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2)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像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演示法:通过图像资料和实例,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像资料和实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地球仪等。

2.准备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基本运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图像资料,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同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图像资料,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中图版地理七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明白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阻碍。

能力目标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三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讲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来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讲明太阳直射点的回来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讲明讲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图”让学生明白得并把握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规律。

●教具预备地球仪、三球仪、经纬模型仪、“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比较表、图1.20、图1.22投影胶片、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三课内容我们简单地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哪位同学能用简短的语言给大伙儿归纳、概括一下?(学生摸索、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对!地球处在银河系中太阳系内的金星和火星之间,它与其他行星、小行星一样,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

这确实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1.4 地球运动的差不多形式——自转和公转(板书)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差不多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在这一节课上,针对地球的两种运动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X围及光照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运动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快乐点击(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的更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一半。

因此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下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方的时刻早。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2.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5)产生地理现象: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度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X围最北界线是23.5°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线上时,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

所以北纬23.5°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

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1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材主要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介绍地球的日、夜、四季变化等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因,以及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知识点与教学目标1. 知识点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夜的变化;3.地球公转引起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熟悉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夜变化以及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的规律;3.具备使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日、夜变化和四季变化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夜变化;2.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规律;2.如何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日、夜变化和四季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资料、课件等辅助教具,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2. 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通过课件或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日、夜变化?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2)自转的概念和规律接下来,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具讲解“地球的自转”的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自转引起的日、夜变化。

(3)公转的概念和规律紧接着,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具讲解“地球的公转”的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4)巩固与提高最后,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知识,并能够使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夜变化和四季变化。

五、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与评价方法1.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好教学节奏,避免时间不足或时间过长的问题;3.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料和教具,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 中图版

太阳直点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
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逐
秋 分
_赤_减_道_小___,白中昼等时间逐渐昼__变夜___等短__长___ 无
K12教育资料
15
冬至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点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
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逐
冬 至
__减南 归__小回 线___,白昼最时小间逐渐__昼 最_变_最 长_短_短__夜__
K12教育资料
1
K12教育资料
2
K12教育资料
3
K12教育资料
4
第2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公转
K12教育资料
5
K12教育资料
6
K12教育资料
7
地 地球 球运 沿动什时么地方轴向是 公直 转立 的的 ?还是倾斜的?
在 公公转转方轨向道和的自不转同方位向置一,样地吗轴?的指向会
发生变化吗?

K12教育资料
16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点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
从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逐
春 分
增赤__大道_____,白中昼等时间逐渐增_昼__长夜__等__长___

K12教育资料
17
K12教育资料
18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地面通过吸收 太阳光热得到热量
早晨
中午 K12教育资料
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获得热量越少
K12教育资料
24
平顶山地区二分二至时白昼时间不同
白昼时间大约12小时
白昼时间大约14小时

西
春分
白昼时间大约9小时

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修改版]

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修改版]

第一篇: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 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地轴地球绕地轴的不停地旋转运动,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轴实际上看不见的。

b5E2RGbCAP2、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相同,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在地球上看天地的旋转方向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恒星及太阳随着天球在自东向西旋转,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为什么呢?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照点不同,有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和太阳日(24小时)之分。

plEanqFDPw5、地球每天自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地球自转运动是不均匀的,有季节变化、长期变化及不规则变化。

如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使自转速度减慢,但这种变化不大,每100年日长增加1〜2毫秒。

地球自转的季节变化是每年3〜4月速度最慢,8月最快,但季节性日长变化不超过0.5〜0.6毫秒。

DXDiTa9E3d6、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

RTCrpUDGiT7、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670米,南、北纬3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447千米,南、北纬6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837千米。

在赤道处高度相差100米,每小时线速度相差26米。

5PCzVD7HxA8、地球自转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高二地理(中图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高二地理(中图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远日点 距离
1.52亿千米
近日点 距离
1.47亿千米
近日点 (1月初)
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
地球的公转
远日点 (7月初) 公转速度最慢
公转速度减慢 公转速度加快
近日点 (1月初)
公转速度最快
地球的公转
A
B
地球公转过程中由A点到B点的过程中 公转速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
A
远日点 (7月初)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
23°26′N
3月21日前后 春分日
23°26′S
太阳直射点
23°26′N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3月21日前后 春分日
23°26′S
太阳直射点
23°26′N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3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秋分日
公转速度最慢
近日点 (1月初)
公转速度最快
B
先变慢,在7月初远日点时速度最慢,然后变快。
地球的公转
思考: 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北半球为冬天,在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天?
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地距离差异对地球温度的影响非常小,造成 地球四季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 N 太


线
地球公转 平均线速度 平均角速度 周期
内容 约为 千米/秒
约为 °/日 1年
地球的公转
根据资料,尝试计算出下列表格数据。
资料:地球公转轨道全长约9.4亿千米。
地球公转 平均线速度 平均角速度 周期
内容 约为 30千米/秒
约为1°/日 1年

地理初中七年级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理初中七年级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理初中七年级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

