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7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含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7.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课时作业(含答案)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7.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课时作业(含答案)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精品教学资料2.7.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两个有理数的积是负数,和为零,那么这两个有理数( )A .一个为零,另一个为正数B .一个为零,另一个为负数C .一个为正数,另一个为负数D .互为相反数且都不为零2.若ab >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 >0,b >0B .a <0,b <0C .a ,b 同号D .以上答案都不对3.绝对值小于6的所有整数的积是________. 4.判断下列各个乘积的符号: ①(-2)×(-3)×4×(-5)×3;②4×(-2)×(-3.4)×(-6.7)×5×(-9)×3; ③4×7×(-5)×9×(-4.6)×9×13; ④(-2)×0×7×(-4);⑤(-2.1)×(-6)×(-9)×(-6.7)× (-5.8)×(-4.7).其中积为正数的有________,积为负数的有______,另外________的乘积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只填序号即可).5.计算(-2.5)×0.37×1.25×(-4)×(-8)的值为________. 6.计算:(1)(-4)×(-0.07)×(-25); (2)(47-118+314)×56.7.先阅读提供的材料,再解答相关问题: (1+12)×(1-13)=32×23=1.(1+12)×(1+14)×(1-13)×(1-15)=32×54×23×45=(32×23)×(54×45)=1×1=1.请你求(1+12)×(1+14)×(1+16)×(1-13)×(1-15)×(1-17)的结果.8.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1,求(a +b)cd -2 009m 的值.9.刘亮的妈妈每天早上要送新鲜蔬菜到市场去卖,下面是她一周送出的20筐菜的重量记录表,每筐以25 kg 为标准重量.(2013·台州模拟)计算(-1 00015)×(5-10)的值为( )A .1 000B .1 001C .1 999D .5 001课后作业1.D 两数互为相反数且不为0. 2.C 同号得正. 3.04.②③⑤ ① ④ 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5.-37 6.解:(1)-7 原式=-4×25×0.07 =-100×0.07=-7;(2)-19 原式=47×56-98×56+314×56=32-63+12 =-19.7.解:原式=32×54×76×23×45×67=1.8.解:2 009或-2 009 ∵a,b 互为相反数,∴a+b =0,∵c,d 互为倒数,∴cd=1, ∵|m|=1,∴m=±1,当m =1时, (a +b)cd -2 009m =0×1-2 009×1 =-2 009;当m =-1时,原式=0×1-2 009×(-1)=2 009.9.解:501.3 kg 25×20+(-0.8×2+0.6×5-0.5×3+4×0.4+2×0.5+4×(-0.3) =500+(-1.6+3-1.5+1.6+1-1.2) =500+1.3 =501.3(kg ). 中考链接D 原式=-(1 000+15)×(-5)=(1 000+15)×5=1 000×5+15×5=5 000+1=5 001,所以选D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及其运算课件(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及其运算课件(第1课时)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 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律:a(b+c)=ab+ac
知2-导
根据分配律可以推出: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 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 积相加.
知2-讲
例3 计算:
(1)

5 6

3 8
-24;
(2)
-7

4 3
5 14
.
解: (1)
倒数的性质: (1)如果a,b互为倒数,那么ab=1; (2)0没有倒数(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为1); (3)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4)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5)倒数是成对出现的.
1.必做: 完成教材P51-52,随堂练习(1)、 (3), 习题T1(1)-(4)、2、3、4
知1-练
(来自《典中点》)
知1-练
3 若五个有理数相乘的积为正数,则五个数中负
数的个数是( D )
A.0 B.2 C.4 D.0或2或4
4
(中考·台湾)算式
-1
1 2
-3
1 4
2 3

值为何?( D )
A. 1 B. 11 C. 11 D. 13
4
12
4
4
(来自《典中点》)
知识点 2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知1-讲
要点精析: (1)在有理数乘法中,每个乘数都叫做一个因数. (2)几个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将绝对
值相乘. (3)几个有理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
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 数为0.
知1-讲
例2 计算:
(1)(-5)×(-4)×(-2)×(-2);

2.3.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课件)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2.3.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课件)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10 =
3
问题3
下面是计算(
1 3
+
1 4
-
1 6
)×24的两种解法。
比较两种解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练一练 1.计算:
(1)
3 4
5
8;
【课本P52 随堂练习 第2题】
(2)30
1 2
1 3

(3)
0.25
2 3
36;
(4)8
4 5
1 16

解:(1)
3 4
5
8
=
3 4
5
8
1.下面的式子乘积的符号为正的是 ( A ) A.(-2)×3×4×(-1) B.(-5)×(-6)×5×(-2) C.(-2)×(-2)×(-2) D.(-4)×(-5)×(-7)×0
2.计算 34×(-2)×12 的结果是 ( C )
A.
3 4
B.-
4 3
C.
-
3 4
D.
4 3
3.在计算(12
比如(-3)×5×(-2),它的积的符号是什么呢?
探索新知
探究点1 多个有理数相乘
例1 计算:
(1) (4 )×5×(- 0.25) 解:(-4)×5×(- 0.25)
= [-(4×5)]×(- 0.25) = (-20) ×(- 0.25) = +(20×0.25)
=5
(2) (-35) ×(-56) × (-2) 解:( 3) ( 5) (2)
(-37
)×10×(
5 2
-
6 5
+
1 10
)
( 乘法交换律 )
=
(-37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7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正负数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有理数的乘法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之一,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乘法的运算律以及乘方的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方法,理解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对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存在困惑和错误。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理解乘法的运算律,了解乘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乘法的运算律和乘方的概念。

2.难点:理解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的乘法。

2.知识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

2.3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第2课时) 课件 (19张PPT)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2.3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第2课时) 课件 (19张PPT)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2)×(-3)×(-4)×(-5)
-120
1
120
2
-120
3
120
4
思考:(1)几个不为 0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有一个因数为 0 时,积是多少?

