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重点郭庆光期末考试版

传播学概论重点郭庆光期末考试版

1、传播(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de)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de)运行.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de)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de)体现;一种双向(de)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de)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de)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de)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1、社会传播(de)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人类传播经历(de)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2、信息社会(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de)资源,整个社会(de)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de)社会.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de)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de)操作者而是信息(de)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3、符号(de)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de)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de)基本要素.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de)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de)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de)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de)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de)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de)头脑中).4、传播过程(de)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de)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de)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de)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de)障碍因素对讯息(de)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de)作用(de)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5、人内传播(de)定义和性质特点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de)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de)和社会(de))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de)反映,具有鲜明(de)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de)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de)基础.5、人内传播(de)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5、米德(de)“主我与客我”理论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de)统一.主我是个人(de)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de)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de)他人对自己(de)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de)社会关系(de)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de)象征符在不断(de)互动中形成自我.②自我(de)形成是个人(de)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de)过程,但形成后(de)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de)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de)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de)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5、米德(de)内省式思考①定义:短期(de)、以解决面临(de)现实问题为目(de)(de)自我反思活动.内省(de)一种.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de)挫折或难以解决(de)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de)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de)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de)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de)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de)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de)思考会将其过去(de)经验与当前(de)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de)解决方法.5、人际传播(de)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①定义:个人之间(de)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de)新(de)信息传播系统.(最典型(de)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de)直接体现)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de)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b.建立与他人(de)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de)社会性(de)精神和心理需求.5、库利(de)“镜中我”理论①(美)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②人(de)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de)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de)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de)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de)一面“镜子”,个人透过它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de)自我是在与他人(de)联系中形成(de).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de)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de)想象,自己对他人(de)这些“认识”或“评价”(de)情感.③“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de)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de)主要机制.④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de)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de)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de)“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de)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6、群体意识(de)定义及其形成①定义:是指具有特定(de)共同目标,共同(de)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de)复数个人(de)集合体②群体(de)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为主体共同体6、群体压力:群体中(de)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de)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de)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de)信息(de)正确性大于少数人(de)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de)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de)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de)心理.6、集合行为(de)定义和形成条件①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de)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de)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de)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de)传播是非常态(de)群体传播.②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de)信息刺激;c.正常(de)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de)传播机制活跃化.6、群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法).塔尔德模仿(de)法则:模仿是最基本(de)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de)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de)安全本能(de)无意识(de)、条件反射性(de)模仿.这种非理性(de)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de)“匿名”状态下(de)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de)心理支配,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de)行为).6、组织传播(de)定义和功能①定义:以组织为主体(de)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②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6、组织内传播(de)机制:①渠道:a.