共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宪法1.1 宪法的概念和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规范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力,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章程。

1.2 宪法的修订和解释宪法的修订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程序,通常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表决。

宪法的解释由最高法院或者宪法法院进行,以确保宪法的权威和稳定性。

1.3 宪法的保障和监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所有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公民可以通过宪法保护机制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监督政府和法律机构的行为是否合宪。

二、法律2.1 法律的种类和制定法律是国家权力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机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等,根据不同的领域和对象制定。

2.2 法律的适合和效力法律具有普遍适合性和强制性,所有公民和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法律的效力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宪法和是否经过合法程序的制定。

2.3 法律的解释和执行法律的解释由司法机关进行,以确保法律的适合和一致性。

法律的执行由执法机关负责,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效果。

三、法规3.1 法规的定义和分类法规是由国务院或者地方政府制定的具有行政性质的规范,是对法律的具体细化和补充。

法规分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

3.2 法规的适合和效力法规具有具体性和灵便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法规的效力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上位法的规定和是否合法制定。

3.3 法规的解释和实施法规的解释由相关行政机关负责,以确保法规的适合和一致性。

法规的实施由相关部门或者机构负责,确保法规的执行和效果。

四、规章4.1 规章的概念和作用规章是由政府部门或者行政机构制定的具有具体性的规范文件,是对法律和法规的具体细化和实施细则。

1.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谈谈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理解?
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来之不易!
中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指出: 一九一一年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导构地的位关集系方中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
的划分,遵循在中央中的央统和一地领方导的下国,家充机分构发职挥权地的方划的分,主遵动循性在、积
极在性中的央原与则地;方国家 中集央的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 在机国构家的机关关系内方部面作出积决极策性、的决原定则时,民实主行民主集中制。
登(记1等),国致使家税权货力流失必近须百在万元宪。法王某和终法因律受贿限罪定和滥的用范职围权罪内被行判处驶有。期
徒刑五年,并被依法追缴违法法所无得授。权不可为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职 权?
部分官员的”推诿“、”扯皮“现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 履(2行)或国者家不机认关真及履其行工职作责人,员致必公须共依财法产行、使国权家力和、人履民行利 益职遭责受,重不大得损 懈失 怠的 、行推为诿。。
(2)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不得懈怠、推诿。
法定职责必须为

第10课 治国安邦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10课  治国安邦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10课 治国安邦总章程 课
第一节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某市进行旧城区改造,许多房屋面临拆迁。 某市进行旧城区改造,许多房屋面临拆迁。张某 有私房一处,也在拆迁的范围内。 有私房一处,也在拆迁的范围内。因为就拆迁补偿 的有关事宜同开发商没有达成协议, 的有关事宜同开发商没有达成协议,张某不同意拆 后来,开发商见事情拖得太久,耽误施工进程, 迁。后来,开发商见事情拖得太久,耽误施工进程, 就派来铲车要强行拆除张某的房子。 就派来铲车要强行拆除张某的房子。张某手拿一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站在自家房前,挡住铲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站在自家房前,挡住铲车, 大声呼喊: 大声呼喊:“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 律保护。你们这样做是违反宪法的! 律保护。你们这样做是违反宪法的!”开发商的工 作人员气愤地说: 快让开!宪法算老几? 作人员气愤地说:“快让开!宪法算老几?我们是 根据市里的拆迁条例来办事的。 张某说: 根据市里的拆迁条例来办事的。”张某说:“宪法 刚刚修改过, 刚刚修改过,你那个市里制定的拆迁条例和宪法不 不能算数。 工作人员说: 市里搞拆迁, 符,不能算数。”工作人员说:“市里搞拆迁,本 市的拆迁条例不算数还有什么算数? 市的拆迁条例不算数还有什么算数?”双方一直纠 缠不清。 缠不清。 1、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3、宪法之所以被称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因 为: 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②宪法规定 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③依法治国的党 和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宪法规定了 国家生活中的重点问题 ⑤宪法具有最高的 法律效力 ⑥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 更为严格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⑥
看材料, 看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依据宪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定了《 材料一:依据宪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法》 国刑法》。 依据宪法第103条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条规定, 依据宪法第 条规定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材料二:2003年5月14日,一份题目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 材料二: 年 月 日 一份题目为“关于审查《 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 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制工作委员会。建议书中提出, 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 法制工作委员会。建议书中提出,“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 布的仍在使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布的仍在使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 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 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 经过审查,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 经过审查, 2003年6月18日,国家正式废除了与宪法有关规定相抵触的 年 月 日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2、阅读两段材料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两段材料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权力的运行方式。

