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植物病害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教师寄语:
• 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你自己不逼你 自己而已!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概念: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的三个环节: •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三)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 初侵染 概念: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
•
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 取决条件:初侵染量的多少
• 防治措施:只要集中力量消灭初侵
• 染源或防止初侵染的发生
• 例子:小麦黑穗病、棉花枯黄萎病
•
线虫病、丛矮病
•
• 概念: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
•
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
• 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类
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介体。有些线 虫、真菌、菟丝子能传播病毒,鸟类能传播寄生 性种子植物。
•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进行农业活动中,常无意识
的帮助病原物的传播。如调运带病种子、苗木、 接穗、植物产品及其包装材料,使用带有病残体 又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各种农事操作都能 传播多种病原物。这种人为传播帮助病原物克服 了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病区的扩 大和新病区的形成。
• 3.土壤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株上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都很容易掉落在土 壤里,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源。
• 4.病株残体 绝大多数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
都能在感病寄主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根等组 织中存活,并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越夏。因此,在 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都有利于 杜绝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2
二、 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植物生病后其外表所表现出的病态。
病状:植物发病后本身表现出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的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
比较症状、病状和病征,其三者有何不同?
13
14
(一)、病状的类型
1、变色 指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
18
斑点
19
20
穿孔
21
溃疡
22
疮痂
柑橘疮痂病(Sphaceloma fawcettii)
23
猝倒
黄瓜立枯病
24
3、腐烂
腐烂是细胞或组织在坏死的同时,伴随着 组织结构的破坏和分解。按照腐败组织的质地 分为干腐、湿腐(或软腐)两种。
组织腐烂时,水份能及时蒸发而消失则形 成干腐;
如细胞消解的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失水则 形成湿腐。
40
灰霉
41
青霉
42
白霉
43
2、粉状物 粉状物是某些真菌的孢子密集的聚
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根据颜色的不 同又可分为白粉、锈粉、黑粉等。
44
白粉
45
锈粉
46
黑粉
47
3、颗粒状物
指病部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颗粒状物。如 水稻纹枯病的褐色菌核,十字花科作物菌核病 的鼠粪状菌核。还有半埋于病部组织表皮下的 小黑点,如葡萄黑病、柑橘炭疽病病部的小黑 点。
小果。
(5)皱缩、卷叶:病组织生长不均匀引起皱缩、卷 叶等
31
肿瘤
32
丛枝
33
徒长
34
矮缩
玉米黑条矮缩病
35
矮化
36
第二章植物病害基础知识10(2)
A无隔菌丝 B有隔菌丝
1. 有隔菌丝
2. 无隔菌丝
有隔菌丝
有 隔 菌 丝
无隔菌丝
真菌的菌丝
真菌的菌丝
菌丝一般从孢子萌发而来,形成菌丝体,最后 再产生孢子。
孢子萌发产生菌丝
后期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生长
菌丝的正常功能是摄取养分并不断生长发育。 依真菌的种类不同,菌丝在寄主体内的寄生 方式也不同: a) 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直接从寄 主内吸收养分; b) 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菌丝体上产 生的特殊结构——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养 分。
动物的病害。
有益真菌可被用来制药、生产食品和用于生防等。 寄生植物的真菌能引起植物病害,称植物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1.真菌的营养体
(1)菌丝体 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 纤细分支的丝状体,单根的丝状体 称为菌丝,很多菌丝交织成团,称 菌丝体。低等真菌菌丝为无隔菌丝, 高等真菌菌丝为有隔菌丝。 真菌的菌丝体
3、子囊菌亚门
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其它子囊菌的营养体都是分 枝繁茂的有隔菌丝体;
无性繁殖在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产生分生孢子 的子实体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等。
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大多数子囊产生在 子囊果内,少数裸生。 子囊果: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称子囊果; 根据其不同形态,子囊果分四种类型:闭囊壳、子囊 壳、子囊盘、子囊腔。
丝孢菌
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 有少部分不产生分生孢子,只 产生菌核。 丝孢菌中很多是重要的植物病 原菌。如稻梨孢菌引起的水稻 稻瘟病,丝核菌引起水稻纹枯
病及多种作物立枯病。
梨孢属
腔胞菌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构造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构造的变化,最后发病植物外观变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开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病症: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病症。
4.病状: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
5.病症:病部表现出病原物的特征称为病症。
6.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7.病原物:指能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
8.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能传染的一类病害。
9.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侵染性病害。
10.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场,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11.多型现象:有的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孢子,称为多型现象。
12.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全部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
13.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
14.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
15.专性寄生:这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得养分才能生存。