几个不是 0 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时,积为负。
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小学学过乘法的哪些运算律: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
任何数与 0 相乘,积仍为 0。
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例1 计算
(1) (-4)×5×(-0.25);
解:(1) 原式=[-(4×5)]×(-0.25)
=(-20)×(-0.25)
=+(20×0.25)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________相乘,再把积_____
两个数相乘,交换_____的位置,____相等
相加
这两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ba
a(bc)
ab+ac
因数
个数
前两个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 运用分配律计算 (-3)×(-4 + 2 - 3),下面有四种不同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A. (-3)×4 - 3×2 - 3×3B. (-3)×(-4) - 3×2 - 3×3C. (-3)×(-4) + 3×2 - 3×3D. (-3)×(-4) + (-3)×2 + (-3)×(-3)
=+5
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
探究1:观察下列各式,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BS)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BS)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
=4 000×25-5×25(____乘__法__分__配__律_____)
4.(4 分)运用运算律填空:
(1)(-3)×(-6)=-6×___(_-__3_)__;
(2)[(-3)×2]×(-5)=-3×[__2__×(-5)];
1 (3)3
×[(-9)+(-43
)]=31
×__(_-__9_)_+31
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师版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2.7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4 分)算式-54 ×(10-54 +0.05)=-8+1-0.04 这个运算运用了( D ) A.加法结合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分配律
2.(4 分)在算式-57×24+36×24-79×24=(-57+36-79)×24 中,逆用了( D )
15 (3)1916
×(-8)=(20-116
)×(-8)=20×(-8)-116
×(-8)=-160+21
=-
15912
【素养提升】
12.(15 分)计算:(1+21 )×(1-13 )=32 ×32 =1, (1+21 )×(1+14 )×(1-13 )×(1-15 ) =32 ×54 ×32 ×45 =(32 ×23 )×(54 ×45 ) =1×1=1.
8.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C )
A.5×(-6)=(-6)×5 B.(41 -21 )×(-12)=(-12)×(41 -12 ) C.(-16 +13 )×(-4)=(-4)×(-16 )+13 ×4 D.(-25)×(-16)×(-4)=[(-25)×(-4)]×(-16)
9.计算
5 137Βιβλιοθήκη ×_(_-__34__)__.

北师在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课件李老师

北师在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课件李老师
北师大版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2.7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导入新知 在小学里,我们都知道,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和分配律,例如
3×5=5×3 (3×5)×2=3×(5×2) 3×(5+2)=3×5+3×2
引入负数后,三种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
素养目标 3.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15)-999
×18
3 5
.
连接中考
解:(1)999×(-15) =(1000-1)×(-15)
=15-15000
=-14985;
(2)999×118
4 5
+999×(
-15)-999
×18
3 5
.
=999×[118
4 5
+( -15
)-18
3 5
]
.
=999×100
=99900.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方法点拨: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中,可根据算式的特点, 灵活运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如逆用有理数乘法对加法 的分配律.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计算:
(1)(-47)×
5×(-134)×(-0.2)(2)(-12)×(
1 4
-
1 3

解:原式= -47× 5×74×15
原式=
1 4
×(-12)-13×(-12)
探究新知
3.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
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 = ab+ac
根据分配律可以推出: 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
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d)=ab+ac+ad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 2. 7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  2. 7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第七节有理数的乘法考点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2、方法导引:(1)几个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2)当几个因数中有一个为0时,不用再判断符号,直接得0. 3、总结提升:(1)两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由两个因数的符号确定,同号(++,或--)得正,异号(+-或-+)得负。

(2)0与任何数相乘,积都是0.(3)1乘任何数得原数,-1乘任何数得原数的相反数。

4、题型解析:例1 (1)已知两个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B、a+b>0C、ab<0D、b-a>0(2)一个有理数与它的相反数的积是()A 、正数B 、负数C 、非正数D 、非负数 (3)计算3×(-2)的结果是(4)计算 ①-2×(-5) ②34×(83-) ③-3×0 ④(-312)×(-3)考点二:倒数1、定义:如果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那么称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也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如54和45,-7和71-互为倒数。

2、 求法: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求小数的倒数时,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在求倒数;求整数的倒数时,先把整数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在求倒数。

3、辨析:(1)0没有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符号相同,即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3)若两个数互为倒数,则它们的成绩为1. (4)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和-1. 4、题型解析:例2 (1)有理数51-的倒数为( )A 、5B 、51C 、-51 D 、-5 (2)2017的倒数为( ) A 、20171 B 、2017 C 、-2017 D-20171(3)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是 ,倒数是其本身的是 。

