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 贸易保护理论
第一节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一、理论背景
1760年,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工
业革命使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产 品物美价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自 由贸易对其较为有利。美国与德国在19世 纪初才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落后于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英国,英国出口的廉价商品严重威胁着美
四、WTO与幼稚工业保护
WTO运行规则的重要例外:允许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 来保护新生工业,新生工业不受关税约束的限制
P(C)
P* AC (Swiss) AC (China) 0 Qo Q*
Q
五、理论评价
(一)积极意义
(1)将一国参加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进行动态化的分析, 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用经济发展阶段来分析单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 得失,确立了保护贸易理论的地位; (3)其观点代表了后起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落后国家制定 外贸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 财富的标准 国家财富=黄金(货币)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 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 人之所失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国家财富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 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 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 sum game)一方得利必定 另一方受损
U.K. 完成 工业革命 U.S. 近代工业 长足发展
德国
自由贸易政策 政治上分裂 经济上落后 农业国 保护关税政策
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2、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 量与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假定。
在李嘉图的分析中,生产1吨葡萄酒在英国需要 120天的劳动,在葡萄牙只需要80天的劳动,即生产 函数是不同的。 俄林则是假设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投入一定 的生产要素都会带来相等的产出量,即生产函数是相 同的。(指生产1吨葡萄酒在两国需要同样多的劳动, 只是由于劳动价格不同,才使商品的价格不同,从而 发生国际贸易)
举例说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土地和劳动)
现将两国的要素价格、生产函数以及小麦和纺织品的国内价格比例列表如下: 表2-9 (1)两国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美国是1:2;英国是4:1) 美国:土地1美元,劳动2美元;英国:土地4英镑,劳动1英镑 (2)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 美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 英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 (3)两国的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美国:小麦:5单位土地x1美元+1单位劳动x2美元=7美元 (1) 纺织品: 1单位土地x1美元+10单位劳动x2美元=21美元 (3) 英国:小麦:5单位土地x4英镑+1单位劳动x1英镑=21英镑 (3) 纺织品:1单位土地x4英镑+10单位劳动x1英镑=14英镑 (2)
第三节 资源禀赋论
一、理论背景
资源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 称“H-O模型”。资源禀赋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 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简介。二人都是瑞典经济学家。 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他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 是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他还曾长期担任国会 议员和自由党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瑞典商 业大臣。 俄林由于在国际经济关系理论方面做出过卓越 的贡献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际商务第六章国际贸易理论
希尔国际商务(第9版)
6.4 绝对优势
❖ 一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任何国家效率都 高时,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中就拥有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 按照斯密的说法,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 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
❖ 然而,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超 出了这些常识观念,还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 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自己可以生产的产品仍能 使其获益。
• 美国
希尔国际商务(第9版)
6.2.1 贸易利益
❖ 但是,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告 诉我们,如果一国公民购买某些别国生产的产 品,即使这些产品本国能生产,该国经济仍可获 益。
6.5.3 李嘉图模型的简单扩大
❖ 报酬递减
▪ 在固定的规模报酬率(constant returns to specialization)下,生产单位商品(可可或大米)所 需的资源数量是固定的,不管生产发生在该国生产 可能性边界线上的何处。
▪ 这样,我们假设加纳生产一吨可可总是需要10单位 资源。但是,假设规模报酬率递减更加符合现实。 当每增加1单位产出的生产需要投入更多单位的资 源时,分工的递减报酬就发生了。加纳可可产量从 12吨增加到13吨时,可能10单位资源就足够了,而从 13吨增加到14吨时却需要11单位资源,从14吨增加 到15吨时需要12单位资源,等等。报酬递减意味着 加纳有一条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而不是直线。