它是国家政权组织的根本依据,是国家法律制度的总章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1. 国家主权原则:宪法确立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国家对内具有最高权力,以及对外行使独立的主权。

2. 人民主权原则:宪法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的意志是最高的意志,宪法赋予人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3. 全民平等原则:宪法保障全体公民的平等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4. 法治原则:宪法确立了法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集中统一原则: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应基本集中统一,增强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二、宪法的主要内容:1. 国家机构和权力运行: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与权力分配。

包括国家的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各级国家机关的职权划分以及国家安全机构的设置等。

2. 全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财产权等。

宪法同时也规定了这些权利的限制和保障措施。

3. 社会主义制度: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 经济制度和发展方向: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保护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 文化事业和教育体系: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信仰、学术、艺术等自由,推动国家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 地方自治和民族平等:宪法规定各级地方自治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自治权,自负盈亏,管理本级事务。

宪法还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各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7.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宪法的法律地位、法律的效力、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等。

8. 国家安全和国防:宪法确保国家的安全,规定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军队的功能,保障国家的安全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一般格式:1. 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标题通常位于文档的最上方,使用较大的字号和粗体字体,以突出显示。

2.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宪法的制定背景、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

前言通常以“前言”作为标题,紧接着是正文的开始。

3. 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文部分包含了多个章节和条款,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总则。

该章节规定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的性质、国家机构的性质和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该章节详细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等,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该章节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等。

第四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该章节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力划分、地方的自治权等。

第五章,法律和法律制度。

该章节规定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内容。

第六章,宪法的解释和修改。

该章节规定了宪法的解释和修改程序,以及宪法的保护等。

4. 结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结尾,标明宪法的名称和国家的名称。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格式通常包括标题、前言、正文和结尾部分。

正文部分包括总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法律和法律制度、宪法的解释和修改等章节。

这种格式旨在清晰地呈现宪法的内容,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宪法的规定。

宪法 法律 法规 规章

宪法 法律 法规 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法治国家的基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总章程。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规范公民和组织的行为。

法规是由国务院或地方各级政府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规章是由各个部门依法制定的具有特定约束力的规范。

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总章程。

它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制定和修订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和公民的公投等。

宪法的内容通常包括宪法的序言、总纲、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权力分配、宪法修正等。

二、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规范公民和组织的行为。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通常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负责,例如国家的立法机关可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的内容通常包括法律的名称、适用范围、法律的目的和原则、法律的具体规定、法律的实施和追究责任等。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三、法规法规是由国务院或地方各级政府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规的制定和修订通常由国务院或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机关负责。

法规的内容通常包括法规的名称、适用范围、法规的目的和原则、法规的具体规定、法规的实施和追究责任等。

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四、规章规章是由各个部门依法制定的具有特定约束力的规范。

规章的制定和修订通常由各个部门的行政机关负责。

规章的内容通常包括规章的名称、适用范围、规章的目的和原则、规章的具体规定、规章的实施和追究责任等。

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必须符合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不能与宪法、法律和法规相抵触。

综上所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法治国家的基础。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oc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oc

[科目] 政治[年级] 初二[章节] 第八课[文件] 第八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oc[标题] 第八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关键词] 教案[内容]第八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识记:宪法的含义。

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宪法规定。

我国宪法的构成。

理解;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列举我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说明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二)能力目标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或规范,初步具备识辨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

能够对照社会与生活实际,大体说明宪法对我国公民各项自由和权利的有关规定。

(三)思想觉悟目标深刻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树立宪法至念。

思想上能够认识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核心也是依宪治国,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切实做到认真学习宪法,自守宪法,热情写传宪法,勇于维护宪法。

[教学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教学难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请同学们粗读本课的课题、框题、目题、由学生将知识结构写在黑板上。

本课知识结构框架:请同学阅读第八课题下的引言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我国法律在哪些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依法治国为什么道德是依宪治国?为什么要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设计此总是的目的是:(1)使学生对本课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2)突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和宪法的最高权威概)学生并不一事实上能马上回答出不,但要道德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