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de)过程,分为上行、下行和横向传播).7、大众传播(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专业化(de)媒介组织运用先进(de)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de)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②特点:a.传播者;b.手段;c.对象 d.传播(de)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de)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de)社会传播.7、大众传播(de)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de)“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de)结构和功能)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分众:定义分众指(de)是受众并不是同质(de)孤立个人(de)集合,而是具合了社会多样性(de)人群核心内容: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2社会社会分属不同(de)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de)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de)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de)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de)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有着某种自主性和互动性7、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de)两种观点8、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de)肯定态度代表:(美)J.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法)G.塔尔德(舆论与群集)、.库利(社会组织)a.布莱士:舆论是民主政治(de)基础,现实(de)舆论是一个由分散(de)、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de)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de)公众意见(de)过程,报刊在此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其具有事件(de)报道者和讲解员、政治主张(de)代言人、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de)“测风标”三个功能.b.塔尔德:报刊对社会(de)最主要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de)主体——公众.7、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de)环境化”-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de)依据.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de)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de)信息环境.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de)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de)行为,而且会对现实(de)客观环境产生重要(de)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de)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de)环境化”问题.拟态环境对后来(de)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de)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de)螺旋”理论等等.8、“电视人”和“容器人”②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de)一代,注重感觉(de)“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中野牧):在以电视为主(de)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de)日本人(de)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de)“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容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媒介(de)定义:(两种)一种是传递信息(de)载体;另一种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de)社会组织.麦克卢汉他那三个着名(de)核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de)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1、媒介即讯息:在麦氏这里,媒介(de)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de)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de)基本动力.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2、媒介是人(de)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de)感官(de)影响,认为媒介是人(de)感官能力(de)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积极意义:媒介(de)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de)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de)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de)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de)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de)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de)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de)发展,过于偏激.8、把关人理论①卢因最早提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de)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de)渠道.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de)“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de)“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de)“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把关”(de)实质:①大众传媒(de)传播活动并非纯粹(de)“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体一定(de)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de)有目(de)信息取舍和信息加工活动;③新闻信息(de)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de)制约,与这些因素相符(de)内容将优先得到传播;④媒体(de)“把关”是一个多环节(de)过程,最重要(de)制约因素是媒体(de)立场和方针.9、传播受哪些因素控制: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de)部分.主要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垄断/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法律手段)三方面(de)监督和控制.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de)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9、资本主义制度下(de)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被主要采纳)~社会责任理论(被主要采纳)~民主(受众)参与理论10、大众(mass)(de)定义及特点①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de)发展,形成(de)未组织化(de)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②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无组织性;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匿名性;流动性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中(de)对象或受传者.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de)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de)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de)传播流研究相联系).②作为“市场”(de)受众,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de)社会效益③作为权利主体(de)受众10、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de)政治立场和态度(de)综合指数.c.分析发现: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de)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原有(de)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10、受众权利: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11、11、传播效果(de)三个层面①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de)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de)增加和知识构成(de)变化;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de)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de)言行表现出来.人民(de)选择(“伊里调查”)1944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着名(de)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de)人物.其特点(一般情况下):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②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中;③社交广,拥有较多(de)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de)影响力;④“单一型”与“综合型”.