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五大功能
森林资源
森林类型的划分
• 森林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中利用的主要对象,人们 根据其起、形态、功能等特征划分类型,由于对森 林分类的目的和依据不同,就出现了多种分类方法。 • 1、按森林的起源不同划分类型 • 通常划分为天然林、次生天然林和人工林三类。 • 2、按森林分布地带性差异划分类型 • 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 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5、按森林结构分类
• 按树种组成结构划分为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 林和由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 按林木的年龄结构划分为同龄林、异龄林; 按林龄阶段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 成熟林、过熟林。 • 按森林密度大小划分:郁闭度在0.2以上的 为有林地(即郁闭林),郁闭度在0.1—0.2 为疏林。 • 按森林形成的林冠层次或树高差异划分为单 层林和复层林。
• 中国森林除分布于上述各林区外,在广阔的西 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境内及沿河流以及 一定高度的山地也有森林分布,如新疆塔里木 河流域的胡杨林、天山、祁连山中山地段的云 杉林等。此外,在中国东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 平原、盆地和三角洲,原有天然林早已破坏, 只有零星散生的树种和小片丛林。20世纪50年 代以来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农林间种和四旁植 树。有不少的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0~15%。 这些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对农田起到很大的防护 效益,四旁植树改善并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提 供就地需要的用材、薪材和多种林产品。至 1989年,中国人工造林面积达3830万公顷,占 世界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3。
森林资源的特性
•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自然 资源的共性。也有本身的特性: • 1、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最强大的 生产力; • 2、森林资源是一种有生命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 3、森林是陆地上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库、生物基因 库、水和二氧化碳储存库; • 4、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复杂的空间 结构; • 5、森林的寿命长,经营周期长。
林业“三大体系四大地位和使命五大功能
林业四大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林业“三大体系、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五大功能”:林业的“三大体系”指现代林业建设的三大目标,即,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林业的“四大地位”是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一是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三是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四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林业的“四大使命”是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得,“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二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四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赋予林业五大功能,即: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功能。
林业“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一、“四个地位”: 1、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3、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4、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二、“四大使命”: 1、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3、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4、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三、“五大功能”:1、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2、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林业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4、林业具有巨大的保健功能,在调节人体生态机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林业具有巨大的美化功能,在树立地方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森林法讲课提纲
《森林法》讲课提纲一、森林法概述(一)基本概念:1、森林:指具有一定面积的共生的乔木,是一个以树木主体的生物群落,也是以树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林种:指根据人工林在同民经济中的不同效益划分的林分种类,分为(五大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特种用途林。
3、乔木:指高3 米以上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和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大乔木为20米,中乔木为10—20米,小乔木为10米)。
4、四旁植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及一切空地上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5、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林地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比值越大,说明森林数量越多。
(我国是15%左右,世界平均为26%)6、生物多样性: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有生命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动物约150万种,植物30万种。
7、薪炭林:即以获取薪柴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人工林的产量高,轮伐期短,燃烧性能好的刺槐、麻栎、旱柳、沙棘等乔、灌木。