)导入新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却容易使人认为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事,不如具体的法规如刑法、民法、诉论法、消费益保护法等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和使用的法律来得具体。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宪法被赋予了最高的法律地位,承载着国家的法律基本准则和最高意志。

维护宪法权威,实现国家的治理安邦,是我们每个公民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维护宪法权威,以及宪法权威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总章程,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依据。

为了维护宪法权威,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加强宪法意识的培养。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向公民普及宪法知识,让每个人都了解和尊重宪法。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学校教育、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上宪法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使宪法知识融入各个方面的社会教育中。

二、建立健全宪法解释机制,确保宪法的正确适用为了维护宪法权威,我们需要确保宪法的正确适用和解释。

建立健全的宪法解释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宪法解释机制应当包括宪法法院和各级法院的相关规定,以及宪法解释权的行使方式。

各级法院应当按照宪法解释机制的规定,正确适用宪法,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

同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宪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研讨会议和座谈会,加强对宪法的解释和解读,提高各界对宪法的正确理解。

三、加强宪法实施监督,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宪法的权威性需要通过法律监督进行维护。

各级政府和人大代表应当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宪法的贯彻执行。

同时,公民和社会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宪法的监督工作,向政府和法院举报宪法违法行为。

政府可以建立宪法监督机构,负责收集、调查和处理宪法违法行为,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管,提高宪法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四、营造尊重宪法的社会氛围,维护法治精神维护宪法权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营造尊重宪法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当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倡导宪法精神在社会各界的传播。

同时,社会组织和媒体也应当积极参与,通过宪法故事、法治知识等形式,普及宪法知识和法治观念,促进社会的法治化。

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不违反宪法精神和法律规定。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构筑了一道坚实的法律堡垒,为人民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进行辨析,并阐述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全体公民和组织行动的依据和准则。

宪法规定了国家政权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是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总章程。

它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了国家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法律——法制建设的基石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强制力和规范性,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对人民进行了行为约束和规范。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还能够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三、法规——法律的补充和细化法规是在法律基础上,由政府或者具有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行政法规。

它对法律进行了补充和细化,解决了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

法规制定了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行政程序、行政处罚等,促进了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规章——部门管理的具体规范规章是在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通过行政部门制定的具有特定适用性的管理规定。

它对法律和法规进行了具体细化,明确了部门的管理职责、操作程序等。

规章的制定使得部门管理更加具体、高效,有利于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

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维系社会秩序的大网,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人民依法行事,政府依法治理,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各行各业健康有序发展。

总结起来,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是不可或缺的法律工具,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共同营造诚实守法、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怎样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怎样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问题:怎样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答案: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和治国理政的总章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文件,它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

宪法的规定必须遵循和尊重,其他法律与宪法相抵触时,应当依宪法规定进行修正。

2. 确立国家基本制度:宪法确立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国家机构的组织架构。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原则,如国家的性质、国家主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等。

3. 明确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分配、行使方式和制衡机制。

它确保政府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防止滥权和专断。

4. 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平等权利、财产权等。

这些权利在宪法中得到了保障,不容侵犯。

5. 国家治理的总章程:宪法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文件,更是国家治理的总章程。

它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权力,明确了政府的使命和目标,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6.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保障:宪法通常包括国家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和国家的主权等规定,确保国家的完整和统一。

7. 政治体制的规范:宪法通常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

它为这些机构的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8. 法治社会的基石:宪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基石。

它确保政府权力的合法性,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总之,宪法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文书,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权力分配。

它不仅为国家的法律体系提供了法律基础,还为政府的行为和政策提供了指导。

因此,宪法被认为是国家的根本法和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在一个宪政国家中,宪法的制定和遵守是确保国家稳定和社会正义的关键因素。

宪法的基本知识

宪法的基本知识

宪法的基本知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它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保护公民权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宪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定义、特点、起源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宪法的定义宪法是一个国家正式采用的、具有最高法律地位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职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章程,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宪法的特点1. 最高法律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只有通过宪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才能修改宪法。

2. 一部总章程:宪法是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的总章程,它对国家治理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