当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之后,寄生物也停顿生长和发育。
16.非专性寄生:这类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这类寄生物包括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
17.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种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18.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的种内形态一样、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化类群。
19.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20.植物的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由于受到病原
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 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 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植物这种偏离了正 常状态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要素: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
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9.产卵的雌虫
根结线虫病
菊花叶枯线虫病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
线虫一般以卵和幼虫在植物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 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土壤、人为活动等传播, 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球根及花木的调运传播。
二、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 受病后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
病状
病害症状
变色 坏死 腐烂 萎蔫 畸形
病症
霉状物 粉状物 粒状物 脓状物
1.变色(discoluration)
• 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 细胞并未死亡。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
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植物病理学: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症状
青枯
青枯 花生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
茄黄萎
香蕉枯萎病
5. 畸形(malformation)
由于组织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形态异常称为畸 形,如徒长、矮缩、丛生、瘤肿、丛枝、发根、卷叶、蕨叶、 花变叶等。
➢ 增大:局部细胞体积增大,数量不增加;如线虫引起的虫瘿。 ➢ 增生: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 迅速增多,使局部
烟草花叶病
柑橘黄龙病
黄化(yellowing)
叶片部分或全部 均匀褪绿、变黄, 或呈其它颜色。
玉米条斑病
条纹
嫩茎、果实和叶片 上表现出褪绿,间 杂其他颜色或枯死 的条斑。
白化
2. 坏死(necrosis)
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但细胞或组织的轮廓还在。
➢ 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条斑等
❖ 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征主要有7种类型。
病征类型-锈状物
白锈
芥菜白锈病
锈
梨锈病
病征类型-粉状物
小麦白白粉粉病
小麦黑黑粉穗病
病征类型-霉状物
葡萄霜霉病
绵霉
病征类型-霉状物
青霉
柑橘青霉病绿霉
番茄灰霉病
病征类型-点状物
病征类型-粒状物
菌核
病征类型-索状物
菌索
病征类型-菌脓
缢出含菌体的液滴
三、植物病害症状表现的复杂性
➢ 不同阶段或不同抗性品种上出现不同类型症状。
TMV:侵染多种植物表现花叶症状 心叶烟、苋色藜表现枯斑
➢ 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
稻瘟病:潮湿白点型、适宜急性型、 干旱慢性型。
➢ 综合症(syndrome):在一种植物上同时或先 后表现两种不同类型症状。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试卷)一.填空题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B.斑点C.萎焉D.畸形(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 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B.细菌C.病毒D.线虫(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B.无性孢子C.无法比较(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B.植物的病征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D.传染性(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B.抗侵入C.抗扩展D.抗病(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B.抗侵入C.抗扩展D.抗病(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B.适温高湿C.适温低湿D.低温低湿(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B.侵入期C.潜育期D.发病期(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温度B.湿度C.风雨D.光照( )10.________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植物病理学: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症状
碎色郁金香
两个基本要素
植物 ( Plant)
一对矛盾
致病因素(病原, pathogen )
宏观:植物、病原、时空环境、人
微观:植物细胞环境(细胞生态)、非生物病因病或原生物与
环境生物细胞环境(细胞生态)、分子环境(分子生态)、人
两类植物病害
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
部位、形状、称病害名称。
➢ 叶枯:大面积枯死。 ➢ 疮痂:木栓化、粗糙、浅。 ➢ 溃疡:坏死或腐烂、木栓化、面积大、深。 ➢ 立枯和猝倒:幼苗基死。 ➢ 穿孔、落叶和落果:形成离层。
叶斑(lesion)
叶枯(leaf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
疮痂(scab)
柑橘疮痂病
溃疡(canker)
柑橘溃疡病
能否从一个植物传染给另一个植物
生物因素
1. 菌物(真菌、卵菌和原生生物) 2. 原核生物(细菌) 3. 病毒和类病毒 4. 线虫 5. 寄生性植物
病原物
非生物因素
化学和物理因素
植物营养元素失调、农化品药害、环境污染 等 植物生产的物理条件:温、光、水、气等不适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symptom)
得水份的部位表现出缺水、枯死。
青枯
青枯 花生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
茄黄萎
香蕉枯萎病
5. 畸形(malformation)
由于组织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形态异常称为畸 形,如徒长、矮缩、丛生、瘤肿、丛枝、发根、卷叶、蕨叶、 花变叶等。
➢ 增大:局部细胞体积增大,数量不增加;如线虫引起的虫瘿。 ➢ 增生: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 迅速增多,使局部
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症状