8、森林经营森林经营在中国通常指为获得林木和其他林产品或森林生态效益而进行的营林活动,包括更新造林、森林抚育、林分改造、护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伐区管理等。
广义的森林经营则是指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全部管理工作,除营林活动外,还包括森林调查和规划销售、林业资金运用、林区建设和劳动安排、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等。
经营方式按经营目的...9、森林采伐森林采伐是从伐区中获取木材的生产作业。
是森林采伐运输的第一阶段,即伐区生产阶段。
内容包括伐区调查、伐区工装车等。
采伐迹地清理采伐后的林地称采伐迹地。
清理的目的是防止森林火灾、水土流失和病虫害发生,改良土壤,促进森林更新,提高木材10、森林抚育采伐森林抚育采伐是从幼林的树种和优良林木的优势地位,改善林分品质,提高木材质量,缩短森林培育期限,增强森林防护作用,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从而也可提供大量中、小径材,所以也是中间利用的手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释义:第四条
第四条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的的森林、林⽊和灌⽊丛,包括⽔源涵养林,⽔⼟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材林:以⽣产⽊材为主要⽬的的森林和林⽊,包括以⽣产⽵材为主要⽬的的⽵林; (三)经济林:以⽣产果品,⾷⽤油料、饮料、调料,⼯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的的林⽊; (四)薪炭林:以⽣产燃料为主要⽬的的林⽊; (五)特种⽤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的的森林和林⽊,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命纪念地的林⽊,⾃然保护区的森林。
【释义】本条是对森林种类划分的规定。
⼀、森林种类划分的意义。
所谓森林种类的划分,是指按照培育、保护和利⽤森林的主导⽬的为标准,将森林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森林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划分,如可以按照森林的树种、地理位置、森林的结构等许多⽅式进⾏划分。
森林种类划分的意义在于,由于森林不仅要有⾜够的数量,⽽且还要有相应的质量和合理的结构,以保证国家和社会对森林多⽅⾯的需要,因此,通过划分不同的林种,并以此确⽴不同林种的经营管理和利⽤、保护制度,来适应和满⾜国家和社会对森林的多⽅⾯的需要。
⼆、森林的具体分类。
按照本条的规定,森林分为防护林、⽤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途林五类。
1.所谓防护林,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的的森林、林⽊和灌⽊丛。
防护林对于改善⽣态环境,减少⾃然灾害,减轻⾃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本条第⼀项的规定,防护林包括⽔源涵养林、⽔⼟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护路林以及农⽥防护林、牧场防护林。
2.⽤材林。
所谓⽤材林,是指以⽣产⽊材为主要⽬的的森林和林⽊上⽤材林包括以⽣产⽵材为主要⽬的的⽵林。
在我国,⼈均占有⽊材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平,长期以来林产品的供应⼀直⼗分紧张.难以满⾜⼈民⽣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因此,⼤⼒发展⽤材林,对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活的需要,具有⼗分重⼤的意义。
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森林的三大效益之一,主要体现在五大作用:一、森林能保持水土茂密的林冠对降水有截留作用,一般情况下有20%~30%的降水量被林冠所截留。
这种截留可降低降水程度,从而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延缓地表径流过程,减少水土流失。
二、森林能涵养水源由于林木根系的作用,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当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一米深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2000立方米,所以森林被喻称为“绿色水库”。
三、森林能防风固沙森林是风沙运动和水土冲蚀的重大障碍,可降低风速、稳定流沙、增加和保持田间湿度,减轻干热风危害,在风沙为害地区保护农业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森林是农业生产的屏障。
四、森林能调节气候由于森林树冠层密集,使林内获得的太阳能辐射减少,空气湿度大,林外热空气不易传导到林内,到夜间林冠又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森林内昼夜之间及冬夏之间温差减小,林内地表蒸发比无林地显著减小,林地土壤中含蓄水分多,可保持较多的林木蒸腾和地面蒸发的水气,因而林内相对湿度比林外高。
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都有重要作用,森林每天从地下吸收大量水,再通过树木树叶的蒸发,回到大气中,因而森林上空水蒸气含量要比无林地区上空多,同时水变成水蒸气含量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在大面积的森林上空,空气湿润,容易成云致雨,增加地域性降水量。
五、森林能消除污染森林在净化大气、净化城市污水、消除噪声等环保方面作用显著,森林能吸收C02,制造O2,大气中C02通常含量为0.03%,若持续增加,即可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据测定,lhm2阔叶林在一昼夜内吸收约10tC02,释放出730kg 氧气,可供1000人呼吸,在城市里按每人每天呼吸消耗0.75kgO2计算,则人均有10m2的森林绿地即可满足需要。
森林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杀灭菌类、净化空气的功能。
据研究,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和植物,能够分泌多种杀菌素,可杀死众多病菌,因而可使森林中空气含菌量降低。
植树节的五大好处有哪些
植树节的五大好处有哪些导读:为了绿化环境,用绿色植被把我们的国土覆盖起来,倡导植树,还专门设立植树节这一天来让人们植树。
可是植树节对于我们植树有什么好处,你又知道吗,难道植树仅仅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那样简单吗?其实,植树节的好处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所带来的好处多着了,现在米其儿来告诉您植树的五大好处吧!其一,森林能够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会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这使得森林成为一座巨大的氧气库。
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
其二,森林能防风固沙。
森林可以通过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的'强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树的强大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颗粒。
实践证明,通过营造防风沙林,配合农业、水利措施,会取得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其三,森林能够保持水土。