(4)若a,b 互为相反数,c,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3,求:cd m ba -++35的值。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有理数 2.7.2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有理数    2.7.2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同步练习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 2.7.2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同步测试一.选择题(共10小题,3*10=30) 1.算式(16-12-13)×24的值为( )A .-16B .16C .24D .-242. 下列运算过程中,错误的个数是( ) ①(3-412)×2=3-412×2;②-4×(-7)×(-125)=-(4×125×7); ③[3×(-2)]×(-5)=3×2×5.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3.在2×(-9)×5=-9×(2×5)中,运用了(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D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4.运用分配律计算(-3)×(-8+2-3),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A .-3×8-3×2-3×3 B .(-3)×(-8)-3×2+3×3 C .(-3)×(-8)+3×2-3×3 D .-3×(-8)-3×2-3×35.计算25×(-4125)时,可转化为下列算式:①25×(-4+125);②-25×(4+125);③-25×(4-125);④25×(-4-125).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6.利用分配律计算(-1009899)×99时,正确的方案可以是( )A .-(100+9899)×99B .-(100-9899)×99C .(100-9899)×99D .(-101-199)×997.117×(-3)+117×(-7)=117×(-10) 这是应用了________进行简便运算.( ) A .乘法分配律 B .乘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 D .加法结合律 8.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 A .(-6)×(-5)×(-3)×(-2)=180 B .(-36)×(16-19-13)=-6+4+12=10C .(-15)×(-4)×(+15)×(-12)=6D .-3×(-5)-3×(-1)-(-3)×2=24 9.算式(-66317)×13可化为( )A .-66×13+317×13B .-66×13-317×13C .-66×3+317×3D .-66×3-317×310.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 A .5×(-6)=(-6)×5B .(14-12)×(-12)=(-12)×(14-12)C .(-16+13)×(-4)=(-4)×(-16)+13×4D .(-25)×(-16)×(-4)=[(-25)×(-4)]×(-16) 二.填空题(共8小题,3*8=24)11. 计算:(1)3.26×(-5.6)+3.26×3.6=__________;(2)16.8×732+7.6×716=_________ ;12. 计算(-55)×99+(-44)×99-99=__________.13.计算:(1)1.25×(-8120)×(-8)=___________;(2)991213×(-13)=___________.14.式子(13-315+25)×3×5=(13-315+25)×15=5-3+6中,运用的运算律是_________________.15. (-0.25)×21×(-8)×(-17)=[(-0.25)×(_____)]×[____×(-17)].16. 计算:25×(-0.125)×(-4)×(-45)×(-8)×114=____.17. 计算:(1-2)×(2-3)×(3-4)×(4-5)×…×(2 018-2 019)=____.18.如图,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运算程序,当输入的数值x 为-3时,其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__ . 输入x →×(-4)→×14→×x →输出三.解答题(共6小题,46分) 19. (6分) 用简便方法计算: (1)(-8)×(-5)×(-0.125);(2)(-112-136+16)×(-36);(3)(-5)×(+713)+7×(-713)-(+12)×(-713).20. (6分) 计算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要简便计算: (1)(-12)×(34-78-512);(2)34×(-9)+34×(-28)+34;(3)-991718×9.21. (6分) “⊗”表示一种新运算,它的意义是a ⊗b =ab -(a +b) (1)求(-2)⊗(-3); (2)求(3⊗4)⊗(-5).22. (6分) 某校体育器材室有60个篮球,一天课外活动,有3个班分别计划借篮球总数的12,13,14.请你算一算,这60个篮球够借吗?如果够,还剩几个篮球?如果不够,还缺几个?23. (6分) 对于两个整数a ,b ,有a ⊗b =(a +b)a ,a ⊕b =a·b +1,求[(-2)⊗(-5)]⊕(-4).24. (8分) 学习有理数的乘法后,老师给同学们这样一道题目:计算:492425×(-5),看谁算的又快又对,有两位同学的解法如下:聪聪:原式=-124925×5=-12495=-24945;明明:原式=(49+2425)×(-5)=49×(-5)+2425×(-5)=-24945.(1)对于以上两种解法,你认为谁的解法较好?(2)上面的解法对你有何启发,你认为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如果有,请把它写出来; (3)用你认为最合适的方法计算:291516×(-8).25. (8分) 阅读下列材料: 1×2=13(1×2×3-0×1×2);2×3=13(2×3×4-1×2×3);3×4=13(3×4×5-2×3×4);……(1)将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现象请你计算: 1×2+2×3+3×4+…+10×11. 参考答案1-5 ABDBB 6-10 AACBC 11. -6.25,7 12. -9900 13.812,-1299 14.乘法结合律及分配律 15. -8,21, 16. 100 17. 118. -919. 解:(1)原式=-(8×0.125)×5=-5(2)原式=(-112)×(-36)-136 ×(-36)+16×(-36)=3+1-6=-2(3)原式=[(-5)-7+(+12)]×(713)=0 ×(-103)=020. 解:(1)原式=(-12)×34-(-12)×78-(-12)×512)=-9+212+5=612(2)原式=34×[(-9)+ (-28)+1]= 34×(-36)=-27(3)原式=-(99+1718)×9=-[(100-1)+ 1718]×9=-[900-9+812]=-8991221. 解:(1)(-2)⊗(-3)=(-2)×(-3)-[(-2)+(-3)]=6-(-5)=6+5=11(2)(3⊗4)⊗(-5)=[3×4-(3+4)]⊗(-5)=(12-7)⊗(-5)=5⊗(-5)=5×(-5)-[5+(-5)]=-25-0=-25. 22. 解:60×(12+13+14)=65,因为65>60,所以不够,65-60=5,故还缺5个23. 解:原式=[(-2-5)×(-2)]⊕(-4)=14⊕(-4)=14×(-4)+1=-55 24. 解:(1)明明解法较好(2)还有更好的解法,如下:原式=(50-125)×(-5)=-250+15=-24945(3)原式=(30-116)×(-8)=-240+12=-2391225. 解:(1)1×2+2×3+3×4=13×3×4×5;(2)原式=13(1×2×3-0×1×2)+13(2×3×4-1×2×3)+…+13(10×11×12-9×10×11)=13(1×2×3-0×1×2+2×3×4-1×2×3+…+10×11×12-9×10×11)=13×10×11×12=440。

2.7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2020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

2.7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2020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

易错点 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时,易漏乘或弄错符号
7.计算:-48×(12-3-58+56-112).
解:原式=
1 2
×(-48)-3×(-48)-
5 8
×(-48)+
5 6
×(-48)-
1 12
×(-48)
=-24+144+30-40+4
=114.
02 中档题
8