园艺植物病理学简答题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一、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1.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2.特点: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包括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等;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包括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后者死而不倒、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炭疽是由一类炭疽病菌引起的,一般病斑凹陷、变褐色,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等;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包括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分为枯萎、黄萎、青枯;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增生型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变态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二、病症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答:1.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五类;2.特点:第三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 植物病原菌物一、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答:真菌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三类;二、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答:真菌有性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五类;三、引起植物病害的菌物分属哪几个门各有什么特点答:分属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半知菌类特点:卵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多产生卵孢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典型的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子囊菌门:营养体为有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是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担子菌门:营养体为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不发达;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半知菌类:营养体为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等;没有有性生殖,但可能进行准性生殖;四、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答:1.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2.无性阶段: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连续循环多次,产生大量无性孢子,对病害传播流行起着重要作用;有性阶段: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作用除繁衍后代外,主要是度过不良环境,并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的来源;五、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的哪类子实体答:1.子囊菌的子实体特称为子囊果,并分为球形的闭囊壳,瓶状的子囊壳、子囊座和盘状或杯状的子囊盘4种类型;2.特征:闭囊壳:无孔口,子囊通常为近球形,散生或束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壳:由疏松的菌丝体或子座产生,具明确的子囊壳壁,球形、梨形或烧瓶形,有颈部和孔口,有的肉质、革质或碳质,鲜色或黑色,表生或埋生,子囊单层壁,顶端有不同结构,棍棒行或圆柱形,束生、周生或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有侧丝或侧丝早期消解;子囊座:子囊周围无真正的子囊果壁,而是单独或成束的生长在单腔或多腔的子座内,子囊座呈子囊壳状或子囊盘状,有些含单腔的子囊座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外形很像子囊壳称为假囊壳,假囊壳通常暗色,少数鲜色,子囊座内的子囊双层壁,有假侧丝或无,子囊孢子通常有隔膜;子囊盘:典型的呈盘状或杯状,上部敞开,子囊排列成子实层;3.六、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答:1.无担子果2.通常认为锈菌是活体寄生菌3.有的锈菌是单主寄生,有的是转主寄生4.许多锈菌具有明显的多型现象七、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答:1.四个,即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其中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为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二、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答:土壤杆菌属,引起桃、苹果、葡萄、月季根癌病假细胞菌属,引起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桑疫病等 欧文氏菌属,引起白菜软腐病、梨火疫病木质部小杆菌属,引起葡萄皮尔氏病、苜蓿矮化病、桃伪果病黄单胞杆菌属,引起柑橘溃疡病 棒形杆菌属,引起马铃薯环腐病链霉菌属,引起甘薯疮痂病 螺原体属,引起柑桔僵化病植原体属,引起桑萎缩病、枣疯病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与菌物在侵染和传播途径方面有何不同答: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般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寄主植物,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菌物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四、说明病原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如何区别植物菌物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答:1.特点:患病植物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畸形四类,有的还有菌脓溢出;方法: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细菌性叶斑往往具有黄色的晕环,细菌性癌肿十分明显是诊断可利用的特征;在鉴定中,一般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都可以通过徒手切片看到喷菌现象;2.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长出子实体;病状以坏死和腐烂为主;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是细菌病害的特征;五、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及其功能有何不同答:DNA存在于核区,是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质粒存在于细胞质中,编码细菌的抗药性、育性或致病性等性状;第三节 植物病毒一、简述植物病毒核酸类型和病毒核酸的主要功能答:1.类型:正单链RNA+ssRNA、负单链RNA-ssRNA、双链RNAdsRNA、单链DNAssDNA、双链DNAdsDNA2.功能:核酸是病毒主要的遗传信息二、什么叫精简脱毒技术其理论依据何在答:三、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有何特点有哪些传播途径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用哪些防治策略答:1.植物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明脉、褪绿、花叶、斑驳、条纹、条点、黄化等、畸形矮化、矮缩、皱缩、耳突、疱斑、曲叶、卷叶等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性症状;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2.昆虫传播、汁液传播、种子传播、嫁接传播、土壤传播3.防治措施:昆虫:化学农药杀死害虫;播期调整避开昆虫发生高峰;通过黄皿诱蚜、银灰薄膜避蚜减少传毒;汁液:普及植物病毒传播知识,防止种苗调运、园艺操作中传播病毒;种子:种子表面消毒,推广无病毒种苗技术;嫁接:选用无病接穗和砧木;土壤:四、植物病毒的学名标记方法与其他病原物有何不同五、植物病毒防治技术上有何重大进展转基因工程之物、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有道抗性利用等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一、简述植物寄生线虫对植物的致病特点答:线虫致病机制一般认为有以下方式1机械损伤,由线虫穿刺植物细胞取食造成的伤害2营养掠夺和营养阻碍,由于线虫取食夺取寄主的营养,或者由于线虫对根的破坏阻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3化学致病,线虫的食道腺能分泌多种酶或其他生物化学物质,影响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代谢4复合侵染,线虫侵染造成的伤口引起菌物、细菌等微生物的次生侵染,或者作为菌物、细菌和病毒的介体导致复合病害;二、如何诊断植物线虫病害 列出引起园艺植物重要病害的植物线虫种类;答:1.