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对于地理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如下:1. 自转轴和赤道地球的自转是围绕着自转轴进行的,自转轴两端与地球表面相交形成两个极点。

自转轴在地球上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即北极和南极。

而与自转轴相垂直的平面称为自转面,自转面与地球的赤道相交形成一个线段,被称为地球的赤道。

2. 自转速度和时间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有规律的,平均每小时约1670公里。

这也就是说,地球每小时自转一周。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恒定,所以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即24小时。

因此,我们通常将一个自转周期称为一天。

3. 区分昼夜和时间的变化地球的自转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昼夜的变化。

昼夜是地球自转和太阳光照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当地球的某一地区正向着太阳的一面,正处于白天;而当地球的某一地区背离太阳的一面,正处于黑夜。

而在两个极点附近的地区,则经常性地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指的是在一年的某个时间段内,地区整天都处于白天;极夜指的是在一年的某个时间段内,地区整天都处于黑夜。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 公转轨道和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公转轨道是一个基本上近似于椭圆形的形状,被称为椭圆轨道。

与公转轨道相对应的平面被称为公转面。

2. 公转周期和平均距离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

也就是说,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365天零6小时。

每个公转周期的长度是相对固定的,它被称为一年。

此外,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约1.496亿公里,这个数值被称为天文单位。

3. 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我们了解季节的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初一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一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一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初一地理课教案(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图表等工具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图片或演示PPT。

2. 教材准备:地理教材《地球与地图》第一章。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播放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或展示精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它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做小组讨论,记录自己的想法。

Step 2:理论讲解(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解释它们的区别。

2. 通过黑板、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的原因。

Step 3:实地观察(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户外实地观察活动。

每组至少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时日出和日落的变化,同时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高度和阳光照射面积的变化。

Step 4:整理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返回教室,整理观察结果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2.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回答如下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导致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Step 5:展示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和总结。

2.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和体会,同学们一起讨论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再理解和认识。

Step 6:评价与反思(10分钟)1.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并进行探讨。

- 为什么地球会自转和公转?- 如果地球的自转速度变快或者公转速度变慢,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老师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进行评价,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1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试验〕、推理力量和想像力量〔依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熟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同学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预备:1、分组试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2、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习新课:1、指导同学熟悉地球的自转〔1〕讲解并描述: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看,始终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看和深化思索,熟悉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识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假如看船上的物体能发觉吗?为什么?〔3〕讲解:当我们伴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看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推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状况。

地理小学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地理小学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地理小学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引言地球作为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其运动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于理解天气、季节变化以及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地球的自转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围绕地轴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经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是造成地球形成了地理时区的原因。

1. 自转的定义和特征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一天的长度。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4秒,被称为“恒星日”。

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点在相同的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的自转使得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形成日出和日落的景象。

2. 自转对地理时区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形成了24个时区。

根据地球的自转和不同的经度,地球表面上的时间会有所不同。

当东方地区经历白天时,西方地区正处于黑夜中。

由此形成了东方的时间比西方早,而东西两个极点之间的时间差距最大,大约为12个小时。

地理时区的设立方便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和生活。

三、地球的公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按椭圆轨道运行的运动方式。

1. 公转的定义和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被称为“回归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这个轨道被称为黄道。

地球绕黄道运动的轨迹使得太阳的光照分布在地球上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季节。

2. 公转对季节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对季节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公转使得地球在轨道上接近太阳或远离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太阳的光线到达地球的不同角度。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更近的位置时,太阳光照更加直接,地球所在的区域会变暖,形成夏季;而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更远的位置时,太阳光照较为斜射,地球所在的区域会变冷,形成冬季。

这种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了气候和农作物的种植。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中图版
-地方时差: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计时差异
-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度的变化
4.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微小的扁平效应: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地球略微扁平
5.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导航:地球自转和公转用于确定方向和位置
-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气候patterns
-培养地理素养: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启发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发对地球运动和宇宙规律的思考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通过关键词和句子突出重点,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可以使用图标、颜色标注、箭头指示等视觉元素,使得板书更加生动和直观。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农业生产: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作物生长周期和农业规划有重要影响
6.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
-星空观测:通过观测星空变化推断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仪观测:使用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物理探测: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
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物理模型
-天球仪:展示星空和地球自转公转关系的模型
2.通过实际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加深对影响因素的理解。
3.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分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

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

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

(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

(讨论或学生举例)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

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

(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

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2)(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
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
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注意: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

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

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亦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没有)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

)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D“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讲述: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

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

同时把夏至日前后的6、了、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完全相反。

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

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阳光直射的地点昼夜长短情况
日期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提问: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F“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1、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2、五带的范围是怎样的?
3、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分界线是极圈)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5、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布置作业:
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3、四季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
北半球: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
4、地球上的五带(热量带)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五带的名称: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和南寒带。

(3)、五带的范围:北寒带(66.5°N--90°N):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
②北温带(23.5°N--66.5°N):北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③热带(23.5°N--23.5°S):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④南温带(23.5°S--66.5°S):南温带在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⑤南寒带(66.5°S--90°S):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4)、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有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