计算
11 (12
-76

3 4
)
5.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1)(-4)×(-7)×(-25); 解:原式=(-4)×(-25)×(-7) =100×(-7) =-700.
(2)(-10)×13×(-110)×6; 解:原式=(10×110)×(13×6) =2.
(3)12×(112-16+12); 解:原式=12×112-12×16+12×12 =1-2+6 =5.
数学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7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01 基础题
知识点1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在2×(-7)×5=-7×(2×5)中,运用了( D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计算(1-12+13+14)×(-12),运用哪种运算律可避免通分( D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 D.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1.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后,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题. 计算:191178×(-9),下面是两位同学的解法: 小方:原式=-31589×9=-3 12831=-17912; 小杨:原式=(19+1178)×(-9)=-19×9-1187×9 =-1791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7 10
=7 3
3
2 3
5 4
=
2 3
5 4
= 5 6
4
24 13
16 7
0
4 3
=0
5
5 4
1.2
1 9
=
5 4
6 5
1 9
=
3 2
1 9
=1 6
6
3 7
1 2
8 15
=
3 14
8 15
4 35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4
(2) 7
4 3
5 14
解:(1)
5 6
3 8
24
在应用乘法对加 法的分配律时,括号
=
5 6
24
3 8
24
外的因数与括号内各
项相乘,各项应包含
=20 9
=11
前面的符号.
解:(2) 7
4 3
5 14
=
7
5 14
4 3
=
5 2
4 3
= 10 3
随堂练习
1.计算: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回顾
1.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 2.大家学过乘法的哪些运算律?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 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积仍为 0.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 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 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杜集区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杜集区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乘法的运算律.【教学难点】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仍然成立.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还成立吗?【教学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很容易猜想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也会成立,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问题1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与同伴交流,归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归纳结论】乘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a(b+c)=ab+ac.注意:同加法的运算律一样,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2.运算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问题2计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交流,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律.问题3 计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与同伴进行交流,熟练地运用乘法的运算律.【归纳结论】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一般把①互为倒数的因数,②便于约分的因数,③积为正或末尾产生0的因数先结合起来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不仅要注意把乘积形式a(b+c)转化为ab+ac,也要注意有时候逆用(即把ab+ac转化为a(b+c))会使运算简便.另外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再运用分配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注意:在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3.其他一些简算技巧问题4观察下列各式: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找出规律,再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一些简算技巧.【归纳结论】有时利用发现的规律也能使运算简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5×(-6)=(-6)×5运用的是乘法的律,[(-3)×2]×(-5)=-3×[2×(-5)]运用的是乘法的律.2.计算(-4)×(-91)×(-25)可用乘法的律和律转化成(-91)×[(-4)×(-25)],结果是 .4.计算:5.已知:1+2+3+4+…+33=17×33.计算:1-3+2-6+3-9+4-12+…+31-93+32-96+33-99的值.【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交换,结合2.交换,结合,-91005.原式=1+2+3+…+33-3-6-9-…-96-99=17×33-3(1+2+3+…+33)=17×33-3×17×33=17×33×(1-3)=17×33×(-2)=-1122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与运用.【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感受乘法的运算律对于有理数仍然成立,到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有疑问的学生还需加强指导.【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2.会按精确度要求取近似数.3.给一个近似数,会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意义.【教学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按给出的精确度求近似数.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七年级(2)班有42名同学;(2)每个三角形都有3个内角.这里的42、3都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3)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4)王强的体重约是49千克.960万、49是准确数吗?这里的960万、49都不是准确数,而是由四舍五入得来的,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我们把像960万、49这些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近似数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①在计算时,有时只能得到近似数,如10÷3得近似商3.33;②在度量时,由于受测量工具和测量技术的局限性影响,一般只能得到近似数.如现有最小刻度分别是厘米、毫米的尺子各一把,用它们分别测量同一个人的身高就会得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③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要用近似数,使用近似数就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也就是精确度的问题.我们都知道,π=3.14159…….我们对这个数取近似数:如果结果只取整数,那么按四舍五入的法则应为3,就叫做精确到个位;如果结果取1位小数,则应为3.1,就叫做精确到十分位(或叫精确到0.1);如果结果取2位小数,则应为3.14,就叫做精确到百分位(或叫精确到0.01);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指出下列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某中学七年级有897人;(2)小华的身高为1.6m;(3)一本书共有178页;(4)临园口每天的车流量大约有30000辆;(5)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0km;(6)某小区在入冬以后有38户人家向物业部门报修暖气.【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数字,在有些实际问题中我们不可能得到准确数字,如(5)中地球的半径,这时我们研究问题时一般都取近似数字.解:(1)(3)(6)中给出的数字是准确数;(2)(4)(5)中给出的数字是近似数.例2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教材第46页例6)(1)0.0158(精确到0.001);(2)304.35(精确到个位);(3)1.804(精确到0.1);(4)1.804(精确到0.01).解:(1)0.0158≈0.016;(2)304.35≈304;(3)1.804≈1.8;(4)1.804≈1.80.【教学说明】教师提醒学生精确到0.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01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0.001就是精确到千分位,精确到0.0001就是精确到万分位.试一试教材第46页练习.例3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1)132.4;(2)0.0572;(3)2.40万解:(1)132.4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2)0.0572精确到万分位(精确到0.0001);(3)2.40万精确到百位.【教学说明】教师提醒学生由于2.40万的单位是万,所以不能说它精确到百分位.例4一辆卡车最多能装4吨沙子,现有沙子79吨.(1)至少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卡车才能运完沙子?(2)这些沙子能装满多少辆这样的卡车?【分析】题目中所要求的是运沙子的卡车辆数,必须取整数.解:(1)因为79÷4=19.75,所以至少需要20辆这样的卡车才能运完这些沙子.(2)因为79÷4=19.75,所以这些沙子能装满19辆这样的卡车.【教学说明】取近似数常用的是“四舍五入”法,但在实际问题中就不一定能用“四舍五入”法,而要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来取近似数.本例中(1)是采用的“进一法”,(2)是采用的“去尾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小学时曾学过,所以设计本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知道取近似数并不是只有“四舍五入”这一种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准确值和近似值的实例.2.