森林能够调节径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还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减轻洪涝灾害等。
观测表明,1厘米厚的落叶层能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减少94%。
降雨导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乔、灌、草结合的固土能力却是纯草的1000多倍。
有计算表明,我国森林每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为246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3.84亿吨,保护土壤的价值达2600多亿元。
另外,森林对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灾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减缓作用。
其四,森林能够涵养水源。
森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能促进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
落雨时,有20%以上的雨量被树冠和枝叶截留,5%~10%被地面落叶和杂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内团粒结构的土壤能较快地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在水库总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其五,森林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森林是“物种之家”,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资源的最大储存库。
世界上物种的50%以上在各类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栖息繁衍。
五大森林建设行动方案
五大森林建设行动方案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和建设森林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共同任务。
为了实现交相辉映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各国纷纷制定了控制森林砍伐、加强森林保护和建设的行动方案。
本文将提出五大森林建设行动方案。
一、制定森林资源规划在森林建设之前,要制定森林资源规划,确定建设范围、建设方案和建设周期等。
规划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使建设结果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满足人类经济和生存的需要。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专家和民众的意见,打造人民参与、科学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的生长和发展离不开火灾的威胁,要想保护好森林,必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防火工作包括三个方面:预防、扑灭和监督。
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进行预防,定期组织防火演练和设备维护,提高防火意识和防火技能。
对于已经爆发森林火灾的,要迅速组织扑灭,阻止火势扩散。
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监督也是必要的,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森林防火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加强森林草原保护森林草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为了保护森林草原,必须加强草原的治理和管理。
首先要对草原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草原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草原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最后,要加强对草原的执法监管,对于违法开垦、放牧和过度利用,要严惩不贷。
四、加大森林植树造林工作力度森林的植树造林是森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工作力度,强化对植物的选育和培育,确保植树造林工作的成效。
同时也要加强森林经济的利用,鼓励民间参与植树造林工作。
五、加强森林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技是推动森林建设的强大助手,要加大对森林科学研究的投入,推动新技术在森林建设中的运用。
主要包括: 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种植的成活率;发掘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模式,创新森林产业模式,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修复与保护多功能性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将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应用到森林建设中,提高化解森林矛盾的能力,创造更为科学的生态环境。
林业专业知识笔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次生林: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自然演替形成的森林。
2、林种:根据森林的不同培育目的而区分的森林种类,我国《森林法》规定了五大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林种结构:是指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类型森林的组合构成,是森林资源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3、植物分类单位(阶元):植物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各级单位之间,有时因范围过大,不能完全包括其特征或系统关系,而有必要再增设一级时,在各级前加亚(Sub)宇,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对整个植物界分成多少门,在门下设多少纲,就其分类法不同也就不一致。
4、立地条件:在林业生产中,影响树木或林木的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总和,称为立地。
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即立地条件.5、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6、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7、林业三地位: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坐了精辟概况,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8、小班:是内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明显差别,是森林资源清查和经营利用的基本单位.9、湿地::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底层土主要是湿土;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10、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森林对大气的作用