植物线虫病害的病状为生长缓慢、衰弱、矮小或畸形,叶片干枯、扭曲、丛根、肿瘤等;病症为虫体2.垫刃目茎线虫属、根腐线虫属、穿孔线虫属、根结线虫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伞滑刃线虫属、细杆滑刃线虫属;三矛目长针线虫属、剑线虫属;三、植物线虫的生活史有何特点如何利用这些特点来防治植物线虫病害答:1.植物线虫生活史中具有卵、幼虫、成虫三种虫态,卵通常为椭圆形,幼虫有四个龄期,一般为两性交配生殖,也可以孤雌生殖;2.农业措施:轮作、休耕法、覆盖作物 物理方法:热力、淹水法生物防治: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肉食性线虫 化学防治:杀线虫剂第四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根据寄生性把病原物分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答:1.专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专性腐生物四类;2.特点:专性寄生物: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发育,其生活严格依赖寄主;强寄生物:寄生性很强,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营腐生生活,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勉强生长,但难以完成生活史;弱寄生物:寄生性较弱,只能侵染生活力弱的活体寄主植物或处于休眠状态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在一定条件下可在块根等贮藏器官上营寄生生活;专性腐生物:不能侵害活的有机体,因此不是寄生物;二、简述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答:1.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2.分泌酶类果胶酶、纤维素酶等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3.分泌毒素4.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三、为什么说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属性答:四、为什么寄生性弱的病原物致病性可能较强,而寄生性强的病原物致病性也可能较弱答:五、试举例说明活体寄生与死体寄生的病原物有哪些不同的致病特点答:六、为什么说病原物产生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答:第二节 植物的抗病性一、植物抗病机制有哪些答:结构抗病性和生物化学抗病性二、简述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如何避免品种抗病性丧失答:三、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概念;答:垂直抗性:记住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水平抗性:具有该种抗病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四、试比较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与主动抗病性因素的异同;答:被动抗病性:物理因素: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主要是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植物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素;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在伤口周围形成本栓化的愈伤周皮;纤维素细胞壁;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积累的木质素;化学因素:体表分泌物;酶抑制物;水解酶类;抗菌物质主动抗病性:物理因素:乳突;木栓层的作用;离层的作用;化学因素: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解毒酶;五、试说明诱发抗病性的特点和可能机制;答:诱发抗病性是指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诱发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交互保护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诱发抗病性;诱发抗病性有两种类型,即局部诱发抗病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局部诱发抗病性只表现在诱发接种部位,系统诱发抗病性是在接种植株未做诱发接种的部位和器官所表现的抗病性;第三节 病原物侵染过程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哪四个阶段答: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二、病原物侵入寄生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菌物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的机制是什么答:1.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直接侵入三种;2.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是,到达侵入部位的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亚冠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并分泌黏液将其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下方生出较细的侵染丝,以其很强的压力穿透植物的保护组织而侵入寄主;侵染丝进入寄主后,即开始变粗恢复原来的菌丝状;三、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答: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对侵入也有一定影响;第四节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一、病害循环包括哪些环节答: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二、试述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侵染源;答: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三、试述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答: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四、病害循环与病害防治措施间有什么关系答: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等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第五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一、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是什么他们如何影响植物病害的流行P80答:大量具有治病力的病原,感病的寄主和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因素有病原物的致病能力、数量和有效传播,寄主因素有寄主的感病性和种植面积,环境条件有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一、说明温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何防治答:1.发生特点:1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气温10oC以上湿度适合就开始发病;20~24oC最利于发病;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要求叶片存在水滴或水膜;2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 老叶片感病,新嫩相对抗病;3栽培管理方面,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2.