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见领袖(de)内容大众传播(de)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罗杰斯个人影响:中介影响中介(de)因素: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de)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de)性质创新与普及:信息流影响流克拉帕(de)“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de)五项一般定理:1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果中(de)众多中介因素之一;2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3大众传播只有在其他中介因素不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4受众(de)某些心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de)产生;5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效果(de)产生.理论缺陷:①充其量只考察了传播效果中(de)态度和行为层面,而忽略了对认知层面(de)研究;②作为一种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缺乏对宏观传播效果(de)考察,比如,它忽视了长期(de)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潜移默化(de)影响.“休眠效果”:可信度低(de)信源最初发出(de)信息可能不具备较强(de)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人脑(de)忘却机制与内容本身(de)说服力),可信性低(de)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仅采用有利于己方(de)观点或材料(de)做法.“两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既采用有利于己方(de)观点或者材料,又采用不利于己方(de)观点或材料(de)做法.“议程设置功能”理论(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美)麦库姆斯和肖.大众传播(de)议程设置功能(1972)一个定义: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de)功能,传媒(de)新闻报道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以不同程度(de)显着性,从而影响人们对于周围世界(de)“大事”及其重要性(de)判断.三个特点:(1)该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de)认知层面,因而反映了大众传媒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de)态度和行为(de)潜在影响.(2)该理论关注(de)不是某家媒体某次报道活动(de)短期效果,而是整个大众传媒长期(de)报道对大众产生(de)影响及其社会效果.(3)该理论再次肯定了李普曼(de)“拟态环境”理论,即认为大众传媒塑造了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这种虚拟环境产生其强大(de)社会效果.两个意义:(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de)强大影响力,是对有限效果理论(de)修正.(2)揭示了“议程设置”背后复杂(de)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对大众传媒(de)影响与操控,从而突破了传统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de)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研究媒介控制提供了一个良好(de)契机.两个不足:(1)该理论反映了社会热点议题(de)形成方面,却没有反映这些社会热点议题(de)具体内容.(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反映出(de)强大(de)传媒影响力不能过于绝对化.沉默(de)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德)诺依曼.沉默(de)螺旋:舆论——我们(de)皮肤(1980)背景:传统理论往往将舆论视为“问题出现——社会讨论——达成合意”这样一个线性(de)理性过程,而忽视了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具有强大(de)社会控制功能.所以,“沉默(de)螺旋”理论首先体现(de)是一种社会心理学(de)视角.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de)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因而要考虑周围(de)社会环境. (2)个人意见(de)表明和“沉默”(de)扩散是一个螺旋式(de)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两个特点:(1)舆论观;只有那些“被多数人共有(de)、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de)意见才是舆论. (2)效果观;该理论强调舆论(de)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利用舆论就有“创造社会现实”(de)巨大力量.两个不足:(1)该理论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孤立(de)恐惧”以及这种“恐惧”下个人对多数意见(de)趋同行为.(2)忽略了舆论(de)变化过程和少数意志坚定(de)“意见领袖”(de)作用.两个重要意义:(1)将社会心理学(de)理论引入舆论研究,突破了传统舆论观(de)视野.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de)强大影响,突出了大众传媒塑造“意见环境”(de)巨大能力.“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起源于60年代后期(美)格伯纳背景:关于美国社会暴力与犯罪问题(de)研究,最初着眼于电视中(de)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社会犯罪(de)关系以及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现实(de)影响.基本内容:(1)社会是一个较为统一(de)整体,它需要其成员对社会有一个较为一致(de)共识,这样才能协调作为社会成员(de)人与人之间(de)社会关系.(2)“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大众传媒在塑造社会共识方面(de)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大众传媒长期制造出(de)“虚拟环境”具有偏向性,造成了人们对世界(de)认识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产生了一些消极(de)社会后果(如电视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de)关系).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媒具有特定(de)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偏向,这些偏向不是以死板(de)说教态度灌输给大众,而是通过各种“报道事实”和娱乐(de)方式传给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受众(de)世界观与价值观.重要目(de):(1)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de)意识形态服务(de)本质.(2)具有明显(de)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誉为“美国土生土长(de)批判学派”.“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美)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背景:60年代(de)美国,社会地位(de)不同造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de)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了公众不满,但政府(de)塞萨米大街(一部旨在缩小不同社会阶层间儿童(de)文化差距(de)电视系列片)计划最终失败.这便有了关于大众传媒和不同阶层间(de)文化差距(de)关系(de)研究.基本内容:大众传播(de)信息传达活动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带来了知识量(de)增加,但是社会经济地位高(de)人获取知识(de)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de)推移,最终两者(de)知识鸿沟也将不断扩大.上限效果假说”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对知识(de)追求有一个“上限”,到达这个上限后其知识量(de)增加速度就会减缓直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获取知识速度慢,但最终还是可以赶上前者.依据是:(1)大众传媒主要面向大众,其所传播(de)知识有一定(de)范围.(2)受众本身对知识(de)追求具有“上限”. (3)现有知识有达到“上限”后受众便不再求知于大众传播.新闻框架: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de)特定原则.2在一定(de)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de)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实践意义(de)建构.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de)存在是一种必然 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性(de)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是有重大影响.第三人效果:定义:1他指(de)是一种普遍(de)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de)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任何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身上2 他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3值得也是大众传播现实影响(de)一种发生机制.意义:1揭示了受众(de)媒介认知(de)多面性2效果产生(de)间接性和复杂性3以及人之层面上(de)效果相行为发面(de)转化机制13、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de)定义和内容①定义: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de)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de)重要组成部分.②内容: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de)权利;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de)权利;c.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de)权利.13、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de)文化价值和观念(de)商品、时尚或。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威尔伯·施拉姆•什么是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冗余?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