森林对大气的作用1.吸收二氧化碳: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器之一、通过光合作用,森林中的植物将二氧化碳与水光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这一过程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2.释放氧气: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为大气提供了宝贵的氧气资源。
据统计,全球约有一半的氧气是由森林植物产生的。
森林的存在对维持地球上生物的呼吸过程至关重要。
3.平衡大气湿度: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湿度的功能。
树木通过根系吸水,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了大气中的湿度。
这种湿度调节作用可以防止土壤干旱,维持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同时也有助于形成降水,维持地球水循环的平衡。
4.保持土壤稳定:森林植物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蚀。
当暴雨或风暴来临时,森林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降水的冲击力,防止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
森林的树木、树枝和落叶可以在枯枝、叶层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中为土壤提供养分,保持土壤的肥力。
5.净化空气:森林可以通过吸收和过滤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提高空气质量。
树木表面的叶子和树皮可以吸附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
此外,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可以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化学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氮酸盐,减少酸雨的发生。
6.影响气候:森林的存在和分布对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树冠的广阔覆盖可以阻断太阳辐射直接作用在地面上,减少地表温度的上升。
同时,森林还能够影响大气环流系统,改变降水分布和强度,对降雨的输入和蒸发过程起到调节作用。
此外,森林还能够影响风速和风向,为气象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观测点。
总的来说,森林对大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二氧化碳吸收、氧气释放、湿度调节、土壤保持、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等方面。
通过维持大气成分的平衡和提供气体资源,森林对于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不仅对环境友好,也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
第一章导论1. 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学科,包括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
2. 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及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1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2 森林的特征: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 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4 森林分布的地段性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植被分布的三相地带性。
5 热带雨林的特征:热带雨林种类成分丰富、层次结构复杂。
林内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发达。
乔木具板状根,林木常有老茎生花现象。
一年四季都有树木开花结果,季相不明显。
6 温室效应:把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概述1 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增长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⑤环境污染2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对策?①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⑤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3 白花泡桐:埋条繁殖,根蘖繁殖②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④外来种引入⑥自然灾害②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④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第四章 森林的功能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①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各种灾害发生频繁;②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明显 ;③ 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④ 森林资源量少质低;⑤ 生物多样性保护遭到严峻挑战;⑥ 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⑦ 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导论:1、林学: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
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科学。
研究对象:森林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因子、森林生态群落。
2、林业:指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酸雨蔓延⑤森林锐减⑥土地荒漠化⑦大气污染⑧水污染⑨海洋污染⑩危险性废弃物越境转移4、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柴、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等。
5、我国林业的现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为18.2%,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5年公布〕。