下列各题中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某中学共有98个教学班;(2)我国约有13亿人口.3.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1)0.65148(精确到千分位);(2)1.5673(精确到0.01);(3)0.03097(精确到0.0001).4.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1)54.8;(2)0.00204;(3)3.6万.【教学说明】上面4题都是有关近似数的题,比较简单,可由学生口答.【答案】1.略.2.(1)精确值;(2)近似值.3.(1)0.65148≈0.651;(2)1.5673≈1.57;(3)0.03097≈0.0310.4.(1)精确到十分位;(2)精确到十万分位;(3)精确到千位.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忆相关概念,并由学生表述,互相指点.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5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选做题.(1)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①32;②17.93;③0.084;④7.250;⑤1.35×104;⑥0.45万;⑦2.004;⑧3.1416.(2)23.0是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则下列各数中哪些数不可能是真值?①23.04②23.06③22.99④22.85【答案】3.(1)①精确到个位;②精确到百分位;③精确到千分位;④精确到千分位;⑤精确到百位;⑥精确到百位;⑦精确到千分位;⑧精确到万分位.(2)②和④.本课时教学应多角度选择生活事例作为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数据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再在习题的解答和纠错中准确接受新知识.同时,可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收集分析数据,形成数感.6.3 实数第1课时实数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负数之后,就把小学学过的数扩充到了有理数.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的数,从而把有理数继续扩充到实数(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无理数,什么叫实数,会对实数进行分类.(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53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从有理数的不同表现形式中认识无理数,弄清实数的两种分类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①从探究中可以发现,任何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还可再举例验证),而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其中整数可看作是小数点后是0的小数,所以任何有理数都可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②在前两节中,我们见过像2323…这样的数,它们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③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④你能按定义和大小两种不同方式对实数进行分类吗?⑤说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5,3.14,0, 3,-43,••750.,4-π,0.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②差异指导:对学习有困难和学法不当的学生进行点拨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间相互交流和纠错.4.强化:(1)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2)有理数、无理数的常见表现形式.(3)实数的两种分类.(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①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②实数包括正实数和负实数;③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④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1.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课本P54开头至“思考”上面第二行为止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图6.3-1和图6.3-2的作用,理解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4)自学参考提纲:①直径为1的圆的周长是π(这里π不能取近似值),那么如课本中图6.3-1所示,直径为1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或向左)滚动一周,圆上的点由原点到达点O′,则点O′对应的数是π(或-π).②从课本P41“探究”中知道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那么如课本中图6.3-2所示,在数轴上,以原点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与正半轴的交点表示的数为2,与负半轴的交点表示的数为-2.③由①和②说明:数轴上的点不仅可用来表示有理数,还可表示无理数.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⑤如何用数轴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如进度、效果、存在的问题等).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纠错、互助解疑难.4.强化: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代表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习的感受等.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应从注重学生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分类思想的认识,并设计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70分)1.(2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有限小数都是有理数;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3)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4)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实数;(5)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答案:(1)√;(2)×;(3)×;(4)√;(5)√.2.(20分)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中:22 7,3.141592657-8,20.6,036π3有理数集合{22736}无理数集合72π3…}3.(30分)在0,1,2,3,4,5,6,7,8,9,10的平方根及立方根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解:平方根:有理数:0,1,2,3;23567810立方根:有理数:0,1,2无理数:23,45,679,10二、综合运用(20分)4.(10分)在下列各数中:316,-3.14,-π2,0.1010010001,0.121212…,是无理数的有(B)A.1个B.2个C.3个D.4个5.(10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1的点.解:以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如图,以(-1,0)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与负半轴的交点就表示点-2-1.三、拓展延伸(10分)6.(1)有没有最小的正整数?有没有最小的整数?(2)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无理数?(3)有没有最小的正实数?有没有最小的实数?解:(1)有最小的正整数,没有最小的整数;(2)没有最小的有理数,没有最小的无理数;(3)没有最小的正实数,没有最小的实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公开课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公开课课件)
解:原式=(-85)×[(-25)×(-4)]
=(-85)×100
=-8500.
2.
(-8)×(-12)×(-0.125)×(-
1 3
)×(-0.1)
1 解:原式=-8×(-0.125) ×(-12) ×(- 3)×(-0.1)
=[-8×(-0.125)] ×[(-12) ×(-13 )] ×(-0.1)
(1)(24) ( 1) (24) ( 4);
解:原式=
5
(-24)
×[(-
1
5
)十(
-
4
)]
= (-24) ×(-1)5
5
=24.
(2)29 4 (5).
5
解:原式=(30- 1)(-5)=30(-5)Βιβλιοθήκη 1 (-5)55
=(-150)-(-1)=-149
重点知识:
乘法的交换律: ab=ba;
1 3
+(-24)×(-
3 4
)+(-24)×
1 6
+(-24)×(-
5 8
)
= - 8 + 18 - 4 + 15 = - 12 +33 = 21
特别提醒: 1.不要漏掉符号, 2.不要漏乘项.
学以致用
计算:
(1)(24) ( 1) (24) ( 4);
5
5
(2)29 4 (5). 5
学以致用
C.2 1 ×(-100+2) 20
D. 41×(-90-8) 20
4.计算:
(1)(-3.7)×(-0.125)×(-8); (2)( 1 - 1 - 1 )×12;
3 6 12
(3)-17×(-3 1 ).
17
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2024年秋季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2.3.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2024年秋季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2.3.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3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有理数乘法 的运算律,提升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2.通过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能合理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 简化运算,提升应用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过程,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旧知回顾 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 积仍为0
A.13+57×136 C.10+357×136
B.14-27×136 D.16-227×136
例3:计算:(1)(-4)×8×(-2.5)×0.1×(-0.125)×10 = __________-__1;0
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34-87-112×117= 21 ;
(3)(-5.25)×(-4.73)-4.73×(-19.75)-25×(- 5.27)=__________2。50