❖ 再次假设无贸易时,每个国家以一半资源生产大米,另一 半资源生产可可。此时,加纳将生产10吨可可和7.5吨大 米(图中的点A),而韩国将生产2.5吨可可和5吨大米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六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国际贸易政策:是从世界范围考察的贸易政策,它是世界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总和,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系统。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取消对货物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货物自由进出口,服务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货物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货物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税:是指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关境时,由该国政府所设立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征收的一种临时性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再征收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是指为了抵消进口商品在制造、生产或输出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接受的奖金或补贴而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特惠税:是对来自特定区域或国家的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关税待遇。
普遍优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
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价税:是以进口商品价格为标准计征一定比率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有效保护率:是关税等保护措施对某工业单位产品“增值”部分增多给予的影响,即一国整个的贸易壁垒体系使某产业单位产出的增值提高的百分比。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采取的,除了关税以外的,任何可以对国际贸易形成阻碍的措施的总和,包括一国的法律和行政规定、对本国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所有政策。
非关税措施和关税措施一起充当政府干预贸易的政策工具。
进口配额:是一国(或地位)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年、一季度)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时间内,超过配额的商品不许进口,或者被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才能进口。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基本范畴-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的基本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要素流动。
1.2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售商品和服务。
- 进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 自由贸易:指国家间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不设限制或关税。
- 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 关税: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配额、许可证等。
2.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各国可以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和福利。
2.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相对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力。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西方国际贸易政策与实践 • 西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挑战 • 西方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问题
01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传统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01
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获得其他产品。
成长。
就业保护
为保护国内就业,政府采取进口限 制措施,以减少失业和缓解社会矛 盾。
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府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支 持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以提高国 家的国际竞争力。
区域贸易协定
1 2 3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通过政治和经济一体化,取 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 由化。
数字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02
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
各国正在积极探讨制定数字贸易规则,以确保数字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
化。这些规则包括数据流动、数据存储、跨境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规定。
03
数字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贸易的发展也引发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
同时促进数字贸易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资源环境压力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薄弱,过度依赖出口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经济波动风险
国际贸易中的汇率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增加 经济波动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应对策略
加强自主创新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 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贸易成本与效率
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贸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促进了国际贸 易的快速增长和多样化。
第六章 国际贸易及价值转移 (国际贸易教程》ppt课件件)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一、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
B国国内交换比率
Y
B国
不贸 易区
双方贸易区
A国国内交换比率
A国不贸易区
O
X
由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及其相互间的贸易占世 界生产和贸易总量的绝大比重,故贸易条件一 般贴近于发达国家国内交换比率,这样国际贸 易利益的分配更多地倾向于相对落后国家。
国际贸易对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极 大的贡献(物资、技术、管理、环境等)。
三、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
竞争除了可能会产生某种社会劳动浪费之 外,更多的是通过有效分配资源和组合资源使 社会生产向前发展,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国 际贸易则为引进竞争机制提供了条件——在开 放的情况下,消费者主要根据产品的质量、效 用、价格、使用方便程度选择进口商或本国生 产的商品,迫使生产者提供新、优、廉的商品, 人类社会因而得以进步。
思考题
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引 擎?