二、森林及其分布: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的木本植物群落,同是也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同是又影响或改造环境形成的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2、森林的特征:①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②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③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④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⑤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林分的概念: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单纯林多半是在生境较差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混交林通常是在生境较好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
4、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
(1)水平地带性:①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在纬度上有规律的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主要由纬度的热量差异所致。
②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林业基础
林业基础作业一1、简要说明林业与林学的概念。
P1参考答案:(1)林业:是一项经营森林的事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
(2)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学科。
具体来说,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
2、说明我国林业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P6-7参考答案:(1)我国林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③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指导下,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的“双增长”。
(2) 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清查结果看,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环境保护观念不强,经营思想落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低下;木材供需缺口大,后备资源断档;产业素质低,产业结构、规模、布局不尽合理,经营粗放,效益不高;对林业投入的总量仍然不足;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林业科学研究、推广与信息发展滞后;财政、税收、信贷制度倾斜力度不够;林业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多变。
3、简述我国林业的发展战略。
P7参考答案:从指导思想看,“十二五”期间林业发展必须针对林业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实现兴林富民为目标,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强森林经营,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更好地完善林业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更好地凸显林业四大地位,更好地履行林业四大使命,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五大功能,努力构建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牢固基础,创建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资产评估师考试:森林资源资产认定
(⼀)林地资产的认定: 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条规定,林地的认定:郁闭度在0.2以上的乔⽊林地以及⽵林地、灌⽊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另外,某些不能定为林地资产的的林地,⽬前只能作为资源或潜在的资产存在,但随着经营条件的改变,可能转⼊资产。
(⼆)林⽊资产的认定: 林⽊资产是具有资产属性的林⽊的总和,根据森林法,林⽊资源按其功能主要可分为:⽤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途林五种。
在这五⼤林种中: 1、经济林⼀般应全部认定为森林资源资产。
因为它的产权通常较明确,并可实施有效的控制。
⽽且它以⽣产果品、油料、饮料、调料、⼯业原料和药材为⽬的,通常有较多的投⼊和较⾼的经济效益。
2、⽤材林和薪炭林的⼤部分应认定为森林资源资产,不能认定为资产的主要有: (1)产权关系不明确的⽤材林和薪炭林; (2)经营主体⽆法进⾏事实上有效控制的⽤材林; (3)⽣产条件恶劣或林分质量极差,⽆法产⽣经济效益不能作为经营对象的森林。
3、防护林较为特殊,有些防护林虽以防护效益为主,但仍可产⽣较⼤的直接经济效益,如农⽥牧场防护林、护路林等,则应该认定为森林资源资产。
其它的防护林由于其产⽣的社会⽣态效益为社会所共有,且难以⽤货币计价,它们暂时只能作为潜在的资产⽽不能直接认定为资产。
4、特殊⽤材林情况也很复杂,它的经营⽬的多种多样,它们中间有⼀部分产权明确也不能作为森林资源资产,例如:以保护军事设施和军事屏障为主要⽬的的国防林,⾃然保护区内的禁伐林等。
但有些特⽤林以培养种⼦为⽬的母树林,教学、实验林场的实验林,防⽌污染,减低噪⾳为⽬的环境保护林等在实现⽬的的前题下,仍有较⼤的经济较益,可以作为资产经营。
(三)野⽣动、植物资产的认定: 林区野⽣动植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不是⼈类劳动的产物。
传统的认识是将其作为资源来管,⽽不认定是资产。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价值发⽣了巨⼤的变化,⽽且经营⽅式也朝着多样化与综合利⽤的⽅向发展。
五大林种及定义
五大林种及定义《森林法》第四条森林分为以下五类:①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②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③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④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⑤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实施市场化的分类经营政策是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辅助措施。
我国1990年已开始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制度,为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谓分类经营,指将《森林法》中划分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重新划分。
将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最近,国家林业局从国土治理的角度,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将全国森林划分为4个区域并作出规划。
即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流域地区,大规模进行生态公益林建设;西北、华北北部、东北风沙干旱区,主体建设生态公益林,以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为核心,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主要任务是调减木树产量,分流人员,恢复植被;其他地区,以建设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为目标,按照分类经营思想规划建设生态林和商品林。