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大棚黄瓜灌水要在晴天早晨进行;最好采用滴灌,膜下暗灌及渗灌方法;要及时通风;3药剂防治①喷雾防治72%普力克水剂800倍72%克露WP 600倍90%疫霜灵WP 400-500倍25%甲霜灵 800-1000倍75%百菌清WP 600倍69%安克锰锌WP600倍;②保护地烟雾防治45%百菌清烟雾剂200克、15%霜疫清烟剂250克/亩防霉灵粉尘剂二、如何区分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答:黄瓜霜霉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症状为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 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细菌性角斑病在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都可染病;症状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脓,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穿孔;三、说明瓜类白粉病的诊断依据及防治措施;答:诊断依据:白粉病自寄主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亦危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危害果实;在黄瓜上,发病初期,叶片背面或正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好似叶片被撒上一层白粉一样;随后许多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面,白粉状物渐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也变成枯黄而发脆,但一般不脱落;到秋季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灰褐色小点;防治措施: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与加强栽培管理2.温室熏蒸消毒处理3.药剂防治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一、如何识别番茄病毒病根据发病规律应如何防治二、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症状有何特点综合防治要点是什么三、在我国,番茄病害大约有多少种 请选择其中3中病害描述其症状,病原形态特点以及病害发生特点;一、如何识别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软腐病,根据病害侵染循环、发生特点提出防治措施;答:1.十字花科细菌性软腐病通常外叶基部先发病,病部呈水浸状微黄色病斑,后扩大呈黄褐色而腐烂;、,呈黏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味;外叶垂直脱落,叶球外露;发病严重时,叶柄基部和根茎处心髓组织完全腐烂,造成整株死亡;2.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防虫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时迟播;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少自然裂口;增施钙素可提高寄主的抗病性;3防虫防病,从幼苗起加强对黄金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的防治;4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以用农用链霉素、氯霉素等防治病害蔓延;5生物防治,使用B系列微生物农药;二、哪些农业措施能提高大白菜对软腐病的抗性答:1实行轮作;2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3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时迟播;4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5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少自然裂口;6增施钙素提高寄主的抗病性;三、说明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病害循环、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答:1.病害循环: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春季环境适宜卵孢子萌发,侵染小白菜、油菜、萝卜等春菜,在发病中、后期的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夏,当年秋季可萌发侵染大白菜等秋菜;所以,卵孢子是北方地区春、秋两季十字花科蔬菜发病的初侵染源;以菌丝在采种株内越冬、以卵孢子在种子上越冬;在南方,田间终年种植十字花科作物,病菌借助不断产生的大量孢子囊在多种植物上辗转危害;2.发生特点:3.防治措施:种子消毒:选无病株留种;播种前筛选壮粒种子,用种子重量%的25%瑞毒霉拌种,或用种子重量%的80%克霉灵拌种;在48-50度下温汤浸种20分钟;种子重量的%的35%阿普隆甲霜灵拌种剂拌种,种子重量的%的保种灵35%甲霜灵+50%福美双+70%甲基托布津配合比例为74%、17%及%拌种;药物防治:发病初期或出现中心病株时,应喷药保护;如遇阴天,多露天气,应隔5-7天后继续喷药,连续防治2-3次;常用药剂有:40%克霉灵2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25%瑞毒霉2000-3000倍液;四、说明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病害循环、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答:蔬菜综合题一、结合所学的病害评述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两大措施的利弊;二、试述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病症状特点,如何控制一、苹果树枝干病害有哪些 说明各自的症状特点,以苹果树腐烂病为例,说明枝干病害的综合管理措施;二、如何防治田间和贮藏期苹果梨轮纹病答:防治策略是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在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以铲除越冬病菌,生长期喷药和套袋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新建果园注意选用无病苗木;定植后经常检查,发现病苗、病株要及时淘汰、铲除,以防扩大蔓延;苗圃应设在远离病区的地方,培育无病壮苗;幼树整形修剪时,切忌用病区的枝干作支柱,亦不宜把修剪下来的病枝干堆积于新果区附近;加强肥水管理,合理疏果,严格控制负载量;铲除越冬菌源 在早春刮除枝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清除果园的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刮除病瘤后要涂药杀菌;三、常见苹果果实病害有哪些如何根据症状区分答:四、如何识别梨锈病,试根据其病害循环涉设计防治措施;答:病害为害幼叶、叶柄、新梢及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梨树锈菌针基部引起膨肿,以后突破菌瘿表皮,又长出深褐色,圆锥形、楔形的冬孢子角;防治措施1根本办法是彻底砍伐在苹果园及梨园5公里范围以内的桧柏树,以破坏病害的侵染循环;2清除转主寄主3控制冬孢子萌发 在果园靠近风景区和绿化区,桧柏不宜砍伐时,可用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350倍五氯酚钠加波美1度石硫合剂或1:1—2:100—160式波尔多液,于春雨前喷布桧柏1-2次以防止冬孢子角的萌发;。
2-02第2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侵染性病原)
植原体的基本特性
1.植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病原物。 2. 可以人工培养。
3. 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对
青霉素和链霉素不敏感,因无细胞壁。
4. 引致黄化、矮缩、丛枝、小叶等症状。
5. 必须依赖昆虫介体传播。叶蝉和飞虱等刺吸式 口器是主要媒介。
病毒类和植原体病害的防治
以及野生寄主。
C、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根霉属 Rhizopus
菌丝体发达,有分枝,一般无隔膜,有匍匐枝和假根。 孢囊梗 2~3 根丛生于假根的上方。孢子囊球形,孢囊孢子球 形、多角形。常引起种实、球根、鳞茎的霉烂。
孢子囊
孢囊梗
匍匐枝 放大的孢子囊 假根
3-7 接合孢子的形成
(3)子囊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真菌是较高等的真菌。全部陆生, 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少数为单细胞(如酵母 菌)。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 囊和子囊孢子。 子囊果的类型: A、闭囊壳 B、子囊壳 C、子囊腔(假囊壳) D、子囊盘
泡囊 孢子囊
②霜霉属 Peronospora
孢囊梗呈二叉状锐角分枝,孢子囊卵形,单生于孢囊 梗顶端。 危害植物叶片,引起霜霉病。 孢囊梗
孢子囊
(2)接合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真菌近600种,水生到陆生。多 数腐生,少数寄生,还有些是昆虫的寄生物或共 生物。 A、营养体是无隔膜的发达的菌丝体或虫菌 体,少数有隔膜。 B、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二、细菌