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1指代性(2社会共有性(3发展性•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辅助语言传播代替语言传播•传播的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什么是人内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舆论领袖及其特征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

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

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及名词解释(30)1、传播一一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大众传播一一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3、信息一一一切表述或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得互动状态或关系得东西都就是信息。

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得认识与思维得过程中。

4、信息社会一一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5、信息沟一一谓“信息沟”,就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而存在得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得存在, 人们才有进行传递与交流信息得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得传递与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6、符号一一就是信息得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就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

7、所指一一所指即就是当能指这样得声音-形象在社会得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得联想。

8、能指一一能指就是符号得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9、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一指得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得过程10、主我一一指个人得主体意识11、客我一一指从周羽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期待。

12、内省一一日常得、长期得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得品徳与行为为目得13、内省式思考一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得得自我反思14、镜中我一一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社会得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而“镜子”,个人透过这而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15、集合行为一一指得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6、传播情境一一传播情境指得就是对特左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得总称,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进行得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1.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的特点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行为传播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偶成,也是一种系统3.符号能指能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恋香所指意符(能指)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4.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5.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倒金字塔传达功能球类比赛手势“V”字手势思考功能广告6.人类传播的意义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交流,实际上是交流精神内容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8.大众传播学研究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10.“主我与客我”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人的“主我”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11.布鲁默的“自我互动”原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12.内省式思考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1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前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14.人际传播的动机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自我认识和互相认识15.库利镜中我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16.自我表达的媒体语言文字姿态装饰品携带品发型服装表情语言17.大众传播定义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了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18.大众传播的特点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先进的技术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大规模信息生产与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19.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结合“5W”环境监视功能开往春天的北京地铁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急诊室故事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舌尖上的中国、《传承者》20.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等着我提供娱乐爸爸去哪儿21.拉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姚贝娜李琦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乔木公开举报何炅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22.大众传播特点报刊互动性差时效性差感染力弱阅读媒介非线性传播保存性强深度传播广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唯一的非视觉传播媒介收听的伴随状态最适宜音乐、交通现实听众多、影响力大收听率指标电视集视听觉于一体听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科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不仅是获取外界新闻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文化娱乐的主要提供者微博随时随地记录内容可以被分享传播主体多元造就意见领袖被控制23.视频网站生存之道瞬间给人带来心灵触动的情绪共鸣的新兴艺术要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窥视欲望满足用户分享欲望满足观众追求省时便利的优惠购消费心灵解密思维极致思维24.大众传播在现代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a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b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活c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d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25.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和“热媒体”与“冷媒体”26.“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媒介本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7.“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人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28.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地位稳固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的结果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29.如何实现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传授知识提供娱乐传媒组织具有经营目标,说明它们面对着巨大的市场压力30.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响力31.库尔特·卢因“把关人”32.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33.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34.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35.分众的核心内容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分属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36.“使用和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7.节目提供“满足”四种动机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38.传播效果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39.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40.传播效果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41.意见领袖的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42.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43.“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公共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4.“沉默的螺旋”理论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的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媒体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45.“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46.媒介素养研究媒介素养研究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的能力”47.能力的六个方面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媒介信息询收集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信息的价格制作和发布能力。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选择简答)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选择简答)

1. 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什么是主我?客我?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2. 地球村的概念是哪个传媒理论家提出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

3. 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 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撰写了《论出版自由》小册子中提出出版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5. 美国传播学者把传播媒介分为哪3类?③示现的媒介系统。

O 2再现的媒介系统。

O 3机器媒介系统6.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和人的互动有何本质不同?7. 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什么?流言8. 什么是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9. 传播流言三部曲是指哪三本书?《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大众传播效果》和《创新的扩散》10. 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讲行的一种直观简洁的图示化描述。

11.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舆论的形成受哪3个因素的影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12. 根据信息领域的不同可把信息分为哪3类?物理、生物、社会13.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拥有对媒体的哪些权利?表达权,知情权,接近权,监督、批评14. 什么是信息侵略?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15. 在传播的整体模式图中,构成外围边际的四个要素?信源,传者,受众,把关人16. 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哪一种?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17. 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罗杰斯的理论中,意见领袖是什么样的人?18. 18.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过2次浪潮,人类正经历的第三次浪潮是什么?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佃.沉默的螺旋的提出者是谁?诺埃勒-诺依曼20. 按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有多种现实存在,大众传播有选择的提供信息给我们提出一种什么现实?(拟态环境)21. ------提出了镜中我的观念?查尔斯霍顿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1.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2.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

3.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非人自带的)4.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5.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6.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7.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8.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字面意思;暗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引申意义。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1. 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

而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而商家作为传播者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便是商家与客户作为受众之间精神内容的交流,商家不想与客户只是认为他们之间是金钱利益关系而是以情感的意义从而引起客户的情感共鸣,凝聚受众的向心力,是受众更加依赖和信任传播者,从而达到商家销售更多商品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12.拉斯韦尔的“5w”模式:①who ②says what ③In which channel ④To whom ⑤ With what effect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因为他没有提供反馈渠道。