由此可见,在退耕还林的主要地区,国家计划还的主要是生态公益林。
如何把退耕还林中的公益林营造和市场机制衔接起来是个经济学难题。
分类经营与五大林种的关系:一方面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对五大林种属性作进一步归纳,把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划为生态公益林,把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划为商品林;另一方面根据五大林种精细经营和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即在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下划分为五大林种,五大林种再分解为若干小林种,形成三级分类经营体系,使其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也具有易于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时维护了《森林法》的法律效力和以法治林。
五大森林行动实施方案
五大森林行动实施方案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当前森林行动的首要任务。
为此,我们将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力度,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对违法砍伐、滥伐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推进森林植被恢复森林植被的恢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加强对退化森林的治理和恢复,推动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于天然林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保护好每一片绿色。
三、提升森林防火能力森林防火工作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急需加强的一项工作。
我们将加大对森林防火装备的投入,提升森林防火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强对森林防火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加强森林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是保障森林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将建立健全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森林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五、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森林行动的长远目标。
我们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实施五大森林行动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森林的5大功能
森林的5大功能
1、国土保安:
完整的森林,像巨伞一样,防止雨水直接冲击土壤表面,树根又能监固的抓住土壤,防止土砂被雨水冲走,减少水土之流失。
2、涵养水源:
下雨时,森林可将水分吸收到地层深处,成为地下水将雨水速度减慢,缓缓流出,免除洪患,森林可说是自然的大水库。
3、生态保育:
森林除了有植物外,还有动物,菌类等各种生物在森林
中生长繁衍,因应外界的气候变化,构成平衡的生态系,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4、森林游乐:
森林由各种植物、动物及所在之环境组成不同的梦想或雄伟或秀丽,随季节而变化,是休闲渡假的好地方。
5、木材生产:
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直接利用是长久以来的习惯,木材是公认最好的建材及器材原料,举凡居家装潢、家具,甚至造纸、薪炭皆是来自森林中的木材。
绿色长城激情跨越——访国家林业局局长、全国绿化委员会副王任贾治邦
绿色长城激情跨越——访国家林业局局长、全国绿化委员会副王任贾治邦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1年第1期文/本刊记者席涓2010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
年关岁末,“十一五”的梦想与实践即将划上句号。
此时,各行各业开始整点行装,准备再踏征程。
林业,作为应对气候环境恶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十二五”期间又将有何作为?近日,《经济》记者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贾治邦。
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十一五”是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时期,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哪些成就?贾治邦:“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五年来,全国完成造林面积3.78亿多亩,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9.25亿亩,森林覆盖率20.36%。
人工林保存面积9.3亿亩,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是防沙治沙成效显著,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五年间全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62亿亩,总体上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
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对生态状况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进行了集中治理,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是湿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建成,已有49.6%的自然湿地受到有效保护。
全国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处于稳定或稳中有升的状况。
四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得到壮大。
2009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75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我国已跃升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业成为林业第一产业的亮点,以木、竹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森林旅游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简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简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五大功能: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固碳释氧、积累养分和净化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与环境和森林生物相互作用,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统一系统。