(一)形态和结构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单细
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细胞
核。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
状。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菌。 细菌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
(三)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征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试卷)一.填空题1.细菌、病毒主要的繁殖方式分别为()、()。
2.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3.真菌一般具有生长发育的()和繁衍后代的()。
4.菌丝的变态类型,常见的有()、()、()。
5.按照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有没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可把植物的抗性分为()和()两类。
6.病原物的传播可分为()和()两类情况。
7.根据寄生能力的强弱,寄生物可分为()和()两大类。
8.植物的抗病机制有()、()、()。
二.单项选择题()1.寄主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发病的标志是_____。
A.建立寄生关系B.病原物向寄主体内侵入C.病原物与寄主接触D.寄主出现症状()2.下列现象中,属于植物病害的是______。
A.感染病毒的郁金香呈现鲜艳杂色花瓣。
B.感染黑粉菌的茭白茎基组织肥大。
C.豆科植物由于根瘤菌的侵入而出现根瘤。
D.蔬菜根部由于根结线虫的侵染而出现根结。
()3.主要依靠直接侵入的病原物是______。
A.真菌B.细菌C.病毒D.植原体()4.白粉病属于_______。
A.真菌病害B.细菌病害C.病毒病害D.生理病害()5.属于被动传播的是_____。
A.真菌菌丝体的生长。
B.线虫在土壤中的移动。
C.游动孢子在水中的移动。
D.真菌通过雨水传播。
()6.下列现象中,属于病害的是______。
A.缺氮引起的植物叶片发黄B.冰雹砸损植物C.棉花黄萎病D.低温引起的冻害()7.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症状是______。
A.变色B.颗粒状物C.粉状物D.脓状物()8.植物病原细菌侵染寄主最主要的条件是______。
A.高湿B.高温C.低温D.高温、高湿()9.真菌的侵入途径一般是______。
A.直接侵入B.自然孔口侵入C.虫媒传播D.伤口侵入()10.在植物真菌的五个亚门中,具有无隔菌丝的是______。
A.接合菌亚门B.子囊菌亚门C.担子菌亚门D.半知菌亚门三.多项选择题()1.主要依靠直接侵入的病原物是______。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概念
猝倒
立枯
(3)草本植物茎的顶部坏死----顶尖坏死。
(4)木本植物顶梢的坏死----梢枯(die back)。 (5)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大片的组织坏死----溃疡
(canker) 。
溃疡
茎维管束变褐
叶斑
穿孔
叶枯
疮痂
溃疡
蔓枯
3.腐烂(rot)
• 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 • 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4)变态:病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
花变叶(phyllody) 、叶变花、扁枝和蕨叶 (fernleaf) 。
畸形
蕨叶
畸形
畸形
畸形
丛枝
叶片皱缩
卷叶
叶片扭曲
厥叶
根瘤 根肿
整株丛生
整株矮化
<二>、常见的病征类型——霉状物
1、霉状物 霜霉
绵霉 黑霉
灰霉
青霉
2、粉状物
锈粉
3、粒状物 黑粒点
花叶
斑驳
明
花叶
2.坏死(necrosis)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1)在叶片上坏死。叶斑(spot)、轮斑或环斑(ringspot)、蚀纹、 叶枯、叶烧(leafscad) 、疮痂 。
梭形斑
星状斑
叶斑
不规则形斑
轮纹形斑
云纹形斑
条纹
环斑 脉枯
叶烧 疮痂
(2)植物根茎上坏死。猝倒(damping off)和立枯。
• 症状是植物发生某种病害以后在内部和外部显示的表 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人们认识 病害首先是从病害症状的描述开始,描述症状的发生 和发展过程,选择最典型的症状来命名病害,如烟草 花叶病、大白菜软腐病等。从这些病害名称就可以知 道它的症状类型。当掌握了大量的病害症状表现,尤 其是综合症和并发症的变化以后,就比较容易对某些 病害样本做出初步的诊断,如同医生为病人看病诊断 并开处方一样,很快就能确定它属哪一类病害,它的 主要特征在哪里,以及病因是什么等等。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自测题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自测题一、名词解释:6%1.病程:2.生理小种:二、真空题:17%1.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征只有、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明显。
、在植物细胞内寄生,外部没有的表现,非传染性病害,也没有,但有。
2.病状的类型可以分为五类:、、、、。
3.是鉴别病原物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病征多属真菌的和,而细菌性病害的病征多为。
4.真菌一般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和繁衍后代的。
5.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纤细分支的,散生的丝状体称为,很多菌丝交织成团,称为。
6.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和两个阶段。
在适宜的条件下,真菌的能力强,可以重复发生几次,在整个生活史中,一般只出现一次。
7.植物病原真菌分为、、、、等五个亚门。
8.植物病原细菌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均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且都好氧,以培养基为宜,一般生长适温为。
9.植物病毒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二是。
三、单项选择题:28%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病害的。
A.缺氮引起的植物叶片发黄B.冰雹砸损植物C.棉花黄萎病D.低温引起的冻害2.下列属于植物病害。
A.虫伤 B.药物灼伤 C.风雹伤害 D.韭黄3.绿色叶片全叶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称为;叶片显现浓绿或浅绿相间的称为 ;叶片均匀发黄的称为;花青素形成过盛,叶片变紫或红色,称为。
A.花叶 B.褪绿 C.黄化 D.红叶4.下列不属于植物病害的斑点病状。
A.坏死斑B.卷叶 C.疮痂 D. 溃疡5.植物的青枯现象,属于植物症状类型中的。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6.皱缩现象属于植物病害病状类型中的。
A.变色 B. 斑点 C.萎焉 D.畸形7.下列属于病征的是。
A.变色 B.斑点 C.畸形 D.脓状物8.植物细菌性病害特有的病征是产生。
A.花叶 B.腐烂 C.锈状物 D.脓状物9.绝大多数植物的病害是由引起的。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10.营养体是无隔菌丝,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有性孢子是接合孢子,主要病菌有根霉菌和毛霉菌,这些是真菌中亚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第二节基础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32)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病害的是()。
A.缺氮引起的植物叶片发黄B.冰雹砸损植物C.棉花黄萎病D.低温引起的冻害2.植物病害的引起,大多数病原菌属于()。
A.真菌B.细菌C.病毒D.线虫3.有的植物生长特别快,发生徒长属于()病状。
A.斑点B.畸形C.萎焉D. 腐烂4.植物细菌的繁殖方式是()。
A.无性繁殖B.有性繁殖C.裂殖D.增殖5.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症状是()。
A.变色B.颗粒状物C.粉状物D.脓状物6.叶片呈现浓绿或浅绿相间的称为()。
A.褪绿B.花叶C.黄化D.红叶7.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的病菌是()。
A.青霉菌B.赤霉菌C.盘菌类D.霜霉菌8.下列属于病征的是()。
A.变色B.斑点C.畸形D.脓状物·9.下列现象中,属于植物病害的是()。
A.感染病毒的郁金香呈现鲜艳花瓣B.感染黑粉菌芙白茎基组织肥大C 豆科植物由于根瘤菌侵入出现根瘤D.蔬菜根部由于线虫侵染出现根结10.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称为()。