)13.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4.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15.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与集大成者⏹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Harold. D. Lasswell,l902-l97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sfeld,1901-197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I. Hovland,l912-1961)⏹“集大成者”施拉姆2.什么是传播,有哪些特点?⏹传播的定义:“ 社会信息传递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特点a)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传播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 .四功能论?a)监视:守望社会,向社会告知并提供新闻b)联系:媒介对周围信息的选择、解释、批评c)传承社会文化: 教育增进社会凝聚:扩大共同经验的基础,减少迷乱,持续社会化d)娱乐:解决日常困扰,打发闲暇时光(鼓励人们逃避现实);创造大众文化:艺术、音乐,使大众有机会接触(伤害精致艺术);提高公众品位,激发对艺术的兴趣(降低公众品位,阻碍人们对艺术的崇尚).3.两个环境理论?a)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技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

b)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即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p564.什么是模式?5w模式?模式的定义: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模式有文字模式、图象模式、数学模式,其中图象模式是常被采用的。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5w模式评价:从本质上讲,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

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把传播只看作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过程,而忽略了传播中由受众向传播者“反馈”的机制。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传播学知识点⏹传播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学主要研究法抽样调查法: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

内容分析法: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研究方法。

(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室内进行,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从而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把关人理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指对信息进行搜索、过滤、加工、传播的人。

在大众媒体时代,大众媒体牢牢地把握着话语权,由记者、编辑、总编担当的“把关人”,控制着舆情的引导方向,是一种标准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甚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而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既可以是舆论的传播者,也可以是舆论的接受者,大众牢牢把握话语权,舆论的传播不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更分散泛化。

传统把关人角色面临弱化和解构的风险。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把关人”,从积极层面来说,因为每个人的参与和发声,使整个网络环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还原,且帮助受众能够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事件。

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只对自己发表的言论、立场负责,使其摆脱了传统大众传媒层级、审核等各种约束,加上虚拟名称的使用,使最后一道“把关”功能也相对减弱。

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成为首要任务,需要不断通过自省、法制、舆论监督以及网络制度完善等各种方式,将把关环节进行强化。

⏹传播的功能或者作用(例如负面影响)(1)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体。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名词解释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填空10*2 名词解释4*5 简答题6*8 材料分析题1*12)共学12章第一章名词解释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有,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学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我们研究传播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简答题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社会传播分为种个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1 语言的出现 2文字的创造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和xx技术的发明 5摄影术与电影技术的发明 6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明 7电脑技术的发明电子网络上一层的局限性是下一层出现的原因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其直接作用就是在于使文字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三章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特点:1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2在形式上独立存在,它虽然和指称的对象事物或意义密不可分,但毕竟又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3编码和译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象征性互动理论(G.H米德)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

1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一、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

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三、文化传递功能。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

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

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

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一共享说~该定义强调传播者与受众者对信息的分享二交流说~强调传播是互动的活动三说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达到说服的行为。

3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控制形态有: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4传播契约的定义传播契约:参加传播的人带着可以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进入传播关系,他们进入传播关系以遵守某种规定性为前提,这种契约,这种规定性,我们即称之为传播契约。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2023年修改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2023年修改整理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8.传播学调查研究要紧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操纵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关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0。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操纵、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给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存”)11。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态社会聚拢现象。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群体传播则是在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有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关活动等。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香农韦弗模式则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娱乐等。

环境监测功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协调功能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识,协调社会行动。

文化传承功能使前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得以传递给后代,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娱乐功能则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放松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

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

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

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包括自上而下的传播、自下而上的传播和横向传播。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传播的本质是社会传播。

答案:第一,传播的内容是社会信息;第二,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第三,传播手段的进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拉扎斯菲尔德对创立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答案:①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破除了“魔弹论”的影响;②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③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3、简述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观点。

答案:1960年,美国学者伯洛关于传播过程有几个基本的观点。

他认为,传播过程:①是一个动态过程;②是一组复杂的结构;③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传播,总是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的。

但传播是运动的、多元的、复杂的,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4、简述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的内容。

答案:在拉斯韦尔模式中,着重解决了“5W”问题,具体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t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其中前面四个方面就是传播的要素,分别是传者、讯息、媒介、受者。

5、申农—韦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答案:第一,对传播的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范畴。