2.请同学们在完成上面任务后思考以下问题。 总结以上运算,存在什么规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
相乘,积不变,即(ab)c=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
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a(b+c)=ab+ac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多个有理数相乘,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对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又前进了一大步,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也将接近尾声,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 交流一下吧!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第课 有理数的乘法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课 有理数的乘法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三级拓展延伸练
15.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后,薛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
一道题目:
计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名同学给
出的解法如下.
小强:原式=
小莉:原式=
(1)对于以上两种解法,你认为谁的解法更好?理由 是什么?对你有何启发?
解:(1)我认为小莉的方法更好.理由是小莉能巧 妙地利用分析的思想,把带分数拆成一个整数与一 个真分数的和,再应用分配律,大大地简化了计算 过程.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5.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 以梳理 为一个 情节。 小说中 的场景 就是不 同时间 人物活 动的场 所。

6.根据线索来梳理。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 事发展 的关键 。线索 有单线 和双线 两种。 双线一 般分明 线和暗 线。高 考考查 的小说 往往较 简单,线 索也一 般是单 线式。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384 ;
(3)2×(-4)×(-6)×(-8)=
-384 ;
(4)(-2)×(-4)×(-6)×(-8)=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全册 共9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全册 共9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全册共92页)目录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2展开与折叠1.3截一个几何体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2.1有理数2.2数轴2.3绝对值2.4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第2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2.5有理数的减法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运算律在其中的应用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2.7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8有理数的除法2.9有理数的乘方2.10科学记数法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3.1字母表示数3.2代数式第1课时代数式第2课时代数式的求值3.3整式3.4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去括号第3课时整式的加减3.5探索与表达规律4.1线段、射线、直线4.2比较线段的长短4.3角4.4角的比较4.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5.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利用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5.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5.4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5.5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6.1数据的收集6.2普查和抽样调查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第2课时频数直方图6.4统计图的选择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4.在对图形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积累处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一、情境导入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识别立体图形【类型一】识别立体图形如图,在给出的实物图中,(1)哪些是你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2)请你从图中找出与圆锥、圆柱类似的几何体;(3)你还能发现哪些物体的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几何体相同或相近?解:(1)物体a,d,h,i,n易使人联想起长方体;物体b,p易使人联想起正方体;(2)物体g,m类似于圆柱;物体l类似于圆锥;(3)物体e类似于棱锥;物体f,k类似于球.方法总结:考查了对现实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结合所学几何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类型二】立体图形构成的元素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3)图①中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解析:(1)根据长方体的面的特点解答;(2)根据圆锥的面的特点解答;(3)根据长方体和圆锥的线的特点解答;(4)根据长方体和圆锥的顶点情况解答.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的面;(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的面和1个曲的面;(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实物的形状与面的形状作对比,然后作出判断,平面与平面相交成直线,曲面与平面相交成曲线.【类型三】几何体的分类将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分类:解析:此题作为一道开放型题,分类的方法非常多,只要能说明分类的理由即可.但要注意:按某一标准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标准不同时,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解:本题答案不唯一,如按柱体、锥体、球体分类:(2)(3)(5)和(6)都是柱体,(4)(7)是锥体,(1)是球体.方法总结: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有两种分类:一种按柱体、锥体、球体分类;一种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探究点二:几何体的形成笔尖画线可以理解为点动成线.使用数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1)流星划破夜空,留下美丽的弧线;(2)一条拉直的细线切开了一块豆腐;(3)把一枚硬币立在桌面上用力一转,形成一个球.解析:解释现象关键是看其属于什么运动.解:(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方法总结: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关键是要找到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的连接点,如第(1)题可将流星看作一个点,则“点动成线”.如图所示,将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解析:半圆绕其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球.故选A.方法总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以运动的观点观察静止的点、线、面,就能得到千姿百态的几何图形.解答此题可动手操作,也可以空间想象.三、板书设计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几何体⎩⎪⎨⎪⎧柱体⎩⎪⎨⎪⎧圆柱棱柱锥体⎩⎪⎨⎪⎧圆锥棱锥球体图形的构成元素⎩⎪⎨⎪⎧点:点动成线线:线动成面面:面动成体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形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1.2 展开与折叠1.通过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棱柱、圆锥和圆柱,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一、情境导入喜羊羊现有涂色方式完全相同的四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涂上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喜羊羊把这四个正方体拼成如图所示的长方体,并让美羊羊判断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对面分别涂着哪一种颜色.你能帮助美羊羊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展开与折叠【类型一】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长春中考)下列图形中,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解析:选项A是“田”字型,选项B是“凹”字型,选项D是“L”型,它们都不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只有选项C是“一四一”型,符合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式,故选C.方法总结:方法1:根据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逐个进行选项核对;方法2:由于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不包括“L”型、“田”字型和“凹”字型,故可采用排除法进行判断.过正方体中有公共顶点的三条棱的中点切出一个平面,形成如图几何体,其正确展开图为()解析:选项A、C、D折叠后都不符合题意,只有选项B折叠后两个剪去的三角形与另一个剪去的三角形交于一个顶点.故选B.方法总结:考查几何体的展开图.解决此类问题,要充分考虑带有各种符号的面的特点及位置.【类型二】正方体的相对面杭州市将举办2016年G20峰会,为了迎接这一盛会,小威特意制作了一个正方体广告牌,并在各个表面上书写了汉字或符号,其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则原正方体中的“州”字所在面的对面所标的是________.解析:将正方体展开图折叠后可知:“杭”与“您”相对,“州”与“迎”相对,“欢”与“!”相对.故填“迎”.方法总结:将正方体的展开图折叠找到相对的面,再判断相应面上应填的字.【类型三】由展开图判断几何体下面的展开图能拼成如图立体图形的是()解析:立体图形是三棱柱,展开图应该是:三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位于三个长方形两侧;A答案折叠后两个长方形重合,故排除;C、D折叠后三角形都在一侧,故排除.故选B.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展开图,要注意多从实物出发,然后再从给定的图形中辨认它们能否折叠成给定的立体图形.探究点二: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如图是一张铁皮.(1)计算该铁皮的面积.(2)它能否做成一个长方体盒子?若能,画出它的几何图形,并计算它的体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1)该铁皮的面积为(1×3)×2+(2×3)×2+(1×2)×2=22(平方米); (2)能做成一个长方体盒子,如图所示.它的体积为3×1×2=6(立方米).方法总结:能否做成一个长方体盒子,就看相对的面的形状是否相同,大小是否相等. 三、板书设计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棱柱的展开图圆柱的展开图圆锥的展开图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操作、抽象、感受、归纳、积累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3 截一个几何体1.