可分为天然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生物种类丰富,层次结构更丰富,食物链更复杂,光合生产力更高,因此生物生产力也更高。
内容树木是森林中的主要植物,但也有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
森林里有很多种动物。
由于森林中的动物可以很容易地在树上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因此有很多种树栖和攀缘生物,如犀鸟、避难所、树蛙、松鼠、水貂、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
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
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
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复杂巨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和功能过程多样性等。
,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汇聚的复杂网络特征。
为了理解和揭示复杂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管理与调控,有必要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这是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个复杂巨系统的基础。
它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还需要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17 林慧琪
24 27 32 陳孟君 陸冠伶 黃莉玲
森林的生長
演替過程大致相同,陽光、 溫度、濃蔭、風雨和迅 雷、閃電,都是影響的 因素。加上時間,五年, 十年…漸至百年,改變 一直在無聲無息中緩慢 而不著痕跡的進行。一塊被採伐或被破壞過的 裸地,從亂生雜草開始,到佈滿荊棘灌叢,使 得土壤漸漸涵儲水分,而後,先驅的陽性植物 進入。一但這些陽性樹種長成大樹,濃蔭密閉 下,因為光線不足,原有的亂草荊棘便逐漸消 失,陽性職務的種子也無法在親木下繼續萌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森林的五大功能
1.國土保安:完整森林像巨傘防雨水直接 衝擊土壤,樹根緊抓土壤,減少水土流失。 2.涵養水源:下雨時,森林吸收水到地層 深處,或將雨水緩緩流出,免除洪患,是 自然大水庫。 3.生態保育:森林有動、植物、菌類等, 因應氣候變化,成平衡生態系,永續發展。 4.森林遊樂:森林由各種動、植物及環境組成不同的夢想 或雄偉或秀麗,隨季節變化 ,是休閒渡假的好地方。 5.木材生產: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木材直接利用 是長久的習慣,木材是公認最好的建材及器材原料,舉凡 居家裝潢、家具,至造紙、薪炭皆是來自森林中的木材。
1.高山岩石地約在3500m以上,樹種 以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為主。 2.亞高山針葉林分佈3000~3500m,以 台灣冷杉,玉山箭竹為主。 3.冷溫帶針葉林,分佈2500~3000m, 樹種以台灣雲杉,台灣鐵杉為主。 4.暖溫帶山地針葉林於1500~2500m, 樹種以紅檜,扁柏為主。 5.暖溫帶山地闊葉林於700~1500m, 樹種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主。 6.亞熱帶山地闊葉林.700m↓,以榕樹,筆筒樹,大葉楠為主。 7.南部熱帶海岸林,分佈恆春半島,以棋盤,蓮葉桐為主。
註:
• P2圖:血桐 • P3左上:姑婆芋的果實 • 右下:構樹 • P5圖:血桐 • P6左上:綠繡眼 • 右下:江某
替,復育出原生且多樣的環境,就是次生林了。 當耐陰樹種長成大樹,就是比較成熟的次生林 了,耐陰樹種取代了原有的先鋒樹林,此時森 林更加鬱閉,可分為第一喬木層、第二喬木層、 灌木層及複雜的草本層。林下腐葉堆積,一層 層的腐葉裡也充滿了神秘與驚訝,可能有獨角 先幼蟲,或其他生物正在長大,在這樣漸趨成 熟的森林結構中,每一吋小空間都益趨飽滿, 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生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自然保護區動物相調查摘要
●阿里、鹿林山自然保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摘要
海拔1600-2700m。鹿林山發現19種哺乳動物,臺灣 獼猴為最易見之大型哺乳動物。阿里山區發現16種 (蝙蝠除外),其中穿山甲為罕見之保育類動物。 二區哺乳動物相似度為72﹪。僅阿里山出現如山豬、 穿山甲、大赤鼯鼠和鼬獾等屬海拔較低。鳥類以阿 里山92種為多,鹿林山79種,皆以畫眉科和鶇科為 最多,相似度58﹪,鹿林山較多高海拔針葉林和箭 竹草生地之種,阿里山多中低海拔之鳥種。鹿林山 在夏、冬較多被發現,冬季候鳥過境,夏季剛出生 獨立幼鳥易看到。在阿里山區則以夏季有達78種。 兩區哺乳類與鳥類種數甚為豐富,大都造林及天然 次生林,但尚存大片原生針闊葉混合林是台灣動物 的轉換帶,物種多樣性指數應為最高。
森林,但經多年開發,原始森林並不多見。一座森 林被破壞後。若不經人干擾,慢慢再經成長、自 然演替的階段,重新復育出原生多樣的生態環境, 就是次生林。以植物分布的差異粗分,2400m以 上為針葉林,以下為闊葉林。 以台灣的一塊被破壞後的裸地,首先會大宗呈現的 是昭和草、咸豐草等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五節 芒更是其中的大宗,還有野牡丹等灌叢植物,
草本植物迅速更替,昆蟲 漸被吸引而來。很快地, 在三、五年間,漸漸有一 些陽性植物的幼苗,山麻 黃、血桐等喜光的先驅植 物。一、二年間,就能蔚 成一片濃蔭。
• 這些先驅植物,由於生長 迅速,所以材質輕軟,可 用來製木屐,火柴棒等, 也因樹皮富含纖維,可用 來製繩和造紙。隨著植物 長大,也來了松鼠、野兔、鳥類、在此覓食,築巢, 有些昆蟲也在血桐等植物上吸食樹汁,稍後江某、九 芎等先鋒林的後驅植物也開始生長,在五、六年後, 已經成了先鋒林了。樹冠遮了大部分的陽光,此時便 是耐陰樹種的生長時機了。紅楠、香楠等開始 在大樹 的遮陰下生長、這些小苗漸 茁壯,成為森林主要的構成 分子。原有的陽性草本植物 消失,耐陰的低矮草本植物 出現。先鋒林改變了環境, 容易涵養水分,逐漸自然演
至有超大喬木竄出。林內溼度很高,幽暗裡整天 幾乎不會有變化,看不到屬於陽光下燦爛艷麗 的繽紛花朵,其中群聚的數目不下百千種,一 座森林看似單純,其實不然。森林孕育生命。 棲息在其中的動物難以想像的豐富。而台灣是 熱帶與亞熱帶交界的島嶼,高溫 、多雨、季風 性強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自水平面起,陡 然直聳3000m以上的高山,上千座的山頭綿延, 且因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使得土地分化 細膩而精微,生物資源異常豐富多樣,物種演 化的繁複,密集壓縮在小區域的土地面積上, 是全世界其他地區少見的現象。且因地形特殊, 至少包括了五種植被景觀˙寒帶˙溫帶˙暖溫 帶˙亞熱帶˙局部熱帶。四百年前 的台灣森林,是完全沒有人工 痕跡的原始
• 此時便是耐陰性的數種在森林下層萌 芽成長的時機了。當耐陰的數種逐漸 長成,空間與地盤的爭奪戰,便在翁 鬱濃閉的森林裡展開。林下耐陰性的 樹種漸出,陽性樹種便漸被取代,森 林裡,著生植物和蔓藤也開始漸漸佔 滿下層空間,層次漸趨複雜,結構明 顯分化,森林就此進入為一個穩定的成熟期。這個 穩定的成熟期,可長達百年或 千年之久,也就是所謂的極盛 相或終極群聚期了。一座森林 進入極盛的穩定狀態,便成為 非常複雜的多層林,地被層、 草本層、灌木層、中喬木層、 大喬木層,重疊相互交錯,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