具体地说,是信源、信息、信道、信宿。

这与拉斯韦尔模式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四个要素是对应的。

第二,将信息分为“发出的信号”和“接收的信号”两部分。

第三,将媒介一分为三,即“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

第四,增加了“噪音”的范畴。

6、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编码”和“译码”含义。

答案:编码是一个由认知到表述的过程,也可以解释为“符号化”。

译码是由表述到理解的过程,也可以称为“符号解读”。

对于“解码者”来说,他们有着双重角色:传者和受者;有着四个功能:编码、符号化、译码、符号解读。

这就是所谓的“2+4定律”。

7、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答案:(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3)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除此之外,两人还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作用:(1)持续不断的媒介宣传使人们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2) 传播内容是使大众的审美能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剥夺人们宝贵的自由时间资源。

8、简述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美国学者巴斯1969年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其特点有:①完善了麦克内利模式;②他认为,在各把关环节中,最关键的是传媒;③将传媒的把关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故称为“双重行动”;④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主要的把关人是编辑。

9、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和特点。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局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有:体语、个人身体特征、类语言、时间和空间传递的信息、艺术。

特点:传播性、情境性、可信性、组合性、隐喻性。

10、从媒介的历史沿革可以揭示出媒介发展的哪些基本规律?答案:(1)不同阶段先后发展的媒介,从大处着眼,总是沿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方向前进。

例如,传播速度从慢到快、信息量从小到大、信息保真度从弱到强、信息符号从单一到多样。

(2)在媒介变革的过程中,新兴媒介必定在信息传播的快、好、广、多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更加完善,但原有媒介,即使是最原始的媒介,除非是“一无是处”,否则,就不会消失。

(3)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4)EPS同时体现出媒介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亲身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分众窄播媒介→为个人的媒介→电子人际互动传播媒介。

这正应验了麦克卢汉的预言:人们又回到了部落时代那种面对面的传播。

(5)媒介的发展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的。

11、简述互动媒体的特点。

答案:互动媒介一般是指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交互作用的媒介,如数字电视、交互电视、网络广播等。

互动媒介的特点主要有:①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②多媒体化。

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播形式集合在一起的媒体。

③媒介功能融合。

多媒体带来了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化,新媒体可以成为旧媒体内容的载体,媒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④媒介资源丰富化。

数字压缩技术使得信息的储存、复制、传播变得越来越便利,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与丰富的资源相联接,信息的检索与阅读变得非常容易。

⑤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增强,管制程度降低。

12、简述新闻信息的特殊性:所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有待叙述的有意义的事实。

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真实性、时新性、公开性和表义性。

而且,这四个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的,而是一个整体。

正是这些基本特征,从而可以使它与广告、文学、历史、情报以及其他信息区别开来。

所谓新闻信息,就是人们欲知、未知、应知的信息。

13、受众心理选择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把受众的选择性接受过程总结为三个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或四个环节来理解:选择的过程可以视为四道围墙的防御,最外层的防御是选择性接触,接下来的是选择性注意,然后是选择性理解,最里层的是选择性记忆。

有时候,不想要的信息在最外层就被挡了下来。

如果一个人预料到一则消息中含有混杂的信息,他就可能选择性地注意消息中那些被他认同的部分。

如果他不可能这样做,则他还可能运用选择性理解来解释消息。

如果这也不可能做到,则他可运用选择性记忆。

14、政府对媒体控制的手段有哪些?在政府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上,有限制、管理、服务、参与几种形式,所谓政府控制最集中地体现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这是最主要的控制形态。

主要有三种控制形式:(1)法律手段:通过立法而对传播实施控制。

(2)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手段是常见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登记、执照制度;②刊前检查制度;③惩办制度;④征税制度;⑤津贴制度;⑥资助;⑦遴选从业人员;⑧特权与限制;⑨新闻教育。

(3)操纵新闻:主要的手段是举行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

16、简述传播个人功能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比较分析。

三、论述题1.大众传播功能环境监视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答案:包括:①各种信息如果没有经过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者是某些传媒对个别事件进行夸大的或煽情的报道,就会引起不满。

②对自然灾害、战争等发出的警告,如果不加以分析,就会引起恐慌和不安。

同样一个信息,说出来与不说出来,结果是不一样的。

③对个人来说,信息过多,就会无所适从,产生冷漠感。

④对统治阶级而言,大量的负面报道,会削弱其威望。

2、论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并对其进行分析。

答案: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

主要观点有:一是“媒介即讯息”。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二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他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

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