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在面与体的转换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一、情境导入 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接触到被加工过的物体,这种加工一般要对物体进行切割,通过切割得到不同的截面,从而使得几何体在面与体之间转换.为了探究正方体的截面形状,小颖从豆腐店买了一块正方体形状的豆腐(如图①),回家后她用刀去切这块豆腐,试问切面形状不可能为图②中的哪种形状?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截正方体问题如图,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是()A.①与③,④与②B.③与④C.①与③④D.①与②,③与④解析:根据图形可知图①②的截面都与正方体的面平行,图③④的截面形状都是长为正方体的一个面的对角线的长,宽为正方体的棱长的长方形.故选D.方法总结: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探究点二:截圆柱问题如图所示的圆柱被一个平面所截,其截面的形状不可能是()解析:当截面与轴截面平行时,得到的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当截面与轴截面斜交时,得到的截面的形状是椭圆;当截面与轴截面垂直时,得到的截面的形状是圆,所以截面的形状不可能是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用平面去截圆柱时,常见的截面有圆、椭圆、长方形、类似于梯形、类似于拱形等.探究点三:截圆锥问题一竖直平面经过圆锥的顶点截圆锥,所得到的截面形状与下图中相同的是()解析:经过圆锥顶点的平面与圆锥的侧面和底面截得的都是一条线.如图,由图可知得到的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故选B.方法总结:用平面去截圆锥,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三角形、圆、椭圆等.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操作、抽象、归纳、积累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3.能识别从三个方向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一、情境导入观察图中不同方向拍摄的庐山美景.你能从苏东坡《题西林壁》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验出其中的意境吗?你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让我们一起探索新知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一些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解析:这个几何体从上面看,共有2行,第一行能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二行能看到2个小正方形.故选D.方法总结:从不同方向看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时,关键要看清每个方向有几列,每列有几层,然后画出符合实际的图形.沿圆柱体上底面直径截去一部分后的物体如图所示,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解析:从上面看可得到两个半圆的组合图形.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从特定的方向观察物体.在解题时要注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探究点二: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画出如图中的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图.解析:(1)从正面看有三列,每列正方形的个数分别是1、2、2.(2)从左面看有两列,每列正方形的个数分别为2、1.(3)从上面看有三列,每列正方形的个数分别是1、2、1.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画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技巧:(1)从正面看立体图形时,可以想象为将几何体从前向后压缩,使看到的面全部落在同一竖直的平面内;(2)从左面看立体图形时,可以想象为将几何体从左向右压缩,使看到的面全部落在同一竖直的平面内;(3)从上面看立体图形时,可以想象为将几何体从上向下压缩,使看到的面全部落在同一水平的平面内.探究点三:由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判断几何体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这个几何体的形状是()A.圆锥B.圆柱C.圆台D.长方体解析:由几何体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均为等腰三角形,可知该几何体是锥体,又由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是带圆心的圆可知该几何体是圆锥.故选A.方法总结:由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描述几何体的一般步骤:(1)确定形状:根据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想象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几何体(或实物原型)的大致形状,初步确定该几何体(或实物原型)的形状;(2)确定大小:确定轮廓线的位置及各个方向的具体尺寸;(3)综合成型:综合上述两步得到的形状与大小,最后得出几何体(或实物原型)的名称.下图是一个立体图形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请写出这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并计算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结果保留π)解析:从正面看以及从左面看得到的图形为正方形,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为圆形,故可以得出该立体图形为圆柱.由三个视图可知圆柱的半径和高,易求体积.解:该立体图形为圆柱.∵圆柱的底面半径r =5,高h =10,∴圆柱的体积V =πr 2h =π×52×10=250π. 答:立体图形的体积为250π.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几何体的形状和求圆柱体的体积,同时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探究点四:探究创新题用小立方体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所示,搭建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解析:由于从正面看到的列数与从上面看到的列数相同,从正面看到的每列方块数是从上面看到的该列中的最大数字,所以对于从上面看到的第一列三个方格中至少有一个是3,第二列两个方格中至少有一个是3,而第三列两个方格中必须全是1,所以这样的几何体不唯一,最多需要小立方体的个数如图所示,3×5+2=17(个),最少需要小立方体的个数为3×2+1×5=11(个).解:这样的几何体不唯一.它最多需要17个小正方体,最少需要11个小正方体.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抓住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和特点,即从正面看到的列数与从上面看到的列数相同,从正面看到每列方块数是从上面看该列中的最大数字.三、板书设计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从左面看到的形状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本课时先通过创设情景,跨越学科界限,由苏东坡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小组合作,让学生参与,探索新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2.1 有理数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3.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一、情境导入学校组织足球比赛,猛虎队和蛟龙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豆豆所在的猛虎队踢进4个球,失3个球,你能用数学的方式帮助豆豆表示他们队的进失球情况吗?学了有理数的有关知识后,问题不难解决.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类型一】 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果某河的水位升高0.8m 时水位变化记作+0.8m ,那么水位下降0.5m 时水位变化记作( ) A .0m B .0.5mC .-0.8mD .-0.5m解析:由水位升高0.8m 时水位变化记作+0.8m ,根据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则水位下降0.5m 时水位变化就记作-0.5m ,故选D.方法总结: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要抓住基准,比基准量多多少记为“+”的多少,少多少记为“-”的多少.另外通常把“零上、上升、前进、收入、运进、增产”等规定为正,与它们意义相反的量表示为负.【类型二】 用正、负数表示误差的范围某饮料公司的一种瓶装饮料外包装上有“500±30(mL)”字样,请问“500±30(mL)”是什么含义?质检部门对该产品抽查5瓶,容量分别为503mL ,511mL ,489mL ,473mL ,527mL ,问抽查的产品是否合格?解析:+30mL 表示比标准容量多30mL ,-30mL 表示比标准容量少30mL.则合格范围是指容量在470~530(mL)之间.解:“500±30(mL)”表示470~530(mL)是合格范围,503mL ,511mL ,489mL ,473mL ,527mL 都在合格范围内,故抽查的产品都是合格的.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500±30(mL)”的含义,即500是标准,“+”表示比标准多,“-”表示比标准少.探究点二:有理数的分类【类型一】 有理数的分类把下列各数填到相应的大括号里.-1,6,-3.14,0,-23,8%,2016. 正有理数集:{…};负有理数集:{…};非负数集:{…};整数集:{…};分数集:{…}.解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可知6,8%,2016都是正有理数;-1,-3.14,-23是负有理数;非负数即0和正数,所以6,0,8%,2016是非负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故-1,6,0,2016是整数;分数有-3.14,-23,8%. 解:正有理数集:{6,8%,2016…};负有理数集:{-1,-3.14,-23…}; 非负数集:{6,0,8%,2016…};整数集:{-1,6,0,2016…};分数集:{-3.14,-23,8%…}. 方法总结: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就是正数,正数前面加上“-”号就是负数,再看它们是整数还是分数.【类型二】 对“0”的理解下列对“0”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②0只表示“什么也没有”;③0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0℃;④0是正数;⑤0是自然数.A .3个B .4个C .5个D .0个解析:0除了表示“无”的意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意义,所以②不正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④不正确;其他的都正确.故选A.方法总结:“0”的意义不要单纯地认为表示“没有”,其实“0”表示的意义非常广泛,比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等.【类型三】 和正、负有关的规律探究问题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说出第10个数、第105个数、第2015个数吗?(1)一列数:1,-2,3,-4,5,-6,______,______,______,…;(2)一列数:-1,12,-3,14,-5,16,____,____,____,…. 解析:(1)对第n 个数,当n 为奇数时,此数为n ,当n 为偶数时,此数为-n ;(2)对第n 个数,当n 为奇数时,此数为-n ;当n 为偶数时,此数为1n. 解:(1)7,-8,9;第10个数为-10,第105个数是105,第2015个数是2015;(2)-7,18,-9;第10个数为110,第105个数是-105,第2015个数是-2015. 方法总结:像这样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列的特征.三、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2.7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2.7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优秀教案