试述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与传统观点对立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主要内
容有哪些? 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节 国际价值转移与国际剥削
一、关于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产生原因的几 种观点
(一)不等价交换源于垄断 (二)不等价交换源于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 (三)不等价交换源于劳动生产率差异
二、关于国际剥削原因的探讨
(一)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商品交换获得的利益 与本国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的关系
(二)各国国内生产价格的形成与价值转移之 间的关系
资差异导致剩余价值率差异。 在国际交换中,这种不等价交换式实际上是富国的劳动
者剥削穷国的劳动者。
(四)现代国际剥削论的其他观点
帕罗伊克斯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槪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岀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髙,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左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一、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 企业家的管理才能(第四要素)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要素的报酬。
土地—— 劳动—— 资本—— 管理—— 租金
工资
利息
利润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无关。
赫克歇尔小传
赫克歇尔(1879-1952),瑞典人,生于斯德哥 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著名的经济学家。 在经济理论方法最主要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他最著 名的两篇文章。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 响》是现代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间歇性免费商品》 (1924)是他的又一力作。
俄林小传
俄林(1899--1979)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从师 于赫克歇尔,与赫克歇尔一起最早提出了要素禀赋 理论。该理论又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赫俄理论H-O理论)。俄林也因此而获得1977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
例子
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高而 种香蕉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面, 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 瓜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 对劣势。尼加拉瓜则相反。
七、结论
一国应生产并出口有绝对优 势的产品,不生产并进口没有绝 对优势(绝对劣势)的产品。
假设中美各有12、8单位劳动,劳动生产率如下表:
劳动力成本(小时) 中国 美国
布料(米) 小麦(斤)
4 8
6 2
无贸易: 中美两国生产并消费(布,小麦):(1,1) 世界总产量:(2,2) 有贸易: 中美生产(布,小麦):(3,0)、(0,4) 世界总产量:(3 ,4) 交换:假设中国1.5布 交换 美国1.5小麦 消费:中国(1.5,1.5);美国(1.5,2.5)
【国际贸易】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主讲:李健龙】要点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P187)【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要点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P187)1.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2.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3.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要点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P188)1-【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
▲“二战”后的贸易政策演变3-【新贸易保护主义】 4-【战略贸易政策】要点一:重商主义的含义(P191)1-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绝对禁止贵重金属的外流,追求与每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
2.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追求总的贸易顺差。
要点二: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与措施的主要内容(P192)1.限制进口的政策:(1)限制非生产性产品进口(2)实行差别式的保护关税2.促进出口的措施:(1)减免关税(2)出口退税3.管制短缺物资出口4.独占殖民地贸易与航运5.其他措施:(1)保护农业(3)奖励国内工厂手工业的发展(2)鼓励外国技工的移入(4)由本国船只运输货物,奖励生育要点三: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P193)1-早期重商主义以威廉•斯塔福为代表2-晚期重商主义以托马斯•孟为代表托马斯·孟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圣经”第三节自由贸易政策与理论要点一: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P196) 1-自由贸易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
2-自由贸易可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
3-自由贸易可以防止垄断。
4-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本积累。
第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GL 1
Xi Mi
Xi Mi
其中GL (0,1)
说明: G-L指数认为,贸易要么发生在产业内, 要么发生在产业间 该指数表明当指数接近于0时,进出口越接 近于产业间贸易. 当接近1时 ,该国的进出口更接近产业内 贸易。 当贸易发生严重失衡时,净贸易额 数值较大,G-L指标会较小。
(三)模型结论
1、外部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
因。
2、在两国情况完全相同条件下,国际分工及国
际贸易格局并不确定,其主要决定于各个国家所面临
偶然或历史因素。
3、在一定条件下,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产
品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4、开放条件下,两国的一般均衡解并不不是唯一,
但对应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一国从国
第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本章分别以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模型 为基础,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指出即使比较优势不
存在,国际贸易仍可产生,因为除了相对价格差外,规模经济