A.病原B.病原物C.侵染性病害D.非侵染性病害11.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症状是()。
A 坏死B.腐烂C.萎蔫D.畸形12.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A.裂殖B.增殖C.有性繁殖D.无性繁殖13.下面植物中属于全寄生的是()。
A.桑寄生B.菟丝子C.槲寄生D.玉米14.植物病害的典型萎萎焉病状是植物根部或基部()受病原物侵害A.分生组织B.输导组织C. 薄壁组织D. 分泌组织15.全为非浸染性病原的是()。
A、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土壤、营养B、气候因子、有害化学物质、土壤、营养等C、刺吸性害虫、螨类、有害化学物质D 、温度、湿度、真菌、病毒16.镜检病原时,切去小块病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检查,若发现有大量病原物自病组织溢出成烟雾状喷菌现象,即可证实为()A.真菌病害B.细菌病害C.病毒病害D. 线虫病害二、填空题(26)1、植物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简称为。
第二章 第三-五节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五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二、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 节开始发生,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 的过程。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 染等环节, 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都能 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
侵入期
染
过
潜育期
程
发病期
第三节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和寄 主的抗病性
• 1、病原物的寄生性 • 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 2、寄生物分类 • 按照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能力的大小, 可
以把病原物分为4种类型。
(1) 专性寄生物(严格寄生物)
• 寄生能力最强, 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 织中获得营养, 所以也称为活体寄生物。
2、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 (1) 免疫 • (2) 抗病 • (3) 耐病 • (4) 感病 • (5) 避病
抗接触
植物方面
1、按
抗侵入
照发
抗
生的
抗扩展
病 性
时期
抗损害
植物组织结构
固有的特点,如表 面茸毛、密生腊质 层、木栓化等。
机
制
结构抗
生化反应
2、抗 病机理
病性
生物化学 抗病性
植物分泌抑菌
物质、如葱蒜素、 酚、帖、萘和植物 保卫素等物质
• 主要分为自然动力传播、主动传播和人为 传播三大类
• 自然动力传播
(1•)气流: 风力可以将病 菌传到较远的 地方。小麦锈 病菌的夏孢子 可随风传到 1000公里以外
• ② 雨水传播某些真菌、细菌和线虫可以通 过雨水传播。雨水传播的病害, 一般传播 距离较短, 对这类病害的防治, 应注意控 制当地菌源, 防止灌溉水从病田流向无病 田。
第二章-植物病虫害基本知识-练习题
第二章植物病虫害基本知识练习题一.填空题(0.5/空)25分1.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大多数真菌是(直接侵入)。
2.植物的抗病机制有(避病)、(抗侵入)、(抗扩展)。
3.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免疫)、(抗病)、(耐病)、(感病)四种表现。
4.(真菌)和(细菌)统称病原菌。
5.真菌菌丝的特殊结构有(菌核)、(菌索)和(子座)。
6.病害的病状类型主要有(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7.大多数植物细菌病害的病征是(溢脓)。
8.细菌、真菌、病毒主要的繁殖方式分别为(裂殖)、(孢子)、(增殖)。
9.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可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四个时期。
10.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两大类。
11.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等。
12.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孢子)。
13.许多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称为(多型)现象。
14.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汁液磨擦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及(嫁接传播)等。
15.按照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有没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可把植物的抗性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两类。
16.在影响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各种环境条件中,以(温度)和(湿度)尤为重要。
17.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分为(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两种。
二.单项选择题15分1.下列现象中,属于植物病害的是( D )。
A.感染病毒的郁金香呈现鲜艳杂色花瓣B.感染黑粉菌的茭白茎基组织肥大C.豆科植物由于根瘤菌的侵入而出现根瘤D.蔬菜根部由于根结线虫的侵染而出现根结2.绝大多数植物的病害是由( A )引起的。
A.真菌B.细菌C.病毒D.线虫3.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症状是( B )。
第二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机制4学时
瑞拉链霉菌。
2、真菌
青霉菌——青霉素 木霉菌——胶霉素、木霉素、绿木霉素、胶绿木 霉素和抗菌肽 头孢菌——头孢霉素 黄曲霉——灰黄霉素
3、细菌
• 物种种类:荧光假单胞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野
杆菌属、欧氏杆菌属 • 抗生素种类:细菌素、吩嗪-1-羧酸抗生素、氯化
第七节 其他机制
• 菌根真菌(VAM) • 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植物;植 物提供菌根真菌所需营养。短期缺水条件下菌根真 菌可将其自身储存的水及养分供给寄主植物,从而 表现出寄主的抗逆性。
第八节 定殖过程
概念——根部定殖 • 指其在根际群落中建立自身生存空间并保持 一定群体水平的过程。 2、过程 • 趋化——黏附——结合——侵入
第二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机制
第一节 抗生作用
一、抗生素
1、概念
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低分子量次生代谢产 物,能够在较低浓度下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或将其 杀死的活性物质。
2、种类
β-丙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四环素类。四环素等。 蒽环类。道诺红霉素等
苯基吡咯类抗生素、2-酮基葡萄糖酸、胞外多糖、
脂肽等。 • 细菌产生的酶类: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
第二节 重寄生
一、概述 (一)概念 1、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 细胞表面,从寄主中取得养料,并引起寄主病害。 2、重寄生:病原菌被寄生的现象。 3、菌寄生菌(重寄生菌):寄生的真菌。
3、机制
(1)、运动性——细菌本身
(2)、细菌沿根向下的迁移
(3)、生长根的带动作用 (4)、向下水流的作用 (5)、转运作用——内生真菌的传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营养失调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其比例失调。 (deficiencies) 1、老叶:缺N(黄化)、P(紫色)、K(叶枯)、 Mg(明脉)、Zn(小叶)。 2、新叶:Ca(芽枯)、Fe(白叶)、S(黄化)、 Mn(失绿斑)、Cu(幼叶萎蔫)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如粪肥害、 药害、盐碱地。
褪绿、黄化、红化、白化; 花叶、班驳、明脉、条纹、环纹、线纹等
甜 菜 黄 脉 病 毒 病
利 马 豆 金 色 花 叶 病 毒 病
烟草花叶病毒病
柑 橘 黄 龙 病
大豆孢囊线虫病
坏死(necrosis)
• 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 斑点: 角斑、轮纹斑或环斑 – 蚀纹、穿孔 – 枯焦、叶烧 – 疮痂、溃疡
植物病害涉及的因素
环境
病害
植物