3. 权力制约: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限制了权力的滥用,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4. 公民权利保障: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5. 法治原则:宪法强调依法治国的原则,要求国家治理必须依法进行,保障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三、宪法的起源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邦制度,城邦宪法是最早的宪法形式。

近代国家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具有里茨自由宪章和1689年《权利法案》等重要法律文件。

18世纪的美国,通过《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联邦制度和基本权利保障。

法国大革命后,1789年颁布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则为宪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四、宪法的作用1. 维护国家稳定: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力分配,为国家的政治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2. 保障公民权利: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3. 规范政府行为:宪法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运行方式和限制,约束了政府的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引言概述: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国家行为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一、宪法的定义、特点和作用1.1 宪法的定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机关组织的总章程。

1.2 宪法的特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权威性、稳定性和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1.3 宪法的作用:宪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起着法律约束和规范作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法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2.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公布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2 法律的特点: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等特点。

2.3 法律的作用:法律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对公民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益。

三、法规的定义、特点和作用3.1 法规的定义: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公布并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3.2 法规的特点:法规具有具体性、操作性和可变性等特点。

3.3 法规的作用:法规是法律的具体化和细化,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四、规章的定义、特点和作用4.1 规章的定义:规章是由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制定、公布并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2 规章的特点:规章具有具体性、局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4.3 规章的作用:规章是法律和法规的补充和细化,对特定领域的行政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

五、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关系5.1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是法律的最高法源,法律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5.2 法律与法规的关系:法规是法律的具体化和细化,法律授权行政机关制定法规。

5.3 法规与规章的关系:规章是法规的具体化和细化,法规授权行政机关制定规章。

宪法 法律 法规 规章

宪法 法律 法规 规章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法律文件,它们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行为准则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分别对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详细介绍。

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总章程。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宪法的制定和修订需要经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进行。

二、法律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并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是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公民个体行为的准则。

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关系的法律地位、经济活动的规则等。

法律的制定需要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讨论和表决,并经过国家主席的签署才能生效。

三、法规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规是对法律的具体化和细化,用于指导行政机关的具体工作。

法规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行政行为的程序和方式等。

法规的制定需要经过行政机关的研究和决策,并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和公布才能生效。

四、规章规章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是对法律和法规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用于规范特定领域内的行为准则。

规章规定了特定领域内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标准等。

规章的制定需要经过相应机构的研究和决策,并经过上级机关的批准和公布才能生效。

总结: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法律文件,它们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法规是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规章是各个领域内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行为准则,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

《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

《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立法法》是我国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程序和程序等内容。

第十三条规定着国家立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立法实践的不断推进,一些学者和专家呼吁将《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立法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效力性。

下面,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先来看一下《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内容。

这一条规定了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依法建立和实行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反映和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内容。

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家立法的基本精神和目标,是国家立法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

将《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立法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效力性。

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将《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可以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加强国家立法活动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宪法是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总章程,将《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可以更好地约束国家立法机关和立法活动,促进国家立法体系的规范化和健全化。

宪法是国家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最高规范,将《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反映和维护人民利益,增强国家法治的公正性和效力性。

将《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也是符合我国法治建设和宪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的。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和宪法进行的改革,这要求我们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更加注重法治化和宪政化。

将《立法法》第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宜上升为宪法规范,可以更好地配合和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和宪政体制改革的发展。

宪法基本原理

宪法基本原理

宪法基本原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律。

宪法的基本原理是宪法的灵魂和核心,是宪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规范原则。

宪法基本原理的确立和贯彻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首先,宪法基本原理体现了国家的主权和民主原则。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主权是属于人民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利对国家的一切事务行使民主监督和管理。

这体现了国家的主权和民主原则,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其次,宪法基本原理体现了国家的法治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宪法的权威是国家一切法律的根本。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法治原则,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机关和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再次,宪法基本原理体现了国家的平等和公正原则。

宪法规定了国家对一切公民平等保护,不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最后,宪法基本原理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宪法规定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依法治国等基本原则。

这体现了我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

总之,宪法基本原理是宪法的灵魂和核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律。

宪法基本原理的确立和贯彻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深入学习宪法基本原理,增强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促进国家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