第 2 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经历研究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律.2.能娴熟运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一、情境导入中央电视台的“高兴辞典”栏目,有一个“快算二十四”的兴趣题,此刻给出1~ 13之间四个自然数,将这四个数(只好用一次 )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可加括号,使其结果等于 24,如:对 1、 2、 3、 4可作运算“ (1+ 2+ 3)× 4= 24”或“ 1×2× 3× 4= 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 6、10,你能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两种不一样的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 吗?二、合作研究研究点一: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计算:152(1)(-- )× 70;275217(2)(- 2)× (- 17)× (- 22)×9.分析: (1)可用乘法对加法的分派律来简化计算;(2)能够利用乘法的互换律和联合律来简化计算.解: (1)原式=12× 70-57× 70-25× 70= 35- 50- 28=- 43;(2)原式=- (2×5×9×7)=- 5. 279方法总结:运用乘法互换律或联合律时要考虑能约分的、凑整的和互为倒数的数,要尽可能地把它们联合在一同;利用乘法分派律计算时,要注意符号,免得发生错误.研究点二: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派律444计算: 3.94× (-7)+ 2.41× (-7)- 6.35× (-7).分析: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派律可简化计算.44解:原式= (- ) × (3.94+2.41 - 6.35)= (- )× 0= 0.77方法总结:假如依据先算乘法,再算加减,则运算较繁琐,且符号简单犯错,但假如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派律,则可使运算简易.研究点三: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实质应用甲、乙两地相距48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全程的1,再行3驶多少千米就能够抵达中点?分析:把两地间的距离看作单位“1”,中点即全程1处,依据题意用乘法分别求出480 千2米的 12和 13,再求差.解: 480× 1- 480× 1= 480× (1- 1)= 80(千米 ).2323答:再行 80 千米就能够抵达中点.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要点是依据题意列出算式,而后依据乘法的分派律进行简易计算.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以前,“导学”是教课的要点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课中,不要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引学生从大批的实例中找寻解决问题的规律 .学生经历踊跃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得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整个教课过程要让学生踊跃参加,独立思虑和合作研究相联合,教师适合评论,以达到预期的教课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下面计算正确的是( )
A.(-0.25)×(-8)=
B.16×(-0.125)=-2
C.(-)×(-1)=-
D.(-3)×(-1)=-4
2.(2012·黔西南中考)-1的倒数是( )
A.-
B.
C.-
D.
3.如果五个有理数相乘,积为负,那么其中正因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2个或4个或0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甲、乙两同学进行数学猜谜游戏:甲说,一个数a的相反数是它本身;乙说,一个数b的倒数也等于它本身,请你算一下,a×b= .
5.在-2,3,4,-5这四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6.绝对值小于8的所有的整数的积是.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计算:
(1)(-)×(+2).
(2)(-3.25)×(-16).
(3)(-0.75)×(+1.25)×(-40)×(-2).
(4)(+1)×(-2)-(-1)×(-1).
8.(8分)某货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拓展延伸】
9.(10分)观察下列等式:
第1个等式:a1==×(1-);
第2个等式:a2==×(-);
第3个等式:a3==×(-);
第4个等式:a4==×(-);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以上规律列出第5个等式:a5= .
(2)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等式:a n= = (n为正整数).
(3)求a1+a2+a3+a4+…+a100的值.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中结果错误;C,D中积的符号错;B正确.
2.【解析】选C.-1=-,所以-1的倒数是-.
3.【解析】选D.五个有理数相乘积为负,则必有奇数个负因数,即1个或3个或5个,故正因数为4个或2个或0个.
4.【解析】数a的相反数是它本身,则a=0.
数b的倒数也等于它本身,则b=1或b=-1,
所以a×b=0.
答案:0
5.【解析】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同号两数相乘一定大于异号两数相乘.又因为(-2)×(-5)=10,3×4=12,所以所得的积最大的是12.
答案:12
6.【解析】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有±7,±6,±5,±4,±3,±2,±1,0.故其积为0.
答案:0
7.【解析】(1)(-)×(+2)=-(×)=-3.
(2)(-3.25)×(-16)=3.25×16=52.
(3)(-0.75)×(+1.25)×(-40)×(-2)=-××40×=-100.
(4)(+1)×(-2)-(-1)×(-1)=-(×)-(×)=-4-2=-6.
8.【解析】记盈利额为正数,亏损额为负数,公司去年全年盈亏额为(-1.5)×3+2×3+1.7×4+(-2.3)×2
=-4.5+6+6.8-4.6=3.7(万元),
所以这个公司去年全年盈利3.7万元.
9.【解析】(1)a5==×(-).
(2)a n==×(-).
(3)a1+a2+a3+a4+…+a100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