病原物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
病害四面体 (disease pyramid) 人
环境
植物
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
病原物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Symptom)
• 定义: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
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 态。 根据症状显示的部位分为
病 ≠ 伤 Disease≠
Damage
• 虫伤、雹伤、风灾、电击、各种机械损伤 只是伤害,不是病害,因为它们没有一个 逐渐变化的病理过程。
病理过程:持续的、系列的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害
• 有外在的致病因素
• 损害人类利益在栽种过程中
减少产量 降低品质 或在储藏期中 引起中毒
植物本身由于遗传原因出现的病变,如白化苗、 先天不孕等,属遗传性疾病,不是我们这里所指 的病害,因为它与外界致病因素无关。 对人类不但无害反而有益的植物病变,如茭白 (Zizania caduciflora),杂色郁金香等,不是 我们这里所指的病害。
Manganese Deficient Wheat
Soybean Manganese Toxicity
苜蓿缺硼症
玉米硼毒害症
大豆缺钼症
Molybdenum Deficient Soybeans
酸害
No Cotton Growth in Low pH Soil
Poor Corn Growth - Low pH
葡萄缺钾症
玉米缺钾症
大豆缺钾症
苜蓿缺钾症
玉米缺钙症
植 物 缺 钙 症
西瓜缺钙症
玉米缺镁症
Magnesium Deficient Corn
Magnesium Deficient Cotton
玉米缺硫症
玉米缺锌症
玉米、草莓缺锰症
Manganese Deficient Soybeans
第二章 植物病害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是植物在致病因 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下, 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 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 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现象。
• 茭白:由黑粉菌侵入菰(茭草)的花茎后使其细胞增 生而形成肥大的嫩茎,具食用价值。
Tulip Market (1634)
The most valuable tulip bulbs were those that produced flowers with strips or streaks on the petals. These were called "bizarres". The seed from these flowers usually grew into flowers with normal solid color petals. One of the bulbs sold for $8,395. It is now known that the color breaking occurring is actually a viral symptom
棉花立枯病
油菜猝倒病
萎蔫(wilt)
• 由于失水而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 生理性萎蔫
• 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使植物暂
时缺水,发生萎蔫。若及时供水即可恢复正常。
• 病理性萎蔫
• 植物被病菌侵染后,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供水不足
而出现的凋萎现象。多数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 青枯、枯萎、黄萎
花生黑斑病、 褐斑病
番茄病毒病
烟 草 霜 霉 病
黄 瓜 霜 霉 病
肉豆蔻穿孔病
樱花褐斑穿孔病
马铃薯疮痂病
柑橘溃疡病
腐烂(rot)
• 受侵染的植物肉质或木质部分由于病菌的
酶和毒素的作用,引起的组织分解、败坏 现象。
干腐、湿腐、软腐、流胶等 猝倒、立枯
桃褐腐病
苹果炭疽病
苹果轮纹病
大白菜软腐病
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 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
发生斑点或条纹斑。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
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除草剂药害
Herbicide Injury of Papaya
菜豆阿特拉津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菜 豆 , 药 害
2 4-D
四、气候因素
1.温度:高温(灼伤)、低温(冷害、冻害)、变 温(温差过大)。
2.水分湿度:水淹(沤根)、干旱(萎蔫)、水分 骤变(裂果)、干热风(卷叶)。
3.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不足(保护地 植物徒长)。
苜 蓿 霜 害
草坪草旱害
二、环境污染
1、主要指空气、水、土壤等。 2 、 大 气 污 染 的 危 害 : 臭 氧 ( O3 ) 、 二 氧 化 硫 (SO2 )、氢氟酸(HF)、过氧硝酸盐(PAN)、 氮化物(NO2,NO)、氯化物(Cl2HCl)、乙烯 (CH2CH2)等。
烟草臭氧伤害
三、植物的药害ຫໍສະໝຸດ 霉状物粉状物 锈状物
绵霉、霜霉、青霉、绿霉、 黑霉、灰霉、赤霉 白粉、黑粉 白锈、铁锈 小粒点:真菌的子囊果、分生孢子
粒状物
索状物
大颗粒:真菌的菌核、线虫的胞囊
真菌的根状菌索
脓状物 菌脓(细菌病害特有) 其他 冬孢子角、寄生植物等
霉状物
柑桔绿霉病
柑桔青霉病
粉状物
锈状物
粒状物
大豆叶斑病
(黑色颗粒为病原菌的子囊壳)
斑点: 角斑、轮纹斑或环斑 蚀纹、穿孔 枯焦、叶烧 疮痂、溃疡 干腐、湿腐、软腐、流胶等 立枯、猝倒 青枯、枯萎、黄萎 矮化、矮缩 丛枝、发根 皱缩、卷叶、线叶 根癌、肿瘤、耳突 花变叶等
坏死 腐烂 萎蔫 畸形
变色(discoloration)
全株或局部器官叶绿素受到抑制或破坏,
引起的均匀变色或不均匀变色。
辣椒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
甜瓜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畸形(malformation)
• 由于植物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 成的形态异常。 – 矮化、矮缩 – 丛枝、发根 – 皱缩、卷叶、蕨叶 – 根癌、肿瘤、耳突 – 花变叶等
玉米丛枝病
花生丛枝病
泡桐丛枝病
长春花变叶病
病征
根 据 病 征 的 形 态 可 以 分 为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
侵入和发病。如冻害使细胞组织死亡,并导致植物的生长势衰弱,使
许多病原物易于侵入。
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
如某些叶斑病引起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使植株更容易受冻害和霜害。加强栽 培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及时处理病害,可减轻两类病害的互作。
由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这类病 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相互传染,所以又 称做传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种类、数量和重要性在植物 病害中均居首位,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非侵染性病害 (uninfectious disease)
由非生物因素,如植物自身的生理缺 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环境中不适宜的物 理、化学因素等引起的植物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菌的侵染,不能在 植物个体间相互传染,所以又称做非传 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 病害独特的症状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不同病害可能症状相似。
柑 桔 黄 龙 病
同一病害在寄主不 同部位、不同生育 期、不同发病阶段 和不同环境条件下 的症状表现也可能 不同。
番 茄 灰 霉 病
病状 变色
根 据 病 状 表 现 的 类 型 可 以 分 为
褪绿、黄化、红化、白化 花叶、班驳、明脉、条纹、环纹、线纹等
• 病害传播方式分类
种传病害、气传病害、水传病 害、土传病害、介体传播病害 等
• 按照侵染循环类型分类
单循环病害 多循环病害
• 按照致病因素分类
真菌病害 原核生物(细菌、植原体)病害
侵染性病害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 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冻害、热害、旱涝灾害等
侵染性病害 (infectious disease)
内部症状——内含体、侵填体 外部症状
病状 病征
病毒内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