2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人民政府 监察委员会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国家机构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的组织活
(1)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
动原则
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 (2)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翅分,遵循在中央
是违法行为。 (4)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P13) 表现 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3)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6)
(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
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正确理解宪法 是治国安邦的 总章程(P12— 13)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组织国家机构。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 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 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 (2)规范权力运行。宪法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 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 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 责任。 (2)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要求 (3)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宪法与党章的关系

宪法与党章的关系

论宪法与党章的关系【摘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党章是贯彻于党的一切活动与建设的最高准则。

从文字层面来说,宪法与党章各有权责和职能所在。

宪法旨在调整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党章旨在规范党员的行为,促进党内关系和谐。

实际上,宪法与党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宪法与党章在基本原则和重要理论上的一致性绝非偶然,宪法本身需体现党章的政治理念,由此也将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到合法化的角度。

【关键词】:宪法;党章;一致性;依法执政宪法与党章之间看似各司其职、毫无瓜葛,实则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党章的修改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因而宪法对党章的作用不容忽视;而自宪法颁布始,党章的每一次修改,其后都紧随着宪法的修正,因而党章对宪法的影响也是切实存在的。

二者之间的关联并非巧合,讨论宪法与党章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分离,更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应当立足于宪法与党章的实质,从二者的一致性出发,研究宪法与党章的关系,探寻依法执政的合理性及路径,深化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从本质上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①党章是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

一个党的党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该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任务、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权利、义务和纪律都项。

通常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党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党章是政党的宗旨和行为规范。

因而,就本质而言,而这属于两类不同的规范。

宪法属于国家法律规范并且是最根本的法律。

党章属于党内规范,也是党内规范中最根本的原则。

国家管理宪法知识点总结

国家管理宪法知识点总结

国家管理宪法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性质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是国家管理的总章程。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机构的职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基本制度、国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的性质是它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权威,是其他法律的依据和准绳。

第二节宪法的内容和主体宪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宪法的总则、国家的国体和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范围、国家的司法制度和法律制度等。

宪法的主体是全体国民,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的法律制定机关。

第三节宪法的制定和修正宪法的制定和修正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或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的。

宪法的修正必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讨论和表决,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

第四节宪法的保障宪法的保障是保护国家宪法权威的法律和政治措施集合。

宪法的保障主要包括法律保障、政治保障、社会保障和法律宰制。

第五节宪法的实施和监督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是宪法的生活化和现实化。

宪法的实施是指权力机关和各级政府机构以及国家公务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保障国家法制的实施和严肃。

宪法的监督是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实施监督的宪法性质和法律程序。

第六节对宪法的几个常见问题的看法宪法的几个常见问题是宪法在发展和完善中常见的问题。

对宪法的几个常见问题的看法是应当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然后依据法律规定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解决。

第七节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准则。

宪法具有法律上、政治上和社会上的重大作用。

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需要全社会和全国人民认识,全面理解和贯彻实施。

第八节宪法的利弊与改革宪法的利弊与改革是宪法的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宪法的改革需要经过广泛民主程序,良好的社会基础,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及时的贯彻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 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4)确认性规范
确认规范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认定,其主要意义 在于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确立具体的宪法制度 和权力关系,以肯定性的规范存在为其主要特征。 *确定性规范 *非确定性规范 例如: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 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 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 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 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 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 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 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 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 “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 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 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 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
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义务性规范

特点在于,告诉和要求宪法主体必须以积极作为的 形式履行一定的义务

例如: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 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3)禁止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是指对特定的主体或行为的一种限制, 也称其为强行性规范。这类规范对于宪法的实现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中表现了宪法法的属性。 *特别禁止性宪法规范 *一般禁止性宪法规范(较多)