亦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 易仍是互利的,贸易利益主要表现为:(1)贸易可充分实现 规模经济利益;(2)贸易可改变市场结构,促进竞争,从而 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 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 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 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 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 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 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 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六章贸易保护主义
为了保护国内某些产业的健康发展,日本于1960年制定了新的关税法,并于 1961年实施了新的关税税率法,新设例外紧急关税和关税配额制,同时还采取 了一系列非关税保护措施。20世纪60年代,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品的 冲击,日本政府一方面开放市场,另一方面为保护国内的部分产业,主要是轿 车、机床、电子产品等,使其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充分的‚备战‛时 间,采取了很多专门的保护措施。例如,对船舶机械类的内燃机进口,必须接 受运输省的检查并按《船舶安全法》附带陆地运输的义务。再者就是对日本汽 车产业的保护。自1961年秋开始,日本一方面对国内汽车生产商提供官方金融 机构的低息贷款,另一方面对引进国外技术、外国车的进口组装和国产化行为 给予奖励。为了保护国内汽车产业,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采取了大同小 异的措施,如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实施高关税,这使得在日本装配的外国汽 车成本大幅度提升,使国内汽车行业获得成本优势。此后颁布的《汽车制造事 业法》明文规定,大规模生产汽车的公司,半数以上的持股人必须是日本国民 。之后,日本又陆续颁布了《临时措施法》《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振 兴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法》《振兴机械信息工业临时措施法》等,这都是日本为 了实现经济自立、提高行业劳动生产率而采取的措施,其中很多条款都涉及对 国内新兴幼稚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到1979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接近1万亿美 元,跃居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就摆脱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改为‚二战‛战败时债台高筑、实体经济严重受损、贸易受限以及基 础设施严重损坏的窘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如此大的跳跃,产业保护措施的 功劳非同一般。 从日本经济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推行自由化的进程有着鲜明的特点, 即根据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进行有选择性的扶持,‚毕业‛一个开 放一个,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产业来掩护继续实施保护扶持策略的产业。日本 始终把提高本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心 所在。 这些事实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六章_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李斯特
发展生产力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
短期牺牲有利于长期发展。
李斯特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与自 己的理论主张
3、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完 全抹煞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又并行不悖。
在经济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实际上是为个人投 资提供保护,为本国商品提供市场,这才符合个人利益。因此, 在经济落后国家,高度的保护政策是可以与最大限度的个人自 由并行不悖的,是落后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十分必要的工具。
利益集团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历史上三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第一次是1875年前后(垄断产生时期)
第二次是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
超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1975两次 石油危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 整)— 新贸易保护主义
三次贸易相对自由化浪潮
选择幼稚产业和确定保护政策。各种保
护措施本身不可能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
根本效果,但它们对贸易关系的干预,
可以作用于市场、资本、技术、资源等
等因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关于幼稚产业选择的标准 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经济论据
保护贸易政策的非经济论据
保护贸易政策经济方面的论据
0
战略性贸易政策——积极的方面
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干预获得利 益 改善受到扭曲的竞争环境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局限性
界定与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在什么行业是需要政府扶持 上,缺少判别的依据。 政府扶持的必要性问题:附加价值的高的部门民营企业会 进入。 使邻国贫穷的政策会引发他国的报复:如果外国采取同样 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会减少;在信息不全的情况 下,政府扶持未必能够成功。 对其它产业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产业得到补贴,这一产 业将从其他产业吸收资源,使其他产业的产业成本上升。
国际贸易第六章贸易保护论
第一节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汉密尔顿的制造业保护论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论 理论简评
一、汉密尔顿的制造业保护论
主要观点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 持其独立地位,美国工业起步晚,技术落 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根本无法同英、 法等国家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因此, 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帮助新建立起 来的工业生存发展和壮大。
一、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 巴斯塔布尔两准则:
( 1)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以 后,能够成长、自立; (2)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的 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因为实行贸易 保护而必然受到的损失。
国际贸易理论课件(上)
15
一、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 坎普标准
坎普标准(Kemp’s test)是在坎普在综 合上述两个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向外部经济性时, 即使该产业不符合巴斯塔布尔标准,即 保护成本大于该产业预期利润的贴现值 ,政府可能仍有必要对该产业进行保护 。
政府补贴40, 音 公司收益30, 生产 公 这种补贴应否 不生产 司 实施呢?