(三)宪法规范的结构特点
(1)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结合成:权
利—义务性宪法规范 (2)确认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结合使用 (3)宪法规范具有弱制裁性。 (4)宪法规范具有纲领性。 (5)宪法规范稳定性。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灵魂或精神实质。
有四大原则: 1、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 4、宪法至上原则
判决理由: 1、事发地是人多的公交车站,视线较好,故撞倒原告 的人不可能轻易逃脱。按常理,彭宇应该是去抓撞 人者,而不是去扶老太太。既然不去抓肇事者而是 去救助老太太,那很有可能就是肇事者。 2、彭宇是第一个下车,从常理分析,其与高老太相撞 的可能性较大。 3、根据常理,在徐老太的家属到来后,彭宇完全可以 在言明事实的情形下,让老太太家人送其去医院, 然后自行离开。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其行为与常理 相悖。
谢谢!
4B402宿舍
然而就在彭宇准备离开时,老太 太突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她,彭 宇当然不会承认,老太太的儿子立 刻报了警。此后又一纸诉状将彭宇 告到法院,要求赔偿。本来是见义 勇为的彭宇却遇到这样的负心人, 其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可气的 是我们南京鼓楼区法院,在老太太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被彭宇撞伤的 情况下,在派出所的对彭宇有利的 笔录离奇丢失、派出所所长提供虚 假证据、被当场揭穿的情况下,在 老太太明显说谎(老太太不承认认 识当时在场的陈姓证人,但陈姓证 人当时给老太太的儿子打了电话, 有通信公司的记录为证)并被证明 的情况下,仅凭推理就判彭宇败诉, 赔偿原告四万五千多元!

3)只要你肯于站出来为好人说话,每个人都肯于 这样做,就可以了不是吗?如果好人能够得到更多 的帮助,是不是公德就回来了呢?公德自在人心, 但是更需要公德的人来站出来为讲公德的人说话。 公德必须坚持,但是更需要所有的人都能够把这种 公德变成真的自觉行动。公德心需要每个人来维护, 同时也需要每个人抢着去做。公德心需要见证人一 齐来见证,保证将社会公德的人不受伤害。同时要 求每一个人都要做到以更多人的利益为本,以更广 泛的利益为基础,为什会做出贡献。所以,讲社会 公德必要的是要从每一个人的内心你身处做起,这 个过程中,领导必须要带头,干部必须要出来主持 公道,群众必须要执行监督的功能,高层领导的精 神也必须要下达到每一个层面上,社会公德心,需 要每一个人维护,更需要全社会高度的关注。

三、宪法的基本精神
1、我国宪法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
2、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与党在初级阶段基本
路线的关系 3、现行宪法指导思想在宪法正文中的表现
事件回顾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 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 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 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 成了骨折,南京一个叫彭 宇的小伙子,主动扶起一 个摔倒的老太太,又应老 太太的儿子恳求,协助送 老太太去医院,老太太儿 子说自己带的钱不够,他 又掏出200元钱替老太太垫 付住院费。
“南京徐老太案”后遗症贻祸至今
江苏老人街头骑车摔倒长达15分钟没人扶
小悦悦事件谁是凶手? 天津车主许云鹤搀扶摔倒的王老太?

在“扶老人困境”之下,只有从彭宇案中挖 掘出全面的启示,做出深刻的反省,才能派 生出更多指向未来的积极力量——否则,跌 倒的就不仅仅是案中人,倒霉的更是日常的 道德,和我们具体的每一个人。
一个团体要 有一个章程,一 个国家也要有一 个章程,宪法就 是一个总章程, 是国家的根本大 法。
--毛泽东
一、宪法规范
是宪法结构的基本要素和最基本构成单位
(一)宪法规范涵义


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
1、目的在于重复适用,而非只适用一次。 2、通过赋予社会关系主体权利和设定相应义务的方式。实 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3、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性,并受社会占统治地位的 道德观念支持。 4、具有确定形式:(三要素)
郭巍青说:
假若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人对人就像狼一样; 没利益冲突的时候,人对人就像草木一样。 肯定是很多方面都出了问题 。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 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 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 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 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 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 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 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 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 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 影响社会。
探讨社会道德底线丧失的原因
1,传统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中 社会信任呈现空白 2,普通的民众中很多还缺乏现代意识、公共意识 3,从法律知识到应急急救技能,公民意识和技能都 还未深入人心 4,功利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5,行善有风险,道德践履未能超越利弊权衡
如何重新塑造社会公德?
*假设:宪法所拟定的适用某一行为的前提条件 *处理:行为的模式:允许做、禁止做、要求做 范的种类
授权性宪法规范
义务性宪法规范 禁止性宪法规范 确认性宪法规范
(1)授权性规范
是指既不要求宪法主体作出某种行为,也不直接禁止宪法 主体作出某种行为,而是授予宪法主体作出或者要求他人 作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权利能力或可能性的规范。 授权对象:授予国家机关职权 授予公民权利 授予社会团体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