波
产业的升级, (30,-10)市场的占领, (340,0) (0,300)特别是工人就 (0,0) 业的增加。 享受40万的政府补贴时的博弈
空中客车
生产
不生产
波 音 公 司
生产 生产 不生产 (30,30) (0,340)
第三节 中心外围论
理论背景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为改变旧的国际分工 格局提出了“保护贸易新论” 代表人物:普莱维什,出版了《拉丁美洲 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一书,并且在 他的理论影响下联合国成立“贸易与发展 会议”,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本章的学习重点: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一、历史背景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
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
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
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
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三、政策主张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包括:(一)货币管制政策主张严禁金银输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必须留在国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本章的学习重点: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一、历史背景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
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
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
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
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三、政策主张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包括:(一)货币管制政策主张严禁金银输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必须留在国内。
当时英国规定输出金银为大罪,西班牙则最为严厉,输出金银者最高可判死刑。
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者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当时西欧各国都对国际贸易实行国家控制和垄断的政策。
.(三)奖出限入政策例如,退还对出口产品原料征收的各种税款,必要时还给予补贴。
各国对进口消费品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征收高关税,这样使其价格高到让消费者难以购买的地步。
(四)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重商主义者认为,强大的商船队是一个国家外贸发达和经济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发展航运事业,为本国商品出口及转运创造有利条件。
.(五)发展本国工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向工场手工业者发放条件较优惠的贷款;⏹(2)为发展本国的技术性产业而高薪聘请外国工匠并禁止本国熟练技术工人外流;⏹(3)对进口的新技术设备减免关税并限制本国的新技术设备输出;⏹(4)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各国普遍实行低工资制;⏹(5)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制定各种工业管理条例,加强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四、简评⏹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和政策适应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但是,后期则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贸易差额论实际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假定前提,即认为世界的物质财富是固定的、有限的。
一国之所得必为他国之所失。
这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
⏹3、贸易差额论认为财富和利润都产生于流通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
⏹4、贸易差额论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在理论上是肤浅的、不成熟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有着积极意义。
贸易差额论产生于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距今虽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张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1)积极发展出口工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2)禁止奢侈品进口和对一般制成品奖出限入;⏹(3)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等。
.第二节绝对成本论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
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道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资本的利益,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又称为《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真正开端。
斯密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法学、政治学和修辞学,后来到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
1778年他被任命为苏格兰税务监督,1787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逝世,终年67岁。
⏹斯密的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
.二、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一)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得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从斯密到凯恩斯革命再到货币主义.(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斯密认为,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斯密认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
3、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一国能持续积累金银财宝的观点。
斯密认为,一国长期保持外贸顺差是不容易实现的。
他根据货币流量调整机制说明,如果一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金银会源源不断地流回本国,当商品供应量一定时,商品的价格会趋于上涨。
价格上涨,商品成本增加,本国货在国外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出口也会减少。
因此,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三)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
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二是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三是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
但如果采用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买高3倍。
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3、绝对成本论概述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
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域分工论”。
.4、绝对成本论例证(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6-1。
表6-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生铁(吨)小麦(吨)英国50天100天法国100天50天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2)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产品总产量增加。
见表6-2⏹表6-2 英法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生铁(吨)小麦(吨)英国50天+100天/50天=3吨0法国0 50天+100天/50天=3吨⏹可见,分工后,英法两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未变,仍然是300天,但两种产品的产量却增加了,由分工前的2吨生铁和2吨小麦,增加到了分工后的3吨生铁和3吨小麦。
这就是分工所带来的利益。
.三、简评⏹1、亚当·斯密提出的以绝对成本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2、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
⏹3、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工。
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4、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有个重大缺陷: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
.第三节比较成本论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
比较成本的论历史背景与斯密理论的背景相似,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商品价值理论和财富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地租及国际贸易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完成了比较成本学说。
.二、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一)比较成本论概述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二)比较成本论例证举例:生产鞋和帽子。
某小城镇。
⏹1、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在毛呢和葡萄酒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
每吨产品两国分别投入的劳动量如表6-3⏹表6-3 英葡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葡萄酒(吨)毛呢(吨)葡萄牙80天90 天英国120天100 天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上述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是不会发生贸易的,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